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简史

合集下载

中外园林简史

中外园林简史

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
曲园 /怡园 /听枫园 /南半园 /北半园 /可园 /残粒园 /韬 园 /五峰园 /古松园 /灵岩山 馆 /柴园 /植园 /慕园 /乐 荫园 /鹤园 /塔影园 /笑园 /朴园 /万氏庭园 /蕙荫园 / 顾氏花园 /启园(席家花园) /紫兰小筑(默园) /翕圃(张 家花园) /向庐

பைடு நூலகம்
林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这

是区别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
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
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
浓缩成微型景观。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涓
中外园林简史
苏州园林
园林简介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 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 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 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 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 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占地面积不大,但以 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 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1997年,苏 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
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城中景德路262号,今苏州刺绣博物馆内。此园本是五代吴越钱
氏金谷园旧址,明、清时期成为私家园林。现占地面积2179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54 平方米。园景以山为主,池水辅之,建筑不多。园虽小,却极有气势。
耦园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内小新港巷,因有东、西二园,故名。东园始建于清初,原名涉园, 后扩建而成目前局面。住宅大门在南,经门厅、轿厅,至大厅前西墙小门,即可进入西 园。园中主厅为织帘老屋,南北各有庭院,都置假山。北院东北隅有藏书楼,与住宅相 通,是书室与庭院结合较好的范例。自住宅大厅往东,经小院二重和小客厅,即达东园。 东园面积较西园约大一倍,西北置石假山,东南为水池。北端主厅城曲草堂,为一重檐 楼屋,下有主厅三间,上为重楼复道,与住宅毗连,为苏州园林的罕例。堂前的黄石假 山堆叠手艺高超。分为东西两部:东部较大,有石级可登临池石壁,气势峭伟;西部较 小,逐渐下降,两山间为“邃谷”,宽仅一米余。

中外园林史简介

中外园林史简介

中外园林史简介园林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旨在通过布局和设计来创造美丽、宜人的环境。

中外园林史悠久而丰富多样,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特色。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外园林史的发展和特点。

一、中国园林史中国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国园林以其园林艺术的独特风格而闻名于世。

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强调“山水相连”的自然美,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与一致。

中国古代园林的布局常常融入了山水、建筑和植物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观。

著名的中国园林有苏州园林、颐和园、圆明园等。

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东方园林之都”。

苏州园林的设计灵感来自自然景观,通过精心的布局和细致的工艺,创造出独特的园林景观。

苏州园林注重细节,强调空间的变化和错落有致的布局,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宁静。

二、西方园林史西方园林的发展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的园林设计注重几何形状和对称美,强调人类的控制和干预。

古罗马的园林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常常用于行军和娱乐活动。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中世纪的园林设计受到宗教的影响,园林被用于修道院和教堂的修建。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园林设计开始受到重视,设计师们追求古典的和谐和对称美,使园林成为艺术的表现形式。

法国的凡尔赛宫和英国的伊顿庄园是典型的文艺复兴园林。

18世纪的英国是西方园林设计的黄金时期,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卡普尔首先提出了“自然式园林”(Landscape Garden)的概念。

自然式园林强调模仿自然景观,弃用对称和几何造型,注重景观的变化和丰富性。

英国的伊顿庄园和斯托ウ庄园是自然式园林的杰作。

三、中外园林的特点比较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在设计理念、布局和风格上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园林强调与自然的融合,注重山水的布局和景观的变化。

而西方园林更注重人的控制和干预,追求对称和几何造型。

中国园林注重细节和工艺,追求精湛的匠心和艺术性。

西方园林则更注重景观的整体效果和氛围。

论述中西方园林艺术发展史

论述中西方园林艺术发展史

论述中西方园林艺术发展史园林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经历了各自的发展历程。

中西方园林艺术作为两大园林体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起源与早期发展、古典主义园林、自然主义园林、规则式园林、现代园林艺术、园林艺术风格、园林设计要素和园林艺术与文化交流等方面,对中西方园林艺术发展史进行深入探讨。

一、起源与早期发展1.中国:据史书记载,中国园林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

当时的皇家园林以山水园林为主,注重表现自然景观的野趣。

随着时间的推移,园林艺术逐渐发展,融入了文化、哲学和艺术等元素。

2.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园林艺术以建筑物和柱廊为主要特色,追求对称和规则。

到了中世纪,欧洲的园林逐渐发展为教堂庭院和城堡花园等形式。

二、古典主义园林1.中国: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达到了巅峰。

此时的园林注重空间层次感和自然意境的营造,形成了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和皇家园林等不同风格。

2.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古典主义园林开始兴起。

意大利的台地园和法国的凡尔赛宫苑等作品注重轴线、对称和装饰元素,展现了严谨的古典主义风格。

三、自然主义园林1.中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自然主义园林强调“自然”与“天人合一”。

