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课教学设计
高三数学习题课教案5篇
高三数学习题课教案5篇最新高三数学习题课教案1数学广角说课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
本单元主要是渗透关于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根据编者的意图,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身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设计理念: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分析、思考的过程。
因此,我这样设计:创设情境从学生身边事,引起学生兴趣;自主探索,构建数学模型;拓展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为此,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利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说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一次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1.关注学习起点。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
在教学中,我选取生活中的学生了解的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探究,,建立知识表象,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
习题课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习题课教学设计一、引言习题课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习题课的设计与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文为您介绍一种习题课的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解题技巧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解题的技巧和策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4.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本次习题课的内容为数学中的代数题和几何题。
具体的题目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课程安排而确定。
四、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共同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并共同解答题目。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互动,提高解题能力。
2. 案例教学法:选取一些典型的题目进行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 提问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者讲述一个与习题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解题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选取一个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共同讨论和解答若干题目。
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之间进行巡回,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 总结梳理:通过全班讨论的方式,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提醒他们特别注意作业中的重点和难点。
六、评价与反思1. 评价方式:可以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或者参与度评价形式来评价学生的习题课表现。
传统的笔试形式可以考察学生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参与度评价形式可以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反思:每堂习题课结束后,教师应该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的得失,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改进。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习题训练》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习题训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习题训练》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实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等。
这些知识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中的习题设计丰富多样,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实数、有理数、无理数等基础知识,对于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深,运算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策略和思路,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及运算方法,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2.难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规律。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2.教学课件:涵盖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等知识点的课件。
3.习题素材:针对本节课知识点设计的习题及案例分析。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土地面积、计算物体体积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都与数学知识有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本不等式习题课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习题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2. 熟练掌握基本不等式的求解方法。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2. 基本不等式的求解方法。
3. 基本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 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2. 基本不等式的求解方法的熟练运用。
四、教学难点1. 基本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及教学素材。
2. 学生用纸、铅笔等学习工具。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将基本不等式与前面所学的线性方程和线性不等式对比,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第二步:概念讲解1. 教师简要介绍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即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不等式。
2. 引导学生分析基本不等式的性质,包括两边同时加一个相同的数、两边同时减一个相同的数、两边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正数、两边同时除一个相同的正数时,不等式的不等关系不变。
第三步:求解方法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基本不等式的求解方法,包括移项法、乘法法则、分数法则等。
2. 通过示例演示每种方法的具体应用过程,引导学生掌握每种方法的使用技巧。
第四步:练习与巩固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基本不等式的练习,包括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应用题。
2. 督促学生独立思考和解题,然后进行讲解和订正,加强学生的基本不等式解题能力。
第五步:实际问题应用1. 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展示基本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把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步:课堂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基本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和思考,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基本不等式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基本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求解方法。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练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分数除法练习课教学目标:1、在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算理的基础上,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根据所学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3、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计算的准确性和熟练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情境引入,回顾再现多媒体课件展示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单元学习的知识。
你能行!3的意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
除43块分数意法意义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的数。
4义是:把1块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3份。
除法意义是:把3块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1份。
3米的意义是:把1米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3份。
除法意义4是:把3米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1份。
让学生感知、理解、概括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例1、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把10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只,7只就是这个整体的107,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相当于7÷10,所以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可以用除法计算. 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7÷10 =107答:养鹅的只数是鸭的107。
教师归纳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等于几分之几,一个数÷另一个数=几分之几,本节课我们将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 及时练习,强化提高。
1、光明小学有男教师19人,女教师13人,男、女教师各占教师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谈话: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解题思路呢?学生思量后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2、一杯盐水的质量是100克,其中含盐10克。
盐占盐水的几分之几?盐占水的几分之几?谈话:明确了解题思路,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列式计算呢?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进行独立列式。
人教版六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第4课时《练习课(第1-3课时)》优质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第4课时《练习课(第1-3课时)》优质课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第4课时《练习课(第1-3课时)》主要是对第三单元中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以及应用题。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四则运算,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巩固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
2.难点: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分数的四则运算。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的示例及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份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素材:收集一些实际问题,用于课堂上的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分数的四则运算来解决问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的规则,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类似的题目。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份练习题,检验他们对分数四则运算的掌握程度。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讨论并解决练习题。
语文初中基础习题课教案
语文初中基础习题课教案
课程目标:
1. 巩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细致观察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内容:
1. 词语理解: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句子理解: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结构。
3. 文章理解: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
4. 写作技巧: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练习题:针对每个练习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3. 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答案解析: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提出学生的学习要求。
6.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1. 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考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巩固了语文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教学设计
前言
在五年级语文教学中,习题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之一。
本文将围绕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内容,设计一系列习题,通过不同形式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语文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第一单元课文内容,包括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能够正确理解文中的主要情节、意义和思想。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对文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习题设计
课文理解
1.阅读课文《《标题》,回答问题:
–描述一下故事中的主人公。
–主人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的?
