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课题2原子的结构课堂同步教学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离子相对原子质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离子 相对原子质量”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4.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了解学生对离子的产生和分类的理解程度。
5. 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实验操作,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原子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仍有不足,对离子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及其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也需要加强。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对电子、质子、中子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离子产生的原因、离子的分类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离子的应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存在主要问题
- 在教学管理方面,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影响了课堂效果。
- 在教学组织方面,课堂活动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 在教学方法方面,对于离子的分类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然存在困难。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其课程学习具有重要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对化学学习抱有恐惧心理,认为化学难以理解,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根据课堂讲解和课本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序数、原子量的计算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掌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概念,理解原子序数、原子量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表示方法,能够识别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例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b.根据原子序数、原子量判断元素。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3.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鼓励学生互评,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a.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序数、原子量的含义。
b.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识别和绘制方法。
c.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c.教师适时给予指导,点拨学生思路,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3.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a.以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b.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化学的趣味性。
4.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a.教会学生运用类比法,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降低学习难度。
b.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要求:分工合作,观点明确,论述充分,报告格式规范。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共2课时)教学设计
3.解答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解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
2.强调重点知识,对难点内容进行梳理,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教学过程:
-课时一:通过导入、新课内容、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原子基本结构,理解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课时二:通过复习、新课内容、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能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4.评价与反馈: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设计一道家庭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模拟原子结构模型,并拍摄照片或视频,记录实验过程和成果。
3.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撰写一篇短文,介绍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4.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化学键的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分层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结构相关的拓展知识。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序数等;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难点:理解原子内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的排列规律;将原子结构知识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模型、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4.掌握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原子中质子、中子、电子的数量关系和电性是如何影响原子的性质?
b.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是如何确定的?
c.如何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
a.判断题: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
4.每位同学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含金属元素的物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该元素的原子结构,并撰写一篇简短的科普文章,介绍该元素的特点及应用。
5.小组合作,制作关于原子结构的科普海报,要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
6.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的结论。
1.利用图片展示常见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并提出问题:“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代表了什么?原子量是如何确定的?”
2.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分子知识,提出问题:“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分子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
3.激发学生思考:“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的结构,那么原子内部又是怎样的呢?”以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的结构。
4.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学习心得。通过组内互助,提高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5.强化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及时巩固所学知识。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6.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感。通过介绍科学家在原子结构研究方面的贡献,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4.学会使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的结构,并能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原子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结构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课题2 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_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课题2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因此原子核中含有几个质子,就决定了原子核带有几个正电荷。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
【总结】原子的构成【学生活动】交流讨论:分析下面的表格,你能发现哪些规律?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101碳666氧888钠111211氯171817【总结与交流】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氢原子的原子核中没有中子3.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4.原子种类不同,原子内质子数也不同【对应训练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构成B.原子由原子核和中子构成C.原子由质子和电子构成D.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答案】A【变式】核污水中的氚是指核内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的氢原子,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答案】B【过渡】了解的原子结构后,接下来再从“量”的角度认识原子。
我们知道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你知道小到什么程度吗?科学家们测出了一些原子的质量: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67千克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千克【讨论】通过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原子的真实数值真是太小了,这样的数据容易书写、记忆和使用吗?能不能有一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呢?【总结】科学家们经过商议,一致同意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
