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大气
大气污染第六章.完整版PPT资料
18Q pgW L
由 于 沉 降 室 内 的 气 流 扰 动 和 返 混 的 影 响 , 工 程 上 一 般 用 分 级 效 率 公 式 的 一 半 作 为 实 际 分 级 效 率
dmin
36Q pgW L
重力沉降室效率的影响因素
❖ 提高沉降室效率的主要途径
降低沉降室内气流速度 增加沉降室长度 降低沉降室高度
❖ 缺点
体积大 效率低 仅作为高效除尘器的预除尘装置,除去较大和较
惯性除尘器
❖ 机理
沉降室内设置各种形式的挡板,含尘气流冲击在挡 板上,气流方向发生急剧转变,借助尘粒本身的惯 性力作用,使其与气流分离
惯性除尘器
❖ 结构形式
冲击式-气流冲击挡板捕集较粗粒子 反转式-改变气流方向捕集较细粒子
冲击式惯性除尘装置 a单级型 b多级型
:局部阻力 系1 6数dAe2
A:旋风除尘器进口面积
旋风除尘器型式 XLT XLT⁄A XLP⁄A XLP⁄B
局部阻力系数ξ
5.3 6.5 8.0
5.8
旋风除尘器
❖ 旋风除尘器的压力损失
相对尺寸对压力损失影响较大,除尘器结构型式相 同时,几何相似放大或缩小,压力损失基本不变
含尘浓度增高,压力降明显下降 操作运行中可以接受的压力损失一般低于2kPa
反转式惯性除尘装置 a 弯管型 b 百叶窗型 c 多层隔板型
❖ 应用
惯性除尘器
一般净化密度和粒径较大的金属或矿物性粉尘 净化效率不高,一般只用于多级除尘中的一级除
尘,捕集10~20µm以上的粗颗粒 压力损失100~1000Pa 不适宜用于粘结性和纤维性粉尘。
旋风除尘器
❖ 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使尘粒从气流 中分离的装置
大气遥感第六章:大气效应校正和大气参数反演
(2)对于热红外波段,多次散射一般可以忽略不计,但大气和地表 自身发射必须考虑。
(3)对于中红外波段,则既需要考虑地表与大气自身的发射,同时 又要考虑大气的多次散射作用,因此更加复杂,我们不展开讨论。
23
仅讨论可见光/近红外波段 为了问题的简化,在地表朗伯体、大气水平均一假设条件下, 我们可以得到:
其中
,
; 分别为观测天顶角与太阳天顶角;
为传感器接L受(到v的) 辐射亮度, 为观测方向的路径辐射项; 为地
表反射率;S为大气下界的半球反射率; 为大气层顶与太阳光垂直
方向的通量密度。
9
利用入射太阳辐射项 归一化上式可得:
从物理实质上看,这是地-气系统辐射传输问题,对 地表遥感而言,即为大气效应校正问题,而对大气遥感 而言,则是地表背景作用的扣除问题,确切的说,这是 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对同一波长而言,卫星对地观测在同一时刻只有一 个观测值,而至少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未知量(即大 气光学厚度和地表反照率),因此问题的解事不确定的, 必须要增加新信息,以解决反演求解的不确定性。
14
(4)其它大气校正方法
·直方图匹配法(Histogram Matching Methods):假设晴空条 件与大气浑浊条件下地表反射率的直方图分布相同;算法被ERDAS和PCI 等图像处理软件采用;
·反差减少法(Contrast Reduction Methods):气溶胶散射 减小地表反射率的差异,因此局部图像方差可以用于估算气溶胶光学厚 度;
第6章 大气臭氧
• 研究发现阳光中的 UV-B辐射对鱼、虾 、蟹、两栖动物和 其它动物的早期发 育阶段都有危害作 用。最严重的影响 是繁殖力下降和幼 体发育不全。
(四)对农作物的影响
• 在已经研究过的植物品种 中,超过50%的植物有来自 UV-B的负影响,比如豆类 、瓜类等作物,另外某些 作物如土豆、番茄、甜菜 等的质量将会下降;植物 的生理和进化过程都受到 UV-B辐射的影响,甚至与 当前阳光中UV-B辐射的量 有关。
第五节 保护大气臭氧层
197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设 立一个统筹委员会来研究臭 氧层
1978年,美国,加拿大,瑞典, 挪威禁止使用CFCs气溶胶。
1981年,UNEP开始启动保护 臭氧层的政府间协商。
1982年后,由于没有其他的措施, CFCs的消费又在增长。CFCs的工 业需求不因其破坏臭氧层而受影响。
速建筑、喷涂、包装及电线电缆等所用材料,尤
其是高分子材料的降解和老化变质。
• 阳光中UV-B辐射的增加会加速这些材料的光降解
,从而限制了它们的使用寿命。研究结果已证实 短波UV-B辐射对材料的变色和机械完整性的损失 有直接的影响。
第三节 对流层中的臭氧
• 在对流层里存在的臭氧属于一种对生物有害的污 染物,是光化学烟雾的组成部分之一。 • 许多涉及化学能量快速转化的人类活动,如内燃 机开动、复印机工作等等,都会产生臭氧,危害 人类健康。经常用激光打印机将会有臭氧的气味 ,在高浓度时会中毒。臭氧(O3)是一种强氧化 剂,容易与其他化学物质反应生成许多有毒的氧 化物。
臭氧层
• 臭氧形成后,由于其比重大于氧气,会逐渐 的向臭氧层的底层降落,在降落过程中随着 温度的变化(上升),臭氧不稳定性愈趋明 显,再受到长波紫外线的照射,再度还原为 氧。臭氧层就是保持了这种氧气与臭氧相互 转换的动态平衡。
第6章 大气臭氧
臭氧在地球大气中的分布和变化 臭氧总量和臭氧的垂直分布的变化来描述大气臭氧的全球分 布状况及其变化 一、大气臭氧总量的分布 大气中臭氧总量是指某地区单位面积上空整层大气柱中 所含的臭氧总量。这个臭氧总量通常是用厚度(厘米)来表 示, 定义:假设整层大气柱中所含的全部臭氧集中起来形成一个 纯臭氧层,在标准状况下(即一个大气压,温度为15℃), 这个纯臭氧层的厚度即为大气臭氧总量的单位,其基本单位 是“大气厘米”。 陶普生单位(Du):1Du相当于10-3大气厘米。 混合比和质量浓度
