纳米ZnO论文:NN’-羰基二咪唑(CDI)表面改性聚氨酯纳米复合涂料

合集下载

毕业设计 纳米CeO2Zn金属基复合材料在锌镀层中的应用

毕业设计  纳米CeO2Zn金属基复合材料在锌镀层中的应用

纳米CeO2Zn金属基复合材料在锌镀层中的应用【摘要】锌镀层的使用寿命取决于镀层的耐蚀能力,为达到提高其耐蚀能力目的,文章探讨了纳米CeO2/Zn金属基复合材料在锌镀层中的应用,并从其应用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方面作了分析。

【关键词】锌镀层;耐蚀;纳米氧化铈;金属基复合材料锌镀层用于防止钢铁制品的锈蚀,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至今,它在钢铁材料防蚀涂层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锌镀层的使用寿命取决于镀层的耐蚀能力,镀层的耐蚀能力越强,则镀层的使用寿命就越长。

随着日益发展的科技与经济的需要,如何更好的改善镀层的耐蚀能力对镀层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土元素在镀锌防腐蚀应用研究中的进展随着对稀土材料的开发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优越性,并将其应用在不同领域。

20世纪80年代,Hinton和Wilson首次研究了稀土对纯锌的缓蚀作用,发现1.0g/L的CeCL3可使纯锌的腐蚀速率降低到原来的1/10,使电镀锌的腐蚀速率降低到原来的1/2,腐蚀试验完毕后纯锌和电镀锌表面形成了一层黄色的膜。

之后,Hinton进一步研究了纯锌和电镀锌表面的稀土转化膜的成分和结构,发现膜中主要组成物质是CeO2和Zn,并且Ce是以四价形式存在于膜中的。

昆明理工大学的郭忠诚副教授在1996年第5期的《金属学报》中发表过一篇《稀土对复合镀工艺及镀层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稀土对Ni-SiC复合镀工艺及镀层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稀土能显著地提高复合镀层中微粒的含量、硬度和耐磨性。

已有研究表明,加入稀土氧化物CeO2所产生作用如下:1.稀土元素细化微观组织结构,减小第二相树状晶体间距和涂层夹杂物含量;2.稀土元素的加入对减少涂层金属材料在基体上的扩散是很有效的;3.稀土元素可以增大衍射角,降低晶体面间距和点阵常数;4.稀土元素的加入提高抗腐蚀性能,钝化显著提高,腐蚀速率明显降低。

