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立法及其判断标准

合集下载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三册政治9.1《科学立法》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三册政治9.1《科学立法》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1框科学立法本单元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核心,探究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

第九课围绕怎样建设法治中国的问题,重在从微观上说明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主要探究了人大科学立法的内涵、要求,政府严格执法的内涵、要求,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的内涵、要求,公民全民守法的要求。

第一框“科学立法”,阐述了建设法治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系统阐释了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要求和重要意义,与前两框一起构成了法治中国的体系,明确了建设法治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党和国家统筹和谋划。

一、教学目标1. 必备知识:理解科学立法的内涵、基本标准;理解科学立法的要求。

2.关键能力: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通过学习,明确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二、学科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

认可科学立法的标准,认同我国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及其做法的科学、严谨性。

增强建设法治社会、促进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信心。

2.科学精神。

通过案例和老师讲授、学习,明白法律制定的流程,知道立法的科学为依法治国奠定基础。

3.法治意识: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建设法治社会。

4.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为国家立法建言献策,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

学习法律知识,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1.教学重点:理解科学立法的内涵、判断标准;理解科学立法、提高立法质量的要求。

2.教学难点:理解科学立法的判断标准;理解科学立法、提高立法质量的总体要求。

结合预习导学案预习本课,对教材进行初步了解。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观看《法治中国》纪录片。

【导入新课】建设法治中国是系统性工程,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本节课我们学习科学立法的相关知识。

【进行新课】一、科学立法的内涵总议题:推进科学立法、提高立法质量议题情境:1.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得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呼声越来越高。

2023年安徽公需课考试题库

2023年安徽公需课考试题库
2023年
序号
题目
1
()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时,第一次提 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
2
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作为专门协商机构 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3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4
从2015年3月正式启动到()通过,几年来《民法典》的编纂工作中,人民的声音深刻影 响着立法的走向。
94
党面临的“四大危险”有()。
95
西方现代化通常指的是经济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涵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生态等在内是()的全方位现代化。
9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在前 进道路上,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哪些重大原则?()
9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坚持的原则包括()。
A
A、共产主义思想
B、邓小平理论
D
A、12
B、13
C
A、绿色发展
B、高水平开放
D
A、贯彻新发展理念
B、团结奋斗
A
A、《国家安全战略纲要》
B、《国家安全战略简史》
B
A、政治安全
B、人民安全
A
A、国家安全体系
B、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A
A、国民安全
B、人民安全
C
A、人民安全
B、政治安全
B
A、一般
B、最好
D
A、航天精神
5 与“三权分立”体制下只有()的议会相比,全国人大的权力比它们更大、地位更高。

第三编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10-13)

第三编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10-13)

第三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2010年思考大纲的基本要求: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要求的内容。

理解: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

熟悉并能够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立法、司法工作,分析和评价有关案例、实例。

第十章健全完善立法第一节坚持科学立法一、为什么:三个必然要求1.科学立法是党科学执政、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2.科学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必然要求;3.科学立法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必然要求。

只有在立法工作中坚持科学立法,才能够满足人民对法律的需求,立法的目的才能够真正实现。

二、怎么样:五个必须1.科学立法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

2.科学立法必须立足我国国情;3.科学立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在规律、立法工作自身的规律。

4.科学立法必须科学合理地规定权利、义务、权力与责任;5.科学立法必须健全立法程序。

第二节坚持民主立法一、为什么:民主立法要求在立法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体现人民的意志和要求,确认和保障人民的利益。

坚持民主立法,既要体现立法内容的民主,又要体现立法程序的民主。

二、怎么样:1.坚持民主立法,必须坚持立法为民立法为民,就是要依法规范权力与权利、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标准,防止“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的倾向。

2.增强立法主体自身的民主性立法主体自身的民主性,包括立法主体组成的民主性和立法主体自身活动的民主性。

3.扩大公众参与立法。

立法为了人民,立法必须依靠人民。

拓宽民主立法的渠道,不断丰富民主立法的形式,扩大公众与专家的有序参与。

第三节坚持法制统一一、法制统一的含义从立法层面坚持法制统一原则,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二是下位阶的法不能与上位阶的法相抵触;三是相同位阶的法相互之间不能抵触。

