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学生质疑 激发学生创新
2023年《教育创新》心得体会4篇
2023年《教育创新》心得体会4篇《教育创新》心得体会篇1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
而课堂教学是实践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实践创新教育的阵地。
课堂教学环境的愉悦和谐程度是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谈几点自己的体会:一、营造创新环境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机会。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平等相待,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提倡质疑。
对学生的创意要充分肯定,特别要大力赞扬那些具有独创性的见解。
教师要明白:创新能力人人皆有,决不是优等生的专利,创造诸多条件的目的只有一个:创设学生敢想、敢说、敢争论的课堂。
二、启发学生积极思想,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
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
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
而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
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
“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
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与思考的方法与建议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与思考的方法与建议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和思考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以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质疑和思考的习惯:1. 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启发性问题:在课堂上或学习材料中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思考。
●模拟真实情境:通过模拟真实生活或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2. 鼓励提问文化●建立提问机制:在课堂上设立专门的提问时间,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无论问题大小或难易。
●表扬提问行为:对学生的提问行为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提问的价值和乐趣。
●示范提问技巧:教师自己也要善于提问,并向学生展示如何提出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
3. 培养批判性思维●教授批判性思维技巧:如分析、评估、推理、判断等,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评价。
●引导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不要局限于一种观点或答案。
●讨论争议性话题:选取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尊重不同意见,并尝试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4. 提供学习资源●丰富学习材料: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包括书籍、文章、视频、音频等,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
●引导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文献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和满足好奇心。
5. 激发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游戏化教学、项目式学习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6. 反思与总结●引导反思: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学习成果,发现不足并寻求改进。
●总结经验:鼓励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思考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质疑和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以激励为手段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以激励为手段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质,只是各人创新的发展价值不同而已。
学生在小学阶段正处于创新精神勃发的时期,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自身潜能的发挥与是否受激励有很大关系。
因此,教师有意识、合理地运用激励手段,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发挥激励作用促创新为求创新而发挥激励作用,就是要求教师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鼓励学生不满足现成答案,大胆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或问题。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通过教师的激励形成一种自发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
激励应该循序渐进。
刚开始训练时,教师可以采用半扶半放的激励方式,给学生指明方向,鼓励自我创新。
例如:解决问题“用绳子测井深,把绳子三折来量,井外余16米,把绳子四折来量,井外余4米,求绳长。
”学生大都遵循一般解决问题思路。
为鼓励学生另寻创新解法,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再从方程知识、分数知识、比例知识等角度再作详细考虑,促使学生悟出:可以用方程知识解决问题。
解:设绳长为x米。
x- x=16-4或x-16= x-4;也可以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16-4)÷(- );还可以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解:设绳子四折时每折长x米。
4x=3×(x+12),x=36,绳长=36×4=144。
学生有了一定的创新成果后,激励手段的运用并未结束。
此时采用情感激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与自豪感,更能坚定他们下一次创新的信心,逐?u培养他们的自觉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一位学生很快突破教科书上呈现的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形四边形,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做法。
他提出一种创新方法:通过割补梯形,得到与原梯形等面积的平行四边形。
因为割补后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梯形上底和下底长度的平均数,即(上底+下底)÷2,所以也可据此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在“质疑”中成长
让学生在“质疑”中成长1. 引言1.1 让学生在“质疑”中成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质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质疑可以促使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爆炸,知识日新月异,学生需要具备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要有质疑、批判的能力。
只有在不断的探究和思考中,学生才能真正地成长和进步。
质疑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质疑,更是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反思。
通过质疑,学生可以不断挑战自己的想法,拓展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质疑可以让学生不断地探索未知,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
让学生在“质疑”中成长,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育应该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
帮助学生建立起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社会中获得成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束。
2. 正文2.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于他们在“质疑”中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能够独立、理性地分析、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才能在质疑中不盲从、不轻信,而是通过辨别事实、思考问题的本质,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思考、推理和辨析的练习,才能逐渐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老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帮助他们形成全面、深刻的思考方式。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驱使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质疑的动力源泉,只有在不断追问、追索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校还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课程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组织学生参加辩论赛、逻辑思维训练营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
