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党课】农业学大寨之前世今生

合集下载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历史启示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历史启示
纯正、 最强大 、 最持久的动力 , 保持人民的生产干劲 , 推
斗争 方式 搞经济建设 的错 误做 法
在敌我力量悬殊 的战争时期 ,党通过广泛动员群 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做到革命 、 生产两不误 。学大 众, 大搞群众运动 , 战胜 了国内外敌人 , 取得 了新 民主 寨 运动 中 , 各 地不 断 “ 抓 阶级 斗争新 动 向” , 任 意夸 大人
.| ,

偿 ・ 2 0 1 3・ 3
CANG S ANG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们在工作 、政策上的不 同意见 ,甚至人 为制造阶级斗 益 , 那 就是 唯心 论 。”
争, 将人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视为“ 资本 主义” , 在农村
学大寨 运 动 中 ,重 积 累轻 消 费 ,片面 强调 扩大 积
频繁开展 “ 七斗八 斗” 、 “ 不断反右倾 ” 、 “ 大批了还要大 累 , 到处“ 一刀切 ” , 高积累、 少分配 、 低消费成为巩 固、 批” 的政 治运动和阶级 斗争 , 频繁冲击 了农业生 产 , 使 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手段 , 各地不论是否增产增收 , 都 我 国农业深陷困境 , 农村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不前。 强令增加积累。 高积累挤 了消费 , 人民特别是农民从生
理论与政策的政治运动 , 严重冲击 了农业生产 , 使我国 过频繁的、以政治运动为主要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激 农业发展步履维艰 , 农业现代化徘徊不前 。实践证 明, 发和保持人民的革命热情 , 并将之转化为生产积极性 ,
农业学大寨运动不能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 的出路 , 但 促进生产发展 , 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 I J , 极力
它为新时期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提供 宣 扬 “ 阶级斗 争一 抓 就灵 ” , 用 阶级 分析 方法 观察 一切 ; 了有益 的历史 启示 。 坚持政治“ 挂帅” , 思想领先 , 政治决定 、 主宰 、 领导着经

“学大寨运动”的回光返照

“学大寨运动”的回光返照

“学大寨运动”的回光返照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农村报道,不论是前段的清理,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还是后阶段的农村体制改革,都绕不开所谓“大寨经验”和“学大寨运动”的纠缠。

1977年冬天,“学大寨”运动达到高潮。

接着便开始走下坡路。

1978年春天农村形势出现了积极变化。

在安徽、四川等地的带动下,全国农村形成联系实际揭批“四人帮”破坏农村、农业罪行的热潮。

同时,落实党在农村经济政策的热潮,持续高涨。

以上这两股热潮的发展,在全国各地都与“大寨经验”、“学大寨”和“建设大寨县”运动的要求顶上了“牛”。

揭批和落实政策的过程中,人们看得越来越清楚,大寨有许多“经验”违背了“六十条”的规定,媒体的宣传(新华社、人民日报起到带头、主导作用)自然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对于媒体宣传的这些变化,有些读者可能还没有发觉,有些人却早已感到问题的严重,并为此忧心忡忡,愤怒已极。

陈永贵同志便是其中最敏感、最愤怒的一位。

他觉着你反大寨,你在影射大寨,是在批“大寨经验”。

陈永贵同志对北京有关媒体的宣传极为不满,忍无可忍,趁1978年春节跑回山,西组织文章对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的宣传报道进行“反击”。

这是一场新中国新闻史上罕见的利用地方党报有组织有计划地向中央党报发起“反击”的事件。

这是一场严重的斗争。

“学大寨运动”与落实党的政策“顶了牛”,这场严重的斗争不是偶然的粉碎“四人帮”之后,当时的党中央,奉行“两个凡是”的方针,在农业战线上,要继续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

某些领导人认为,只要按毛泽东的教导把“农业学大寨”、“建设大寨县”的运动搞好,农业生产便会搞好,农村的一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所以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仅三个月,1976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一个全国性大型会议,这就是“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陈永贵作主题讲话,他把“四人帮”对农村和农业的破坏,归纳为“三反一砍”。

他说:“‘四人帮’干扰破坏学大寨,破坏普及大寨县运动,罪行累累,铁证如山,他们反对大批修正主义,反对大批资本主义,反对大干社会主义,妄图砍掉大寨红旗。

“农业学大寨”的由来

“农业学大寨”的由来
的“ 奇谈怪论” 。
劳力治窝,0 8 %的劳力治坡 , 先把 20 0
亩 倒 伏 的庄稼 扶起 来 , 六天 时 间培 土、 上堆 ,o 倒伏 最严重 的地 又浇 6亩
队党 支部书记 陈永 贵” 刊登 在 16 , 93 年 8 3日的《 月 人民 日报》 上。 报道 中记述 了陈永贵是 如何 坚 持斗 争、 占领社会 主义 阵地 的 : 阵地 之一是 大柳树下 , 这是解放前地 主 吊 打 穷人 的地 方 , 解放 后 , 斗争地 主也 在这里; 陈永 贵 经 常利用 这 棵 大柳 树, 启发 穷人忆苦思甜 , 开展 阶级教 育, 不要忘记 阶级斗争。阵地之二在 虎头 山下 , 改土造地 , 科学种 田, 以蓄 水保 墒 , 增加产 量。 阵地 之三是“ 堡 垒 内外” 积极开展党 内斗争, , 抵制资 产阶级思想腐蚀。 陈永 贵对“ 无产 阶级专政条件下 继续革命 ” 觉悟较 高 , 当时毛泽东 但 提 出要培养 无产 阶级革命事 业接 班 人 , 彪 提 出“ 学 活用 毛 主 席 著 林 活 作 ” 选择仍 需要考量 。 中共 华北 局 , 第一书记李雪峰到晋东南、 晋南一路
在就 是喜事 ! 他要求 社 员充分发挥 ”
集体经济的优越 性, 依靠集体的力量 战胜灾害。
这时, 中国的农村又面临着 一次 新 的大抉择。16 年 8 92 月上旬 , 在北 戴河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 , 毛泽东 针对邓子恢代表的“ 单干风” 彭德怀 、
代表 的“ 翻案风” 和刘少奇代表的“ 黑
“ 治坡还是 先治 窝” 先 ?过 去的 说法是 , 就是讨 吃要饭也得 有个 窝。 但面对冲坏 一半 的沟地 , 马上整修就
能少 受损失。最后确定 , 大寨 2 %的 0
暗风” 提 出了阶级 、 , 形势 、 矛盾 三个 问题。他说 :说集体没有优越 性, “ 这 不是压我? ” 同年 9 月召开的八 届十 中全会 , 通过 了《 关于进一步巩 固人民公社集 体经 济、 展农业 生产 的决定》 发 。受 毛泽东 委托 , 陈伯达在 发言 时指 出: “ 两个月 来 , 又在党 内进行 了激烈 的 阶级 斗争。 主张“ ” 包产到 户” 的人 , 被 当做“ 资产 阶级代表” 严加 批判 。 阶 “ 级斗争 , 一抓就灵” 。从此 , 党从上 全 到下刹“ 单干风 ” 。毛泽 东正在选择 典型 , 以回击反对人 民公社集体经济

