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Ⅰ

合集下载

《资本论》Ⅰ教学讲义 - 上海财经大学

《资本论》Ⅰ教学讲义 - 上海财经大学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三篇的研究对象,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这一篇开始,进入对 资本生产过程本身的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 程。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本篇所要研究的绝对剩余 价值的生产;一种是下一篇将要研究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 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的起点”(第557页)。研究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研究资本的生产 过程的最基本的最一般的特征。在对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研究过程中将会 看到,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逻辑上,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都是相对剩 余价值生产的基础或前提。因此,当进入考察资本的生产过程时,就首 先考虑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三篇包括五章,即第五章到第九章。第五章分析资本生产过程的二 重性,阐明其最本质的特征;第六章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剩 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七章分析剩余价值率,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程度;第八章分析工作日,揭露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绝对剩余价 值的方法;第九章分析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的关系,以此结束第三 篇转入下一篇。
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主要内容:通过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揭示资 本生产过程的实质。资本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 劳动过程,即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殖过 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两方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 的、对立的。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价值增殖过 程是资本生产过程的实质。 第五章就资本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分为两节:第一节分析 劳动过程;第二节,分析价值增殖过程。
第一节 劳动过程
主要内容:阐述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揭示劳动过程作为 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的特点。 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第1-21段); (二)劳动过程作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的特点(第 22-25段)。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资本的生产过程张衔(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第一篇商品和货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学的真正基础。

劳动价值论提供了关于“市场经济一般”的基础性解释。

按比例分配总劳动、节约劳动是一个普遍规律,这个规律在市场经济中表现为价值和价值规律。

1.方法与结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分析与综合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数量方法。

2.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价值实体、价值量、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价值本质。

劳动价值论贯穿于整个《资本论》,第1卷第1篇是狭义劳动价值论。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将劳动价值的内容概括为价值本质规定及其规律和价值表现及其规律两个层次。

因此,劳动价值论内含着价格理论和市场机制理论。

3.除《资本论》第1卷第1篇,《资本论》第1卷第5篇,《资本论》第3卷第1—2篇、第6篇在更具体的层次展开劳动价值论。

第一章商品第1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方法:从分析到综合1.分析的起点:商品为什么从商品分析开始?作为开篇的商品的性质。

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财富的一般形式和细胞形式,因此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2.使用价值及其特点(P47——48)①使用价值:商品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这种需要可以是物质的,可以是精神的;物可以作为消费资料直接满足人的需要,也可以作为生产资料间接满足人的需要。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使用价值的质是指使物有用的各种属性,使用价值的量是指作为有用物的量。

对物的有用性的认识和量的社会尺度的确立都是历史的成果。

使用价值的5个特点:物的有用性离不开商品体,因此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和人们为了取得它的有用性所耗费的劳动多少无关;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一定的量为前提;使用价值只是在消费中才得到实现;使用价值是财富的物质内容。

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中它同时又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资本论全ppt课件

资本论全ppt课件
17
马克思为什么要分析价值形式? 第一、通过对价值形式的分析,可以深刻
地看到价值和交换价值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 体现。
第二、通过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分析, 可以揭露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第三、通过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分析, 可以证明价值和交换价值并不是永恒的范畴。
18
简单的的价值形式: 20码麻布=1件上衣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商品经 济发展而来的。
第二、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要解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先解剖 商品。
第三、通过分析商品而阐明的劳动价 值论是全部《资本论》的理论基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1
(2)商品使用价值的含义和特征(2-4) (3)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5-12)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3-15) (5)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6) (6)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1、阐明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是第二、三卷的理论基础 3、在理论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8
第一卷第一篇
按照马克思写作计划,第一篇是作为全书的导 言来写的。这一篇在《资本论》第一版中只是一 章,章名为《商品和货币》再版时改为三章,并 合成一篇,篇名为《商品和货币》 。
本篇是以简单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的,因为 简单商品生产是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
9
第一章 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实 体与价值量) (1)我们的研究,必须从商品的分析开始 (第1自然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着的社会财富, 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而以单个的商 品为元素形态。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从 商品的分析开始。”
10
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逻辑 起点和历史起点:
(17)

(完整word版)《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

(完整word版)《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一、《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对象:资本的生产过程1、是指产业资本。

2、分析的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3、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4、包括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过程。