此类园林以模仿自然景观为主,强调山水意境,如江南的私家园林。

2.西方:18世纪的英国,自然主义园林开始盛行。

设计师追求表现自然的野趣,运用自然的植物和蜿蜒的小径,如风景园。

四、规则式园林1.中国:虽然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风格为主,但也有一些规则式园林作品,如北京的故宫御花园和河北的避暑山庄等。

这些园林以建筑群和规则式水池为主要特色,强调秩序和严谨。

2.西方:欧洲的规则式园林在17世纪和18世纪最为盛行。

设计师运用轴线、对称和严格的几何图形来组织景观元素,如法国的凡尔赛宫苑和美国的梅尔公园。

五、现代园林艺术1.中国:20世纪以后,中国的现代园林艺术逐渐发展起来。

设计师开始关注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注重绿色生态和人性化设计。

中外园林史

中外园林史

中国的风景式园林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占有重要位,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的风景式园林与西方规整式园林、伊斯兰规整式园林式世界公认的三大园林体系。

园林的形成离不开三大背景:大自然的造化、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要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3诗话的情趣4意境的蕴涵周文王的灵台、灵沼和灵囿灵囿:周边圈围,内放养珍禽奇兽,以供观赏。

四时花木繁盛,景色优美。

灵台:在高处,突出有灵台,台高二十丈,周围120步,宫室罗列其上,可观景,可观气象,骑射。

灵沼:一处很大的水面,内养游鱼水鸟,用于观赏周文王的灵台灵沼灵囿:以观赏动物为主,植物则重在实用,而观赏为辅。

同时,有政治意义。

所以,兼有观赏、望气、通神的功能。

(早期的园林功能)周文王之灵台、灵沼、灵囿,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园林的真正开始。

楚灵王章华台是我国园林中开凿大型水体工程的首例。

吴王夫差的姑苏台:园林古镇——木渎夏商周小结:1夏:开始将珍奇动物作为观赏游乐的主要内容,有了囿的雏形;2商:开始出现内容比较丰富的囿,“猎、游、观、息”等功能具备;3周:囿随处可见,并有规格要求。

夏商周小结——园林的源头:1囿:“囿,所以御养禽兽也”;具备园林的雏形2台:“积土四方而高曰台”;原始功能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还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

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

囿:关涉栽培、圈养。

台:关涉通神、望天狩猎、通神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早具备的两个基本功能,游观尚在其次。

“园圃”是中国古典园林除囿、台之外的第三源头。

秦汉时期,我国的园林发展进入以宏伟的宫苑建筑为主,以山水动植物为辅的园林发展时期。

上林苑——建章宫:建章宫是上林苑中最大也最重要的一个宫城。

建章宫打破了建筑宫苑的格局,在宫中出现了叠山理水的园林建筑。

上林苑——太液池一池三山:瀛洲、蓬莱、方丈上林苑的园林特点?1上林苑是经过规划设计的大型的人工组景的山水园2上林苑开创了“园中园”的手法3上林苑开创我国造园“一池三山”人工山水艺术4每个景区中,都建有一定数量的建筑,力求人工美与自然美统一秦汉时期的园林特点?1秦汉时期在我国园林发展史上处于由囿向苑转变发展的阶段。

中外园林史1

中外园林史1

绪论这些在各自母体文化长久的历史发展中,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关于两个园林风格的介绍乎大自然景观构成规律的缩移和摹拟。

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理性的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中国古典园林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之上,国的风景式园林与西方规整式园林、世界公认的三大园林体系。

圈内的国家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为背景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绪论一、园林诸要素建筑(建筑营造)、山石(筑山)、水体(理水)物配置)二、园林的发展阶段(一)世界园林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原始文明时期的园林萌芽阶段农业文明时期的园林阶段工业文明时期的园林阶段现代文明时期的园林阶段农业文明时期园林特点:1)为统治阶级服务2)相对封闭性和内向性3)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愉悦4)主要由工匠、文人、艺术家完成工业文明时期园林特点:1)向社会全体居民开放2)由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文明时期园林特点:1)城市园林、绿地进一步扩大2)城市在园林中——园林城市3地景观规划4系密不可分,园林学的领域扩大。

(二)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史分为五个时期:1、园林的生成期——夏、殷、周秦、汉2、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3、园林的全盛期——隋唐4、园林的成熟前期——两宋园林美学思想趋于成熟。

出现了很多园林理论计成《园冶》、王世贞《古今名园别墅》、文震亨《长、李渔《闲情偶寄》。

明清是我明清两代园林继承了前代已而在造园技巧上较以前162、90)276年)、都城——北京、大内御苑——西苑(三海禁苑)、大内御苑——万岁山(景山)267年)、静宜园(香山)、圆明“中都”,仿东京扩建中都。

——“大宁宫”;元大都——元灭金“大都”;北京——明成祖即位后,自南京迁都北京。

“源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总的艺术法则,也是英国学派的设,中国文人总是把园林看作抒发也相当注意情感的追求和“自然”在这两种园林中体点。

