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7诗词五首天净沙秋思教案语文版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2) 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3) 学会品味语言4) 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教学方法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1 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2 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
老师总结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1)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 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3) 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4) 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 (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6 )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
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
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
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
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三首小令,进一步把握小令得特点。
二、复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1、背诵。
2、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二、讲授新课一、分析『越调』《天净沙》(白朴)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
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
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
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作为曲文的结束语。
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
二、分析『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这是一首写景之作。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7诗词五首天净沙秋思说课稿语文版
首先,教师范读.“范读”就是“示范而读”.教师范读效果佳,必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感之以趣”,“趣而读之”,“读而思之”.同时,“范读”的本身以是对学生“授之以法”,能具体地指导学生诵读.范读后再从学生中找出读得较好的来读.成功的范读,可以把文字变成声音,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本曲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多朗读、呤诵,边读教师边指导,在读法指导中品味意境.这样反复诵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以能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内涵和丰富的情味.《秋思》这首小令押什么韵?哪些字押韵?其中“鸦”、“家”、“马”、“下”、“涯”以“a”押韵.和谐动听,但曲调低沉,往往一首曲调低沉的词曲易引发人的思绪.而《秋思》给人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在异乡之人惆怅之情,直抒作者胸臆.另外,它讲究炼字,格律要求严格,仅仅五句28个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漂泊天涯游子孤寂之情,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朗读方法,教会学生怎样才能读得声情并茂、荡气回肠,促使学生从朗读到背诵中增强语感,真正领悟到“小桥流水”般的意境,从而学会欣赏音乐美,这样的渗透教学方式,比单纯的讲解词意,硬读死背新颖.学生喜欢学,易接受.4、会意会意就是能领会诗文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因为古典诗文语言跳跃式的,加上诗人在字词上有精雕细刻的传统,这就需要诵读全文,联系前后语句,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上合理的想象补充语句间的跳跃间隙.在整体上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以要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字词,研讨感悟,体会那些关键的字词的表现力.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达到有所借鉴,有所得益.历代诗家讲究“意”和“景”的融合,即构成意境.意即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即是情,“境”是诗中描写的景物,即两种环境;“意”和“境”“情”和“境”有机结合起来,和谐统一,形成一种艺术境界.《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之情.虽情调低,但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故境中有画.我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心情地去设想境中画,既而产生情趣.再循循善诱,设疑提问:这首小令前几句写多少景?这些景物是实景还是虚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学生讨论后,我及时归纳:小令前三句仅18个字就写了九景:(板书):“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且每景前面用了一个修饰词,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时实景表达了游子孤寂之怀.(板书):实景.这种情是通过眼中的秋景表达的,秋是这种情思的传媒体.5、下笔在阅读、讨论、感悟中,学生们常常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一个人静静地整理思考中,更能产生深刻的感受,经过思考,能将个人体验与文本相结合,加深影响,形成理性的认识.因此,在学生体会了《秋思》的意境后,我让学生仿写,并大胆地改写,以启迪艺术灵感.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蕴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具体可感或上升到一种思想高度.6、小结《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仅意境突出,还包容了音乐美、绘画美等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我们学习了这首小令,从中受到了各类美的熏陶,它不愧为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中华文化之精华,所以,我们应多读一些诗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训练.此小结再次强调了古典诗文的重要性及作用,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写.7、作业背诵这首小令.。
天净沙秋思教案(7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7篇)教学设想篇一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三、朗读诗歌: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对比阅读余光中的。
《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六、总结: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篇三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精选8篇)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品读课预习要求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
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
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
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
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三篇】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令,是⼀⾸的散曲作品。
⼩编整理了初中语⽂天净沙秋思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标: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法2、感受理解曲中主⼈公的思乡之情3、背诵和默写全曲⼆、教学设想:1、这⾸元曲释义简单,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写的作⽤和反映的主题上。
2、以学⽣活动为主,其中包括朗读、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3、本课教学拟⼀课时。
三、教学过程: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学的三座艺术⾼峰。
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条⼤众化、通俗化的新的⽂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由。
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分为⼩令和套数两类。