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我国的法律体系的内部和谐一致,从而保证国家法制的统一。

9-1科学立法(教学课件)—— 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三

9-1科学立法(教学课件)—— 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三
思考:良法从何而来?
良法的实现,最终取决于立法环节, 只有科学、民主的立法才能促使良法的出台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第三框
学 立法
——《民法典》(婚姻家庭篇)
学习提纲
(一)科学立法的内涵 (二)推进科学立法
学习目标 1. 明确科学立法的内涵、标准。-----重点 2.掌握推进科学立法的具体要求。 ----难点 3.辩证分析依法立法、民主立法与科学立法 的关系。
10余处符。合国情和实际,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发扬了 民主;坚持民主立法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的法典,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专家指出∶民法典的编纂是我国科
学立法的典范。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
我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规定我国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22岁、女20岁,且实 行一夫一妻制。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我国有些地方男20岁、女18岁也可以结婚,甚至可 以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还是合法的!!
为什么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是合法的呢?
探究与分享
西藏有些地区可以实行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的法律依据
"平等"与"保护"精神贯穿始终。《民法典》针对时代和经济发展出现的新 问题和新气象,提出了新的条文。
原《婚姻法》规定的患有三种不宜或暂缓结婚疾病的,现在有结婚的权利 ,前提是告知对方,由对方选择是否结婚。不告知的,对方可申请撤销婚姻
我国结婚登记采取双轨制,是世界上结婚最自由的国家。 设立"离婚冷静期",符尊合重国离情婚符自合由历,史也传是最统大限度保护当事人权保利障。人民权利
一、科学立法的内涵

科学决策的标准

科学决策的标准

科学决策是在科学原则的指导下,通过系统性和合理的方法做出的决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科学决策标准:
证据基础:决策应该基于充分的、可靠的证据。

这可能包括实验数据、观察结果、科学研究以及专业领域的共识。

决策者应该考虑并权衡所有相关的证据。

系统性分析:科学决策通常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考虑各种可能的影响和结果。

这可能包括对决策问题的整体了解,以及对各种决策选项的评估。

风险评估:决策者需要评估决策可能带来的风险,并努力降低不确定性。

这包括对潜在风险和利益的全面评估,并确定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

透明度和可复制性:科学决策的过程应该是透明的,允许他人审查和复制。

这有助于建立信任,确保决策的可靠性,并促进科学共同体的参与。

专业意见:在专业领域内,决策通常需要考虑专家的意见。

这些专家可能提供有关特定问题的专业知识和洞见,有助于制定更具科学依据的决策。

社会和伦理考虑:科学决策还应该考虑社会和伦理因素。

这可能包括公众的价值观、社会公正、道德准则以及潜在的社会影响。

灵活性:科学决策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新的信息和变化的情境。

决策者应该愿意重新评估和调整决策,以反映新的科学发现或变化的背景条件。

可持续性:决策应该考虑长期的可持续性,包括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标准共同确保了科学决策的质量和可信度。

在不同的领域和情境下,科学决策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但这些基本原则通常是适用的。

科学立法及其判断标准

科学立法及其判断标准

科学立法及其判断标准科学立法是指立法过程中依据科学理论、经验和方法论对立法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以确保法律制度科学合理、效果显著、可操作性强。

科学立法的判断标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科学性和合理性科学立法应当符合科学理论和经验,充分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立法者应当审慎选择和确定立法的目标、原则和措施,确保立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立法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二、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科学立法应当考虑立法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立法不能只因个别事件或个人意见而进行,而应当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现实问题的解决。

立法者应当科学预见社会发展趋势,提前制定相关法律,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变革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三、立法的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科学立法应当考虑立法的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

立法的内容和要求应当明确、具体,确保执行时的可操作性。

立法者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相关领域的情况和现实需求,听取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在立法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权衡和妥协,确保立法目标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

四、立法的风险评估和后续监管科学立法应当进行风险评估和后续监管。

立法者应当充分考虑法律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立法后应当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和反馈反思机制,及时调整和完善法律制度,确保法律制度的有效执行和社会效果的达到。

五、制定立法纲要和行动计划科学立法应当制定明确的立法纲要和行动计划,确保立法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立法纲要应当提出明确的立法目标和原则,行动计划应当详细规划立法的整个过程,包括立法前的调查研究、立法中的民主决策和立法后的实施监管等环节。

立法纲要和行动计划应当在全社会公开,接受相关方的监督和评估。

六、加强立法者的专业能力和道德修养科学立法应当加强立法者的专业能力和道德修养。

立法者应当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立法者还应当具备公正、勤勉、负责任的职业操守,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法提出和推动科学立法。

专升本法理复习资料第五版第四编内容

专升本法理复习资料第五版第四编内容

第四编法的运行第十五章法的制定第一节立法概述1.立法的概念(名词解释)狭义的立法: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法律(特定的规范性文件)的专门活动。

广义的立法: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并通过法定程序创制法律规范的活动。

由特定的主体,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

作为国家专门活动的立法:(1)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2)对这些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修改、废止;(3)对年久不用的行政法规和规章进行清理;(4)法律解释。