“农业学大寨”的印记

“农业学大寨”的印记

神龙学习大寨呀赶大寨大寨红旗迎风摆它是咱公社的好榜样啊自力更生改变那穷和白坚决学习大寨人敢把那山山水水另呀嘛另安排干起来干起来大寨的红花遍地开干起来干起来大寨的红花遍地开.......学大寨,赶大寨,一首60年代中期家喻户晓的群众歌曲,把我带入了对学大寨年代的回忆之中。

大寨,原本是山西省昔阳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

农业合作化后,社员们开山凿坡,修造梯田,使粮食亩产增长了7倍。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先进事迹。

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

此后,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成为我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

1978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号角在中国大地吹响,农村实行农田责任制,土地分产到户,“农业学大寨”也就随之而终止。

农业学大寨运动前后经历了15年。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历时最长的一次运动。

我经历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1964年学大寨开始,到1967年夏天,这个时期在校读书,接触的新闻传媒极少,每天早上6点半,学校组织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从广播里听到了学大寨,大街上的标语,帮助加深了记忆。

1967年夏天,初中毕业,回家当了农民,直接投入了“学大寨”劳动,亲身感受了学大寨的魅力,红旗猎猎,喇叭声声,车欢人叫,热闹非凡,场面壮观。

每个人干起活来都不示弱,“农业学大寨”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1968年秋后,参加黄壁庄水库建设大会战,这是石家庄地区的学大寨战场,自己被评为劳动模范,大会发言,登台领奖,也着实荣耀了一把。

并因此而被推荐进入供销社工作。

真正对学大寨运动的感受,当属调入县委机关的1974年到1978年。

这一时期,是全国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高潮时期,又遇戛然而止的急转弯。

1974年11月,调入县委后,抽调在学大寨办公室工作。

学大寨

学大寨

学大寨作者:刘慧鑫来源:《档案天地》2011年第01期“农业学大寨”这句国人皆知的口号影响了中国十四年的时间。

从1964年初,毛泽东提出——农业要靠大寨,“农业学大寨”的标语就遍布大江南北,“大寨红花遍地开”的歌声就响彻长城内外。

截止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时间段,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学大寨时期”。

大寨,地处太行山腹地,位于山西东部,依虎头山而建,平均海拔1000米。

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环境气候条件恶劣。

新中国成立前的大寨,穷山恶水,一句顺口溜形象地描绘了大寨当时的特征“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情多。

”全村不到60户人家,拥有700多亩土地,可是这些地不是挂在一道道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山梁上,就是挤在一条条深深浅浅、宽宽窄窄的山沟里,4700多块地七零八落的散落在一面坡上,而且这些地的粮食亩产不到200斤,故而有了“七零八落一面坡”的形象描述。

地质条件恶劣,生产条件低下,虽然全村人辛勤耕种,却还是改变不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就是这么一个太行山深处的贫穷小山村,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度成为中国农村的希望,成了规范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社员行动的样板。

据统计,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外来大寨参观学习的人数达千万人次,作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那时的大寨,无疑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圣地”。

那么,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山村是如何成为名噪天下样板的?回首这场在新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涉及人数最多的群众运动又是如何兴起的?它究竟又给新中国的农业发展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大寨加入合作社,制定“十年造地”计划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昔阳县建立起中共领导的人民政权。

随后的土地改革中,大寨贫困农民分得了一些土地、房屋、牲畜和生产资料。

1946年,大寨农民贾承福、贾承财、贾进才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大寨村的第一批党员。

1947年,大寨建立党支部,贾进才任首任党支部书记。

农业学大寨的故事

农业学大寨的故事

农业学大寨的故事咱今儿个就唠唠农业学大寨这事儿。

大寨啊,原本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那地方山多地少,条件艰苦得很。

可大寨人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那大寨的领头人叫陈永贵,这人可真是个厉害角色。

他就像一头老黄牛,带着大寨的乡亲们,整天在那山上地里捣鼓。

当时大寨有好多梯田,那可不是老天爷赏的,是大寨人一锄头一锄头刨出来的。

你想啊,在山坡上开梯田,那得多难。

石头又多又硬,就像故意跟人作对似的。

但是大寨人不怕,男人们光着膀子,喊着号子,一锤一锤地把大石头敲碎,女人们也不示弱,跟在后面把碎石头搬走,再把土填进去。

那场面,热火朝天的,就像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有一年啊,遭了大旱灾。

老天爷就像把水龙头拧紧了一样,一滴雨都不舍得下。

这可把庄稼急坏了,也把大寨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但是他们没有干等着,陈永贵大手一挥,说:“咱不能靠天吃饭,没水,咱就找水!”于是,全村老小齐上阵,到处去找水源。

