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题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练习:专题综合13+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Word版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练习:专题综合13+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Word版含解析

[2019黑龙江哈尔滨中学质检]现代拆解与再利用产业,几乎100%对回收废弃物资源进行了利用。

下图为江苏扬州某产业园产业链基本构架。

读图,回答1~2题。

01该产业园区主要目的是解决()A.工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B.资源利用中的环境污染C.消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D.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02该园区从国外输入废弃物资源,主要考虑的是()A.经济效益B.社会效益C.环境效益D.国家间利益答案:1.C 2.A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产业园区建设的目的。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产业园区主要是对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和再创造,所以主要目的是解决消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C项正确。

第2题,本题考查从国外输入废弃物资源的原因。

该园区从国外输入废弃物资源,经过现代拆解与再生产,获得经济效益,所以主要考虑的是经济效益,A项正确。

[经典题]关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读图,回答3~4题。

a某地区人口密度b某地区生态环境危急区分布03有关图示地区生态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环境危急程度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B.生态环境危急区的自然植被以森林与草原为主C.生态环境危急区都是人口密度大于4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D.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问题最小的地区04关于①②两地的正确叙述有()A.①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壤肥力下降B.①地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是土地盐碱化C.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D.解决②地环境问题应当退耕还林答案:3.B 4.C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结合两图可知,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不是生态环境问题最小的地区,因此生态环境危急程度与人口密度没有相关性,A、D项错误;生态环境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东北林区和内蒙古东部草原区,B项正确;生态环境危急区不全是人口密度大于4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C项错误。

第4题,本题考查区域定位及区域环境问题。

①地属于大兴安岭林区,主要环境问题是森林面积减少,植被覆盖率下降,A、B项错误;②地是呼伦贝尔草原,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解决措施是退耕还草,C项正确,D项错误。

201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课时训练35: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质量检测

201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课时训练35: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质量检测

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08·天津高考)香港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是著名的天然良港,结合图文信息,回答1~2题。

1.香港建港的有利自然条件是()A.地平坡缓B.岛多浪小C.滩阔岸直D.河多沙厚解析:建港的自然条件要求:风浪小、港宽、水阔、航道深、不淤沙、海岸线曲折、背风。

港区陆地部分开阔平坦,但海边要等深线密集,坡度陡、水深才能停船。

仔细观察香港港区岛多浪小是其有利的自然条件。

答案:B2.填海造陆对香港的影响有()A.港区行船更加通畅B.经济活动远离了海岸C.海洋生态得以维护D.利于沿海功能区布局解析:填海造陆增加的是港区的陆地面积,利于沿海功能区的布局,对海上行船没有影响,使经济活动与海岸更近,但人类活动的增加可能会造成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

答案:D读“俄罗斯交通运输部门结构图”。

回答3~4题。

3.俄罗斯货物周转量最多的运输方式运输的货物可能是()A.煤炭与铁矿石B.石油与天然气C.粮食与蔬菜D.木材与水果解析:读图可知,俄罗斯货物周转量最多的运输方式是管道运输,该运输方式最适宜运输的货物是石油与天然气。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丰富。

答案:B4.俄罗斯海运周转量少的原因是()A.海岸线短B.海岸线较长,但没有优良港口C.经济落后,没有货物需要运输D.海岸线长,但因国土纬度高,海运价值不明显解析:俄罗斯海岸线长,有许多优良港口,但因国土纬度高,冬季海水结冰,所以海运价值不明显,海运周转量少。

答案:D城际列车一般指两座相距不远的重要城市之间开行的多班次趋向公交化的中小编组短途旅客列车,中途不停站或停很少的站,只配臵硬、软座车厢而不配臵卧铺车厢。

如开行的京津、广深、沈大、沪杭、沪宁、成渝城际列车等。

回答5~6题。

5.影响我国上述城市开通城际列车的主导因素为()A.维护社会稳定B.经济发展需求C.人口密集程度D.先进技术保障解析:由材料中城际列车的定义可知城际列车是为了便于重要城市之间的联系而开通的,所以主导因素是经济发展需求。

新疆高考地理一轮专题 第26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疆高考地理一轮专题 第26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疆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26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7题;共52分)1. (2分) (2017高三上·宁波模拟) 下列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是()A .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 .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C .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D .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2. (4分) (2016高二下·济宁期中) 下图为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俄罗斯、澳大利亚小麦出口量随年代变化示意图。

