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毛泽东 “蔡先生实不止是属于北大的,他是属于整 个学术界文化的。对于蔡先生,只要是读书 人,都不能没有一份好感与敬意。”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金耀基
冯友兰
1.冯友兰,字芝生 2.中国现代哲学史著名哲学家
“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的材料”
3.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史新编》(三史) 《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 《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六书)
兼容并包
1.蔡先生的“兼容并包”表现在哪些方面? 2.蔡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对当时的北大 有什么影响?
《秋日》宋·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极高明而道中庸
• 子程子(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 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 定理。——朱熹 •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冯友兰
北大变迁
1898年,建立京师大学堂 1912,更名为北京大学 1912-1914,多名校长轮换 1917-1927,蔡元培任校长,迎来了北大最辉煌的 十年。
蔡孑民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一位学者:学贯中西 “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才也。” 一位革命家: 创办光复会、加入同盟会、参加二次革命 一位教育家: 中华民国教育总长 1917-1927任北大校长,十年七次辞职 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第一,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和自主的;第二, 大学应当具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第三, 大学学术与思想自由需要相应的自由的社 会政治环境。
中国人因严复而知有西方学问,西方人因冯友兰而知 有中国哲学。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人物简介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 ,绍兴 山阴(今越城区)人。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蔡 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 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 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 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为发 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 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 的思想启蒙运动。……由于当时北大 校长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 包”的办学方针,新旧思潮在北大讲 坛竞争的结果,大大促进了“新思想, 新学术”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也就借 北大的学术自由空气而推波助澜。ຫໍສະໝຸດ 作特点 结构谨严,开阖自如。
状身边琐事不觉其轻
初读课文,思考
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要求: 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 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 呈现人物的形象轮廓
研读课文2—8小节
季羡林在《漫谈散文》提到优秀的散文 “状身边琐事而不觉其轻”,结合2——8段, 谈谈你对这一散文笔法的理解。
冯友兰说“气象”
北宋的道学家们是最讲究“气象”的,据说周敦颐 的气象如“光风霁月”,而程颐写的《行状》,说 他的哥哥程颢:“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 有制,和而不流。……视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阳之 温;听其言,其人也如时雨之润。胸怀洞然,彻视 无间,测其蕴,则浩乎若沧溟之无际;极其德,美 言盖不足以形容。” 这几句话对于蔡元培完全适用。 这绝不是夸张。我在第一次进到北大校长室的时候, 觉得满屋子都是这种气象。(冯友兰《三松堂自 序》)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史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由于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 学方针,新旧思潮在北大讲坛竞争的结果,大大促进了“新 思想,新学术”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也就借北大的学术自由 空气而推波助澜……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 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在语言和形式上, 摒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促使文 学语言和形式更加适于表现生活,接近人民大众……实现了 文学的现代化,从而揭开了现代文学光辉的第一页,把中国 文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 话:
“蔡先生是不止属于北大的,他是 属于整个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对于蔡先 生,只要是读书人,都不能改变一份好 感与敬意。”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1868年1月 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7岁考取秀才,18 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 进士、点翰林、授编修。忧在民族危难, 愤清王朝腐败无能,于1898年10月弃官南 下,兴学育才以救国。先后担任绍兴中西 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上海南洋 公学特班总教习等职。1902年4月,在上海 组织中国教育会,被推举为会长。并创设 爱国学社及爱国女学。
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陈独秀、鲁迅、胡适、 李大钊、辜鸿铭等)
关于作者
•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 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 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 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 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 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 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 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 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 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 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 教授。
问题
• “极高明而道中庸”与“春 风化雨”和“兼容并包”之 间有什么关系?
深入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 界之内涵。 “极高明而道中庸”出自《中庸》,意 为“洞察一切又奉行中庸(即中和)之 道”。作者认为“蔡先生的精神境界和 气象是和程明道相类似的”。请结合程 明道的《秋日》一诗,谈谈你认为是一 种怎样的境界和气象。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程颐为程明道写的《行状》
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 有制,和而不流……视其色,其 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 人也如时雨之润。
冯友兰说:我认为蔡先生的精神境界 和气象是和程明道相类似的。
“以一个校长身分,而能领导那所大 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 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 第二个。” ——美国哲学家杜威
“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思考:
为什么说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最 伟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作者把 蔡元培先生的事迹概括为哪两条?