他们挖沟、修渠,硬是把几里地外的一股小泉水引到了大寨的田地里。

那泉水就像救命的甘露,滋润着干渴的土地,那一年,大寨的庄稼虽然受了些影响,但好歹没有绝收。

大寨人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啊,就像星星之火,一下子就传遍了全国。

各地都开始学习大寨,都想着把自己的穷山沟变成像大寨那样的富裕村。

我听说有个村子,那地也是坑坑洼洼的,产量低得可怜。

村里的人一开始还犯愁呢,这咋学大寨啊?后来,他们想明白了,大寨人能开山造田,咱们就能填坑造田。

于是,大家就把家里的扁担、箩筐都拿出来,开始挑土填坑。

那时候,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有空,大家就往地里跑。

小孩也跟着大人后面帮忙,虽然干不了啥重活,但也能给大人递个工具啥的。

经过几年的努力,那些坑洼的地都变成了平整的良田,粮食产量蹭蹭往上涨。

还有个地方,老是闹洪水。

学了大寨之后,他们就开始在河边修堤坝。

冬天的时候,那河水冰冷刺骨,可大家为了修堤坝,挽起裤腿就下河去搬石头。

手被石头划破了,脚被冻得通红,都没有人喊苦喊累。

大寨创业史

大寨创业史

大寨创业史作者:张义学来源:《西部大开发》2012年第01期大寨,是解放后中国农村建设的典型代表,30多年里,它曾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导航灯,长期引领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直到改革开放的1978年。

39年前的1973年9月,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走上了国家最高领导层面——当选为中央委员,任国务院副总理——这个太行山区的小村庄的荣耀达到历史最高点。

本刊记者是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走进大寨的。

导游姑娘,也是大寨村民小高首先带领我们参观了虎头山——50多年前,陈永贵带着村民夜以继日,抛洒汗水修成的层层梯田,如今已经长成葱郁的树林。

从山上鸟瞰,半山腰是整洁的大寨村——别墅群和新修的居民楼让外来参观者眼热而羡慕,永贵年代修建的那几排窑洞,大部分被村民开发成“窑洞旅馆”,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

侧面同样陡峭的龙山上,种植的树木也成林了,只有对面的缓坡上,大寨特色的层层梯田里,每年还种植着庄稼。

艰苦岁月大寨村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地处太行山麓,是典型的土石山区,“七沟八梁一道坡”是大寨村的基本地貌,自然环境很恶劣。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情多,三天没雨苗发黄,下场急雨地冲光,地里上肥地边流,冲走肥土剩石头。

”导游姑娘告诉本刊记者,“这是老人们对于大寨的形象概括”。

手指着虎头山上的层层梯田,导游姑娘介绍说:“大寨人凭着一双手、两付肩、—把镢头、两个箩筐不分昼夜地苦干,山坡造梯田,河沟造粮田,硬是在七沟八梁一道坡上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稳产‘海绵田’,不仅解决了大寨人的温饱问题,而且每年上缴国家20多万斤余粮呢。

”1953年,大寨实行农业集体化第一年,就制定了改造大寨地貌的规划。

从此,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人走上了艰苦创业的道路。

“农忙务庄稼,农闲平土地,一年四季都不闲着”。

现年83岁的宋立英老人回忆当年的创业情景时说。

大寨人在土石山上垒坎造田,平整土地,蓄水保粮,抗旱防涝,改良土壤,使粮食产量逐年上升。

农业学大寨的由来

农业学大寨的由来

农业学大寨的由来
陈大斌
1964年3月28日至29日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在停靠在京广铁路邯郸站的列车上,向毛泽东详细汇报了大寨及陈永贵的情况,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

1963年8月初,大寨遭受特大洪灾,陈永贵把全村动员起来,齐心协力,战天斗地,靠双手创造了奇迹。

被洪水冲倒在泥浆里的秋禾,一棵棵被扶起来,培土施肥,千方百计地救活了。

结果,除了少量完全被冲垮了的梯田绝收外,粮食亩产获得了700多斤的高产记录。

接着,他们研究了洪水为害的规律,修订第二个十年造地规划,并用集体的公共积累重建起了焕然改观的新大寨,仅仅半年多时间,半数社员就欢欣鼓舞地搬进了新居。

毛泽东听后感慨道:“陈永贵识字不多,做的事情可不少呀!”
毛泽东离开邯郸后继续南行,每到一地就要给当地干部讲大寨,讲陈永贵。

之后,中央很快就决定将大寨作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在全国开展学习大寨的群众运动。

1964年5月10日、11日毛泽东在中央召开的一次工作会议上,讨论国家计委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设想时说,农业主要“靠大寨精神”。

要在种好16亿亩耕地的基础上,建设四亿亩稳产高产农田,要自力更生,要像大寨那样,不要国
家的钱,也不向国家要东西。

1964年到1965年间,毛泽东还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讲过大寨,都讲到“农业靠大寨”或“靠大寨精神”。

1966年8月12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发表的公报说,完全同意毛泽东近四年来提出的一系列英明决策,主要是关于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号召等。

从此以后,“农业学大寨”这五个字便作为“最高指示”被广泛引用。

湖北的大寨创始人--周启本

湖北的大寨创始人--周启本

湖北的大寨创始人--周启本2010-11-01 10:32:14周启本,全国劳动模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打宕改土治水闻名全国。

周启本原名黄运本,1913年4月18日出生于湖北长阳黄土岗(现大堰乡清水堰村)。

他4岁丧父,被周家收养,改名周启本。

年青时以当长工、打短工为主,后来靠种田为生。

1949年11月,周启本的家乡赵家堰解放。

1950年,周启本参加了减租减息运动。

1951年7月,赵家堰作为全县17个土改重点乡之一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十月下了一场大雨,山洪暴发,冲毁了许多农田。

