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一、自然地理部分1.地球与太阳系统: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的倾斜和赤道面的转动、季节变化的原因、地球各种天文现象的成因等。
2.大气圈:大气圈的组成、大气圈的结构、大气运动与气象现象(如气压、气温、风、云等)、天气的形成与变化、气象台网及其预报方法等。
3.水圈:水的存在形式与分布、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河流、湖泊、水库及其形成与演变、水域功能及其利用、海洋的特点与利用、冰川与黄土地带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等。
4.岩石圈:地壳的组成、构造及其变化、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发生原因和地质灾害的防治等。
5.生物圈: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平衡与生态恢复、植被的特点与类型、动物的特点与类型、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等。
6.地理技术:地图的制作与使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测量与制图等。
二、人文地理部分1.人口地理: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迁移与人口集聚、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人口老龄化与人口结构、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3.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与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区域发展的战略、农业与农村发展、城市与城市群的区域组织、经济空间结构等。
4.区域生态与环境:区域环境问题与生态建设、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区域环境污染与防治、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能源与环境、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等。
三、地理方法部分1.地理思维与方法: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地理研究的途径与手段、地理学的发展与学科特点等。
2.地域研究方法:地域分类与地域分区、地域系统研究、地域比较与地域调查方法、地理模型与实证研究等。
3.地理信息技术与数理方法: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制作与使用、统计与数理方法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等。
以上是高中地理会考的大致知识点总结,学生在备考地理的过程中,应该熟悉这些知识点,并能够理解其中的相关概念和原理,同时要善于应用所学的地理思维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其基本运动形式,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公转导致季节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要素。
学会使用地图,能够识别地形图上的主要地形特征。
二、自然地理1. 大气环境:包括大气的组成、大气压力、风的形成等。
了解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2. 水文特征: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的分布、类型和特性。
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地貌形态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 地质作用:板块构造、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 生物地理:生物群落的分布、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人口分布、迁移、城市化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经济地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以及交通运输网络的布局。
3. 文化地理:不同地区文化特征的形成,包括语言、宗教、风俗等。
四、区域地理1. 世界地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分布和主要国家概况。
2. 中国地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行政区划、资源分布等。
五、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实践,如何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
六、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如卫星遥感、航空摄影等。
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七、地理实践能力1. 地理观测:学会使用地理工具进行观测,如使用罗盘确定方向、使用海拔计测量高度等。
2. 地理调查:掌握地理调查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
3. 地理数据分析:学会对收集到的地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运动及其影响- 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和平均半径-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及引起的昼夜更替、季节变化 - 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理现象,如时差、春潮带潮汐等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符号、图例-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包括方向、比例、地形图的识别3. 地理坐标系统- 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及其测量- 地理坐标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二、自然地理1. 大气和气候- 大气成分、大气层结构- 气候类型、气候带分布- 气候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河流的特征、流域管理- 湖泊、地下水、冰川等水体的特点3. 地貌-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与地貌-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与地貌- 主要地貌类型: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4. 生物地理-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物种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生物地理的影响5. 土壤地理- 土壤类型、形成与分布- 土壤侵蚀与保护- 土壤肥力与农业生产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世界人口分布、人口问题-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 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2.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布局、农业技术-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工业与环境- 交通运输地理:交通网络、运输方式、交通与区域发展3. 文化地理- 文化景观的地理特征- 文化扩散与交流- 宗教、语言、民俗的地理分布4. 政治地理- 国家与领土-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 边界与领土争端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 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应用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与功能- 空间数据分析与应用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GPS在地理信息获取中的应用五、地理实践1. 地理实验- 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实验- 人口、城市、经济等人文地理要素的调查2. 地理实地考察- 地理现象的实地观察与记录- 地理问题的实地调研与分析3. 地理研究方法- 地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地理研究报告的撰写以上是高中地理会考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和地理实践等多个方面。
高中地理合格性性考试知识点(地理)
高中地理合格性性考试知识点考点1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系统的两个条件: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二者缺一不可。
(注:宇宙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时是天体,返回到地面就不是天体了。
2.天体系统级别:一共分为4级,(由低到高)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可观测宇宙四目前人类可知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3.八大行星分类4.太阳系八颗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②适宜的温度;③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④液态水5.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①太阳处于壮年,状态稳定;②地球有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考点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太阳能为地球提供光和热;②太阳能为大气和水的运动提供能量;③太阳能转化成化石燃料;④太阳能转化成电能。