但是,稀土元素对于降低镀层腐蚀速率幅度与人们的期望值相比还略显不足,故此工艺也未能在生产中获得广泛应用。

纳米颗粒的抗磨作用及作为磨损修复添加剂的应用研究

纳米颗粒的抗磨作用及作为磨损修复添加剂的应用研究

中国表面工程2001年第3期(总第52期) 21纳米颗粒的抗磨作用及作为磨损修复添加剂的应用研究*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维民薛群基河南大学润滑与功能材料实验室周静芳张治军摘要: 用化学修饰法合成了在润滑油中具有良好分散性能的二烷基二硫代磷酸(DDP)表面修饰铜Cu纳米颗粒(简称Cu–DDP)和DDP表面修饰LaF3纳米颗粒(简称LaF3–DDP)¿¹Ä¥×÷ÓúͳÐÔØÄÜÁ¦Ñо¿·¢ÏÖÓÅÒìµÄ¼«Ñ¹ÐÔÄÜÓÈÆäÔÚ¸ßÔغÉÌõ¼þÏÂZDDP SEM和XPS分析表明磷与金属反应生成的摩擦化学反应膜共同组成的复合边界润滑表面膜从而具有抗磨损和抗极压性能纳米颗粒摩擦磨损添加剂中图分类号 O484文献标识码1007–9289(2001)03–0021–031 引言摩擦磨损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磨损是材料与设备破坏和失效的3种主要形式之一减小或避免磨损的有效技术润滑添加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润滑剂的使用性能高承载能力纳米材料在润滑与防护领域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抗磨和抗极压作用[1-4]Ñо¿ÁËËüÃÇ×÷ΪÈó»¬ÓÍ¿¹Ä¥Ìí¼Ó¼ÁµÄÈó»¬×÷ÓÃPyDDP颗粒大小均匀分散性良好的Cu–DDP表面修饰纳米颗粒NaF和La(NO3)3合成了粒径约为6 nmÁ£¾¶·Ö²¼Õ-基金项目刘维民男 (19612001–04–06在合成过程中不使用修饰剂制备了铜和LaF3纳米颗粒用四球试验机考察了所制备纳米颗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石蜡油中的摩擦学性能SEM XPS3 结果与讨论表1 添加剂的承载能力和抗磨性能Table 1 The antiwear properties and the seizure load of the additives样品质量分数 (%)PBWSDLP1003720.72Cu14120.61ZDDP47150.48Cu–DDP48130.40LaF3(15nm)13040.70LaF3–DDP115780.39表1示出了Cu–DDP纳米CuZDDP和石蜡油的承载能力和抗磨性能载荷300 N转速1450 r/min¶Ô»ù´¡Ó͵ijÐÔØÄÜÁ¦ÎÞÃ÷ÏÔÓ°ÏìÏÔÖøµØ¸ÄÉÆÁË»ù´¡Ó͵ļ«Ñ¹ÐÔÄÜLaF322 纳米颗粒的抗磨作用及作为磨损修复添加剂的应用研究刘维民等–DDP添加剂与ZDDP相比磨斑直径有一定程度降低具有更优越的抗磨和抗极压性能Cu图1 Cu–DDP ZDDP和石蜡油的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纳米Cu 1%, Cu–DDP 4%, ZDDP 4%)Fig. 1 Variation curve of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time for the lubricants of liquid paraffin nano cu 1%, Cu–DDP4% and ZDDP 4%从图1可见都未能降低基础油的摩擦曲线非常稳定在1500 N高负荷下具有优异的减摩性能推测其原因是在低负荷下沉积的Cu纳米微粒的量较少Cu纳米微粒对表面膜的性能影响不大沉积的Cu纳米微粒在摩擦表面形成致密的表面膜由于金属Cu具有低的剪切强度表2列出了在不同载荷下含Cu–DDP纳米微粒和ZDDP添加剂的液体石蜡润滑下的和钢球磨斑直径试验时间30 min,转速1450 r/min ZDDP 添加剂的磨斑直径不断增大磨斑直径急剧增加说表2 负荷对添加剂摩擦因数和磨损的影响Table 2 Effect of the test load on the additives and antiwear properties摩擦因数磨斑直径(mm)负荷(N)Cu–DDPZDDP Cu–D D P ZDDP3000.0930.1040.400.484000.0850.1020.450.515000.111卡咬0.727000.95卡咬12000.06315000.048明ZDDP的失效负荷不超过800 N1500 N范围内时尤其在1000²¢ÇÒСÓÚZDDP添加剂润滑时700 N载荷下的磨斑直径摩擦曲线平稳在光学显微镜下裸眼可看到磨痕表面上沉积有一层紫红色的铜随负荷的增加而Cu–DDP添加剂的明显减小在1500 N下的摩擦因数约为0.05ÓÉÒÔÉϱíÕ÷½á¹û¿ÉÖª但在500ÊÔ¼þÔËת¼¸·ÖÖÓ¼´²úÉú¾çÁÒÄ¥ËðËüµÄ×÷ÓûúÀíÊÇÔڵ͸ººÉÏÂÒÀ¿¿ZDDP的吸附膜或其聚合物沉积膜起作用P元素在摩擦表面生成的无机反应膜起作用与有机金属配合物ZDDP添加剂相比P元素推测其作用机理是在较低负荷下中国表面工程2001年第3期(总第52期) 23面上沉积的Cu纳米微粒的量较少SÒò´ËÔڸ߸ººÉϲ¢ÔÚ½Ó´¥ÇøµÄ¸ßθßѹÏÂÈÚÈÛÆÌÕ¹ÐγɵͼôÇÐÇ¿¶ÈµÄ±íÃæĤÓÉÓÚ½ðÊôCu具有较低的剪切强度这一推论已为磨斑表面的XPS分析结果所证实同时影响到有机修饰层的成膜性能图2是PyDDP(2%)和LaF3–DDP添加剂(2%)的磨痕直径随负荷的变化曲线磨痕直径急剧增大时的负荷定义为失效负荷LaF3–DDP和PyDDP 添加剂的磨斑直径相差不大PyDDP添加剂的磨斑直径不断增大失效负荷为900 NDDP添加剂在400ÔÚ¸ººÉ¸ßÓÚ800 N后磨斑直径逐渐增加图2 PyDDP和LaF3–DDP添加剂的磨痕直径随负荷的变化曲线Fig 2 Variation curve of wear scar diameter and the test loadwith the lubrication of PyDDP and LaF3–DDP图3是PyDDP和LaF3–DDP添加剂的摩擦因数随负荷的变化曲线LaF3–DDP添加剂的减摩性能优于PyDDP PyDDP添加剂的摩擦因数变化不大尤其在高负荷下有良好的减摩性能纳米Cu –DDP和纳米LaF3–DDP润滑下钢球磨斑表面平整光滑属轻微磨粒磨损摩擦表面形成了Cu和LaF3的沉积膜及FeS (Fe2p:710.2 eV SO42–(S2p:168.4 eVO1s:532.6 eV)的化学反应膜认为Cu–DDP添加剂的润滑机理是Cu–DDP添加剂在摩擦过程中沉积到摩擦表面这些沉积的Cu–DDP添加剂在摩擦接触区的高温高压下DDP和Cu纳米微粒之间的化学键断裂由于沉积的铜纳米微粒粒径小延展性好rCu=1.27810–10 m1.17Ìî³ä±íÃæ°¼´¦ºÍ΢ÁÑÎÆÓÉÓÚÕâ²ãĤµÄ¼ôÇÐÇ¿¶ÈµÍ¹Ê±íÏÖ³öÁ¼ºÃµÄ¼õĦ¿¹Ä¥×÷ÓÃCu–DDP在中等负荷区表现出较差的抗磨性因此主要依靠有机修饰层形成的表面膜起作用而在中等负荷区同时Cu纳米微粒还不能形成有良好作用的表面膜(下转第29页)24 纳米颗粒的抗磨作用及作为磨损修复添加剂的应用研究刘维民等(上接第23页)4 结论(1) Cu–DDP和LaF3–DDP纳米微粒添加剂具有良好的抗磨性尤其在高载荷条件下(2) Cu–DDP和LaF3–DDP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边界润滑条件下的磨损机制以轻微的磨粒磨损为主在摩擦过程中P与金属反应生成的摩擦化学反应膜共同组成的复合边界润滑表面膜参考文献:[1] 高宗明1993163.[2] Vukovic V, Nedeljkovic M. Surface Modification ofNanometer-Scale Silver Particles by imidazole.Langmuir9:98012977.[4] CHEN Shuang, LIU Weimin. Preparation andCharacterization of Surface–Coated ZnS Nanio-particles. Langmuir, 1999, 15: 8100¸ÊËàÀ¼ÖÝÌìˮ·342号 730000Antiwear Praperties of Nanopartides and Application studyof Nanoparticles as Repair AdditivesAbstract: Cu-DDP and LaF3-DDP of good dispersity inlubricant oilwere Sythetized via chemical matification. Theantiwear, Wear-reducing and load-bearing properties of Cu-DDP and LaF3-DDP as Lubricant additives were carefullyinspeded. Yhe paper also studied these nanoparticles’antiwear and lubricating mechnism. The study Showed theabove-mentioned nanoparticlws were better lubricants thancommercial additive ZDDP Under high load.Key Words:Nanoparticle; Friction; Abrasion; Additive纳米颗粒的抗磨作用及作为磨损修复添加剂的应用研究作者:刘维民, 薛群基, 周静芳, 张治军作者单位:刘维民,薛群基(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周静芳,张治军(河南大学润滑与功能材料实验室)刊名:中国表面工程英文刊名:CHINA SURFACE ENGINEERING年,卷(期):2001,14(3)被引用次数:57次1.高宗明;鲍琼高分子保护的铜超微粒子分散液的制备 1993(03)2.Vukovic V;Nedeljkovic M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Nanometer-Scale Silver Particles by imidazole[外文期刊] 19933.Zhang Zhijun;ZHANG Jun;Xue Qunji查看详情 19944.Chen Shuang;LIU Weimin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urface–Coated ZnS Nanio- particles[外文期刊] 19991.刘维民.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薛群基.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周静芳.张治军纳米颗粒作为磨损修复添加剂的润滑和抗磨损性能研究[会议论文]-20012.李楠.陈爽DDP表面修饰ZnS纳米微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SEM研究[期刊论文]-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8(5)3.戴玉英略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期刊论文]-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8(1)4.肖化移论高职高专发展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作用[期刊论文]-职教通讯2002(10)5.丁宗伟.DING Zong-wei高校体育实施个性化培养的探讨[期刊论文]-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7(2)6.王景群加入WTO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职教通讯2001(11)7.崔自默一树梅花万朵香——记"梅花王"王成喜[期刊论文]-中老年健身科学2008(1)8.董晓英第三代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系统--积件[期刊论文]-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8(2)9.刘红华.王晓波.李建波.Liu Honghua.Wang Xiaobo.Li Jianbo二烷基二硫代磷酸修饰纳米CdS微粒的合成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2008,33(1)10.田波.徐海霞肩胛上神经阻滞配合痛点注射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08,21(2)1.崔月凯.薛乐纳米材料对车辆齿轮油抗磨性影响的研究[期刊论文]-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2.李征.王文健.刘启跃纳米添加剂对GCr15/1045钢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表面工程 2011(6)3.杨长江.陈国需.赵立涛.李华峰纳米软金属作为自修复润滑添加剂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 2009(5)4.肖舟.侯根良.苏勋家.乔小平载荷对硅酸盐/纳米铜复合添加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 2008(8)5.谢学兵.陈国需.孙霞.朱德振.吴建武润滑油纳米TiO2添加剂的摩擦自修复及其性能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表面工程 2008(2)6.谢学兵.陈国需.孙霞.李华峰纳米Zn粉的自修复性能试验研究[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 2007(6)7.国秋菊.郑少华.苏登成用硅烷偶联剂修饰的纳米Fe3O4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 2007(3)8.贾华东.柳刚.范荣焕纳米材料作为润滑添加剂的研究回顾及目前的发展动向与展望[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 2006(3)9.郭延宝.徐滨士.许一原位检验润滑油添加剂自修复性能的方法探讨[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 2005(3)10.郭延宝.徐滨士.马世宁.许一羟基硅酸盐润滑油添加剂对45#钢/球墨铸铁摩擦副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期刊论文]-摩擦学学报2004(6)11.孙昂.严立.朱新河.徐久军.史雅琴.高玉周表面修饰纳米TiO2的表征及改善润滑油摩擦性能[期刊论文]-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3(3)12.曹娟.张振忠.安少华.王超超细蛇纹石的表面修饰及其在基础油中的摩擦学性能[期刊论文]-硅酸盐学报 2008(9)13.徐建生.夏会芳.周红星.夏文武纳米铜作润滑油添加剂的性能研究[期刊论文]-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8(2)14.曹娟.张振忠.赵芳霞.江成军.段志伟分散剂对蛇纹石在乙醇中分散性能的影响[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 2007(10)15.谢学兵.陈国需.孙霞.李华峰MgO/SiO2复合纳米添加剂的自修复性能试验研究[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 2007(8)16.周立涛.刘伟Al2O3、六方BN纳米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试验研究[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 2007(2)17.刘谦.许一.史佩京.王晓丽.于鹤龙.徐滨士几种纳米铜添加剂抗磨性能试验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表面工程 2006(z1)18.刘谦.徐滨士.许一.史佩京纳米铜添加工艺对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 2005(2)19.郭延宝.徐滨士.许一.史佩京.刘谦羟基硅酸盐矿物微粉添加剂对内燃机自修复效果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表面工程 2004(6)20.刘谦.徐滨士.许一.史佩京.于鹤龙摩擦条件对纳米铜润滑添加剂减摩性能影响的研究[期刊论文]-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04(1)21.张继辉.陈国需.杨汉民.邵海勇纳米锌粉自修复性能的研究[期刊论文]-合成润滑材料 2004(1)22.汪剑.江利.戚琴花.闫非纳米铜粉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性能研究[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 2009(3)23.韩正铜.陈冬梅.刘书进磁性润滑脂抗磨减摩性能的试验研究[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 2009(2)24.闫艳红.杨育林.肖宏时间效应对45#钢-铸铁摩擦副在自修复添加剂作用下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 2008(4)25.孙丁伟.刘维民.糜莉萍.刘岚纳米技术在润滑油中的探索研究[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 2004(1)26.郑静风.李少平.何丹农板料拉深成形润滑模式研究[期刊论文]-金属成形工艺 2002(5)27.刘谦.许一.王晓丽.史佩京.于鹤龙摩擦表面纳米铜自修复膜显微硬度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表面工程 2010(3)28.徐丽丽.王瑞祥纳米CuO微粒对冷冻机油性能的影响[期刊论文]-制冷与空调 2009(4)29.马士玉.郑少华.苏登成.郭洪娜SiO2纳米颗粒作为润滑添加剂的抗磨减摩性能[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 2008(5)30.程鹏.李华峰.赵立涛.陈国需.王新华几种修复促进剂对TiO2/SiO2纳米添加剂减摩及修复效果的影响[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2006(11)31.刘谦.徐滨士.许一.李新.史佩京.于鹤龙纳米Cu添加剂润滑摩擦表面分析[期刊论文]-材料工程 2005(2)32.李久盛.续景工业润滑油的发展趋势及对添加剂的要求[期刊论文]-润滑油与燃料 2011(4)33.赵立涛.陈国需.高永建.程鹏摩擦磨损自修复原理及纳米自修复添加剂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 2007(8)34.赵立涛.陈国需.高永建.程鹏摩擦磨损自修复原理及纳米自修复添加剂的研究现状[期刊论文]-材料导报 2007(z2)35.LIU Qian.XU Yi.SHI Pei-jing.YU He-long.XU Bin-shi Analysis of self-repair films on friction surface lubricated with nano-Cu additive[期刊论文]-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2005(z2)36.于立岩.郝春成.隋丽娜.崔作林纳米粒子改善润滑油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期刊论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4(6)37.周华祥.宁朝阳.王雪红减少汽车低温启动及运行磨损的方法[期刊论文]-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07(3)38.王平.郑少华.苏登成.陶文宏几种无机纳米粒子在润滑油中抗磨性对比研究[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 2006(9)39.郭洪娜.郑少华.马士玉.丁海洋表面修饰纳米SiO2的抗磨减磨性能研究[期刊论文]-纳米科技 2009(2)40.李久盛.张立.王会东润滑油纳米添加剂研究现状及趋势[期刊论文]-润滑油 2008(1)41.国秋菊.郑少华.陶文宏纳米SiO2和MgO在润滑油中的抗磨减摩性[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 2006(5)42.崔瑞敏.郭薇.周大鹏.郭亚军稀土元素在润滑油添加剂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化学与黏合 2006(1)43.欧雪梅.葛长路.汪剑.王博.朱华润滑油添加剂分散纳米铜的摩擦学性能[期刊论文]-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5(5)44.谢学兵.陈国需.孙霞纳米自修复添加剂的研究现状[期刊论文]-合成润滑材料 2007(2)45.赵修臣.刘颖.余智勇纳米粒子作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与展望[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 2002(6)46.赵文杰.曾志翔.王立平.乌学东.陈建敏.薛群基高性能润滑材料多烷基环戊烷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 2012(2)47.何世权.安晓英.刘潇.杨逢瑜Fe3O4复合丁腈橡胶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期刊论文]-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48.尤建伟.李芬芳.范成凯LaF3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润滑作用[期刊论文]-润滑油 2009(4)49.崔瑞敏润滑油抗磨剂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50.刘谦.徐滨士.许一.史佩京摩擦磨损自修复润滑油添加剂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润滑与密封 2006(2)51.陈莲英.章文贡纳米润滑材料研究及应用[期刊论文]-化学通报 2003(6)52.于鹤龙.徐滨士.许一.王晓丽纳米铜颗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材料导报 2005(10)53.李久盛.张立.王会东润滑油纳米添加剂研究现状及趋势[期刊论文]-润滑油 2008(1)54.贾鹏纳米SiC微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磨损特性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55.黄海栋片状纳米石墨和无机类富勒烯二硫化钼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学位论文]硕士 200656.卓洪金属磨损自修复技术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757.刘仁德新型油溶性有机金属盐化合物与纳米金属粒子的制备及其摩擦学特性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bmgc200103005.aspx。