周启本对付永茂等农户说:‚我过去打过宕,付永茂,你请几个,我们帮你打,那是千百年的好事。

‛这样,付永茂请了他的几个兄弟、老表,连周启本共6人,他们自制炸药,开山炸石,干了起来,干了40多天,砌成了一条高1丈、长22丈的石坎,一片岩坡地变成了2亩6分平田。

1952年1月日,周启本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了党,周启本更积极了,根据组织安排,周启本在四区赵家堰组织了长阳最早的互助组——周启本改田互助组。

由于周启本会打宕,又热心帮人,十多天时间就达到了11个户,各户都获得了大丰收,同年11月,周启本被评为县特等劳动模范。

许多农户纷纷要求加入周启本互助组。

长阳县根据中央指示,正在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便把周启本互助组转社作为全县四个试点之一开展。

1953年4月6日,长阳第一个最大的初级社‚山峰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社长周启本,共18户,101人,劳动力44人,耕地面积159亩。

年底,成立了‚山峰农业生产合作社党支部‛,周启本任支部书记。

1954年,周启本被选为赵家堰乡副乡长,又被选为长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4年6月28日,周启本被选为县人民委员会(县人民政府)委员,并被选为湖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县5名)。

1955年5月29日,中共长阳县委将赵家堰乡改坡田为梯田的情况向中共宜昌市委、湖北省委呈报了专题报告。

《报告》中说:赵家堰乡自1951年起至今年4月,利用冬闲时间投入人工55776个,牛工285个,砌成均高4市尺的田坎2301丈,改坡田为梯田270.5市亩,扩大耕地32.2市亩,挖排水沟46条,疏通天坑28个,新改梯田比坡田增产1-2成。

大寨的沉浮历史

大寨的沉浮历史

大寨的今与昔摘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使大寨散发了无限光辉。

大寨模式是当时我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而大寨精神也鼓舞和激发了当时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在他经过特殊年代的洗礼,大寨已经成功的完成了由“政治品牌”向“经济品牌”的转变,形成了新的大寨精神。

关键词:大寨昔与今转变大寨地处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城东南部,全村有160多户人家,510口人,总面积1.88平方公里,海拔为1162.6米。

这里属太行山土石山区,由于长期风蚀水切,地域形成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形貌。

村座落在虎头山下,层层土地在山坡上挂着,旧社会人们常常形容为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情多。

正是这穷苦的环境,造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

《颂大寨》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狼窝成良田,凶岁夺大熟,红皮毛泽东,红逼天一角。

1965年,郭沫若率中国科学院来参观大寨,大寨的巨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以诗的形式,回避写下了他的感受,也表达了他对大寨的真挚情感。

一、昔日的大寨——是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农业学大寨”在全国蓬勃兴起1、大寨精神的形成以及在山西范围内的广泛宣传说到大寨就不得不提到陈永贵,陈永贵出身贫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陈永贵接替“主动让贤”的所在村原书记贾进才出任中国共产党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的支部书记,在环境非常恶劣的的大寨村,他带领农民艰苦创业,从山下用扁担挑土上山造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他的事迹被中央政府肯定,毛泽东号召全国要“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因此成为全国的榜样。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他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之后在北京东郊农场担任顾问。

后来在北京逝世。

大寨在1945年解放,在1946年由贾进才组织了互助组,他和贾承福等人领导当地的贫苦人民搞土改,抓生产,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1947年建立了党组织,1949年随着祖国的胜利解放,昔阳县的生产建设也渐渐步入正轨,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大寨”地变迁故事

“大寨”地变迁故事

“大寨”的变迁故事上个世纪6、70年代,在全国掀起的“农业学大寨”热潮,使大寨这个位于省境的小山村变得家喻户晓。

曾经的中国农业样板,在经历了十多年沉寂后,终于迈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

大寨的变迁,犹如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系列报道[走过30年]就带您去看大寨的故事。

记者晶:在大寨村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标语,这8个字概括的大寨精神,曾经为这座小山村带来过荣耀,也是大寨人一直以来最值得珍贵的财富。

太行山深处的大寨,背靠虎头山,当地人形容地理环境是七沟八梁一面坡。

上世纪50年代,这里的老百姓开始了与恶劣自然条件抗争的艰难造地,不分昼夜地苦干,在长满石头的虎头山上生生抠出了几百亩梯田。

然而,1963年一连七天七夜大雨引发的洪灾,冲毁了大寨人10年苦心经营的田地和房屋,但是大寨人毅然决定放弃所有国家援助的物资。

白天修坡,晚上修窝,这是大寨人记忆中的那段时光。

1964年,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在全国叫响。

人们虔诚地从全国各地涌向这个小山村,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到大寨参观学习的超过1000万人次。

作为全国农业样板的大寨一直红火到1980年初,这一年,从小岗发端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成燎原之势,许多农村的经济发展超过了大寨。

大寨60年代出过著名的铁姑娘队,作为铁姑娘队队长的郭凤莲年少成名,17岁时就已经和“铁姑娘”的称号一起传遍全国。

与大寨一样,沉寂了10年的郭凤莲,1991年底以村党支部书记的身份重返大寨,在她面前的是一个几乎停摆的山村。

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虽然当时改革开放已经实行了多年,但大寨人的思想仍然很保守。

刚上任的郭凤莲在村里的一次大会上说: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需要的是大寨学全国。

为了让大寨人走出山坳开拓眼界,郭凤莲拿出自己的工资和积蓄,让全村130多户人家,每户出一个人,到邻近的农村参观,这也彻底让大寨人看清了当时自己井底蛙的落伍状态,“大寨怎么办”的讨论会在大寨村几乎一天一场。

“农业学大寨”的一段历史

“农业学大寨”的一段历史
以后也 不 必 传 达 。 ”