关于甲、乙、丙三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甲国首都是作为政治中心新建的城市B . 城市化水平乙>甲>丙C . 丙国小麦出口量低是因为纬度高热量不足D . 乙国向丙国大量进口铁矿石3. (2分) (2017高三上·衡阳月考) 吐鲁番葡萄藤蔓剪枝分为冬剪和夏剪,冬剪在秋末葡萄藤埋土前完成,夏剪指生长季节的修剪。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冬剪和夏剪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冬剪利于葡萄藤下架覆土,夏剪利于葡萄果实增加光照②冬剪利于剪除患病虫的藤蔓,夏剪可去掉无用的芽和新梢③冬剪和夏剪主要是为了提高葡萄品质④冬剪和夏剪主要是为了增加葡萄产量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①②④D . ①③④(2)秋末冬初,吐鲁番各地开始对土地开深沟,葡萄藤下架并用土覆盖,来年再拨去覆土,重新上架。

将葡萄藤下架并埋土覆盖的主要目的是()A . 防冻害B . 防风沙C . 减少植物蒸腾作用,防止水分流失D . 覆土隔绝空气,减少来年虫害4. (4分) (2019高一下·葫芦岛期末) 下图为我国某酒精企业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其中虚线部分为传统生产工艺。

完成下列各题。

(1)该清洁生产方式的益处是()①提高土壤肥力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减少产品种类④缩短生产工艺流程A . ①②B . ①③C . ②④D . ③④(2)从接近原料产地考虑,该企业最可能布局在我国粮食主产区()A . 青海省B . 河南省C . 湖南省D . 广东省5. (4分) (2019高一下·儋州月考) 动漫产业是个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产业。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复习



农 业 文 明
我表现的机会 ,同时也激活了课堂气氛。也可以多设计

产 力
些开放性的课题供学生讨论 ,如我们生活中的哪些行
发 展 工 业 文 明

为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哪些行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 , 最后提倡大家一起努力保护地球家园 ,达到从思想认识 到指导实践的 目的 。复 习时尽 量采用 “ 少告 知 ,多探 究”的教学方式 ,切忌 “ 满堂灌”。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具体表现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害一措施—练习”的模式进行 ,具体可利用 中国国土整 治 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如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 西北地区 ( 新疆 、青海 、内蒙古等地 ),产生原因有① 自然原 因:地处 内陆地区 ,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 少 ,植被稀疏 ;全球变暖 ,蒸发旺盛 ;②人为原因 :过
下降 ,草场质量下降 ,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②许 多村庄 、铁 路等受 到风 沙的威胁 ,造成 巨大 的经济损
失 ;③为沙尘暴提供沙源 。具体治理措施有营造三北防
深化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大致可以分成采猎文 明、农 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四个阶段 ,人地关系的
思想由崇拜 自 向改造 自然 、征服 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然 发展。如下图所示 :
境 制I
环 环 环 环 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就会产生生态破坏
遭 ●I 境 境 问l
境 问
约 破 题 题 人 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破坏等生态问题 ,水、土地 、矿产 坏 尖 趋 类 锐 势
和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如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 资源和能源等短缺 ;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

专题06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高一下地理期末复习单元思维导图与知识点强化训练(人教版)

专题06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高一下地理期末复习单元思维导图与知识点强化训练(人教版)

专题06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思维导图二、主要知识点强化训练知识点1: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过程分析下图所示的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回答1~2题。

1、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过程的是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②③①2、下列做法符合③模式的是A.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C.竭泽而渔,焚林而猎D.人有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答案】1.B 2.A【解析】第1题,①表示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大规模开发;②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人类被动地依赖环境;③表示人类可持续地开发利用环境,人与环境相协调。

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过程应是②①③,B项正确。

第2题,A项体现了可持续发的思想,与模式③相符合。

下图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甲、乙两图表示的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箭头表示两者之间的形响,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各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A.甲表示示环境,乙表示人类社会B.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C.在阶段③,人地矛盾最尖锐D.箭头b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4、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演变过程对应组合正确的是A.①一一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①一一泽而渔,焚林而猎C.②一一伐木为薪,围湖造田D.③——科技发达,人地矛盾达到顶峰【答案】3.A 4.C【解析】第3题,阶段①,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只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阶段②,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类可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这是人类中心论思想;阶段③,人类体味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这是人地和谐论思想。

