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院士说艾滋-墙报版
热点作文素材——吴尊友
【热点作文素材】——吴尊友因病去世(人物生平+人物成就+突出事迹+名人名言+人物评价+精选时评)10月27日,中疾控发布讣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吴尊友先生,于2023年10月27日12时56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60岁。
下面是他的相关作文素材。
【人物生平】吴尊友,男,1963年生,汉族,研究员,民进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博士,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干预室主任。
吴尊友主要从事艾滋病流行病学、高危人群行为干预、艾滋病预防控制策略、项目评估等。
吴尊友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现任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于1995年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流行病学专业;1998年—2002年任民进中央科技医卫委员;2003年—2007年任民进中央社会法制分委会副主任;2006年6月任民进宣武区工委主任;2017年4月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人物成就】1998年,荣获“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抗洪救灾防病先进个人”称号、“青年科技人员鼓励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国氏”博士后奖。
1999年,荣获卫生部、公安部、教育部、广电总局“全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先进个人”称号。
2003年,从事戒毒药物维持治疗试点工作,用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盐酸美沙酮,治疗海洛因成瘾,以口服代替注射以期控制因注射毒品引发HIV传播;同年,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治非典“先进个人”、中华预防医学会防治“非典”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防治组全国非典防治先进个人、中组部、人事部、中宣部、教育部、统战部、科技部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2004年,获国家中央机关工会联合会“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委员会参政议政先进个人、卫生部2003-2004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爱滋病的防治
一、艾滋病流行
波及范围广【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上升趋势明显(报告病例2001比2000增长206.4%), 全国低流行(成人感染率<0.1%)与局部高流行并存
艾滋病在中国的三种颜色
• 河南:血色艾滋
• 深圳:黄色艾滋
• 云南:白色艾滋
河南省卫生厅2001年发表的统计数字,这个拥有九千 二百六十五万人口的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有万分之四 的居民、三十七万人被检查出携带爱滋病毒。 有些专家在暗地调查和估算了河南爱滋病流行的情况 后,认为实际感染人数可能超过官方的统计数字。 联合国报告认为,河南农民经由长时间卖血而感染艾 滋病这一点,预示安徽、山西等省份的农村中,也可能 有跟河南一样的大面积艾滋病感染。
典型的艾滋病期
• 典型的艾滋病期有的学者称其为致死性艾 滋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终阶段。此 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严重的细胞免疫缺 陷发生各种致命性机会性感染。发生各种 恶性肿瘤。艾滋病的终期,免疫功能全面 崩溃,病人出现各种严重的综合病症,直 至死亡。
PCP与艾滋
• 卡波济氏肺囊虫肺炎(PCP)是一种 肺炎,常发病于身体内免疫系统受 到阻碍的人。 • 卡波济氏肉瘤是一种源于地中海一 带的慢性癌症 • 卡波济氏肺囊虫肺炎和卡波济氏肉 瘤也是艾滋病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 临床表现之一。
中国的艾滋病与腐败有关。当时搞血浆经济, 他们把血抽出来以后,把上面的血倒出来卖,抽 500毫升就给40块,当时是河南省卫生厅长组织弄 的。 当官的组织卖血,当官的还用卖血钱来买官。 ——“民间防艾第一人”高耀洁
2001年,根据深圳市卫生防疫站公布的数字,深圳艾滋病性 传播感染高达46.9%,“成为深圳区别于全国其他城市的重 要特征。” • 中国色情行业人员中艾滋病逐年扩散的比例
人教版八下生物 第8单元 第1章 科学 技术 社会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艾滋病基础知识 课件 (共31张PPT)
2020/9/29
6
艾滋病的严重危害
(1)尽管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日以继夜研究,但迄今 为止还没有找到可根治的药物,也没有能有效预防其 发生的疫苗。(2)人一旦感染HIV,大多数将迟早发 病、死亡。(3)艾滋病造成的损失不仅局限于个人, 且牵连到家庭、子女和亲友。(4)艾滋病不是简单的 疾病问题,而是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 它导致的社会发展迟滞、劳动力损失、医疗费用急剧 增加,社会福利水平下降等灾难性影响,波及整个国 家和民众。
2020/9/29
17
二
若某人发生上述危险行为后,出现长期低热、 体重急剧下降、盗汗、慢性腹泻和咳嗽、全 身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注意排除艾滋病。
2020/9/29
