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新·蜀学史料(蒙文通《议蜀学》)

合集下载

钟永新·蜀学史料(杨慎《全蜀艺文志》序)

钟永新·蜀学史料(杨慎《全蜀艺文志》序)

蜀学史料《全蜀艺文志》序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本资料出自线装书局2003年出版的《全蜀艺文志》,该书广搜明朝以前历代文人墨客记述和吟咏四川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的各类作品,计有诗、词、歌、赋、诏、表、序、记、檄、箴、铭、赞、碑文、论、说、辨、考,以及其他杂著等,原来是嘉靖《四川通志》的一部分。

杨慎在序文中指出了蜀文人物的独特之处和蜀献编纂的重要意义。

作者杨慎简介: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明代文学家,生于北京孝顺胡同,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

官经筵讲官。

以直谏忤旨,被明世宗朱厚熄廷杖谪戍云南永昌,死于贬所。

升庵博闻广识,著述极富,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附录原文:《全蜀藝文志》序楊慎余嘗讀左太沖賦《蜀都》雲:“江漢炳靈,世載其英。

蔚若相如,皭若君平,王褒曄曄而秀髮,揚雄含章而挺生。

”自漢而下,文章之盛,無出於四子矣。

然豈徒四海考雋,游談為譽哉。

文之傳,事之傳也,去今千七百年,而談漢事如昨日,繄四子之文也。

文乎文乎,其可諼乎!若夫陳子昂懸文宗之正鵠,李太白曜風雅之絕麟,東坡雄辯則孟氏之鋒距,邵庵詩律比漢廷之老吏。

繼炳靈而躡蹤,感掞藻而聘轡,輿為多矣,況子安、少陵,薄遊遍乎三巴;石湖、放翁,篇詠洎於百濮。

其原本山川,極命草木,亦楚材晉用,秦渠韓利矣。

先君子在館閣日,嘗取袁說友所著《成都文類》、李光所編《固陵文類》,及成都丙丁兩記、《輿地紀勝》一書,上下旁搜,左右采獲,欲纂為《蜀文獻志》而未果也。

悼手澤之如新,悵往志之未紹,罪謫南裔,十有八年。

辛丑之春,值俸戎徼,暫過故都。

大中丞東阜劉公,禮聘舊史氏玉壘王君舜卿、方洲楊君實卿,編錄全志,而謬以藝文一局委之慎。

乃檢故簏,探行篋,參之近志,複采諸家。

擇其菁華,褫其繁重,拾其遺逸,翦彼稂稗。

支郡列邑,各以乘上,又得漢太守《樊敏碑》於蘆山,漢孝廉《柳莊敏碑》于黔江,文無錯訛,刻猶古剞。

東阜公喜曰:“漢碑之傳於今,中原亦掃跡矣,乃今得茲於遠邦,不謂斯舉之獲乎!”唐宋以下,遺文墜翰,駢出橫陳,實繁有昈,乃博選而約載之,為卷尚盈七十。

钟永新·蜀学史料(戴纶喆《四川儒林文苑传》序)

钟永新·蜀学史料(戴纶喆《四川儒林文苑传》序)

蜀学史料《國朝四川儒林文苑傳》序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本资料出自《广益丛报》1909 年第206期—212期,今被收录到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儒藏(史部)》第179册(即《儒林史传》第79册),“可以看成是一部简明清代四川学术史”(杨世文语)。

戴纶喆在序中指出明朝以后蜀中人物与文献皆呈匮缺,其原因在于:一是四川遭受长期战乱,二是四川地理僻处西偏。

至国朝才得以振华兴起,英才辈出,故此书意在搜集征文考献,表彰清代四川学术,收录共49人。

作者戴纶喆简介:戴纶喆(生卒不详),字吉双,四川綦江(今属重庆)人。

《益州书画录》略云其为“举人,官卭州训导”。

据赋集自序及赋后其侄戴世怀跋可知,戴纶喆少从吴松轩学赋,后受知綦江田子实。

再南游黔,北游至京,晚年返乡。

光绪七年(1881)主讲四川瀛山书院。

著有《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綦江续县志》《四川儒林文苑传》。

附录原文:《國朝四川儒林文苑傳》序學使錢塘吳敬疆先生慶坻觀風命題綦江戴綸喆吉雙代輯嗟乎!音塵寂寞,有同秋草,古人之所謂衋然傷矣。

網羅之紀述之不?甚賴當世之大人先生有氣力能文章者,為之闡微發幽也耶?果爾,則後生小儒且將聞風興感,而非僅長逝者之所讬命也已。

嗚呼!不綦賢歟?蜀自文翁啟化,蔚為大邦,生其間者,魁儒碩學,韡韡含章之彥,歷漢唐宋明二千年,若揚、馬,若漢經師,若張、魏,若陳、常、王、李,若子昂、太白、蘇氏、虞楊及李陽冰、文與可輩,史固不絕書也。

國朝文教昌明,超越古初,經列聖培養以來,涵濡漸被,徧於垓埏。

獨四川于岳、楊、張、曾諸公,銘勳異域,著績封疆,外曾無一人達於國史,以列諸儒林文苑者,豈其江漢炳靈,顧至今寂寂也歟。

良以蜀當獻賊之亂,孑遺無幾,文獻已蕩如矣。

嗣復吴藩煽逆,科舉較遲,而其時隱逸之徵,經學之選,博學鴻詞之科,際其盛者亦最後,僅一許儒龍赴試而卒不遇,文運舉可知也。

乾嘉以降,士氣非不振興,而又以金川西藏日搆兵戎,教匪鹽梟相繼稔亂,蓬華岩穴之中,復何暇攖大府懷乎?況其地距京師數千里,聲華之盛,汲引之宏,生既不能與齊魯吳越諸行省相埒比;其歿也,塵編蠹簡,幾解收藏?郡縣志乘率多簡略,又鮮有明於義法者勒之誌傳以表襮而恢奇之,縱揭德振華之士,挺起一時,未幾而風徵頓歇,姓字糢糊,在子孫且有不知其祖父之為何如人者,以故其志莫白,其書莫傳矣。

钟永新·蜀学史料(《蜀秀集》序)

钟永新·蜀学史料(《蜀秀集》序)

蜀学史料《蜀秀集》序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蜀秀集》由四川学政谭宗浚选编,尊经书院监院张选青校印,光绪五年(1879年)刊于成都试院,文章系从四川全省学校和书院生员的上千篇作品中遴选,其中尊经书院诸生被选达32人,作品数量约占一半以上,为“19世纪一部四川知识分子的学术著作和文学创作总集”,“堪称研究近世蜀学的一部重要文献”(屈守元语)。