第4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阶段①显然是不具备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是人类中心论思想,且此时人地矛盾达到顶峰;阶段③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人地和谐论,人地矛盾缓解,环境得到改善。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双优单元滚动双测卷交通与人地协调发展A卷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双优单元滚动双测卷交通与人地协调发展A卷

第十一单元交通与人地协调发展A卷新题基础练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如图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B.不合理的灌溉C.过度开采地下水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2.该环境问题对该地区可能造成的影响是()A.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安全B.影响成昆铁路等重要交通线路的安全C.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使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D.使该地的降水增多形成涝灾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以下一行为方式值得提倡的是()A.随手丢弃垃圾B.自备购物袋C.使用一次性筷子D.驾车野外烧烤2017年我国完成快递数量401亿件,快递包装用纸不断增加。

因此有商家推出一款“共享快递盒”,即用塑料快递盒替代常用的纸箱。

这种快递盒使用时是一个方形的塑料箱,签收后,快递小哥就会将它折叠起来,变成一块塑料板,带回仓库重复使用。

据官方数据,这种共享快递盒单个制作成本是25元,平均每周可循环6次,预计单个快递盒使用寿命可在1000次以上,单次使用成本0.025元。

完成下面小题。

4.共享快递盒的出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的观念B.环境的观念C.发展的观念D.权利的观念5.如果共享快递盒被大力推广,将()①增加快递包装成本②减少森林破坏③增加快递发送速度④减少快递垃圾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这是《水经注》中描述的浙东地区,下图是该地区的一幅小桥流水的景观图。

完成下面小题。

6.古时浙东地区修建“渠”的最主要作用是()A.灌溉农田B.排水抗涝C.防御盗抢D.方便航运7.图中桥梁的设计特点及设计原因是()A.桥面陡,加快雨水排泄B.桥身高,实现眺望远方C.桥洞高,利于汛期行洪D.桥拱形,增加观赏价值早在青钢时代.青藏高原内部及对外均出现了相对固定的古人类交流路线。

地理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

地理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

地理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地理2019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下面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请考生练习。

1 读下面两幅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生产活动图,完成(1)~(2)题。

(1)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A.采集与渔猎B.耕作与灌溉C.采矿与冶炼D.建坝与筑路(2)图所示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A.崇拜自然,恐惧依赖B.改造自然,开垦土地,兴修水利C.征服自然,成为主宰D.人地协调,顺应自然【解析】两幅图均取自教材,甲图反映了东汉时期典型的农业文明,乙图则反映了19世纪的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

工业文明时期,科技进步、生产力飞速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

【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根据环境问题的分类和发生原因进行分析。

第(2)题注意理解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是针对全球气候变暖提出的应对措施,需联系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原理进行分析。

【答案】 (1)图中环境问题分两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酸雨现象和河流水污染属环境污染,沙漠化、水土流失属生态破坏。

原因:人口增长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以及生产生活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数量超过环境净化能力。

(2)气候变暖。

人类大量消费煤、石油等矿物能源,向大气中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同时破坏热带雨林,使森林面积减小,减弱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致使大气增温,气候变暖。

针对训练2 读下面漫画,回答(1)~(2)题。

(1)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A.水资源短缺B.全球变暖C.生物多样性减少D.沙尘暴(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解析第(1)题,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因此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沙尘暴。

高三复习题之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高三复习题之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2013届高三地理复习题17——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012年重庆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的》第十七次缔的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如开。

图3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南非人均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A.工矿业发达 B.人口数量大C.森林覆盖率高 D.石油资源丰富2.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将就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2012年浙江卷)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

3.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①推广太阳能、核能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③增加森林面积④提高单位GDP能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排放量散点图”,(2011年广东卷)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排放量低的是CO2A.上海、天津B.广东、福建C.海南、贵州D.辽宁、山东5.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A.自然资源贫乏B.交通设施落后C.煤炭消耗量过大D.第三产业发达(2009年江苏卷)2009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