《 农民的新命 》等。
经破例 接 受有 关单位 、学者 、记者
的联 合访 问。他说 : “ 我 一 般 是 不
般 来 说 , 纪 登 奎 的 政 策 倾
接 见 记 者 的 , 因 为 已 经 离休 了 , 我 认 为 没 有 必 要 , 也 不 应 该 到 处 去
个 回合的政 策 交锋 是从 十一届 三 中
全会 前一年 多开始 的。那个 时候 .
纪登 奎作 为副 总理 在主 管农业 ,并 在其 中有独特表现。
赵 树 凯 , 国务 院 发 展 研 究 中 心
信息 中心主任 ,法学博士、研 究员 , 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 津贴专家,十七 作 为 中 国 农 村 改革 的 开 路 先 届 中共 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
对 于第一个 回合的斗争鲜有 涉及 。 万 里 到 安 徽 担 任 省委 第 一 书
记 时 , 纪 登 奎 是 国 务 院 常 务 副 总 理并 分管农 业。 1 9 7 8 年初 ,中共 中
央 召开 全 国 “ 普 及 大 寨 县 ” 的 现 场会 议 ,万里对 于 学大寨是 有抵 触 的 ,认 为学大寨 解决 不 了中国农 业
的 政 治 运 动 , 来打 击 农 民 的 不理 解
和 不 配 合 。 于 是 , 大 寨 转 变 为 阶 级
和批 评 。
行 家庭联 产承 包责任 制 ,给 农 民充
分 的 自主 权 。 万 里 的 这 个 概 括 , 可
现在 ,要 说 清楚 围绕学 大寨发 生 的政 策争 论 ,不得 不从 大 寡经验
与农 村 经 济体 制 的具 体 问题 说 起 。
大 寨 经 验 原 本 是 一 个 可 敬 而

回忆蹲点学大寨的岁月

回忆蹲点学大寨的岁月
文史精 华 ・ 增 刊
这年 1 1 月 ,唐 山市委 又派出一期学 大寨工作 队之后 , 持续十几年的农 业学大寨运动宣告结束 。
责任编辑
2 0 1 3・ 1 总第 1 期
李彦敏
3 8 回首 往 事
田间隔都 有能走人 的田埂 。现在 回想起来 ,我 国
真的不想再给社员们增添麻烦 了,争取多在公社食
忠和教 育局局 长沈 国忠兼 任 。我为 工作 大 队党 支 部 委员 ,负责 收集 汇总榆 林公 社 4个 村下 乡工作 队的工作 劳动 情况 。驻姚 家庄 工作 队 由文 化局 干
部 组成 ,共 4名 同志 ;驻 王寨 村工 作 队 由卫 生局 干部行 “ 三 同”
1 9 7 5年 1 2月 2 5日,我 来 到榆林 公社 的姚 家 庄 ( 公 社所 在地 )蹲点 ,一切 要从 熟悉 公社情 况 和参 加劳动做起 。
这个点 的文 办 系统组织 了一个学 大寨 工作 大 队, 大队长兼工作大队党支部 书记 由陈某某 担任 , 他 是从 原探 机厂造 反起 家 的工 人 中提拔 的市革 委 常委 、文 办 副主任 。副大 队长 由卫生 局 副局长 张
的下 乡干部 都分住 在社员家里 , 村 干部负责派饭 。 每 天吃饭 要付 给户里 规定 的饭钱 和粮票 ,下乡 干 部每 天补 助大约 3角钱。
我 刚安排 好住 处 ,就 跟随社 员 到 田间参加修 整 大 田劳动 ,因为市委 学大寨 办公 室要求 下乡干 部 一年 内要完 成 1 2 0天 的劳 动 ,这是 一项 比较硬
▲本文作者 1 9 6 8 年和 2 0 0 7年相 隔 4 0年的两幅照片
北街道 很长 ,又没 有路灯 ,公社 在村 子最北 头 , 我们 晚上活 动又多 ,经 我提 议让 文化局 的胡圣 龙

学大寨

学大寨

“学大寨,赶郭庄”的情况1970年冬天,我县人民在“全县总动员,全面学大寨,奋战二、三年,誓把宿县变昔阳”战斗口号的鼓舞下,活学活用毛泽东哲学思想,突出路线教育,狠抓领导班子革命建设,狠抓阶级斗争,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进一步掀起了“学大寨,赶郭庄”的高潮。

1970年粮、棉产量大幅提高,超过了历史最高生产水平。

毛主席在一九六四年就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但当时,刘少奇等领导反对学大寨,所以多年来一直没有推开。

文化大革命以来,刘少奇被打倒,在新生的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我县做出了开展“农业学大寨”的决定,组织社、队干部到大寨进行了参观学习,推动我县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迅速展开。

但当时群众还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缺乏学大寨的自觉性。

不是抓根本学,而是抓枝节学,因而,大寨的经验仍然没有在我县迅速推开。

自全国北方农业会议和省农业学大寨会议以后,省和我县革委会又统一组织县、社的主要领导骨干,到大寨和昔阳进行了学习。

县四次党代大会做出了“全县总动员,全面学大寨,奋战二、三年,誓把宿县变昔阳”的决定。

1971年春天,县委和县革委又发出“以洪庙为榜样,深入开展学大寨,赶郭庄、超纲要”群众运动的决定,各级领导和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狠抓根本、狠抓典型、狠抓路线教育、狠抓政策落实。

从而继续推动我县“农业学大寨。

赶郭庄”运动,由点向面,深入发展。

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学大寨,赶郭庄的运动中,各级抓点。

县、社直接抓的先进典型就有五十九个。

其中西寺坡公社洪庙大队,原是全县有名的后进大队,自1970年提出“远学大寨一面旗,近看郭庄一盏灯,再看本地雷家一典型”的战斗口号后,奋战一年,使大寨、郭庄的经验,在雷家生产队的带动下,由点到面迅速的推开,由后进队进入先进行列。

成为全县学大寨、赶郭庄的先进典型。

第二、革命化带动了科学化,对生产推动很大。

1970年到1971年春天,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以大寨人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县兴修水利完成土石方一千五百五十一万方,水浇地面由四十万亩扩大到六十万亩。