⼩令通常是独⽴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个曲调都有⾃⼰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于写景、抒情。
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天净沙》。
(幻灯显⽰或印发资料)说明:让学⽣简单的了解元曲,有助于学⽣阅读和欣赏。
2、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的⼀篇便是《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意为秋天的思绪。
(板书题⽬)3、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都(今北京)⼈,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的是《汉宫秋》;他⼜是元代散曲⼤家,现存130⾸,除《天净沙 秋思》外,还有《⼭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
(幻灯显⽰或印发资料)4、教师范读。
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低缓。
(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有⾝临其境的感觉)5、学⽣⾃读,教师点名读。
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写。
(朗读节奏见板书,可幻灯显⽰,教师适时指导朗读)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见”通过教师范读,学⽣⾃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对这⾸曲有⼀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曲作铺垫。
6、结合⾃⼰的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Flash) ,学⽣进⾏素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制作动画Flash ),⼒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动。
七年级语文下册《天净沙·秋思》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天净沙·秋思》教案语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分工合作和团队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理解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诗中蕴含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2)通过诗歌鉴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相关资料关于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3)诗歌鉴赏的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天净沙·秋思》。
(2)收集关于秋天相关的诗歌或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和语气。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分享预习时收集的关于秋天的诗歌或作品。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讲解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欣赏与鉴赏(1)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诗歌鉴赏的任务。
五、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天净沙·秋思》。
2. 写一篇关于秋天的诗歌或短文,可以是自己的创作,也可以是仿写或改编《天净沙·秋思》。
3. 准备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关于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的研究成果。
六、教学过程(续)4. 拓展与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诗歌内容转化为情景剧,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语文教案:《天净沙·秋思》
语文教案:《天净沙·秋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净沙·秋思》的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诗词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天净沙·秋思》的诗意。
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词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天净沙·秋思》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马致远和《天净沙·秋思》的背景。
2. 朗读:学生齐读《天净沙·秋思》。
3. 解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诗意。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7. 作业: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天净沙·秋思》的感受和理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词的意义和美感。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词理解和感受的表达。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和合作能力。
八、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展览或景点,增强对诗词背景的认识。
3. 开展诗词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反应。
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教师也应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十、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情况,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如果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掌握较好,可以适当加快教学进度,深入探讨更多相关的题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7诗词五首天净沙秋思教案语文版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1.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__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所作杂剧现知有十五种,存世的仅六种.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流畅,近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2. 元曲的相关常识: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其体制特点有:一是由两首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每篇套数的曲子,可多可少.二是同一篇套数的各支曲子押韵必须相同,即要一韵到底.三、每篇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乐曲的终结.散曲的兴起,促进了古典诗歌形式的解放和发展.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和小令(又叫叶儿)两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2.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①词语注释:【西风】从西边吹来的风;常指秋风.课文指秋风.【断肠】肝肠断裂,形容极度悲痛或哀愁.【斑斑】形容斑点很多.课文中指青草分布的状态.②词义辨析:【古道】〖古道(热肠)〗古道:课文中指古老的道路.“古道热肠”指待人真挚、热情.这里的“古道”,指待人、行事具有古代的风格.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ǔ)而行.④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四)品读赏析,感受诗情1. 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2. 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明确】深秋郊野晚景图、古道·秋风·独行客、凄苦羁旅图3. “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4. 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5. 《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6. 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第二课时(一)比较阅读,体验意境1. 范读白朴、张可久和无名氏的三首同题小令.2. 生自由诵读,理解这三首小令的大意.【明确】[越调]天净沙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远处是秋山和秋水,近处是秋天的植物:白草、红叶和黄花.[越调]天净沙·江上大雁嗈嗈地叫着落在水边沙地上,夕阳余晖之中,天边残留着一点晚霞,野鸭在空中轻轻地飞着,隔河远望,稀疏的树林里隐约有几户人家.再看河上,一条小船犹如一幅画,渔民的歌声飘进入芦花深处.[越调]天净沙溪边的细沙上长着斑斑的细细的青草,溪水蜿蜒流去,水声潺潺,塞外的秋天显得特别寒冷.一声新雁,南下避冬的雁儿声,开始掠过秋空,满眼望去,尽是黄云、红枫叶和尚未变青的山.3. 再读这三首《天净沙》,说说为什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似乎更能打动人?【明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所以比另三首《天净沙》更为动人,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①马致远《秋思》的情绪、情感特点(惆怅、忧愁、悲苦)鲜明,这和诗中的一系列景物富有这类情调的特征而且妙合无垠有密切关系.