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主旨精神论析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一部《》,几百年来引发了人们无数的惊叹和猜测争议,隐藏了多少谜团。
这样一部千古奇书却偏偏无全璧无定本,情节残缺版本复杂,使读者们闹不清楚究竟作者理想中的完整《红楼梦》是怎么回事。
对于书中的情节人物笔法,大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纷纷、意见不一。
就连最基本的全书主题思想,自成书以来便一直争论不休,难有定论。
说色空虚无者有之,言影射历史者有之,认为批判封建社会者有之,反正是五花八门,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个真正令大家普遍满意的结论。
在我看来,《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并没有其写作笔法和人物性格那样复杂难论。
在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社会,曹雪芹写《红楼梦》,主要表达的既不是悲观厌世,一切虚无空洞的出世思想;也不是什么人人事事俱可与历史真实对应的报告、人物传记;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规律。
曹雪芹不是宗教人士、不是悲观主义者,不是政客和专门记述隐密的八卦记者,更不是资本主义启蒙思想者和民主人士。
他的“千红一哭”、“ 万艳同悲”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只不过是在塑造悲剧。
书中零星的一些可以参照历史的情节只不过是曹公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人生剧变的感触。
曹雪芹对女性和社会底层人民的尊重赞美,对个性解放和思想变革、叛逆反抗的深度描绘刻画是对《牡丹亭》、《西厢记》等中国传统文艺作品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具有完全的中国特色风格。
他的一系列“末世”、“补天”论只不过是就事论事和历史循环论,像感叹“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一样,都只是一种具体的感触和较为狭隘的思想,并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不存在所谓的对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判断,今天的研究者们有点儿过于把政治化、阶级化。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写那个时代各个阶层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就是反映社会现实与发展变化。
曹雪芹的笔触集中在贾府的老爷公子、丫小姐、仆人小厮身上,但实际涉及到全社会的芸芸众生。
《红楼梦》主旨新探
《红楼梦》主旨新探脂砚斋在《红楼梦》一开篇就掷地有声:“此回中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读者醒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而作者在第一回中又说“大旨谈情”。
本文认为,这“两旨”就是灵性与佛性,它们共同构成了《红楼梦》的底蕴。
一讲究灵气,重视灵性,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艺术体现。
曹雪芹推崇灵性,在《红楼梦》中逮着机会就大力推销灵性说。
在第二回中,就迫不及待地借冷子兴和贾雨村之口集中抛出了他的灵性说的两大发现:“正邪两赋说”和“女儿崇拜论”。
曹雪芹认为,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外,其余皆无大异。
但有一种人与众不同,就是秉正邪二气所生的人。
贾宝玉的“女儿崇拜论”更是惊世骇俗。
贾宝玉的独特女儿观,是曹雪芹灵性说的重要展开和主要内容。
生怕读者不解其意,曹雪芹对此作了多方面的点拨。
首先,明确“女儿论”的基本内涵。
其次,从横向比较上提出了“女清男浊论”。
贾宝玉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
”(第2回)最后,随着贾宝玉的成长,他又进一步从纵向比较上发现了“女儿三变论”。
贾宝玉奇怪:“女孩子未出嫁前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子;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第59回)曹雪芹独创的“意淫论”在《红楼梦》中至关重要,它是“灵性说”的具体而形象的展开。
可以说不搞清“意淫论”,就难以读懂《红楼梦》。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一段对贾宝玉意淫的评述甚为精当,甚至至今还无人超越:“宝玉亦渐长,于外昵秦钟蒋玉函,归则周旋于姊妹中表以及侍儿如袭人晴雯平儿紫鹃辈之间,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
”其中“呢而敬之”、“爱博而心劳”可谓宝玉“意淫”的重要特征。
大观园,作为曹雪芹精心营造的灵性的精神家园,她至纯至美,是众多红楼女儿们群芳争艳、竟吐灵气的世外桃源,也是贾宝玉挥洒“意淫”的人间仙境。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情爱观浅析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情爱观浅析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足堪与世界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媲美。
然而,若问她主旨所在,却历来多有歧见。
鲁迅说:“一部‘红楼’,大抵言情”。
在第一回楔子中,那个空空道人把刻在青埂峰下巨石上的《石头记》认真阅读之后,概括曰:“大旨谈情”!他还因此而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情僧”,把这篇《石头记》改成《情僧录》。
“大旨谈情”,——这就应该是《红楼梦》的主旨所在了。
关键词《红楼梦》;主旨;情僧;大旨谈情1.引言既然将谈情称作“大旨”,小说自然会在各个叙述的层面与环节反复宣示这一旨趣的。