添加硅烷偶联剂处理的纳米粒子对聚酯聚氨酯涂层性能影响研究

添加硅烷偶联剂处理的纳米粒子对聚酯聚氨酯涂层性能影响研究
1107
cm-1到1020 cm-1处出现了明显的Si—o-Si的宽峰,说明了线性聚硅氧烷的形成。
1452
cm_1’帔数-CHz的特征吸收峰,而在1246 cm-1的峰,为si-CH。的特征吸收峰,1740 cm_1为
cH—o-cHz的吸收峰[4],以上特征峰的存在,说明更多的硅烷偶联剂分子以虫立的形式而非 如在纳米Si02中以交联的形态存在,进而说明了如图5所示的聚合反应能够发生。
在涂层中的纳米颗粒,更有利于改善涂层的硬度。而这种结构的形成,可以用纳米Si02表面 富于羟基而与硅烷偶连剂的反应而解释。未处理的纳米Si(h和经过硅烷偶联剂处理的纳米 Si02的红外光谱如图3所示。其中,在3400cffl的宽峰是羟基的峰。对于未处理的纳米Si02 粉末,在红外光谱图上表现出lllOcm-1的不对称变形振动峰,其是纳米si02彼此通过羟基互 相连接而形成的Si—o—Si的特征峰。而对于处理后的纳米SiO。粉末,这个峰的吸收位置出现 在1070 cml和1090 cml处,表明了多环的Si—o_Si的结构的形成,而这种结构由于硅烷偶 联剂分子和具有多个羟基的纳米Si 02粒子反应形成的。
关键词:纳米A1。02;纳米SiO:;FT—IR;聚氨酯涂层
1、前言
近年来,针对常规涂料的某种性能缺陷,添加纳米粒子改善涂料的一种或几种性能,经 许多研究者证明是有效的。本文针对铝合金的聚氨酯防护涂层,考察了用硅烷偶联剂KH-560 处理过的纳米AI 20。和纳米S i 02对涂层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表面处理 后的纳米颗粒对聚氨酯涂层性能影响的机理。
4、结论
聚脂聚氨酯涂层中加入l%硅烷偶联剂KH-560处理过的纳米A120s和纳米Si02,可以明显 改善其硬度、附着力和耐腐蚀性。硅烷偶联剂存在自身聚合反应和与纳米粒子反应的两种竞 争反应。对于纳米sioz而言,由于其富含羟基,从而后者占优势,对耐腐蚀性提高的效应大 于纳米A1203。相反,对于纳米AI zoa而言,硅烷偶联剂的自身聚合反应使其对附着力的改善 效应大于纳米s ioz。