2.立法的特征(简答)(1)特定主体的活动(2)依据一定职权(职权性)(3)依据一定程序(程序性)(4)运用一定技术(技术性)(5)立法内容——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3.立法体制的概念(名词解释)关于立法权限配置、立法权运行和立法权载体诸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核心是有关立法权限的制度和体系。

4.现行立法体制——立法权限划分体制(简答或论述)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的分权,多级并存,多类结合。

中央统一领导——国家立法权即立宪权和立法律权属于中央,并在整个立法体制中处于领导地位。

(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即全国人大制定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基本法律)一定程度分权——中央和地方多方面的主体行使国家立法权和地方立法权。

多级并存——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国家法律,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分别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一般地方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多类结合——上述立法及其所产生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同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及其所产生的自治法规,以及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立法及其所产生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有类别差别。

5.立法原则立法原则:实际就是立法中的法理,是立法主体据以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准绳,是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是国家立法意识和立法制度的重要反映。

第二节依法立法1.依法立法原则的基本内涵(1)一切立法权的存在和行使都应有法的根据(2)规范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的法,应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要有利于立法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3)一切脱离法律轨道进行的立法活动和行为,都要依法受到法律的追究,相应主体要承担应有的责任2.依法立法的三项要求(1)依法立法首先是依宪立法(2)依法立法是依据法律体系立法(3)依法立法是依权限、守程序立法第三节科学立法1.科学立法原则的基本内涵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即尊重和体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与发展客观规律,使法律准确适应改革发展稳定安全需要,公正合理地协调利益关系;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协调性、增强法律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使每一部法律法规切实管用。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知识点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知识点

2023-2024九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归纳班级姓名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P29——P56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P30—431、民主的内涵(1)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2)民主价值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3)民主价值的实现: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4)选择民主道路的决定因素:具体国情。

2、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1)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2)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们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3、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1)产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具有强大生命力。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和核心)。

▲(3)特征: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4)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5)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从来不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而是落实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的。

▲4、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和目的(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

(2)社会主义民主的目的,就是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何意义?(1)有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2)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3)有助于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国家)6、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以及形式(1)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2)形式:①选举民主: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②协商民主:人民内部各方面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7、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主要有哪些?(4种制度保障)(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论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

论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

论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摘要:立法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立法指导思想在实际立法活动中的具体化和体现,是对国家立法意图、目的、目标的总体的系统的概括。

对一国立法意义重大,我国的立法原则具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即把立法原则制度化了,根据立法法规定,我国目前的立法的基本原则有宪法原则、法治原则、民主原则和科学原则。

本文将对这四个原则展开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宪政、民主、法治、科学一、我国立法基本原则概述所谓立法的基本原则,又称法的制定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个立法活动中贯穿始终的、立法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守,受其指导的总体准则。

一般来说,立法的基本原则凝集着一定社会共同体及其成员的权利、利益的期待和追求,体现着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建设和巩固的需要和要求,反映着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法律精神、法律价值、法律理想和法律目的,浓缩了一定社会的法律理念和法律现实。

在我国,以往的立法原则都是以观念化得形式存在的,近二十年来,中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将立法的基本原则以总则的形式明文规定在立法法的总则之中,实现了我国立法基本原则的法律化和制度化,成为我国立法制度的一大特色。

根据立法法第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条的规定,我国立法主要有宪法原则、法治原则、民主原则和科学原则四大原则。

二、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1、宪法原则我国立法法第三条对宪法原则作了如下规定:“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立法的宪法原则更多的是体现在政治方面的,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具体而言,我国宪法原则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立法必须服从一个大局,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这就要求在立法实践中,应当积极制定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积极建设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经济立法优先于其他方面的立法,构建我国市场经济的宏观框架;二是立法应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

专题07 全面依法治国(讲义)(解析版)

专题07 全面依法治国(讲义)(解析版)

专题07 全面依法治国目录 (2)新课程标准要求: (2)核心素养: (2)考点分析: (3)知识构建: (3) (3) (9) (20)新课程标准要求:1.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2.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列举事例,阐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4.搜集材料,阐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通过我国法治历程的学习,明白我国法治的渐进性;通过学习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实践,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明白依法治国的方略的底层设计,理解依法治国方略的系统性、渐进性和持久性。

理解该目标和原则符合我国国情。

通过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具体学习,明白建设法治中国是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更需要公民和全社会的参与与推动。

明白法律制定的流程,知道立法的科学为依法治国奠定基础。

明白严格执法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需要一以贯之。

明白公正司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渐进性工程,持续性工程。

查询身边案例,理解全民守法的重要性。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相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法治观念和法治尝试;认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科学性。

通过学习,相信依法治国下的中国能够实现公平正义。

相信依法治国下的中国能够实现公平正义。

认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增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信心。