18
三
进入发病阶段后,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受到全面破坏, 所以会出现肺炎、脑炎、结核、乙肝、病毒性疱疹、 口腔霉菌感染等“条件性感染”(对正常人不会致 病的病原体能在他们身上引起感染),以及恶性肿 瘤等。上述病症一旦出现,表明患者已进入艾滋病 晚期,生存时间将明显缩短。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
艾滋病基础知识
导
语
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因得了 怪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天发病后死亡,这是首先报告 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截至2015年10月底,我国存活的HIV感染者和病人共计 57.5万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且男性同性性行为传播 比例上升明显。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表示,目前我 国艾滋病综合防治面临阳性检出率低的问题。有50%至 60%的人群未被检测出来。
HIV病毒一旦离开宿主细胞在外界环境中生存能力很快 消失;HIV对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抵抗力均较 弱,比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抵抗力低得多;对 HBV有效得消毒和灭活方法均适用于HIV
克林顿在清华就艾滋病等问题演讲全文
克林顿在清华就艾滋病等问题演讲全文各位早上好,我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参加此次国际研讨会,非常感谢清华大学的校长,各级各位,负责此次会议的教授们。
在此,我感谢清华大学在有关HIV艾滋病毒方面的教育工作,而且我知道此次研讨会非常重要,这是一个标志,它标志出对于中国的未来来说,对抗击艾滋病毒非常重要。
在此,我要感谢何大一,我的同事今天到此,并且致力于抗击艾滋病毒的工作。
在1998年,何大一教授和我都是马萨诸塞州技术方面的一个会议发言人,当时我是主席,他被《时代杂志》定为封面人物。
在发言中,何教授提到要充分利用科学的先进发展,要充分利用政府、学术界,以及社会的力量来使得艾滋病得以遏制。
如果能够最终抗击艾滋病的话,何教授肯定是英雄之一。
在此,我想祝贺戴蒙艾滋病研究中心的诸位同事,要感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的各位学术界认为,在这儿,我也要说,这些大学非常了不起,举办了此次的峰会研讨会,在座的我也看到有一些学生,因为你们的未来会更多的受到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内容的影响,就是要抗击艾滋病毒,艾滋病。
在1998年我作为总统到了中国,我知道中美之间的关系在全球的外交方面是极端重要的,我们能够有21世纪的和平和繁荣,并且使得大家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我认为,当我在总统就任期间,中美之间的合作是非常好的,我们有很多的文化交流,民间也进行了很多合作,中国也加入了WTO。
就安全方面,我们就核不扩散,大规模武器等方面取得了很多共识。
但是我认为,这是我们应该合作的起点,我们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我们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怎么来描述一个非常大的社会呢?大部分的学生会说全球化,现在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
他们说的是对的,可是我希望他们要看到另一点,就是相互依赖。
他们全球的贸易系统,全球的财务市场,有超过一万亿的美元跨越边界,流通全球。
我们与全球的关系,不仅仅是在经济领域。
互相依赖也指我们可以互相逃脱各自的命运,无论这个命运是好还是坏,E-mail使我们保持联系,美国、中国的学生可以跨越太平洋,大西洋,这样的跨越几个小时就可以做到。
美国华裔科学家谈免疫系统的惊天真相,一定要看!
寻找疾病的真正病因1928年,抗生素诞生了,我们向世人宣称能够控制所有感染性的疾病。
但我们没有想到,抗生素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疾病。
过去,医学人员认为是病毒、细菌制造了疾病。
但是现代研究发现,有10%的病人感染依波拉病毒,但并没有死于这种病,原因在于他们身体里有抵抗力;同样,有30%的肺结核病人并没有出现严重的症状,而且还可以自行恢复。
科学家认识到,是否患肺结核取决于自身免疫系统;艾滋病,有5%的人感染后5年甚至10年也不发病。
在各种宣传资料上,都提到HIV病毒,但我没有在任何的医学报告上看到实验证明是HIV病毒制造的艾滋病。
我们所看到的实验报告上是这样写的:所有的艾滋病人体内都有HIV病毒的存在。
这两种意思是完全不同的。
我举个通俗的例子:这里有一堆垃圾,有垃圾的地方自然会有苍蝇,但这并不表示说,是苍蝇制造了垃圾。
而以前我们认为苍蝇就是病因,然后赶快发明一种化学武器出来,将苍蝇消灭掉;杀死苍蝇以后,垃圾里又跑出蚊子,我们又赶快把蚊子消灭掉;之后,垃圾里又跑出蟑螂,杀死蟑螂,垃圾里又会跑出老鼠,总而言之,是永无止境的。
因为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苍蝇、蚊子,而在于这堆垃圾。
得到健康的关键是要把垃圾消灭掉。
所以现在的科学家开始研究基础免疫学。
免疫系统涉及不计其数的细胞、特殊物质及器官之间的高度纷繁复杂的相互作用。
它随时处于战备状态,能够预防疾病,并能明确地知道应该什么时候、在哪里、怎样采取适当行动摧毁入侵的物质,而不会伤害人体其他细胞。
任何药物也无法取代人体内与生俱来的、兼具防御和修复双重功能的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清除体内各种垃圾。
举个例子,红细胞的寿命只有120天,之后,就会死去变成垃圾,这就需要自身的免疫系统把它清除。
第二大功能,就是抵御疾病。
科学家认为,免疫功能是获得健康的一把钥匙。
当垃圾里产生蚊子时,蚊子就会到处飞,但是如果没有垃圾的话,它是无法繁殖下去的。
换言之,病毒、细菌或肮脏的东西侵入人体,如果人的抵抗能力强,它就没有办法繁殖下去。