N_N_羰基二咪唑作为活化剂在高分子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N_N_羰基二咪唑作为活化剂在高分子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030532003);作者简介:徐伟箭,男,46岁,教授,研究方向为高分子合成与应用。

N ,N 羰基二咪唑作为活化剂在高分子合成中的研究进展许小聪,刘美华,卢彦兵,徐伟箭*(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长沙 410082)摘要:本文综述N ,N 羰基二咪唑作为活化剂制备脲、酯、碳酸酯、氨酯及酰胺类化合物的反应机理,并对其在高分子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N ,N 羰基二咪唑;活化剂;高分子N,N 羰基二咪唑(简称CDI)是咪唑的衍生物,由结构分析可知,其咪唑结构中具有一个闭合的大P 键,且其中一个氮原子未成键的sp 2轨道上有一对孤对电子。

这些决定了CDI 具有较强的化学反应活性,能与氨、醇、酸等官能团反应,合成许多用一般化学方法难以得到的化合物。

CDI 广泛用作酶和蛋白质粘合剂,抗生素类合成药物中间体,特别是作为合成多肽化合物的键合剂[1,2]。

近年来,通过对CDI 作为活化剂的研究发现,它具有较强的反应活性,适用面广,反应过程低毒、产物纯化简单,特别是对不同的官能团具有高度选择性,在有机合成和高分子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CDI 作为活化剂的反应机理CDI 可与氨(胺)、醇、羧酸等官能团进行反应,得到一系列具有不同结构的中间体,即:氨基甲酰咪唑(氨基甲酰咪唑盐)、酯基咪唑、羰基咪唑等。

这些中间体具有一定的反应活性,可与氨(胺)、醇、羧酸等官能团进一步反应,制备脲、氨酯、碳酸酯、酰胺及酯等结构的化合物。

图1 具有反应活性的中间体的合成Figure 1 Syn thesis of activating intermediate1 1 脲脲的制备主要是通过氨基甲酰咪唑和氨基甲酰咪唑盐与氨(胺)类化合物进一步反应制得。

C DI 与伯胺反应形成的中间产物(一取代氨基甲酰咪唑)可与脂肪族伯胺进一步反应,得到脲[3];而其与仲胺反应得到的N ,N 二取代氨基甲酰咪唑活性明显下降,不能与伯胺、仲胺反应[4]。

《2024年度电刷镀纳米MoS2-Cu基复合涂层导电与真空摩擦磨损性能》范文

《2024年度电刷镀纳米MoS2-Cu基复合涂层导电与真空摩擦磨损性能》范文

《电刷镀纳米MoS2-Cu基复合涂层导电与真空摩擦磨损性能》篇一电刷镀纳米MoS2-Cu基复合涂层导电与真空摩擦磨损性能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材料表面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电刷镀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如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可实现局部修复等,被广泛应用于材料表面处理。

近年来,纳米复合涂层因其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篇论文旨在研究电刷镀纳米MoS2/Cu基复合涂层的导电性能及在真空环境下的摩擦磨损性能。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用的电刷镀溶液包含纳米MoS2颗粒和铜基溶液。

采用电刷镀技术,在特定基材表面制备出纳米MoS2/Cu基复合涂层。

通过对涂层进行显微结构分析、导电性能测试、以及在真空环境下的摩擦磨损实验,研究其性能表现。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显微结构分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我们发现纳米MoS2颗粒均匀地分布在Cu基体中,形成了致密的复合涂层。

这种结构有助于提高涂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2. 导电性能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纳米MoS2的加入显著提高了涂层的导电性能。

这主要是由于纳米MoS2的导电性能优于Cu基体,且其纳米级尺寸使得电子在涂层中的传输更加顺畅。

此外,涂层的导电性能还与其微观结构密切相关。

3. 真空摩擦磨损性能研究在真空环境下,纳米MoS2/Cu基复合涂层表现出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

这主要归因于纳米MoS2的润滑作用以及Cu基体的支撑作用。

在摩擦过程中,纳米MoS2颗粒能够有效地减少摩擦系数,降低磨损率。

同时,Cu基体为涂层提供了良好的附着力和韧性,使得涂层在摩擦过程中不易脱落。

四、讨论与展望本实验研究了电刷镀纳米MoS2/Cu基复合涂层的导电与真空摩擦磨损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该涂层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和真空摩擦磨损性能,可广泛应用于电气、机械等领域。

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涂层的制备工艺、性能优化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此外,对于涂层的耐腐蚀性、热稳定性等性能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无机纳米粒子原位复合聚氨酯研究

无机纳米粒子原位复合聚氨酯研究

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02111。

作者简介:黄国波,男,1978年生,硕士研究生,师从邬润德教授(改为中国塑料工程学会理事)和童筱莉(副教授),主要从事无机纳米粒子/高聚物复合材料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无机纳米粒子原位复合聚氨酯研究3黄国波 童筱莉 邬润德(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杭州 310014)摘 要 将纳米二氧化硅(SiO 2)经预分散后加入聚氨酯(PU )反应体系进行原位聚合。

结果表明所得PU 有较好力学性能。

透射电镜(TEM )照片显示纳米SiO 2在PU 中基本上达到纳米分散。

关键词 聚氨酯,纳米SiO 2,复合材料Study on PU in 2stiu polymerized by inorganic nano 2particleHuang Guobo Tong Xiaoli Wu Runde(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4)Abstract Nano -SiO 2is dispersed in advance and added to the reacting system where PU is formed by in 2suit poly 2merization 1The result shows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PU is improved greatly 1TEM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nano -SiO 2particle is dispersed in PU matrix on nano -scale.K ey w ords PU ,nano -SiO 2,composite 用纳米无机粒子增强高分子材料是近来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纳米SiO 2作为增强剂复合PU ,根据材料复合机理,要使纳米SiO 2充分发挥增强剂的作用,就必须使其以纳米级粒子均匀分散在PU 基材中[1],这是一个技术难点,本实验主要对比常温混合[2]、加热复合和原位聚合[3]方法加入纳米SiO 2对PU 力学性能的影响。