知道我国法律制定的严谨性,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通过学习,认同严格执法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通过学习,深入理解公正司法,感悟党在促进公正司法中发挥的领导作用。

正确认识全民守法的具体要求,明白守法是为了更好维护自身的利益。

法治意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性质作出明确规定,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等知识,树立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意识。

科学立法及其判断标准

科学立法及其判断标准

科学立法及其判断标准
科学立法是指以科学的方法制定的法律。

它是以科学的方法获得有关现实情况和法律问题的真实知识,从而形成有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及维护法治社会安定的有效法治制度的过程。

判断科学立法标准是:
一、法律科学性。

以科学研究和实践为基础,以正确有效地实现法律目的为准则,并符合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要求;
二、理论性。

科学地定义、具体建构和诠释法律的性质和内容,并结合实践,进行法律理论的构建和深化;
三、客观性。

以客观有效的原则和技术确定法律法规中尊重自然规律和实践经验的适当性;
四、具体性。

法律事务之规定必须具体明确,不得全部将权利留给司法机关和其他机构裁定;
五、前瞻性。

开展政策性的预测,并结合实时的变革及新的发展,进行及时的调整及经常性的总结;
六、防范性。

严格执行法律,制定有效的法律依据,及时根据实践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防止法律的滥用。

科学立法的判断标准

科学立法的判断标准

科学立法的判断标准
科学立法的判断标准是指在现代法律制度下,对科学立法进行判断时,需要遵守的一
系列客观依据。

科学立法有助于提高国家法律的根据理性水平,也是支持有效执行法律的
基础。

应该做好以下判断标准:
一、适当性,即法律应当合理、公正、及时地实施,不应当片面地推行,而是要在
满足实际需要和避免违法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影响全体的利益。

二、准确性,即实施法律时,应尽量做到精准,使法律更为透明易懂,数量适当,实
际效益最大,不浪费资源。

三、统一性,即要求法律实施时要求统一,一个法律体系里不能同时存在不同的法律,违反一致性原则。

四、灵活性,即法律实施时需要充分利用灵活的手段,比如在应对环境及时变化的情
况下,采用相应的灵活措施应对,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加以修改适应,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及
社会需求。

五、充足性,即实施法律时要求法律内容应当满足社会需求,专业知识、技术水平等
要充足,法律文件也应做到全面周全,保证完善好文件内容等。

总之,科学立法应根据上述标准进行判断,以保证法律实施的有效性,维护社会秩序,确保个人及集体的合法权益。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向纵深发展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向纵深发展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向纵深发展总分:100 及格分数:60单选题1、()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

A、执法必严B、科学立法C、全民守法D、公正司法2、()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

A、严格执法B、科学立法C、全民守法D、公正司法3、在党的()时,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A、十六大B、十七大C、十八大D、十九大4、探索司法辖区与行政辖区分离,体现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司法改革的()方面。

A、司法体制B、司法人员C、司法权力运行机制D、完善司法人权保障5、建立制约、公开、改革审判委员会,体现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司法改革的()方面。

A、司法体制B、司法人员C、司法权力运行机制D、完善司法人权保障6、()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

A、严格执法B、科学立法C、全民守法D、公正司法7、抓好宪法的宣传教育。

确立“宪法日”、宪法宣誓制度。

其中“宪法日”是每年的()。

A、11月14日B、12月4日C、12月14日D、12月24日8、()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保障。

A、严格执法B、科学立法C、全民守法D、公正司法9、()从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行详细论述和部署。

A、《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B、《关于新形势下依法治国的若干准则》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施纲要》D、《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多选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7”中“7”的具体含义包括了()。

A、宪法相关法B、经济法C、社会法D、刑法E、宪法2、推进严格执法,重点是解决()等突出问题。

科学立法

科学立法

科学立法二、科学立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中提出了“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的规划和“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目标,可视为党和国家“依法治国”施政理念的具体写照。

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科学立法具有先决性的作用,它是我国法治体系是否完善的重要价值判断标准,也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现实依据。

(一)科学立法的科学性内涵立法应具有科学性。

科学立法是指在法律制定过程中必须符合法律所调整事务的客观规律,法律的制定过程应尽可能满足法律赖以存在的内在与外在条件,使法律规范与客观现实之间保持最大限度的和谐。

科学立法既要注重立法过程,使立法具有形式或程序方面的科学性,也要注重立法结果,使立法具有内容或实质方面的科学性。

科学立法的科学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立法的科学性是对经验立法的否定科学性意味着客观性与规律性,它否定主观性与随意性。