2.2 鼓励学生发问和探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问和探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诱发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诱发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在学生学习新课文时,必然需要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参与。
由于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教材之间存在一些差别,这就构成了学生学习心理上的矛盾。
在新课文被学生理解、掌握之前,这个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内部语言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大脑之中。
若不注意诱发,会造成思想僵化。
这就需要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问的心理基础。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引导小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学生自觉运用实验、比较、归纳等方法去探究知识,并且很好地解决问题,是“实验——探究”主体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设疑,启发学生有序地探索性地去寻找方法,去分析、思考,从而自已得出结论。
教师要大力鼓励诱导学生质疑,变教师课堂提问为学生主动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从低年级开始就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量少,学生的表达与理解水平低,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没有目的性,随意性很大。
然而,这正是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的重要开端。
我们在教学时,尽量靠近学生的思维,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材特点,在关键处恰到好处地设置悬念,任学生自由想象,使学生产生疑问。
如,在教学《丑小鸭》这一课时,学生往往是提出“丑小鸭有多丑?”等这些简单的问题,教师这时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启发学生的质疑,丑小鸭在动物中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就会问,这些动物是怎样对待丑小鸭的?再通过伤心、幸福等词让学生质疑,学生就会问:“丑小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心里是怎样想的?丑小鸭向往美好生活会实现吗?”再让学生小组探讨,学生就会对丑小鸭这一课留下深刻的印象。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原动力
2020年36期104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原动力黄海城(福建省南安市国光中学,福建 南安 362321)以往的教学方式仅仅是为了学生考一个好大学,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应试化”,不利于培养出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培养创新能力,应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贯穿学生学习生涯始终,以行为知。
那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原动力,培养创新思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一、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洞悉触发头脑创新风暴。
创新者往往拥有一双慧眼,能发现被人忽略的细节。
教学中要根据知识架构,先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或者根据实验演示去提出问题思考,再让学生对此进行有目的的猜想,使每一位同学都展开猜想的羽翼,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全面地、不同角度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观点,然后,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先后步骤、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去颠覆不妥的假设或更新不完善的猜想,与此同时,学生在结论提出后,引导学生讨论,有些开放性的问题,就可以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辩论中,或利用网络搜索、引发思考求证的方式去寻求答案。
洞悉知识架构和物理情景的互动关联。
在教学中通过创造条件,通过思维导图,深度学习,让学生学会知识、思考方法及物理情景三方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不限于某一事物本身的呈现方式,而是进行由现象到本质、由表面到内里、由正到反的联想和推理,从而催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比如引导学生把长度这一物理量关联到路程、距离、刻度尺、天平标尺、光具座、温度计……洞悉它们之间联系,从追寻事物本质中创新认识。
二、营造平等、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发问和质疑教师如何发挥作用。
优化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致力于构建包容、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这有利于使学生达到内心舒缓、文思敏捷、各种思维创新和非思维创新局限因素都处于最优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原动力。
包容与平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必须对学生充满自信、鼓励并极具感召力,让学生敢于质疑“真理”,敢于怀疑,敢于坚守自己的“真理”,做到“吾爱吾师,吾爱真理”。
在课堂上如何激励学生质疑
在课堂上如何激励学生质疑唐其梅“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好问是儿童的天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疑才能更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产生质疑的冲动。
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常见的是教师提问,学生答,学生被教师设计好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很少有机会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
久而久之,儿童好问的天性便慢慢的泯灭了,好多学生被“训练”成了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
数学课堂中如何张扬学生个性,激发他们大胆质疑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敢问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所以教师要克服自我中心意识,确认师生之间的各自地位在课堂上是平等的,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身心才会放松,大脑活动才会频繁,学习效果才会更好。
刚到保亭思源实验学校任教时,我曾担任一个六年级某班的数学教学,两个周下来感觉课气氛很不活跃,课堂上很少有人回答问题,更别说主动提问了。
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学生说怕回答错了被老师骂或被同学取笑。
有的学生甚至还说,每当老师提问时,他们心里就砰砰直跳,暗暗祈祷千万别被老师叫到自己。
试想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下,学生怎能主动去探究,大胆质疑呢?要想让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另外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语言要幽默风趣,主动融洽师生关系。
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都要投以鼓励和赞许的目光,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活动中不但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而且生生关系也是平等的,尤其是“优等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教师激励学生努力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教师激励学生努力的心得。
教师,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心灵的工程师。
我们的使命,就是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教师激励学生的意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孩子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在逆境中成长,成为生活的强者。