纳米Si02改性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纳米Si02改性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醇( P B A, 3 o o o ) 、 热 塑性 聚氨酯 弹 性体 ( T P U) , 烟 台万华 聚 氨酯 股 份有 限公 司 ; 芳族 聚酯 ( 尬= 2 3 0 0 ) ,
洛 阳黎 明化 工研 究 院 ;二 吗 啉二 乙基 醚 ( D MD E E) , 北京精 细化成科技研究所 ; 纳米 S i O z n a n o — S i O z ) , 阿拉 丁试剂 有 限公 司 ; 以上均 为分 析纯 。
的粘 接 性 能 和 耐 热 性 能 , 拓 宽其 应 用 领 域 , 必 须 对 其 进行 改性囝 。
N a n o — S i O : ( 纳米 S i O ) 的 比表 面积 较 大 , 并 且其 表 面 存 在 着 诸 多 不 饱 和 的残 键 和不 同键 合 状 态 的 羟基 , 而 这些 羟基 能 与 P U分 子 之 间形成 氢 键 , 同时 又易 于分布在 高分 子链 的空 隙 中。 因此 , 与普 通改性 聚合物相 比, 采用 无机 纳米粒 子对 P U胶粘剂 进行 改
中 国胶 粘 剂
CHI NA ADHES I VE S
2 0 1 3年 4月 第 2 2卷第 4期
V o 1 . 2 2 No . 4, Ap r . 2 0 1 3
纳米 S i O2 改性聚氨酯胶 粘剂 的制备及 性能研 究
高 立 俊 ,曹 有 名
( 广 东 工 业 大 学 材 料 与 能源 学 院 , 广 东 广 州 5 1 0 0 0 6 )
1 . 2 试 验 仪器
性, 可有 效提 高 P U材料 的粘 接 性能 、 韧 性 和 耐热 性
能等【 , 并且 已成 为该 研究 领域 的热 点 之一 。
D Z F 一 6 0 5 0型 干燥箱 , 上海 精宏 实验 设备 有 限公 司; A U X 3 2 0型分 析天 平 , 日本 岛津 公 司 ; K Q 一 3 0 0 D V 型数 控 超 声 波清 洗 器 ,昆 山市 超 声 仪器 有 限公 司 ;

纳米ZnO/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固化反应的研究

纳米ZnO/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固化反应的研究

不饱 和聚酯树脂 ( UP R) 原料 易得 , 加 工工 艺 简便 , 实用 价值 高 , 且 具有 优 良的机 械性 能 、 电学 性能 和耐化学 腐蚀 性能 等 , 发 展迅 速且 具 有广 泛
的应用 前景 。UP R 的 固化 反 应 是指 不饱 和 聚酯
厂; 过 氧化 甲乙酮 、 异辛 酸钴 , 抚顺 市榆林 玻璃 钢 厂; 溴 化钾 , 光谱 纯 , 北京 飞美 斯分 析科技 有 限公 司; 纳米 Z n O, 粒径 3 0 n m, 浙 江舟 山纳米 材料有
( 1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 , 辽宁 抚顺 , 1 1 3 0 0 1 ;2 .抚 顺 职 业 技 术 学 院化 工 系 ,辽 宁 抚 顺 , 1 1 3 0 0 6 )
摘要 : 采 用 傅 里 叶 变 换 红 外 光谱 对 纳米 Z n O/ 不 饱 和 聚 酯 复 合 材 料 和 不 饱 和 聚酯 树 脂 的 固化 反 应 进 行 了分 析 和 比较 。 结 果 表 明 两 者 的 固化 过 程 基 本 相 同 , 纳米 Z n O 对 不 饱 和 聚 酯 的 固化 反 应 和 固 化 机理 并 没 有 太 大 影 响 。
Z h o u L i Z h a n g J i a n z h o n g Wu H a i y a n
( 1 . S c h o o l o f Ma t e r i a l s & Ch e mi s t r y. Li a o n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t r o l e u m a n d
UP R及 纳 米 Z n O 改 性 UP R 的 固化过 程 进 行 了
1 . 3 试验 方法
称取 1 0 0 g的 UP R放 入 2 5 0 mL 的烧 杯

纳米ZnO复合抗菌剂表面改性及其在LLDPE中的应用

纳米ZnO复合抗菌剂表面改性及其在LLDPE中的应用

s Ia e sr c u e a d p p r h n e o e mo i e o e I e e td b a s0 TI a d T M .T e u f e t t r n m e t c a g ft d f d p wd rwe_ d tc e y me n fF R n E u y h i e h
moie aoz Ocm 0i niatr l gns a l ddwt l ero e sypl t ln L D E) df dN n。n o pseat c i etw s e e i na wdni 0 e yee ( L P i t b eaa bn hi l t yh
( .贵州大学化学 工程 学院 ,贵州 贵 阳 5 0 0 ;2 1 5o 3 .贵州省纳米材料工程 中心 ,贵州 贵 阳 5 o 0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 ,贵州 贵 阳 5 O 1 5 O4;
4 .贵州省冶金化工研 究所 ,贵州 贵 阳 5 02) 00 摘要 :分别 以钛 酸酯偶联 剂 ( D 3 1 、硅烷偶联 剂 ( H 7 ) 和硼 酸酯偶联剂 ( P0 )对纳米 z 0复合抗 菌 N z l) K 50 L 11 n
关 键词 : 纳米 z 0;偶联剂 ;表 面改性 ;线性低密度 聚乙烯 ;抗菌 ;力学性 能 n
中 图分 类 号 :T 3 5 1 2 Q 2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o 5—57 (0 8 1 o 2 0 7 0 2 o ) 2一 o 1— 4
S a e M o fc i n O nO Zno m p st uf c diiatO f Na - CO 0 ie Antb c e i l i a t ra
f m lwi g b a s o s r ac mc si g t r p r n i a tra t r l. h c a ia ,o t a i b 0 n y me n f ma t b t h p e s 0 p e a e a t e e ilmae i s l e n b a T e me h nc l p i l c a d a t a t r l r p r e ft e Na o Z O a t a t r l g n s L D E ma e il wel c a a t r d b a s n ni ce i o e t s0 n — n n i ce i e t L P tras I h r ce i y me n b a p i h b a a / e z 0 lc r n c n v r a t s n c i e,p oo l cr 0 n t l n ,阿 R a d S f e t0 is u i e s l e t g ma h n e i h t ee ti fg i sI me t c 1 n EM. T e r s l n i ae h e ut i d c td s £ e d印 e s n 0 h h i ri f t e NDZ- 1 mo i e n - n a t a tra g n s we e t e b s , n t a t a t a o 3 1 d 矗 d Na o Z O n i c ei 】a e t b r h et a d j J i ce l s 1b

无机纳米材料提高聚氨酯耐黄变性能的研究进展

无机纳米材料提高聚氨酯耐黄变性能的研究进展
Abs t r a c t : Th e a pp l i c a t i o n o f n a n o — — ma t e r i a l s c a n i mp r o v e t he UVC y e l l o wi ng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p o l y u r e t h a n e ma t e r i a l , wh i c h me e t s t h e c l e a n e r — p r o d u c t i o n r e q u i r e me n t s o f l e a t he r i n d u s t u.F o r t h e p u r p o s e o f a pp l y i n g i n l e a t h e r - ma k i n g i n d us t w, t he me t h o d s a n d r e s e a r c h a d v a n c e s i n i mpr o v i n g t h e UVC y e l l o wi n g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p o l y u r e t ha n e s b y a n o —ma t e r i a l s we r e r e v i e w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At t he s a me t i me , t he p r o s p e c t o f 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 l e a t h e r —ma k i n g i n du s t  ̄ wa s p o i n t e d o u t . Ke y wo r d s :na n o — — ma t e r i a l s ; p o l y u r e t h a n e ; UVC y e l l o wi n g r e s i s t a n c e ;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GC法测定N,N’羰基二咪唑(CDI)的含量

GC法测定N,N’羰基二咪唑(CDI)的含量

2019年第2期第46卷总第388期广东化工 183 -GC 法测定N,N 「拨基二咪啤(CDI)的含量王倩倩,顾铭盼,沈志超(常州制药厂有限公司,江苏 常州213018)[摘 要]目的:建立测定N,N'-^基二咪哇(CDI)含量的GC 方法。