(课件)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基本知识与内容
防 艾 教 育 内容
艾艾滋滋病病病病毒(H毒IV)
• 艾滋病病毒,即“人类 免疫缺陷病毒”,简称 HIV。
• HIV病毒是一种能攻击 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 重要的T4淋巴细胞作为 攻击目标,大量吞噬、 破坏T4淋巴细胞,从而 破坏人的免疫系统,最 终使免疫系统崩溃,使 人体因丧失对各种疾病 的抵抗能力而发病并死 亡。
1982年正式将此病命名为艾滋病。以后不久, 艾滋病迅速蔓延到了各大洲。
1985年6月,由上海入境的一名美籍阿根廷青年 男性游客因艾滋病住院,治愈无效,死于我国境内, 这是出现在我国的首例艾滋病。
艾滋病自1985年进入我国至今已有近万人为艾 滋病病毒携带者。据有关部门推测,在今后几年内 艾滋病发展趋势是:发达中国家是呈下降趋势,而 发展中国家则呈急剧上升趋势
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 基本知识与内容
上海海事大学校医院 赵轶群
艾滋病与教育
不进行教育,艾滋病将会继续横行。 艾滋病得不到有效控制,教育也就无法 发挥其作用。
彼特·皮奥特 UNAIDS执行主任
艾滋病与教育
艾滋病发源于非洲,1979年在海地青年中也有 散发,后由移民带入美国。
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市疾病控制中心, 首次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的介绍了他 们发现的五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
防艾教育内容
诊断:
1.X线胸片是PCP非特异性诊断手段之一。
2.肺功能检查 80%的PCP病人PO2< 80mmHg,90% 的 病 人 肺 泡 - 动 脉 氧 压 差 > 15mmHg,几乎所有病人一氧化碳弥散力不足 预计值的80%。肺功能测定不能确诊PCP,但 肺功能正常者可排除PCP。
3.确诊应检出病原体。因肺孢子虫不能常 规培养生长。涂片检查是主要方法。咳出痰液 检出率很低,雾化引导痰液可达50--90%,支 气管--肺泡灌洗液(BAL)可达90%以上。 可用Giemsa、Wrigt、甲基蓝染色。子孢子、滋 养体、孢囊均可着色。
邵一鸣:用生命搏击艾滋
邵一鸣:用生命搏击艾滋邵一鸣:中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
他开创了我国HI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查明了HIV传入国内的毒株种类及其传播路线;建立了全国HIV耐药监测网,开辟了以世界第一个成功慢病毒疫苗原理为指导,研制新型HIV 疫苗的路线……过去20年间,为我国几乎所有的艾滋病防治重大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先后获得环球艾滋病基金会小西奖(艾滋病研究个人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曾被评为全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先进个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先进工作者,并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报国,只要国家一声召唤1983年,邵一鸣考入原中国医学科学院(后来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和现在的中国CDC)病毒学研究所,师从曾毅院士攻读博士学位,开展肿瘤病毒课题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毅和北京协和医院王爱霞教授在输入进口血制品的血友病人和就诊外国游客中发现我国首例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
邵一鸣积极参与了这些首发病例的诊断工作,他的论文方向随之调整到艾滋病研究上。
1987年,亚太地区第一届艾滋病战略会议召开。
还是研究生的邵一鸣随卫生部的领导赴会,代表国家参与地区艾滋病预防控制战略的讨论而一层才华。
1988年,博士毕业不久的邵一鸣,就被调往日内瓦WHO(世界卫生组织)总部,成为WHO艾滋病机构中全球最年轻的顾问,负责HIV基础研究工作。
这位年轻的顾问提出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利用各国的实验室建立全球HIV分离与鉴定网,追踪世界各地HIV-1的变异,为掌控艾滋病在全球的流行趋势、诊断试剂的更新换代和疫苗研究提供指导。
该计划很快获得WHO的批准,并由10个国际著名艾滋病实验室开始操作,现已发展到几十国参与的全球网络,成为国际艾滋病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1989年是我国艾滋病流行史上的一个重要分界。
这一年的10月,云南边境的检测爆出惊人消息——吸毒人群中一下发现了146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由此,我国艾滋病流行从传入期进入到扩散期。
艾滋病真相
艾滋病真相导读:"中国民间抗艾第一人"高耀洁曾说:面对艾滋病最可怕的是无知。
现在说起艾滋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种病是"性病"、"脏病",这与防艾前期全世界近乎妖魔化的宣传是分不开的。
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由一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导致的。
艾滋病除可通过性传播,还有两条重要途径:母婴垂直传播、输血传播。
患者不是死于艾滋病本身,而是它引发的感染与肿瘤此前舆论宣传的“世纪杀手”、“超级癌症”都把艾滋病过分妖魔化了。
艾滋病并非如此恐怖,尽管它确实比一般的病毒更狡猾更容易变异也更难缠。
不过艾滋病患者并不是死于艾滋病本身,而是死于其引发的并发症。
HIV病毒是一种供给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
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