全书共九卷,卷一至三为经学小学,卷四为史,卷五为文,卷六至七为赋,卷八至九为诗,尚未影印再版。

谭宗浚此序是一篇千余字的骈文,指出含英蜀才,蔚起甚多,其编纂此集的五点意义在于:讲明训诂之学、考证史传之学、稽求器数之学、校刊经籍之学、讲习词章之学。

作者谭宗浚简介:谭宗浚(1846—1888),字叔裕,广东南海人,岭南著名学者谭莹之子,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光绪二年(1876)任四川学政。

光绪八年,典试江南,历充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掌修儒林、文苑两传。

后任云南粮储道。

少工骈文,词采博雅。

有《希古堂文集》《辽史纪事本末》《芳村草堂诗抄》《于滇集》《两汉印经考》《荔村随笔》等。

附录原文:《蜀秀集》序譚宗浚夫井洛之維,其光儵煜,下臨七曲,是主文明,斯天網所包也。

岷山之水,其源渾泡,遠洩四瀛,浩無際涘,斯地洛所互也。

是以孕靈川澤,䡾秀巖若,鹽井火井之奇,錦官橘官之富,金礦鐵礦之饒,邛竹蒟醬之異,椶枬梫桂之植,麖麋犀象之產,左思所賦,常璩所志,夥夠駢田,博哉,其言之矣。

其在含靈,則為才士,觀揚馬之在漢,陳李之在唐,有宋理學則魏張,功烈則虞範,詞翰則蘇文,史學則王李,以及元之虞,明之楊,莫不黋朗前史,繵運曩籍,人才之盛,孰能逮之。

國家八風,旉通九寓,和晏一時,蜀才蔚起,在廷則有若張文端公、周文恭公等龍驤鳳逸,參化於內,在邊則有若嶽襄勤公、楊忠武公等虎桓鷹䎒,宣力於外。

獨于文學,尚少專家,或有軼才,未能深造,意者中更兵燹,稀伏勝之藏書,地遠中州,鮮尹珍之受學也乎?曩者制府盱眙吳公、學使翰林前輩南皮張公慨然,憫絕學之榛蕪,悼儒風之寥閴,創興講塾,榜曰尊經。

钟永新·蜀学史料(蜀学报章程)

钟永新·蜀学史料(蜀学报章程)

蜀学史料《蜀学报章程》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蜀学报章程》出自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蜀学报》第一册,指出此报为“开通风气”和“昌明蜀学”兴办,并及介绍报纸刊载内容与人事管理等,再介绍蜀学报局与蜀学学会的关系体现在“报局与学会相表里,学会与书院相经纬”。

政学内容注重分为官、士、农、工、商五门,与各地联为一气,彼此相资。

附录原文:《蜀學報章程》一,學會主于開通全省風氣,特于尊經書局設立館名為《蜀學報》,學會就全省學人分門講習,學報選擇登報。

一,報章首恭錄諭折,次論譔,坿近事及分纂官、士、農、工、商五門成說。

一,渝局用鉛字專辦日報及物價表,排印時務書,並採訪雲貴川東新聞匯寄省局,省局用木刻專辦學報,省局報出專腳寄渝,渝局即以所出日報及物價寄省,按期交換,互相寄發,其進出款目,按月核一次。

惟電諭及官電報,以先睹為快者,由渝局用單張隨得隨印,不嫌與省報先後重見。

一,中外政學,分為官、士、農、工、商五門,取有關實用可以考鏡得失,不分中外,隨文多寡列入,亦不拘限每類若干頁數。

五門各立,檔冊由本館及學會各友分任排纂,以備將來編輯為時務叢書一,各報於採錄譯報隨聞隨錄,不加銓次論斷,又上屆敘事未終,後屆續登,不相連屬,未免眉目不清,今畧分新舊,凡隨聞即錄者歸入新聞,其中外大事先後見數屆者,用紀事本末之例更加銓次,合為一篇,綴以論斷。

又文字繁冗,間為刪節,譯語詰屈者,間為潤色識者諒之。

一,此報為蜀中開風氣而設官、士、商三門,畧仿各報之例,至農、工二門無專門之師,尚難遽語,步趨西法,今于中法成書中,專取切於蜀事及近今能行者為主,取西法各報相同之條譜為圖式,綴以論斷,由淺入深,俟風氣漸開,再行添入泰西機器新法。

報中立近事一門,凡轅門鈔及各局新章,各書院題目與本省西藏陝甘雲貴有關大局事務盡歸此類,至朝廷因革及南省海疆交涉事件,蜀聞較晚,南報早登則銓次始末,歸入近事類中詳畧取捨務,避鈔胥之嫌。

一,蜀中新聞及雲貴近事由渝局採訪寄省編纂,分蜀中外,其有同事論撰及局外來稿,並寄省局揀擇發刻以成一律。

钟永新·蜀学史料(李宗吾《宋儒与蜀学》)

钟永新·蜀学史料(李宗吾《宋儒与蜀学》)

蜀学史料《宋儒与蜀学》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本资料出自1936年励新印刷社出版的《中国学术之趋势》单行本,是李宗吾对中国学术史研究的早期之作,其中有章题为《宋儒与蜀学》,今印版本也题为《宋学与蜀学》,书中李宗吾将儒、道、佛与川蜀文化的相互影响进行详细梳理,可谓“(李宗吾)以广大开阔的视野,把宋代四川学问跟全国学术文化有机联系起来,研究比较宏观。

”(粟品孝语)作者李宗吾简介:李宗吾(1879-1943)四川富顺自流井人(今自贡市)。

原名世全,后入学后改名世楷,字宗儒,意在宗法儒教,尊奉孔夫子,25岁思想大变,与其宗法孔孟之道,不如宗法自己,故改名为宗吾。

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历任中学校长、省署教育厅副厅长及督学等职,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几十年间目睹人间冷暖,看透宦海浮沉,愤世写出《厚黑学》一书,从此便以“厚黑教主”自号,开创“厚黑学派”的一家之言。

著有《厚黑学》《心理与力学》《社会问题之商榷》《考试制度之商榷》《抗战与制宪》《中国学术之趋势》。

附录原文:《宋儒与蜀学》李宗吾(一)二程与四川之关系凡人的思想,除受时代影响之外,还要受地域的影响。

孔子是鲁国人,故师法周公;管仲是齐国人,故师法太公;孟子是北方人,故推尊孔子;庄子是南方人,故推尊老子。

其原因:(1)凡人生在一个地方,对于本地之事,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就成了拘墟之见。

(2)因为生在此地,对于此地之名人,有精密的观察,能见到他的好处,故特别推称他。

此二者可说是一般人的通性,我写这篇文字,也莫有脱此种意味。

程明道的学说,融合儒释道三家而成,是顺应时代的趋势,已如前篇所说。

至于地域关系,他生长于河南,地居天下之中,为宋朝建都之地,人文荟萃,是学术总汇的地方,故他的学说能够融合各家之说,这层很像老子,老子为周之柱下史,地点也在河南,周天子定都于此,诸侯朝聘往来,是传播学说集中之点,故老子的学说,能够贯通众说。