据此回答6~7题。

6.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B.减轻大气污染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D.提高能源利用率7.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A.缓解土地荒漠化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C.减轻耕地压力 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要的环保议题之一。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25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师版)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25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师版)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25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单选题1.(2019·全国Ⅲ卷)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

如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A.肥料B.原料C.能源D.产品(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答案】(1)B(2)C【考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解析】【分析】(1)由图文资料可知,图中是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主要对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因此该自动处理系统的原料是厨余垃圾。

而不是肥料、能源和产品,B符合题意。

(2)由图可知,该图中的自动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应该是:首选对厨余垃圾分选,分拣处杂物和提取生物油脂,生物油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工业油脂(可以利用),另一部分是有机渣,然后把有机渣放到沼气池发酵,生产沼气,沼气可以发电,剩余的沼气渣(废渣)可以返田,提高土壤肥力。

因此四个选项中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C【点评】垃圾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由于排出量大,成分复杂多样,且具有污染性、资源性和社会性,需要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和社会化处理,如不能妥善处理,就会污染环境,影响环境卫生,浪费资源,破坏生产生活安全,破坏社会和谐。

垃圾处理就是要把垃圾迅速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后加以合理的利用。

当今广泛应用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卫生填埋、高温堆肥和焚烧。

垃圾处理的目的是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

2.(2018·天津)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专题1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三年(2017-2019)高考真题地理分项汇编(含解析)

专题1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三年(2017-2019)高考真题地理分项汇编(含解析)

是专题1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019年高考真题〗(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

图1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

据此完成1—2题。

1.【环境问题】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A.肥料B.原料C.能源D.产品2.【环境问题】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答案】1.B 2.C【解析】本组题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为切入点,考查了进行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等相关问题,引导考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关心和保护环境,注重读图分析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环境问题,难度较低。

1.读图可知,图中示意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中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对象,是处理系统中最初阶段的输入物,即原料,B正确。

故选B。

2.由上题分析可知,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原料,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工艺流程中从厨余垃圾开始分拣,其中最长的处理流程为:厨余垃圾→分拣→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与沼气发电,结合选项可知C符合。

故选C。

(2019年江苏卷)图6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0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13—14题。

13.【环境问题】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14.【环境问题】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0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能源结构B.人口密度C.资源条件D.出行方式【答案】13.C 14.A【解析】考查人类活动对于大气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测试题1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测试题1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测试题1第Ⅰ卷(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环境问题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B.在广大的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C.从全球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D.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2.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 )A.人口问题B.资源问题 C.生存问题D.发展问题3.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符合(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4.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①使用再生纸②垃圾分类回收利用③自备蓝子或布袋购物④将旧衣物、玩具、书籍捐赠给需要的人A.①③B.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读图,回答5~6题。

5.图甲反映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何种关系( )①对立②统一③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④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利用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6.图乙中能反映图甲的是( )A.A、B B.A、C C.D、B D.C、B目前,我国“速生鸡(在养殖过程中,超剂量、超范围违规使用抗生素)事件已经被媒体揭露。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期待厂家能生产更多更好的“绿色食品”。

据此回答7~8题。

7.肉制品厂家用牺牲人们健康来获取高利润的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8.“绿色食品”是当今的热门话题。

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正确的是①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病虫害等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下图是一座石碑,上面刻着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

据此完成9~10题。

9. 石碑所反映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的( )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10. 这幅石碑反映出当时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 )A.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B.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C.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D.人类正谋求与环境协调发展下图是某区域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高三地理寒假作业专题1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含解析

高三地理寒假作业专题1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含解析

专题11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一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2题。

材料:下图所示区域中X城将建设成为重要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旅游目的地以及先进制造业基地,把蔬菜生产基地迁移到T城市。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城蔬菜生产基地迁移到T城市的主要原因是T城市的水热条件好B.E水文站测的含沙量小于F水文站C.X城市所在地形区是由地壳水平运动和河流泥沙堆积而成D.X城市是我国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极2.图中H所在的地形区及其主要的环境问题:A.渭河平原水土流水B.黄土高原水土流水C.黄土高原土地荒漠化D.内蒙古高原土地荒漠化3.以下哪种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①垃圾分类填埋处理②露天焚烧③垃圾焚烧发电④分类处理,废弃物再利用⑤远郊堆放,自然降解A.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③⑤D.③④⑤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中a、b、c、d曲线表示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对应正确的是:A.a—科技B.b—土地C.c—劳动力D.d—资本5.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A.狩猎文明B.农业文明C.工业文明D.环境文明读下表四大牧区超载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和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完成6-7题。