其他三首比较模糊,甚至不统一.(如白朴的“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使读者很难感觉到其情绪是悲凉的还是明快的.)②“断肠人在天涯”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其他三首没有这么醒豁的“诗眼”.而且这一句使全诗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深度,其他三首基本上或较多的停留在视觉图景的表层.张可久和无名氏的作品,虽然都用“渔歌唱入芦花”、“一声新雁”来打破宁静的画面,但是,仍然停留在视觉和听觉的表层,没有心灵的深度.③写的是羁旅愁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思乡绝唱”),思乡愁绪往往更能打动人.因而,马致远的《秋思》对读者的感染程度,对读者心灵的触动都更大.当然,另三首《天净沙》也自有其好处,风景色彩明丽,心境平和宁静,也有好些佳句,如“隔水疏林几家”等等.其中,张可久的又尤好.(二)迁移拓展,意境延伸1. 你能从课外阅读的古诗词中找到一些如《天净沙•秋思》一样采用意象并列写成的诗句吗?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示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的《绝句》)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的《燕歌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好处】意象并列,造成峰断云连,“语不接而意接”的美学效果,留给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把两中完全相反的意象陈述出来,形成鲜明对照,往往有强烈的艺术对比的美学作用.2. 你还可以联想出一两句关于思乡主题(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的诗句吗?你还知道哪些新诗?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还可联想到现居美国的诗人彭邦桢的新诗《月之故乡》表达在国外的华人、华侨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读了后我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三)总结课文,感悟提高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提升了我们的文学素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1. 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2.从画面感受意境;3. 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希望大家在课外阅读中实践.。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诗词五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作者,记住关于作者的知识点2、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3、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2、活动一:了解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时准备的内容——其他小组补充——将重点内容背下来,比一比谁背得快)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3、活动二:朗读诗歌注意朗读节奏,要读出诗中感情。
(师范读——生自读——小组展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活动三:思考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诗中情感。
(1)仔细体味这首诗歌中出现的三句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2)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试举出与这首诗中景物描写作用相似的诗歌来。
(小组选择一句——独立思考——组内讨论——小组展示)①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②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
③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由此可见古诗中的景物描写大多起衬托作者感情的作用,更有助于表现作者的感情。
例如《泊秦淮》、《春望》等。
5、活动四:检测反馈(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朝人。
(2)默写本诗。
比一比哪一组默得好。
七年级语文下册 《天净沙·秋思》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天净沙·秋思》教案语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天净沙·秋思》。
能够分析并欣赏马致远的作品风格和艺术特色。
能够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和家乡的美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分析。
3. 诗词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词的深层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诗词表达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词文本、作者简介、意境分析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简要介绍作者马致远及其作品风格。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天净沙·秋思》,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记录不懂的字词和疑惑。
3. 合作探讨(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问,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4. 意境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和感悟,培养文学素养。
6. 诗词背诵(5分钟)学生集体背诵《天净沙·秋思》,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7. 课堂小结(5分钟)8. 作业布置(5分钟)学生回家后,运用所学,创作一首以“秋”为主题的诗词。
9.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文学素养。
10. 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培养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背后的意境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天净沙·秋思》为例,讲解诗词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七年级语文下册 《天净沙·秋思》教案 语文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天净沙·秋思》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1. 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 理解《天净沙·秋思》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典诗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天净沙·秋思》,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培养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五、作业设计:1. 背诵《天净沙·秋思》。
3. 画一幅以《天净沙·秋思》为主题的画,体现诗歌的意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体验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天净沙·秋思》的情况,以及心得体会和绘画作业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方面,以便于改进今后的教学。
七年级语文下册《天净沙·秋思》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天净沙·秋思》教案语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诗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秋天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的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词汇的理解。
2. 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天净沙·秋思》。
2. 相关资料:关于马致远和《天净沙·秋思》的背景资料。
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关于秋天的诗词。
(2)提问:你们对秋天有什么印象?故乡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2. 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朗读《天净沙·秋思》。
(2)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 词语解释:(1)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如“天净沙”、“秋思”等。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词语。
4. 句子分析:(1)分析诗中的重要句子,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2)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5. 意境和情感:(1)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7. 作业:(1)让学生背诵《天净沙·秋思》。