小说的本名“石头记”寓意也正是这样演绎的。
“石头记”就是“石头的故事”,就是“石头经历记”。
楔子中女娲娘娘将他炼成可供补天的五色神石,却又不让他补天,而是把他弃于青埂峰下,先通灵得性,然后下凡,——“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原来,通灵后的补天遗石,却想要进“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这样,这部“石头记”就是该“石头”在温柔乡里的遭遇“记”了,——“温柔乡”者,情场也,这正是“大旨谈情”,可以说,这一些都是诠释《红楼梦》旨意的关键之处。
那么,又怎样理解“大旨谈情”呢?大旨,自然与“主要题旨”、“中心思想”基本重合。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层面:首先是说《红楼梦》以爱情为题材,以爱情为框架;叙述爱情故事,咏叹爱情情怀。
其次是说,鉴于《红楼梦》的内涵极为丰富,因此,以上所引鲁迅的概述、毛泽东的认识,或者教科书上叙述的“封建社会末世意象”、“封建大家族败亡主题”、“贾宝玉人生幻灭情结”等重要意蕴,都只能是通过爱情故事折射出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情框架是小说《红楼梦》表达丰富复杂的人生理念、人生感悟的载体。
这“大旨谈情”,到底又“谈”了哪些“情”呢?简而言之,描写了三个层面的社会人群的情恋生活——贵族的情恋,奴婢的情恋,另类的情恋,三者交叉着的情恋。
贵族的情恋,主要是以宝玉为中心的才子佳人间缠绵悱恻的爱情,这中间自然也有迥异于宝黛式的;还有林林总总的大家闺秀之悲、贵族少寡之孤、宫闱嫔妃之怨……当然也少不了荫袭贵族身份、穿着贵族服装,放纵卑劣欲流的“情孽”。
以情悟道守理衷情—《红楼梦》主旨新探。
【古代小说戏曲研究】以情悟道守理衷情———《红楼梦》主旨新探黄丽1,李克臣2(1.辽东学院国际交流中心,辽宁丹东118001,2.辽东学院学报编辑部,辽宁丹东118001)摘要:“以情悟道,守理衷情”原出自甲戌本《胭脂斋重评石头记》第五回警幻仙姑之口。
《红楼梦》的主旨乃“以情悟道,守理衷情”.。
作者旨在借石头“历经离合悲欢”的情感历程,展示“炎凉世态”,表达自己“无才补天”(即不得其位)却又不甘寂寞的“志于道”者的伟大情怀,这就是“以情悟道”;“守理衷情”则是作家对自己所悟之道的直接阐释。
“守理衷情”,以理范情,以情维理;理在情中,情在理中,乃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守理衷情”是对经历了宋明两代重理与重情两种极端的冲击之后的孔子儒学所做的智慧的调和。
关键词:《红楼梦》;主题;“女仙指路”叙事模式;中国文化心理结构中图分类号:I207.4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72(2014)02-0043-09一、《红楼梦》的主旨:以情悟道,守理衷情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1]12。
《红楼梦》的作者是伟大的,其伟大是由其作品体现的。
《红楼梦》的伟大之一就在于作者撰写之时,就已预言此书在读者接受时可能遇到的尴尬,或者竟是一个悖论。
这个悖论就是越承认它的伟大,越是说不清作品的主旨究竟是什么?作者的泪为谁流?痴迷何处?套用一句俗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万个《红楼梦》。
因为同一个读者在不同时期———由于个人经历,社会背景不同等等,也会对《红楼梦》做出完全不同的解读。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对其研究之论著可谓“汗牛充栋”。
仅对其主旨的研究,亦五花八门。
正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在我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集外集,〈绛洞花主〉小引》)[2]从鲁迅撰文至今又快一百年过去了,总结《红楼梦》主旨研究之影响较大者,大抵如下几种:一是以蔡元培先生为代表的被称为“旧红学”的“索引派”。
红楼梦中心思想
1《红楼梦》的主旨思想大概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历史背景,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
从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来批判和鞭策封建社会,以悲剧的爱情故事来对封建等级观念进行批判。
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2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红楼梦思想主旨总结
红楼梦思想主旨总结《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通过对贾府荣府和叶府三个大家族的兴衰史进行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和遭遇,提出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本文将从人性、爱情、财富、权力和命运等方面,总结《红楼梦》的思想主旨。
首先,人性是《红楼梦》的核心主题之一。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多样,有善良正直的宝玉、林黛玉等,也有奸诈狡诈的薛蟠、贾赦等。
通过对人性的揭示,《红楼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人物不断面对各种困境和选择,他们的行为和命运都受到了自己的人性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人也是如此,人性的众多面向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爱情是《红楼梦》的又一重要主题。
小说中表现出了各式各样的爱情,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厚意。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的爱情却被无奈的现实所打击。
《红楼梦》通过描写这段爱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爱情无奈的思考。
