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食源性疾患及其预防
食源性疾病及预防
食源性疾病及预防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食用或接触受污染或受感染的食品而引起的疾病。
这些疾病可以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其他有害微生物引起,也可以是由于食物中存在的有毒物质或化学物质造成的。
食源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造成大量的疾病和死亡。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和食源性感染。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受污染食物后出现急性症状,如腹泻、呕吐、发热等;而食源性感染是指摄入受感染食物后,体内微生物繁殖引起的疾病,症状可能出现较晚,如肠胃不适、发热、厌食等。
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直接传播、交叉污染和间接传播。
直接传播是指直接接触患者的食物、水源等,导致病原体传播;交叉污染是指不同食物或不同区域之间的污染传播,如使用同一刀具或盘子;间接传播是指通过接触受污染的表面、空气、昆虫等传播。
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食品卫生不达标,包括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不洁净、不足的烹饪或储存条件等;微生物感染源的存在,如患者或健康人群中的携带者;动物和环境因素的介入,例如家禽、畜牧等动物和水源等。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个人卫生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基础,要保持良好的洗手习惯,尤其是在接触食物、如厕后等场合;注意饮食卫生,选择新鲜、熟食,避免食用生肉、未洗净的水果蔬菜等;妥善保存和加热食物,避免交叉污染。
此外,食品安全监管是防止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食品生产、销售和加工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和卫生达到标准。
加强食品质量抽检,对不合格的食品进行处理,严惩违法经营者,确保食品安全。
最后,公众教育与健康宣传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公众对食物安全和卫生的认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规范,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总之,食源性疾病对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预防是关键。
通过个人卫生、食品安全监管和公众教育与健康宣传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食源性疾病的认识与预防
食源性疾病认识与预防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饮水摄入的微生物、化学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病可以由多种微生物引起,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也可以由毒素、化学物质或放射性物质引起。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发热、腹痛、头痛等。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关键在于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食品安全和卫生。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关键,尤其是在处理食品、使用卫生间后、接触动物或动物环境后,都要及时洗手。
同时,要保持身体清洁,不随地吐痰或乱扔垃圾。
2.选择安全的食品:选择新鲜的食材、有正规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熟食或经过高温处理的罐头食品,以及保质期内的食品。
避免购买或食用已经变质或不新鲜的食品。
3.妥善保存和处理食品:将生肉与其他食材分开储存,生肉要放在冰箱下层,加工食品要在熟炒或煮沸的情况下食用。
食品应保存在干燥、清洁的环境中,冰箱和食品柜要保持清洁。
4.烹饪食品时加热彻底:烹饪时应确保食物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以杀死潜在的细菌和寄生虫。
烹饪生肉时要确保内部完全熟透,而不是表面焦糊而内部仍然生。
5.注意食品交叉污染:在加工和储存食品时,应注意避免食品交叉污染。
例如,在烹饪生肉前,要清洗切割板和刀具;在食品储存和运输时,应将生肉和其他食品分开包装或装在不同的容器中。
6.避免食品过敏:对某些人来说,某些食物可能会引起食物过敏反应,因此需要避免这些食物,或咨询医生获取适当的医疗建议。
食源性疾病通常由于食品受到污染而引起,例如,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交叉污染、食品保存不当、使用过期食品等。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方法包括注意个人卫生、保持食品卫生、妥善保存和处理食品、烹饪食品时加热彻底等。
如果怀疑患有食源性疾病,应尽快就医。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2.食物过敏原 (food allergen) :指存在于食品中可以
引发人体食品过敏的成分
食物过敏原的特点:
(1)任何食物都可能是潜在的过敏原 (2)食物中仅部分成分具有致敏性 (3)食物过敏源的可变性 (4)食物间存在交叉反应性 卵清蛋白和卵粘蛋白 热 酸等 奶之间、蛋之间等
(六)治疗和预防措施:
抗生素治疗时首选氨苄西林
2.食源性疾病的范畴:
①食物中毒;②食源性肠道传染病;③食源性寄生虫 病;④人畜共患传染病及食物过敏;⑤食物营养不平 衡所造成的某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某些有毒 有害物质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的疾病;⑥暴饮暴食
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以及酒精中毒等;
(二)食源性疾病的流行情况
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也 是影响经济生产的主要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3月公布的信息表明,全球每年发生 食源性疾病的病例达到数十亿,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至少有 1/3的人患食源性疾病; 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建立了食源性疾病年度报告制度, 且漏报率相当高;
3.中毒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
4.食品中沙门菌的来源:一是生前感染;二是宰后污染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起初为全身症状:如头痛、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发烧38~40 ℃或更高 临床分型:按临床特点分为胃肠炎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 类感冒型和败血症型,以胃肠炎型最为常见
变甘蔗中毒等。
3 、动物性食物中毒:指食用动物性有毒食品而引发