独是程明道的学说,很受四川的影响。

钟永新·蜀学史料(舒君实《建设川康与复兴蜀学》)

钟永新·蜀学史料(舒君实《建设川康与复兴蜀学》)

蜀学史料《建设川康与复兴蜀学》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建设川康与复兴蜀学》出自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三月三十一日出版的《新四川》第十、十一期合刊,属川康建设专号内容。

川康即四川省和西康省的合称,西康所辖地主要为现在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雅安市及西藏东部昌都地区、林芝地区等,基本相当于藏文化中的康区,1955年废止。

此文从复兴蜀学研谈川康建设,有别于其它从民族、宪政、边区、档案、经济国防、前途展望、地方自治角度撰写的论文。

作者舒君实简介:舒君实(1890-1984)四川华阳县(今成都市)人,1922年创办《壬戌日刊》,后入《民视日报》任总编辑,1934年任《华阳日报》首任社长,1941年曾主编《成都快报》、《新新新闻》副刊“蜀雅”“蜀故”周刊,1955年被四川文史馆聘为研究员,著有《学鈍室杂著》等书,抗战初期,曾发表《新闻常识》、《非常时期之报纸》、《言论自由之真诠》等学术讲演。

(《成都市志·哲学社会科学志》(2006年)192页)附录原文:《建设川康与复兴蜀学》舒君实新四川月刊社主者,拟编印建设川康专辑,而征言于愚,因写所怀,以质高明。

此乃根本之图。

当不致误认为高调也。

日前新中国日报,有一社论,大致说:过去之四川,有两大伟人。

从事于建设工作:一为李冰,所建设者为水利,属于物质;一为文翁,所建设者为学校,属于精神;其言甚是。

今之四川,得蒋总裁兼理亲治,吾人便存一较奢之愿望,思兼理主席,能从精神物质两方面,为划时代之伟大建设,质言之。

既望兼理主席为李冰,尤望其并为文翁也。

正因为希望当轴,同时作精神上之文化建设,故敢以复兴蜀学为说进。

吾蜀乃渊云腾达之邦,史策粲然,非无文化之地。

自汉代张叔文以来,有如宋之苏范,元之张达善,明之杨用修,清之唐铸万,靡不研究精深,卓然成一家言。

晚近复得张之洞药我以博,王壬秋锡我以隽。

更承以廖季平之经术,宋芸子之词章。

蜀学乃大昌,骎骎与中原两江,争道并驰。

钟永新·蜀学史料系列:蜀学堂通知单名录(2016)

钟永新·蜀学史料系列:蜀学堂通知单名录(2016)

钟永新·蜀学史料系列:蜀学堂通知单名录(2016)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本资料出自谢兴尧《堪隐斋随笔》书中《题戊戌变法时蜀学堂通知旧柬》一文。

谢兴尧(1906-?),四川射洪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所,太平天国史学家,著有《太平天国的社会政治思想》《太平天国史事论丛》等。

此资料系谢氏所藏,今不知藏于何处,为两件蜀学堂通知单,均是学英文、算术的通知书(当时称为知启)。

其中一件为“蜀学堂入学章程”,共十一条,署名光绪戊戌年(公元1898年)六月十八日蜀中先贤祠值年发出,章程并未说明学习的目的或宗旨,只说明参加者报到、注册等手续,共收到签名来学者共七十余人,包括有状元骆成骧等,谢氏在文末附有签名者的具体名单。

另一件通知,订于七月十三日开学,同人们公宴英文教员,通知略谓:“启者:蜀学堂英文教习业已到馆,拟订于本月十三日开学,十二日未刻治酌先贤祠,公请教习,并祈惠临集议。

”参加人数约四十人,有杨锐、刘光第等,具体名单谢氏没有附录列出。

(2016年)附录:蜀学堂通知名单(第一件)参加学习者名单(以原件签名先后为序)王猷(丁酉科举人)丁锡麟(监生)廖俊(候选知州)杨成枢(丁酉科拔贡)绍从煾(丁酉科拔贡)吴煊(甲午科举人)冯济忠字鲤舟(丁酉科拔贡)陈凤池字渔波(丁酉科拔贡)吴运鹏字海秋(丁酉科拔贡)郭灿(刑部主事)郑崇曾字思鲁(丁酉科拔贡)聂相焜字耀唐(附生)陈世纬字庸佐(甲午举人)孙克勤自澍楠(甲午举人)罗正冠字冕南(丁酉举人)汪世杰(刑部主事)陈天锡字子林(甲午科举人)黄尊瑞字仲宣(癸巳科举人)蔡光显字文谟(丁酉科拔贡)郭炘兹化南(丁酉科举人)胡嵘字雪生(翰林院胡雨岚之弟)陆慎言字绎之(辛卯科举人)白秉虔字恕田(丁酉优贡)史书字谏初(丁酉优贡)盛时赓字吟皋(甲午科举人)李先荣字少湘(丁酉科拔贡)牟克光字迪生(丁酉科拔贡)刘景勋字佑之(监生)张继源(察院张子清之子)李香国字蕴玉(丁酉科举人)李运忠字福九(丁酉科拔贡)杨松年(丁酉科拔贡)罗钟明(丁酉科举人)黄尚毅(甲午科举人)高怀先(蔚然之子)林根字子澄(癸巳举人)蒋霖森字雨林(戊子科举人)梁石臣字戒铭(丁酉科拔贡)邓雄字叔知(甲午科举人)范从文字郁廷(丁酉拔贡)郝延钟字毓之(丁酉拔贡)欧培槐字荫庭(丁酉拔贡)伍泽霖字羽龙(举人)巨森怡字仲笙张继善(察院张子清之子)梁正麟字瑞知(拔贡)聂邦翰字少愚(九愚之子)赵忠璇字孟琼(翼之之子)赵忠瑾字叔瑜(翼之之子)杨清高字尚之(丁酉拔贡)蒲毓庚字纯五(丁酉拔贡)曹鸿基字子宅(丁酉拔贡)王朝治字履平(甲午科举人)杨政尡字耀赏雷克勤张化鹏字子翼(廪生)范本立字道生(监生)袁先裕字大阶(丁酉拔贡)周尚嵩字甫生(丁酉拔贡)高熹先先端叔(蔚然之子)周鉴濂字琅生王社松字伯雨戴君义字琴甫王犬善字石荪骆成骧字公骕(翰林院修撰)梁济川(副贡生)何肇勋(工部主事)李若堃(刑部主事)周兆祥字凯凡文腾骧字梓春王智浚字哲臣万正常字子纲邓彦芬字晴皋——谢兴尧《题戊戌变法时蜀学堂通知旧柬》《堪隐斋杂着》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4-1。

钟永新·蜀学史料(甘蛰仙《新蜀学史观》)

钟永新·蜀学史料(甘蛰仙《新蜀学史观》)