臭氧在地球大气中的分布状况与大气环 流以及大气中的其他动力、热力学等过程 有密切关系,科学家们根据大气中的臭氧 的变化,来认识和研究相关天气过程的演 变,甚至根据臭氧变化资料来判断某一气 团的来源和其路径进行预报。
大气中臭氧随高度的变化 大气中的臭氧绝大部分集中在10-50km的高层大气中,臭 氧层的破坏也是指的这一层次中臭氧受到破坏。 平均状态而言,臭氧浓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进入平流层 臭氧浓度开始随高度上升而增加,然后又随高度上升而减小。 臭氧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22~25km范围内,主要由臭氧生 成核破坏的光化学平衡决定。往上,氧分子分解速度较大,但 大气密度小,相应氧分子浓度低;往下,氧分子分解速率很小 对流层中臭氧浓度也很低。 O2+hv(λ<240nm)→O+O O2+O+M →O3+M O3+hv(λ<290nm)→O2+O O3+O →2O2 O+O+M →O2+M
HFCs
三、臭氧破坏的后果 (一)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损害免疫系统 2、皮肤癌增加 3、眼疾发病率增加 (二)恶化大气环境 伦敦烟雾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中国兰州也发生 过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时间。大气臭氧层的臭氧浓度每 减小1%,地面臭氧浓度就增大2%。 (三)危害海洋生物 太阳紫外辐射是影响全球海洋浮游生物分布的重 要因素之一。 (四)对农作物的影响 影响生物多样性 (五)对高分子材料的损害
动力气象学第六章 大气波动学
其中,A——振幅; L——波长:相邻两个同位相点间的距离,
即一个完整的波形的长度;
T——周期: 质点完成一个全振动需要的时间;
c——波速或相速: 等位相线&等位相面的移动速度,即槽
的移速; 波动学中,求解天气系统移动的问题,
即求解波速c的问题。
k——波数: k 2 L 2 距离内波的数目;
ω——圆频率:
2 T 2 时间内质点完成全振动
的次数。
(kx t)
波速:等位相线(面)的移速。
C dx dt 常量
=( 2 x 2 t)=常量 2 dx - 2 =0
LT
L dt T
C dx = L dt 常量 T
一个周期,正好移动一个全波形
S(x,t) Acos( 2 x 2 t) Acos(kx t) Acos k(x ct)
P P P,
且 A A ,A代表任一物理量。
2)代入方程:
其中
1
1
1
(1 ) 2
1 1 x
u
u
V
1 x u V
u
V u V u
t t
1
P x
1
P x
2
P x
2
P x
fv
fv
基本量满足原方程
u
V
u
1
P
fv
t
x
扰动量二次以上乘积项可忽略
u
V
u V u
22 令:A(x,t) 2Acos( k x t)
22
则:S A(x, t)ei(kxt)
波数为k,圆频率为ω,振幅为 A(x,t)的波动
这里A(x,t) 2Acos( k x t)
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六章大气的运动第28课时大气活动中心和季风环流
第28课时大气活动中心和季风环流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1.运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结合季风分布示意图,分析并说明季风环流的形成和分布。
一、大气活动中心1.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具体差异如下:季节原因陆地上的气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形成高气压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形成低气压[温馨提示]大气环流的组成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高纬环流中纬环流低纬环流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2 . 影响(1)北半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表现:1月份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高气压 所切断,使副极地 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填图)副极地阿留申低压低气压带冰岛 低压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低气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填图)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威夷亚速尔高压(2)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_状分布。