二、《资本论》第一卷体系结构七篇25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篇,以一般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阐述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第二部分:第二至六篇,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阐述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三部分:第七篇,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阐述资本积累理论。

第一卷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从分析商品开始第一、是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要求。

第二、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要求。

第三、是资本自身实际运动的要求。

二、商品使用价值的属性和特点1、商品使用价值的涵义:物品能够满足人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2、商品使用价值的质和量①质:由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物的用途。

包括:一物一质;一物多质。

②量:指使用价值的计量。

使用价值的计量尺度是一种社会尺度。

3、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①-⑥P.2、P6三、商品价值的质和量1、交换价值2、价值的质第一、看不见,摸不着,但客观存在;第二、价值的实体是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第三、要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劳动的各种形态与价值决定的关系:(撇开供求关系)潜在劳动流动劳动物化劳动(劳动过程前)(劳动过程中)(劳动过程后)↓↓↓劳动力劳动发挥作用凝结为产品的劳动↓↓↓价值形成的基础形成价值价值3、价值的量①价值量的涵义②价值量的决定③价值量变动的一般规律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1、决定商品的要素第一、是否是劳动产品;第二、是否是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三、是否通过交换;第四、价值是决定性要素。

2、统一性:3、对立性:第一、质和量的对立;第二、人和物的对立;第三、买者和卖者的对立;第四、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第五、源泉上的对立。

《资本论》Ⅰ教学讲义

《资本论》Ⅰ教学讲义

第一节 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主要内容:确定剩余价值率,说明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由剩 余价值率来表现。 第一节包括19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 (第1-13段); (二)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法(第14-19段)。
第二节 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 的表现
主要内容:从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方面看,分析 产品价值的各个不同要素在产品的相应部分上的表现,从而 说明了剩余价值表现为剩余产品。 第二节包括14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主要内容:在前面区别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析剩余价 值来源的基础上,确定和说明表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的剩余价值率。 第七章包括四节。第一节,确定和说明剩余价值率;第二 节,说明产品价值的不同构成要素在产品中的相应部分上的 表现;第三节,批判为资本辩护的“西尼尔的‘最后一小 时’”;第四节,说明剩余产品上如何表现资本家对工人的 剥削程度。
(一)从工作日完成的结果看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 的表现(第1-12段);
(二)从产品的生产过程看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 表现(第13-14段)。
第三节 西尼尔的“最后一小时”
主要内容:批判资产阶级斗士西尼尔反对缩短工作日,为 资本剥削作辩护的谬论。 第三节包括5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西尼尔抛出“最后一小时”的目的(第1-2段); (二)对西尼尔“最后一小时”谬论的批判(第3-5段)。
第四节 剩余产品
主要内容:从实物形式上考察段,由剩余产品分析到剩余产品的水平,由 剩余劳动谈到工作日。

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1、分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马克思在本卷第一篇,首先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

”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

资本论

资本论
《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 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 题。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 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1857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马克思认为,随着经济危机而来的可能是革命,在这之前要用科学理论 武装工人阶级。因此,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 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
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20年如一日,每天坚持到英国博物馆去看书,查阅资料,被图书馆员称为最勤 奋的读者。马克思在阅览室里埋头读书的时候,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脚来回擦地,天长日久之后,竟然把他的固定 座位下坚硬的水泥地磨出了一道凹下去的印子,被人们传颂为“马克思的足迹”。
《资本论》第三卷是对资本运动总过程的分析,既是理论分析的高潮,又是理论分析的完成。因为这里的分 析不再停留在本质的层次上。而是上升到社会的表面。由此,把资本主义这个庞然大物从里到外清楚地再现在人 们面前。同时,前两卷暂时存而未论的问题在这里得到了回答,前面做过的许多分析(如价值、货币等)在这里 又得到了更加深入、更加丰富、更加具体的论证。
资本论
卡尔·马克思创作政治经济学著作
01 内容简介
03 创作背景
目录
02 作品目录 04 作品思想
05 后世影响
07 出版信息
目录
0《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1867—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
1934年5月,商务印书馆出版《资本论》第1卷第1分册(即第1卷第1、2篇),吴半农译,千家驹校。

资本论一二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一二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一二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是由卡尔·马克思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分为一、二、三卷。

下面是《资本论》一、二、三卷的主要内容概述:
第一卷:《资本论》第一卷主要讨论商品和货币形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以及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等问题。

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交换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和资本的起源。

