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初中物理九上《12第2节 熔化与凝固》课件 (2)

合集下载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2.2熔化与凝固》PPT课件 (共44张PPT)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2.2熔化与凝固》PPT课件 (共44张PPT)
钨 纯铁 各种

各种 铸铁
熔点
3350
3410
1535
1300 ~
1400 1200 左右
物质 金 银 铝 铅

熔点 1064 962 660 327
物质 冰
固态水银 固态酒精
固体氮
熔点 0
-39 -117 -210
232
固体氢
-259
铜 1083 海波
48
固体氦
-272
从表格中你可以获得哪些知识?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1.8.2721.8.2700:33:4300:33:43August 27, 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27日星期五上午12时33分43秒00:33:4321.8.27
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非晶体没有熔 点)。
三、凝固 1.晶体:海波凝固
数据记录
时间 (m)
6.5
7
7.5 8 8.5 9 9.5 10 10.5 11 11.5 12 12.5
温度 (℃)
55.5 53.5
51.5 48 47.5 47 47
47
46
45
44
43
41
状态
液态
固液共存
2、如果图A是海波熔化图像,那么: 在AB段海波处于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 在BC段海波处于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 在CD段海波处于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
3、当温度处于晶体的熔点时,晶体是否一定处于 固液混合状态?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2.2熔化与凝固 课件 (共31张PPT)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2.2熔化与凝固 课件 (共31张PPT)

12.2 熔化与凝固
一、物态变化
二、熔化:固态 → 液态(吸热)
1、晶体熔化
T/℃ D
1)图像
B
C
48
2)熔化特点:(1)吸热 (2)温度不变
3)熔点:
40 A 4
t/min
7
4)晶体:海波、明矾、冰、萘、食盐、各种金属 5)熔化条件:(1)吸热 (2)达到熔点
5.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把温度为−8℃的冰块投 入盛有0℃水的密闭隔热容器中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的情 况是( A ) A. 冰块的温度升高且质量增加 B. 水的温度降低且质量增加 C. 冰块的温度升高且质量减少 D. 水的温度不变且质量不变
(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此时温
度如图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B__(选填“A”、“B” 或“C”),示数为__4_8___℃,该物质是_晶__体__(选填
“晶体”或“非晶体”)。 (2)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试管底部,则测得试
管内物质的温度值偏___高____。
(3)在此实验中,你知道为何将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
二、熔化:固态 → 液态(吸热)
1、晶体熔化 1)图像
T/℃
B
48
D C
2)熔化特点:(1)吸热
40 A 4
t/min
7
(2)温度不变 3)熔点:
4)晶体:海波、明矾、冰、萘、食盐、各种金属
1.用酒精灯对烧杯中的冰水混合物加热,当冰未熔化完 时,冰和水的温度( D ) A. 水的温度上升 B. 水的温度上升,冰的温度不变 C. 冰的温度上升 D. 冰和水的温度保持不变,等于0℃
3)非晶体:石蜡、松香、沥青、玻璃、塑料、橡 胶等
非晶体

新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初中物理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教学课件

新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初中物理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教学课件
第八页,共二十五页。
归 纳 【实验结论】
1. 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 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第九页,共二十五页。
典例分析
例 通过“探究冰和石蜡的熔化特点”的实验发现:冰在温度达到0 ℃才
开始熔化,冰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________保__持___不__变_;石蜡
不 同
熔化特征
不断吸热、温度保持在熔 点不变

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熔化图像
物质 相同点
冰、各种金属、海波、萘、玻璃、塑料、蜡、松
水晶石、固态氧等
香、沥青等
在熔化过程中,都需要吸热
第十五页,共二十五页。
典例分析
例 下列固体中属于晶体的是( B )
A. 沥青
B. 冰
C. 松香
D. 石蜡
【解析】冰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有熔点,因此属于晶体,而沥青、松香、石 蜡都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没有熔点,因此它们都属于非晶体。
第十八页,共二十五页。
典例分析
例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像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是( D)
【解析】晶体凝固前放热,温度降低;凝固时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凝固结束后,
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结合图象知D正确。
第十九页,共二十五页。
熔化 吸热
固态 液态 放热
凝固
非晶体 晶体
非晶体 晶体
图像
第二十页,共二十五页。