法律既是一种人文现象,又要符合自然世界的客观规律。

如果立法仅仅考虑前者,便局限于经验意义上的主观性,从而立法便有可能陷入随意性。

科学立法是对经验立法的否定,实现人文意义上的主观性与自然世界的客观性的统一。

2.科学立法的科学性是对工程立法的否定工程立法是一种机械性的观点与主张,它将法律尤其是立法视为一种社会工程,认为可以在特定时间内通过这种集中行为使一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个法律的格局,甚至通过一次立法行为形成一个法律。

科学立法否定这种看法,而是主张立法要根据事态的需要和对事态与法之关系的认识进路系统渐进地进行。

3.科学立法的科学性是对政绩立法的否定政绩立法在法律制定中所考虑的是立法事件和立法行为本身,而不是立法与社会进程的关系、立法与其所调整之社会现实的关系。

它的目的、过程等都不是从法治本身产生法律,故而其必然是科学立法的对立物。

科学立法及其判断标准

科学立法及其判断标准
提 高立 法 质 量 作 为全 面推 进 依 法 治 国 的关 键 点 ,
上, 上述 关 于科 学 立法 的各 种表 述 和 阐释 , 往 往 是 将 科 学立 法 作 为一 项 立 法理 念 予 以看 待 ,强 调 对 立 法行 为 和结果 的应 然 分析 。
突出了科学立法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体 系和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意
法 经验 和 能力 相 对不 足 的 问题 ,如 何 保 障立 法 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彻落实人 民利益优先于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 的原
则。 另一方面 , 立法内容的合理性体现为立法内容 的合规 律 性 ,在 把握 社 会发 展 内在 规 律 的基 础 上 恰 当选 择 调 整事 项 ,在 认识 到 立法 者 有 限理 性 的 基础上努力保持 同步立法 ,在把握权利行使 和权 力运行规律 的基础上合理分配社会资源 ,在坚持 平 等 保 护 和适 度 倾 斜 的 基 础 上有 效 规 制 法 律 行
年制定 的《 立 法技术规范 ( 试行 ) 》 对法律 结构规
范、 法 律 条 文 表 述 规范 、 法律常用词语规范 、 当选 修 改形 式规 范 和法 律废 止 形 式规 范进 行 了明确 规
定, 这 对 于规范 立法技 术无 疑意义 重 大 。
5 . 立法 主体 的专 业性 。对 于 立法者 而 言 , 受 过 较 高程 度 的教 育 ,具备 一 定 的专 业知 识 是 有效 开
的规 范性 和 立 法主 体 的 专业 性 。
[ 关键词 ] 立法; 科 学立法; 判断标准 [ 中图分类号 ] D 9 2 0 . 0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2 — 2 3 4 1 ( 2 0 1 5 ) 0 4 — 0 1 1 3 — 0 2

科学立法的概述范文

科学立法的概述范文

科学立法的概述范文
科学立法是一种法律制定的方法,旨在通过合理和合法的方式来促进
科学进步,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同时保护科学家和科研机构的合法权益。

主要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一是科学立法对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的规范,二
是科学立法对科学研究有关的政府政策的规定,三是科学立法对科学家和
科研机构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首先,科学立法对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科学立
法旨在维护研究者获得有关技术和研究成果的权利,规范研究发表的过程,限制发表者对技术开发的限制,保护研究者从中获得的权益。

科学立法还
要对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研究的行为和行动作出明确的规定,保护科学家和
科研机构的利益。

其次,科学立法对科学研究有关的政府政策也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立
法旨在加强政府对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的支持,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同时遏制可能破坏科学发展的活动。

以法律的形式出台的一些政策
措施,如提供政府补助、出台科研人员政策,以及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方
面的措施,可以大大提高科研机构的经济动力和技术进步能力,为科研机
构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科学立法事例

科学立法事例

科学立法事例在当今社会,科学立法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以下是关于科学立法的九个事例,分别从立法程序规范、立法技术提高、立法内容合理、立法公开透明、立法民意反映、立法监督完善、立法评估科学、立法技术审查和立法后评估实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立法程序规范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的过程中,政府严格按照立法程序,进行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讨论。

该法于2016年12月25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标志着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立法技术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数据在法律纠纷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规范电子数据的收集、保全、审查和认定,我国制定了《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这一规定提高了立法技术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为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立法内容合理针对网络诈骗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我国制定了《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该意见对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定性、证据的审查判断、涉案财物的处理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使得相关法律条文更加合理和完善。

四、立法公开透明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的过程中,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充分体现了立法的公开透明。

该法于2018年8月31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为规范电子商务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五、立法民意反映为了加强对人体器官移植的规范和管理,我国制定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

在制定该条例的过程中,政府广泛听取医学界、法律界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反映了民意。

该条例的实施为维护人体器官移植的伦理原则和保护相关各方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立法监督完善为了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我国制定了《食品安全法》。

该法规定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生产经营、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政府还建立了完善的立法监督机制,对食品安全法的实施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