的食物中毒。 发病率与病死率均较高。 主要有两大类食
品:一是天然含有有毒成份的动物性食品;二是在一定条
件下产生大量有毒成分的动物性食品。
食源性疾病概述及防治
食源性疾病概述及防治食源性疾病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因为它们可以通过食物传播,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食源性疾病的概述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饮水传播的疾病。
这些疾病可以由细菌、病毒、真菌、原虫或有毒物质引起。
食源性疾病可以通过任何食品或饮品传播,但尤其是生食或未煮熟的食品。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包括肚子痛、腹泻、恶心、呕吐、头痛和发热等。
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脱水和死亡。
食源性疾病通常在暴发期间传播,这意味着很多人在相同时间内同时感染。
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原因细菌、病毒、真菌和原虫等微生物是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其中一些微生物是自然存在于食物中的,而其他的则是由受污染的水、土地、动物和人类传播的。
食品加工和储存不当也是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原因。
如果食品没有得到适当的处理、储存和运输,那么这些微生物就会繁殖并引起疾病。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方法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最好方法是采取正确的食品安全措施。
以下是一些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方法:1. 选购新鲜食材。
2. 适当加热食物,确保它们煮熟或煮透。
3. 在储存和处理食物时,保持食品清洁并避免交叉污染。
4.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确保用具卫生。
5. 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物。
6. 饮用安全的饮用水。
7. 避免在不洁的环境下进食。
食源性疾病的防治如果患上了食源性疾病,应尽快求医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补充水分、纠正电解质紊乱、消除症状等。
严重的情况需要住院治疗。
除了个人卫生和正确储存处理食物,政府也应该负起责任,采取措施防治食源性疾病的传播。
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建立监测体系,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从源头上避免食物污染。
结论食源性疾病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预防食源性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个人应该注意食品安全,从源头上避免食物污染。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加强监管,确保食品安全水平,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LOGO
食物中毒是什么
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引起的 急性中毒性疾病。一般以腹痛、恶 心、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为主。
LOGO
广东: 2002年9月8日~9月22日 共14天709人食物中毒
LOGO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一、微生物性病原物
1)细菌及其毒素: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
如沙门菌属、大肠埃希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属等。
引起人类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
如志贺菌、霍乱弧菌等。
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
如口蹄疫、炭疽、鼻疽、结核、布氏杆菌病等。
LOGO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一、微生物性病原物
1.婴幼儿及儿童的发病率高于成人 2.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3.人群中实际发病率较低
LOGO
2019/6/14
29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1年指出的全球 食品安全存在五大问题
●微生物性危害 ●化学性危害 ●天然毒素 ●滥用添加剂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LOGO
四、食物中毒
LOGO
LOGO
(一)国外食物中毒事件
LOGO
食源性中毒
2.食源性中毒(foodborne intoxications) 食源性中毒是摄人已受到某种毒物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一类中
毒性疾病。 食品中各种毒物的来源主要有:
● 某些细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细菌毒素; ● 有毒化学物质(如有毒重金属等); ● 动植物或真菌天然存在或形成的毒素(如某些有毒鱼类、有毒贝 类和某些有毒野生蕈类)。
LOGO
1999年年底,美国发生了历史上因食用带有李 斯特菌的食品而引发的最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 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资料,在美国密歇根州, 有14人因食用被该菌污染了的“热狗”和熟肉 而死亡,在另外22个州也有97个因此患病,6 名妇女因此流产。
《食源疾病及其预防》课件
遵循医生的建议,保持卫生,避免传播给他人。
3
寄生虫感染
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并清洁环境,避免再次感染。
结论和总结
通过理解食源疾病的概念和传播途径,以及采取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我们 可以有效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食品安全与健康。
储存与处理 妥善保存食物 加热杀菌
预防食源疾病的措施
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 在处理食物前后。
清洁食物
彻底烹饪
彻底清洗水果、蔬菜和生食材, 去除表面的污染物。
确保肉类、禽类及蛋类等食物 煮熟,杀灭病原体。
食源疾病的处理与控制方法
1
食品中毒
立即就医,保持水分摄入,避免进食有害物质。
2
肠道感染
常见的食源疾病
如肠道感染、食物中毒、寄生虫感染等。
食源疾病的传播途径
食物污染
通过受污染的食物摄入病原 体,如生食、滞销食物等。
பைடு நூலகம்
人际传播
通过接触带有病原体的人, 如不洁卫生习惯。
环境污染
通过受污染的水源、空气等 引起食源疾病。
食品安全管理措施
食材选择 正规供应商 新鲜食材
定期检测 卫生检查 食品标签
《食源疾病及其预防》
欢迎来到《食源疾病及其预防》的PPT课件。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深入了解 食源疾病的概念以及如何预防它们。
食源疾病概述
什么是食源疾病?