3 410

1 535

1 515
灰铸铁 1 177

1 083

1 064
晶体 银 铝 铅 锡 萘

新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课件

新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课件
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温度计?
答: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因为水银的凝固点 是-39℃,水银早凝固了,测不出温度值。 从表中看出,应该使用甲苯或酒精做测温物质 的温度计。
熔化、凝固的应用
• 熔化吸热降温的应用:
冷冻食品保鲜
高热病人利用冰袋降温
• 将固体工业原料制成生活、生产所需成品:
把塑料颗粒做成塑料盆
把原料二氧化硅颗粒作成玻璃板
要使食品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的冰比 0℃的水效果好一些,这是为什么?
答:0℃冰变成0℃水熔化过程要吸热,0℃冰 和0℃水升高相同的温度,0℃冰要吸收更多 的热,制冷效果好。
冰比水多了一个熔化吸热的过程
让我们分别加热海波和松香,多次测量其加 热过程中的温度,比较其温度变化规律。
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1)实验装置:
水浴法(受热均匀)
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1)实验装置:
安装装置时,应先下后上,从左往右。 水浴法(受热均匀) 石棉网的作用(受热均匀) 搅拌器的作用(受热均匀) 温度计的作用(测量温度) 停表的作用(测量时间)
要领: 观察对象:①物质的状态
②温度的变化 观察时间:①熔化(凝固)前
②熔化(凝固)中 ③完成熔化(凝固)后 ③将“温度和时间”数据填入记录表中, 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各点。
链接
认识海波熔化曲线:
固态,达温到度熔/℃化 温度,开始熔化
熔化过程,固液 共存,吸热,温 度不变
D
液态,吸 热升温
48
B
C
固态,吸
刚好完全熔
热升温
化,物质处
于液态
时间/min
A
4
8
海波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有确定熔点的固体叫晶体。
海晶波体熔熔化 化特 特点 点: : 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晶海体波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到熔点,继续吸热。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熔化与凝固(共45张PPT)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熔化与凝固(共45张PPT)

温度/℃ 55
D
1、AB段:固体
2、B点:固体
50
B
C
3、BC段:固液共存 4、C点:液体
5、CD段:液体 45
40
A
02
4
6
时间/分 8 10 12 14
海波熔化的图象
松香的熔化过程中的状态:
熔化始: 固态 熔化中: 软化 熔化末: 液态
探究:松香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时间/ 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 40 40.5 41 42 43 44 45 46.5 49 52.5
蜡 状态
固态


液态
根据表格数据画图像
冰的熔化
℃ 6
4
2
0
B
C
0
1
2
3
4
-2
-4
A -6

80
蜡烛的熔化
D
70
D
60
50
B
C
t 40
5
6 30
A
20
10
0
t
0
2
4
6
1、以上两种物质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有 什么特点?
2、AB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冰与蜡烛各 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
3、BC段,冰与蜡烛各是什么状态?温度是否 变化?
探究:硫代硫酸钠(海波)熔化和凝固过程
时间/ 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 42 44 46 47 48 48 48 48 48 48 49 50 52
海波熔化过程记录表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12章第2节《熔化与凝固》-课件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12章第2节《熔化与凝固》-课件