第三,财富和权力也是《红楼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中贾府的家族兴衰和财富纷争成为故事的主要线索之一。
小说中所展现的权力斗争、虚荣心和金钱的滋生与腐化,既是作者对封建社会贾府家族的弊端和矛盾的揭示,也折射出现实世界中贪婪和欲望的扩张。
此外,命运也是《红楼梦》的重要主题之一。
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各种命运的坎坷和曲折,有的命运多舛,有的命运辉煌。
贾宝玉的命运尤为典型,他天生贵族,但却无法逃离家族的衰落和个人的悲剧。
小说通过对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不公和命运无常的思考。
《红楼梦》是一部深刻描绘封建社会矛盾和人性弊端的小说,通过对人性、爱情、财富、权力和命运等方面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座瑰宝,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楼梦》思想的主旨超越了个人和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
曹雪芹为什么写红楼梦,曹雪芹写红楼梦的背景分析
曹雪芹为什么写红楼梦,曹雪芹写红楼梦的背景分析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自己和亲戚家庭的败落为创作素材的,因此带有一定的回忆性质;但他创作的《红楼梦》是小说而不是自传,不能单把《红楼梦》作为曹雪芹的自传看待。
《红楼梦》总的主题思想是反封建主义,在这个总主题下,作者通过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典型人物,对当时现存正统的封建社会秩序都表示反对,因而这两个典型就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
在曹雪芹的笔下,象征着封建社会的荣国府和宁国府,就是腐败不堪的两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作者借用柳湘莲的话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这是作者对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总抹一笔,是最尖锐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读者可以看到,这两个封建官僚家庭里的大大小小的主子们,除了享乐,除了做那些见不得人的肮脏事外,没有一件正经的事干,而且他们勾结官府,草菅人命。
在曹雪芹的笔下,连当时的封建朝廷都不过是“见不得人的去处”。
贾妃回府,只是“满眼垂泪”,“呜咽对泣”,其他的人也都是“垂泪无言”。
作者笔下的这幅省亲图,除了虚有其表的空排场外,动到真情实感的就是这一副哭泣的场面。
作者通过贾宝玉,反对“文死谏、武死战”,说“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
骂那些官僚是“国贼禄鬼”。
说孔孟的经典之作,也不过是“杜撰”的。
作者还通过探春之口,说:“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
”说理学大师朱熹的话,也不过是“虚比浮词,哪里都真有的?”大家知道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在清代是封建法规的准绳,是治国之大纲,人人违反不得的,而曹雪芹却用这些亦庄亦谐的话,来加以轻蔑和否定。
贾宝玉特别反对“仕途经济”,即让他走读书做官的道路。
这“仕途经济”,是历来封建政权得以世世延续的根本制度,也即是众所周知的科举制度。
曹雪芹通过贾宝玉反对“仕途经济”,无异是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政权的基础。
《红楼梦》里作者着力描写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及其悲剧。
这个爱情故事具有深刻的内涵,与以往所有的爱情故事都有所不同。
"情"与"空"——《红楼梦》思想主旨的一体两面
“ 仕途 经济 ” 的湘 云“ 到别 的姐 妹屋 里坐 ” ( 三 十二
回) , 以及在精神上对宝钗 、 袭人、 麝月等不断疏
远。
因此 , 宝玉乐于混迹 于大观 园众女儿之 间, 这 种 貌似 “ 色鬼 ” ( 冷 子兴语 ) 的行为 , 其 实乃 是对 生 命 本质 的深广 之爱 。这种对 生命 本质 的爱 , 表 现 为 贾宝玉 对人 、 对物 的关切 。 贾宝 玉对 身边 熟悉 的 丫头 发 自内心 的关切 ,
是 不言而 喻 的。从 “ 袭人娇 嗔” 、 “ 晴雯 撕扇 ” 、 “ 平
下一大 半来 , 落 的满 身满 地 皆是 。宝玉要 抖将 下
来, 恐怕脚步 践踏 了, 只得 兜 了那花 瓣 , 来至池边 , 抖 在池 里 。 那花 瓣浮在 水 面 , 飘飘 荡 荡 , 竟 流 出沁 芳 闸去 了” ( 第 二十三 回 ) 。宝玉 正为地 上 的花瓣
又 有一条 明确 的 “ 主情 ” 线索 。主 “ 情” 与主“ 空” ,
二 者 同时存在于 小说 的思想层 面 , 而这 二者 实质 上 又是二位 一体 , 一体两 面 。
见 了女儿 , 我便清 爽 ; 见 了男子 , 便觉浊 臭逼人 。 ”
( - 回)
话虽 如此 , 但小 说 中贾宝玉 实际 并不 回避 与
小 说最 后 的“ 情榜 ” , 有 一条贯 穿始 终的“ 主情” 线
索。
第 一回, 空空道人将 《 石 头记》 抄录 回来 , 问世
传奇, “ 从此空 空道人 因空见色 , 由色 生情 , 传情入 色, 自色悟空 , 遂 易名为情僧 , 改《 石 头记》 为《 情僧
《红楼梦》的主旨思想
《红楼梦》的主旨思想(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红楼梦》是一部以贵族家庭为主要题材的小说。
书中的荣、宁二府,是十八世纪“康雍乾盛世”时期贵族世家的艺术典型。
荣、宁二府和与之“连络有亲”的史、王、薛家,以及有“世交之谊”的王爷、“在都在外”的“世交亲友”,千丝万缕联系着的地方官、京官、都察院、朝廷以及皇宫。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又有“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民不安生”、“家业萧条”、卖儿卖女、世代为奴为仆的。
