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5_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课异构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同一个凸透镜,为什么能成不同的像?
(二)、猜想与假设
同一个凸透镜,为什么能成不同的像?
通过讨论学生可能形成如下观点:可能是物距不同;可能是凸透镜不同……
针对学生提出“可能是凸透镜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回顾演示实验:同一个凸透镜分 别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
板书设计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器材
2、实验步骤
3、实验数据,表格
4、凸透镜成像规律
练习设计
1、在使用投影仪展示图片时,发现屏幕上的图案太大了,要想使图片小一点需要怎么操作呢?
2、在使用放大镜看报纸的时候,看大的“字”有点小,为了看大更大一点的字应该怎么办呢?片看起来都差不多,镜框也完全一样。怎样区分哪一付是谁的?
课后反思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
总用时40分钟
重点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难点
设计实验;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总结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学生实验、小组合作 式教学
需用器材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自制光学器材
教学环节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用时
(分)
设计意图
种成像特点
2、出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模拟图,简单分析,进而提出问题, 进行猜想
教学环节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用时
(分)
设计意图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远视眼的特点、成因、及矫正
(一)各小组清点器材并介绍器材,练习使用器材,寻找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学会观察像。
(二)、在交流怎样找到了像过程中,进一步提问:凸透镜分别成不同的像时候,是在一个位置,还是在一定的范围?从而进一步明确探究 的主题——要想成不同的像,物距得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人教版(1)(最新整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的全部内容。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3。
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4。
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导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看到了人在照相的时候,总是可以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老爷爷还可以透过放大镜看到一个放大了的字,这都是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讲授环节:教师在学生实验、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讲授,阐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数学表达。
3.教学媒体和资源:
(2)邀请光学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参观,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组织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创意实验,如制作简易望远镜、放大镜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性学习,如设计实验探究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凸透镜成像是指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在另一侧形成的像。它包括实像和虚像,并且根据物距和像距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凸透镜成像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4)科普文章:如《科学美国人》的“凸透镜成像:从放大镜到望远镜”等,帮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5)历史背景资料:介绍凸透镜的发展历史,如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在凸透镜研究方面的贡献。
2.拓展建议:
(1)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凸透镜成像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医学影像、光纤通信等,并制作PPT进行分享。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归纳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从而培养其科学方法素养。
在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推理分析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提高其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其问题解决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2.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重点难点重点1.凸透镜成像规律.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原理.2.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描述.教学准备投影设备,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的内容.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知识回答: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木身就是凸透镜,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等.2.问题:你们知道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下能用光屏接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什么情况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情况下像与物在凸透镜的同侧?二、新课教学(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什么因素有关?大家想一想、大胆地猜一猜.2.猜想与假设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分组讨论、猜测,并互相指出一些猜想的不可行性或不合理性.教师将有价值的猜测记录在黑板上,便于分析、整理.3.设计实验说明猜想的正确与否必须用实验来证明,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而实验方案的制订是一个实验成功的前提.组织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们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举手回答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选用的器材和器材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其他小组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估,选出最优的一到两种方案.教师根据学生所选方案进行补充说明实验注意事项.4.进行实验(1)课件展示实验指导:①凸透镜、蜡烛、光屏应该如何放置?三者的高度有何要求?②实验时,先固定透镜,然后使物距为数值,固定好蜡烛,再来回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像为止观察像的特点并记录物距和像距.③改变物距,重复以上过程.(2)记录数据:①当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像时,读出物距(u)与像距(v)的值.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②当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时,读出物距(u)与像距(v)的值.