“农业学大寨”几则史实辨析

“农业学大寨”几则史实辨析

“农业学大寨”几则史实辨析作者:陈大斌来源:《百年潮》2014年第10期1964年,毛泽东发动“农业学大寨”运动,至今已经半个世纪了。

由于这场运动持续时间长,开展得普遍深入,影响遍及中国农村各个角落,所以虽然早在1980年中央就发文对这场运动的错误性质作出结论,但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上各种议论仍不绝于耳。

不用说对这场运动兴起的背景,对农业、农村及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对运动中主要人物的评论等这些深层次问题有许多不同认识,就是对运动中的一些基本史实,也还存在着不同说法,有的还在以讹传讹。

本文仅就其中几个重要的史实,做点辨析。

这个问题早在40年前就已经出现。

当时,笔者曾参与寻觅答案,可惜无果而终。

“农业学大寨”运动是毛泽东1964年发动的。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报刊媒体上每当有“农业学大寨”这几个字出现时,都要排黑体字加上引号,称“最高指示”,即毛主席语录。

这种做法一直沿用了十几年。

所以,毛泽东1964年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的说法,早成定论。

但是,这条被沿用多年、人人尽知的“毛主席语录”,却在从中央到地方所有的档案资料里都查找不到它的直接出处。

1974年,我被新华社派到大寨昔阳县“蹲点”调研一年。

这年3月,新华社总社国内部农村组给我们下达任务,立即着手准备搞“农业学大寨”运动十周年的报道。

在研究报道时,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毛泽东关于“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是1964年何月何日在什么场合发出来的?总社农村组说,在北京一时查找不到具体日期和出处,要我们在大寨、昔阳县和山西省细细查询。

在昔阳县,我找了几乎所有应该找的人,细细翻阅了县档案馆里有关档案,查看了一切能查到的资料,却一无所获。

在昔阳县现有的材料中,最早出现用黑体字印刷的“农业学大寨”这一语录,是在1967年2月昔阳造反派夺权后,县革命委员会出版的油印小报《大寨烈火》上。

陈永贵在一次讲话中,说毛主席1964年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但这一号召发出的具体日期没有交代。

“大寨”的变迁故事

“大寨”的变迁故事

“大寨”的变迁故事上个世纪6、70年代,在全国掀起的“农业学大寨”热潮,使大寨这个位于山西省境内的小山村变得家喻户晓。

曾经的中国农业样板,在经历了十多年沉寂后,终于迈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

大寨的变迁,犹如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系列报道[走过30年]就带您去看大寨的故事。

记者赵晶:在大寨村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标语,这8个字概括的大寨精神,曾经为这座小山村带来过荣耀,也是大寨人一直以来最值得珍贵的财富。

太行山深处的大寨,背靠虎头山,当地人形容地理环境是七沟八梁一面坡。

上世纪50年代,这里的老百姓开始了与恶劣自然条件抗争的艰难造地,不分昼夜地苦干,在长满石头的虎头山上生生抠出了几百亩梯田。

然而,1963年一连七天七夜大雨引发的洪灾,冲毁了大寨人10年苦心经营的田地和房屋,但是大寨人毅然决定放弃所有国家援助的物资。

白天修坡,晚上修窝,这是大寨人记忆中的那段时光。

1964年,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在全国叫响。

人们虔诚地从全国各地涌向这个小山村,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到大寨参观学习的超过1000万人次。

作为全国农业样板的大寨一直红火到1980年初,这一年,从安徽小岗发端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成燎原之势,许多农村的经济发展超过了大寨。

大寨60年代出过著名的铁姑娘队,作为铁姑娘队队长的郭凤莲年少成名,17岁时就已经和“铁姑娘”的称号一起传遍全国。

与大寨一样,沉寂了10年的郭凤莲,1991年底以村党支部书记的身份重返大寨,在她面前的是一个几乎停摆的山村。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虽然当时改革开放已经实行了多年,但大寨人的思想仍然很保守。

刚上任的郭凤莲在村里的一次大会上说: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需要的是大寨学全国。

为了让大寨人走出山坳开拓眼界,郭凤莲拿出自己的工资和积蓄,让全村130多户人家,每户出一个人,到邻近的河北农村参观,这也彻底让大寨人看清了当时自己井底蛙的落伍状态,“大寨怎么办”的讨论会在大寨村几乎一天一场。

“农业学大寨”,让我们来看看大寨村有何魅力?

“农业学大寨”,让我们来看看大寨村有何魅力?

“农业学大寨”,让我们来看看大寨村有何魅力?
大图模式
大寨村,原为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这里原本只是一个贫瘠的小山村。

大图模式
上世纪60年代农业合作化后,大寨队社员充分发挥聪明才干,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片贫瘠的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图模式
1964年开始,全国各地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运动。

大图模式
(1970年)这时的大寨社员已经开始使用手扶式收割机收割粮食作物了。

大图模式
(1970年)大寨社员种植的番茄大丰收,社员都乐开了花。

大图模式
学习新知识,大寨社员跟技术员学习如何科学种田。

大图模式
大寨社员,团结一心,社员们正在召开大队会议。

大图模式
(1970年)大寨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大图模式
大寨社员各个斗志昂扬,干劲十足。

大图模式
再穷不能穷教育,为提高社员文化知识水平,大寨设立了学习夜校。

大图模式
(1970年)入夜的大寨,灯火通明,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新中国70年代,山东东平县沙河站公社,自力更生农业学大寨

新中国70年代,山东东平县沙河站公社,自力更生农业学大寨

新中国70年代,山东东平县沙河站公社,自力更生农业学大寨一九七六年以来,我们大队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的推动下,战胜了旱、虫、病、低温、早霜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夺取了大批促大干的新胜利。

干部,群众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进一步提农、林、牧,副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全大队五百亩粮田,一九七六年亩产达到二千零二十斤,总产达到一百零一万斤;同产量最高的一九七五年比,亩产增了三百五十六斤,总产增了十七万八千斤,增产幅度都在两成以上,一百一十亩棉花,也取得亩产一百一十三斤,总产一万二千斤的好收成。