然而,英国的风景园林又是另外一种面貌,起伏开阔的草地、自然曲折的湖岸、成片成丛自然生长的树木,园内园英国风景式园林所具有的这种开放性和公共英国风景园林具有物质功能与审美愉悦相结合的总和美丽的庄园不仅是公众会聚的场所,也是药物、与中国园林不论是宅园或是寺庙园林,基本上属于“庭建筑物。

中外园林史精简版

中外园林史精简版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含蕴。

二、为什么中国古典园林一开始就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1、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上发展的主要的社会因素则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生态美的认识——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

2、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的影响。

三、生成期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形式:囿和台、园圃囿是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囿起源于狩猎),是园林的起源形式之一。

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3、建筑与其他三个造园要素并无密切关系,园林总体规划比较粗放,谈不上设计经营;4、审美意识尚处于低层次,造园活动并未达到艺术创作的境地。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的特点1.园林的规模普遍较小,设计规划相较以前更加精密细致,管理较为粗放,基本没有设计经营。

2.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模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但是老庄,仙界的玄虚之景任与人间显示之景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

3.皇家园林开始收到私家园林的影响,个别御园甚至由著名文人参与经营。

4.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的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看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成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5.同时由于社会的不稳定,人们安全感的缺失,佛教、道教得以盛行,庙宇、寺观大量出现,从而出现了寺观园林这一新兴的园林类型。

五、艮岳的造园艺术成就①筑山:园林掇山构思奇特,精心经营。

万岁山居于整个假山山系的主位,西边的万松岭为侧岭,南面的寿山居于山系的宾位,隔水体与万岁山呼应。

②置石:经过优选的石料千姿百态,因此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

③理水:园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系,几乎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沼、溪、涧等。

中外园林史

中外园林史

第一章1、古波斯天堂园的布局及特点面积较小,四周有围墙,外观比较封闭,有十字形的林荫路,构成中轴线,中轴线将其分割成四区,载有花草,没有中心水池整体类似现代的建筑围合成的中庭2、西班牙伊斯兰园林类型及各自的代表、阿尔罕布拉宫的四个著名庭院类型及代表:(1)宫苑庭园:阿尔罕布拉宫苑(四个著名庭院:桃金娘宫庭园、狮子院、柏木廷院、达那哈庭园)(2)别墅花园:格内拉里弗花园3、印度伊斯兰园林的著名代表:泰姬陵第二章1、欧洲园林的起源国家及其各自的类型和风格特征(1)古埃及:类型:宫苑园林、圣苑园林、陵寝园林、贵族园林风格特征:(1)是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思想、人们生活习俗的综合反应(2)实用园林和小气候的改善(3)植物种类和种植方式多样(4)园林空间水体、几何形园林、对称、空间分割(5)宗教迷信、促进了圣苑与墓园的发展(2)古希腊:类型:宫廷园林(柱廊园)、圣林、公共园林(竞技场)、学术园林(哲学家的园林)风格特征:1.园林的布局形式采用规则式以与建筑协调;2.数学,几何,美学的发展影响到园林的形式,强调均衡稳定的规则式园林;3.从古希腊开始奠定了西方规则是园林的基础。

古希腊→古罗马→欧洲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4.园林植物:芽接蔷薇,常见的植物有桃金娘,山茶,百合,紫罗兰,三色堇等;雅典城大街上首次种植了悬铃木。

(3)古罗马:类型:宫苑园林、别墅庄园园林、中庭式庭园园林、公共园林风格特征:1.以实用为主的果园,菜园以及芳香植物园逐渐加强了观赏性,装饰性以及娱乐性。

2.奠定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的基础。

3.受希腊园林的影响,园林为规则式。

4.重视园林植物的造型,有专门园丁。

5.除花台,花坛之外,出现了蔷薇专类园,迷园。

6.花卉装饰盛行,几何形花坛种植花卉→采摘花朵,制成花环与花冠。

7.园林树木有悬铃木,白杨,山毛榉,梧桐,槭,柏,桃金娘,夹竹桃,瑞香,月桂等。

8.出现温室,花园博物馆(Garden Museum)。

中外园林史

中外园林史

中外园林史1.园林形成的背景因素:大自然的造化、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的精神需要2.“园林”一词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 园林性质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分3、园林的功能主要有:狩猎、游玩、观赏、休憩、祭祀、集会演说、文体娱乐、饮食园林的构成方式:规则式(整形式、建筑式、几何式、对称式)、自然式、混合式4、园林类型:按构园方式分为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按从属关系分为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陵寝园林按功能分为综合性园林、专门性园林、专题园林、纪念性园林、自然保护区园林5、园林的基本要素:建筑、山石、水体、植物、动物6、世界园林体系划分依据是以世界文化体系为划分标准的,分为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7、园林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四大文明阶段8、中国园林史分期:萌芽期(夏——春秋战国)、生成期(秦——两汉)、发展期(魏晋——隋)、全盛期(唐——两宋)、成熟期(元——清末)秦汉时期私家园林兴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寺观园林兴起,中国园林体系完成。