食源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摄入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为什么食源疾病重要?
食源疾病对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引起食物中毒和传染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运输卫生
食品运输工具应清洁无菌 ,运输过程中保持适宜的 温度和湿度,防止食品变 质。
储存条件
食品储存设施应具备防潮 、防霉、防虫等功能,确 保食品在保质期内保持良 好品质。
定期检查
对储存的食品进行定期检 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变质 、过期食品,防止其流入 市场。
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
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多种渠道向消费者传播食品安全知识,提高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概况
全球情况
食源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 生,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为普遍
。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食物链传播,从农场到餐 桌的任何环节都可能引入污染物。
高危人群
儿童、孕妇、老年人以及免疫力较 低的人群更容易受食源性疾病的影 响。
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提高公众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减少食源性疾 病的发生。
05
CATALOGUE
结论
食源性疾病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疾病传播
食源性疾病是通过食物链传播的疾病,可对广大 人群健康构成威胁,引发公共卫生事件。
健康损害
食源性疾病可导致胃肠道不适、食物中毒、甚至 死亡,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经济负担
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和控制需耗费大量医疗资源和 社会成本,增加公共卫生系统的负担。
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
01
02
03
04
1.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尤其在处理食物之前和之后。
2. 确保食物煮熟煮透,避免 生食或食用未经彻底加热的食
品。
3. 储存食物时,注意温度控 制,避免食物变质和细菌繁殖
。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解读
详细描述
这些疾病通常由于食物受到细菌污染,在食用后导致感染。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腹痛等。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
总结词
由病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如甲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等。
详细描述
病毒通过食物或水传播,感染后可能导致消化道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症 状。
分类
食源性疾病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 性两大类,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 、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和寄 生虫病等。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01
02
03
传播途径
食源性疾病主要通过摄食 进入人体,因此食物是主 要的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所有人群都可能感染食源 性疾病,但儿童、老年人 、孕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身体虚弱者更容 易感染。
季节性
食品生产与加工环节的监管
加强食品生产与加工环节的日常监管 ,定期对食品企业进行检查和评估, 确保其符合卫生和安全标准。
对食品生产与加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防止不合格 食品流入市场。
个人卫生与饮食习惯的养成
提高公众对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的认识,倡导勤洗手、分餐 制等卫生习惯。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均衡饮食、适量摄入、避免过度 加工食品等,以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其他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总结词