[36404440]高二政治学考背诵细目表-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

[36404440]高二政治学考背诵细目表-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诵自查表章节知识点是否落实第一课1.原始社会的地位、生产关系的特点2.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3.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4.国家产生的过程5.奴隶社会进步性的表现6.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7.封建统治的方式(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8.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9.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必备的两个基本条件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11.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原因12.正确评价空想社会主义(进步性+局限性)1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思想来源+历史前提)、理论基石、诞生标志14.《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两个必然+一个政党+理想目标)15.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16.十月革命的意义17.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制度的曲折和发展(进程+趋势+中特)第二课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2.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3.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思想基础+阶级基础)、意义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开端、结束标志、特点(3个“新”)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对中国(辞旧+迎新)+对世界]6.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一化三改)、实质7.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和历史意义8.中共八大的地位、最重要的贡献、意义第三课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3点)、意义2.改革开放的历程(几个关键时间节点)3.改革开放的意义【历史意义(4个改变+3个飞跃)+现实意义(一个重要法宝+一条必由之路+两个关键一招)】4.中国共产党所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题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个理论及其主题、意义)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7.四个自信的地位及其关系第四课1.新时代的科学内涵(5个“是”)、意义(3个“意味着”)2.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变与不变3.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的原因、措施4.中国梦的内涵、本质、作用(意义)、要求(3点)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内涵、要求(四个“伟大”)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创立的背景(4点)7.“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具体内容、地位8.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因章节知识点是否落实第一课1.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要性(原因)(3点)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2点)3.国有企业的重要性(4个“是”)4.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原因(地位+作用)5.坚持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关系+意义)6.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措施(3个方面)7.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措施(2点)8.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措施(国家+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第二课1.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原因(一对矛盾)2.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3.市场调节的优点(一般规律+三大机制+具体的优点)4.市场调节的缺陷(不是万能的+弊端)及其危害5.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的原因及措施(市场规则(具体3小点)+价格机制)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位、基本特征(本质特征+长处优势+根本目标+内在要求)7.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6项)和作用8.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4个)、最常用的经济手段(两大经济政策)第三课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具体要求、原因(意义)2.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原因(时代需要+国情需要)3.新发展理念的内涵(五大发展理念+各自解决的问题+要求)4.新发展理念的地位及五大理念的内在联系5.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内容(6个体系+1个体制)6.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必要性+重要性)7.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措施(3个体系+总要求)8.发展实体经济的原因、措施第四课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内涵(是什么)、原因(为什么)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必要性(前提+物质基础+直接原因)+重要性(意义))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内容+意义)4.我国现阶段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4个)5.弘扬劳动精神的原因、要求6.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因、措施(根本措施+制度保证+两个同步+三个环节+秩序+消除贫困)7.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基本+补充)8.国家建立社会保障的原因(必要性+重要性(3点))9.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3点措施+总要求)章节知识点是否落实第一单元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历史任务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根本立场、执政理念、奋斗目标、指导思想、思想路线、地位、领导方式(三种主要方式的区分)、执政方式(三种方式的区分和联系)3.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因、要求4.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含义、决定因素、作用5.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基础、关键、要害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第二单元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意义、内容(两个方面)2.人民民主的特点(三个“最”)以及各自的表现3.我国国家职能的主体、具体内容(对内、对外)、决定因素、作用4.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如何行使5.全国人大的地位、职权、常设机关6.人大代表的性质、产生、权利、义务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功能、地位、原则(三对关系)、优越性(4个方面)8.我国政党制度的含义、基本内容(基本方针、前提保证、政治地位、根本准则)、优越性(三个有利于)9.人民政协的性质(5个“是”)、主题、职能(三项职能如何区分)10.我国民族格局最重要的特点11.我国现阶段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3个)1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前提、范围、核心内容、自治地方、自治机关);作用13.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四个方面)14.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分农村和城市)及其性质15.基层政府与、村委会、存党支部的关系16.基层民主实践的内容(5个“民主”)及其发展的意义第三单元1.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法的产生、本质、决定因素、类型、特点(3点)、职能)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的原因、具体表现(3个方面)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原则(5个)4.法治国家的含义、具体表现(4个)、具体措施(3个)、意义5.法治政府的含义、具体表现(7个)、要求、意义6.法治社会的含义、具体表现(3个)、要求(4个)、意义7.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8.科学立法的内涵、标准(3个)、要求(3个)9.严格执法的内涵、主体、意义(3个)、要求(4个)10.公正司法的内涵、地位、具体表现、要求(4个)11.全民守法的内涵、原因、具体表现(3个)、要求(4个)章节知识点是否落实总论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及具体内容)5.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直接理论来源、自然科学前提、社会科学前提)、基本特征(3个)唯物论1.物质的含义、唯一特性 2.意识的内涵(产生、生理基础、内容)、作用(2个)3.规律的含义、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5.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6.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唯物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2.联系的客观性性原理及方法论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从整体和部分两个方面表述)5.发展的普遍性、实质、状态或形式(量变质变辩证关系)、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6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两大属性的表现及关系) 7.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表现)及方法论8.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9.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10.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1.两点论与重点论认识论1.认识的含义、两个阶段 2.实践的含义、特点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个方面)4.真理的含义、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5.真理与谬误的关系6.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认识的三性)及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3.社会基本矛盾解决的方式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及方法论(区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5.人的价值两个方面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关系、特点(2个)、标准(客观标准和最高标准)8如何创造和实现价值?(根本途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4个方面))文化1.文化的含义、产生、核心、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功能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3个)、特点(2个)、当代价值(3方面)3.对待传统中华文化的正确态度4,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含义、比较二者的区别)5.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核心、作用6.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正确态度7.文化交流、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的关系8.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熔铸与、植根于、指导思想)10.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3个)11.如何建设文化强国?(4个方面)12.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要求(夯实基础、具体要求、根本要求)高二学考背诵细目表。