(3)大气活动中心对气候的影响①大气活动中心:冬、夏两季,海洋与陆地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②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其_位置_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二、季风环流1.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2.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季风环流亚洲季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1 月 A 西北季风 B 东北季风7 月东南季风 D 西南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知识体系构建】冬季 大气活动中心 夏季 形成原因季风环流典型地区气压带、 风带的季 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 分布能力点简图法示意气压中心及季风环流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北太平洋 阿留申低压一赤道赤道低气压带澳大利亚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成。
大学物理学:第六章 大气热力学基础
2)物理意义: 在等压过程中,系统焓的增量值等于它所吸收的热量。
3)定压比热Cp
Cp
( Q) p
dT
H T
p
热容量和焓
• 热量是在过程中传递的一种能量,是与过程有关的。一个系统在 某一过程中温度升高1K所吸收热量,称作系统在该过程的热容量。
• 对于等容过程,外界对系统不做功,Q =ΔU,所以
s T
p
1 T
h T
p
cp T
(26)
s
p
T
T
p
ds
s T
p
dT
s p
T
dp
(6.1.22)
ds
cp T
dT
T
P
dp
cpd
ln T
pdp
(6.1.28)
以6.1.25和6.1.27代入6.1.23式
dh
h T
p
dT
h p
T
dp
(6.1.23)
dp
cpdT
Hale Waihona Puke 1dp四、热力学第二定律
能量守恒,反映物质运动不灭但是没有回答过程的方向性(可 逆与不可逆)。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
指出了自然界中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 揭示出实际宏观过程进行的条件和方向。
自然过程的方向性
• Example 1 功热转换过程的方向性 • 功变热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 卡诺循环:吸收热量Q1,做功,必须有一部分热量
dG SdT Vdp (6.1.20)
dG
G T
p
dT
G p
T
dp
G T
p
S,
G
大气中污染物的测定
说明:
i. 关于计算公式中的转换系数0.76。 副反应:
HO3S NH2 + NO2 →HO3S
N≡N+ + H2O + ½O2
∴NO2(气)→NO2–(液)的转换系数是主、副反应的综合。
ii. 氧化方法的选择
气相氧化:O2(高浓度NO)
O3(>0.3ppm),干扰显色
一般有三 液相氧化:KMnO4—H2SO4
汽车尾气中含CO 40~115ppm 烟草的烟雾中含CO 2% CO是有毒气体,对人体有强烈的毒害作用, CO + Hb COHb 比O2大200倍 当[CO]~100ppm时,无自觉症状
~400ppm时,头痛,疲倦,恶心,头晕 ~600ppm时,心悸亢进,伴有虚脱 ~100ppm时,出现昏睡,痉挛而造成死亡
10~100ppm,出现流泪和胸痛等症状
>100ppm,很多动物可致死
400~500ppm,人严重中毒,窒息而死。
另外,SO2具有腐蚀作用。(对一些材料、器物等)
酸雾
SO2
SO3
H2SO4
危害更大
酸雨
9
(二)测定方法 1. 采样 根据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可采用不 同的采样方法。 2. 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 West和Gaeke,Scaringelli等人提出。 是测定大气中SO2的国际标准方法。
盐酸副玫瑰苯胺(无色or浅黄色) 又称对品红
HO3S—CH2—NH
C
HO3S—CH2—NH
NCH2—SO3H
紫色
11
测定步骤:
*
含SO2 气体
10mL四氯汞钾采样器
吸收液
吸收管
移入25mL 定容(试液) 容量瓶
上海初三物理 第六章第六节 大气压强
第六章第六节大气压强第一课时大气压强的存在一、选择题:1、有一种用塑料或橡皮制造的挂衣钩,中间是一个空的“皮碗”,如图所示,可以把它按在光滑的墙或玻璃上,在钩上再挂上几件衣服也不会掉下来,这是因为()A.墙对它有吸力B.玻璃对它有吸力C.衣钉对墙或玻璃有附着力D.大气压的作用2、大气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下列事实中属于大气压运用的是()A、载重量较大的汽车有许多车轮B、用吸管很容易从瓶中吸取饮料C、人能轻松地浮在死海的海面上D、拦河坝的截面上窄下宽呈梯形3、下列实例中不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是()A、活塞式抽水机的抽水过程B、离心式水泵的抽水过程C、针管吸药液的过程D、车辆的行驶4、茶壶盖上有个小孔,它的作用时()A、空气进入茶壶内,以便水能倒出B、让水蒸气跑出去,使茶水凉得快些C、起美观作用D、以上原因都对二、填空题:5、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把两个直径约为36厘米的空心铜半球紧贴在一起,用抽水机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用两队马向相反方向拉两个半球,居然用16匹骏马使劲地拉才使它们分开,这就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此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点燃的酒精棉球放入瓶内,然后迅速用剥了壳的鸡蛋堵在瓶口,过一会儿鸡蛋________瓶中,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由于大气受_____________作用,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8、医生打针时,先把注射器管里的活塞推到底,把管中的排除,抽药水时,就把药液压入针管里。