6.根据图表信息,可判断()①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就越大②四大牧区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③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④2005年,四川牧区和西藏牧区超载面积基本相当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②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场生态退化的惟一原因③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④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下图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某省P县(图中面积最大者)城镇和水系分布示意图。

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练习学案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过关检测(一)

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练习学案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过关检测(一)

第四章过关检测(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字母F、H代表的含义是()。

①F表示资源开发②F表示产业活动③H表示废物排放④H表示产品消费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④资源过度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1.C 2.D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人类开发自然资源,供人类使用,所以F表示产业活动;人类的产业活动又会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H表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第2题,E表示人类开发自然资源,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资源破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读下图,完成第3~4题。

3.造成图中所示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荒漠化B.酸雨C.全球变暖D.厄尔尼诺4.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可以把“节能减排”的重点放在()。

A.更多地使用燃烧植物获得的绿色能源B.减少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动物饲养量C.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效率D.大规模地发展重化工业等高能耗工业答案3.C 4.C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海平面在上升,北半球积雪覆盖面积在减小,这都是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

第4题,燃烧更多植物,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利用农作物的秸秆及动物的粪便发展沼气,可以达到减排的目的;大规模地发展重化工业等高能耗工业也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依靠科技充分利用化石燃料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用量,达到减排的目的。

读我国西部各省级行政区域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第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甘肃省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多C.西北各省级行政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D.云南、贵州两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6.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14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习)解析版

14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习)解析版

14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选择题。

(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图示意某山区农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

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分别代表撂荒地(经耕种肥力下降后荒废的土地)、坡耕地、经果林(经济果木林)数量和规模随时间的变化。

读图回答问题。

1.撂荒地、坡耕地、经果林分别对应图中()A.甲乙丙B.乙甲丙C.乙丙甲D.丙甲乙2.随着时间推移,该山区()A.水土流失加剧B.植物种类增加C.聚落向高海拔山区转移D.农业从业人口增加【答案】1.D 2.B【解析】1.根据材料,撂荒地是经耕种肥力下降后荒废的土地,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及人们环保意识低,撂荒地会越来越多,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与环境的关系协调,撂荒地增加速度趋缓甚至停滞、下降,据此,撂荒地对应图示中的丙;该地是山区,适合发展经果林,随着社会发展,经果林种植会越来越多,对应图示的乙线;山区陡坡垦荒会造成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等问题,随着社会进步,坡耕地会减少,据此,图示中的甲线代表坡耕地。

据此分析本题选D。

2.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随着时间推移,该山区坡耕地减少,撂荒地减少、经果林增加,说明该山地采取了退耕还林的策略,林木覆盖率上升,水土流失减轻,植物种类增加,生态环境改善。

高海拔山区交通不便,居住条件较差,故聚落一般不会向高海拔山区转移;进入生态化-集约经营阶段后,科技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生产力,农业机械推广,智能设备大量应用,农业生产效率高,但农业从业人口会减少。

据此分析本题选B。

(2021·山东高三其他模拟)美国的玉米带位于北美五大湖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是世界最大的玉米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出产了全球约40%的玉米。

大规模、高密度的玉米种植改变了当地的局部气候,形成了极度闷热的室外环境,出现了“玉米汗”现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玉米汗”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当地玉米()A.大量吸收短波辐射B.大量释放长波辐射C.密集种植降低风速D.蒸腾提升空气湿度4.“玉米汗”现象对当地产生的影响可能是()A.太阳辐射增多B.降水增多C.河流径流减少D.生物多样性减少【答案】3.D 4.B【详解】3.玉米作为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转化为生物能,并不能将大量短波辐射转化为长波辐射,排除A、B;玉米(相对于树木、建筑物和地形起伏等)植株不高,虽能降低近地面风速,但影响的范围和高度有限,难以形成大范围闷热环境,排除C;玉米带大规模种植玉米,蒸腾量巨大,导致大范围空气湿度增大,加剧闷热感,D对。