③当物体放在焦点以内时,让学生在光屏上寻找像,找不到像说明什么?那能否成虚像呢?怎样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④观察物体在u=2f时像是怎样的呢?光屏上出现倒立、等大的实像,v=2f.⑤当物体放在焦点处,会有什么现象呢?(3)规律重现:多媒体课件展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与过程.(5)多媒体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像作图.(6)讨论:①像虚实的分界点;②像大小的分界点;③前面所学的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分别应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哪条规律?三、归纳与小结教师课件展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四、布置作业教材P99“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4题,板书设计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f<v<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f<u<2f,v>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1)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方法过程目标1.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你玩过这个游戏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教师:我们现在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箭头,就用我们的小水珠先离得近一些来观察箭头,然后逐渐离开,注意你在移动过程中,你看到的像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一开始我看到正立的、放大的箭头,后来我把凸透镜向上移,看到箭头变小了,而且是倒像。
教师:其实小水珠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也就是凸透镜,成放大的像,但凸透镜总能成放大的像吗?学生:不是的。
教师:的确通过上节的学习和我们刚才的小游戏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
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有时成倒立的像,有时成正立的像。
那么凸透镜的成像的不同和什么有关系呢?凸透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新课:(一)提出问题教师: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这些结果与什么因素有关?(二)猜想教师:问题提出来了,我们想想看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教师:凸透镜到箭头的距离在变,结果看到的像就不一样。
教师:同学把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并排放着,分别通过两个凸透镜来看箭头,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学生:一开始我移动凸透镜看到两个箭头一起放大,再移动,小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是放大、倒立的,而大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仍然是放大、正立的。
教师: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使你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这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教师: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习目标】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2.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重点:1.凸透镜成像规律;2.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及其方法。
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原理;2.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描述。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
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
如图所示,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花朵正立、放大的虚像。
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
你知道小聪是怎样提示小亮的吗?(二)新课讲授:提出问题教师复习提问: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各有什么特点?2.它们成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不同?学生认真思考后回答。
教师引导分析: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但在使用时条件不同,使得成像结果不同;照相机是拍摄远处物体,使远处物体成缩小的像在胶片上;投影仪是将物体放得较近,而在较远处的屏幕上成较大的像;放大镜是将物体放得最近,它可以成比物体更大的像。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体到凸透镜距离有什么关系?教师讲解:物距(u)和像距(v)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学生认识物距和像距,并会计算物距和像距的大小。
(二)猜想与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猜想:物距大,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小,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更小,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认真聆听学生猜想,对学生的猜想做出评价。
(三)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等。
让学生熟悉实验器材,明确其作用及放置顺序,并交流讨论:光具座上有刻度,便于观察物距和像距;用蜡烛火焰作为发光的物体;光屏用来承接实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对光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凸透镜成像与平面镜成像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从实验中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3.能够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实例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2.生活实例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与平面镜成像的异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并进行讲解。
5.拓展(5分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这些现象。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a.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科技发展中有哪些应用?
b.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光学仪器中有何重要作用?
c.针对未来光学技术的发展,你认为凸透镜成像规律将如何发挥作用?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书写工整、清晰。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强调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凸透镜应用实例,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与应用,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标注物距、像距、焦距等关键参数,并简要说明成像规律。
3.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凸透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如薄透镜公式、高斯公式等,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哪些?