教育的两大端 : “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
极高明而道中庸
年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事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中庸)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极高明)
在他逝世之后,国民党教育部的诔词中有 “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 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 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 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 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文中我所认识的蔡元培先生 是怎么样一个人?用文中一句话 来概括。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冯友兰
蔡先生生平
出身,1894年任翰林编修。 1898年弃官南下,兴学救国。在浙江、上海等地担任教职。 1902年组织成立中国教育会,被推选为会长。 1912年担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半年后辞职。 1915年在法国推动了影响深远的国内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1917年,出任北大校长,锐意改革,使北大面貌一新。 1923年,不满北洋政府破坏法制,辞职南下。 1927年起,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等职。 1940年,在香港病逝。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分析
通万里”的大心胸,是接纳天地风云的大包容,是“润物细 无声”的高尚境界。
探究写法
▪ 作者用什么手法体现蔡元培先生的 精神品质的?
探究写法
▪ 蔡先生作为近代最大的教育家,业绩卓著, 但作者似乎多写细小平凡之事,你如何看 待这个问题?
▪ 那些平凡的小事恰恰从不同角度展示一个 大教育特有的“蔼然仁者”的气度及魅力! 叙生活小事,彰显人格之大,这是平凡之 中见深远的笔法。(以小见大)
探究写法
▪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而写人记事的 文章通常以记叙为主。
▪ 而本文有对蔡先生事迹的记叙,更有对其人 其事的评论。
境界?
▪ “极高明而道中庸”如何理解? ▪ 极高明:追求高明的理想 ▪ 道中庸:取道中庸的行为
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孔子 (掌握认识事物的过与不及的两个方面,采取中正的办法 )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 (不偏执,不要拘泥于任何一种方法或理论。) “中,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真理寓于平
动的中心。
“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这两大 端是否可以交换顺序?为什么?
▪ “兼容并包”可以是一种思想、一种举措。 而“春风化雨”则是个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后者更难得。
▪ 只有这种境界才会有“兼容并包”的举措, 才有可能成为大教育家。
“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作者如何概括蔡先生的精神境界?
▪ “极高明而道中庸” ▪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
▪ 人格:
▪ 第一印象:初识即感受蔡先生的“蔼 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
▪ 第二印象:作者为办证明求见蔡先生。 感受到先生的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 气象。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记人的散文。
同时也体现了冯友兰作为哲学家在行文结构上的严谨和层次上的分明,显示了高度的概括能力。
整篇文章紧紧围绕着“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样一个精神境界展开描写。
作者用平白朴素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蔡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所起的作用,以及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所具有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从“蔼然仁者,慈祥诚恳”中理解本文作者对蔡先生的崇敬之情;2)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的写人记事的特点;3)品味文章“春风化雨”般亲切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讨论法、多媒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生活层面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学习蔡先生的高尚人格。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的写人记事、抒发情感的写作风格。
【教学难点】对文中“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从漫谈北大,从“五四运动”的新思潮谈起过渡到课文。
二、两点探讨: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你如何理解?2、蔡先生的教育有两大端,是什么?[教师提示]总括学生搜集的资料,教育经历、教育理念、教育成果。
两大端:一个是春风化雨,一个是兼容并包。