专题08 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试卷)(解析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08 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试卷)(解析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08 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试卷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16*3分)(2023·全国·模拟预测)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被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分隔为不相连的东西两部分,东部地势较高,西部多沼泽,首都斯里巴加湾系文莱最大城市。

文莱森林茂密,覆盖率72II%,沿海石油资源丰富。

全国共有四个行政区。

下图为文莱四个行政区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文莱人口密度最大的行政区是()A.淡布隆区B.都东区C.文莱一穆阿拉区D.马来奕区2.马来奕区人口分布受到一定限制,其因素主要是()A.丛林茂密,沼泽遍布B.远离海洋,气候干燥C.雨季过长,洪涝频发D.土壤贫瘠,难以耕种3.淡布隆区是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地区,主要是因为该行政区()A.山峦起伏,开发难度大B.位置孤立,跨区联系不便C.河流众多,航运价值低D.地壳活跃,地质灾害频发【答案】1.C 2.A 3.B【解析】1.由图可知,文莱一穆阿拉区面积最小,首都位于该区,且大多数地区距离海洋较近,对外联系便利,成为人口集聚区,因此该地人口密度最大,C正确,排除ABD。

故选C。

2.根据“东部地势较高,西部多沼泽”“文莱森林茂密,覆盖率72.11%”的信息,以及文莱地理位置可知,马来奕区尤其是其南部热带丛林密布,沼泽遍布,开发难度较大,限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A正确;该地区并没有远离海洋,排除B;文莱整体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高温多雨,不是本地人口分布的限制因素,排除B;该地为沼泽,土壤较为肥沃,但不适合耕作,排除D。

故选A。

3.淡布隆区位于文莱东部,是被马来西亚隔开的“飞地”,与本国其他地区陆路交通联系不便,人类活动的干扰少,自然环境保持了原生态,B正确;本地存在山脉但是开发难度较小,排除A;本地区河流较少,排除C;地壳活跃不是本地区生态环境良好的原因,排除D。

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以及政治、文化等。

【高中地理】专题06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A卷)-高一地理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

【高中地理】专题06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A卷)-高一地理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3分,20小题,共60分)1.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 )A. 生物灭绝与环境无关B. 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C. 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D. 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无任何意义【答案】C【解析】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在中生代时期,地球上生物生存环境严重恶化,导致恐龙灭绝,反映了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

2.在农业社会阶段,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正确的()A. 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主要位于温度较高的热带地区B. 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是分布于水中的渔业资源C. 农业的发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D. 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主要是动植物【答案】C【点睛】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

从公元前几百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革命以后风行一时的人类意志决定论,再到20世纪初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

读某地循环农业模式物质流程图。

完成下列各题。

3.该农业模式的优点是①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②农作物品种丰富,价格低廉③优化施肥结构,保护土地④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4.此农业模式最可能位于A. 山东丘陵B. 塔里木盆地C. 三江平原D. 四川盆地【答案】3.C4.D【解析】【点睛】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生产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读下面漫画《危险》,回答下列各题。

5.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A.沙尘暴 B.水资源短缺C.生物多样性减少 D.全球变暖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答案】5.A6.D【解析】试题分析:考点:荒漠化的防治下图为我国某地1980年与2012年土地资源利用对比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24 高三地理一轮学案-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1024 高三地理一轮学案-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24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习目标】1.说出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历史阶段和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2.说出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成因及寻求解决途径。

3.利用图示说明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的含义,举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4.了解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含义,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结合具体案例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基础回顾】1.2.环境问题的成因(1)当人类向环境______________的速度超过了___________及其___________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

短缺的主要资源有_______资源_、_______资源、_______资源和_________等。

生态破坏的表现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当人类向环境排放___________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___________,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___________。

(3)环境问题的产生,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3.4.(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_______问题。

(2)可持续发展①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②内涵:_______持续发展是基础,_______持续发展是条件,_______持续发展是目的。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③基本原则:_______原则、_______原则、_______原则。

5.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①_______基数大、素质低,结构不合理。

②_______相对短缺的问题将长期存在。

③深刻的______________:环境污染仍在发展;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2)行动纲领:《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一轮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
训练题
读图“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如图1所示,回答1~3题。