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从而感染其它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
HIV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是9-10年,这之前的“病人”只是HIV病毒携带者,他们外表正常也并无任何症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与艾滋病人日常接触不会被传染在艾滋病传播过程中,绝大多数人仍然抱有无知性偏见和歧视。
他们认为空气、水这些跟艾滋HIV的。
而前几年对艾滋病宣传的过于激烈导致人人谈艾色变。
跟艾滋病人公用泳池、共餐、拥抱都变成横亘在人们之间的阻碍。
而涉及到性传播的部分,安全套是否安全、无防护措施的性行为、另一个无知的灰色地带。
艾滋病与同性恋本身无关,高传染率源自不洁性交1981年HIV病毒在美国洛杉矶的五位男男同性恋者体内被发现,它的“面世”就伴随着与生俱来的容易被歧视的成分。
历史纪实:艾滋病,生者哭泣,亡者哀嚎
历史纪实:艾滋病,生者哭泣,亡者哀嚎今年年初,新冠病毒席卷全球,时至今日,美国依然是疫情重灾区。
纵观历史,大规模病毒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地球上肆虐,可每一次,我们似乎都措手不及。
回首凝望,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艾滋病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成为让全人类头疼的疾病。
这篇文章将讲述1980年到1985年这段时间,艾滋病在美国传播的真实情况。
很多人在提到艾滋病的时候,都会将它和同性恋放到一起,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至今仍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
但要知道同性恋群体实际上,是同艾滋病对抗的第一批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救赎与绝望来让世人知道艾滋病的存在。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敲响警钟,不要再让悲剧重演,毕竟每一场偶然席卷全球的灾难背后,都有许多必然的原因。
01、恶魔挥手根据最早的记录显示,艾滋病的发源地并不是美国,而是非洲刚果的首都金沙萨市。
厄运降临在一个叫格蕾特·拉斯克的丹麦女医生身上,她来非洲医疗支援十二年之久,引入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
尽管生活上困难重重,但格蕾特却享受着在非洲自由的时光。
直到1974年年初,格蕾特的身体突然被莫名的疲惫感缠绕着,然后是暴瘦,再紧接着是淋巴系统出现问题,身上所有的淋巴结都有肿大现象。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格蕾特依然坚守在自己的职位上,仅靠药物来对抗这种陌生的疾病。
三年后,格蕾特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药物失去了作用,她回到了家乡丹麦。
格蕾特笑着和朋友说:“我只是想死在家里。
”同年的12月12日,格蕾特在家中离世。
她是目前记录在册第一个死于艾滋病的西方人。
只是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病毒。
据了解,格蕾特死后肺部有成千上万的肺囊虫,这是一种引起免疫系统虚弱的感染现象,现在我们知道,这是艾滋病毒感染后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
可在当时,大多医生都认为肺囊虫是不会导致人死亡的。
如果说艾滋病毒的第一次亮相是悄无声息的,那它进入美国的那晚,则是狂欢而热烈的。
1976年7月4日是美国建国200周年的庆典,在纽约港举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盛会,港口聚集着全世界55个国家的人,大家在一起喝酒狂欢,庆祝美国的200岁生日。
关于艾滋病的宣传稿(分享8篇)
关于艾滋病的宣传稿(分享8篇)关于艾滋病的宣传稿(篇1)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有100多个国家卫生部长参加的高级会议,把每年12月1日作为全世界宣传防治艾滋病的日子,称之为“世界艾滋病日”,把每年的12月1日都被作为“世界艾滋病日”,以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充分发挥全社会的作用,战胜艾滋病。
本周三是第22个“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引起。
通俗地讲,艾滋病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这种病毒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
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受到病毒的严重破坏、以至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感染者便发展为艾滋病病人。
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年至13年。
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便能够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艾滋病目前仍是不治之症,至今还没有药物可以医治,更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是当前医学界最关注的一种传染病。
因此,它有“世界瘟疫”之称;又因损害性严重,被称为“超级癌症”。
虽然如此,艾滋病仍是可以预防的。
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
100℃20分钟可将其完全灭活、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一旦皮肤被划破并有接触病毒的危险,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把伤口表面的血液挤出来,然后用消毒剂清洗,如果没有消毒剂,用肥皂或大量的清水冲洗也可降低被感染的可能性。