这贫富悬殊的阶级阶层,构成了所谓“盛世”社会的真实图景。
书中贾雨村说:“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
”而书中的实际描写,却是充满奸佞邪恶,潜伏着严重的危机。
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残忍乖僻之邪气”。
冠冕堂皇的都察院,总揽一方军政事务的节度使,各省州县的地方官,无不与贵族豪强、地主恶绅朋比为奸,欺压良善。
应天府的门子说:“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以作为托庇倚仗之势力,号称“护官符”,而且“各省皆然”。
官场上跌了跤的贾雨村,因为攀上荣国府的关系,得以官复旧职;又因在应天府任上“徇情枉法”,庇护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此后便官运享通,“由王子腾累上保本”,进京“后补京缺”。
贾雨村做京官时,常出入贾府拉拢关系,为满足贾赦对几把古扇子的贪求,竟至于诬陷持有古扇的石呆子拖欠官银。
小说不止一次地写到太监们外出敲诈勒索,或勾结大臣卖官鬻爵,以中饱私囊。
贾府大办秦可卿丧事时,恰巧三百员龙禁尉(皇帝侍卫)短了两员,内监将此“美缺”一个卖给襄阳侯家,一千五百两银子;一个卖给贸蓉,因是“老相与”,一千二百两银子。
贾蓉父子还千恩万谢,感激不尽。
小说第六十六回曾写到,在“平安州界.遇见伙强盗”。
“平安州”偏有“强盗”,可见并不“平安”。
这不仅是对“平安”的一笔讽刺,对于“康乾盛世”也有象征意味。
荣、宁二府的老祖宗荣国公、宁国公,是“功名贯天”的开国勋臣。
《红楼梦》的主旨
《红楼梦》的主旨
《红楼梦》的主旨
“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这是《红楼梦》出现之后,在当时的清朝京城流行的一句话。
这充分说明了《红楼梦》的巨大影响。
那么,《红楼梦》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反映了怎样的主旨,一直是众说纷纭的问题。
解放以来,这个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即将崩溃的小说。
我觉得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
首先,从作者主观上说,他绝对不会有这样的写作主旨。
曹雪芹是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虽然他有一定的进步倾向,但绝对没有今天这种认识,会以为封建社会会灭亡,会被资本主义取代。
他生活在清朝初期,正是清朝统治的鼎盛时期,怎么会意识到清朝即将灭亡呢?
其次,从小说内容本身看,也不能说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即将灭亡。
小说虽然写了四大家族的'衰败过程,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弊端,但并不说明那个朝代就要灭亡了。
在我看来,《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在于:一是立体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的情况。
从社会底层到统治阶级上层,从政治到经济,从爱情到伦理等等,通过这部小说,我们似乎可以透视当时社会的角角落落。
正想鲁迅说的那样:“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
”在这一点上,《红楼梦》超过了古今中外的所有小说。
二是艺术的完美性。
在情节安排上,人物的塑造上,结构的设计上都达到了前人从未达到的高度。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喜欢她,研究她,确实其来有自。
《红楼梦》确实开创了一个小说创作的里程碑,至今仍未有人超越。
【古代文学】曹雪芹《红楼梦》的主题
【古代文学】曹雪芹《红楼梦》的主题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红学史上许多著名学者的一些著名见解,都涉及对主题的理解。
如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描写人生之苦痛极其解脱之道的书,蔡元培则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旨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的“政治小说”。
胡适考证出《红楼梦》只是作者的“自叙”,俞平伯先生则概括出三个方面:“《红楼梦》是感叹自己的身世的”;“《红楼梦》是情场忏悔而作的”;“《红楼梦》是为十二金钗作本传的”。
这些看法,有的不符合作者和作品的实际情况,有的则不尽科学。
1980年前后,红学界对《红楼梦》的主题曾展开热烈的讨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下列3种:一是爱情主题说意即《红楼梦》的主题是爱情悲剧,或宝黛爱情悲剧。
《红楼梦》问世以来,就一直被人们看作是言情小说。
这“情”当然主要是指爱情。
这可能是因为书中的爱情故事,特别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写得太成功了,太动人了,二百多年来不知风靡、倾倒了多少青年男女。
就对爱情的描写而言,《红楼梦》可谓独步千古。
宝黛爱情无疑也是全书中最富于诗情、最动人心魄的篇章。
但是,如果我们统观全书,也不难发现,《红楼梦》虽然是一部写爱情写得最为成功的小说,却并非是单纯的爱情小说。
“爱情”两字,既不足以概括这部小说极其丰富的内容,也不足一概括小说的主题。
其实,就曹雪芹所著的前八十回而言,描写宝黛爱情的篇幅并不太多。
且不说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的其他家族,就以贾府而言。
小说写了荣、宁二府,在整个家族的规模上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
主题,总是关系着和制约着全局的。
宝黛爱情,并不具有制约全局的作用。
例如宁国府的一条线,与宝黛爱情基本上没什么关系,如果像有的学者所说,宝黛爱情既是小说的主线,又是小说的主题,那么宁国府这条线就会显得是多余的。
但如果小说着眼于整个家族的兴衰,宁府一线就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也。