(2)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诗文的理解。
1. 相关诗人介绍:(1)介绍马致远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元曲诗人的作品。
2. 比较学习:(1)让学生找出其他描写秋天的诗词,进行比较学习。
(2)分析不同诗人对秋天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七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通过探究学习,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内容。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2. 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地阅读和理解诗歌。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探究学习:研究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马致远和《天净沙·秋思》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诗歌,理解字面意思。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4. 探究学习:研究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6.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写一篇简短的鉴赏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参与情况。
2. 诗歌背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背诵诗歌。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包括诗歌背诵和鉴赏文章。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让学生比较《天净沙·秋思》与其他秋天的诗歌,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2. 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以秋天为题材的诗歌。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以便对未来的教学进行改进。
九、教学资源:1. 教材:《天净沙·秋思》的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马致远和《天净沙·秋思》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天净沙秋思》的诗意和主题。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能够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思考。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题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作者介绍、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马致远和《天净沙秋思》的背景。
(2)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理解诗意(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天净沙”、“秋思”等。
(2)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欣赏表达技巧(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比较其他诗人的作品,体会相同和不同之处。
4. 背诵和默写(10分钟)(1)学生集体背诵诗歌。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默写诗歌。
(2)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自己的感悟。
6. 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
(2)写一篇关于《天净沙秋思》的作文或感悟。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主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能够展示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能够运用诗歌的表达技巧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诗歌的学习,能够体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七、教学反馈: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默写和作文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诗歌全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3. 朗读录音(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天净沙秋思》的风景画,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简要介绍诗人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引导学生描绘出诗歌中的画面。
(2)探讨诗歌的意境:孤寂、凄凉、思乡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
(3)解析诗人的情感:思念家乡、亲人,抒发漂泊异乡的愁绪。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各组汇报交流成果。
5.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天净沙秋思》的感悟文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品味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对比欣赏:展示其他描写秋思的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引导学生欣赏不同诗人对秋思的描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
2. 创作练习:以“秋思”为主题,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鼓励学生发挥想象,锻炼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七、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交流的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七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2. 诗词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词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2. 古典诗词欣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词内容、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天净沙·秋思》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2. 诗词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词,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词内容,勾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
(3)教师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如“天净沙”、“秋思”等。
3. 作者简介(1)教师介绍作者马致远的生平事迹。
(2)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分析诗词的思想感情。
4. 意象和意境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树”等。
(2)学生合作探讨,描述诗词的意境。
5. 古典诗词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天净沙·秋思》。
(2)写一篇关于秋天的小作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将《天净沙·秋思》与其它秋天的诗词进行比较,如《登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2)学生分析不同诗词的主题和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天净沙秋思》教案七年级语文学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授课教师:XXX 班级:XXX 学校:XXXXXXXX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诗歌的文学体裁;2、能够读音标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3、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意境,赏析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1、能够读音标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思乡是绵绵的细雨,洒落在游子孤苦的心扉,乡愁是月夜的笛声,回响在游子寂寞的耳畔。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破樱花第几桥?漂泊在外的游子啊,有谁与你为伴?只有那枯藤、那老树、那昏鸦。
今天,让我们穿越到元代的某一个忧伤的黄昏,体会一位游子的所见所感。
(二)文学常识作者简介马致远,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
著名散曲家。
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他的风格的就是散曲。
他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著名。