【板书】二、相对原子质量【总结】相对原子质量定义:即用一种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 r )。
即: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 r )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 ,通常省略不写。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观察下面表格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粒子种类质量 质子1.6726×10-27kg 中子 1.6749×10-27kg 电子质子质量的1/1836【总结】1.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2.电子质量很小,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3.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对化学学科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原子结构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化学现象,如铁生锈、酸雨等,尝试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其原理。
3.探究与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电子排布规律对元素化学性质的影响。
-阅读有关原子结构在科技领域应用的科普文章,了解原子结构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4.创新与实践:
-结合所学原子结构知识,发挥创意,设计一个与化学相关的产品或实验装置,并用文字和图片描述其原理和功能。
4.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等,使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5.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教师应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理解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特点。
2.掌握原子序数、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概念。
3.理解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基本原理。
4.学会使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的结构,并能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优质课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将德育教育融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化学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五、案例亮点
1.亮点一:情境创设贴近生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为切入点,如食盐的咸味、铁制品的生锈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们探索原子结构的艰辛历程。
3.创设实验情境,如观察原子模型、制作电子排布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原子结构知识。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们探索原子结构的艰辛历程。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原子结构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如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等。
2.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以及质子数、中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亮点五:作业小结巩固知识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本节课通过以上五个亮点,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关注学生的需求,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将德育教育融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化学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4.结合时事热点,如核能利用、元素短缺等,引导学生关注原子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2原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人们通过对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的不断探究和发现来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已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也是现代科学关于物质世界认知的重要成果。
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
在本课中,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等知识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节点。
所以,本课在整个的化学知识体系中作用十分重要。
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及课外知识都有限,而本课内容又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初中生又缺乏微观想象力,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比较困难,会产生一些疑惑,如原子到底是实心还是空心的?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等等。
在教学中可以自制或借鉴一些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内容形象化,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排布课时2 离子相对原子质量课时1 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会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3.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的排布特点,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并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难点: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回顾】通过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回顾物质的微观构成——分子和原子。
【过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哪些这些微粒有多小呢?【类比】1.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的结构,掌握质子、中子的组成和性质。
2.理解原子核的结合能概念,认识核反应中能量的释放与吸收。
3.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等。
4.学会使用粒子模型来表示原子核及其组成粒子,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直观认识原子核结构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原子核结合能的概念及其在核反应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核结构、结合能的概念及其在核反应中的作用。
3.使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价值认识。
4.通过对核能利用的讨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核结构模型,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核及其组成粒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在上一课时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如原子核和电子等。本课时将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包括质子、中子以及原子核的结合能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实验环节,我将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思维。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报告、小组讨论表现、课堂提问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化学变化中可以观察到不同的物质,但组成这些物质的原子却始终不变?”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判断题:判断原子核由哪些粒子组成,核外电子的分布特点等。
-选择题:关于原子结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等知识点的选择题。
-填空题:补充完整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点。
2.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和反馈,针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引导学生关注原子结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原子在能源、材料、环保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物模型拆解,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认识。
2.创设生活情境,联系实际化学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的重新组合,使学生认识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变性。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3.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布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希望家长能积极配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c.根据实验现象,解释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要求语言表达清晰,逻辑性强。
2.实践作业:
a.设计一个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实验结果。
b.收集有关原子结构的生活实例,分析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以短文形式呈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学生在合作交流方面有待提高,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以及电子排布规律;原子序数、原子量的概念及应用;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2.难点:原子结构的抽象性和微观性,学生对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原子序数、原子量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实验操作和现象的观察。