2.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3.太阳活动影响地球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当太阳活动增强时,会扰动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产生磁暴、极光等现象;②会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产生灾害性影响。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5.太阳辐射是地球光和热的主要源泉,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考点3地球的历史1.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2.前寒武纪时期:①地球的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陆地被称为联合古陆;②冥古宙出现有机质,无生命;③太古宙出现蓝藻等原核生物;④元古宙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⑤是重要的成矿期。
3.古生代:(1)晚古生代:①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
②早期,鱼类大量繁衍;③中期,部分鱼类进化成两栖类;④晚期,出现爬行动物和裸子。
蕨类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2、地球的纬线和经线:纬线是垂直于地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一周为一年。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地球表面与大气1、地壳的组成与运动: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运动表现为板块运动和地震,板块运动是地球表面最显著的运动之一。
2、大气圈的组成与特征: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和外层。
大气圈的特征包括分层性、流动性和复杂性。
3、水圈的组成与特征:水圈是由海洋、河流、湖泊等水体组成的系统,具有连续性和运动性。
水圈与大气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水循环。
4、岩石圈的组成与特征: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硬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岩石圈具有不均一性和运动性,与水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
三、世界地理1、世界地理概述:世界地理主要研究世界各国的地理环境、人口、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
世界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分支。
2、世界自然地理:世界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全球各地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包括地球的地理带、气候类型、自然景观等。
3、世界人文地理:世界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地理分布、文化差异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包括人口分布、城市化、民族与宗教、贸易与交通等。
4、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会考)地理基础知识总结1、天体及主要类型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2、天体系统(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1、宇宙环境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1、太阳高度角(纬度)2、海拔高度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运动 方向 周期 速度角速度线速度自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除极点都是15每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公转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约1度每天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最大值。
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总星系银河系 河外星太阳系其他恒星地月其他行星冬至日:南半球昼达到最大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相反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厚度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 、地幔2900km 、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风 所受的力 最后风向 近地面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高空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平行地震波 传播介质 通过莫霍界面 通过古登堡界面 纵波P 固液气 明显加快 突然下降 横波S固体明显加快 突然消失常见天气 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降雨区域举例 冷锋 晴朗,温高压低 阴雨大风天气 晴朗温低压高 锋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天冷空气南下,沙尘暴 暖峰晴朗,温低压高 连续性降雨晴朗温高压低 锋前常见天气 气压状况 运动方向对应天气 典型天气气旋 中间低,四周高 北逆南顺阴雨天气 夏季南方的暴雨台风反气旋 中间高,四周低 北顺南逆 晴朗干燥 长江伏旱、秋高气爽天气 气压分布 亚欧大陆 太平洋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夏季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气候类型 分布范围 气候特点 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 全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气流上升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到40度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暖多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的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到60度大陆西岸 全年温暖湿润 全年受盛行西风的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 南亚地区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夏季:西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冬季:东北风(海陆热力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大陆东岸20到夏季:高温多雨 夏季:东南风 海路热力性质的差异出写出五代的名称和分界线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的学科,它关注地球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高中地理会考中,掌握地理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地理会考知识点的全面总结:1.自然地理知识点1.1 地球的结构与形状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呈近似于椭球的形状。
1.2 地理坐标系统地理坐标系统利用经纬度来定位地球上的任何一个点。
经度用来表示东西方向的偏移,纬度用来表示南北方向的偏移。
1.3 大地构造与板块理论大地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它们以地震和火山活动的方式不断变化和重塑。
1.4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长期的天气状态,而气象是短期的天气变化。
气候受纬度、海洋暖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1.5 降水与水文循环降水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凝结形成的水滴或固态水的形式,它是水文循环的一部分。
1.6 地表水资源与利用地表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合理管理和利用地表水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人文地理知识点2.1 人口与人口分布人口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总数。
人口分布是指各地区人口数量、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的特征。
2.2 城市与乡村城市是人口聚集、经济发展较为集中的区域,乡村则是相对分散的农业和农村居民的聚居地。
2.3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不断迁移的过程,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对城市进行的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活动。
2.4 流域与跨国流域流域是指一个河流及其支流和进入河流的水域所组成的地理单位。
跨国流域是指流域跨越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情况。