钢笔吸墨水就是利用了。
三、实验题9、某同学用一个玻璃杯和硬纸做实验,将杯中放满水再盖上硬纸片后,倒置过来水和纸都没有落下。
第六章_大气臭氧层
四、南极臭氧洞
1、南极臭氧洞的发现
英国南极考察科学家于1985年报道发现南极上空 的臭氧空洞。每年的8月下旬至9月下旬,在20千 米高度的南极大陆上空,臭氧总量开始减少,10 月初出现最大空洞,面积达2 000多万平方千米, 覆盖整个南极大陆及南美的南端,11月份臭氧才 重新增加,空洞消失。其实,所谓臭氧空洞,并 不是说整个臭氧层消失了,只不过是大气中的臭 氧含量减小到一定程度而已。
二、臭氧层破坏的理论
我们知道,就重量而言,人为释放的氟氯碳化合物(CFCs ) 和含溴化合物哈龙(Halons)的分子都比空气分子重,但 这些化合物在对流层是化学惰性的,即使最活泼的大气组 分—自由基对CFCs 和Halons的氧化作用也微乎其微,完 全可以忽略。因此它们在对流层十分稳定,不能通过一般 的大气化学反应去除。经过一两年的时间,这些化合物会 在全球范围内的对流层分布均匀,然后主要在热带地区上 空被大气环流带入到平流层,风又将它们从低纬度地区向 高纬度地区输送,在平流层内混合均匀。
第二节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及其后果
一、臭氧层的破坏 原因:地球上有一层保护膜,存在于包围在 地球的大气中,就是臭氧层,臭氧层会将 紫外线挡在地球外面,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不会受到伤害。人类制造了大量会破坏臭 氧层的物质,使地球南北极的臭氧层受到 破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最初对臭氧层的破坏有过三种不同的解释,一种 认为,臭氧层的破坏是因为对流层的低臭氧浓度 的空气传输到达平流层,稀释了平流层臭氧的浓 度;第二种解释认为,臭氧层的破坏是由于宇宙 射线的作用在高空生成氮氧化物的结果;此外, 美国科学家莫里纳(Molina) 和罗兰德 (Rowland) 提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 的物质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氟 氯碳化合物(CFCs,俗称氟里昂)和含溴化合物 哈龙(Halons)。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否定了前 两种观点,而证实氯和溴在平流层通过催化化学 过程破坏臭氧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根本原因。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四)大气环境功能区划-2
(2)根据自然条件划分功能区 功能区划时应充分考虑地理、气候、生态 等自然条件。比如:
利用自然界线(山脉、河流、道路)作为 相邻功能区的边界线---方便管理,不需 特意去进行边界的处理。
风向问题---应重点保护的一类功能区放 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三类放下风向。
(二)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方法
ADMS大气扩散模型
“ADMS-工业” 可计算来自点源,线源,面源和体源的 污染浓度,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连接。 “ADMS-环评”可以处理一个区域或城市所有的污染源类 型,包括工业源,道路交通源,面源,体源和网格源等; 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连接。 “ADMS-城市”是ADMS模型系列中最复杂的一个。它用 于计算来自大区域和城市的污染浓度或空气质量。
(二)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方法
ISC-AERMOD模型
ISCST3模型: ISCST3扩散模型的核心是高斯烟流模型,可模拟大气主要 污染物和有毒物质及危险废弃污染物质的连续排放。处理多 重来源,包括点、立体、线、面和露天矿等。
ISC-PRIME模型: 专门针对当烟流经过两个建筑物时产生气流下洗的基本特 点而设计。
(二)大气环境规划的类型-1
大气环境系统---大气环境规划对象
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日常所说的大气环境 大气污染物排放子系统:污染源 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污染源控制、清洁生产、 提高能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 城市生态子系统:大气环境保护的保护对象, 以人为主体,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 系统(教育、医疗、居住)