清私家园林分化为江南、北方、岭南园林9、古埃及园林形成的标志是出现了供奉太阳神的神庙和崇拜祖先的金字塔陵园10、古埃及园林可以划分为宫苑园林、圣苑园林、陵寝园林和贵族花园11、古希腊园林可以划分为庭园园林、圣林、公共园林和学术园林12、古罗马园林划分为宫苑园林、别墅庄园园林、中庭式庭园(柱廊式)园林和公共园林.宫苑园林有洛朗丹.欧洲的别墅庄园园林起源于何时?古罗马时期p2613、中世纪欧洲园林类型有寺院园林、城堡园林。

中世纪前期以寺院园林为主,圣保罗教堂。

后期以城堡庭园为主。

法国比尤里城堡和蒙塔尔吉斯城堡。

14、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园林类型可以分为美第奇式园林、台地园林和巴洛克式园林.意大利美第奇式园林有卡雷吉奥庄园、卡法古典庄园、埃菲索罗庄园;意大利台地园林的的奠基人是造园家多拉托-布拉曼特,作品有望景楼园.台地园有:玛达玛庄园、美第奇庄园法尔奈斯庄园、兰特庄园、埃斯特庄园、法尔奈斯庄园和卡斯特园庄园。

中外园林简史

中外园林简史

3、代表作品: 出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的寺观园林是东晋太元年 间(376——396)僧人慧远在江西庐山创立的东 林寺,开山林胜景中建寺之先河。 寒山寺 建于南北朝时的梁代天监年间(502—519),距 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位于苏州市正西,处于 古运河畔,枫桥与江村桥之间。原名妙利普明塔 院,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和拾得从天台国清真 寺到此做主持,改寒山寺。 杭州灵隐寺
2.秦汉建筑宫苑和“一池三山”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 造宫室,规划宏伟壮丽,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 设如“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汉代,在囿的基础上 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苑中 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
苑中有宫、有观,成为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汉 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 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 “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 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 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3.西汉山水建筑园 西汉时已有贵族、富豪的私园,规划 比宫苑小,内容仍不脱囿和苑的传统,以建筑组群结合自 然山水,如梁孝王刘武的梁园。茂陵富人袁广汉于北邙山 下筑园,构石为山,反映当时已用人工构筑石山。园中有 大量建筑组群,园中景色大体还是比较粗放的,这种园林 形式一直延续到东汉末期。 4、这一时期主要作品:秦 上林苑(阿房宫) 汉 上林苑
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南京、湖州、 杭州、扬州、无锡、苏州、太仓、常熟等城市,宅园兴筑, 盛极一时。这些园林是在唐宋写意山水园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强调主观的意兴与心绪表达,重视掇山、叠石、理 水等技巧,突出山水之美,注重园林的文学趣味,称为文 人山水园。

西方园林史一整套完整

西方园林史一整套完整
1.十字型水渠四分园。 2.建筑挺立在退后旳高台上,要点突出。
3.做工精细,整体协调。
泰姬陵旳平面图
泰姬陵。轮廓丰富旳白色建筑在蓝色天空旳烘托下显得十分庄重,水中 倒影加强了空间旳深度
左:中轴线条形水渠
右:主体建筑入口
泰姬陵前规则式绿地
中心大水池
陵墓主体建筑
侧面翼殿
阿尔罕布拉(Alhambra)宫苑夏花园喷泉林荫道
国王厅建筑内部精美细致旳墙面装饰
吉纳拉里弗园(Generalife)
• 为西班牙另一种宫廷花园。意为“Garden of the Architect”(建筑师旳花园)。
1.比阿尔罕布拉(Alhambra)宫苑高出50m,能够
纵览周围景色。
2.进入主庭园之前,有一长条形多姿多彩旳条形花 园。
四十柱宫与周围旳庭园
波斯王之庭旳凉亭
伊斯兰园林中常以十字型水渠将庭园提成四块,中心为方形水池,布局 简洁大方
栅栏和花窗
西班牙伊斯兰历史
• 公元723年阿拉伯人与摩尔人(阿拉伯人与 北非游牧部落柏柏尔人)经过地中海南岸 侵入西班牙,占领了比利牛思半岛旳大部 分。
• 13世纪末,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大致完毕。 阿拉伯人剩余半岛南部旳格拉那达王国。
• 波斯园林与伊甸园传 说模式有关。
1.十字形水系布局。如 ‘伊甸园’分出旳四 条河。
2.有规则旳种树,在周围 种植遮荫树林。
3.栽培大量香花。
4.筑高围墙,四角有了望 守卫塔。
5.用地毯替代花园。
波斯旳挂毛毯
16世纪,伊斯法罕(Isphahan)城中所建旳“四庭园大道”
“四庭园大道”中旳宫殿建筑“四十柱宫”旳门廊
尼夏特园
左:夏利马园平面