2.5 交通与运输交通是人类在地理空间中进行的人员、物资和信息的流动,运输是实现交通的方式和手段。
3.地理信息技术3.1 GIS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空间信息处理系统,遥感技术则是利用航空或卫星等远距离的传感器获取和解译地球表层特征的技术。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其赤道周长为大约4万公里,南北两极的周长略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公里,赤道处略大于此值,两极处略小于此值。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5天。
3. 地球的经纬度和时区。
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与本初子午线的角度,以东经和西经表示;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与赤道的角度,以北纬和南纬表示。
时区是根据地球自转而划分的不同时间范围。
二、地球的地貌。
1.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主要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最外层的岩石层,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部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地球的外部形态。
地球的外部形态主要包括陆地和海洋。
陆地主要分布在地球表面的大陆板块上,海洋则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
3. 地球的地理环境。
地球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球的复杂地理环境。
三、地球的自然灾害。
1. 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会造成地表的震动和破坏。
地震的发生与地壳构造、板块运动等因素有关。
2. 气候灾害。
气候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干旱等,这些灾害会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3.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这些灾害常常发生在地质构造不稳定的地区。
四、地球资源与环境保护。
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这些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2.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3.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的行为,包括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五、人口与城市。
1. 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等,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高中地理会考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会考必备知识点总结以下是高中地理会考的必备知识点总结: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由于自转造成了赤道略微膨胀,极地略微扁平。
-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基本形式。
- 地球的纬度和经度: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一点与赤道之间的夹角,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一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2. 陆地的形成和变动:- 地质构造:地球的地壳由地质构造单元构成,包括板块、地震带和火山带。
- 陆地的形成:陆地的形成是由于板块之间的构造活动导致地壳的隆升和抬升。
- 地理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人文地理环境。
3. 自然地理环境:- 气候和气候变化: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平均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和风向等。
- 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循环是维持地球水资源供应的重要过程。
- 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包括农田、城市、林地、草地等。
-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自然界中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态系统。
4. 地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的异同和区域发展:区域的异同是指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区域发展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差异。
- 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过程,城市规划是指规划者针对城市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规划方案。
- 农业发展和农业区划:农业发展是指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农业区划是指将农业活动按照某种规划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 旅游资源与旅游规划:旅游资源是指可以吸引游客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文化资源,旅游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划措施。
以上是高中地理会考的必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会考地理高中 知识点总结
会考地理高中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全的椭圆体,它的赤道略大于从北极到南极的距离。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约24小时,公转轨道为椭圆形。
地球的地理坐标: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由纬度和经度组成。
经度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分东经和西经。
纬度是赤道面和地球自转轴所夹成的天球表面圆弧的长度。
纬度共有称为北纬北纬N,称作南纬南纬S。
而经度共有东经和西经。
靠东日界线是180°东纬,靠西为180°西纬。
而本初子午线选为0°。
地图的制图原理:地图为地球的缩影,它将三维地球表面投影为二维平面。
地图的制图原理包括真实性、等角性、等积性和方位性。
地图的分类:地图根据比例尺大小,可分为平面图、精密图、大比例尺地图、中比例尺地图和小比例尺地图。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结构与特点:地球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根据物性可分为大气层、水层和岩石层。
根据物质含量不同又分为气圈、水圈、岩石圈。
地表形态与气候的关系:地表形态对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山脉、高原和平原都会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地球的气候区划:地球根据气候特点可分为寒冷带、温带和热带。
第三章人文地理环境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地面平坦的地方更适合居住和农业发展,而高山和荒漠地区则会对人类活动造成一定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人类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和城市化等活动,都会对地表形态产生一定影响。
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及人类活动与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城市与农村的区位关系:城市与农村的区位关系对社会经济和人口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
第四章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
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技术通过卫星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可以用于地质勘探、农业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1.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在
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米,气温约下降0.6℃)
3.维护世界遗产的意义:传统台北盆地就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
结果,它们从相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如果不予以维护
甚至任一毁坏,将引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4.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5.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就是亚洲原产范围最广泛的气候类型,它全面覆盖了亚洲的中、西部,其气候特点就是冬季炎热而漫长,夏季温暖而较长时间,全年降水稀疏。
高一年地理会考主要知识点