艾滋病毒主要是通过血液和母婴转染的,因此,洁身自好,不与多个同性或异性发生性关系,不使用不经消毒的注射用具等预防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
因此,预防艾滋病的重点在于普及防护的基本知识,采取防护措施、控制流行、制止蔓延,这已是当务之急。
桂希恩
传染病专家桂希恩:让阳光温暖艾滋病人(组图) 2005年05月08日15:57 《人物》杂志“这么多荣誉我担当不起” 摄影/佟建国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桂希恩在武昌火车站大厅侯车,准备赴艾滋病灾区桂希恩堪称中国防治艾滋病问题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他是我国第一个发现河南艾滋病高危区的人,在他的促进下,河南上蔡县文楼村成为全国第一个可以免费接受艾滋病治疗的村子。
2005年1月16日晚,“感动中国2004十大年度人物”评选在中央电视台揭晓,桂希恩当选。
作为一名传染病专家,桂希恩是中国艾滋病高危区最早的发现者,他以良知和勇气揭开了真相,让阳光温暖了艾滋病人这个曾经被忽略的群体。
他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不仅感动了中国人,也感动了很多外国人。
几年前,瑞士银行家马丁·哥顿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桂希恩为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做出的许多了不起的工作。
去年3月他来到武汉,找到了桂希恩本人,通过他了解到中国艾滋病儿童的状况。
目前全国已有58名孤儿通过桂教授得到了马丁基金会的帮助。
2004年2月28日,马丁·哥顿先生把专门表彰对中国艾滋病教育和预防治疗工作做出杰出贡献的“贝利·马丁奖”颁发给桂希恩。
颁奖会上,马丁·哥顿先生评价桂希恩教授的工作说,桂希恩教授是湖北乃至中国战斗在艾滋病防治与控制工作战线上的杰出代表,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所取得的成就。
桂希恩原本一直反对将颁奖仪式隆重化,但听说届时到场的还有许多年轻医生及中小学生和部分患者代表,他才答应将颁奖时间延长——他想将他多年来对艾滋病的发现通过演讲形式传播给在场的年轻人。
颁奖仪式现场没有获奖者的成就介绍,甚至没有一句自我的赞美语言。
桂希恩花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讲述艾滋病发生的前后以及在防治上必须完成的事项。
他反复强调:“这是个全民工程,我们必须积极预防,关爱病人,消除歧视。
”他将5000美元的奖金全部捐助给了58名艾滋孤儿,然后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悄然退下。
关于艾滋病的宣传稿6篇
关于艾滋病的宣传稿6篇关于艾滋病的宣传稿篇1大家好!我的题目是:面对艾滋病,大学生应该做些什么。
我没有说面对艾滋病,大学生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因为责任这两个字份量太重,许多事情是我们轻易可以做到的,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正是这举手之劳,或许就会让艾滋病患者看到更多的生的希望,就会使我们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更加容易。
近些年来,艾滋病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至2004年低,全球估计感染人数已经达到4000万左右,中国现有感染者也已经近百万,而且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态势仍在继续。
因此,艾滋病离我们不再遥远,它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危害全世界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大学生是否也应该为艾滋病的防治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力量?面对艾滋病,大学生又应该做些什么呢?首先,我们应该努力去了解更多的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和信息。
很多人对艾滋病有一种恐慌,对艾滋病患者有一些歧视,而这样的恐慌和歧视正是源于对艾滋病的无知。
艾滋病是一种正在迅速蔓延的传染病,也是一种严重危害他人身体健康的疾病,目前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疫苗,但是它的传播途径是十分明确的,就是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对于任何一个珍惜自己生命的人来说,预防艾滋病是一点困难都没有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艾滋病甚至还没有感冒可怕。
每个人都暴露在流感病毒之下,感冒的可能性是随时都有的,而我们只要远离无保护的性行为、吸毒等高危行为,是完全可以预防艾滋病的。
既然这样,人们又何必对艾滋病如此恐慌呢?正是对艾滋病知识的缺乏才带来了这样的恐慌。
无知带来的恐慌和歧视不仅仅给艾滋病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和伤害,也给我们开展艾滋病的预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无知、对艾滋病知识的缺乏,是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第一个障碍。
全社会的人都应该去了解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和信息,更何况我们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呢?更何况我们这群肩负着去除疾病、促进健康的医学生呢?其次,我们大学生应该加强自我保护,使自己不成为艾滋病的受害者和传染源。
人类阻击艾滋病病毒胜算几何