他详细阐述了剩余价值是如何通过剥削工人而产生,并进一步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扩大再生产问题。

第二卷:《资本论》第二卷主要探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

马克思对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商品流通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规律。

他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各种市场和价格形成机制,同时也涉及货币和信用的作用。

第三卷:《资本论》第三卷主要讨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整体循环过程、利润率的倾向下降和资本主义崩溃危机等问题。

马克思进一步深入剖析了商品生产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探讨了利润率下降和资本有机构成上升对经济周期和崩溃的影响。

此外,他还涉及了货币和信用的作用、国家干预经济以及工人阶级的斗争等方面内容。

《资本论》通过透彻地剖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并提出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这部著作对于理解和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资本论》Ⅰ

《资本论》Ⅰ
(考茨基) 1954—1961年前苏联重新整理出版,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
(四)《资本论》的传播:冲破资产阶级的沉默围墙,在全 世界的传播,在中国的传播。
二 、《资本论》对象、体系、方法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我要在本书研究 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 交换关系。”;“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 规律”。
研究对象与任务
1.生产关系 2.研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1)生产方式的理解:是生产形式,还是生产技术方式? (2)任务是揭示规律:价值规律和价值增殖规律
价值规律归根到底是价值(生产关系)以反比例形式表现生产 力变化的规律;价值增殖规律则是以提高生产力作为手段所达 到目的的规律(第一卷第10-14章)。
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样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称之市民社会三资本论的出版第一卷1867年出版马克思第二卷1885年出版恩格斯第三卷1894年出版恩格斯第四卷第1册第2册第3册分别在190419051910年出版考茨基19541961年前苏联重新整理出版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四资本论的传播
1842年4月起,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马克思担任了 该报的主编。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遇到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如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分析的讨论、莱茵省总督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 《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等,这些现实斗争促使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1843年底,马克思在巴黎开始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目的是要写一部批判现 存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巨著。
《资本论》Ⅰ
卡尔·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诞生于德国城市特里尔——当时属于普鲁士的 莱茵省,1835年10月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后转入柏林大学继续学习法律, 但他的主要兴趣却是研究哲学和历史。

《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主要内容《资本论》是德国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著作,由3卷组成,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论》第一卷主要是关于商品、货币、资本的概念阐述,讲述了资本的本质和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强调了资本的历史作用是使得生产力飞跃式发展,推进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资本只是自由工业时期的一种特殊生产关系。

资本不过是劳动,而不是机器,只是在资本的生产方式下才成为资本。

马克思还对商品的本质进行了探究,认为商品的本质是劳动产品的价值形态。

商品相当于劳动价值形成的媒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货币则是要解决商品流通时的交换价值问题。

货币本身无用,但它是商品交换的实际媒介。

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货币在流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核心媒介。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论》第二卷主要集中探讨了资本的两种基本形式——商业资本和利息资本,以及资本的流通过程。

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不同,根据市场规律,资本将流向利润率高的领域,从而实现最大的投资回报。

同时,资本的流动也带来了货币积累的过程,资本家将从劳动者手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形成资本的积累。

马克思还强调了金融资本的产生,认为金融资本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产物。

在市场经济中,金融资本不仅仅代表着一定的财富积累和所有权,还有着对经济政策与市场运作的巨大影响。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过程”《资本论》第三卷也是《资本论》的终极篇章,该卷着重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点以及危机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其生产过程本身是无限扩展的,因此资本主义存在着不断扩大的内在动力。

治理资本主义经济,必须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同时也需要理解生产中先进技术和工业组织方式的作用。

马克思还从资本积累与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等方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指出资本主义存在的内在缺陷和不可避免的衰败。

赏析《资本论》

赏析《资本论》

赏析《资本论》《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的代表作,它是19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矛盾,并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

《资本论》分为三卷。

第一卷主要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第二卷探讨了资本的流通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分配和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第三卷研究了资本主义的总过程,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资本论》的主要观点有:1. 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它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成反比。

这就是劳动价值论。

2. 剩余价值论: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价值减去工人的工资后所剩余的价值。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等方式来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3. 阶级斗争论: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必须进行阶级斗争。

4. 经济危机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生产过剩引起的。

当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而不断扩大生产,但消费者的购买力不足以消化这些过剩的商品时,就会出现经济危机。

5. 社会革命论: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将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资本论》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论》的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对《资本论》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资本论》的思想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资本论内容概括