中外园林简史绪论

中外园林简史绪论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因园制宜
• 因地制宜:是根据园林所在的地理环境和 人文环境以决定园林风格。
• 因“时”制宜:就是根据园林所处的历史 时期,按照当时文化背景以决定园林风格。
• 因园制宜:就是根据园林的属性以决定园 林风格。
• 学习目的:在批判继承古今中外园林艺术精华的基础上, 设计出富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需求、体现人文关怀的 园林景观。
中国园林不像欧洲园林那样风格剧烈、复 合变异,也不像伊斯兰园林一样深受宗教 影响,而是不断传承,缓慢发展。
思考题: 1、三大园林体系中欧洲和中国园林体系用的是区域性名词, 而伊斯兰园林体系用的是宗教性名词,为什么? 2、伊斯兰园林阿尔罕布拉宫狮子庭院中的大喷泉底座,运用 违反伊斯兰教义的狮子形象作为装饰,为什么? 3、三大园林体系有什么异同?(以维贡特庄园、布伦海姆庄 园、阿尔汉布拉宫和北海公园为例)
观赏功能。
1.2.2世界园林体系的划分及特点
世界园林体系依据世界文化体系为标可划分为:
欧洲园林体系
伊斯兰园林体系
渊源,以法国古典主义园 林和英国风景式园林为优秀代表,以规则式和自然式园林布局 的造园流派。 ——图为欧洲 法国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
阿尔汉布拉宫:西班牙的著名故宫,为中世纪摩尔人在西班牙建立 的格拉纳达王国的王宫。“阿尔汗布拉”,阿拉伯语意为“红堡”。
伊斯兰园林属于规则式园林范畴,是以古巴比伦和古波斯园林为渊 源,十字形庭园为典型布局方式。
宫殿中的“桃金娘中庭”是一处引人注目的大庭院,也是阿尔罕布 拉宫最为重要的群体空间,是外交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它由大理石 围合而成,其间是一个浅而平的矩形反射水池。在水池旁侧排列着 两行桃金娘树篱,这也是该中庭名称的渊源。

中国、西方园林发展史

中国、西方园林发展史

西方园林发展史西方园林发展史公元前三千多年——地中海东部沿岸古埃及产生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公元前五百年——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及罗马别墅园宅园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大帝国公元十四世纪——伊斯兰园林的鼎盛印度莫卧儿园林公元十五世纪——欧洲西南端的伊比利亚半岛公元十五世纪后期——欧洲意大利半岛的理水方式和园林小品的产生公元十七世纪——法国的中轴线对称规整的园林布局公元十七世纪末——法国尽量运用一切文化艺术手段来宣扬君威公元十八世纪初期——英国的风景式园林的盛行公元十八、十九世纪——靳诺特风格和英国风格的平行发展公元十九世纪中叶——植物研究成为专门的学科,大量花卉开始在经景观中运用公元十九世纪后期——大工业的发展,郊野地区开始兴建别墅园林二十世纪以来(一战以后)——现代流派的迭兴产生了现代园林公元前三千多年——地中海东部沿岸古埃及产生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是西方文明发展的摇篮。

公元三千多年,古埃及在北非建立奴隶制国家。

尼罗河沃土冲积,适宜于农业耕作,但国土的其余部分都是沙漠地带。

对于沙漠居民来说,在一片炎热荒漠的环境里有水和遮荫树木的“绿洲”作为模拟的对象。

尼罗河每年泛滥,退水之后需要丈量土地,因而发明了几何学。

于是,古埃及人也把几何的概念用之于园林设计。

水池和水渠的形状方整规则,房屋和树木佾都按几何形状加以安排,是为世界上最早的规整式园林设计。

公元前五百年——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及罗马别墅园宅园1、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古希腊由许多奴隶制的城邦国家组成。

公元前五百年,以雅典城邦为代表的完善的自由民主政治带来了文化、科学、艺术的空前繁荣,园林的建设也很兴盛。

古希腊园林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供公共活动浏览的园林:早先原为体育竞技场,后来,为了遮荫而种植的大片树丛逐渐开辟为林荫道,为了灌溉而引来的水渠逐渐形成装饰性的水景。

到处陈列着体育竞赛优胜者的大理石雕像,林荫下设置坐椅。

人们不仅来此观看体育活动,也可以散步、闲谈和游览。

中外园林简史

中外园林简史

中外园林简史高职高专 ppt 课件

1.1.2研究园林史的意义 以史为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园林。 如何借鉴中外园林史:因地制宜,因 “时”制宜,因园制宜 。
中外园林简史高职高专 ppt 课件



因地制宜:是根据园林所在的地理环境 和人文环境以决定园林风格。 因“时”制宜:就是根据园林所处的历 史时期,按照当时文化背景以决定园林 风格。 因园制宜:就是根据园林的属性以决定 园林风格。
2. 皇家园林实例:周文王灵台、灵沼、灵囿