人类阻击艾滋病病毒胜算几何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19年第1期多个国家正与之洽谈合作,多家医院争开第一张处方,新药刚上市即供不应求……一款国产新药竟也享受到了进口神药的待遇!前沿生物药业(南京)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其研发的全球首个长效HIV-1融合抑制剂——艾博韦泰(艾可宁)正式上市。
这款研发周期长达十六年的创新药物,为何引起医学界高度关注?科学家明明知道艾滋病病毒(HIV)是如何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为何各类药物对它还是久攻不下?人类到何时才能真正降服艾滋病?拥有“高智商”,让免疫军团沦陷HIV可能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聪明的病毒。
人体内有一套强大的免疫系统,外界的细菌、病毒想要进入人体兴风作浪,都会受到免疫系统的迎头痛击。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仅免疫细胞就多达十余种,细菌、病毒想要战胜免疫系统绝非轻而易举的事。
但是,HIV却想了一个办法,不攻击人体组织,也不直接致人生病或死亡,而是攻击免疫细胞,致人体免疫系统失去抵抗力,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及癌症在人体内生存,最终发展为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十分微小,一个针尖上居然能容纳约16 000个病毒颗粒。
虽然身形小巧,但是它构造却很复杂,浑身布满几十上百个小铆钉般的克P120蛋白和克P41蛋白树突,看起来像个攻击力十足的“刺球”。
当HIV借助人的未保护性行为,或者通过受污染的注射器进行静脉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目标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
T细胞很少给普通病毒攻城略地的机会,然而,每个HIV外的克P120上面都布满了糖分子,即便是专门负责识别外来信息的免疫细胞,看到包裹着糖分子的物质也会将其误认为人体正常细胞,使HIV逃避开免疫系统的清除。
作为免疫细胞家族中的头号“杀手”,CD4+T细胞拥有可以结合识别抗原蛋白的大将CD4蛋白,HIV正是利用了CD4蛋白,将其膜表面的克P120与其结合作为病毒感染细胞的入港口。
医学界的难题
医学界的难题作者:白白来源:《科学之友》2009年第31期艾滋病是一种全球性疾病,蔓延速度快,死亡率高。
自1981年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原称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流行。
至2002年底,世界上至少有193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有HIV感染者死亡,且其仍以每天感染15 000人的速度快速扩展,其中95%以上的HIV感染者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中国HIV感染人数现已超过100万。
目前,全球累计6 008余万人感染,2 000余万人因此死亡。
艾滋病在非洲是首要死亡病因,在全球范围内是第四大死亡病因,它的流行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艾滋病疫苗现状目前没有针对HIV的特效治疗方法,虽然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的治疗方法已经在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寿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用于治疗HIV感染的药物只能控制病毒复制,不能彻底清除病毒。
而且抗HIV药物价格昂贵,具有较严重的副作用,药物使用不当,也会诱发耐药株的产生。
因此,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是控制HIV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o HIV 易感者通过接种艾滋病疫苗,发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对疾病的特异抵抗力,提高免疫水平,达到预防、治疗HIV的目的。
大多数经典疫苗的作用在于防止病原感染,而不在于防止病原进入,但HIV不同,因为即使很小量的感染都会导致艾滋病的产生,所以要求疫苗能产生高效价的中和抗体并有效地记忆,以清除所有进入的病毒。
以下几种现象表明艾滋病疫苗是可行的。
首先,HIV病毒株大多是单一型,这就为疫苗诱导免疫反应提供了机会。
另外,病毒有限制性结构和基因特征,从而可进一步改善保护免疫力的识别机制。
来源于高暴露但未感染者和长期无进展的免疫反应显示了HIV疫苗的可行性。
在灵长类动物模型中,有慢病毒感染受被动保护的例子同样证明HIV 疫苗是可行的。
研制成功希望渺茫HIV疫苗的研制工作已经有20年历史了,虽然科学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这个世人渴望的疫苗却迟迟不愿上场,甚至有科学家称,疫苗研制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
知艾防艾共享健康卢洪洲:攻克艾滋病指日可待
知艾防艾共享健康卢洪洲:攻克艾滋病指日可待从1985年国内首次发现艾滋病例至今,三十余年间,随着医疗技术日益完善,在公众的认知中,艾滋病逐渐褪去了神秘而致命的印象,成为一种可预防可控制的慢性疾病。
2018年12月1日,是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
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共同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艾滋病专业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助理卢洪洲教授,在接受常笑健康采访时表示,坚信攻克艾滋病指日可待。