–你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生字词运用
2.请你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一番风采展现几个形式,(英俊/忙碌)的匆匆走过。
–他的表现(丑陋/优美)令人难以忍受。
3.小组活动:仿照文中的句子,写一个自己构思的句子,尽量运用本单
元生字词。
写作训练
4.请你描述一个你见过的让你觉得“英姿飒爽”的人,并阐述你的看法。
阅读理解
5.阅读课外一篇小故事,回答问题:
–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你给它起一个适合的标题。
–故事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创意活动
6.设计一个小剧场节目,表演本单元中的一个故事片段。
总结
通过以上习题设计,希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文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使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习题课2 理想气体的综合问题 教学设计
习题课2理想气体的综合问题题型一液柱(或活塞)的移动问题1.假设法用液柱或活塞隔开两部分气体,当气体温度变化时,液体或活塞是否移动?如何移动?此类问题的特点是气体的状态参量p、V、T都发生了变化,直接判断液柱或活塞的移动方向比较困难,通常先进行气体状态的假设,然后应用查理定律可以简单地求解。
2.极限法所谓极限法就是将问题推向极端。
如在讨论压强大小变化时,将变化较大的压强推向无穷大,而将变化较小的压强推向零。
这样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
3.图像法利用p-T图像:先在p-T图线上画出两气体的等容图线,找到它们因温度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压强变化量Δp,比较两者的Δp或结合受力分析比较ΔpS从而得出结论。
【例1】如图所示,两端封闭、粗细均匀、竖直放置的玻璃管内,有一长为h的水银柱,将管内气体分为两部分,已知l2=2l1。
若使两部分气体同时升高相同的温度,管内水银柱将如何运动?(设原来温度相同)[解析]水银柱原来处于平衡状态,所受合外力为零,即此时两部分气体的压强差Δp=p1-p2=ρgh。
温度升高后,两部分气体的压强都增大,若Δp1>Δp2,水银柱所受合外力方向向上,应向上移动;若Δp1<Δp2,水银柱向下移动;若Δp1=Δp 2,水银柱不动。
所以判断水银柱怎样移动,就是分析其合力方向,即判断两部分气体的压强哪一个增大得多。
(1)假设法假设水银柱不动,两部分气体都做等容变化,分别对两部分气体应用查理定律: 上段:p 2T 2 =p 2′T 2′,所以p 2′=T 2′T 2 p 2, Δp 2=p 2′-p 2=⎝ ⎛⎭⎪⎫T 2′T 2-1 p 2=ΔT 2T 2 p 2; 下段:Δp 1=ΔT 1T 1p 1 又因为ΔT 2=ΔT 1,T 1=T 2,p 1=p 2+p h >p 2,所以Δp 1>Δp 2,即水银柱上移。
(2)图像法在同一p -T 图像上画出两段气柱的等容线,如图所示,因为在温度相同时p 1>p 2,由图可得气柱l 1等容线的斜率较大,当两气柱升高相同的温度ΔT 时,其压强的增量Δp 1>Δp 2,所以水银柱上移。
习题课初中数学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相关数学概念和公式,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相关数学概念和公式。
2. 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1. 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习题、多媒体课件、教具。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相关知识点。
2.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数学解题能力。
二、新课讲解1. 列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2. 讲解相关数学概念和公式,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平面几何等。
3. 通过例题展示解题步骤,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三、小组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道实际问题。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四、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若干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总结解题方法。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习题课教案怎么写
篇一:习题课教案习题课教案要求习题课教案习题课是在教师安排下学生自主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帮助教师了解某一时间段教学情况或为促使学生落实某一方面的知识而设定的教学过程。
作为习题课教案应有:1、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选习题的目的;2、设定本节课的任务、内容;3、确定时间、安排(限时限量独立完成、相互讨论、堂上堂下先练后讲);4、预设学生的完成情况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提前作);5、收集学生完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习题讲评课重点解决的内容。
习题讲评课教案习题讲评课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习题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双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习题讲评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根据总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试卷上暴露出的问题(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等诸方面),有的放矢的确定(通过阅卷、分析获取第一手资料)。
2、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中的盲点及学生存在的疑点(分清普遍现象和个别现象)3、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⑴肯定成绩(特别是学生卷面上独到见解的题),以鼓励为主⑵指出不足全班出错率较高、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及相对应的知识点;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题目;在以往的教学中已多次接触,多次矫正,但学生仍未掌握的难点;关系到后续学习的重点知识,重点技能;平时教学中疏忽的“教学盲区”;⑶提升讲评的层次,有只讲答案到讲题意、思路、方法、错因分析提升到讲知识联系、归类、诱导创新;⑷留有适当时间要求学生搞清错因,及时改正错题,整理有关的思路、方法、知识结构、联系;⑸针对出错率高的习题另选相关内容的习题,供学生巩固强化;4、某些内容可体现在教师题卷上(题意分析、考点、学生普遍错误答案、知识联系等);5、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高考要求,有的放矢,做到分层指导。
第一单元练习一练习课(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 苏教版
第一单元练习一练习课(教学设计)班级和学生情况班级:二年级(1)班学生人数:35人性别比例:男18人,女17人学生特点: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好,但仍有少数学生需要额外辅导。
班级整体积极性高,喜欢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加法的概念,掌握数的加法口诀。
2.能够运用数的加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学习使用竖式计算加法的方法。
4.了解加法的运算性质和与减法的关系。