全年向国家交售粮食四十四万斤,比一九七五年增加了四万斤,交售棉花一万一千六百斤。

同时,集体经济积累和社员收入,都有相应的增加和提高。

一年来的斗争实践充分说明,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就能够在继续革命的道路上,顶邪风,排干扰,除障碍,战灾害,阔步前进,攀登高峰。

抓住关键问题,整风走大寨道路不停步一年来,我们围绕着贯彻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抓住在继续革命道路上的关键性问题,以毛主席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为指针,以大寨人“五不倒”的精神为榜样,坚持集中整风和经常思想建设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开展思想斗争,不断端正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的思想路线,更好地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一九七五年八月,县委为了迎接即将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向全县发出了“向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大巴掌柳大队学习”的号召。

全县学大寨、赶大巴掌柳,巴掌柳怎么办?大多数干部、群众明确地回答:这是县委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应当变鼓励为动力,更加努力,继续走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前头。

但是,也有的党员干部看到县委的决定,沾沾自喜,觉得本大队产量高,贡献大,是一枝。

东平湖畔大寨花”,干得不错了!党支部认为,这是骄傲自满情绪,不解决这种情绪,就不可能认真贯彻县委的决定,就会在前进道路上迈不开步。

1972年农业学大寨,山东蓬莱县通过本地典型推开大寨经验

1972年农业学大寨,山东蓬莱县通过本地典型推开大寨经验

1972年农业学大寨,山东蓬莱县通过本地典型推开大寨经验在波澜壮阔的“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山东省蓬莱县涌现出一批大寨式的先进典型。

这些典型带动着本县学大寨运动一浪高一浪地奔腾向前。

全县粮食产量连年跨《纲要》;今年,在粮食继续增产的基础上,又夺得了花生平均亩产三百五十斤以上的好收成。

在调查研究中推广典型蓬莱县一度由于浮在上面一般号召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少,在推广典型中碰了一些钉子。

聂家大队原是个“流沙飞满天”的穷地方。

在毛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方针指引下,他们发扬革命硬骨头精神,封沙造林,凿石打井,就成为山东省“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

去年秋天,在全县“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上,县里一些同志根据这个大队五年前的老材料,为他们写了个发言稿,让他们介绍经验。

别的队干部听了说:“看看聂家很信服,听听绍老一套。

”后来,县里领导又派人到聂家大队,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研究,总结了他们在继续革命道路上不断发扬硬骨头精神的新事迹,推广了他们的新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发展。

蓬莱县委会领导成员从这一事例中体会到: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及时抓住学大寨运动中的新问题,新动向,才能洗刷唯心精神,克服老一套的空洞说教,取得推广典型的领导权。

从此以后,他们就把搞好调查研究,当作推广典型经验的一项大事来抓。

蓬莱县委还注意抓住学大寨运动中的各种思想问题,运用不同类型的典型,有针对性地解决面上的问题。

五甲大队地处蓬莱县东南山沟,过去是个穷地方。

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成为全县粮食亩产最高的一个先进队,有人就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再想高产难上难”的思想。

大队党支部及时抓住这一苗头,批判了这种“生产到顶”思想和骄傲自满情绪,一年来又修整大寨田一百多亩,把山沟“拉腿地”建成了稳产高产田,去年粮食亩产超千斤;今年,又获得了小麦平均亩产五百三十多斤的大丰收。

县里抓住这一典型,带领全县人民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引导大家把夺取粮油双丰收,同“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练习起来看,同革命形势联系起来比,从比中找差距,促进了全县学大寨运动的蓬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大寨故事1 为5亩地敲锣打鼓
大寨人所谓的造地,就是后来说的农田基本建设。 第一仗选定白驼沟。白驼沟500 多米长,十几米宽,怪石嶙峋,荆棘密布。陈永贵与支部一班人仔细察看了地形,研究 作战方案:总共要垒24道堤坝,采用“大兵团”作战方法。大寨人所谓的“大兵团”什 么概念?全村男劳力加在一起只有58人。 没有炸药,没有机械,只有几近原始的镢头、 铁锨、钢钎、大锤。把怪石移开,把荆条除根,修平荒地。砸下的石头和铲下的土填在 沟里,再垒上一层层石坝,形成一片片阶梯形的土“台子”,这就是著名的大寨梯田。 58条汉子,齐心合力,起早贪黑,原计划两个月的工程,只用了48天。全村投工1500多 个,修筑了24道堤坝。完工后量了量,得地5亩! 虽然只得了5亩好地,却十分鼓舞人心, 这毕竟是大寨人向穷山恶水要来的第一片土地。 完工当夜,落尽树叶的大柳树下,全村 人敲锣打鼓,欢庆胜利,赞扬党支部领导有方。陈永贵说:“还是毛主席说的好,组织 起来力量大。”从此,白驼沟改名合作沟。 一年后的冬天,大寨这个58人的“大军团” 挺进后底沟,这一次筑起了25道石坎,获得了25亩好地;第二年早春,雪还没有融化, 他们又在小背峪沟造了8亩好地。到1955年冬天,零零散散的几条沟变成了能打粮食的 梯田了,转过年来,大寨迎来造地后的第一个丰收年,粮食亩产达到了349斤。大寨走 在了全县的前列,成为昔阳县走合作化道路的先进典型,陈永贵因此受到了昔阳县的表 彰。
农业学大寨的前世今生
1