同性性传播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据卢洪洲教授介绍,现在国际上通常用HIV/AIDS来代指艾滋病感染群体,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
目前在国内,性传播成为主要途径,异性传播为主,其次男男同性传播。
2017年报告感染者中经异性传播占比为69.6%,男性同性传播为25.5%。
相比于性传播而言,输血传播已基本阻断,经注射吸毒传播和母婴传播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母婴阻断技术日益完善11月26日,一对接受CCR5基因编辑的双胞胎在中国诞生,成为世界上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这则消息一经传出,因为牵涉到学术伦理以及学术规范,而争议不断。
卢洪洲教授则向我们介绍了另一项技术——母婴阻断,不需要借助基因编辑,就可以完全阻断艾滋病的母婴传播。
中国是从2003年开始进行HIV母婴阻断(工作)的。
上海基本上也是同步开始的。
在2006年,卢洪洲和他的同事们一起,为一名不适宜引产的重度的艾滋病孕妇成功实施了艾滋病母婴阻断治疗,使她得到一个健康的宝宝。
这是上海市记录的首个艾滋病母婴阻断成功的案例。
卢教授记起,多年前,这位妈妈因为意外感染了艾滋病毒。
蒙在鼓里的她疾病不断。
直到意外怀孕得知病情。
随后,她丈夫也查出感染艾滋病毒。
从绝望到希望!时间已经过去了12年,现在卢洪洲谈到艾滋病母婴阻断治疗时,显得更加乐观和自信。
我国已经有规范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方案。
走在“零艾滋”的路上
走在“零艾滋”的路上作者:汪凯凡来源:《科学家》2014年第12期说起“抗击艾滋”这个词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抗击非典”“消灭甲流”等近十年间频繁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口号。
不过当人们在贯彻它们的时候,取得的效果却截然不同。
科学家们可以迅速研发出“非典”与“甲流”的疫苗,并有效地根治病人,但对于艾滋病——这个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被发现的病种,却始终无万全之策。
艾滋病毒,又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能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对各种常见疾病和癌症失去抵抗力,从而加重病情,直至死亡。
它会“易容”,能变异出许多变种,也擅长潜伏,悄无声息地隐藏。
虽然从30多年前就被国际社会“通缉”,却依然逍遥法外地侵袭了3500多万人。
面对如此强悍的“罪犯”,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提出的“向零艾滋迈进”依然任重道远。
看不见的硝烟2014年10月20日,世界艾滋病学术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在带来国内外专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出具了关于艾滋病传播现状的调研及防治工作的一份又一份沉重的报告。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的发言,我国艾滋病防治仍面临两大难题:扩大HIV检测后,发现即晚期的问题依然严重;男同性恋人群(MSM)感染率持续上升。
虽然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2013年出具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艾滋病的新发感染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处于较低水平,但面对HIV检测中CD4细胞小于200的比率仍达37%以上的这个数据(CD4细胞是人体被HIV病毒破坏的免疫细胞之一,小于200即意味着晚期),中国的艾滋病防控工作不容乐观。
而新出现的男同性恋感染率上升的形势,也让防控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艾滋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血液和母婴关系。
如今放眼世界,全球各地区感染艾滋病的高风险人群各不相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性工作是最主要的人群;欧洲发达国家则以习惯毒品注射的人群占主导;非洲高危人群主要是年轻女性;而美洲则是男同性恋者。
尊重生命为“艾”加油
尊重生命为“艾”加油作者:方敏赵湘来源:《健康博览》 2018年第12期艾滋病,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人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HIV)所导致的一种传染病。
这种病毒将伴随一生,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各种免疫能力。
当人的免疫功能受损越来越严重时,最终因各种复合感染导致死亡。
我国自1985 年首次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报告感染者人数逐年上升。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关注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防治、科学防治,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人文关怀,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消除社会歧视,为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每年12 月1 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为“主动检测,知艾防艾,共享健康”。
为了读者们更清楚地了解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本刊记者采访了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所的王憓医师。