教学重点加法的概念和口诀,竖式加法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竖式加法计算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向学生们出示一张30元的人民币,引导学生想象一个情景:你今天去商店买了一个价值10元的玩具和一个价值15元的文具盒,你花了多少钱?2.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3.结合学生讨论的结果,引出今天的主题:加法。
二、学习口诀和概念1.老师向学生展示口诀:“个位相加,十位进一”,让学生们跟读几遍。
2.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向学生解释加法的概念。
3.让学生自行找出口诀与加法概念的关系,并互相分享。
三、运用口诀解决问题1.在黑板上出示几个加法例题,并简单解释题意。
2.让学生们自己试着用口诀计算,并在小组内讨论解题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齐声回答答案,老师纠正错误,并解释正确答案。
四、介绍竖式加法计算方法1.老师出示一道竖式加法的例题,并解释竖式计算方法的优势。
2.学生一起跟读口诀,老师反复强调规律与方法。
3.让学生充分练习,熟练掌握竖式计算方法。
五、练习题1.在黑板上出示练习题,学生们自己计算,并在小组内互相帮助解题。
2.老师巡视教室,逐一检查学生的计算。
六、学习小结1.让学生们自己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记录在笔记本上。
2.学生们自行找到错误的解题方法,或不妥的方法,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讨论。
3.汇报: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老师总结学习的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们成功掌握了加法的概念和口诀,并能够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初中生物习题课教案怎么写
初中生物习题课教案怎么写
主题:细胞和组织
教学目标:
1. 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的分类和组织的构成。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与细胞和组织相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 细胞的分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3. 组织的构成: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展示细胞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细胞的兴趣。
2. 学习: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认识细胞的重要性。
3. 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他们通过分析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细胞的分类和组织的构成,引导他们思考相关问题。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细胞和组织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工具:
1. PowerPoint或投影仪。
2. 练习题和答案。
3. 细胞结构模型或图片。
教学评估:
1.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观察评估。
2. 给学生布置相关作业,检查他们对细胞和组织的理解程度。
延伸活动:
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类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参观有关细胞和组织的展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七年级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习题课》教学设计
《平面直角坐标系习题课》教学设计1. 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6章第一小节平面直角坐标系。
2.知识背景分析从《课程标准》看,本章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 本章共3小节,主要内容包括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点与坐标(坐标为整数)的对应关系、用作标表示地理位置和用坐标表示平移等。
教科书首先从生活实际中常见的表示位置的方法(如用“几排几号”表示电影院中的座位,用“几行几列”表示教室中学生的座位等)出发,引出有序数对的概念,指出利用有序数对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由此联想到是否可以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点的位置的问题,结合数轴上确定点的位置的方法,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如横轴、纵轴、原点、坐标、象限等),建立点与坐标(坐标为整数)的对应关系。
本节课是在教学了第一小节平面直角坐标系3课时之后的一节习题课。
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有序数对在确定点的位置中的作用,理解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在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能熟练的根据点的坐标(坐标为整数)描出点的位置,能由点的位置熟练地写出点的坐标(坐标为整数)。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做以全面、系统的梳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积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3.学情背景分析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及其数轴的相关知识,已经明确了任何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的这一关系,且能够熟练地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有理数,能够根据数轴上点的位置确定一个有理数的大小。
在进行本节的习题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有序数对的概念,并初步学会了利用有序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并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点的位置,结合数轴上确定点的位置的方法,还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如横轴、纵轴、原点、坐标、象限等),建立点与坐标(坐标为整数)的对应关系。
但对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深层理解和整体认识,加之思维以经验性为主,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等理性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锤炼。
习题课教案高中化学
习题课教案高中化学
教学目标:
1. 复习和巩固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掌握。
2. 提高学生解题思维和解题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进度,选择适当的高中化学知识点作为习题练习,包括但不限于化学键、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化学能量等。
教学方式:
以小组形式进行,每组3-4人,老师给出相关习题,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问题,学生需要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教学步骤:
1. 导入:老师简要介绍今天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并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习题练习,老师定时巡视检查学生的解题情况。
3. 总结: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解题方法和技巧。
4. 反馈: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个别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评估:
1. 通过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解题能力。
2. 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1. 习题册和参考书籍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反思:
1. 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习题课的教学设计流程
习题课的教学设计流程Designing a teaching process for a problem, such as a math or science exercise, involves several critical steps. First, 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the specific problem that the students will be working on. This understanding will help guide the design of the problem-solving process and ensure that it aligns with the overall curriculum and learning goals.设计习题教学流程,比如数学或者科学练习,包括几个关键步骤。
首先,了解学习目标和学生将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非常重要。
这种理解将有助于指导解决问题的流程的设计,并确保它与整体课程目标一致。
Once the problem and learning objectives are clear, the next step is to determine the best approach to guide students through the problem-solving process. This may involve breaking the problem down into smaller, more manageable steps, providing examples or models for students to follow, or offering guidance on how to approach the problem effectively.一旦问题和学习目标明确,下一步就是确定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习题课教学设计
习题课教学设计第1篇:习题课教学设计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习题课教学设计政治组杨永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有针对性的习题课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文化生活客观题与主观题的一般步骤和基本规律;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整体协作共同提高答题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经过“从试题中来,到试题中去”的学习环节,使学生懂得解答每个试题也要把握其内在生命和灵魂的道理。
尤其是针对本课习题,提高学生甄别落后与腐朽文化的能力,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交流、学会领悟、学会归纳;找准题设切入口,归纳总结答题技巧。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教学流程】:明确目标—习题演练—师生说题—总结归纳—巩固强化【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夯实基础】:请同学们回顾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的知识体系。
(学生自主完成,过程略)【习题一组练习】多媒体展示略。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习题探究,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探究命题立意,归纳总结,通过变式训练拓展提升,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配合学生做多媒体展示。
)【变式训练1】多媒体展示略【习题二组练习】多媒体展示略。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习题探究,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探究命题立意,归纳总结,通过变式训练拓展提升,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教师配合学生做多媒体展示。
)【变式训练2】多媒体展示略【习题三组练习】:(多媒体展示主观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习题探究,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探究命题立意,归纳总结,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变式训练3】多媒体展示略【归纳总结】:学生自主总结关于解答客观题的技巧与方法,教师以多媒体设备辅助展示。
【巩固强化综合拓展】多媒体展示材料、问题略。
【小试牛刀】学生自主思考,全面分析,详尽作答,展示自己的解答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练习题讲评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实验室制取氧气,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2、培养学生的解决复杂的问题的推理能力
3、提高学生对简答题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实验室制取氧气
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
一、对学生答题情况的统计分析
1、A\正确率较高的题目:1、
2、4、7、11(1)12、1
3、1
4、15(1)
B\正确率较低的题目:3、5、6、9、10、11(2)
C\正确率很低的题目:15(3、4)、16(3)、17(3)、18(1、2)
2、实验题学生的答错情况:
a、对装置的气密性的检查;
b、依据原理选择装置的思路
c、依据气体性质选择收集装置的思路
d、实验中仪器使用安全的规范操作
e、收集较纯气体的操作规范
f、催化剂问题。
二、针对练习情况要复习巩固的知识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规范操作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思路与方法
4、化学变化中实验现象的描述
5、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规范操作
三、教学程序
1、出示学生答题情况,明确本节课讲评重点:(2分钟)
2、出错率较低的题目由学生自行纠错,也可求助于小组内其他同学(5分钟)
3、出错率高的题目,学生反思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5分钟);讨论结束后,由学生展示部分题目的答案(10分钟)
4、对重要考点的拓展延伸与归纳总结: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共同归纳总结。
5、实验题归纳分析及规范答题(10分钟)
6、反思总结
A、本节课复习回顾的考点和易错点,有哪些?请同学们再回顾一遍。
B、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自己出错的原因,避免今后发生同样错误。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2、审题不仔细,
3、答题不规范
4、对概念部分理解不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