继续教育答案

继续教育答案

继续教育答案第一部分 ;判断题1. 在地方层面,山东最先有了“法治山东”的提法。

A. 正确B. 错误第1题、拿破仑执政法国时,制订了四大法典。

(是否题)(分值:3) A( 对B( 错第2题、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是否题)(分值:3) A( 对B( 错第3题、法制建设的根基是执法者。

(是否题)(分值:3) A( 对B( 错1、农耕文明时代,法律只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不可能超越君权。

正确错误2、《权利法案》是最早的约束王权的法律文件。

正确3、宪法在本质上是人民建国的协议和约定。

正确错误错误4、依法行政的概念比依法治国的概念更加广泛。

正确错误5、依法治国、现代意义上的法制是从西方引进的。

正确错误6、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

正确错误7、只有制定的法律被严格执行了,依法行政才真正地落实到了实处。

正确错误8、行政执法是行政部门的另外一项工作。

正确错误9、政府由非法治转向法治,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法治化程度,这是政府文明与进步的标志。

正确错误10、英国《大宪章》是最早的约束王权的法律文件,但是约束作用有限。

正确错误11、2005年3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正确错误12、行政法规和规章草案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反馈意见采纳情况。

正确错误13、重大决策要经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正确错误15、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政治协商会议。

正确错误16、全国人大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委员长召集。

正确错误17、法制建设的根基是执法者。

正确错误18、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正确错误19、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司法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

正确错误20、高度重视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进行曝光。

正确错误2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正确错误22、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新形势新经验,提出《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主张把实践中取得的、并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和基本经验写入宪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点 和落脚点 ,坚持实事求是 和避免主
观随意 , 在充 分 尊 重规 律 的前 提 下发 现 真 理 , 在 掌 握 事实 的基础 上 设计 制 度 ,实现 事 实 与规 律 在 立
重和遵循规律 的前提下实现立法的现代化 。实际
[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6 — 2 8
的 全 国人 大 常委 会 工作 报 告首 次 明 确科 学 立 法 就 是立 法 活动 和结果 要 尊重 、 体现 客观 规律 。在 学理 研 究上 , 对 科 学 立法 的界 定 虽 然存 在 内涵 、 外延 和 本 质三 种分 析 思 路 ,但 均 强调 科 学立 法 应 是在 尊
1 . 立法观念的现代性 。 立法观念 的现代性是科
认 识不 足 、促 进 沟通 对话 和 避免 立法 技 术 的唯理

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统一。
2 . 立 法程 序 的正 当性 。正 当程 序 , 是 指 以程 序
性, 因此这项工作重要性显而易见 。当然 , 实现立
李 店标
( 大庆师范学院法学院, 黑龙 江 大庆 1 6 3 7 1 2 )
[ 摘
要] 科学立法是指立法活动和 结果应符合客观 、 遵循规律、 尊重事 实、 体现真理, 对社会 关 系 进行有效调整 , 达到在
不同主体 间利益 的合理分 配。 科学立法的判断标准 包括立 法观念的现代性 、 立法程序的正当性、 立法 内容的合理性、 立法技术
2 0 1 5年 8月
总第 1 9 1 期 第 4期