蜀学史料《新蜀学史观》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新蜀学史观》一文出自《重庆商务周报》1924年十周年纪念刊,作者甘蛰仙,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3月30日)著于北京,因受重庆商务日报驻京记者金满成的邀请而写。

文章首先提出学术建设的任务在于“三力”(观察力、判断力、修养力),并简略回顾介绍了历代蜀学人物的学术成就,最后希冀有志之士“由淹博以趋于精约,由广师以返于自得”,方可致力于新蜀学建设。

作者甘蛰仙简介:甘蛰仙,生卒年不详,四川万县人(由其在《晨报副刊》1923年刊发的《燕蜀途中杂掇》落款可知),即甘大文(见周作人《北大感旧录·四林公铎》“…这时一位名叫甘大文的毕业生走来找主任说话…;…甘君本来在中国大学读书,因听了胡博士的讲演,转到北大哲学系来,成为胡适之的嫡系弟子,能作万言的洋洋大文,曾在孙伏园的《晨报副刊》上登载《陶渊明与托尔斯泰》一文”…),曾就读于北大哲学系,后攻读于北大中文系研究生,是胡适的学生,在《晨报副镌》发表多篇学术文章,如《戴东原的名学史观》、《章实斋之历史观》、《康德在唯心论史上之位置》、《最近二十年来中国学术蠡测》、《欧洲古代政治思想之变迁》等引起学界关注。

附录原文:新蜀学史观——为重庆商务日报十周年纪念作甘蛰仙(一)世界化的新学术之建设,全世界人皆有责任焉,新国学之建设,全国人皆有责任焉,新蜀学之建设,全川人士皆有责任焉。

吾今就乡言乡,觉新蜀学之建设,大有及时提倡之必要,而在提倡建设之前;尤有一先决问题,谓须先养成周密深入之观察力,精卓严明之判断力及优美和粹之修养力,而后从事焉,乃可以收建设上之实效也。

奚以明其然耶。

非明其观察,莫由穷物之理,非精其判断,莫由致吾之知,非有健实之修养,莫由行其所知,起人之信,是故心力之锻炼,实乃一切学之学,一切法之法也。

既确立“心力锻炼”之目标矣;又须博搜客观之资料而鉴别其醇疵,由具象的个别的事物中推见其抽象的共通的原理,乃可以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

钟永新·蜀学史料(公牍《本署司通饬准京师蜀学堂函请资助经费文》)

钟永新·蜀学史料(公牍《本署司通饬准京师蜀学堂函请资助经费文》)

蜀学史料
《本署司通饬准京师蜀学堂函请资助经费文》
整理:钟永新
整理者说明:此资料出自《四川教育官报》1910年第3期。

《四川学报》是四川学务处于1905年2月创办的学务官报,为“四川全省劝学而设”,1907年9月更名为《四川教育官报》,由学务公所发行,共出112期。

文中指出旅京蜀学堂已办十年,由于学生增多,规模宏大,经费困难,故申请四川劝学所资助,拟由各州县“劝学所就学务经费项下酌提”资助,期以使蜀学不致中道废止。

附录原文:
本署司通飭准京師蜀學堂函請資助經費文
為通飭事。

案准京師蜀學堂函開:敬啟者,旅京蜀學堂開辦迄今閱十寒暑矣,年來蜀中子弟旅京日眾,校中學生逐漸增多,而教務各節自當力求完備,惟規模既已宏大,而經費不免支絀,舊有常款僅四千金左右,歷年支用已達七千以上,不敷其鉅。

枏等因京中無款可籌,特集同人協議辦法,擬由各州縣勸學所就學務經費項下酌提,資助分大、中、小縣三等(大縣年五十金,中縣四十金,小縣三十金),每年於二八月兩季交由省城教育總會彙齊匯京,籍資補助,在各縣所出無多,等滄海之一粟,而該堂得此,豈僅維持於現在,並可圖發達於將來。

刻己函達各勸學所,事關公益,或無推諉。

然提倡指導不能不仰仗登高一呼,俾期迅速應請。

以宣統二年為始,如數接濟,庶蜀學不
致中道廢止,而維持教育一視同仁,尤為感激,於無既也。

等由。

准此。

除通飭外,合填預印空白飭,札到該即便遵照牘知勸學所,按照(大縣五,中縣四,小縣三),十金於二八月兩季先期交由省城教育總會,彙齊匯京,是為至要,切切毋違。

此札。

——《四川教育官報》1910年第3期。

钟永新·蜀学研究杂议

钟永新·蜀学研究杂议

蜀学研究杂议钟永新2003年再居成都,广搜巴蜀著作,办《蜀学报》电子报,撰《蜀十叹》四言句,叹云“振兴蜀学,何以为之”。

2003年底离蓉赴沪工作,视野为之大大拓展,次年由沪回川辗转至京。

寓京近十年间,坚持搜集蜀学文献和跟踪蜀学动态,始终无从弘扬机会,直到2011年进入某研究机构,才得以完成访谈蜀学写作多篇文章。

回顾本人关注蜀学及蜀学研究之路,兹有杂议如下:一、蜀人之学定义蜀学多以蜀中之学称谓,即蜀中地域学术和四川人物研究及事传。

我认为诚如“苏轼之学”被称为“苏氏蜀学”,历代在川出川的蜀人之作皆可称为蜀人之学,各因其才识见著于世,成为蜀人的独特个性。

二、蜀学传统由来蜀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其以巴蜀文化为丰富土壤,孕育而出的蜀学内容极为丰富庞杂,正是四川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科技人文等促成蜀学不同他地。

此外,历代都有蜀学人物的倡导声音,这是值得保持的蜀学传统精神之一。

三、蜀学如何创新今天地域之学繁荣兴盛,在清末民初也出现过湘学会、闽学会、蜀学会等。

应对当今新形态,蜀学应该不只是弘扬旧绩,更需要新人新作,其变革之路必是充分利用科学文明,融合中西文化,将现代学术视野引入研究领域,作为文化学者而言,既能研究国故思接古今,又能瞩目全球视通中外。

四、蜀学资料集成《巴蜀全书》工程为当代文化盛举,明有杨慎,清有李调元,民国有谢无量、傅增湘等,皆是蜀学的重要整理者。

蜀学典籍的汇集展示,体现着蜀学的博大精深,同时也需要普及走向大众,让公民能够参与建设,并提供相关资料襄助,如私家日记、回忆录、家语等。

五、蜀学传播意义研究传播蜀学必须要有大量人物才能实现,历代学者多有蜀学研究文作,近代如李宗吾、蒙文通、刘咸炘、谢无量、甘大文等,现代则有胡昭曦、谢桃坊、舒大刚、谭继和、粟品孝等。

此外寓居蜀中人物的大量著作亦是极有价值。

反观今日许多蜀中人物的行识作为可谓无声感化,如樊建川的博物聚落,谭继和、祁和晖夫妇的巴蜀研究,以及文化新世家与民间传承者的不懈努力。

钟永新·蜀学史料(吴虞《蜀词人评传》序)