3.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
4.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如观察、分析、归纳等,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原子结构、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3)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个性化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重点知识。
4.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提问、随堂练习、实验报告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掌握程度。
(2)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过程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序数等;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同位素的概念及应用。
2.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复杂性,尤其是原子核内部的结构;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和同位素的应用;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
1.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原子结构的认知框架。
2.针对学生在科学探究方法上的不足,引导他们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引导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4.简要介绍同位素的概念、应用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同位素的应用及在生活中的体现。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针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小组观点。
3.家长辅助作业要注重亲子互动,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2.强调原子结构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究原子世界的奥秘,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根据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绘制一幅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原子核、核外电子等关键部位。
-总结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阐述各个阶段的主要科学家及其贡献。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2.采用分层教学法,先从简单的原子结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电子层排布规律,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设想活动:分组讨论,每组负责研究一个电子层的排布,最后汇总讨论,形成完整的原子结构知识体系。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发现元素周期表中原子结构的规律。
3.化学符号书写:教授原子结构的化学符号表示方法,如原子符号、电子排布图等,并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实际应用:介绍原子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原子光谱、原子能等,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如原子结构的实际应用)进行讨论,促使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4.引导学生关注原子结构研究的新进展,激发创新意识,培养科技强国责任感。
5.通过学习原子结构,使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奥妙,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之前,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等概念。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原子结构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受限于之前的课程内容,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对原子内部微观世界的理解尚不深入。
4.组织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5.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6.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结构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与原子结构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原子结构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拓宽知识面。
二、学情分析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电子排布规律以及原子内粒子相互作用等方面知识。
2.强调重点和难点: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强调,提醒学生注意理解。
3.感悟与收获: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化学知识的感悟和收获,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教学重点
1.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关系。
2.原子序数与电子数的关系,电子排布规律。
3.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二)教学难点
1.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3.将原子结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结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第1、2、3题,加强对原子结构基本概念的理解。
2.设计一道与原子结构相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要求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挑战性,能够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
3.查阅资料,了解一位在原子结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学家,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简介,介绍该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和影响。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原子的稳定性与电子排布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动画、模型等直观教具,让学生亲手触摸和观察原子结构,以加深对原子内部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的认识。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内部结构。例如: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电子在原子内部的排布有何规律?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4.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1.利用PPT展示原子的核式结构,详细讲解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在不同能量级上的运动。
2.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原子结构的模型构建,加深对原子内部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的认识。
3.讲解电子云的概念和原子的量子化轨道,引导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内部的排布规律。
4.分析原子的稳定性与电子排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原子的基本性质。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查找有关原子结构的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
4.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动画、模型展示、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够在直观、生动的环境中学习原子结构,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他们相互指出在原子结构学习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a.阅读教材第58页的“科学家的故事”,了解科学家们探索原子结构的艰辛历程。
b.拓展阅读有关原子结构的前沿研究,如量子力学、原子核模型等,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字迹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2.书面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实践作业和探究作业可适当延长提交时间。
3.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分工合作,确保作业质量。
2.实践作业:
a.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如铁生锈、电池放电等,分析其中的原子结构变化,并撰写观察报告。
b.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如核电站、医学诊断等,并结合原子结构知识进行简要解释。
3.探究作业:
a.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关于原子结构的实验,验证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关系。
b.针对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观察现象和结论。
4.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可能对化学学科存在一定的偏见,教师应通过生动的教学实例,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念。
5.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提供个性化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理解。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设计丰富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使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在化学科学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敬畏之心。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原子内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一个原子的质子数等于它的电子数,这也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通过强相互作用力保持在一起,而核外电子则受到原子核的吸引。”