4.2-5.6
3.5-4.9
0.15
0.20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第六章⼤⽓环境规划第六章⼤⽓环境规划第⼀节⼤⽓环境现状评价⼀、确定需要调查的⼤⽓污染因⼦重点城市空⽓环境质量达标规划主要污染因⼦确定为:PM10(或TSP)、SO2、NO2或(NOx)及该城市的特征污染物,超⼤城市增加O3。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1、⼤⽓污染源的调查原则充分利⽤现有研究成果和资料,可在其基础上补充和验证,避免重复⼯作。
调查所得的基础资料和数据,以能满⾜环境污染预测与制定污染综合整治⽅案的需要为前提。
2、⼤⽓污染源收集的基准年3、规划范围:城市市区⾏政管辖区域4、⼤⽓污染源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业污染源、⽣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依据排放源⾼度,将各排放源按点源与⾯源进⾏统计(机动车排放污染较重的城市还需进⾏线源统计)。
并给出规划区域范围内的⼤⽓污染源分布图,标明污染源位置,污染排放⽅式,并列表给出污染源排放清单。
⼤⽓点源排⽓筒底部中⼼坐标;排⽓筒⾼度(m)及出⼝内径(m);排⽓筒出⼝烟⽓温度(℃);烟⽓出⼝速度(m/s);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kg/h)。
⼤⽓⾯源(两种⽅法)(1)按⽹格统计将规划区在选定的坐标系内⽹格化。
以规划区的左下⾓为原点;分别以东(E)和北(N)为正X和正Y轴。
⽹格单元,⼀般可取1000×1000(m2),城市较⼩时,可取500×500(m2),按⽹格统计⾯源的下述参数:a.主要污染物排放量[t/(h·km2)];b.⾯源排放⾼度(m),如⽹格内排放⾼度不等时,可按排放量加权平均取平均排放⾼度;c.⾯源分类,如果源分布较密且排放量较⼤,当其⾼度差较⼤时,可酌情按不同平均⾼度将⾯源分为2-3类。
(2)按⾯源的实际⾯积统计a.⾯源中⼼坐标(相对值或经纬度);b.⾯源平均有效⾼度(m );c.⾯源东西向宽度(m )、南北向长度(m );d.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t/h 或kg/h )线源调查内容对于机动车排放污染较重的城市,需要将⾼速路、快速路和主⼲路作为线源,进⾏统计。
第六章大气环流变化与长期天气预报
2.具体分型方案的多种多样,一般要考虑空间和时间来年各个方面。 空间上按气象台站所在地区,分型的地理范围可定为亚洲或欧亚 范围或整个北半球;时间上按不同季节的特点。
3.王根盖姆和吉尔斯提出的天气学分型体系:考虑整个北 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特征,具体分为:
(1)副高特征量(5种) ①面积指数:10oN以北、110o~180oE范围内大于或等于588的网格点数。 ②强度指数:上述范围内格点高度值编码值(如588为1,589为2… )之和。 ③平均脊线位置:110o~150oE每隔5o的经线与副高脊线祆教的纬度值平均。
规定: 在110o~150oE范围内,只有一个>=588dagpm网格点的孤立副 高单体不予考虑;另外在求脊线的平均纬度时,每隔5o的9条经线上只有 一个纬度读数也不予考虑;对只有2~4个纬度读数值的平均脊线纬度值 加上括号以示区别。
……………………(P80)
②扰动动能谱(P80)
③角动量输送谱(P80) ④感热输送(P81)
(2)梅雨期旱涝发生时及其前期环流特点 和波谱特征(P81~83)
四、大气环流的EOF分析及其
应用
1、EOF分析方法(P85) EOF(experiential orthogonal fanning )气象要素场分解的特征向量(典型
特别规定,当出现两个以上的中心值相同的低涡时,选 取中心闭合范围大及中心最小值点数多的低涡作为极 涡中心;当出现两个以上的极涡中,则选取中心所在 纬度偏南的一个极涡作为极涡中心。
(2)极涡特征量的效能分析
特征量本身意义明确,但其变化还有一些特性,如:
①极涡位置的季节性(表6.2 P77)
②极涡中心强度的季节变化:由冬到夏是减弱过程,由 夏到冬是加强过程。平均最强月份是2月,最弱月份是 7月。
第六章 大气环境规划
四、大气环境功 能区划分 大气环境功能区是因其区域社会功能不同而对
环境保护提出不同要求的地区,功能区数目不 限,但应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 城乡总体规划划分为一、二、三类大气环境功 能区。
1、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
序号 单位名称
表 鸣凤城区锅(窑)炉统计表
锅炉数量 台数
型号、吨位
使用时间
1 武星公司
2 星球公司 3 德中公司 4 盼盼集团 5 远安宾馆 6 西湖建筑 7 县职教中心 8 江北厂 9 远安广安大众浴池 10 中医院 11 县医院 12 远安一中 13 县沮城宾馆 14 远安城南洗浴中心 15 县委党校 16 鸣凤宾馆
第六章 大气环境规划
第一节 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类型
一 、大气环境规划 的 内容 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图6一1)
图6-1 弄清问题
确定环境目标
建立源与目标关系
方案实施
确定优化方案
选择方法建立模型
二 、大气环境规划的类型 (一)大气环境系统 构成大气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可以概括为