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
一个充满自信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事业中都会更加出色。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树立信心。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激发学生自信心的方法:1. 肯定学生的优点,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我们要善于发现并赞美他们的优点,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
2. 鼓励学生勇敢尝试,不怕失败。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要教育学生敢于尝试,即使失败了也要勇敢地站起来,总结经验教训。
3.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他们在集体中成长。
团结协作,互相帮助,让学生在团队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增强自信心。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
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学生,会主动学习,不断进步。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方法: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室环境整洁、安静,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氛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运用多媒体、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提问、思考,鼓励他们探索未知领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激发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感是成功的保障。
一个有责任感的学生,会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激发学生责任感的方法:1. 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创新精神成为了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作为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使命。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被要求遵循严格的规则和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即使这些想法可能与常规不同。
当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和支持,而不是轻易地否定。
例如,在课堂讨论中,不要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其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案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在科学课上,可以展示一些新奇的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奥秘;在语文课上,可以讲述一些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欲望。
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会更主动地去探索和创新。
再者,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只有敢于质疑,才能发现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教材、对教师的讲解提出疑问,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锻炼,创新精神也会逐渐培养起来。
同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应该采用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创造出新的想法;探究式学习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发现新的知识和规律。
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冒险。
创新往往伴随着失败和挫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同样是一种成长。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在当今社会,创新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优势。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呢?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样的教学环境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比如,在讲解一篇课文时,不要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然后组织小组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对于学生提出的新颖想法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这些想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也不要轻易否定,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入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等。
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音乐、视频,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在讲解小说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作文竞赛、手抄报展览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鼓励质疑和提问质疑和提问是创新思维的起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对课文中的观点、结论提出自己的疑问。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对待,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
比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有的学生可能会问:“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仅仅是因为他个人的原因吗?社会环境有没有责任?”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精神我们要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和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
一、课前质疑,激发兴趣学生由疑而问,本身就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
在进入师生课堂学习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课文自主质疑,培养他们主动质疑的精神。
我们不必要求学生提出多么切合文本主题的问题,只需要他们去发现、去思考,在读书中提出自己的疑惑,以激发他们研读文本的兴趣即可。
例如:我了解作者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作者为什么一句话要写三次呢?如在学习《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前,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不是属于文包诗?为什么苏轼和苏辙分开这么久呢?难道兄弟俩就真的无法见面吗?课文讲的故事是真的吗?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自己能够读明白的地方,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对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目的地讲清、讲明。
这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从而实实在在地落实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课内质疑,顺学而导课文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效资源之一。
经常利用课文的标题让学生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题目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师应弄清课文的标题与文本内容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利用课文的标题资源鼓励学生质疑,激发他们创新学习的兴趣。
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学生读题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用“励志”,而不用“立志”呢?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让学生对课题提出质疑,是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的良好时机。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要由衷地肯定,并顺学而导。
教学《神奇的克隆》一文时,有个学生竟然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他问能否把自己也变成一个会复制的低等动物。