由于食物中化学物质超标或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详细描述
如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可能导致消化道不适、中毒等症状。
03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01
制定严格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明确食品生产和销售的标准和规 范,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
02
食源疾病及其预防
https://
REPORTING
• 食源疾病概述 • 常见食源疾病及其原因 • 食源疾病的预防措施 • 食源疾病的社会责任与监管 • 食源疾病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目录
PART 01
食源疾病概述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息,避免购买过期或假冒伪劣食品。
03
鼓励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
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食品安全问题,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共同维护
食品安全。
பைடு நூலகம்
PART 05
食源疾病的研究进展与未 来展望
REPORTING
WENKU DESIGN
食源疾病的研究进展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通过对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疾病的分布和传播规律,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 依据。
储存环境
将食品存放在干燥、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避 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分类储存
不同种类的食品应分类储存,避免交叉污染。
食品加工与烹饪
加工工具的清洁
确保食品加工工具和容器在使用前已经彻底清洗干净。
烹饪熟透
肉类、鱼类和豆类等食品应充分煮熟,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病原体。
避免交叉污染
在加工和烹饪过程中,应避免生熟食品的交叉污染。
清洗果蔬
03
食用前应彻底清洗果蔬,以去除可能存在的农药残留。
PART 04
食源疾病的社会责任与监 管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政府监管与政策
制定食品安全法规
政府应制定严格的食品安全法规,明确食品生产、加工、 储存和销售等环节的规范要求,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措施包括防污染、控制细菌繁殖和杀灭病原体。
防污染的方法包括牲畜进行兽医卫生检验、宰场注意防止宰后污染和加强肉类食品在储藏、运输、加工、烹调和销售等环节的卫生管理。
控制细菌繁殖的方法包括低温环境和尽快食用,缩短储存时间。
杀灭病原体的方法包括彻底加热、消毒和煮沸。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另一种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其病原学特点是副溶血性弧菌在海水和淡水中均可生存,是海产品中的一种常见致病菌。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方法包括生食海产品时注意卫生、加热处理和避免交叉污染等。
大肠杆菌是大肠埃希氏菌的俗称,只有少数菌株能直接引起肠道感染,最为严重的是出血性(致死性)结肠炎,其中主要的血清型是O157。
典型症状是明显腹泻和血性腹泻,第二、三天可能会大量出血而成为所谓的“全血性大便”。
河豚鱼中毒是由于河豚鱼本身含有一种河豚毒素所引起的。
河豚毒素对热、盐腌、日晒较稳定,但pH值偏酸或偏碱时可以将其分解、破坏。
因此,食用河豚鱼时需要特别注意。
毒蕈中毒多为误食。
毒蕈类的原浆毒主要是毒肽类,能够使身体大部分器官发生细胞变性的毒物。
临床表现分为6期,包括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神经症状期和恢复期。
其中,潜伏期长的毒蕈中毒提示要引起重视。
在内脏损害期,病人必死无疑,因此应该护肝,密切留意尿液变化。
恢复期是一个逐渐恢复的过程,建议病人在此期间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食用任何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
食品中有害金属污染的毒作用特点包括强蓄积性、可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而在生物体及人体内达到很高的浓度,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常以慢性中毒和远期效应为主。
预防金属毒物污染食品及其对人体危害的一般措施包括消除污染源、制定各类食品中有毒有害金属的最高允许限量标准,并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测工作、妥善保管有毒有害金属及其化合物,防止误食误用以及以外或人为污染食品、对已污染的食品应根据污染物种类、来源、毒性大小、污染方式、程度和范围、受污染食品的种类和数量等不同情况作不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食物中毒概述