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大气污染物排放 子系统、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及城市生 态子系统,如图 6一2所示。
NO2理想大气环境容量为5t/a,PM10理想大气环境容量为 20 t/a, 城市控制区(1743.60km2)理想环境容量
经计算,远安城市控制区SO2理想大气环境容量为 5176t/a,NO2理想大气环境容量为2072t/a,PM10理想大 气环境容量为8282t/a,
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环境空气质量控制规划
2
6t热载体、4t蒸汽
大气物理学(复习版)
大气物理学(大三)第六章 大气热力学基础一、热力学基本规律1、空气状态的变化和大气中所进行的各种热力过程都遵循热力学的一般规律,所以热力学方法及结果被广泛地用来研究大气,称为大气热力学。
2、开放系和封闭系(1) 开放系:一个与外界交换质量的系统(2) 封闭系:和外界互不交换质量的系统(3) 独立系:与外界隔绝的系统,即不交换质量也不交换能量的系统。
3、准静态过程和准静力条件(1)准静态过程: 系统在变态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处于平衡状态(2) 准静力条件:P ≡Pe 系统内部压强p 全等于外界压强Pe4、气块(微团)模型气块(微团)模型是指宏观上足够小而微观上含有大量分子的空气团,其内部可包含水汽、液态水或固态水。
气块(微团)模型就是从大气中取一体微小的空气块,作为对实际空气块的近似。
5、气象上常用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形式【比定压热容cp 和比定容热容cv 的关系cp= cv+R ,(R 比气体常数)】6、热力学第二定律讨论的是过程的自然方向和热力平衡的简明判据,它是通过态函数来完成的。
7、理解熵、焓(从平衡态x0开始而终止于另一个平衡态x 的过程,将朝着使系统与外界的总熵增加的方向进行;等焓过程: 绝热和等压;物理意义:在等压过程中,系统焓的增加值等于它所吸收的热量)8、大气能量的基本形式:(1)内能;(2)势能;(3)动能;(4)潜热能9、大气能量的组合形式(1)显热能:单位质量空气的显热能就是比焓。
(2)温湿能:单位质量空气的温湿能是显热能和潜热能之和。
(3)静力能: 对单位质量的干(湿)空气,干(湿)静力能:(4)全势能: 势能和内能之和称全势能10、大气总能量干空气的总能量: 湿空气的总能量: 二、大气中的干绝热过程1、系统(如一气块)与外界无热量交换(δQ=0)的过程,称为绝热过程。
286.0000)()(p p p p T T d ==κ(对未饱和湿空气κ= κd=R/Cp=0.286计算大气的干绝热过程) 例:如干空气的初态为p=1000hpa ,T0=300K ,当它绝热膨胀,气压分别降到900hpa 和800hpa 时温度分别为多少?2、干绝热减温率定义:未饱和湿空气块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的负值为干绝热减温率γv ,单位°/100mdp ρ1-dT c =αdp -dT c =δQ p p 2p k d V 21+gz +T c =E +Φ+U =E Lq +V 21+gz +T c =Lq +E +Φ+U =E 2p k m m C m k km K c g o pdd 100/1100/98.0/8.9≈===γ3、位温θ定义: 把空气块干绝热膨胀或压缩到标准气压(常取1000hpa )时应有的温度称位温。
动力气象学第6章大气能量学
I CV
CV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I
对无穷高气柱而言,大气的内 能与位能成正比,同时增减,故定 义:
即:
全位能=位能+内能
E I AR I I CV
CV AR I CP I
CV
CV
E CP CV
Tdz CP
Tdz
CV A 0
A0
单位质量气团: CP T 焓 A
即气柱的全位能就是气柱的焓
2、有限高气柱的情形:
此时,净浮力向上,因此要反抗净浮力作功。 此时,气团温度高于环境,产生了等压面上 的温度(位温)差。 积累的有效位能=反抗净浮力作的功。
当把单位质量气团从
z=0移到z=z的过程中,
受净浮力 N 2 z
的作用。
干绝热过程:
d 0
dz
到达z=z高度,气团的位温仍是 0 (0)
而z=z高度等压面上的平均位温是 0 (z)
E +I
z1P1
z2 P2
AR CV CV
C z2 V Tdz
A z1
z1P1 z2P2
C z2 P A z1
Tdz
第二节、大气动能方程 ——讨论大气动能变化的机制
一、单位质量质点的动能方程
已知P坐标系下水平运动方程为:
dVh dt
f Vh
F
"Vh eq" 单位质量质点的动能方程:
d dt
(
1 2
Vh
2
)
Vh
Vh
(
f
Vh )
F
Vh
Vh ( f Vh )科氏力作功项=0
F Vh=-D为粘性力作功项,D 0
Vh 为压力梯度力作功项
大气科学概论:第6章-7节大气的静力稳定度
-lnP
s s
在埃玛图上,等
se线的斜率与 S
对应,气层的温
度层结曲线的斜
se1 se2
s
se3
率为。若 s
则不稳定.
T
薄气层静力稳定度判据归纳:
( 1) d 的气层,不管气块是否饱和都 是不稳定的。绝对不稳定气层
(2) s 的气层,不管对饱和湿空气 块还是未饱和湿空气块都是稳定的。绝对 稳定气层 (3) d s 的气层 ,对未饱和气块 是稳定的,对饱和气块是不稳定的。条件 性不稳定气层
a) =0.8˚C/100m, b) =1.0˚C/100m, c) =1.2˚C/100m.