在前八十回中,描写宝黛爱情的情节集中在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到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电视剧新版《红楼梦》评述
大 众 文 艺大156摘要: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从选角、开拍到播出,一直是大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红楼梦》再一次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解味文本《红楼梦》、电视剧新版《红楼梦》的改编、新版《红楼梦》引发的思考三方面对新版《红楼梦》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词:电视剧;新版;红楼梦前言关于重拍《红楼梦》, 除了众多网民的热烈讨论之外, 学界也不乏热情和高见。
早在2002年5月众多专家学者、导演以及传媒人士就聚集在一起, 就《红楼梦》电视剧重拍的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正如作者所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笔者认为如果要真正客观地评价一部影视作品的优劣我们仍需从文本出发,而对于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这部经典来说尤甚。
一、解味文本《红楼梦》悲剧往往被视为正剧,因其相较喜剧而言更具深刻的主旨意蕴。
读者在欣赏这部“红楼悲剧”时,理想的状态是能够从悲剧中跳出来,领悟到蕴含其中的人生意义。
“《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之家衰亡的悲剧,也不简单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爱情悲剧,而是在于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
”[1]“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还是想补天,想补封建制度的天,但是《红楼梦》里写的却是封建家族的衰落,可以说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他的创作发生的矛盾。
”[2]毛泽东关于曹雪芹世界观和创作方法发生矛盾的分析,很容易让人们想起1888年4月恩格斯评论巴尔扎克的话:“他就看出了他所心爱的贵族的必然衰落而描写了他们不配有更好的命运……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3]《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内蕴恰好印证了优秀古典文学家世界观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发生矛盾这一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观点。
“与其说《红楼梦》是对所谓封建社会的一曲挽歌,不如说是对假、恶、丑的一道檄文。
”[4]同时曹雪芹又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在太虚幻境,宝玉饮的茶叫‘千红一窟(哭)’喝的酒叫‘万艳同杯(悲)’为千万的女子,为世上所有女性的命运而恸哭、悲伤。
对红楼梦主旨的理解
对红楼梦主旨的理解《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巨著,它的主题被认为是“人生苦短,应该放下执念,超越世俗”。
这个主旨贯穿整个小说,展现了一种宏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红楼梦》中,我们见证了一个主人公林黛玉的一生,她是一个深陷于家族纷争和贵族生活中的少女,经历了父亲被贬,母亲去世,与表哥的爱恋被阻挡等一系列的沉重打击。
然而,她依然保持了对生活的欣赏和热情,并在不断地探索和思考中获得了灵性的成长。
在她最终离开人世之前,她甚至说出了:“不执一段尘缘,不离一处幽境。
”林黛玉的人生是一个悲剧,但是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却是非常积极的。
她认为,人生短暂,我们应该摒弃世俗的束缚,追求自己所爱和所追求的事物。
这是一种非常细腻而深刻的人生哲学,它告诉我们,人生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和要求,而是为了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通过林黛玉的故事,我们也看到了整个贵族世界的崩溃和腐朽。
这个时代的人们,常常沉迷于名利欲望和虚荣心理,他们把这些东西看作是人生最高的价值和意义。
他们缺乏真正的信仰和自我提升,最终导致了整个世界的崩溃。
这种自我价值观的缺陷和整个社会的腐朽是作者想要揭示的重要主题之一。
《红楼梦》的主题也经常被视为“典雅文化的痛苦”或“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
在小说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腐朽,也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和典雅。
这些文化元素是中国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在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它们逐渐失去了影响力和号召力。
通过小说,我们也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和衰落。
《红楼梦》是一部充满哲思和思考的巨著,它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世俗的腐朽,唤起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于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个主旨的精髓是,我们应该超越世俗和自我的局限,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认真思考人生哲学和价值观。