6.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分层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7.教学过程中注重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如燃烧木条,让学生观察现象,引导他们思考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分子和离子,那么原子与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四、巩固拓展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原子结构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五、总结反馈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反馈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燃烧木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思考燃烧过程中原子是否发生变化。
“同学们,我们刚才观察到的燃烧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化学反应。那么,在这个反应中,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呢?它们在反应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2.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分子和离子,那么原子与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让学生进行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讲解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概念。
(五)总结归纳,500字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的困惑,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绘制一个清晰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标注出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位置,并简要解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理解同位素的概念,学会区分同位素,并能解释同位素现象。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化学反应中原子结构的改变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模型、示意图等工具,将抽象的原子结构形象化,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9.课后作业设计: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如蜡烛燃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涉及到原子和分子的重新组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的结构。
2.列举三个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实例,分析这些反应中原子的结构变化,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变化的原因。
3.针对同位素的概念和应用,请学生举例说明至少两种同位素,并解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意义。
4.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编写至少三个关于原子结构和同位素的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互相解答疑问。
5.结合所学知识,尝试回答以下问题:“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有何关系?如何通过原子序数推断元素的原子结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3.学生进行作业展示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题技巧。
4.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困惑,以及如何解决问题。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创设了丰富多样的情景,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原子结构的美丽和复杂性,增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原子和分子》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3.2原子的结构。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原子的定义和构成,本课时将进一步深入学习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由于原子结构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将注重运用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子结构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学生可以通过写反思日记或者进行小组讨论的方式,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原子结构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
3.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反思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2.问题导向深入思考:本节课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原子结构的组成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质疑的精神。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和探究原子结构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树立科学研究的自信心。
2.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遵循科学规律,勇于质疑和探索,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4.原子结构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如原子间的电子转移、共享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以下讨论主题:
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让学生分析不同原子模型的优缺点,探讨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不断完善原子结构的认识。
2.原子序数与原子量的关系:讨论原子序数与原子量的联系,以及它们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1.复习课堂所学内容,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2.结合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原子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短文。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介绍原子核、电子云、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基本性质,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2.原子结构的模型:通过多媒体展示,介绍道尔顿原子模型、汤姆逊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和玻尔原子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和发展。
3.原子序数与原子量:讲解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作用,为学生后续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一、学习目标: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课前预习】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2.原子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分割的实心小球呢?如果不是,那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呢?【情境导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10.16新疆罗布泊),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二、自主探究:【阅读】课本第70页原子的构成一段文字,观察图4-11.同桌互相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
(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
)2.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观察】教师播放的动画:原子内部的运动,概括原子的结构。
【分析思考】分析教材第70页表4—1、4—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部分?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阅读】课本第71页第一段,体会原子的体积之小。
表1【阅读】教材第71页的相关内容。
1.结合表1体会为什么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2.请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3.运用这个式子,计算一下表1中任意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交流讨论】1.相对原子质量有没有单位?2.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与其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何关系?3.分析表2,思考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表2【交流讨论】同桌互相提问,从附录中查出一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我的收获】【小结】一、原子的构成(带1个单位)———1.原子(不带电)(带1个单位)2.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3.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外的电子数。
4.原子核居于原子的,在原子中占的体积,电子绕着原子核。
二、相对原子质量1.概念:以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2.表达式Ar= ————————————3.与构成原子的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在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上,又因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相比较,所以相对原子质量≈ + 。