艾滋病并非“不治之症”王憓医师说,很多人对艾滋病讳莫如深,谈“艾”色变,媒体经常将艾滋病和一些“危害极大”“毁灭”“形势严峻”等消极悲观词汇用在一起,让公众感觉一旦得了艾滋病就一定会死亡,其实不然。
艾滋病只要及时控制,积极配合治疗,艾滋病毒感染者完全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和工作。
目前我国的艾滋病治疗技术在不断提高,患者可通过服用抗病毒药物来杀死血液中的病毒,使病情得以控制。
“鸡尾酒”疗法是目前的治疗方法之一。
“鸡尾酒”疗法,又称“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由美籍华裔科学家于1996年提出,是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
鸡尾酒疗法把蛋白酶抑制剂与其他多种抗病毒药混合使用,在艾滋病病毒刚侵入人体时用药,不待发病即可阻止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使患者的发病时间延后数年。
该疗法的应用可以减少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部分甚至全部恢复,从而延缓病程进展,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黄以静:破解HIV 第一人
她是世界首位破解艾滋病毒RNA 结构的科学家,主持完成了许多HIV 病毒相关的开创性发现,为世界公认疗效最佳的“鸡尾酒”疗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她就是美籍华裔分子病毒学家黄以静。
她创立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 )艾滋病研究中心,是世界领先的疾病研究中心之一。
她曾被美国科学资料中心评为 “全美十大超级女科学家” 之一。
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019年在《那些激励过我的勇敢女性》中,将她列入其中。
今年国际妇女节,美籍华裔分子病毒学家黄以静因在病毒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被评为2020年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女性领导人之一。
学术界超强“台风”1946年8月27日,黄以静出生于广东中山。
6岁时,她随家人搬到了香港,就读于一所女子学校。
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只有少部分女性才有外出工作或者学习的机会。
作为学校中为数不多的女孩,黄以静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成绩十分出色。
高中时,学校进行文理分科,一直对诗歌、文学十分感兴趣的黄以静,却选择了科学。
/本刊记者 徐引黄以静:破解HIV 第一人对于当时的选择,黄以静后来谈到:“我从不后悔被引导到科学的道路上来。
我喜欢科学,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感到骄傲。
”在香港求学,一般都要用英文名字。
最初,黄以静的名字是:YeeChing Wong 。
后来,学校建议每个人取一个英文名字,黄以静告诉父亲,自己不想叫“玛丽”“特蕾莎”等,想要一个不同寻常的英文名。
当时,恰好黄以静的父亲正在看一篇关于东南亚台风的报道。
于是,就从一长串台风名字中,为她选择了“Flossie ”。
“Flossie ”是1958年东南亚强度最高的台风。
“你就是台风”,父亲希望黄以静有朝一日能够声名显赫。
她自己也十分喜欢这个独特的名字。
1964年,18岁的“台风”少女黄以静移居美国,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
1968年,她取得了分子生物学学士学位,4年之后又取得生物学博士学位。
随后,“Flossie ”这个名字,就像台风一样席卷了学术界。
捕风捉影的艾滋病
捕风捉影的艾滋病捕风捉影的艾滋病——摘自潘德孚《反思现代医学病理学》第四章有一本书的书名叫《疾病的发明者》,取得真好,现代西方医学“科学”的真面目快要被揭穿了,当然,揭穿它的都是西方人,中国人是不敢的。
因为,中国文化界在前个世纪初,是把它当“科学真理”引进的。
中国人是很爱面子的,自古至今,上层的头面人物,从不敢公然承认错误的,他们宁可在死去后让人家指着他的脊梁骨骂臭三代祖宗,宁可落十八层地狱,也不愿意在活着时,承认他出了害人不浅的主意,即使死人无数,也很淡然。
这是中国文化中无法舍去的渣滓使之然。
这种渣滓,我称之为游民文化。
我们每一个人,从头到尾都是由中国文化教育长大的,因此,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无不有游民文化的影子。
到适宜的时候就会开花结籽。
至于游民文化是什么,王学泰先生已经说得很到位了,本文不是说文化的,多说就有些不自然了。
中国文化中不是只有渣滓,渣滓而是有很好的精品。
其中精品中的精品,就是中医文化。
中医的实质,就是一门哲学。
运用中医的哲学观来看,艾滋病是西方制药公司的又一次比较巨大的疾病发明。
这次发明是利用了一些自我毁灭的人群的一些类似症状出现的死亡者。
因为性行为涉及每一个人。
因此,它的适应面很大,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西方制药公司为此不惜代价地进行渲染、宣传,使之成为尽人皆知的可怕疾病。
(一)从世博允许艾滋病人入境说起如果我们能够把世界上的医疗,当作一场戏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剧情。
最近,世博在我国上海开幕,取消了对艾滋病人的入境限制。
过去认为,艾滋病是国外来的,由性交传播的。
国外性开放、性自由,所以容易扩散。
这个病既然这么厉害,只要我们阻止这些艾滋病人入境,就可以避免传入我国,引起艾滋之祸了。
岂知,时间还没过去多少年,现在国内的艾滋病人至少有数十万之众了(另有消息为100多万)。
卫生防疫之策,既不能拒“敌”于国门之外,也无法防止自身漫延,我们的防控政策失败了。
现在是拒“敌”不成,就让他进来,是不是有“要死大家一起死的含义呢?”做任何事,成功与否,并不只是努力不努力,或者条件齐备不齐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