高中语文《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高中语文《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一、主题思想的定义主题思想是指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或主旨,也是文学作品内在的精神财富和价值所在。
主题思想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与情节、人物、语言等因素形成一种整体、有机的关系。
二、《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主题思想以“人生苦短,应该珍惜时间,追求真善美”为核心。
1. 人生苦短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塑造,表现出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贾宝玉在入宁府之前,过着逍遥自在、挥金如土的生活,但随着他被逼入宁府,他的家族逐渐没落,情感也受到磨难,使他明白了人生的苦短和无常,并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
2. 珍惜时间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贾琏、贾母等人物的塑造,表现出人生的短暂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贾琏因为过于贪图享受,在短暂的人生中挥霍一生,最终陷入困境。
而贾母在人生的晚年,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开始对人生有所领悟,并不断地提醒子孙珍惜时间。
3. 追求真善美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贾宝玉、薛宝钗等人物的描写,表现出人生应该追求真善美的思想。
贾宝玉天生聪明,但因家族的堕落和环境的影响,逐渐变得懒散,心灵也长期处于空虚和迷茫之中。
而薛宝钗则是一个具有高尚品格和独立思想的女子,她不仅追求自我完善,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对改善人类命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例题分析1. 【题目】《红楼梦》中的主题思想有哪些?请结合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分析。
【分析】该题是一道综合性的大题,需要考生熟练掌握《红楼梦》的情节和人物,并通过深入的思考,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在回答该题时,考生可以采用“主题思想+人物/情节”的分析方法,逐一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并通过贾宝玉、薛宝钗等人物的塑造来加深说明。
2. 【题目】你认为《红楼梦》中的“珍惜时间”这一主题思想对现代人有何启示?【分析】该题属于文学与生活的联系性较强的题目,需要考生通过对小说主题思想的分析,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来探讨主题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红楼梦旨意
《红楼梦》旨义再探周戊丁自从《红楼梦》闻世至今二百四十余年,世人对这部小说究竟要告诉人什么的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家世说、市民说、政治说、自传说、悲剧说、人情说、阶级说、危机说、人性说、爱情说、叛逆说等各种红楼旨义不一而足,把个红学界闹腾得沸沸扬扬,至今尚无一说能让大家一齐信服。
究其原由,无非是曹雪芹含旷世才华,具绝代慧眼;《红楼梦》一书深奥无比,博大无穷。
后世对《红楼梦》旨义探索每每都是冰山一解,管窥之见。
许多学者甚至皓首穷经,毕其一生也未求得“红楼”真旨,雪芹本意。
除了《红楼梦》本身是一个文化热点、文学谜团和人生宝典外,更多是人们对《红楼梦》旨义的探求都不可避免的受个人主观意向的左右,以个人的喜好和意趣来解说,以致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万人解红各不同”的文学奇观。
笔者读红三年,遍阅诸多红学大师、名士学者对《红楼梦》旨义的归纳,初看很是新鲜,再读总生疑虑,就象舒芜先生在《红楼说梦》中对越剧《红楼梦》电影的观后感一样:“当场我和几百个男女老少观众流了不少泪,散场以后却又觉得很不满足,因为电影的容量有限的很,看过原著的人总觉得电影太单薄,有骨架没有肉……”。
(舒芜《红楼说梦》第11页)似乎每一种旨义都有道理和依据,却每一种旨义都难以让人满意。
这就是我写作此文的目的和动机。
另外在本文的标题上我没有使用《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而是《红楼梦旨义再探》,原因在于《红楼梦》成书时的中国,经、史、子集垄断文坛,小说尚属野史。
在传统文艺中,一直未登大雅文堂,还没1有主题这个概念,而“旨义”一词是宗旨、要义的意思,加上“旨义”一词出现在甲戌本的首页“凡例”中,所以我采用“旨义”一词作为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原始称谓,是寓探求《红楼梦》原本真味于其中的。
前清与民国期间《红楼梦》旨义由于《红楼梦》开篇有一段引言式的道白,即“作者自云……”一段,加上早期抄本中有大量的脂批,是以在《红楼梦》闻世初期就出现了诸如情案说、情恨说、奇文奇情说、情痴说、情教说和圣情说等多种旨义说。
《红楼梦》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红楼梦》的主旨究竟是什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红楼梦》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导语】:多维视野中的文学解读红学研究作为当今红学显学的泰斗,周汝昌凡七十余载,精研红学,博大精深,自1953年一时洛阳纸贵的《红楼梦新证》绐,迄今已有二十余种红学著作问世,虽近九十多维视野中的文学解读红学研究作为当今红学显学的泰斗,周汝昌凡七十余载,精研红学,博大精深,自1953年一时“洛阳纸贵”的《红楼梦新证》绐,迄今已有二十余种红学著作问世,虽近九十高龄仍笔耕不辍。
为什么说贾宝玉是观音?《红楼梦》是一部佛经?