★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的关系三、自我测评1~5题【课堂练习】课本P721.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B.原子的类别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所决定的C.原子中不存在带电微粒,因而整个原子不显电性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电子上2.碳和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12和24,则碳和镁的原子质量之比为( )A.12:1B.2:12C.2:1D.1:23.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由于所带电量和所带电量相等,但,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一般是由、构成的,质子带,中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上。
4.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 Kg,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_。
5.锂电池可用作心脏起搏器的电源。
已知一种锂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和4个中子,则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1B.3C.4D.76.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选择填空:(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3)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4)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5)带正电的粒子是;(6)带负电的粒子是;(7)不带电的粒子是;(8)质量与氢原子质量近似相等的粒子是;(9)质量最小的的是;(10)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
7.我国已于2007年发射绕月飞行的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人类探月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勘察、获取地球上蕴藏量很小而月球上却极为丰富的核聚变燃料——“He-3”,解决地球能源危机。
已知“C-13”是指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原子,则“He-3”所指的氦原子核内含有 ( )A、3个质子,没有中子B、2个质子,1个中子C、1个质子,2个中子D、3个中子,没有质子【中考直通车】8.中科院的全超导的“人造太阳”——托克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的调试运行成功,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前列。
氘和氚是核聚变的原料(氘、氚原子核内都只有1个质子,但含不同数目的中子),聚变发生后,氘、氚原子核转变为氦原子核。
根据以上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聚变是化学变化 B.氘原子和氚原子属于不同元素C.氘原子和氚原子是氢的两种同位素 D.氘原子和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9.20l0年4月5日,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第117号新元素,填补了第116号和118号元素之间的空缺。
推测该元素为117号元素的依据是(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电子数 D中子数和质子数10.雄伟壮观的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表面安装了近2万块钛(Ti)金属板。
已知Ti 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i可以表示一个钛原子B.Ti4+核外有26个电子C.TiO2中含有氧分子 D.CaTiO3属于金属氧化物11.下列化学用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A.O B.Zn C.N2D.CO12.朝核问题引发了国际关注,核问题的关键是核能的如何利用。
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那么( )A.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 B.该元素是金属元素C.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D.该原子核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13.人们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
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a粒子轰击金箔,发现:①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数a粒子被弹了回来。
请你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1)现象①:;(2)现象②:;(3)现象③:。
【拓展延伸】14.已知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40,下表是几种原子的构成和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
讨论:通过此表可以总结出如“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等结论,请你再总结二条。
(1)(2) .15.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轰炸南联盟时,广泛使用了美制贫铀弹,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已知贫铀弹中含有铀236(236是铀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其质子数为92,则这种铀原子里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为。
16.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对化学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的原子学说中,包括以下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化学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而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同种元素的原子内部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一定相同的中子数。
从现代的观点来看,你认为道尔顿的三个论断中,不确切的是(填序号)。
【作业布置】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的形成一、学习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知道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会画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知道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重难点)3.知道离子的形成过程,会用离子符号正确的表示离子。
(重点)【课前预习】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如铁、水、食盐。
2.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叙述原子和分子、原子和元素的联系与区别。
【情境导入】朗读《漫游原子世界》,猜想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我是一个小、小、小的电子,在原子内部很大的空间中围绕着原子核这个小老头不停地转动;我们在飞,却怎么也飞不高。
因为这老头长得很特别:虽然占据原子中央很小的地盘,却是由中子和质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因此,这小老头也带正电,很有能耐,正好把我们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所以我们很难脱离原子核的怀抱。
”二、自主探究:图文,思考下列问题:【阅读】课本P78~791.核外电子是排布的。
2.画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说明各部分表示的含义:①圆圈表示 、②圆圈内+表示 、③数字表示 、④弧线表示 、⑤弧线上的数字表示 。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有五个要素)3.仔细研究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我们发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是:第一层最多排 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 个电子,第一层 后排第二层,第二层 后排第三层;最外层最多排 个电子。
4.原子的相对稳定结构是指:5.进一步的探究发现: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性质的关系★对照原子结构示意图,思考:O 与S 、F 与Cl 两组元素的化学性质如何?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 数关系密切。
而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的 数决定的。
【思考】由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没有达到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得电子,从而达到稳定结构。
那么,得失电子的结果怎样呢? 【资料】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
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氯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达成共识后由两名同学上台表演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阅读】课本P 79第二段图文。
1.找出离子、阴离子、阳离子的概念,并举两例。
2.说说书写离子符号应注意的事项。
【小结】1.离子的形成:原子 →阳离子 →带正电原子 →阴离子 →带2.离子:带电的或叫离子。
带正电的离子叫;带负电的离子叫。
3.离子符号⑴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
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1个单位的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
如:阳离子:阴离子:⑵表示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Mg2+ ——表示一个镁离子(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2Mg2+:表示两个镁离子(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4.离子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思考交流】1.原子与离子的比较;2.归纳元素、原子、分子、离子、单质、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书P79【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我的收获】【小结】三、自我测评【课堂练习】课本P 801~2题1.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在最外层得到电子后,不发生变化的是 ( )(1) 元素种类 (2)化学性质 (3)相对原子质量 (4)原子的电性 (5)原子核 (6)电子层数 (7)最外层电子数A 、(1)(3)(5)B 、(2)(4)(6)(8)C 、(2)(5)D 、(1)(5) 2.在下列示意图表示的粒子中,属于原子的有 (填序号,下同),属于阳离子的有 ,属于阴离子的有________,属于同种元素的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