三、介绍作者:1、你所了解的作者,请同学先介绍。
(出示已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2、教师补充:蔡元培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
字鹤卿,号孑民。
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创立爱国学社;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1917年任北大校长;1921年获文学、法学博士;1940年于香港病逝。
四、文章分析: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作者和蔡先生的几次接触?分别给作者留下怎样深刻的印象?[学生讨论、自主发言][教师提示]主要写了四次接触。
第一次:北大的“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蔼然仁者,慈祥诚恳”,印象深刻;第二次:北大的校长室,“一介寒儒,书生本色;超乎事务,萧然物外”。
我所认识的蔡孓民先生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PPT 文字版~来源:浦嘉瑶♥SHOW的日志1、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的?一、“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二、“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2、文中作者忆写了哪三件与蔡元培先生交往的故事?1、初见蔡先生,感受其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2、请先生开证明,亲见其从容不迫的书生本色和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
3、在美聆听先生演讲,再次领受其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风趣的言语。
3、作者在写第三件事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蔡先生什么特点?运用了侧面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蔡先生慈祥诚恳、幽默风趣的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
4、第六段中,“蔡先生一进会场….好像是听到一声口令”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来表现北大学子对蔡先生发自内心的崇敬。
细节5、作者写这三件事惜墨如金,是否有不够具体生动之嫌?从这三件事中如何理解“春风化雨”?1、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在回忆本身,而在表现蔡先生的人格风范,故不需要详细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也不需要仔细交代前因后果,只需要勾勒出蔡先生的精神风貌即可。
2、这三件事皆为平凡琐事,文章也无前因后果的交代和渲染烘托的描写,但是多年之后先生的态度、言辞、教诲憬然在目,足见先生之人格对作者的感化,这就是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是平凡中的伟大。
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的?首先阐述了“兼容并包”的内涵,即不问政治派别和意见,不问年龄和资历,唯才是举,学术自由,百家争鸣。
其次论述了“兼容并包”教育思想的影响:1、将北大由“一个官僚养成所”变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2、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
7、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是怎样的关系?两者不是并列的,更不是割裂的,是相辅相成的,是统一的。
春风化雨是兼容并包的基础,兼容并包是春风化雨的体现;二两者的实质是统一的,那就是真诚。
因为只有真诚的人,才有春风化雨的力量,有了春风化雨的力量,才有兼容并包的理想和实践。
8、如何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是指文章的高度,“道中庸”是指为人处世的态度。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我 。以 后 我 寄 纸 或 邮 票 , 预 先 声 就
先生 讲 了 , 先 生告诉 我 , 不久 明 : 多 的送 与法 师 。 李 他 余 也 要 出 家 为 僧 , 就 做 弘 伞 的 师
弟 。我 愕 然 不 知 所 对 过 了 几天 ,
有一 次他到 我家 。 请 他藤椅 我
送 各 地 信 善 , 石 供 养 。现 在 画 像 刻
已经 如愿 了 。
示 的 。出 家 前 数 日 , 同 我 到西 湖 来 , 统 断 绝 , 到 弘 一 法 师 方 才 他 传 直
玉 泉 去 看 一 位 程 中 和 先 生 。这 程 先 生 原 来 是 当军 人 的 ,现 在 退 伍 。
又 有 一 次 ,我 寄 回件 邮 票 去 ,
我 和李 先生 在 世 间 的师 弟尘 缘 已 经 结 束 ,然 而 他 的 遗 训 — —
多 了 几 /" 他 把 多 的 几 分 寄 还 认 真 — — 永 远 铭 刻 在 我 心 头 。 A 。 我于 11 9 5年 到 北 大 。在 文 科
欣 欣 道 人 记 。” 先 生 ” 。 教 一 道 丁
从 此改 口, 他为 “ 师” 称 法 。法 师 的 僧腊 2 4年 。这 2 4年 中 , 颠 沛 流 我 离 , 一 贯 到 底 , 且 修 行 功 夫 愈 他 而
如 上 所 述 , 一 法 师 由翩 翩 公 弘 子 一 变 而 为 留 学 生 , ,. 为 教 又变而 师 , 变 而为道 人 , 三 四变 而 为 和 尚 。
同 他 谈 得 很 久 。此 后 不 久 , 陪 大 我 和 尚坐 着 , 是 这 位 程 先 生 。我 想 正 称 他“ 先生 ”觉得 不合 。 程 , 想 你 他 法 师 , 又 不 知 道 他 的
7.我所认识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4、在表现“春风雨化”和“兼容并包”的教育两 大端时,文章所用的表达方式是否相同?