钟永新·蜀学史料(吴虞《蜀词人评传》序)

蜀学史料《蜀词人评传》序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本资料出自成都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蜀词人评传》,也被收录于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虞集》,文中吴虞介绍了蜀词发展历史、蜀词人物风格,尤其指出词的音律重要,强调“诗人之词”和“诗匠之词”的区别,认为“作词贵乎学”。

作者吴虞简介:吴虞(1872-1949),字又陵,号黎明老人。

四川新繁(今新都区)龙桥乡人。

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任四川《醒群报》主笔,鼓吹新学。

1910年任成都府立中学国文教员,参加反对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的斗争。

辛亥革命后投入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中,对封建文化旧礼教旧道德进行深刻批判。

后曾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教授。

代表作辑为《吴虞文录》。

附录原文:《蜀词人评传》序吴虞李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二词,黄叔暘以为百代词曲之祖,亦蜀词人之开山也。

《尊前集》,罗泌校,欧阳公《乐府》引之,张炎《乐府指迷》引之,而《尊前集》收太白词至十二首,则胡应麟谓太白无词者诬矣!王静安谓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惟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侔。

然则谓《菩萨蛮》、《忆秦娥》二词非太白作,谁能作之耶!赵宏基《花间集》录词五百首,提要以为词源星宿,当以此集为最古。

陈振孙《书录解题》歌词类以《花间集》为首,注曰:此近世倚声填词之祖。

东坡之词,元遗山《自题乐府》引,以为《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稼轩。

略举所知蜀人之于词开宗立派,笼罩后来,实无多让,而陈师道谓东坡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李易安谓东坡学究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又往往不协音律。

晁以道又谓东坡能謌古阳关。

陆游谓东坡非不能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音律耳。

吾谓晚近词家,矜言音律,文道希深誚之。

吾亦极不喜,尝阅陶南村书(《说郛》卷廿五),记庆元间姜夔上书,乞正太常雅乐,送付太常同寺官校正。

钟永新·蜀学史料(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叙)

钟永新·蜀学史料(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叙)

蜀学史料《国朝全蜀诗钞》叙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本资料出自巴蜀书社1985年出版的《国朝全蜀诗钞》,学者孙桐生有感于有清二百多年间巴蜀人文荟萃,诗作繁富,却尚未辑集成书而编。

序中指出巴蜀文雅传统由来已久,国朝英贤不断涌现,总结举出全蜀清代诗歌的创作流派,提出“诗传即人传”,此书有助学习鉴赏巴蜀诗人诗作的风格概貌。

作者孙桐生简介:孙桐生(1824-1904)字筱峰,号左绵痴道人、卧云主人等,四川绵州(今绵阳市)人。

咸丰二年(1852)进士。

选翰林院庶吉士。

后任湖南乡试同考官,知酃县、安福、桃园及永州等。

光绪八年(1882)归里,主讲治经书院约10余年。

著有《未信编》《未信续编》《未信余编》《永鉴录》《永州府题名记》《湘中时政书》、《国朝全蜀贡举考要》《孙云山房文抄》《国朝全蜀诗抄》《明臣奏议》等。

曾加批过红楼梦甲戌本,倾其家产出版《妙复轩评石头记红楼梦》。

附录原文:《國朝全蜀詩鈔》敘孫桐生詩之有選本也,自唐殷璠《河岳英靈集》、高仲武《中興間氣集》始也。

選詩之區以地也,自元汪澤民《宛陵群英集》,明袁表、張燮同選之《閩中十子詩》始也。

夫天下作者眾矣,詩日出而日新,苟不自近者著錄之,將近者亡而遠者無征矣。

蜀居天下西南徼,岷峨秀而奇,江沱激而駛。

山川清淑之氣磅礴鬱積,必有所鍾,漢則司馬相如、揚子雲,唐則陳子昂、李太白,宋則蘇氏父子,兄弟暢其流而匯其宗,元之虞伯生,明代楊升庵,咸以倜儻宏博之才,發為詩歌,故能掉鞅詞壇,雄視百代。

巴蜀好文雅,所由來舊矣。

我朝製作明備,英賢輩出。

含咀風雅之士,家鶴膝而戶屋渠,二百餘年。

雖題材遞變,升降各殊,然要不可謂無詩,而迄今未有整齊薈萃勒成一書者,此非學士大夫之責哉?竊謂昭代名家如費滋衡之雄渾,傅濟庵之沈著,王鎮之之醖釀深醕,而張船山尤能直道心源,一空色相,此外若張玉溪之清麗,李夢蓮之豪宕,劉孟輿之超鍊,朱眉君之恢瑰,舍姪夢華之俊邁蒼雄,皆力追正始,筆有千秋,此不待選而後傳者也。

钟永新·蜀学史料(蜀学开会记)

钟永新·蜀学史料(蜀学开会记)

蜀学史料
《蜀学开会记》
整理:钟永新
整理者说明:本资料出自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出版的《蜀学报》第1期,系蜀学会学会讲义前言,此期由蜀学会载笔杨赞襄、吕典桢、刘复礼三人同记,“蜀学开会记”则为说明蜀学会会讲参与人物、举办地点及会讲流程。

附录原文:
蜀學開會記
蜀學會載筆楊贊襄呂典楨劉複禮同記蜀學會三月初一日開會辰刻,宋院長約同井研廖廣文季平、名山吳廣文伯朅,尊經監院宜賓薛廣文丹廷,尊經上舍生中江劉立夫,資州郭煊,仁壽辜增滎,彭縣都永龢,尊經齋長廣安胡紹棠,三台孫忠瀹,新繁楊楨,中江汪茂元,華陽鐘汝霖,秀山易紹生,學會治事內江鄧文焯,西充蒲嘉穀,學會載筆資州呂典楨,天全楊贊襄,中江劉複禮,同學會友七十二人,衣冠齊集尊經閣前,釋奠先師,禮畢更衣,就三公祠列坐會講。

外臨會諸公:錦江書院院長邛州伍編修先生,中西學堂教習江夏、蘇星舫,中西學堂監堂,壽州王松齋大令,及陝西隴州馬丕卿司馬,甘肅秦安孫吟帆大令,崇甯羅星潭觀察,錦江書院監院樂山謝乾初廣文,咸集會中,一人樹義,以次質疑辨難,載筆分
記講義,會友各屬名於冊,自注所習學業、會友籍貫、名氏續行登報。

——《蜀學報》第一冊,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閏三月望日出版。

钟永新·蜀学史料(谢无量《蜀学会叙》)

钟永新·蜀学史料(谢无量《蜀学会叙》)