(1)把装有海波的试管(高度约3cm)放在盛有热水(稍低于熔点,海波的熔点是48℃)的大烧杯里。试管内装有温度计和搅拌器(玻璃棒),随时搅拌海波,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2)等海波的温度接近熔点时,稍减慢加热速度。注意观察海波的变化:试管壁开始→海波逐渐熔化→温度基本保持在熔点左右→海波全部熔化后→温度有持续上升。约超过熔点10℃时停止加热。
固态 液态 气态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熔化
凝固
固态 液态 气态
熔化和凝固现象
3.熔化和凝固
熔化与凝固现象
(1)实验装置: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D
4.甲、乙两盆水里都有冰块,甲盆里的冰块多些,乙盆里的冰块少些,甲盆放在阳光下,乙盆放在背阴处,两盆里的冰块都未完全熔化,那么( )。A.甲盆水的温度比乙盆的高B.乙盆的水温可能比甲盆的高C.两盆水温度相同D.不能判断,必须用温度计测量后才能知道
C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熔化与凝固
各种状态下的物质
各种状态下的物质
晶体: 有一定熔点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1)DE 段表示海波是_____态,_____热(选填“吸”或“放”),温度________。
(2)EF 段表示海波的物态是_____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__。
(3)FG 段表示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__。
结束语
我们,还在路上……
You made my day!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 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12.2熔化与凝固第2课时 课件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2.2熔化与凝固第2课时  课件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知识讲解
任务一、认识凝固概念
观察图片,并回答。
水结冰 金水变金块
蜡水凝固 猪油凝固
①物质在凝固前处于何种状态? 液态
②凝固后物质处于何种状态? 固态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知识讲解
任务一、认识凝固概念
学以致用
我国古代很早就对物态变化有所认识和应用。早在公 元前21世纪,我国就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如图所示的铸 造青铜钟,就是让经过冶炼的液态铜在泥模内发生 __凝__固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制成的。
观察要领 观察对象:①海波的状态②温度计的示数 观察时间:①凝固前②凝固中③完全凝固后
知识讲解
任务二、探究物质的凝固规律
海波凝固图像
石蜡凝固图像
BC
①晶体的凝固过程中有着怎样的特点?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有着怎样的特点?
晶体凝固时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 非晶体凝固时温度不断升高。
知识讲解
任务二、探究物质的凝固规律
A.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温度都保持不变 B.物质放出热量后,温度一定降低 C.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0℃ D.冰的温度一定低于0℃
随堂检测
4.海波的凝固点是48℃,则48℃的海波( D ) A.一定是液态 B.一定是固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状态 D.以上三种都可能
随堂检测
5. 春节假期,小明到凤凰古城游玩时看到民间艺人制作“糖画”,如 图所示,取适量白糖放入勺中,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勺子底部, 同时用搅棒轻轻搅动糖液,使其均匀受热,防止糊底变焦。待糖完全 融化、颜色变黄后,根据设计好的图形和线条走向作画,作画的时候 要注意绘制速度要快、各部件保持连接、注意填补空白、巧妙设计粘 贴点。关于“糖画”的制作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2章2熔化与凝固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2章2熔化与凝固

知1-练
知识点 2 探究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知2-讲
1. 实验探究 观察什么时候出现液态 温度计 实验目的 不同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实验装置
知2-讲
①在两个分别盛有碎海波和碎石蜡的试管中各插入一 支温度计,再将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使试管均匀 实 受热。 验 ②用酒精灯外焰对烧杯缓慢加热,观察海波和石蜡状 过 态的变化情况,以及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程 ③ 待海波的温度升至40 ℃、石蜡的温度升至52 ℃, 每隔1 min 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在海波和石蜡完 全熔化后再记录2 ~ 3 次。数据记录如表所示
0
铝 660 钨 3 410
3.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区别
晶体
熔化
凝固
知3-讲
非晶体
熔化
凝固
图像
知3-讲
熔点(凝 固点) 温度 变化
特征
晶体
非晶体


没有
没有
吸收热量,放出热量,吸收热量,放出热量, 温度不变 温度不变 温度升高 温度降低
固液共存,温度 不变
先变软再 先变稠再
变稀
变硬
知3-讲
知1-练
解析:要判断冻豆腐小孔形成过程中的物态变化, 首先要弄清楚冻豆腐小孔的形成过程;豆腐冰冻时, 水凝结成冰,属于凝固现象;当冻豆腐解冻时,冻 结的冰熔化成水,属于熔化现象。
1.[中考·济南节选] 我国古代很早就对物态变 化有所认识和应用。早在公元前21 世纪, 我国就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如图所示, 铸造青铜钟就是让经过冶炼的液态铜在泥 模内发生__凝__固__制成的。
知4-练
解析:由题意可知,将沸水倒入55 ℃水杯后摇一摇, 便可使水温快速变为55 ℃,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温 度不变,说明这种颗粒是晶体,晶体熔化吸热导致 沸水降温。