5、齐读第9自然段,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内涵。
1、作者与蔡元培仅一面之交时,就感到蔡先生 是一位“慈祥诚恳”的“蔼然仁者”,这种印象 可靠吗?说说你的看法。
在位于北大“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 知识一面之交,缺一印象深刻。哲理, 作者虽未浓彩重墨,却为勾勒蔡先生 的总体面貌定下了基调“蔼然仁者,慈 祥诚恳”。
冯友兰全家
90岁的冯友兰
1918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学们与校长蔡元培 (前排右四)、文科学长陈独秀(前排右三)及教 授马叙伦(前排右五)、梁漱溟(前排右二)等合 影。二排左四为冯友兰。
1922年北大留美校友与赴美考察的蔡元培先生合影。二 排左一为冯友兰,前排左五为蔡元培,左二为罗家伦。
1、作者为什么说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 最伟大的教育家”?文章通过哪些事例来 展示蔡先生作为教育家的风采的? 人格之大: 第一印象: 蔼然仁者,慈祥诚恳 第二印象: 超乎事务、萧然物外 第三印象:一介寒儒,书生本色 第四印象: 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风趣的言语 事业之大:
2、文章第22自然段写道:从1917年到1919年 仅仅两年多时间,蔡先生就把北大从一个官僚 养成所变成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
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这里的
“名副其实”具体指什么?“战斗”指什么?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名副其实:确实成为“为学术而学术”的学校。 战斗:北大不仅是全国的最高学府,而且是 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蔡元培
蔡元培书法
蔡 元 培 塑 像
冯友兰介绍:
冯友兰(1895—1990),中 国现代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家、 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 1915年进入北大中国哲学门。 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 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 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 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文学 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 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 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 1952年后一直任北大哲学系教授。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 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 文学博士。
沪教版高二第三册第四单元十一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沪教版高二第三册第四单元十一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沪教版高二第三册第四单元十一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其他1.概括文中作者与蔡先生直接交往的事件。
2.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材料表现蔡先生的“兼容并包”?3.文中提到“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有哪些?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于1915年到北大,在文科中国哲学门中当学生。
蔡先生在1917年初到北大当校长。
有一天,我在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走过,蔡先生不知道有什么事也坐在过道中,我从这位新校长身边走过,觉得他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使我心里一阵舒服。
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吧。
蔡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言都有效。
1918年,我有一件事需要北大的证明书,时间紧迫,照正常手续办来不及了,我决定直接去见校长。
校长室单独在一个大院子中,我走进院门,院子中一片寂静,校长室的门虚掩着,门前没有一个保卫人员,也没有服务人员,我推开门走进去,外间是一个大会客室兼会议室。
通往里间的门也虚掩着,门前没有秘书,也没有其他职员。
我推开门进去,看见蔡先生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看文件。
我走上前去,站在他的身旁,他亲切地问:“有什么事吗?”我把一封已经写好的信递过去,他看了信说:“这是好事,当然出证明书。
”我说:“请校长批一下。
”他提起笔批了几个字,亲切地交待说:“你拿着这个到文书科,叫他们开一个证明书。
”我就退出来到文书科去了。
我进去和退出这一段时间内没有看见第二个人,当时我想,蔡先生以校长之尊,不要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子。
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里,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蔡先生在几分钟之内不但解决了我的问题,也把我引到了这个境界的大门口。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ppt课件
做出重大贡献,“现代新 儒家”.
作者写了和蔡先生的几次见面
• 初见:
• 气象:仁厚的长者 春风化雨
• 直接请先生开证明:
• 所见:没有-没有-没有-没有
• 所言:三句话、两个亲切
• 所想:不要排场,不摆架子
•
一介寒儒, 书生本色
• 超乎事物,萧 然物外的气 象
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 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 理论基础. •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首任教育总长. • 1916年12月,不顾友人劝告,在孙中山等人支 持下,毅然赴任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 冯友兰(1895-1990) • 河南南阳人,著名哲学家 • 1915入北大哲学门 • 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
• “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 致富, .”
• 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他在办的新青 年搬到北京.