一、食物中毒的概念 食物中毒系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 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 急性、亚急性疾病。 二、食物中毒的特征 1.潜伏期短,一般数分钟到数小时,爆发流行;
2.病人临床表现相似,且多以急性胃肠道炎症为主;
3.发病的范围有限,发病与食入某种食物有关; 4.人与人之间不传染; 5.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
肉毒杆菌素除皱美容
利用的就是它可以阻断神经和肌肉之间信息传导的功效。和化学剥皮、 胶原注射等手术相比,肉毒杆菌毒素去皱确实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去 皱技术,它有损伤小、无创伤、不影响工作、见效快的优点,只需要在 皱纹处注射一针肉毒素,3到14天后皱纹就会逐渐展平。 肉毒杆菌毒素是由于麻痹了肌肉使得肌肉没有跳动能力而消除了皱纹, 所以偶尔会产生头痛、过敏、复视、表情不自然的不良反应。
第三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分类
分 类 病原菌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
李斯特菌,产气荚膜梭菌 感染型 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 耶尔森氏菌 副溶血性弧菌 毒素型 肉毒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 孢杆菌
1.肠胃性食物中毒
①沙门氏菌
在食品中繁殖后,并不影响食品的色、香、味。
急性感染与中毒分类 急性感染
细菌性感染(感染型食物中毒) 病毒性感染(食源性病毒性感染) 寄生虫感染(食源性寄生虫感染)
急性中毒
细菌毒素中毒(毒素型食物中毒) 化学性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动物毒素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 植物毒素中毒(植物性食物中毒)
二、发生急性并发症的估计
虽然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还不十分清楚,但据美国食品与药品管 理局(FDA)估计,大约有2-3%的食源性疾病病人可以导致继发性慢性 疾病。如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可以引起婴幼儿肾功能衰竭;沙门氏菌 可以导致变应性关节炎(reactive arthritis)和严重感染;李斯特 菌可以引起脑(脊)膜炎(meningitis)和死胎;空肠弯曲菌可能是并 发急性感染性多神经炎(Guillain-Barre syndrome)的最主要的诱因
三、食物过敏
除了食物中毒外,某些含有过敏源的食物还可以引起食物过敏。大多数 情况下,食物过敏只是引起一些轻型症状。但对某些食物有高度敏感的 人可以有致命的危险。高敏体质的人即使暴露少许过敏食物,也可以引 起过敏反应。症状包括血管水肿、荨麻疹、湿疹、红斑、鼻炎、打喷嚏
、气喘和各种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病原:副溶血性弧菌
A.嗜盐,3.5%的含盐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B.对酸敏感,普通食醋中5分钟可杀死。 C.对热抵抗力较弱(90度1分钟可杀灭)。 D.溶血,致病性与溶血能力平行。 E.可产生耐热的溶血毒素,毒素除溶血
中毒机制:与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相同;所产耐热性溶血毒素
可引起肠炎,但不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潜伏期11~18 小时,最短4~6小时,上腹部阵发性绞 痛,腹泻,典型有洗肉水样血水便,无里急后重,有发热, 37.7—39.5℃,病程一般1~3天,痊后良好。
肠道淋巴组织 肠系膜淋巴结
小肠粘膜繁殖
血液
网状内皮系统
内毒素
炎症
菌血症
发热
腹泻
②副溶血性弧菌(嗜盐菌)
中毒的食物主要是水产品,肉类,咸菜及凉菜也能受到污染 对低温及高浓度的NaCI抵抗力强。 污 染 海 产 品 副 溶 血 型 弧 菌 品
带鱼 海蛰 乌贼 大黄鱼 对虾
种
检出率(%)
41.2 - 95.4 94.1 17.5 - 93.0 15.0 - 45.0 43.3
注射一次肉毒素的有效时间是4个月到半年,要想长期有效,每年需 要注射3到4次。
第四节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一、有毒动物食物中毒
河豚毒素
鱼类组胺中毒 有毒贝类
部分鱼贝类含有的海洋生物毒素
鱼贝类 河豚 滤食性贝类 分布器官 卵巢、肝脏、血液、肠道 消化腺、性腺 生物毒素 河豚毒素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 腹泻性贝类毒素(DSP) 神经性贝类毒素(NSP) 失忆性贝类毒素(ASP)
中毒特点
特点是发病快、症状轻、恢复快。一般食用不新鲜青皮 红肉的鱼,如:鲐鱼、青鱼、秋刀鱼、鲣鱼、鱼参、沙丁 鱼、竹荚鱼、金枪鱼等后,数分钟至2小时左右,即可出现 中毒症状。临床上表现为皮肤潮红,特别是脸面部和上半 身,如酒醉样。患者有头晕、心悸、胸闷、血压下降等。 有时可出现荨麻疹者,个别患者出现哮喘。一般体温正常, 患者于l一2日内恢复,预后良好。
④变形杆菌 主要污染动物性食品,尤其水产品较多。 ⑤葡萄球菌 主要污染肉制品、剩饭、奶及奶制品。 耐高温,煮沸30分钟还具有制病性。 ⑥产气夹膜杆菌