沪科初中物理九上《12第2节 熔化与凝固》PPT课件

沪科初中物理九上《12第2节 熔化与凝固》PPT课件

探究1 冰和石蜡的熔化
结合“体验”,思考下列问题:
1.猜想与假设:不同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规律
(选填“相同”或“不同”)。
提示: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而冰
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
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
参考答案:不同
2.实验设计:如图所示 (1)按图组装器材。 (2)加热冰和石蜡,每隔1 min记录一次 温度。 (3)将测得的温度值填入表中,并分别在 坐标纸上画出冰和石蜡的熔化图像。
,非晶体凝固时,温度
一直

②晶体有固定的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

参考答案:(1)放热
(2)①不变 下降 ②凝固点 凝固点
3.凝固放热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参考答案:北方冬季贮菜,人们在地窖里放几桶水,当气温下降到 0℃以下时,水可以凝固放热,从而防止菜窖里的菜被冻坏。
一、熔化和凝固
1.熔化: (1)定义:物质从_固__态__变为_液__态__的过程。 (2)特点:熔化过程_吸__热__。 (3)熔点:晶体_熔__化__时__的温度。
参考答案:水的温度达到0℃,并且继续放热会凝固成冰,冰的温 度达到0℃,并且继续吸热,会熔化成水。水凝固需要两个条 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出热量。同种晶体的熔点和 凝固点是相同的。
2.如图,分析晶体和非晶体凝固的图像。
(1)相同点: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都

(2)不同点:
①晶体凝固时,有一段时间温度
【拓展延伸】水浴法 因为水达到沸点的条件是100℃,但是从液态变到气态还需要
吸收更高的热量,在水浴法里,烧杯里的水在变成水蒸气前都只 能有100℃的温度,无法为试管里的水提供更多的热量,所以试 管内的液体是不能沸腾的。所以常常利用这种温度不改变的原 理对一些需要定温加热的反应进行水浴加热。先在一个大容器 里加上水,然后把要加热的容器放入加入水的容器中。加热盛水 的大容器通过加热大容器里的水再通过水把热量传入需要加热 的容器里,达到加热的目的。优点是使物体受热均匀,减慢熔化 过程,便于观察。部分实验中不会导致暴沸的现象。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精品课件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精品课件

03 凝固
海波的凝固图像 松香的凝固图像
问题
根据海波的凝固图像和烛蜡的凝固图像, 你有什么启示? 凝固是熔化的相反过程。海波有固定的凝 固温度,烛蜡则没有。
03 凝固
总结
晶体的凝固 1.有确定的凝固温度 2.凝固过程中放热 3.但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的凝固 1.没有确定的凝固 温度 2.凝固过程中放热 3.温度降低
温度于表格中。 (4)根据海波和松香的熔化实验数据,在教材的
表格中绘出它们熔化的图象。 (5)分析作出的图象,得出结论。
01 熔化
比较下面两图:
海波熔化过程记录表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40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48 49 52 56
0
2
4
68
-6 -5.5 -3 -1.8 0
10 12 14 16 18 20 0 0 0 0 1 2.8
(1)在右图中作出冰的熔化图像; (2)从表中可以看出,冰的熔点
是________; (3)冰的熔化过程经历了
________min; (4)从计时开始,经过12 min,冰的温度 是________, 此时的状态是________。
无 固态→软→稀→液态
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物质 相同点
冰、各种金属、海波、萘、水 玻璃、塑料、蜡、松香、
晶石、固态氧等
沥青等
在熔化过程中,都需要吸热
03 凝固
提出问题:上图中的冰是怎样形成的?由什么状态 变成什么状态? 水凝结而成的。液态变为固态。
03 凝固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凝固是熔化的相反过程。

沪科初中物理九上《12第2节 熔化与凝固》课件 (2)

沪科初中物理九上《12第2节 熔化与凝固》课件 (2)

熔化和凝固【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主要内容是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热爱科学有一定的作用。

2.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继而总结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结论。

3.教材内容安排:通过实验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继而在通过讲授法得出固体凝固的相关知识。

4.教材的特点:第一,注重学生活动,突出实验探究;第二,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5.对教材的处理: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来得出相关结论,继而利用多媒体可见来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强,对生活中现象的原理有了解的兴趣。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过温度的概念,并掌握温度计的使用。