采用先把CDI 用甲醇衍生成碳酸二甲酯,再以碳酸二甲酯为对照品,用 GC 测定其含量。

方法:采用DB-624毛细管柱为色谱柱;检测器为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程序升温:起始温度40 °C,维持3分钟,以每分 钟10 €的速率升温至240 °C,维持5分钟;柱流速为2 ml/min ;进样口温度为150 检测器温度为280 °C ;进样量为0.5 pL 。

结果:碳酸二 甲酯在浓度2〜24mg/mL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CDI 衍生回收率为103.4%。

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线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

[关键词]N,N ・按基二咪哇(CDI): GC :衍生[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19)02.0183-02A GC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N^N^carbonyldiimidazoleWang Qianqian,Gu Mingpan, Shen Zhichao(Synthetic Laboratory, Changzhou Pharmaceutical Factory, Changzhou 213018,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GC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N,N'-carbonyldiimidazole(CDI). A rapid derivatization of CDI to dimethylcarbonate and subsequent GC-FID analysis has been demonstrated here.Methods: All separations were performed on the DB-624 column. The oven temperature program was set as follows: 40 °C for 3 min, ramp at 10 °C/min to 240 °C, hold at 240 °C for 5 min. Inlet temperature was 150 °C. injection volume was 0.5 pL. FID temperatures were set at 280 °C. Flow rate was set at 2 mL/min in constant flow mode.Results: The chromatographic peak area and dimethyl carbonate concentration showed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at the range of 2~24 mg/mL. The recovery of derivatization of CDI was 103.4 %. Conclusion: This procedurally simple method is specific, linear, precise, and accurate.Keywords: N,N-carbonyldiimidazole (CDI); GC : derivatizationN,N-按基二咪哇(简称CDI)是咪呼的衍生物,广泛用作酶和 蛋白质粘合剂,抗生素类合成药物中间体,特别是作为合成多肽 化合物的键合剂⑴叭近年来,通过对CDI 作为活化剂的研究发现, 它具有较强的反应活性,适用面广,反应过程低毒,产物纯化简 单,特别是对不同的官能团具有高度选择性,在有机合成和高分 子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⑶。

纳米ZnO对丙烯酸聚氨酯的性能影响

纳米ZnO对丙烯酸聚氨酯的性能影响

改 善 涂料 的 防腐 和抗 紫外 线 性 能 一直 是 人 们 努 力研 究 的方 向 , 树 脂 中很 难 筛 选 出 具 有 防腐 从
氰 酸酯 ( I分 析 纯 ) 纳 米 Z O( 析 纯 ) 环 己 MD , ; n 分 ; 酮 ( 析纯 ) 丙 酮 ( 析 纯 ) 乙 醇 ( 析 纯 ) 蒸 分 ; 分 ; 分 ; 馏水 ( 自制 ) . K Q一10 E型数 控 超 声 波 清 洗 器 ( 山超 声 0D 昆 仪 器有 限公 司) E ; G—G A C M 8 交 流 阻抗 测 P R 2 3型
第2 4卷第 6期
21 0 0年 1 2月
江 苏科技 大 学学 报 ( 自然科 学 版 )
Junl f i guU i r t o cec n ehooy N tr c neE io ) ora o J ns nv sy f ineadT cnlg( a a Si c d i a e i S ul e tn
性 和抗 紫 外 线 的 物 质 , 米 技 术 的 出现 给 人 们 提 纳
供 了新 方 向 ¨ . 众 多 的 纳 米 填 料 中 , 米 Z O J在 纳 n 以其 独 特 的 抗 紫 外 线 性 能 引 起 人 们 普 遍 的 关 注 l-1 纳米 Z O具 有 表 面 与 界 面 、 尺 寸 、 子 23. n 小 量
Vo. 4 No. 12 6
De 201 c. 0
纳 米 Z O 对 丙 烯 酸 聚 氨 酯 的 性 能 影 响 n
高 延 敏 ,张 海风 ,曹 霞 ,盛 国秋
( 苏 科 技 大 学 材 料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江 苏 镇 江 22 0 ) 江 10 3

要: 将纳米 Z O浓缩浆 以不同的浓度添加到丙烯 酸聚氨酯 清漆 中 , 而制得 改性丙 烯酸 聚氨酯 涂料 ; n 从 通过 S M, I, E ES

纳米氧化铁黄表面改性的研究

纳米氧化铁黄表面改性的研究

8工业技术1 引言 纳米氧化铁黄是一种被另称为羟基铁的颜料,化学式是α-FeOOH,纳米氧化铁黄具有特别好的耐碱、耐光、催化、磁性等等特性因此被广泛用于医学、颜料、气体传感器、催化剂、磁性记录材料等领域中。

当光照射到纳米氧化铁黄表面时,呈现为黄色透明,同时吸收紫外线,可以作为用于车漆、表面漆等[1]。

我国纳米氧化铁黄工厂生产出来的商品竞争力不足无法撼动欧美等这些发达国家的氧化铁黄商品市场的地位。

所以,本文对已有工艺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此寻求更好的改性方法[2]。

1.1 纳米氧化铁黄的制备工艺 纳米氧化铁黄的制备总的来说纳米氧化铁黄的制备工艺主要有氯酸钠氧化法、空气氧化法、羰基铁氧化法、胶体化学法等几种。

本文所用的原料纳米氧化铁黄是以硫酸亚铁为原料,用氨水调节PH 值在空气中氧化制备[3]。

1.2 纳米氧化铁黄的表面改性工艺 纳米氧化铁黄粒子的分散为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且比表面很大,所以表面能也很大,增加了生产成本。

通过表面改性来增加纳米氧化铁黄颜料的热稳定性、降低粒子的表面能,使粒子分散。

2 实验及工艺流程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实验原料及试剂主要有硫酸亚铁、氨水、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辛酸钠。

仪器主要有:恒温水浴锅、天秤、JJ-1电动搅拌器。

2.2 实验原理 将硫酸亚铁分析纯溶解在水中,制成特定浓度的FeSO 4溶液。

然后在溶液中加入氨水,调节溶液的PH 值,通过空气氧化制备晶体,然后在同一时间加入FeSO 4溶液和氨水,使PH 值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在空气中氧化,制得纳米氧化铁黄。

主要反应如式(1)和(2)所示:FeSO 4+2NH 4OH=Fe(OH)2↓+(NH 4)2SO 4 (1)4Fe(OH)2+O 2=4FeOOH+2H 2O (2) 制成的纳米氧化铁黄加入几种改性剂进行表面改性后,经过洗涤然后在空气中干燥,得到所需的纳米氧化铁黄颜料。

2.3 工艺流程2.3.1 纳米氧化铁黄的制备工艺流程 将FeSO 4分析纯用蒸馏水溶解,制得FeSO 4溶液,且保证FeSO 4浓度约为4%,向溶液中滴入少量的稀硫酸调节PH 值在3.2左右。

【精品硕士论文】486纳米TiO2的表面改性及其对聚氨酯涂层耐蚀性能的影响

【精品硕士论文】486纳米TiO2的表面改性及其对聚氨酯涂层耐蚀性能的影响

学校代码10406分类号TQ630.7+9密级学号070080501007题目 纳米TiO的表面改性及其对2聚氨酯涂层耐蚀性能的影响作者庞 宇学科、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指 导 教 师 杜 楠申请学位日期 2010年5月学校代码:10406 分类号:TQ630.7+9 学号:070080501007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位研究生)纳米TiO2的表面改性及其对聚氨酯涂层耐蚀性能的影响硕士研究生: 庞 宇导 师: 杜 楠 教授申请学位级别:硕士学科、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所在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答辩日期: 2010年5月授予学位单位:南昌航空大学Effect of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nano-TiO2 on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polyurethaneA Dissertation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On Materials Physics and Chemistryby YupangUnder the Supervision ofProf. Nandu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neering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 ChinaMay, 2010摘要纳米TiO2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及微细的尺寸,表现出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近年来利用纳米TiO2的特性制备功能涂料已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对纳米TiO2进行表面改性,研究改性纳米TiO2添加量对聚氨酯清漆及聚氨酯面漆耐蚀性能的影响。