(1)灵囿 “文王之囿”人工管理明显,略具朴素的“民主”性 质。 选址在长安西“四十二”里处,跨长安、户县之境, 方“七十”里,基本保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 (2)灵台 灵台是灵囿中的一个主要建筑物,文王建灵台的直接 原因是“文王受命而作邑于沣,立灵台。”其功能是 文王用以“观枝象,察氛祥”,其形制为夯土而成的 高台建筑. (3) 灵沼 文王灵沼也许是一种自然崇拜物。灵沼亦在灵囿周围, 它与灵台近在咫尺。夯筑灵台所需之土是靠挖掘灵沼 而获得的
3. 皇家园林实例:西汉上林苑



总体布局 上林苑作为皇家禁苑,是专供皇帝游猎的场所。 有离宫七十、苑三十六、台观三十五、池六。 其中以建章宫为最大,是宫中有宫、有观、有 台、有池的一个宫城。 苑中最大的是昆明池。 上林苑中“聚土为山,十里九坡,种奇树。


建章宫 位于汉长安城西城墙外。建章宫的正门阊阖,左 凤阙,高25丈,阙上有金凤高丈余;右神明台, 有上百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 以求仙道。建章宫打破了建筑宫苑的格局。在 宫中出现了叠山理水的园林建筑。北部以园林 为主,南部以宫殿为主。它在前殿西北开凿了 一个名叫太液池的人工湖,高岸环周,碧波荡 漾。池中有瀛洲、蓬莱、方丈三座仙山,以象 征东海中的天仙胜境。

中外园林史内容提要

中外园林史内容提要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一、原始社会——萌芽期1、前期:人和自然的关系处于感性的适应状态。

2、后期:处于亲和状态。

出现了果园、菜圃、养殖动物的园囿——形成园林的萌芽。

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园林的发展阶段1、园林的服务对象为少数的统治阶级,为私人所拥有;2、封闭的,内向型的;3、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视觉景观的效果美,陶冶情操。

三、英国革命以后1、除私人园林外,出现了有政府出资经营和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2、园林设计摆脱了私有的局限性,有封闭的内向型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园林具有了一定的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城市公共园林占主导地位,出现许多园林城市;2、园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3、园林艺术已作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一、按园林基址的选择与开发方式的不同分:1、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

2、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水景园。

二、按园林的隶属关系分:1、皇家园林:古籍称苑、苑囿、公苑、御苑、御园皇家园林有三种形式:A大内御苑:位于皇城之内,以便于皇帝游憩的御苑。

如:故宫御花园;B行宫御苑:都城近郊或远郊风景优美的地方,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休息之用的御苑。

如:木兰秋场、香山行宫。

C离宫御苑: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

如:河北承德避暑山庄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古籍称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等休闲的园林。

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

3、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

寺观园林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部地段的园林环境。

如:苏州的西园等。

第三节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一、生成期(夏、商、周、秦、两汉):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商周(苑、囿)、秦汉(一池三山)西汉(山水建筑园)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南北朝(自然山水园)崇尚自然美三、全盛期(隋、唐):隋(山水建筑宫苑)、唐(宫苑、游乐地、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唐宋(写意山水园)四、成熟前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

中外园林史

中外园林史

中外园林史一名词解释1 园林: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开辟山水地貌,结合建筑造型,小品艺术和动植物观赏,从而构成一个以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游憩,居住环境。

2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私有,中国古籍里称之苑,宫苑等。

3大内御苑:建置在皇城或宫城之内,即是皇帝的宅院。

4 行宫御苑:建置在都城的近郊远郊的风景地带,供皇帝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

5 离宫御苑:建置在都城的近郊远郊的风景地带,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着的政治中心。

6 私家园林:属于官僚贵族文人地主富商所私有,中国古籍里面称之为园,园亭,园墅,山池,山庄,别墅,别业等。

7柱廊园:庭园采用四合院式布局,一面为厅,两边为住房,厅前及另一侧常设柱廊,而当中则是中庭。

以后逐渐演变成四面环绕列柱廊的庭院,被称为柱廊园。

8哈哈墙:园林往往不筑墙而挖一条宽沟以区别内外,又能防止牲畜入园,称为哈哈墙。

9国家公园:对于那些尚未遭到人类重大干扰的特殊自然景观,天然动,植物群落,有特色的地质地貌加以保护,以保持保护地区原有面貌而建立的国家级公园。

10空中花园:古代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古巴比伦出现的一种宫苑园林,是一种屋顶花园的形式11罗布林卡位于拉萨西郊,曾是达赖喇嘛居住的夏宫,也是具有政治活动和宗教活动的中心。

12八音涧:寄畅园内,一处水景。

从惠山引来的泉水形成溪流破山腹而入,再注入水池之西北角。

沿溪堆叠为山间崭道,水的跌落在崭道中的回声叮咚犹如不同音阶的琴声,故名八音涧。

二填空1 园林的形成离不开大自然的造化,社会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精神需要等三大背景。