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始料未及。
不过如此有创意的问题,教师恰恰可以充分利用,顺势反问:“你为什么想当低等动物呢?”该生说了一段有关复制的乐趣的话,原来是因为他感受到了克隆的神奇。
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如下: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敢想、敢问,通过想和问,一点一点激发创新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一些创造性思维,应给与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3、为学生构建新平台,为学生构建新平台,让他们在操作中,演示、实验中掌握内容,学到新知识,并以此增加他们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4、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方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将介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包括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和培养创造性的课程。
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包括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创造性个性的塑造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包括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创造性的课程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包括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学校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
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情感和意志活动的过程。
鼓励学生多质疑和多创新
鼓励学生多质疑和多创新我们应该明确数学学习中能遇到更多的疑问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有疑问才符合当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与思路。
客观地讲,没有问题的教学是很不成功的教学,没有质疑也就不会有更多的创新思维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就更不会有创新成果。
质疑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创新是质疑的再次升华与飞跃。
因此,笔者认为在科技腾飞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
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都应专心教育和精心培养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知文晓理、博古论今的多面型人才,才能推进社会发展,才能探索科技奥秘,才能加快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见于目前的探究学习,我们应全面鼓励学生质疑,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勇气,尽快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因为我们知道有质疑才有创新,有创新社会才会进步,科技才会超前。
我们数学教师更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天生的质疑问难特性以及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要发挥他们那“打烂砂锅问到底”的质疑精神。
然而,我们的师生一直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和师道尊严的制约,好多学生还是没有冲出定势思维的牢笼,满足于老师代劳一切、包办一切状况。
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性、实质性问题的理解,很多学生怕出错,更怕与老师答案不一致,结果听之任之,即便是有新的看法与观点也不敢发表。
这样,久而久之自然形成教学一言堂、教师一人说、学生皆同意的定势格局,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均难以提高,无法摆脱这种僵死的境界。
质疑也就少了,谈何创新立异?一、由简单思维引申多重拓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精心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让更多的学生由简单的思维逐步引申到多维拓展境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开启他们质疑问难的思维心灵,激活他们创造性的质疑。
事实,我们已经意识到人们所谈的学则需疑的道理,无论我们学什么,至少要提出许多个为什么才能体现出“学则需疑”,才符合探究教学的特征。
我们要发扬的质疑问难与探究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教育者的责任与策略在当今变幻莫测的时代,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已不再是可选选项,而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教育者肩负着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知识框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未来的能力。
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议题。
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击溃思维定式,鼓励质疑和分析1. 引导学生不迷信权威,挑战既有认知。
帮助和鼓励学生对任何观点、结论保持怀疑,而不是盲目相信。
通过提问、辩论、自我反思等形式,促使他们审视信息,发现问题,并寻求更合理的解释。
2. 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识别信息真伪。
教授学生识别信息来源、解读信息内容、分析信息逻辑等技巧,指导他们辨别真假事实与观点、真伪与虚假。
3. 热情鼓励学生批判性阅读和写作。
阅读不同观点的文献,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想,学会从批判性角度分析文本内容,并运用清晰、逻辑的语言表达个人观点。
4. 将批判性思维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应将批判性思维融入每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导向,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的能力。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想象力,鼓励探索和实践1.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观点,不畏惧失败,愿意尝试、反思和改进。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打破他们的思维定式。
通过头脑风暴、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形式,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增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将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际行动,在实践中检验和改进自己的方案,最终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4.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释放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热情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接触不同的知识领域,增强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创新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三、关键要素: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法1. 教师自身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道法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道法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已成为学校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举措。
道德与法治课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尤为重要,以下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几点看法: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自己要求创新,不要因循守旧,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独特教学风格。
其次,教师要对道法课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现和创造性的发挥,要创设创新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把看书权、思考权、讨论权还给学生,提倡在看、思、说中质疑和提高。
要呵护学生具有新意的念头,珍惜学生带有创意的言行。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重视基础,启发质疑,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知识的积累与思维的创新密切相关。