3.学生的认识特点:对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有直接的感性认识,但并不了解其中的真正原理,不了解熔化和凝固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1(2(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点】观察固体的熔化现象【教学难点】固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物理知识。

2.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本节教学设计注重以问题为先导,把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解决问题和科学探究的过程。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课件 12.第2节 熔化与凝固.PPT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课件 12.第2节 熔化与凝固.PPT

练一练
2.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凝固图像,其中 __乙___是晶体熔液,该晶体熔液的凝固点是_5_0℃___; 该晶体的熔点是__50℃___.
练一练
3.用酒精灯给冰水混合物加热,在杯内冰没有完全 熔化前,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D )。 A.试管中的冰不能达到熔点,可能熔化 B.试管中的冰可以达到熔点,可以熔化 C.试管中的冰不能达到熔点,所以不能熔化 D.试管中的冰可以达到熔点,但不能熔化
义务教育教科书(沪科)九年级物理上册
各种状态下的物质
各种状态下的物质
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 物态变化
固态
液态
气态
3.熔化和凝固
熔化 固态
凝固
熔化和凝固现象
液态
气态
熔化与凝固现象 火山熔岩
浇铸
河水结冰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1)实验装置:
(2)操作提示:
(1)把装有海波的试管(高度约3cm)放 在盛有热水(稍低于熔点,海波的熔点是 48℃)的大烧杯里。试管内装有温度计和 搅拌器(玻璃棒),随时搅拌海波,并每 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2)等海波的温度接近熔点时,稍减慢 加热速度。注意观察海波的变化:试管壁 开始→海波逐渐熔化→温度基本保持在熔 点左右→海波全部熔化后→温度有持续上 升。约超过熔点10℃时停止加热。
晶体

石膏
水晶
金属
非晶体熔化特点:
继续吸收热量, 温度持续上升。
温度/℃
认识非晶体熔化曲线:
时间/min
表示非晶体没有一个固定的熔化温度,整个过程是吸 引热量,温度持续上升。
自然界中的松香、沥青、玻璃等都是非晶体。

沪科初中物理九上《12第2节 熔化与凝固》课件 (2)

沪科初中物理九上《12第2节 熔化与凝固》课件 (2)
3.保温瓶中有1000 g水,水温为0 ℃,当 向瓶中放10 g -2 ℃的冰块后,盖好瓶口 的软木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有少量冰熔化成水 B.有少量水结成冰 C.冰和水温度都不会变 D.冰和水的质量都不会改变
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 ), 过了一段时间 [ ] A.有些冰熔化成水使水增多 B.冰和水的数量都没变 C.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应该选用酒__精____温度计,因为凝__固_点__低__,__在__-8_9_._2_℃时不会凝固
5.下列图象中,表示萘熔化的图象是( C )
6.当晶体的温度正好是熔点或凝固点时,它的状态 为( C D E ) A.一定是固体 B.一定是液体 C.可能是固体 D.也可能是固液共存 E.可能是液体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如:冰熔化成水,蜡烛熔化成烛滴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如:水结成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
探究固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 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
设计实验:
步骤:① 按照课本12—17图组装实验器材, 用水浴法给奈或石蜡加热。待它们完全熔 化后,停止加热,并将它们冷却。
巩固练习
1、已知液态氢的沸点是-253℃,固态氢的熔点是 -259℃,那么 -260℃的氢是 固 态, -255℃ 的氢是 液 态,-250℃的氢是 气 态, - 259℃ 的氢是 固态、液态、固液共存 态。
2、自然界中的固体可分为 晶体 和 非晶体 两大类, 它们的一个重要区别是 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无熔点 。 在松香、铜块、玻璃、白糖、食盐、海波中,属于晶 体的是 铜块、白糖、食盐、海波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有一定的 熔点。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件 第十二章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第二课时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件 第十二章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第二课时
0 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Hale Waihona Puke 如图所示为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由图像可知:非晶体在凝固过程 中不断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熔化过程要吸热。
地窖里贮存蔬菜,需 要放几缸水 水凝固放热,使地窖 的温度不至于太低。
晶体凝固的条件: (1)温度要达到凝固点; (2)要继续放热。
注意
1、同一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2、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过程都要不断吸热,凝固过程都要不断 放热。
3、热量总是在存在温度差时由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
比较
凝固过程的温度 吸放热 有无凝固点
液态的晶体
温度不变
继续放热 有凝固点
液态的非晶体 温度不断降低 继续放热 无凝固点
1、 固态 2、固体
熔化(吸热) 液态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第二课时 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新课导入
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
学习目标
1.感知凝固现象及其产生条件、不同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2.了解常见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认识凝固是吸热过程。 3.学会怎么应用熔化和凝固。
一、凝固过程温度变化的规律
课堂探究
海波熔化图像
温度/℃
D 55
海波凝固图像
温度/℃
D 55
50 B
45 固 态
40 A 0
C 固液 液态