b.实像与虚像的区别是什、分析,共同完成讨论题,并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理解成像规律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观察不同物距下的成像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分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和讨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1.学生在认知上的差异:针对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理解程度的差异,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成像规律。
2.学生在操作能力上的差异: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观察不仔细等问题。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实验效果。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共2课时第一课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锻炼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3.注意培养学生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的兴趣.【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知识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97-98,完成以下问题:1.物体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是:物距在2倍焦距以外的范围,像距在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的范围.2.取一支蜡烛,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一个光屏,一个光具座.从左至右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点燃蜡烛,调整透镜、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在同一高度.3.分别让蜡烛与透镜的距离为18 cm、15 cm、13 cm、11 cm,并分别调节光屏的位置,使它们每次都出现清晰的像.在这几次实验中,像相对于原物体都是放大(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物距的共同点是在f与2f之间,像距的共同点是大于2f,说明物体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是: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4.物体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是: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的范围.【合作探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所需实验器材有哪些?答:光具座(带刻度尺)、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2.实验器材的安装规则是什么?答: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3.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或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观察实验.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答:需要记录物距、像距及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实)……4.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是什么?答:(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3)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为止.(4)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5)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烛焰的像.(6)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以及像的特点.【教师点拨】实验过程中在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有:(1)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2)当物体在焦点外侧处于靠近焦点处时,物体成像很远,超过了光具座的范围,光屏接收不到像.(3)烛焰正好在焦点上,凸透镜不能成像.(4)当烛焰在焦点以内时,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跟进训练】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如图所示,为了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同学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就可以测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 cm.(2)小明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后,在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原因可能是物距小于焦距.(3)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向上移动.1.知道物体成缩小实像的条件.2.知道物体成放大实像的条件.3.知道物体成放大虚像的条件.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过程与方法】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归纳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98,完成以下问题:1.物体经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照相机.2.物体经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投影仪.3.物体经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放大镜.【合作探究】探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和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记录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初步规律.1.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v<2f.应用有照相机.2.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此点为成实像大小的分界点.应用有复印机.3.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应用有幻灯机和投影仪.4. 当u=f时,不成像.此点为成像虚实的分界点.5.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有放大镜.6.分析论证:根据成像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物体在焦点以外成实像,焦点以内成虚像.即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2)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缩小像,在二倍焦距以内成放大像.二倍焦距内外分大小.(3)实像必异侧倒立,虚像必同侧正立.(4)u>v,像是缩小的,u<v,像是放大的.(5)成实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大;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即成实像时,物近像远且大,物远像近且小.成虚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大.即成虚像时,物近像小,物远像大.物体越靠近焦点像越大.(6)实像是实际光线的交点,可以在光屏上呈现,虚像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实像可以是缩小的,也可以是放大的,虚像一定是放大的.【教师点拨】1.凸透镜成像规律(1)要使照相机成的像变大,则物体靠近透镜,伸长暗箱.(2)要使投影仪成的像变大,则投影片靠近镜头,投影仪到屏幕的距离增大.(3)要使放大镜成的像变大,则放大镜应距物体远一些.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认识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及其调节方法.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选择题:帮助学生回顾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成像规律。
-计算题: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用题:引导学生将凸透镜成像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设计一项创新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家中或学校可获得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凸透镜成像装置(如照相机、放大镜等),并记录成像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掌握物体与像的距离、像的大小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凸透镜成像过程中的光路,以及成像规律在不同条件下的应用。
2.重点: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观察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特点。
难点: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与分析,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3.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凸透镜成像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凸透镜成像规律。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成像规律,并尝试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凸透镜成像的知识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了解凸透镜的种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出物体与像的距离,以及像的大小。
3.学会使用凸透镜进行实际成像操作,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特点,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养成严谨认真的品质,认识科学的本质;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意识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乐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引入】设置情境,提出疑问
课前学习任务:放大镜观察物体
通过完成老师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同学们发现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会出现什么样的像呢?用放大镜观察最远的桌子,发现此时会出现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观察近一些的光源,会出现一个放大、倒立的实像,当离刻度很近时却会出现一个放大、正立的虚像,这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习任务五】通过讲解u>2f时的凸透镜成像光路图,请学生根据示例绘制出u=2f、f<u<2f、u=f、u<f情况下的光路图,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学习任务六】解决疑问,理解原理
在拍班级集体照时,发现两边的同学没有完全入镜,要怎么调整才能拍到所有人呢?
根据物远像近像会变小的规律,我们可以拿着照相机远离班级集体,这样就能拍到所有人。
(3)组装实验器材:
第一步,从左到右依次摆放光源、凸透镜和光屏;
第二步,为了使像能够呈现在光屏的中央,我们还需要调节使得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学习任务二】如何进行实验?