并探索通过RAFT聚合对纳米TiO2进行改性,期望解决高含量纳米TiO2在涂料中的分散问题。

纳米TiO2的表面改性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TiO2进行表面接枝改性,FT-IR和TG测试结果表明KH-570成功接枝在纳米TiO2的表面,接枝率为21.42%。

nn羰基二咪唑结构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nn羰基二咪唑结构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nn羰基二咪唑结构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羰基二咪唑的基本介绍和背景,引起研究兴趣的原因以及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等。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编写示例:1.1 概述羰基二咪唑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化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它的化学结构中含有两个咪唑环和一个羰基基团,具有独特的组成和性质,因此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

羰基二咪唑的合成方法多样且灵活,可以通过不同的反应途径得到。

合成羰基二咪唑的方法包括直接合成、比如通过羰基化合物与二咪唑化合物的反应,以及间接合成,如通过其他中间体的转化得到。

这些合成方法的发展为羰基二咪唑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基础。

羰基二咪唑在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在药物化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用作抗菌、抗病毒等药物的前体。

其次,羰基二咪唑可以作为配体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具有催化活性,在催化化学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羰基二咪唑还具有光敏性质,可以应用于光敏材料、光催化反应等领域。

本文旨在综述羰基二咪唑的定义和性质,介绍其主要的合成方法,并探讨其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具体结构如下所示:引言部分概述了羰基二咪唑在化学领域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正文分为羰基二咪唑的定义和性质、合成方法以及在化学领域的应用三个部分;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对羰基二咪唑的研究进行展望。

通过对羰基二咪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结构和性质,并为其在药物领域、催化反应和光敏材料等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期望本文可以为羰基二咪唑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一些简要的介绍和概述,让读者对整篇文章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下面是对文章1.2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进行编写的一个示例: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对羰基二咪唑进行一个概述,介绍其定义和性质,以及本文的目的。

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羰基二咪唑的合成方法和其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不同含量ZnO纳米粒子对MoS_(2)纳米花SERS性能影响的研究

不同含量ZnO纳米粒子对MoS_(2)纳米花SERS性能影响的研究

MoS2 和 MoS2 / ZnO1∶ 4 的形貌如图 3 所示. 从图 3(A)可以看出ꎬ纯 MoS2 是直径为 3 ~ 5 μm 的花状纳米
球结构ꎬ层状结构具有较大的自由空间ꎬ可以供 ZnO NPs 进行进一步的修饰. 从 TEM 图(图 3(B)) 进一步
看出ꎬMoS2 的褶皱非常薄ꎬ相互重叠形成了花状结构. 图 3(C) 和 3(D) 为MoS2 / ZnO1∶ 4 的 SEM 和 TEM 图.
个点的 SERS 谱图. 如图 4 ( B) 所示ꎬ基于特征峰 1 594 cm - 1 线性方程可描述为:log( I1594 ) = (15 094 ±
1 618) + (685 ± 100)logC BPA ꎬ相关系数的平方为 R2 = 0. 987 5. 该检出限(1 nmol / L) 大约比美国 EPA 定义
第 42 卷
的降低而降低ꎬ直至 10 - 9 mol / L 时ꎬBPA 的特征峰仍清晰可见ꎬ这证明了 MoS2 / ZnO1∶ 4 的高灵敏度. 有趣
的是在10 - 4 mol / L时收集到的谱图约在 1 048、1 070 cm - 1 处不同于其他浓度的谱图ꎬ这是因为探针分子
的高浓度抑制了偶联剂的 SERS 响应 [13] . 此外ꎬ为了获得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ꎬ每个浓度随机选择 10
不同含量 ZnO 纳米粒子对 MoS2 纳米花
SERS 性能影响的研究
高 铭ꎬ郭家玉ꎬ胡明月ꎬ全英楠ꎬ张雨晨ꎬ郎集会 ∗
( 吉林师范大学 物理学院ꎬ吉林 四平 136000)
摘 要:合成了 ZnO 纳米粒子( ZnO NPs) 附着在 MoS2 纳米花( MoS2 NFs) 上的异质结纳米复合材料( MoS2 /
图 2 为 MoS2 和 MoS2 / ZnO1∶ 4 的 XRD 谱图. MoS2 显示 4 个主要衍射峰分别位于 14. 38°、29 03°、

纳米ZnO论文:NN’-羰基二咪唑(CDI)表面改性聚氨酯纳米复合涂料

纳米ZnO论文:NN’-羰基二咪唑(CDI)表面改性聚氨酯纳米复合涂料

纳米ZnO论文:NN’-羰基二咪唑(CDI)表面改性聚氨酯纳米复合涂料【提示】本文仅提供摘要、关键词、篇名、目录等题录内容。

为中国学术资源库知识代理,不涉版权。

作者如有疑义,请联系版权单位或学校。

【摘要】纳米材料在众多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纳米材料自身的高表面能,亲水疏油等性能也严重地限制了它在有机材料领域的应用以及纳米特性的发挥。

为了使纳米材料得到广泛应用并充分发挥其具有的特殊性能,需要对纳米颗粒表面进行有效的改性。

本研究针对此问题展开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了纳米ZnO的制备及改性、ZnO/PU纳米复合涂料的性能研究及纳米复合涂料的应用等。

本研究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备了纳米ZnO并对其表面进行化学改性。

为了改善纳米ZnO的分散性、提高纳米ZnO的有机相容性,提出了采用N,N’-羰基二咪唑(CDI)活化硬脂酸偶合KH550接枝改性的新方法,提高了硬脂酸的接枝率,降低了纳米ZnO的表面能,分散性得到很大改善。

此外,本文还对KH550接枝、硬脂酸接枝、硬脂酸偶合KH550接枝等不同改性过程对纳米ZnO的分散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采用红外光谱(IR)、沉降实验、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所制备的纳米ZnO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剂均通过化学键与纳米ZnO表面连接,不同的改性过程获得的纳米ZnO在有机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性存在较大的差异。

通过CDI活化硬脂酸偶合KH550接枝改性过程获得的纳米ZnO在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最好。

优化了硬脂酸改性剂的用量,其最佳用量约为5wt%。

本研究将制备的各种纳米ZnO(包括未改性的纳米ZnO、APS-ZnO、SA-ZnO、SA-APS-ZnO、CDI-SA-APS-ZnO)作为改性剂,通过共混法制备了ZnO/PU纳米复合涂料。

通过拉伸试验、红外光谱(IR)、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所制备的纳米复合涂料的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纳米ZnO会对PU涂料的固化结晶产生影响,添加了纳米ZnO的聚氨酯涂料的紫外屏蔽性和耐热性能都有明显的变化,涂料的机械性能则受添加的纳米ZnO类型以及添加量的影响而表现不同。

含纳米硅氧化物的聚酯型水性聚氨酯涂料研究_冯利邦

含纳米硅氧化物的聚酯型水性聚氨酯涂料研究_冯利邦

含纳米硅氧化物的聚酯型水性聚氨酯涂料研究冯利邦 苏致兴 郭金山兰州大学摘 要: 研制了一种性能优异的纳米硅氧化物改性的聚酯型水性聚氨酯涂料,采用FT-IR、T EM、T GA、U V-V is、硬度测试、介质浸泡等技术对其性能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结果表明:将纳米硅氧化物引入水性聚氨酯涂料,能够增强漆膜的表面硬度、热稳定性、耐候性和耐化学品性。