创造性思维与知识积累不仅不对立,而且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
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培养学生辐合思维为主。
而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开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我们要开拓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采用严谨的学习态度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过:“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
”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适时加强对思维方法的渗透,经常使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等思维方法,给学生示范。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加强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的训练,引导学生多向思考、一题多问。
古人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
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创造力火花的开端。
四年级语文课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年级语文课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小学教育阶段,四年级是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
此时,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而语文课文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那么,如何通过四年级语文课文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一、激发兴趣,开启创新之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激发他们对语文课文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导入方式,如讲述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展示有趣的图片或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授《观潮》这篇课文时,可以先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那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从而激发他们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看到的大潮和自己想象中的一样吗?如果让你们来描写,会怎么写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引导质疑,培养创新意识质疑是创新的起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对课文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比如,在学习《蝙蝠和雷达》时,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蝙蝠能在黑暗中飞行而不撞到东西?”“雷达的发明仅仅是受到蝙蝠的启发吗?”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通过阅读课文、查阅资料等方式自己去寻找答案。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到了锻炼。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质疑。
例如,在学习《巨人的花园》时,学生可能会质疑:“巨人为什么一开始那么自私?”“花园的变化仅仅是因为巨人的态度改变吗?”通过这些质疑,让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内涵,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多元解读,拓展创新思维语文课文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解读角度。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课文,鼓励他们发表独特的见解。
以《古诗三首》为例,对于同一首古诗,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感悟。
有的学生可能从诗歌描绘的景色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有的学生可能从诗人的情感表达中体会到人生的哲理。
小学科学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科学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当今社会,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关键因素。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学科本身就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好奇心是创新的源泉。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新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实验和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讲解“浮力”这一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鸡蛋在清水中下沉,而在盐水中却能浮起来的现象,引发他们的疑问和思考。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计科学课程和活动。
比如,对于喜欢动物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为动物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受传统观念和权威的束缚。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无论问题多么简单或奇怪,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相互交流和启发。
当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时,不要急于否定,而是引导他们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三、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实践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小学科学课程中应包含丰富多样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在学习“电路”相关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电路,尝试让灯泡亮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改进电路,增加灯泡的亮度或者控制灯泡的开关。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科学调查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挥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创新的起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天气的变化、动物的行为等,让学生学会记录观察结果,并从中发现规律和问题。
从质疑问难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质疑问难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就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这一层面而言,它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和参与教学。
基础教育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掌握创新方法的推动力。
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应该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
一、引导生疑,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意识也是要从小培养,引导学生“生疑”,使学生从小就有一种探索精神,凡事问一个为什么,可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用另一种方法解释。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生疑直至逐步形成“生疑”能力的过程中,开始阶段应多加引导、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平时教学中,有时老师请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往往面面相觑,提不出;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乱、多、琐碎,甚至离奇。
实际上这是学生还不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见疑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思考的内容,思考方向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经常性地给学生以耐心的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引导的:在平时的逐步渗透中,学生的质疑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从他们质疑的实例中,可看出他们提出问题有时超越了对教师质疑的模仿,有了一定的创新。