(1)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实验步骤;
(2)分组实验,收集实验数据;
【学习任务三】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思维】
1、会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与论证,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能绘制出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而教材从提出问题开始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探究实验之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又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学情分析这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核心知识,也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个透镜,由于物距的变化原因,能形成不同性质的像,学生不容易都想到。
但凸透镜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及成像特点,学生已有认识,这是有利教学。
由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不清楚,需要老师指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过程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试验等科学实践。
学习重点和难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手段和策略【辅助教具】: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计算机、凸透镜成像原理的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和学生实验探究学习活动过程[活动1]感受像的多样性回顾与再现——动画辅助1.小孔成像情景2.平面镜成像情景3.通过凸透镜观察邮票的情景展示与引入——实物直观1.照相机---胶卷底片上的像2.投影仪---屏幕上的像[活动2] 感知凸透镜成像实践与体验——自主活动1.在光屏上寻找清晰的像2.描述你所观察到的像3.教师根据巡视中发现的典型问题作点评指导。
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
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建立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用具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光具座。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胶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板书课题5.3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1.自学教材第97页至98页。
2.请完成学生用书第一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活动:请各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完成下列实验。
1.取一支蜡烛,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一个光屏,一个光具座。
从左至右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点燃蜡烛,调整透镜、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在__同一高度__。
2.分别让蜡烛与透镜的距离为80 cm、60 cm、40 cm、30 cm、25 cm,并分别调节光屏的位置,使它们每次都出现清晰的像。
在这次实验中,像相对于原物体都是__缩小__(选填“放大”或“缩小”)、__倒立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凸透镜的基本结构,理解凸透镜的光学特性,掌握凸透镜的焦距概念。
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实像和虚像的形成条件,以及不同物距下的成像情况。
3.学会使用凸透镜进行实际成像操作,并能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互相讨论、交流,共同提高。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思考过程和知识运用能力,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凸透镜成像的知识点。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2.教师强调凸透镜成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运用数学方法,对凸透镜成像的几何关系进行推导,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对凸透镜成像的几何关系进行推导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课知识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探究实验实验1: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能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上台展示小组内的实验方案。
实验2:探究u>2f时,凸透镜成像特点,并填写实验表格。
说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应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三者在同一高度,这样所成的像才在光屏的中心。
实验3:改变物距,像会怎么变化呢?我们接下来再分别探究一下u=2f、f<u<2f、u=f和u<f的成像情况,并填写实验表格。
学生根据老师提示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归纳总结:(1)物体离焦点越近像越大。
(2)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2.光路图刚才我们已经探究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那我们根据之前学过的内容一起来画一下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
演示1:教师引导学生画出u>2f的光路图。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v<2f。
演示2:教师引导学生画出u=2f的光路图。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
此点为成实像大小的分界点。
演示3:教师引导学生画出f<u<2f的光路图。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
演示4:教师引导学生画出u=f的光路图。
当u=f时,不成像。
此点为成像虚实的分界点。
演示5:教师引导学生画出u<f的光路图。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根据成像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物体在焦点以外成实像,焦点以内成虚像。
即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
(2)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缩小像,在二倍焦距以内成放大像。
二。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理论讲解、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等知识,对光学成像有一定的认识。
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问题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
4.练习巩固: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放大镜观察物体,引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问学生:你们观察过凸透镜成像吗?它是如何成像的?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视频,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距、像距、成像大小之间的关系,并记录实验数据。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八年级物理上册 5.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二、能力目标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三、德育目标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4.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想了解什么?[生甲]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生乙]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生丙]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生丁]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师]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这样非常好,既然提出问题,我们就要解决它.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二、新课教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生甲]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上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大,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生乙]照相时底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的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生丁]照相机中镜头的凸透镜比投影仪镜头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生戊]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放大镜的像与物体在同侧.这说明像成倒立和正立与像和物在同侧还是两侧有关系.[生己]放大镜要看清物体,离物体的距离一般要比照相机、投影仪中凸透镜离物体的距离小,说明物体成正立、倒立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师]同学们猜想得很好.现在逐一讨论看看有没有哪个能排除掉.[生甲]像是放大还是缩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可以排除.