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也称赞其以“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元曲小知识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三)品读原文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范读,核准字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3、请一到两位同学为大家读课文,请举手。
(四)翻译原文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老树昏鸦,小流人,古西瘦。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黄昏时分,干枯的藤条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归巢的乌鸦,小桥下的溪水边住着几户人家,秋风萧瑟,在荒凉的古道上,牵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踟蹰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7诗词五首天净沙秋思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一)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三)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四)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意象并列的好处。
教学方法:讲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
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提问,归纳:①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②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③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④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⑤表达一定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能达到以上境界的作品就是杰作。
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首诗,探究一下它是怎样一种境界。
展示张晓枫的《不朽的失眠》,同时重点指出这首古诗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是因为:“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为我们一语道破”。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
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1.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
所作杂剧现知有十五种,存世的仅六种。
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流畅,近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2. 元曲的相关常识: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
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
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其体制特点有:一是由两首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每篇套数的曲子,可多可少。
二是同一篇套数的各支曲子押韵必须相同,即要一韵到底。
三、每篇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乐曲的终结。
散曲的兴起,促进了古典诗歌形式的解放和发展。
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和小令(又叫叶儿)两种。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
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2.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①词语注释:【西风】从西边吹来的风;常指秋风。
课文指秋风。
【断肠】肝肠断裂,形容极度悲痛或哀愁。
【斑斑】形容斑点很多。
课文中指青草分布的状态。
②词义辨析:【古道】〖古道(热肠)〗古道:课文中指古老的道路。
“古道热肠”指待人真挚、热情。
这里的“古道”,指待人、行事具有古代的风格。
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ǔ)而行。
④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四)品读赏析,感受诗情1. 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
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
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 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明确】深秋郊野晚景图、古道·秋风·独行客、凄苦羁旅图3. “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
“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 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5. 《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
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
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6. 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
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
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
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
第二课时(一)比较阅读,体验意境1. 范读白朴、张可久和无名氏的三首同题小令。
2. 生自由诵读,理解这三首小令的大意。
【明确】[越调]天净沙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
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
远处是秋山和秋水,近处是秋天的植物:白草、红叶和黄花。
[越调]天净沙·江上大雁嗈嗈地叫着落在水边沙地上,夕阳余晖之中,天边残留着一点晚霞,野鸭在空中轻轻地飞着,隔河远望,稀疏的树林里隐约有几户人家。
再看河上,一条小船犹如一幅画,渔民的歌声飘进入芦花深处。
[越调]天净沙溪边的细沙上长着斑斑的细细的青草,溪水蜿蜒流去,水声潺潺,塞外的秋天显得特别寒冷。
一声新雁,南下避冬的雁儿声,开始掠过秋空,满眼望去,尽是黄云、红枫叶和尚未变青的山。
3. 再读这三首《天净沙》,说说为什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似乎更能打动人?【明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所以比另三首《天净沙》更为动人,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①马致远《秋思》的情绪、情感特点(惆怅、忧愁、悲苦)鲜明,这和诗中的一系列景物富有这类情调的特征而且妙合无垠有密切关系。
其他三首比较模糊,甚至不统一。
(如白朴的“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使读者很难感觉到其情绪是悲凉的还是明快的。
)②“断肠人在天涯”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其他三首没有这么醒豁的“诗眼”。
而且这一句使全诗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深度,其他三首基本上或较多的停留在视觉图景的表层。
张可久和无名氏的作品,虽然都用“渔歌唱入芦花”、“一声新雁”来打破宁静的画面,但是,仍然停留在视觉和听觉的表层,没有心灵的深度。
③写的是羁旅愁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思乡绝唱”),思乡愁绪往往更能打动人。
因而,马致远的《秋思》对读者的感染程度,对读者心灵的触动都更大。
当然,另三首《天净沙》也自有其好处,风景色彩明丽,心境平和宁静,也有好些佳句,如“隔水疏林几家”等等。
其中,张可久的又尤好。
(二)迁移拓展,意境延伸1. 你能从课外阅读的古诗词中找到一些如《天净沙•秋思》一样采用意象并列写成的诗句吗?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示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的《绝句》)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的《燕歌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好处】意象并列,造成峰断云连,“语不接而意接”的美学效果,留给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
把两中完全相反的意象陈述出来,形成鲜明对照,往往有强烈的艺术对比的美学作用。
2. 你还可以联想出一两句关于思乡主题(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的诗句吗?你还知道哪些新诗?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鹤楼》)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
还可联想到现居美国的诗人彭邦桢的新诗《月之故乡》表达在国外的华人、华侨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读了后我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总结课文,感悟提高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提升了我们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