时间/分
50 C 液
45态
40 0
B

液 共 存
固 态A
时间/分
比较两幅图像,你们能发现些什么?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熔化和凝固【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主要内容是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热爱科学有一定的作用。

2.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继而总结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结论。

3.教材内容安排:通过实验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继而在通过讲授法得出固体凝固的相关知识。

4.教材的特点:第一,注重学生活动,突出实验探究;第二,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5.对教材的处理: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来得出相关结论,继而利用多媒体可见来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强,对生活中现象的原理有了解的兴趣。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过温度的概念,并掌握温度计的使用。

3.学生的认识特点:对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有直接的感性认识,但并不了解其中的真正原理,不了解熔化和凝固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点】观察固体的熔化现象【教学难点】固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物理知识。

2.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本节教学设计注重以问题为先导,把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解决问题和科学探究的过程。

根据前苏联心里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稍高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思维进行探究。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究,动手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尝试自己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获取知识。

整个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协作精神、探索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讲授法通过老师形象生动、富于引导式的讲解,辅以演示实验、各种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探究的思想,在探究的过程中讲授必要的物理知识。

3.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首先,通过观察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索欲望;其次,在教学中利用典型的教学材料和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4.教学媒体设计充分利用实物、视频、图片等材料,为学生学习物理规律提供必需的感性材料。

【教学用具】学生实验,二人一组。

每组配备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火柴、坐标纸。

A组同学另配备烧杯和冰块,B组同学另配备易拉罐和松香。

【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设计】[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固体的熔化过程15’提出问题: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是一下变成液体还是有一个过程?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我提供给大家两种固体:冰块和松香,它们分别被装在烧杯和易拉罐中。

同学们对哪种固体感兴趣,就可用实验探究这种固体的熔化特点。

同学们在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不要让玻璃泡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固体中。

研究冰块熔化过程的同学要等到插入冰块的温度计示数不怎么变化时再开始加热冰块。

请同学们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固体的温度,并观察固体的状态。

直到固体全部熔化完后5min为止。

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固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学生分组实验。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自由选择实验对象,增强他们自主实验的意识。

每组的二位同学要分工合作。

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物体的状态;第二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

[分析数据,找出规律]分析实验数据,找出固体熔化的规律10’请同学们将记录下的数据绘制成图像。

教师选择一个做冰熔化实验的组,请该组同学将他们得出的实验表格和图像绘制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冰熔化的实验记录,大家可以发现哪些特点?教师再选择一个做松香熔化实验的组,请该组同学将他们得出的实验表格和图像绘制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松香熔化的实验记录,大家又可以发现哪些特点?师:这两种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我们都要对它加热,也就是说,它们在熔化过程中都要吸热。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冰和松香熔化的实验图像,大家发现有什么不学生绘制图像生: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生:当冰全部是固体以及冰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要上升。

生:冰在熔化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对它加热。

生:松香在熔化过程中温度要上升。

生:松香在熔化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对它加热。

生:冰在让学生根据实验图像回答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熔化和凝固一、熔化和凝固现象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称为熔化。

2、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

二、探究熔化的特点1、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

2、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3、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4、晶体凝固的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熔化、凝固的应用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1.确定受力物体;2.找出作用点;3.找出受力方向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5.标出数值和单位;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五、力的相互作用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7.1 力一、力的概念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五、力的相互作用⏹教学反思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