蜀学史料《蜀学会叙》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本资料出自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间油印本《蜀学会叙》,并作为单篇文章摘选后三次发表,即《独立周报》1912年第8号(题为《蜀学会叙》)、《四川国学杂志》1913年第6号(题为《蜀学原始论》)、《蜀风报》1914年第4、5期(题为《蜀学发微》)。

其中《蜀学会叙》内容最完整,共分三部分,“叙揵”谈固有之学,介绍蜀中的历史人物和“(蜀学)先于中原说”;“叙通”谈未有之学,介绍西方学术门类;“叙礼”说明谢无量与周紫廷等人在1906年左右在上海发起成立的蜀学会章程内容,旨在推进全蜀智识学问,此有别于之前宋育仁等1898年倡导的成都蜀学会,全文展现了对地域学术走向的观察视野与融合思维。

作者谢无量简介:谢无量(1884-1964),四川乐至人。

字无量,别署啬庵。

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

1901年入南洋公学。

清末任成都存古学堂监督。

民国初期在孙中山大本营任孙中山先生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

后从事教育和著述,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在学术、诗文、书法方面都为一代大家。

著有《无量诗草》《词学指南》《骈文指南》《实用美文指南》《楚词新论》《平民文学》《罗贯中与马致远》《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国六大文豪》等。

附录原文:《蜀學會敘》謝無量天造蜀國,于萬斯年。

垂學播文,聖哲代作。

傳曰:“蜀肇人皇之際,爰及神農降巴黔。

禹興乎廣柔,名斯煥諸夏。

制作侔天地,蔑以加已。

”然余所聞,邃古之先,天下有學,蓋繇蜀。

云:“聖人沒而微言絕。

”蜀更秦轥藉,二千有餘載。

俶亂相踵,士生輓近,遺風餘烈既熄,或遂溺末,尚以淪忽,亡厥初來。

嗚呼,冥冥寥寥,至於今乎。

天之將喪斯文也,余甚懼焉。

天佑啟我蜀,古聖相傳。

至德要道,不墜益大。

則後人之所圖,先民有言。

學之不講,是吾憂也。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亦粵我鄉先生長者諸友昆弟敬念在茲。

钟永新·蜀学史料系列:吴之英《蜀学会报初开述义》(2015)

钟永新·蜀学史料系列:吴之英《蜀学会报初开述义》(2015)

蜀学史料《蜀学会报初开述义》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此资料出自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出版的《蜀学报》第1期,《蜀学报》是四川维新派所创蜀学会的学术刊物,蜀学会宗旨“以通经致用为主,以扶圣教而济时艰”。

《蜀学报》意在昌明蜀学,开通邻省,亦载学会讲义、会员心得以资交流,馆设尊经书院,每期约二十五页。

宋育仁总理,杨道南协理,吴之英主笔,廖平任总纂。

载有谕旨、奏折、论撰、近事.报译等栏,并分纂官、士、农、工、商五门。

吴之英在本文指出,各门各类皆需有学,因蜀学衰微,故开办此报,有积久欲发之意。

作者吴之英简介:吴之英(1857-1918) 字伯朅,号西蒙愚者,四川名山人。

清末民初四川著名学者、经学家、书法家。

曾任资州艺风书院讲习、简州通材书院主讲、灌县训导、成都尊经书院都讲、锦江书院襄校、四川国学院院正。

曾与宋育仁组织“蜀学会”创办《蜀学报》,任主笔,撰文宣传推动戊戌变法。

一生钻研经史词章,著有《寿栎庐丛书》。

附录原文:《蜀學會報初開述義》名山吳之英譔古者事無不學,學無不會,會無不報。

周官六官之掌,皆官學也。

其中庠序所詔,則士學也;農官所守,則農學也;攷工所秩,則工學也;司市所稽,則商學也。

獄辭蔽于司寇,三公參聽之刑人,爵人示棄取於朝市;有大故,詢萬民,而定其議——官學會焉。

《易》稱“朋友講習”,《記》云“敬業樂羣”,飲射之儀,賓之介之旅之——士學會焉。

司徒聚萬民,田畯合其主伯、亞旅耕,事計耦、鉏以耦、伐稱耦——農學會焉。

百工專業,肄於肆府,攻木攻金攻皮,設色刮摩摶埴,皆有聯事——工學會焉。

日中而市,致民聚貨,大市主百族,朝市主商賈,夕市主販夫販婦,賈師辨其物,肆長陳其貨——商學會焉。

官有法,帥屬觀之,官有書,象魏懸之,鄉遂受而頒之,外諸侯皆稟而朔之——則官學無不報。

大比之典,舉自先生,賢能之書,上于天府,族師以致黨,黨正以致州,州長以會于鄉大夫;不帥教者,郊遂移之,遠方屏之——則士學無不報。

辨十二土之名及十二壤之種,糞溉有物,畜牧有類,五擾三十六植有所宜,豐歉有恆,乃視常征;沃瘠之變,為革斂法,脤恤加焉——則農學無不報。

钟永新·蜀学史料(方守道 高赓恩 伍肇龄《蜀学编》序与旧例)

钟永新·蜀学史料(方守道 高赓恩 伍肇龄《蜀学编》序与旧例)

蜀学史料《蜀学编》序与旧例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蜀学编》类似蜀学学案,光绪十四年(1888年)成都尊经书院本着“绍先哲,起蜀学”宗旨,经成都方守道初辑,宁河高赓恩覆辑,邛州伍肇龄同订,由成都尊经书局印行,汇录了自西汉张宽至清代范泰衡等蜀中儒者114人,“这是历史上首部对传统蜀学的发展演变进行系统梳理的著作”(胡昭曦语)。

伍肇龄序中说明以蜀学编命题,推行文行并重,期以促进学术兴盛。

该书编纂体例内容丰富,为仿效《北学编》而立。

高赓恩序中还分析指出蜀学之脉的四大流派。

本资料系根据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儒藏(史部)》第179册(即《儒林史传》第79册)进行整理。

作者方守道、高赓恩、伍肇龄简介:方守道(生卒不详),字廉史,四川成都人,肄业于成都尊经书院,著有《西麓草堂稿》6卷,诗法唐诸大家。

高赓恩(1840—1917),字曦亭,天津宁河人。

光绪二年(1862)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分别典试四川与湖南,曾为陕安道,光绪二十六年(1900)擢内阁学士,有《思贻堂诗集》等。

伍肇龄(1826~1914),字嵩生,四川邛崃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咸丰二年(1852)充顺天乡试同考官。

同治初因肃顺案罢归。

回成都任锦江书院主讲和尊经书院山长,后复职并晋升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石堂诗抄》。