d=1.0˚C/100m
<d 稳定 >d 不稳定 =d 中性稳定
气层稳定:扰动不发展。气块趋于回到起始高度; 气层不稳定:扰动发展。气块趋于继续远离起始高 度;
气层中性:扰动中性。随遇而安。
假设: (1)气块在移动过程中是准静态过程
Z
> 稳定
θK θE K
South
North
Global mean
Potential temperature θ, 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θE
From Peixoto & Oort (1992)
锋面附近的假相当位温的分布
锋面后有 下沉
锋面前有 不稳定
饱和湿空气静力稳定度判据
P Pe , dP dPe
(2)气块与环境绝热 (3)环境大气静力平衡
Pe z
eg
Pe RTe
g
Z
z
Z0
eVg Vg
体积 V
密度
w
气块铅直方向的运动方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除 尘
惯性除尘
湿式除尘
袋式除尘
§1 机械除尘器
• 机械除尘器通常指利用质量力(重力、惯性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使颗 粒物与气体分离的装置,常用的有: • 重力沉降室 惯性除尘器 旋风除尘器
4
一、重力沉降室
• 重力沉降室是通过重力作用使尘粒从气流中沉降分离的除 尘装置
• 气流进入重力沉降室后,流动截面积扩大,流速降低,较 重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灰斗沉降 • 层流式和湍流式两种
2
除尘装置概述
• 从气体中除去或收集固态或液态粒子的设备称为除尘装置 –湿式除尘装置 –干式除尘装置 • 按分离原理分类 : –重力除尘装置(机械式除尘装置) –惯性力除尘装置(机械式除尘装置) –离心力除尘装置(机械式除尘装置) –洗涤式除尘装置 –过滤式除尘装置 –电除尘装置 –声波除尘装置
电除尘
• 缺乏实验数据时,可用下式表示: • A ξ = 16 • d e2
A:旋风除尘器进口面积
• KA D •ρ = d e2 L + H • Tn P •∆P = ∆P n TP n •
K——常数,等于20—40; A——进口面积,a×b; L——筒体长度; H——锥体长度; de——排出管直径。
10
4.重力沉降室的设计 4.重力沉降室的设计
• 假设通过重力沉降室断面的水平气流的速度V分布是均匀 的,呈层流状态;入口断面上粉尘分布均匀(即每个颗粒 以自己的沉降末端速度沉降,互不影响);在气流流动方 向上尘粒和气流速度相等,就可得到除尘设计的简单模式。
• (1)沉降时间和(最小粒径时的)沉降速度 沉降时间和(最小粒径时的)
19
三、旋风除尘器
• 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使尘 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 • 用来分离粒径大于5—10µm以上的的颗粒物。 工业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 特点: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投资低,操作 维修方便,压力损失较大,动力消耗也较大, 可用于各种材料制造,能用于高温、高压及腐 蚀性气体,并可回收干颗粒物。 • 缺点:效率80%左右,捕集<5µm颗粒的效率 不高,一般作预除尘用。
16
二、惯性除尘器
• 2.惯性除尘器结构形式 – 冲击式-气流冲击挡板捕集较粗粒子
冲击式惯性除尘装置 a单级型 b多级型 单级型 多级型
17
二、惯性除尘器
– 反转式-改变气流方向捕集较细粒子
反转式惯性除尘装置 a 弯管型 b 百叶窗型 c 多层隔板型
18
设备示意图
反转式
弯管惯性除尘
冲击式
3.惯性除尘器应用 一般净化密度和粒径较大的金属或矿物性粉尘 净化效率不高, 一般只用于多级除尘中的一级除尘, 捕集10~20µm以上的粗颗粒 压力损失100~1000Pa
• 宽度为W、高度为H和长度为dx的捕集元,假定气体流过 dx距离的时间内,边界层dy内粒径为dp的粒子都将沉降而 除去
9
3.重力沉降室优缺点 3.重力沉降室优缺点
• 重力沉降室的优点 – 结构简单 – 投资少 – 压力损失小(一般为50~100Pa) – 维修管理容易 • 缺点 – 体积大 – 效率低 – 仅作为高效除尘器的预除尘装置,除去较大和 较重的粒子
13
18 µHv 0 18 µQ = = gρ p LW ρ p gL
1 2
(2)沉降室尺寸
• 先按 u s =
2 d pρ pg
18 µ
算出捕集尘粒的沉降速度us,
• 假设沉降室内的气流速度V0和沉降室高度H(或宽度W), 而后求沉降室的长度和宽度(或高度)。 • Q=WHV0=WLus • 沉降室长度: H
29
• 2.旋风除尘器的压力损失
应当指出:旋风除尘器的其他操作因素对压力损失也有影响
-相对尺寸对压力损失影响较大,除尘器结构型式相同
时,几何相似放大或缩小,压力损失基本不变
—含尘浓度增高,压力降明显下降 -操作运行中可以接受的压力损失一般低于2kPa
30
• 3.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
–计算分割直径是确定除尘效率的基础 –在交界面上,离心力FC,向心运动气流作用于 尘粒上的阻力FD