1. 图中箭头③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
A.台风、寒潮
B.地震、海啸
C.滑坡、泥石流
D.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2.为了防治风沙侵袭包兰铁路,在宁夏沙坡头地区,人们用草方格沙障来固定流沙,从而很好地保护了包兰铁路,人们的这种做法与图中相应的环节是()
A.③
B.③
C.③
D.③
3.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
A.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
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C. 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修建立交桥和地铁
【解析】1选C,2选A,3选A 。

该题组考查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第1题,图中箭头③表示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的物质和能量。

当人类索取资源方式不得当时,就会造成环境问题,进而引发一些自然灾害。

如:滥砍滥伐就可能导致滑坡、泥石流灾害。

第2题,箭头③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这个作用可以是正面的,也可负面的,此题是人类正面作用于环境。

第3题,围湖造田会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和生态遭到破坏。

读图2,回答4—5题。

4、有关此图说法正确的是()
A、公交车和自行车是我国目前主要交通工具
B、骑自行车可以更好地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C、使用公交车和自行车可以减少交通堵塞
D、使用公交车和自行车可以有效地控制废气的排放
5、私家车增多后,带来的环境问题有()
③噪声污染③酸雨加重③臭氧层的破坏③空气中的固体悬浮微粒增多③交通堵塞
A、③③③
B、③③③
C、③③③③③
D、③③③③
【解析】4选D,5选B。

第4题,此图为环境公益广告,其目的是:倡导人们出行多使用公交车和自行车,从而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第5题,汽车尾气主要成分是:固体悬浮微粒、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物质;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人类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所致;交通堵塞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并非环境问题。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6~9题。

6.下列举措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A.朋友之间互寄贺年片
B.使用塑料袋购物
C.渔政部门实行“休渔”政策
D.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
7.“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共同性和公平性原则
8.制定全球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中国
D.日本
9.下列行为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A.积极接受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培训,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规范自己的行为
B.“只要能致富,干什么都行!”
C.“我开个小煤窑,办个土法炼焦厂,过得好点有啥不可以的。


D.“我多生几个孩子,也是为了有个帮手,让日子过得好些”。

【解析】6选C,7选B,8选C,9选A。

该题组考查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

第6题,实行“休渔”政策,可以使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第7题,“竭泽而渔”就会使鱼没办法持续利用,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第8题,中国在1994年制定了全球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

第9题,结合各选项的含义即可判断出答案。

10.下图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

该生态产业园区()
A、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能源
B、企业彼此间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C、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清洁生产
D、生产重点是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解析】选C。

该题考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清洁生产。

读图可知该工业园区的核心企业是制糖厂,其布局主导因素应是原料。

分析该园区的生产联系可以得到该生态产业园区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清洁生产的信息。

11、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9年12月7日(北京时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此次峰会被誉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旨在给地球降温的这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分歧较大。

(1)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谈判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受全球变暖的影响,部分行业损失较大,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保险业——自然灾害增多,赔偿增多
B.旅游业——全球变暖,出游人数减少
C.林业——全球气温的升高和干旱问题增加了引发野火的机会
D.渔业——二氧化碳多,海洋酸化,影响鱼类生长
材料二全球变暖、化石燃料的日渐消耗……引起了人们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深刻思考。

近日德国多家媒体披露了一项宏大的能源项目,德国多家大型金融和能源企业将联手南下,到北部非洲建立一个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以向欧洲提供电能。

(3)据材料分析在此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优势条件。

材料三风力发电前景广阔,但风力发电场占地较多,下图4为“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示意图”。

(4)丙地有效风能密度较小的原因是,
据调查甲地风能资源利用前景优于乙地,其主要原因是。

【解析】本题以热点背景材料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的能力。

第(1)题,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旨在给地球降温的这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谈判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基本原则,即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

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旅游人数不一定减少。

第(3)题,北部非洲具备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诸多优势条件,比如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热量多,被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晴天多,太阳能丰富的基本条件。

并且这里临近欧洲,市场广阔。

(4)丙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中,由于周围山地的阻挡,减弱了风速,导致有效风能密度较小。

乙地虽然风能丰富,但是没有需求市场,而甲地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答案:(1)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2)B
(3)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热量多;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晴天多;近邻欧洲,市场需求量大。

(4)丙地处于盆地,周围山地阻挡,减弱了风速甲地能源需求量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