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义哲学意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分)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义答三条原则(一元论或唯物论的原则、可知论的原则和辨证的原则)和三条界线(与唯心论的界线、与不可知论的界线和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界线)。
2.阐述意识的本质、起源及其能动性作用的表现
答: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加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其中关键的是劳动的产物。
其能动性主要表现有:第一,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的性、计划性。第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四,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及生理过程和活动。
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内容及哲学意义
答: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处的地位有所不同。运用这一原理指导实践,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并做出正确决断,促进优势互补和事物的协调发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内涵及哲学意义
答: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存;特殊性: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矛盾不同发展过程或阶段中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系统中各种矛盾的特殊性、解决矛盾形式的特殊性。
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扑便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简述质变与量变的辨证关系
答:第一,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原有量变的成果,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第二,相互渗透。在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6.阐述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辨证内容与辨证形式
答:否定之否定揭示事物发展的辨证内容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由于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方面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由肯定到否定,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新事物中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由否定发展到否定之否定,又达到对立面的统一,这样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表现为一个周期,这样事物在自我发展中达到了自我完善。
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的发展的辨证形式是螺旋式上升与波浪式前进,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指的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7.试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促成了人类认识系统的发生(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目的和归宿(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于实践。所以,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上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答:区别:性质不同、特点不同、形式不同、地位作用不同;联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9.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答:认识事物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0.简述真理二重性的内容及辩证关系
答: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转化,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了绝对真理。
1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2.什么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答:社会意识具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一致、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再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了产生、性质、变化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力: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1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1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最后,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
16.阐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
答: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性: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统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17.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实践意义
答:理论内容: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2分)
实践意义:(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批判地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石。(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4分)
18.如何理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答: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另外,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
19.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原因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再次,社会各阶级、阶层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这些都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0.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特征:解放和发展生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在马克思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请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意识一般特点基本原理的具体内容,并请用该原理分析说明: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为什么必须既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的中心,同时又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