耐热,分别很广,分泌强烈的外毒素。
2.神经性食物中毒(肉毒毒素)
产生神经毒素,死亡率高 毒素强,无色,无味,不易被察觉 生物武器
病原:肉毒梭状芽孢杆 菌,G+厌氧杆菌,芽孢 抵抗力强。生长产毒适 宜温度为18—30℃。
造成我国食物污染的直接原因系源头污染
化肥、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大 量使用,使用的农药仍以杀虫剂为主,占总用量的 68%,其中有机磷杀虫剂占整个杀虫剂用量的70% 以上;杀菌剂和除草剂占总用量的18.7%和12.5% ,它们会造成食品污染,从而使蔬菜、粮食中农药 残留超标。 用于“催熟”水果等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能具有雌 激素样活性,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会造成女性 性早熟,男性性特征不明显等人体身体发育不正常 现象(称为内分泌干扰效应)。
病原:
引起食物中毒常见菌株: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 沙门氏菌(可产生肠毒素)
流行病学特点:
A.多见于夏秋季,患病类型不完全一致 B.中毒食品:中毒食品主要是肉类食品,也可由鱼虾,家禽,蛋类奶 类引起 肉类食品中沙门氏菌来源:生前感染,宰后污染 C.发病率及影响因素 活菌数量、菌型及个体易感性
四、慢性危害
蓄积性毒性:如多氯联苯污染所致米糠油中毒事件、镉污染引起的痛 痛病等; 免疫毒性:影响机体免疫系统,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或使机体抵抗力 降低; 遗传毒性:包括生殖毒性、胚胎毒性、繁殖毒性以及致畸性影响等; 行为毒性:指对正常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带来的损害性改变; 致癌作用:指一些致癌因子作用于正常细胞,并使其转化为肿瘤细胞 的过程。
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4小时内,短的半小时左右 。 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腹泻、稀水便或 糊状大便。由于腹痛、呕吐剧烈 。 部分患者有头痛、低热、嗜睡、四肢发麻、眼球震颤、 严重时可发生抽搐,甚至昏迷。 肝脏、肾脏受损。 严重中毒者可发生急性溶血。
贝类中毒
某些无毒可供食用的贝类如贻贝、蛤类、螺类、 牡蛎等,在摄取了有毒藻类后,就被毒化。因毒素在 贝类体内呈结合状态,故贝体本身并不中毒,也无生 态和外形上的变化。但是,当人们食用这种贝类后, 毒素迅速被释放,就会发生麻痹性神经症状 。
河豚鱼,又称鸡泡鱼,是一种味道鲜美但含剧毒素的鱼类。 主要产在日本、东南亚及我国沿海、长江下游一带。有上百 个品种,但许多品种含毒性极强的神经素,称河豚毒素 (TTX) ,在鱼卵、卵巢和肝脏中含量最高,其次为肾脏、 血液、眼睛、鳃和皮肤。鱼死后内脏毒素可渗入肌肉。为每 年春、夏季(2-5月),此时毒力最强。
③大肠杆菌
有些菌株产生肠毒素,不同的血清类型 如O157:H7 少数菌株引起肠道感染,称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肠道感 染包括旅行者腹泻、婴儿腹泻、出血性结肠炎等。其中肠出血 性大肠杆菌O157· H7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
流行特点:中毒多发生在3-9月
中毒食品:动物性食品 畜禽肉、蛋、生牛奶和奶制品、鲜 榨果汁及蔬菜。
第一节 概述
食源性疾病 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制病因素,使人体患感染性的或 中毒性的疾病,都称为食源性疾患。 对人体的危害
急性中毒与感染
急性并发症
食物过敏 慢性危害(慢性疾患、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不确定性危害
一、急性感染与中毒的定义
感染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引起的一类病症。
中毒特点为神经麻痹 ,故称麻痹性贝类中毒 。 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唇、舌麻木,肢端麻痹, 头晕恶心,胸闷乏力等,部分病人伴有低烧,重症者则昏 迷,呼吸困难,最后因呼吸衰竭窒息而死亡。
组胺中毒
致病因素
组胺是蛋白质分解产物,青皮红肉色肌肉中含血红蛋白 较多,因此,组氨酸含量高,当受到富含组氨酸脱羧酶的 细菌的污染,于适宜条件下,则可被分解出大量组胺。如 果食用了含大量组胺的鱼肉,就会产生过敏性(或称类过敏) 中毒。
发展中国家 痢疾(食源或水源性):每年两百万人死于痢疾 工业国家 30%的人口患有痢疾 每百万有20人死于痢疾 全世界 40-60亿例食源性痢疾(据WHO2002年统计数字) 每年在美国 7600万食源性疾病 325000住院治疗 5000死亡 澳大利亚每天有11500人患食源性疾病
中国卫生部通报,2005年第二季度共收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 67起,中毒2129人,死亡59人
欧洲食源性疾病——弧菌病趋势
140
发生率 (例 /10000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英格兰&威尔士 丹麦 瑞士 以色列 冰岛 芬兰 瑞典 挪威 斯洛伐克 苏格兰
其发病机理是:
(1)细菌、病毒或寄生虫侵入肠粘膜或其它组织、繁殖并直接引 起周围组织的损害; (2) 细菌和某些病毒侵入肠道繁殖,释放毒素,损害周围组织或 干扰正常器官或组织的功能。
中毒是由于摄入已受毒物(素)污染的食品引起的一类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