为什么说贾宝玉是观音?《红楼梦》是一部佛经?很多人都以为《红楼梦》只是一本情感小说,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知道真相的你眼泪会掉下来。
因为《红楼梦》是一本佛经,而贾宝玉则是观音。
为什么这样说呢?1、《红楼梦》的主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红楼梦》第一回,就提到书中的“梦”、“幻”等字眼,体现的正是这本书的立意主旨。
而在读完后彻悟了就能成佛的佛学经典《金刚经》中,强调佛法的主旨也正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我们看到的相,其实不过是如同梦幻泡影一般,所以《金刚经》里面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们看到的相,其实都是虚幻的、源自自己的妄想;见到的相并不是相,你就可以见到佛了。
在《红楼梦》中,“梦”和“太虚幻境”时常出现。
特别是在第五回,作者更是运用了超前写法,写到宝玉在梦中进入太虚幻境,在警幻仙姑的指引下,到薄命司随喜看了金陵正册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和秦可卿)、副册十二钗之首的香菱和又副册十二钗排在前二的晴雯、袭人这15个人的判词,这也就是她们薄命一生的回顾和评定。
之后,宝玉又在警幻仙姑的指引下,听到了《红楼梦》十二曲,这十二曲唱的是金陵正册十二钗的悲惨命运。
警幻仙姑本来想上面的判词和曲子,来警戒宝玉不要痴顽、跳出迷圈,入于正路。
只不过当时的宝玉尚未能顿悟到当中的玄机,后来直到他经历了贾家的抄家、真爱的黛玉挂掉、被迫和假爱的宝钗结婚后,宝玉才彻悟所有的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空空如也的梦、期待的天长地久的爱情也不过是自己的幻想罢了。
已经了悟的他最终选择出家,皈依佛门。
所以,《红楼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主要写的是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的爱情故事,以及宝玉和其她一帮女孩的大事小事,但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论是宝玉还是其他人的爱情,以及贾家曾经的荣华富贵,都只不过是梦幻泡影一场。
2、宝玉就是观音菩萨:无四相,慈悲为体,甘露为用在《金刚经》中,无四相者即观音。
二十世纪《红楼梦》主旨的阐释问题
作者: 刘冠君[1];车瑞[2,3]
作者机构: [1]中共中央党校;[2]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3]扬州大学
出版物刊名: 学术研究
页码: 173-176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4期
主题词: 意图谬见;感受谬见;视阈融合;阐释之维
摘要:纵观20世纪《红楼梦》主旨研究的历史,从开始人们执着于单一主题思想的讨论,到主题多元化的格局,再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厌倦主题之争,甚至出现了取消主义的"无主题"说,一直未有共识。
这迫使人们回到问题原点,重新审视论争的意义与合理性。
《红楼梦》主旨研究应该以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维度进入历史与现代阐释的视阈融合。
解读《红楼梦》第一回:人生如梦幻,真即是假,好即是了,因生果还
解读《红楼梦》第一回:人生如梦幻,真即是假,好即是了,因生果还1、人生本如梦如幻,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梦》的第一回,一开始就写道“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
作者为什么要将真事隐去呢?因为作者如果把所有的真事都爆料写出来,所引起的效应估计可以甩《人民的名义》十几条街,所以你懂的,作者必须要把部分真事隐去,不然后果会很严重。
作者要是把所有的真事都写出来,估计《红楼梦》这本书的下场会是被潜规则:被“碎尸万段”或者被焚。
这样的话,活在现代的我们也就再也没有福分读到这部四大名著之首了。
另外,作者为什么说“曾历过一番梦幻”呢?在我看来,是因为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的悲欣交集后,了悟到人生原来不过是黄粱一梦。
梦醒了,才发现一切皆空,这正是这本书的主旨。
作者在经历了前半段如同美梦一般的荣华富贵后,后半段经历的却是如同噩梦一般的人贫身贱。
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让他顿悟到做人要厚道,要“人艰不拆”,每个人活着都不容易,很多事情看破但不必说破。
所以,他选择了用假语(借助一些有寓意的假人名、亦真亦假的事情),既能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又保护了当事人的隐私,做到了一箭双雕。
作者更高明的地方是,他在写《红楼梦》的时候,还融入了很多佛法的内容。
佛法是不二法门,在佛法里假和真是同一义的,假和真可以相互转化,所以作者说“假作真时真亦假”,他把《红楼梦》写出了佛经的味道,实现了“一箭三雕”。
2、颠覆性的“重女轻男”思想在作者生活的时代,男为贵、女为贱,所以99.99%的人都是“重男轻女”,包括女人自己也是这样。
然而,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推崇“重女轻男”的思想。
他认为自己接触到的那些女子,在举止见识方面都比自己强太多。