2 世界园林体系划分为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

3 回顾古今中外的园林类型,其只要功能有:狩猎,游玩,观赏,休憩,祭祀,集会演说,文体娱乐,饮食。

4 园林按构园方式区分为规则式园林,自然式园林,混合式园林。

5 古埃及园林可以划分为宫苑园林,圣苑园林,陵寝园林和贵族园林四种类型。

中外园林史

中外园林史

中外园林史中国园林史一、中国古典园林概况萌芽时期夏~东周出现了囿,台,沼,苑生成时期秦汉出现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山水园林出现转折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寺观园林,中国园林体系完成全盛时期隋唐宋园林技术发展迅速,写意山水园发展迅速成熟时期元明清皇家,私家园林得到长足发展,三大私家园林区域的确立二、总论园林类型:构园方式: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从属关系:皇家,私家,寺观,陵寝,公园功能:综合性,专门性,专题性,纪念性,自然保护区体系:东方,西方,伊斯兰园林要素:山石,建筑,植物,水体,动物中国园林特点:1.本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3.浓郁的诗情画意4.深邃高雅的意境三、萌芽时期(夏~东周)一.专有名词解释囿:蓄养动物观赏狩猎,在空地上种植树木,经营果蔬,开凿水渠作灌溉,还简单的建筑物与构筑物。

台: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台,沼:囿中水体建筑物二..填空与选择1.中国古典园林孕育完成于囿,台的结合2 狩猎与通神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早具备的两个基本功能3 囿,台,沼的完美结合:灵台,灵囿,灵沼4.城郭建筑的确立的基本原则:四面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庙)右社,前朝后市,王室居中,前朝后寝5 .宫室建筑的完备:1).宫室制度2).明堂,辟雍6 .指导思想: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神仙7 .由囿发展到苑的建筑标志:台苑。

举例:姑苏台,荆台,章华台,丛台,冀阙,惠庄公宫室四、生成时期(秦汉)一.名词解释一池三山:最早出现在西汉,其中一池为太液池,三山为方丈,瀛洲,蓬莱二.选择与填空1. 秦代皇室宫苑:信宫(极庙),阿房宫,兰池宫2. 长安宫苑:长乐宫,未央宫(存在时间最长),建章宫,甘泉宫,上林苑,3. 洛阳宫苑:鸿池苑,上林苑,广成苑4. 两汉私家园林:王侯官僚的苑囿(梁孝王的兔园,梁冀的苑囿)富商巨贾的苑囿(袁广汉园,樊重园)5. 皇家园林的特点:广阔,壮丽,豪放6.假山的首创形式:土石的结合。

创造了石假山的记录在袁广汉园三.简答与综述1.简述秦汉园林概况初期为皇帝王侯富商所专有,建筑宏伟壮观,装饰穷其奢华,规划宏放。

中外园林史

中外园林史

中外园林史1、奥姆斯特德是开创自然保护与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开创了景观设计学主要成就:美国纽约中央公园2、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幼年期——历史上的商、周、秦、汉(建筑宫苑大发展);转折期——魏晋南北朝(自然山水园兴起);全盛期——隋、唐(写意山水园兴起与发展);成熟前期——两宋(诗画山水园);成熟中期——元、明、清初(文人园);成熟后期——清中至清末(建筑山水园);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照基址选择方式和开发方式的不同划分的类型: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不同划分的类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4、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论述)重点一、师法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三、浓郁的诗画情趣充盈其中四、园林意境深邃高雅5、三个重要的思想要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简答题)6、囿和台囿是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是台,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产生于囿和台的结合园圃也应该是中国古典园林除囿和台之外的第三个源头7、章华台和姑苏台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园林的两个重要实例8、西汉的众多宫苑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为上林苑、甘泉宫、未央宫、建章宫、兔园五处。

(多选)9、处于幼年发展时期的中国古典园林演进变化极其缓慢,始终处在发展的初级状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这一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尚不具备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

二、园林的总体规划尚比较粗放,设计经营的艺术水平不高三、早期的台、囿与园囿相结合已包含着风景式园林的因子,之后又受到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的影响而朝着风景式方向发展,但毕竟仅仅是大自然的客观写照,本与自然并非高于自然。