高一年地理会考主要知识点1.地球的行星特征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具有以下特征:(这部分可根据实际地理知识点展开,比如地球的大小、形状、自转和公转等)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这部分可以详细介绍各个层次的构成、特点和功能)3.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主要包括:- 大洲和洋洲:介绍各大洲和洋洲的位置、面积和地理特点;- 山脉和平原:介绍著名的山脉和平原,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地理意义;- 河流和湖泊:介绍著名的河流和湖泊,以及它们的特点和重要性;- 气候带和气候类型:介绍地球的气候带划分和各个气候类型的特点。
4.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是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系列自然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台风等。
为了减少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防灾减灾措施:- 防震减灾:介绍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应对措施;- 防火减灾:介绍火山喷发的危害和应对措施;- 防洪减灾:介绍洪水的成因和应对措施;- 防风减灾:介绍台风的特点和应对措施。
5.人口与城市化问题世界人口的分布和城市化程度对地理有影响:- 人口分布:介绍人口稠密地区和人口稀少地区的特点;- 城市化进程:介绍城市化的原因和影响;- 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介绍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6.资源与环境问题地球上的资源有限,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能源资源:介绍不同能源资源的类型和利用方式;- 水资源:介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介绍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7.地理信息与技术应用地理信息和技术应用对于地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有重要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介绍GIS的定义、原理和应用领域;- 全球定位系统(GPS):介绍GPS的原理和应用;- 遥感技术:介绍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8.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地理学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介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目标;- 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介绍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研究和实践。
高考地理会考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地理会考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易考知识点一、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3、太阳辐射能的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太阳辐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50%的能量集中于可见光。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生物生长离不开太阳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本身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能源为生产生活提供煤、石油等能源二、太阳活动与地球1、太阳外部结构的分层由里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2、太阳活动:黑子(温度比其他区域低)、耀斑、日珥和太阳风(光球层、周期11年)(色球层)(日冕层)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扰动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两极地区产生美丽的极光;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有哪些需要掌握的知识点0°经线:穿过的点:伦敦、直布罗陀海峡东侧、几内亚湾。
附近的地理事物有伦敦、巴黎(0°东侧)、地中海、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等。
东经30°:穿过的点:摩尔曼斯克港、土耳其海峡东侧、开罗(尼罗河)。
附近的地理事物有摩尔曼斯克(30°东侧)、莫斯科(30°东侧)、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处、黑海、小亚细亚半岛(西侧)、地中海、开罗、尼罗河、东非高原(西侧)、南非高原(东侧)等。
东经60°:穿过的点:乌拉尔山脉、咸海、霍尔木兹海峡东侧。
附近的地理事物有乌拉尔山脉、咸海、伊郎高原、阿拉伯半岛东侧、阿拉伯海等。
东经90°:穿过的点:叶尼塞河、阿尔泰山、恒河三角洲。
附近的地理事物有叶尼塞河(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中西伯利亚高原界河)、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恒河三角洲、孟加拉湾等。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大全--非常详细总结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大全--非常详细总结1. 自然地理知识点
- 地球的结构和成因
- 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经纬度
- 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 地理坐标和地理定位技术
- 地形地貌及其形成原因
- 地球资源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2. 人文地理知识点
- 人口与人口分布
- 城市化进程及城市规划
- 农业与农业区划
- 工业与工业区位分析
- 交通运输与交通发展
- 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联系
- 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
3. 区域地理知识点
3.1 中国地理
-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
- 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及相关政策- 中国的区域合作与经济联系
3.2 世界地理
- 世界自然地理概况
-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 世界主要经济区的分布和联系- 世界的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
- 国际间的区域合作与经济联系
4. 地理技能知识点
- 使用地图和图表分析地理问题
- 应用地理工具和方法进行地理实证研究
-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 运用地理思维分析复杂的地理问题
- 进行地理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
以上是高中地理会考的知识点大全,详细总结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地理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1. 自然地理学:
- 地球的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球核的特点
和组成。
-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季节变化的原理。
- 气候与气象:气候的形成与分布,气象要素及其变化规律,
气候区划。
- 地形与地貌:地形的分类和形态特征,地貌的发展和类型。
- 水资源与水循环:全球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水的循环过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 自然灾害:地震、火山、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
治措施。
2. 人文地理学:
- 人口与城市:人口的分布和变化,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带来
的问题。
- 经济地理学: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
和优势,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 农业地理学:农业的发展和类型,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农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 交通与通讯:交通方式和交通网络的发展,交通运输对区域
发展的影响,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的原则和内容,城市建设的问题
和措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策略。
3. 地理实证与研究方法:
- 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的种类与特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利用。
- 调查与研究方法:地理实地考察的方法和步骤,地理实证研究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 统计与图表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和处理方法,图表的制作和解读。
以上是高中地理会考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三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构造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也是整个太阳系中最特殊和独特的行星。