资本论内容概括

资本论内容概括
《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马克思通过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

第二卷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等问题。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流通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并通过对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第三卷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并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总之,《资本论》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广泛影响的著作,它不仅对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本论Ⅰ》课件

《资本论Ⅰ》课件
《资本论Ⅰ》PPT课件
马克思的《资本论Ⅰ》简介
《资本论Ⅰ》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运行机制,对社会经济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资本论Ⅰ》的基本概念与定义
剩余价值
资本家从工人身上剥削的价值。
劳动价值
商品所包含的用工人做出的劳动量。
商品
能够被交换的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资本
用于生产商品并获取利润的货币或财富。
《资本论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1
历史分析
通过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演进,揭示其内在规律。
2
经济学分析
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概念,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入剖析。
3
社会学观察
通过观察社会现象和阶级关系,深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
总结与展望
《资本论Ⅰ》为理解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深刻的分析,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对当前社会问题的解决提 供了借鉴。
《资本论Ⅰ》的结构与内容
结构
由7个章节组成,逐步探讨资本主义的演变过程。
内容
包含关键概念如商品,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的详细 论述。
《资本论Ⅰ》的重要思想与理论
1 剩余价值理论
解析剥削是资本主义制度 的核心,且导致社会阶级 矛盾。
2 商品生产与交换
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 以及价值通过交换实现的 过程。
3 资本积累
研究资本主义中资本的增 殖和积累过程,展示了资 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动力。
《资本论Ⅰ》的影响与意义
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为后来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 要的基础和参考。
对经济学的影响
其经济分析方法和概念对现代 经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历史索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框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资本论》
剩余价值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分配,表现为工资和利润的对立。
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规律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特点和历史趋势。
04 《资本论》中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 机理论
经济危机的解决途径和未来发展趋势
解决途径
通过革命或改良的方式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 盾,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和社会化。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资本主义 基本矛盾将逐渐激化,经济危机将更加频繁 和严重,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社
会主义制度将取而代之。
05 《资本论》中的 阶级斗争和社会 革命理论
使用价值
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 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商品的有用 性。
货币的职能和流通规律
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量与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等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关系,即 货币流通规律。
03 《资本论》中的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的产生和本质
02 《资本论》中的 商品与货币理论
商品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商品
起源于社会分工,是用来交换的 劳动产品,其本质是交换价值。
货币
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其本质是 价值的一般代表,具有流通手段 和支付手段等职能。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分析
价值
商品所包含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 商品的社会属性,表现为商品交换时 的比例关系。
剩余价值的产生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即产生剩余价 值。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商品货币理论实际上讲的是价值实体和价值形式的关系,中
心是论述劳动价值论学说。我们知道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
理论的基石,而剩余价值理论又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起
来的。
• 一、商 品
• 二、交换过程
• 三、货币或商品流通
• 四、价值规律
• 五、关于如何对待商品拜物教问题
一、商 品

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要从商品开始?马克
“马克思借助于抽象法证明,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 商品的某种自然属性。因为不同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没 法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商品的交换关系的特点正在与抽 象掉使用价值。
如果把商品体的自然属性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 个属性了,“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资本论》第一卷,第 50页)这是共同的。但如果把物的有用性撇开,也就把生产 不同使用价值的各种不同劳动的具体形式也撇开了,剩下 的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了,也就是人类的脑力和体力的 耗费了。正是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了商品的 价值。
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
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
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这实际上告诉我们:
• 第一,从商品分析开始,这种逻辑的进程正是客观历 史的反映。
• 第二,只有商品分析才能揭示资本的本质及其运动规 律的。
• 第三,商品孕育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
既然价值是一种社会实体,所以它只能以社会尺度 来衡量。它不能以任何个别人的劳动来计量,而只能以平 均必要劳动或社会必要劳动来计量。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 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 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资本论》第一卷, 第52页)