研究同时表明,当纳米硅氧化物的添加量在2.5%~5.0%之间时,其对水性聚氨酯涂料性能的改善比较显著。

关键词: 纳米硅氧化物; 聚氨酯; 水性涂料 纳米粒子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殊性质,将其应用于涂料之中,一方面可改善传统涂料的性能,如改善涂料的耐候性、漆膜的机械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抗辐射及电学等性能;另一方面,可制备新的功能性纳米涂料,从而为涂料行业的发展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

据报道,纳米硅氧化物的加入能提高聚氨酯材料的拉伸强度和硬度等性能,同时可以增加漆膜的抗撕裂性。

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已进行的相当广泛,并获得了许多满意的结果。

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溶剂型聚氨酯方面,对水性聚氨酯涂料的研究则相对比较少。

在研究工作中,合成了一种含有纳米硅氧化物的水性聚氨酯涂料,并研究了纳米硅氧化物含量对漆膜的各种性能影响情况。

1 实验部分1.1 原材料纳米硅氧化物(nanosilica),平均粒径为10nm,浙江舟山明日纳米材料有限公司;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酯二元醇,自制;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BT),三乙醇胺(T EOA),乙二胺(EDA), N-甲基吡咯烷酮(NM P),亲水性扩链剂(HA),交联剂(CA),分析纯。

1.2 含纳米硅氧化物的水性聚氨酯(WPU-nanosilica)分散液的合成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和回流冷凝管的50m L 三颈瓶中加入聚酯二元醇、HA、CA、DBT、纳米硅氧化物,升温搅拌分散均匀混合物,加入一定量的IPDI,然后于一定温度下反应,至剩余NCO含量达理论值时,将预聚体冷却到40℃,在强烈搅拌下将三乙醇胺的水溶液加入以中和其中的羧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ZnO论文:NN’-羰基二咪唑(CDI)表面改性聚氨酯纳米复合涂料
【提示】本文仅提供摘要、关键词、篇名、目录等题录内容。

为中国学术资源库知识代理,不涉版权。

作者如有疑义,请联系版权单位或学校。

【摘要】纳米材料在众多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
纳米材料自身的高表面能,亲水疏油等性能也严重地限制了它在有机
材料领域的应用以及纳米特性的发挥。

为了使纳米材料得到广泛应用
并充分发挥其具有的特殊性能,需要对纳米颗粒表面进行有效的改
性。

本研究针对此问题展开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了纳米ZnO的制备
及改性、ZnO/PU纳米复合涂料的性能研究及纳米复合涂料的应用等。

本研究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备了纳米ZnO并对其表面进行化学改性。


了改善纳米ZnO的分散性、提高纳米ZnO的有机相容性,提出了采用
N,N’-羰基二咪唑(CDI)活化硬脂酸偶合KH550接枝改性的新方法,
提高了硬脂酸的接枝率,降低了纳米ZnO的表面能,分散性得到很大
改善。

此外,本文还对KH550接枝、硬脂酸接枝、硬脂酸偶合KH550
接枝等不同改性过程对纳米ZnO的分散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用红外光谱(IR)、沉降实验、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所制备的纳
米ZnO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剂均通过化学键与纳米ZnO表面连
接,不同的改性过程获得的纳米ZnO在有机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性存在
较大的差异。

通过CDI活化硬脂酸偶合KH550接枝改性过程获得的纳
米ZnO在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最好。

优化了硬脂酸改性剂的
用量,其最佳用量约为5wt%。

本研究将制备的各种纳米ZnO(包括未
改性的纳米ZnO、APS-ZnO、SA-ZnO、SA-APS-ZnO、CDI-SA-APS-ZnO)
作为改性剂,通过共混法制备了ZnO/PU纳米复合涂料。

通过拉伸试
验、红外光谱(IR)、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所制备的纳米复合涂料的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纳米ZnO会对PU涂料的固化结晶产生影响,添加了纳米ZnO的聚氨酯涂料的紫外屏蔽性和耐热性能都有明显的变化,涂料的机械性能则受添加的纳米ZnO类型以及添加量的影响而表现不同。

从总体结果来看,CDI-SA-APS-ZnO/PU复合涂料性能改善最为明显,纳米ZnO的添加量为1wt%时效果最好。

同时,本研究还对ZnO/PU纳米复合涂料封闭木材中的水分进行了研究,其中将CDI-SA-APS-ZnO/PU复合涂料作为木材封闭底漆时具有更好的
封闭水分的能力和表面附着力,能够保持涂膜的紧密结构,避免起泡、脱壳等缺陷的出现。

【关键词】纳米ZnO;N;N’-羰基二咪唑(CDI);表面改性;聚氨酯;纳米复合涂料;
【篇名】纳米ZnO的制备和表面改性及ZnO/PU复合涂料的研究
【目录】纳米ZnO的制备和表面改性及ZnO/PU复合涂料的研究摘要3-4ABSTRACT4-5 1 绪论9-18 1.1 纳
米材料及其应用9-10 1.2 纳米颗粒的表面改性及应用
10-14 1.2.1 物理改性法10-11 1.2.2 化学改性法
11-14 1.3 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概况14-16 1.3.1 无
机纳米复合材料14-15 1.3.2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15 1.3.3 纳米复合涂料15-16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16-18 1.4.1 研究目的16 1.4.2 研究内容
16-18 2 实验试剂、仪器及分析方法18-21 2.1 实验药品18 2.2 实验仪器18-19 2.3 表征方法
19-21 2.3.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9 2.3.2 X 射线
衍射分析(XRD)19 2.3.3 红外光谱分析(IR)19 2.3.4 热差/热重分析(DTA/TGA)19-20 2.3.5 扫描电镜(SEM)
20 2.3.6 沉降实验20 2.3.7 紫外-可见光谱法
20 2.3.8 机械性能测试20-21 3 纳米 ZnO 的制备及
表面改性过程研究21-33 3.1 引言21 3.2 纳米 ZnO
的制备及表面改性21-22 3.2.1 纳米 ZnO 的制备
21-22 3.2.2 KH550 改性纳米 ZnO22 3.2.3 硬脂酸(SA)的活化22 3.2.4 偶合接枝改性22 3.3 改性机理22-23 3.4 结果与讨论23-31 3.4.1 红外分析
23-24 3.4.2 热差/热重分析24-25 3.4.3 SEM 分析
25-27 3.4.4 粒度分布27-28 3.4.5 沉降实验
28-30 3.4.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30-31 3.5 本章小结31-33 4 ZnO/PU 复合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33-45 4.1 引言33-34 4.2 ZnO/PU 复合涂料及膜片的制备34 4.3 结果与讨论34-44 4.3.1 SEM 分析
34-37 4.3.2 X 射线衍射分析37-38 4.3.3 紫外-可见光谱法38-39 4.3.4 热重分析39-41 4.3.5 机械性能
测试41-44 4.4 本章小结44-45 5 ZnO/PU 复合涂料封闭木材水分性能研究45-51 5.1 引言45 5.2 试样的制
备45 5.3 复合涂料封闭水分性能的研究45-46 5.4 结果与讨论46-49 5.4.1 含水率的变化46-47 5.4.2 木材表面分析47-49 5.5 本章小结49-51 6 结论与展望51-53 6.1 结论51-52 6.2 展望52-53致谢
53-54参考文献54-59附录59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59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