附录原文:《蜀學編》序伍肇齡學以聖人為極,管、老、墨、莊、申、商、韓非之書皆有益於治,然不遊聖人之門,其流弊滋甚。

六經奧以博矣,學、庸、論、孟,又微而顯者也。

自秦滅典籍,漢重傳經,至宋而義理之學興,師承不絕。

明長安馮侍御從吾始著《關學編》,繼此洛學、北學,皆纂自鉅儒手。

吾蜀文翁倡教,學比齊魯,自漢迄國朝,代不乏賢。

甯河高熙亭學使課士尊經書院,以《蜀學編》命題,因即方生(守道)所輯本複為釐正,語(齡)參訂焉。

(齡)惟學使入蜀,即以文行並重風多士。

按試各郡,與諸生語;及至石室講訓,亦於此諄諄焉。

《蜀学》圆桌谈——胡昭曦 粟品孝 舒大刚教授专访录:胡昭曦:我对蜀学与蜀学研究的认识

《蜀学》圆桌谈——胡昭曦 粟品孝 舒大刚教授专访录:胡昭曦:我对蜀学与蜀学研究的认识

子思 想 的进步 面》 。蒙文通 先生 曾写 过《 议蜀 学》 这 是 ,
从经 学角度谈 复兴 蜀学 .复兴 蜀学 就是 把 今文 经学 复 兴 , 的 比较 早 , 谈 已被 收入 《 文 通文 集 》 这些 都 对 我 蒙 , 学 习思想史 和进行 蜀学研 究给 了很 多教 育和启 迪 。

过 团队来合作 。 宋代 蜀学研 究》 《 就是几 个人 的合 作 , 有 刘 复生 、 品孝 、 粟 张茂 泽等 学友 。
下 您的研 究 方法和 治 学心得 。
胡 昭 曦 : 的老 师蒙文 通先 生 , 在 国学研究 上博 我 他
大精 深 , 于经学 的 见解非 常之精 致 , 对 他认 为 自己研究
文蜃 化5 I I 横
《 蜀学》 圆桌谈
胡昭曦 粟品孝 舒大刚教授 专访录
口 钟永新
【 阅读提示 】0 l - 月返川,蜀地非常温和湿润 ,就是这看似 阴沉的地理气候孕育 2 1q 6
了巴 蜀地 区的特 色文化 和 杰 出才俊 。笔 者 约请 拜访 了蜀 中的 胡昭 曦、 粟品 孝 、舒 大 刚教 授 。从 方 法 、历 史 、文 献分 别交 流 。访谈 主 题 分 别 为 : “ 学研 究方 法 ” “ 蜀 、 蜀学研 究 历 史” “ 、 蜀学研 究文 献 ” 。采访 中 ,深深 感 受到 巴蜀文化和 蜀学精 神 的丰 富 内涵。
蒙师未传思想史学问
倡 导从 经 学 复 兴 蜀 学
记者 :蒙文通 先生 对您 的史 学研 究和 蜀 学研 究启 示很 多 . 否谈谈 您跟从 蒙先 生的 治学感 悟? 能
最有 心得 的是 理学 。 上个 世纪 6 年代 . 0 我跟 着蒙 文通先 生 学 了3 多 , 年 当过 他 的助 手 , 想 把蒙 先 生 的学 问继 就 承 发展 下来 。我 较 系统进行 蜀学 研究 开始 于上 个世 纪 8 年代 , 是我有 一个 先 天和后 天 的不足 , 0 但 就是 自身 没 有 厚实 的功 底 , 因此 我研究 蜀学 是从两 点人 手开始 的 :

钟永新·蜀学史料(《内阁侍读杨锐等呈》)

钟永新·蜀学史料(《内阁侍读杨锐等呈》)

蜀学史料《内阁侍读杨锐等呈》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本资料自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1974-1982)第三十二辑(317)《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筹设文武学堂及游学章程》,为呈办蜀学堂的奏折,由当时在京四川京官多人共同发起成立,包括杨锐、骆成骧、高枏、王乃征、李稷勋、傅增湘、乔树枏、曾鉴、汪世杰、郭灿、王荃善、高树、聂兴圻、蔡镇藩等。

办学地址位于京师四川同乡公所观善堂旧址,办学宗旨目的在于兼习中西学业,使之学业有成,最后提到创设经费得到李征庸巨资资助,故恳请皇上对李征庸“特予恩施”。

附录原文:內閣侍讀楊銳等呈(軍)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三日具呈四川京官四品卿銜內閣侍讀楊銳,翰林院修撰駱成驤、編修高枏、王乃徵,廉吉士李稷勳、傅增湘,刑部主事喬樹枏、曾鑑、汪世傑、郭燦,工部主事王荃善,兵部尚書主事高樹,戶部主事聶興圻、蔡鎮藩等為設立蜀學堂,兼中西學業,懇請奏明立案事。

伏見近年以來,屢降諭旨,飭令各省創辦學堂,並特旨開辦京師大學堂,以為之倡。

薄海臣民,無不聞風興起。

職等籍隸四川,與同鄉京官公同商酌,就京師觀善堂舊址,創設蜀學堂,兼習中西學業。

於今年正月籌議一切事宜,於七月初一日開辦,來學者六十余人。

恭逢皇上力圖自強,鄉會試改試策論,並詔開經濟特科,試以專門之學。

所有觀善堂舊課詩文試帖小楷等事,自應一律停止。

竊見湖廣總督張之洞所撰《勸學篇》,以“正人心,開風氣”六字為宗旨,蒙皇上特旨頒行。

職等細繹其意,竊謂非講習正經正史,擇精語詳,力求實際,則人心無由而正。

非兼習西國文字,期能語西人之書,通西人之政,則風氣無由而開。

今職等所設學堂,謹在正廳中間恭設至聖先師孔子神位,朔望行禮,東西兩屋分陳經史及皇朝政治之書,俾學者肄習其中,先識趨響之所在。

又于西院正廳,延聘西文教習任鴻鼎教授英文,其下東屋數間購置西國圖書儀器,隨時觀覽。

其餘各項專門之學,應俟英文學成,即行各讀專書,力圖推廣。

其學徒大抵皆留京舉貢及京官子弟,亦有登甲科通朝籍者十餘人,俱入其中,孜孜講業,俾採學之人,益知觀感奮厲。

蜀學堂史料四則

蜀學堂史料四則

蜀學堂史料四則
鍾永新
【期刊名称】《蜀学》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蜀學堂是清末在京四川籍京官多人共同發起成立,是當時四川維新志士維新戰鬥的起點,爲維新變法培養了大批人才。