有的在思考方向上创新,有的在思考内容上创新,有的在表达方式上创新。
二、诱导释疑,培养创新思维学生在生疑的过程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教材之间的差距,构成心理上的矛盾,并将这一矛盾以问题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而教学时,教师因势利导地不仅诱发矛盾并解决矛盾,学生认识就会深化,思维就能发展。
可见诱导释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
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品质。
“质疑”——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
“质疑”——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质疑”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思维的基本过程日益完善,判断推理能力增进,理解能力有较大的发展,思维的各种品质(如思维的指向性、深度和广度、批判性和创造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因此,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深刻,进而能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呢?1创设氛围,使学生可质疑创造活动首先来源于问题的意识。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生能否发现问题,能否把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要求学生保持“绝对安静”,不允许学生有一点儿“乱说乱动”。
上课以教师讲解、下结论为主,没有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学生对教师给的结论难以记住,无法灵活的运用,更不必说创新了。
经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
教师应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师生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展露个性。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和兴趣,鼓励有独立见解、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2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质疑要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不仅有赖于学生现在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还要靠教师平时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林肯·史蒂文斯在他的自传中对他曾经就读过的加利福尼亚大学颇有报怨,说他的老师教给他的只是已知的事物以及牢记的方法,而很少教他们探索未知事物的技术和提出疑问的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创新
发表时间:2012-07-06T11:27:17.91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8月总第62期供稿作者:◆赵晓静
[导读] 阅读也要讲究质疑和创新性,要区别于过去的传统阅读,有计划、有目标的阅读,效果一定会很明显。
◆赵晓静陕西省府谷县府谷中学719400
摘要:新型的教学模式就是在公平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展开积极主动的探究摸索,在实施探究学习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全面创新。
因为有质疑才有创新,质疑是创新的前提与坚实基础。
因此,巧妙地鼓励学生质疑,有利于全面激发学生更好地创新、更深地探究。
关键词:鼓励质疑激发创新
传统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先学会回答问题。
会回答问题,也就意味着学会知识了,具备处理一般问题的能力了。
长期以来,教师的师道尊严一直蔓延在每个课堂,老师主宰着教学课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疲惫聆听,培育出来的学生基本是高分低能,根本没有什么创新之意。
而当前新型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务必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实际设疑或让学生相互设疑,全面启发学生多思解疑,激发或诱导学生逆向思维或多项思维。
尤其是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顺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我们的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行解决各类疑难杂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真正让学生掌握学问,即会学习,会提问,进一步使学生成为会处世、会做人的楷模。
面对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代劳一切,包办一切,尤其是对待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的答案不完全一致,不敢说,怕说错。
久而久之已经成了教师一人说,教学一言堂,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根本谈不到发展与提高,更谈不到创新与探究,而是直线下降。
现实中,语文教学中有好多好多一词多义、一题多解、一言多论的实际问题,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观点各异,看法不同,好些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和不同的答案。
正如人们所说,没有质疑,就不可能开拓创新。
质疑是创新的前奏。
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仔细分析,认真研究,全面探讨特别是需要设疑,需要解难,更需要发挥学生的独特能力,弘扬他们的个性思维与个性发展,启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增强他们创新的信心,鼓足他们创新的勇气,全面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拿一篇文章来说,它是一个多面体,如果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肯定会划出不同的层次与段落。
只要有一定的道理、合乎逻辑就要及时给予他们肯定,及时表扬与鼓励。
切不可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时间就给予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打击他们的进取心、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
阅读一篇文章绝不要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要多思考、多琢磨才能使他们认识到位,判断准确。
让学生从多角度来划分段落层次,会完善他们严密、全面、深刻、灵活的正常思维。
只有引导他们看待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时,都从不同的角度去推敲、提炼、研究,才能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结合教学实际与具体课文时,我们可以设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可能同学们会七嘴八舌地各抒己见,有的说是一个关于长征的故事,有的说是一个关于中国红军战争的故事,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茫茫草地里的故事,一个无名战士为了保护领土做出牺牲的故事等等。
他们争先恐后地说,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样的发散思维中已或多或少地渗入了创造性阅读的内容。
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其发散思维的能力。
实际上我们搞探究性教学其目的就在于勇于思索、敢于探究、乐于创新。
阅读也要讲究质疑和创新性,要区别于过去的传统阅读,有计划、有目标的阅读,效果一定会很明显。
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有针对性地命题,要求学生谋篇成文,这就要求学生切中要害,紧扣主题,重点阅读,全面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进而开拓他们的创新视野。
当然课内阅读毕竟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课外阅读,学生的主阅读。
只有大量地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才能拓宽视野,才能激发创新思维,才会创新立意。
因此必须要对课外阅读给予艺术的指导、有创新性地指导。
指导计划要实行一期一订,中途做必要修改,使其常新,保证切实可行。
指导的方法要灵活多样,经常更新,让学生尽快获得创新的阅读方法。
通过教给他们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速读猎取等方法,以达到开卷有益、读书有利之目的。
在阅读中必须从内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内容反复深化,层层进入,深刻理解。
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范本模式,参照典型材料进行写作训练,以此强化他们的作文训练,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这样的阅读才有创意,才有创新,才能收到良好成效。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学会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只有适时鼓励学生质疑,才能收到学生创新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