地球的构造有三个主要层次,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其中地壳又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沉积岩构成,海洋地壳是由玄武岩组成。
地壳的主要特征是厚度不均匀,地质构造复杂,包括地震、火山和地形变化等自然现象。
二、自然环境1.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气象的平均状况,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力等方面。
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的科学,包括天气预报、气象灾害和天气变化规律等方面。
气候和气象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具有深远影响,需要了解其基本知识和气候变化规律。
2. 水文地理水文地理是研究地表水、地下水和冰雪资源的科学。
包括河流、湖泊、湿地、冰川等自然水体的地理特征,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需要重视水文地理知识。
3. 地貌与地形地貌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不同地貌类型。
地形是指地表的高程和坡度等特征,包括地形图、地形概念和地形分析等方面。
地貌和地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需要掌握其基本知识和地理现象。
三、人口与城市1. 人口地理人口地理是研究人口分布、人口数量、人口构成和人口增长等方面的科学。
包括人口密度、人口迁移、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政策等内容。
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需要理解人口地理的基本知识和人口变化趋势。
2. 城市地理城市地理是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科学。
包括城市规划、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和城市问题等内容。
城市是现代社会的中心和重要载体,需要了解城市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城市发展规律。
四、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地域经济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包括资源分布、产业结构、交通运输、区域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经济地理对国家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需要了解经济地理的基本知识和经济发展规律。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基本概念与地球运动1.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地球的形状呈近似椭球体,有自转和公转的双重运动。
2.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周所用的时间。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和地球的赤道、南北极等特征。
3.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动,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和地球的发光圈、黄道带等特征。
4.地球的倾斜度:地球的轴线与地球公转平面之间的夹角,决定了地球各地区的昼夜长短和温度变化。
5.地球的地理坐标:通过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地球上的任意一点位置,经度划分为东经和西经,纬度划分为北纬和南纬。
6.地球的地壳运动:地球表面的地壳在地球历史长期的作用下,会发生地质构造和地震、火山等现象。
二、地球的地理环境及其分异1.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由地球表面到空间的一层气体组成,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
2.地球的水圈: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体的总和,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等。
3.地球的陆地:地球陆地面积较大,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主要是海洋。
4.地球的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的存在空间,包括陆地、水体和大气层。
5.地球的环境分区:地球的陆地和水域可以根据气候、植被、动植物等特征进行环境分区,地球表面的环境差异区域较为明显。
三、地球资源与人类活动1.地球的自然资源:地球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2.地球资源的分布:地球资源的分布与地质构造、气候、植被等因素有关,资源的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资源丰富,而有些地区资源匮乏。
3.地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地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人类活动的一部分,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有不同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
4.地球环境的保护:地球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包括保护大气、水、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5.地球的灾害与防治:地球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火山、洪水、干旱等,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可以减轻灾害的影响和防止灾害的发生。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
必修1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必修2 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自然方面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1、农业基础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
(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
——大城市化趋势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大气污染严重(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
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典型地域:亚洲区位条件: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特点: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科技水平低,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3、混合农业(1)主要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5)环境:工业布局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①风向②水源③离城市距离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接近原料产地,如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动力指向型:需消耗大量能源,接近能源基地如有色金属冶炼厂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如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劳动力指向型:需投入大量劳动力: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如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技术指向型: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如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五、工业地域的形成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④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六、传统工业区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2、存在的问题:①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②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③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
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地区:重工业基地,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资源缺乏京津唐地区: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统一的电网,水资源缺乏沪宁杭地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资源,常规能源资源缺乏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靠近港澳,侨乡,易吸引外资;经济特区开发早,有技术和管理优势;劳动力丰富,常规能源资源缺乏七、新兴工业区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