因为有的放大镜直径比照相机镜头直径小,也能成放大像,再有摄影师拿大焦距的镜头比投影的镜头大,成的像还是缩小的,所以可以排除掉.[学生们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师]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 cm之间),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生甲]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生乙]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5 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师]好,现在测凸透镜的焦距.学生们测出焦距,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方案一: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③数据记录成表.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测出,将数据记录成表.⑤当蜡烛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没有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的正倒,填入表格.方案二:①—2所示.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③移动蜡烛,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入表格.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等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将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数据记入表格.⑤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的填入表格.[师]同学们的方案都可行,现在用桌子上的仪器进行实验,并记下结果,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们在认真做实验,教师巡回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生甲]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生乙]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生丙]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生丁]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生戊]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生己]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生庚]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师]同学们把规律都总结出来,总结得非常好,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板书)[生甲]什么叫实像?什么叫虚像?[师]同学们能不能从我们实验中得出呢?[生甲]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得不到的是虚像.[生乙]光屏上承接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生丙]虚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看投影.二、虚像和实像(板书)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的像叫虚像.[想想议议][师]我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们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学生们仔细分析、思考、相互讨论.[生甲]物体在1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生乙]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的虚像.[生丙]照相机和投影仪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放大镜成的像在光屏上得不到,但眼睛能看到成虚像.[生丁]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成实像.[师]我们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的,能说出它们的原理吗?[生甲]照相机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乙]投影仪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生丙]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师]我们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我们从上节课知道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我们今天又知道,被拍照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远远大于焦距才能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照相机中的调焦环、光圈、快门,它们有什么用处?下面看挂图和实物,还有你们的资料说出它们的作用.[生甲]照相机中调焦环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生乙]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生戊]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时间的,曝光时间可以从快门上的数字知道.“傻瓜相机”.[师]同学们讲得很好.看来在下面做了不少工作,我很高兴,那么投影仪的构造呢?看挂图,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说出它的构造及作用.[生甲]投影仪的构造主要有: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片(相当于物体)、屏幕(相当于光屏)、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生乙]光源是用来照亮投影片的.[生丙]聚光镜是由两块螺纹透镜组成,这两块螺纹透镜是用来增大聚光面积,增加投影片的亮度.[生丁]反光镜是平面镜,作用是把射向投影片的光反射到屏幕上.[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分组亲自动手来使用照相机拍照和使用投影仪放大胶片.[学生们很活跃,积极主动的做,教师巡回指导]三、小结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以下内容;u>2f 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u<2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四、布置作业P62动手动脑学物理.[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1.玻璃瓶相当于一个柱面透镜,根据物体与凸透镜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离凸透镜越远,像越大.当铅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时,透过玻璃瓶会看到铅笔头逐渐变大,而形状不变.到某一位置时,根据物体与凸透镜距离大于一倍焦距,成倒立的像,铅笔尖也会突然改变方向.相同:都能反映出凸透镜成的像与物距有关.不同:玻璃瓶是一个柱面凸透镜,它的焦距比较短.2.“傻瓜相机”也有快门和光圈,只不过它们都安装在机身里面.傻瓜相机内部增加了一些电子、机械设备,可以根据光线的明暗程度自动调整光圈、快门,不需要人工调节,傻瓜相机也能自动聚焦,不需要手动调焦.五、板书设计。
2017-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7-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折射现象和凸透镜的基本概念。
本节课将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使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光的折射现象和凸透镜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技能和观察现象的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现象的能力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等。
2.教学课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演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投影仪或放大镜,引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学生思考和讨论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相机、望远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凸透镜成像规律
课题 5.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授课类型新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活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三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思想,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帮学生澄清探究目的和操作技巧,让学生经历观察、动手、记录、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操作和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和数据记录出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过程和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②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难点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回顾实验:
播放实验视频,再次明确实验的目标、内容和操作
二、数据处理
1、各组汇报数据,教师引导处理数据,得出初步结论(新学案P71)
2、再根据上述初步结论得出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总是异侧倒,虚像总是同侧正;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三、作图练习:
根据三条(两条即可)特殊光线做出上述三种成像。
四、小结:
五、作业:
六、练习及检测题根据三条(两条即可)特殊光线做出上述三种成像。
新学案: P71基础练习1-7题,8题选做
七、作业设计
P72能力提升2、3、5、6、7题,4题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