蜀學堂的辦學宗旨和目的在於兼習中西學業,使之學業有成。

本文整理了與蜀學堂有關的四則史料。

【总页数】3页(P269-271)
【作者】鍾永新
【作者单位】[1]北京立身國學教育編輯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2
【相关文献】
1.蜀學史料:《蜀秀集》序 [J], 鍾永新;
2.蜀學史料:《發刊辭:蜀學創自漢世學京師者,比齊魯焉》 [J], 鍾永新;
3.蜀學史料:《蜀學會報初開述義》 [J], 鍾永新;
4.蜀學史料:《蜀學編》序與舊例 [J], 鍾永新;
5.蜀學史料《宋儒與蜀學》 [J], 鍾永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学史料
《议蜀学》
整理:钟永新
整理者说明:本资料据《甲寅》1925年第1卷第21期上发表的《议蜀学》整理,再以巴蜀书社1987年出版的《经学抉原》中收录文章校正,该文先介绍清代经学的发展情况,述及清儒成就及清学之弊导致浮华,而后蜀中井研廖平先生崛起,方有新的学术创见突破,接着评价廖平之学的学术特色和渊源意义,并奉劝治学之士宜慎择,不能持文章杂漫之学,以与朔洛并驱,其核心要义在于倡导“从经学复兴蜀学”(胡昭曦语)。

作者蒙文通简介:蒙文通(1894—1968)著名史学家。

名尔达,字文通,四川盐亭县石牛庙乡人。

1906年随伯父公辅来成都,次年入高等学堂分设中学,1911年入存古学堂,受业于经学大师廖平、刘师培。

1923年去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大师受唯识法相之学。

1927年起历任成都大学、成都师大、成都国学院、中央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女子师范
学院、四川大学、东北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等校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成都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盟成都市委、四川省委委员。

著有《古史甄微》《辑校李荣老子注》《辑校成玄英老子义疏》《周秦少数民族研究》《经学扶原》《越史丛考》等。

附录原文:
议蜀学
蒙文通
清代经术之明,称秩前世,乾、嘉之间,家研许、邓氏书,博名物,穷训诂,造述之宏,不可徧计而周数也。

迄乎近世,特识之士,始喟然慨清儒之无成,独赞古音之学,实能于散漫繁惑之中明其统理,斯为足尚,则清学之穷矣。

夫清儒述论,每喜以小辨相高,不务守大体,碎辞害义,野言乱德,究历数,穷地望,卑卑于章句文字之末,于一经之大纲宏旨或昧焉。

虽矜言师法,又未能明于条贯,晓其义例,求其能若惠氏、张氏之于《易》,孔氏、庄氏之于《春秋》,金氏、凌氏之于《礼》者,殆不可数见观,则清学之敝,为不可讳也。

道穷则变,逮其晚季,而浮丽之论张,儒者侈谈百家之言,于孔氏之术稍疏,经术至是虽欲不改弦而更张之,诚不可得。

井研廖先生崛起斯时,乃一屏碎末支离之学不屑究,发愤于《春秋》,遂得悟于礼制,《今古学考》成,而昔人说经异同之故纷纭而不决者,至是平分江河,若示诸掌,汉师家法,秩然不紊。

盖其识卓,其断审,视刘、宋以下,游谈而不知其要者,固倜乎其有辨也,故其书初出,论者比之亭林顾氏之于古音,潜邱阎氏之于《古文尚书》,为三大发明,于是廖氏之学,自为一宗,立异前哲,岸然以独树而自雄也。

盖三百年间之经术,其本在小学,其要在声韵,其详在名物,其道在最适于《诗》、《书》,其源则导自顾氏者也。

廖氏之学,其要在《礼经》。

其精在《春秋》,不循昔贤之旧轨,其于顾氏,固各张其帜以相抗者也。

世之儒者矜言许,郑氏学,然徒守《说文》、《礼注》耳。

廖氏本《五经异义》以考两汉学说,剖析今、古家法,釐然不乱,此独非许、郑之学乎?今、古之学既明,则孙、曹、胡、黄之礼书为可废,此左菴先生《周官古注集疏》之所由作也。

然不有乾、嘉诸儒之披荆榛、寻旧诂,以导乎先路,
则虽有廖氏无所致其功。

惟廖氏之学既明,则后之学者可以出幽谷、迁乔木,于择术诚不可不审也。

寻廖氏之学,则能推知后郑之殊乎贾、马,而贾、马之别乎刘歆,刘歆之别乎董、伏、二戴,汉儒说经分合同异之故,可得而言,左菴先生其最也,斯岂乾、嘉老硕所及知乎?左菴四世专《左氏》之学,及既入蜀,朝夕共廖氏讨校,专究心于《白虎通义》、《五经异义》之书,北游燕、晋,晚成《周官古注集疏》、《礼经旧说考略》,曰“二书之成,古学庶有根柢,不可以动摇也。

”左菴之于廖氏,傥所谓尽弃其学而学焉者耶!其尊推廖氏也,曰:“贯澈汉师经例,自魏、晋以来,未之有也。

”则海内最知廖氏学者,宜莫过于左菴。

今世纷纷言今、古学,而左菴礼疏全帙未显,则古学可得而言乎?廖氏欲作《王制义证》,廖更生欲作《孔子会典》,又皆不成,则今学可得而言乎?昧者不察,乃拘牵于文字异同之故以立论,斯亦游谈梦呓己尔,岂足道哉?廖氏成《今古学考》,遂欲集多士之力,述十八经注疏,以成蜀学。

夫伊洛当道丧学绝之后,独能明洙泗之道,绍孟学之统,以诏天下,蜀人尚持岂文章杂漫之学,以与朔、洛并驱。

自顾氏以迄于今,其道已敝,吴、越巨儒,复己悔其大失,则蜀中之士,独不思闻其乡老之术,以济道术之穷乎?是则承学之士,所宜熟思而慎择者也。

然吾之所以钦夫廖氏,匪曰《礼经》焉尔,而尤乐其论《春秋》。

三传异同,为学者所难明,由来旧矣,廖氏匡何、范、杜、服之《注》以阐传义,复推《公》《谷》之文,孰为先示之故义,孰为后师所演说,本之于经以折中三传之违异。

盖自五家并驰以来,言《春秋》固未有盛于此日者也。

汉儒窘于师法,是谓知传而不知经,宋儒于传犹有所未喻,则经于何有?清儒之高者,或能发明汉师之说,是
谓知注,下者视六艺犹《说文》、《汉书》已尔,何足道哉?惟先生本注以通传,则孰传以匡注,由传以明经,则依经以诀传。

左菴称廖氏长于《春秋》,善说礼制,吾谓廖氏之说礼,魏、晋以来未之有也,至其考论《春秋》,则秦汉而下,无其偶也。

七十子丧而大道乖,《谷梁》属传当尸子,孝公之世,盖自子夏之殁,徒人各安其意,以离其真,而《春秋》晦。

先生起数千载之下,独採其微绪,申其本义,不眩惑于三家之成言,谓廖氏之言《春秋》,仅次游、夏而已可也,则亦司马、北宫之徒乎!六国而后,未易比拟。

呜呼!亦已伟矣。

近者先生方讲论《诗》、《易》于锦城,阐其六变之说没,盖其道益以幼眇难知,而愚方滞渝中,尚未得闻其旨要,不敢论,以俟面聆天人六译之绪者,赞而辨之。

——《甲寅》1925年第1卷第21期
(《古学甄微》巴蜀书社,1987年,101-10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