学大寨的历史根源
昔日大寨乡
今日大寨乡
周总理视察大寨乡
陈永贵塑像
1964年毛主席的一句“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使地处太行山麓的山西省昔阳县大寨乡,成为自力更 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样板被中国政府向全中国农村推 广,从而也让大寨在中国乃至世界闻名十几年。
2
大寨的过去与现在
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 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 梯田,并通过艰苦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 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大寨精神得到发扬 ,大寨经验得到推广。 改革开放以来,大寨人把大寨精神发扬光大,利用优势,发扬长处,创造条件,开始建立基础工 业,建成水泥厂、衬衫厂、羊毛衫厂、地方特产制品厂等,还通过生产原煤等,打开了致富门路 ,大寨人正用双手建设富裕美丽的新农村。 大寨相继建成了陈永贵墓、大寨陈列馆、郭沫若诗碑、梅花鹿场、六个纪念观景亭, 开放了陈永 贵故居、周恩来住址等,为大寨增色不少。现在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 大寨并不大,全村200户人家,520口人,总面积1.88平方公里。就是这么一个小山村,却在中国 历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2 0多年里,国内外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数达1000万 人次,作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那时的大寨,无疑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圣地”。而今,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大寨早已撩去它那层神秘的光环,回归了既往的山村本色,在奔小 康的道路上走的实实在在。
9
谢谢大家!
10
7
大寨传奇人物2 铁姑娘——郭凤莲
郭凤莲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是传奇式人物。1947年生于昔阳县 离大寨不远的武家坪村,三岁失去了母亲,寄居在大寨村的姥姥家。1962年完小毕业后 在大寨务农。1963年参加了大寨的抗灾自救,同当时的“铁姑娘”们一道投入到了“先 治坡后治窝”的劳动。1964年,年仅十六岁的郭凤莲,任铁姑娘队队长;她与那些花季 少女同男社员一样战天斗地斗,改造家乡落后面貌,成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一个家 喻户晓的人物,曾受到毛主席、周恩来、李先念、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热 情接见和赞扬。也正是如此,郭凤莲头的的光环越来越耀眼。 从1968年至1978年的十年间,她虽然在大寨工作,但身兼数职,大寨公社党委副 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中共昔阳县委委员,中共昔阳县委副书记,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 1977年当选为中共十一大代表,中央候补委员,1978年当选为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 常委会委员。2003年、2008年连续当选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2009年1月18 日,荣获第七届中国十大女杰荣誉称号。
3
大寨精神
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
1953年,大寨实行农业集体化第一年,就制定了改造大自然的规划。他们凭着扁担、 箩筐、锄头、铁镐,在土石山上开沟造地,平整田地,蓄水保粮,抗旱防涝,用秸杆还 田,增施农家肥,改良了土壤,使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52年亩产237斤,1962年增 至亩产774斤。1963年8月,大寨遭受特大暴雨,冲垮100条大石坝,颗粒无收的耕地 180亩,冲塌了113孔窑洞,倒塌房屋77间。灾情十分严重,但,大寨人没有气馁,他 们不要国家救济款、救济粮、救济物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用一年时间,就医治 了这场毁灭性的灾害。大寨大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在逐渐改善社员生 活的同时,向国家交售粮食175万斤,每户平均2000斤,这在当时困难重重、粮食产量 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他们的奉献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他们不愧是农业战线上艰苦奋斗的 典型,他们的先进事迹引起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发奋 图强,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恶劣的大自然奋争,与一切困难奋争,中央提出了“ 农业学大寨”的号召。
8
今日大寨乡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的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大寨也由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逐步取代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1983年大寨推行了农业生产 责任制,开办了村办企业,个人也开始搞起了养殖业、运输业。1992年大寨组建了 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建立了年产10万吨的水泥公司,并在相继几年中又发展了十 几个企业。大寨村的集体总产值也由1978年的18.56万元增加到1992年的327万元, 2005年大寨经济总收入11600万元,年人均收入5500元。大寨的经济总收入中,农 业收入仅占0.3%,工业收入占56%,流通业占10%,服务业、旅游业占30%。经过 三十几年发展,大寨已经成功由政治品牌转为经济品牌。
5
大寨故事2 三战狼窝掌 狼窝掌沟一千五六百米长、十三四米宽,落差200多米。山高坡陡、 地形险恶、乱石遍地、荒草没腰、野狼乱窜、洪灾不断,给大寨人造 成的灾难最大;然而因为它面积大,如果能够改造出来,给大寨提供 的粮田也将会最多。 从1953年到1962年,从初战白驼沟到三战狼窝掌, 大寨人劈山填沟,重新安排山河,在7条山沟里垒起了总长7.5公里的 180多条大坝;把300亩坡地垒成了水平梯田;把4700多块地修成了 2900块,还新增加了80多亩好地。平均亩产从65公斤上升到385公斤, 有的梯田的亩产量竟然超过500公斤,这个产量甚至比当时江南一些地 区的产量还要高。在中国农业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寨不仅 没有人挨饿,反而每人向国家上交余粮400多公斤。 这个“作战计划”就是大寨故事中的华彩乐章——治理狼窝掌。
6
大寨传奇人物1
农民总理——陈永贵
陈永贵(1915年2月14日-1986年3月26日),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陈永贵出身贫农,6岁时随父迁居大寨,不久其父自缢身亡,陈寄居在一寡妇家中靠当长 工为生。从未受过正规教育。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人和日本人在昔阳拉锯。1942 年日本人强迫村民建立维持会以压制共产党游击队活动,而中共游击队的政策是“反维 持”。1943年,陈永贵被关进了“留置场”一年,几乎丢了性命。出来后便辞了职。 在土改运动中,他以“受压迫者”身份带领大寨的贫雇农分掉了地主的土地。1948 年,陈永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2年,陈永贵接替“主动让贤”的原书记贾进才出任 中国共产党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的支部书记,在环境非常恶劣的,被石山包围的大寨村, 他带领农民艰苦创业,从山下用扁担挑土上山造田,所谓“万里千担一亩田”,改善了 当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事迹被中央政府肯定,毛泽东号召全国要“工业学大庆、农业学 大寨”,因此成为全国的榜样。 1963年8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重量级的文章《在农业阵地上——记昔阳 大寨公社大寨大队党支部和支部书记陈永贵》,文章指出:陈永贵是干部参加劳动的典 范,这篇文章为大寨红旗的升起做了重要的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