所以在作者看来,这些女子更值得世人去重视、为女子平反成了他的使命。
他虽然自认不才,但是由于这帮女神实在太有魅力、能润人笔墨,自己不写下她们的精彩故事的话,实在是愧对天地良心。
所以,作者动笔开写了,没想到一写就是十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红楼梦》 到底写的是什么?这恐怕是人人都 能 回答 而又 不好 回答 的 问题 。在 回答这 一 问题之
治上 演袭 了以父 系家长 制 和嫡长 子 继承制 为基 础 实行权力分配的宗法制度 ,经济上以土地 国有制
前, 不妨先思考另一个问题——作者在《 红楼梦》 为基础 , 土地和农奴分封予各地宗主 , 正所谓“ 溥 文 本 中着 意描 写 的最 突 出 、 深 刻 、 重 大 的事 天之 下 , 非 王土 ; 土之滨 , 非王 臣” 最 最 莫 率 莫 。与 封建 件是什么?概而言之 , 大约不出如下五个方面 : 第 领主制的土地 国有制不 同,封建地主制是 以土地 大 悲剧 故 事 ; 二 , 第 四大 家族 败 落 ; 三 , 黛 私有制为基础 ,以地主与农民结成的租佃关系为 第 宝 爱 情破灭 ; 四 , 陵 十二钗 的不幸 终局 ; 五 , 第 金 第 贾 基 本 经营方 式 的剥 削制 度 。封建 领 主制社 会 实质 宝 玉 出走 。 上 不 过是 由奴 隶制社 会 向封 建地 主制 社会 过渡 的 这几 项应 当是 最 为引人 注 目的了 ,撇 开 这些 种 特殊社 会 形态— — 封建农 奴 制社 会 。这种 特 内容而试图搞清楚《 红楼梦》 是绝不可能的。它们 殊 社会 形态 的过 渡性 的 矛盾 ( 地 国有 制 与分 封 土 密切 相关 , 可分割 , 四项 都可 以归 结 到第一 项 私有化 ) 不 后 决定 了其 自身命运的分化和变革 , 围绕治 中, 因此《 红楼梦》 表面上写的就是一个社会或时 国理政和社会生活方式等的深刻思考 , 爆发 了“ 著 代的大悲剧 。但这也是仅就表象而言 ,曹雪芹反 书立说 , 百家争鸣” 天下” 的“ 大辩论 。这场大辩论 复提 醒读 者 “ 作真 时 真亦假 , 为有 处有 还无 ” 影 响 了此后 中 国两千余 年 历史 发展 的脉络 。公元 假 无 , 须 要 透过 荒 唐 言 , 透 辛 酸 泪 , 握 作 者痴 , 解 前 2 1年 , 王赢 政 六 合 天 下 , 故 鼎新 , 除领 参 把 方 2 秦 革 废 其 中“ ” 味 。 主制 , 中央实 行 三公 九 卿 制 , 方 实行 郡 县 制 , 地 由 作者 自云石 头记 故事 “ 朝代 年纪 可考 ” 实 此开 创 了我 国历史 上第 一个 统 一 的中央 集权 的封 无 , 则 是 “ 语村 言 , 事 隐 去 ” 假 真 。根据 曹 雪 芹 的人 生 建地主制 国家 。汉朝则承袭秦朝君主专制 ,初期 经 验 和文 化 记忆 , 他写 的 自然 是封 建 社 会 的 大悲 实行 “ 无为 而 治 ”不 久 在 思 想上 “ , 罢黜 百 家 , 独尊 剧 。 谓封 建社 会 ? 建者 ,封 诸侯 , 何 封 “ 建藩 卫 ” 。 也 儒 术 ”从此 确 定 了儒家 的统 治地 位 。儒教 源 自远 , 公元前 1 世纪 , 1 周武王克商兴周 ,裂土封侯”标 古社会“ “ , 敬天法祖 ” 的宗教信仰 , 它是 中国大一统 志 着 中 国开 始进 入 封建 领 主 制社 会 。一 般 而 言 , 农 业 社会 的产 物 , 教 宣扬 君权 神授 , 儒 皇帝 奉 天承 中国封建制社会 区分为前后两种 不同的结构模 运 , 乃天子身份 , 代天牧 民, 同时它又强调世袭 罔 式, 即封建领主制和封建地主制。封建领主制 , 政 替的嫡长子宗法继承制 , 这种政权 、 教权 、 族权 、 神
摘 要 :红楼梦》 《 是一部人文小说 , 中华五千年独特 文化发展的特殊结果。它从描 写人 是 的各类情感—— 人情入手 , 着重揭 示了中国古代父权制社会兴衰更替 、 历史循环 的悲剧文化, 并 间杂 着作 者对 自己家 世 、 明亡 清 兴 、 乾 盛世 的 衰 落 , 至对 人 生 、 康 乃 社会 的哲 学 思辨 。 它所 揭 示的文化悲剧, 内涵极为博大丰富, 最突出的莫过于君主专制统治“ 一代不如一代” 的铁律。今 天 的人们研读《 红楼梦》 应主要着眼于在批判 旧世界 中发现新世界 , , 在开辟新世界的征途上超
越 历 史 悲剧 , 正 汲取 它所深 刻 揭 示 的广 博 深厚 的人 文精 神 , 弘 扬优 秀传 统 文 化 的基 础 上 , 真 在 创造 新 时代 的新 文化 , 而塑造 新 时代 的先进 精 神特质 。 进 关键 词 :红楼 梦》 主 旨; 《 ; 文化 悲剧 ; 思想 启蒙 中 图分类 号 : 0 . I 62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1 48 (0o0 — 0 1 0 17 - 2 8 1)3 04 — 4 2
一
,
一
.
收 稿 日期 :0 9 1 3 2 0 —1 —0
作者简介 : 庆东(9 8 , 山东昌乐人 , 徐 16 一)男, 潍坊 学院马列教学部副教授 , 法学硕 士。
・
4 ・ 1
潍坊学院学报
权高 度合 一 的形 式 , 为地 域辽 阔 、 民族众 多 的农 业 大 国实行 有效统 治 找到 了一种 最佳 政治 结构 。但 是 , 建社 会实 行家 天下 , 封 经过 几代 先王 的强力 统 治 , 后渐 趋衰 落 , 或 出现 中兴局 面 , 然 偶 随后便 “ 一 代不 如一 代 ”最 终往 往导 致权 力继 承 和分配 的危 ,
第1 O卷第 3期
Vo .0 N O 3 11 .
潍坊学院学报
J un l f e a gUnv r t o ra o W in ies y f i
21 0 0年 6月 J n2 1 u .0 0
《 红楼梦》 旨精神论析 主
徐 庆 东
雠 坊学院, 山东 潍坊 2 16) 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