10、谢赫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1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家园林特点:一、园林的规模仍较小,也未见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其重点已从模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更多的以人间的现实取代仙界的虚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园林简史源自•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
•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 19世纪末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3000余年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 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这个 园林体系并不像同一阶段上的西方园林那样,呈现为各个时代迥然不 同的形式、风格的此起彼落、更迭变化和各个地区迥然不同的形式、 风格的互相影响、复合变异。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自我完善,外 来的影响甚微。因此,它的发展表现为极度缓慢、持续不断的演进过 程。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便是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 者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它的逐渐完善的主要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的 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根据这个情况,我们 可以把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四个时期:
• 3.西汉山水建筑园 西汉时已有贵族、富豪的私园,规划 比宫苑小,内容仍不脱囿和苑的传统,以建筑组群结合自 然山水,如梁孝王刘武的梁园。茂陵富人袁广汉于北邙山 下筑园,构石为山,反映当时已用人工构筑石山。园中有 大量建筑组群,园中景色大体还是比较粗放的,这种园林 形式一直延续到东汉末期。
• 4、这一时期主要作品:秦 上林苑(阿房宫) 汉 上林苑
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受文学、美术上崇尚歌颂自然和田园生活思想 主题的影响,例如当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其他的诗、词等以及 画家顾恺之、宗炳等的山水画对自然山河的描绘,自勉景物的描绘已 是用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志趣。反映在园林创作上,则追求再现山水, 有若自然。也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园林形式——自然山水园。
• (二)、转折期
• 相当于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也开始 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产生到全盛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 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发展的基础。
• 1.南北朝自然山水园 魏、晋、南北朝长期动乱,是思想、文化、艺 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这时期的筑山以仿真山为主,所以山必求其 宏大,峰必求其高峻。西晋时已出现山水诗和游记。当初,对自然景 物的描绘,只是用山水形象来谈玄论道。
• 这种自然山水园的发展转过来影响了建筑宫苑这一形式并促进其向自 然山水园转变。同时,由于建筑艺术的进一步发达,宫苑的和园休建 筑的技巧也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期的园林继承了古代“三山一池” 的格式,变宫室建筑主体为山水主题,南北朝时期园林是山水、植物 和建筑相互结合组成的山水园,这时期的园林可称作自然山水园或写 实山水园 。
• 2.佛寺丛林和游览胜地 南北朝时佛教兴盛,广建佛寺。佛寺建筑可 用宫殿形式,宏伟壮丽并附有庭园。尤其是不少贵族官僚舍宅为寺, 原有宅园成为寺庙的园林部分。很多寺庙建于郊外,或选山水胜地营 建。
这些寺庙不仅是信徒朝拜进香的圣地而且逐渐成为风景游览胜地。此
外,一些风景优美的胜区,逐渐的有了山居、别业、庄园和聚徒讲学 的精舍。这样,自然风景中就渗入了人文景观,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具 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 1.殷、周朴素的囿 中国最早见之于文字记载的园林是《诗经·灵台》 篇中记述的灵囿。灵囿是在植被茂盛、鸟兽孳繁的地段,掘沼筑台 (灵沼、灵台),作为游憩、生活的境域。
• 2.秦汉建筑宫苑和“一池三山”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 造宫室,规划宏伟壮丽,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 设如“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汉代,在囿的基础上 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苑中 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
• 苑中有宫、有观,成为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汉 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 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 “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 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 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 (一)、生成期
• 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殷、周为奴 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通过分封采邑制度获得其世袭不变的统治地位。 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秦、汉的 政体演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儒 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相 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划宏大、气魄雄浑,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 的主流。
• 3、代表作品:
• 出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的寺观园林是东晋太元年 间(376——396)僧人慧远在江西庐山创立的东 林寺,开山林胜景中建寺之先河。
• 寒山寺
建于南北朝时的梁代天监年间(502—519),距 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位于苏州市正西,处于 古运河畔,枫桥与江村桥之间。原名妙利普明塔 院,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和拾得从天台国清真 寺到此做主持,改寒山寺。
• 3.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
• 盛唐时期,中国山水画已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寄兴写情的 画风。园林方面也开始有体现山水之情的创作。盛唐诗人、 画家王维在蓝田县天然胜区,利用自然景物,略施建筑点 缀,经营了辋川别业,形成了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 画意的自然园林。中唐诗人白居易游庐山,见香炉峰下云 山泉石胜绝,因置草堂,建筑朴素,不施朱漆粉刷。草堂 旁,春有绣花谷(映山红),夏有石门云,秋有虎溪月, 冬有炉峰雪,四时佳景,收之不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 柳州城南门外沿江处,发现一块弃地,崭除荆丛,种植竹、 松、杉、桂等树,临江配置亭堂。这些园林创作反映了唐 代自然式别业山居,是在充分认识自然美的基础上,运用
杭州灵隐寺
• (三)、全盛期
• 相当于隋、唐。
• 1.隋代山水建筑宫苑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在东京洛阳大 力营建宫殿苑囿。别苑中以西苑最著名,西苑的风格明显 受到南北朝自然山水园的影响,采取了以湖、渠水系为主 体,将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这是中国园林从建筑宫苑 演变到山水建筑宫苑的转折点。
• 2.唐代宫苑和游乐地 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宫苑壮丽。 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踞,池周建回廊400多 间。幸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大内三苑以西 苑最为优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连环。长安城东 南隅有芙蓉园、曲江池,一定时间内向公众开放,实为古 代一种公共游乐地。唐代的离宫别苑,比较著名的有麟游 县天台山的九成宫,是避暑的夏宫;I临潼县骊山北麓的华 清官,是避寒的冬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