资本论-Ⅰ教学讲义

资本论-Ⅰ教学讲义
《资本论》Ⅰ教学讲义
选读重点内容
1、序言与跋 2、第1卷第1、2、7篇 6、第2卷第3篇 7、第3卷第2篇
选读领读内容
1、序言与跋 2、第1卷第1章第1、2、4节;第4章第2、3节;
第23章第1、2节 3、第2卷第20章第1、2、3节 4、第3卷第9章
《资本论》总介绍
《资本论》是马克思 的主要著作,是马克 思用毕生精力创作出 来的一部伟大的科学 巨著。
3、《资本论》的传播:冲破资产 阶级的沉默围墙,在全世界的传播, 在中国的传播。
动因
1、是对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政治转向经济关系的研 究,并走向社会主义。“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因报》 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 事。……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政 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人运动也有很大发展。而当时的德国资本主义发展比英国落后。但是1848年资 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所以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也必然, 表现为正在实现的趋势。所以,问题不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在水平的高低。而是 德国的今天,不过是英国的昨天。而英国的今天。这是德国的明天。英国工人
经济受资本主义奴役的境况也要降临到德国工人头上。在其他一切方面, 我们也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 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 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 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 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 受苦。死人抓住活人!死人指封建主义剥削,活人指资本主义剥削,指明
1、第一部分是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论述劳 动价值理论。
2、第二部分是第二篇 和第六篇,论述剩余 价值理论。

《资本论》第一章概述

《资本论》第一章概述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基本内容概述【摘要】本文从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元素--商品开始,围绕商品的价值及其相关内容进行叙述,其中包含价值的基本概念,价值量的确定,价值形式及价值的本质,因为商品价值由劳动所决定,故而还讲到了劳动的相关内容及劳动两重性,同时还包括货币的由来、发展及其相关部分。

【关键词】商品劳动货币价值两重性第一章商品马克思指出“对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而商品生产的出现,要比资本主义早得多。

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它才成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由此,只有运用从商品入手的逻辑方法,才能争取的阐述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及其发展规律。

而在历史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马克思研究开始的巧妙之处。

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商品首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的有用物品,它可以是精神的,物质的,直接的,间接的,商品的有用性使得它存在使用价值。

①商品使用价值及其特点商品从质的方面(是什么?有什么用?)看,每一样物在不同的方面都有用,即有不同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从量的方面(是多少?)看,为有用的物找到社会尺度,是历史的事情。

使用价值的特点:1、有用性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故而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2、商品体的使用价值这一性质与人们为取得它所耗费的劳动多少没有关系;3、考虑使用价值时以它们有一定的量为前提;4、使用价值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5、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6、在商品形式中,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其他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

②商品的价值(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价值是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的,价值是本质内容,交换价值是“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时间和地点而改变。

资本论第一卷鉴赏

资本论第一卷鉴赏

资本论第一卷鉴赏《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的经典之作,它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批判,同时也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本篇鉴赏将对该卷内容进行简要概述和评价。

1. 引言----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引言中,马克思首先明确了该书的主题和目的。

他指出,该卷将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本质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作用。

同时,他还强调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和危机,以及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2. 资本的生产过程---------在资本的生产过程中,马克思详细论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他指出,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超出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一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马克思通过对于劳动力商品、资本循环和再生产等问题的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和机制。

3. 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资本的循环,另一方面是资本的周转。

在资本循环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从货币形态到生产形态再到商品形态的转变过程,以及其中涉及到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

在资本周转中,他强调了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对资本增值的影响,并提出了关于如何降低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的理论。

4. 资本和剩余价值---------在第四篇中,马克思对资本和剩余价值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指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而资本则是实现剩余价值的经济形式。

同时,他还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即利润、利息和地租等形式的分配关系。

5.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在第五篇中,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和危机。

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此外,他还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矛盾,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可持续性。

6. 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在最后一篇中,马克思展望了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

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介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作机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

以下是《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概述:
1. 商品和货币形式:马克思首先讨论了商品和货币的概念,分析了商品交换和货币循环的基本形式,揭示了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形态的起源和作用。

2. 市场经济和剩余价值:马克思阐述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基本特点,论述了价值、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解释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

3. 抽象劳动和商品劳动:马克思分析了商品生产中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区分了有用劳动和抽象劳动,指出价值是以劳动时间为度量单位的。

4. 资本和剩余价值:马克思讨论了资本的概念和特征,揭示了资本扩大的动力和机制,并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5. 产品再生产和资本积累:马克思论述了资本积累和再生产过程的基本规律,揭示了扩大再生产和危机的相互关系。

6.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剥削:马克思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和矛盾,揭示了剥削和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根源和作用。

7. 资本循环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马克思分析了资本循环的各个环节和关系,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结构和运行。

《资本论》第一卷以逐步展开的方式,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概念、运作机制和本质特征,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