L≥ us V0
• 沉降室宽度:
W=
Q HV 0
•
Q为处理气流量,m3/s
14
• (3)设计要求
• 1.保证粉尘能沉降,L足够长; • 2.气流在沉降室的停留时间要大于尘粒沉降所需的时间。
L H ≥ V 0 us
• 3.能100%沉降的最小粒径
d • (4)设计的主要内容: = )设计的主要内容:
5
1.层流式重力沉降室 1.层流式重力沉降室
• 假定沉降室内气流为柱塞流;颗粒均匀分布于烟气中 • 忽略气体浮力,粒子仅受重力和阻力的作用
纵剖面示意图
6
αβχ
1.层流式重力沉降室 1.层流式重力沉降 层流式重力沉降室
• 沉降室的长宽高分别为L、W、H,处理烟气量为Q • 气流在沉降室内的停留时间
t = L / v0 = LWH Q
v0
us
• 在t时间内粒子的沉降距离 us L us LWH hc = us ⋅ t = = v0 Q • 该粒子的除尘效率
ηi =
hc us L us LW = = H v0 H Q (hc < H )
ηi = 1.0
(hc ≥ H )
7
1.层流式重力沉降室 1.层流式重力沉降室
32
4.影响旋风除尘器效率的因素(续) 4.影响旋风除尘器效率的因素(续)
(2)比例尺寸 • 在相同的切向速度下,筒体直径愈小,离心力愈大, 除尘效率愈高;筒体直径过小,粒子容易逃逸,效 率下降。 • 锥体适当加长,对提高除尘效率有利 • 排出管直径愈少分割直径愈小,即除尘效率愈高; 直径太小,压力降增加,一般取排出管直径de= (0.4~0.65)D。 • 特征长度(natural length)-亚历山大公式 2
• 尘粒的沉降速度为us ,沉降室的长、宽、高分别为L、W、 H,要使沉降速度为us 的尘粒在沉降室内全部去除,气流 在沉降室内的停留时间t( )应大于或等于尘粒
t=
• 从顶部沉降到灰斗的时间( ), H • 即: tc =
L V0
L H ≥ V 0 us
us
11
4.重力沉降室的设计 4.重力沉降室的设计
W us V 0 00 H
W L V0 us 净 气 H
12
4.重力沉降室的设计 4.重力沉降室的设计
2 d p ρ p g 代入 L H,可求出沉降室能100%捕集的最 • 将 V0 = 沉降室能100 沉降室能100% ≥ 18µ V0 us
• 小粒径dmin 小粒径d
d min
• • 上式是在理想状况下得到的,实际中常出现反混现象,工 程上常用36代替式中的18,这样理论和实践更接近。室内 36 18 的气流速度v0应根据尘粒的密度和粒径确定。一般取0.3— 2m/s。 • 沉降室的设计 沉降室的设计: L t= ; • 1).沉降时间 V0 • 2).沉降速度(按要求沉降的最小颗粒) • 3). 沉降室尺寸
第六章 除尘装置
• 教学内容: 1. 机械除尘器 2. 电除尘器 3. 湿式除尘器 4. 过滤式除尘器 5. 除尘器的选择与发展
1
第六章 除尘装置
• 1.教学要求: • 要求了解除尘器的类型,包括各种干式和湿式除尘器, 理解和掌握电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设计等。 • 2. 教学重点 • 掌握机械除尘器原理、结构与设计;电除尘器的工作 原理,了解其选型和设计;掌握过滤式除尘器的工作 原理,了解其选型和设计;了解除尘系统的选择设计 与除尘器的发展。 • 3、教学难点 • 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过滤式除尘器的工作原理及设 计。
25
三、旋风除尘器
• A、切向速度 –根据“涡旋定律” ,外涡旋的切向速度反比于旋转半 径R的n次方 n
VT R = const.
–此处n ≤ 1,称为涡流指数
n = 1 − 1 − 0.67 ( D )
0.14
T 283
0.3
–内涡旋的切向速度正比于半径
VT / R = w -角速度
• 提高沉降室效率的主要途径: – 降低沉降室内气流速度 – 增加沉降室长度 – 降低沉降室高度 • 沉降室内的气流速度一般为0.3~2.0m/s
不同粉尘的最高允许气流速度
8
2.湍流式重力沉降室 2.湍流式重力沉降室
• 湍流模式1-假定沉降室中气流处于湍流状态,垂直于气 流方向的每个断面上粒子完全混合
24
1.旋风除尘器内气流与尘粒的运动(续) 1.旋风除尘器 气流与尘粒的运动(续)
到达外壁的尘粒在气流 和重力共同作用下沿壁面 落入灰斗 切向速度决定气流质点 离心力大小, 离心力大小,颗粒在离心 力作用下逐渐移向外壁 上涡旋- 上涡旋-气流从除尘器 顶部向下高速旋转时, 顶部向下高速旋转时,一 部分气流带着细小的尘粒 沿筒壁旋转向上, 沿筒壁旋转向上,到达顶 部后, 部后,再沿排出管外壁旋 转向下, 转向下,最后从排出管排 出
27
2.旋风除尘器的压力损失 2.旋风除尘器的压力损失
• 旋风除尘器的压力损失
∆P = 1 ξρVin 2 2
ρ:气体的密度,kg/m3 Vin:气体入口速度,m/s ξ:局部阻力系数
表6-1
旋风除尘器型式 ξ XLT 5.3
局部阻力系数
XLT⁄A 6.5 XLP⁄A 8.0 XLP⁄B 5.8
28
–内外涡旋的界面上气流切向速度最大 –交界圆柱面直径 d0= ( 0.6~1.0 ) de , de 为排气管直径
26
三、旋风除尘器
• B、径向速度 –假定外涡旋气流均匀地经过交界圆柱面进入内涡旋 Q –平均径向速度 V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