改革北大之二
•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
• 学术的兼容并包
• 旧派:辜鸿铭、林纾、师培、黄侃
• 新派: 陈独秀、大钊、鲁迅、胡适、
•
钱玄同
• 新派:新潮
• 中间派:国民
• 旧派:国故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 毛泽东特发唁(yàn) 电:“学界泰斗,人 世楷模”.
• 能为两个兵戎相见 的政党所共同推崇, 恰说明了蔡先生有 超越政党见解的巨 大人格.
作业
• 推荐文章: • 世上已无蔡元培 • 作者:韩水法(北大哲学系教授)
径.
蔡元培
• 生于1868年1月11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 友、孑民 .浙江绍兴山阴县人.
• 幼年,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中进士,点翰林. • 26岁,跻身封建知识分子最高层.翰林院编修,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精品--
作者用“极高明而道中庸”来概 括蔡先生“春风化雨”般的精神 境界,“极高明”和“道中庸” 分别是指什么?
--精品--
▪ 极高明:追求高明的理想 ▪ 道中庸:取道中庸的行为
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孔子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
而中庸境界是一种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至性的境界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通过引用宋朝理学家程明道的诗歌来概括蔡先生春风化雨般的精神境界其实质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一种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至性的境界
预习:
▪ 蔡孑民是谁? ▪ 文中我所认识的蔡元培先生是怎么
样一个人?用文中一句话来概括。
--精品--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突出了蔡先生从容不迫的书生本 色,蔼然风范,使作者受到了春 风化雨般的教育,他的这种精神 境界也使作者心生敬何写出蔡先生的“春风化 雨”?
▪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 侧面描写:他人评价、留学生们整齐的动作 ▪ 作用:表现留学生们对蔡先生的发自内心的敬
仰。体现了蔡先生“春风化雨”般的精神境界 对学生的重大影响。
--精品--
概括一下“兼容并包”都表现在 哪些方面?
▪ 从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开始的为学术而学术,就是 不论一个人的政治派别和政治意见,只要他在某一 个专业上有贡献,有地位,就请他来开课,担任教 师;
▪ 对老、中、青的兼容并包。
▪ 变化和影响:
▪ 抓住两个“于是”
使北大成为全国的最高学府。在北大出现了百家争 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并成为全国这种局面的最重 要的一部分。
蔡孑民
▪ 蔡元培,号孑民,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中 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的贡献 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二是革命。但最重 要的是教育。从他开始,中国才形成了比较完整 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预习
1、你了解蔡元培先生吗?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造者,自他开始,中国有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
2、梳理本文的结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作者为什么说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文章通过哪些事例来展示蔡先生作为教育家的风采的?
5、齐读第9自然段,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内涵。
<第二课时>
1、作者与蔡元培仅一面之交时,就感到蔡先生是一位“慈祥诚恳”的“蔼然仁者”,这种印象可靠吗?说说你的看法。
2、文章第22自然段写道:从1917年到1919年仅仅两年多时间,蔡先生就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成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这里的“名副其实”具体指什么?“战斗”指什么?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人格之大:事业之大:
第一印象:
第二印象:
第三印象:
第四印象:
2、“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这是两大端是否可以交换顺序?为什么?
3、蔡先生作为近代最大的教育家,其业绩和事迹可谓超然卓著,但作者似乎多写细小平凡之事,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4、在表现“春风雨化”和“兼容并包”的教育两大端时,文章所用的表达方式是否相同?
3、本文在写人记事时适当地插入议论的语句,请找出一处,谈谈其表达效果。
4、蔡先生下车伊始,就在北大树立了新的学风,有口号曰:“为学求而学术”,但后来蔡先生又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似乎涉及了政治。这是否自相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
资料补充
作者简介:
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17岁考取秀才,后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从教。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1904年组织光复会,次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莱比锡大学进修。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32年,与宋庆龄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课题名称
7.我平凡之中见深远、叙议结合的写人记事的笔法。
2、理解蔡元培先生作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重点难点
1、通过圈点品读、勾划重点词句和具体段落,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勾画人物,以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2、对蔡元培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