大 庆 社 会 科 学 D a Q i n g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Au g. , 2 01 5 S e r i a l No . 1 91 No . 4
法 制 天地 ・
科学 立法及其 判断标准
义 。坚持 科学 立法 是提 高立 法质 量 的关键 举措 , 是 实现 良法善 治 的前 提 条 件 ,也 是推 进 法 治 中 国建
设 的必备要 素 。
从理论研究 的角度 出发 , 我们会发现 , 科学立 法 的界 定不 仅 应关 注 “ 科学” 和“ 立法” 二 词 的基 本
含义 , 更应重视“ 科学 ” 与“ 立法 ” 二 词 的有机 勾 连 。
提 高立 法 质 量 作 为全 面推 进 依 法 治 国 的关 键 点 ,
上, 上述 关 于科 学 立法 的各 种表 述 和 阐释 , 往 往 是 将 科 学立 法 作 为一 项 立 法理 念 予 以看 待 ,强 调 对 立 法行 为 和结果 的应 然 分析 。
突出了科学立法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体 系和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意
[ 基金项 目】 黑龙 江省社会科 学规划项 目“ 立 法辩论制度及 其 中国化研 究” 阶段 性成果 , 项 目编号 1 3 E 0 0 2 [ 作者简介 】 李店标( 1 9 8 3 一 ) , 男, 安徽 濉溪人 , 讲师 , 法学博士 , 主要从事立 法学研究。

1 l 3・
法工作 中的高度一致。当前 , 树立现代立法观念需 要 摒 弃工 程 立法 、 政 绩立 法 、 封 闭 立法 、 主观 立法 、
一方面立法内容的合理性体现为立法内容的合人民性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立法的首要目标把实现所有社会主体的平等权利维护人的尊严和自由作为立法的重要价值取向在立法中贯彻落实人民利益优先于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原另一方面立法内容的合理性体现为立法内容的合规律性在把握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恰当选择调整事项在认识到立法者有限理性的基础上努力保持同步立法在把握权利行使和权力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在坚持平等保护和适度倾斜的基础上有效规制法律行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快立法过程中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分配固定化和利益冲突多样化的趋势日渐明显因此通过合理设计立法内容来实现利益平衡应当引起立法机关的高度重视
学 立法 的首要 判 断标 准 , 因为 观念 相 比制度 、 实践
而言具有优先 和基础地位 ,是从事具体立法工作
的 先决 条 件 。立 法 只有 既 符合 实 践 , 又 符合 法 理 ,
才能获得广大人 民的支持和拥护 ,才能实现法律
效果 、 社会 效 果 和政 治 效果 的有 机统 一 。为此 , 立 法 者需 要 始终 将 人 民群 众 的意志 和 利益 作 为 立 法
关 系进行有效调整 ,达到在不 同主体 间利益的合 理分 配 。当然 , 科 学立 法作 为一 项立 法理 念虽 然具
有较 强 的感 召力 ,但 要 真 正将 理念 转 化 为 实践 并 非易 事 。因此 , 仅 仅界 定科 学立 法 的 内涵还是 不够 的, 明确科 学 立法 的判 断标 准似 乎更 为重 要 。
为科学 立法是 当代 中国立法工作 的首要价 值追 求, 突出科学立法的地位是当务之急。在法律文本 上, 2 0 0 0 年生效 的《 立法法》 将科学立法表述为“ 立 法应 当从实际出发” ; 2 0 1 5 年修正的《 立法法》 除了 从 动 态层 面强 调 “ 立 法 应 当从 实 际 出发 ” 外, 对 静 态 层 面 的法 律 规 范也 提 出 了 “ 明确 、 具体 , 具 有 针 对性和可执行性 ” 的要求。在政治文献上 , 2 0 1 4年
的规 范性 和 立 法主 体 的 专业 性 。
[ 关键词 ] 立法; 科 学立法; 判断标准 [ 中图分类号 ] D 9 2 0 . 0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2 — 2 3 4 1 ( 2 0 1 5 ) 0 4 — 0 1 1 3 — 0 2
党 的十八届 四中全会审议通过 的 《 中共 中央 关 于全 面推进依法治 国若干重 大问题 的决定 》 把
功利 立法 等 不 良观 念 ,强 调立 法 活动 中程 序 与 实 体 的统一 、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经验与理性 的统

律专家 , 让大众看得懂、 学得会 、 用得惯才是 目的。
立 法技 术 的规 范化 有 助 于对 立法 程序 进 行 有序 引 导、 消 除法 律 冲突 、 完善法律体系 、 弥 补 单边 主体
在此 尝 试将 科 学 立法 界 定 为 :立法 活动 和结 果 应
符合客观 、 遵 循规 律 、 尊 重 事实 、 体现真理 , 对社 会
我 国 当前 的法 律 文本 、政 治文 献 和 学 理研 究 中都 存 在有 关 科 学立 法 的解 读 ,尽 管 这 些解 读 呈 现 出思 路 多元 化 和结 论 多样 化 的趋 势 ,但 大都 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