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空间表达
郁达夫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赏析2500字
郁达夫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赏析2500字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深度而闻名。
其中,《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他的一部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主题、情节、人物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以期进一步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
我们来谈一下《春风沉醉的晚上》的主题。
该小说主要探讨了封建社会的家庭婚姻制度下,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婚姻的矛盾与冲突。
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晓红与两个男人之间的纠葛,以及她与丈夫之间的婚姻生活,郁达夫展现了男女之间的情感错位和婚姻的不完美。
他以女性的视角出发,凸显了女性在封建家庭中的无力和受压迫的处境,同时也呈现了男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权力和压抑。
因此,该小说的主题可以说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与反思。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春风沉醉的晚上》的情节。
小说以晓红与两个男人之间的三角关系为主线展开,穿插了晓红与丈夫芸生的婚姻生活。
晓红原本与芸生相互喜欢,但婚后很快便感到了生活的压抑和沉闷。
在此时,她遇见了另一个男子杜少甫,两人产生了强烈的爱情,但又没有办法真正在一起。
最终,晓红选择了离开芸生,但她也无法和杜少甫在一起,最后只得孤独终老。
整个故事展现了男女之间因社会制度而造成的爱情悲剧,以及女性在婚姻中的无奈和无力。
在人物塑造方面,郁达夫给予了晓红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她有自己的情感和独立的意识,对婚姻和爱情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而芸生和杜少甫则分别代表了传统封建社会中的男性形象。
芸生是一个对待妻子冷漠的男人,他难以理解和满足妻子的情感需求。
杜少甫则是一个文艺青年,他对晓红有着强烈的爱情,却因社会的种种限制而无法实现。
通过对这三个人物的描写,郁达夫将男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生动地展现出来。
除了主题和情节,郁达夫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中还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性。
首先,他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和回忆的手法,使故事更加丰满和复杂。
他巧妙地将晓红的回忆和现实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春风沉醉的晚上》
《春风沉醉的晚上》(一)理解:1、《春风沉醉的晚上》的自叙传特点。
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因而他常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或在某个人物身上投上自己的影子。
《春风沉醉的晚上》中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作者的自画像,有才华却饱尝失业贫困之苦,感情忧伤却又跳动着一颗愤愤不平之心。
陈二妹的形象是通过我的观察和接触来刻画的,带有我的情绪色彩。
自叙传并不等于自传,而是强调文学作品应该表现自我,表现内心的要求。
可见,自叙传小说也是有虚构,由艺术想象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2、作品结尾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所传达的情感内涵。
小说结尾处的景物描写具有象征意味,低沉、哀伤、灰暗,它流露出了知识分子对前途把握不定的无限哀愁。
(二)论述:分析作品中我和陈二妹交往的几个阶段及其所表达的思想。
我和陈二妹的交往有四个阶段,①二人相识,单身的她疑惧、戒备贫困潦倒的我。
②交往中二人有所了解,她对我消除疑惧,同情、信赖我。
③她由误会而责备、规劝我。
④明真相,释前疑,友谊升华。
《潘先生在难中》(一)识记:作者叶圣陶又名叶绍钧,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
早期短篇小说的特色正如茅盾指出的: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
(二)简析:小说结尾的点睛之笔。
小说结尾潘先生写字歌颂、吹捧军阀是全篇点睛之笔,是揭示潘先生小市民劣根性及其复杂性格的神来之笔。
结尾处理不仅在结构上与开头逃难对照,引人深思,而且在人物塑造上,使潘先生的内心世界得到更完满的表现。
为了保全自己,讨好上司,他丧失了原则、是非,居然写出功高岳牧、德隆恩溥的谀词来。
同时,他脑海中涌现了人民受难的镜头,表明他还没有泯灭人性。
小说以看他再对上一句什么结束,意欲启发读者思考,从而完善潘先生这一形象。
(三)论述:1、分析潘先生的性格及形象意义。
潘先生是一个自私而庸俗的小市民形象。
作者把他放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里来实现其性格特征。
1924年浙江军阀混战,潘先生是把自家的性命看得高于一切的,于是带领全家逃难,逃难中潘先生的性格特点得到了最充分的暴露:他一遇风险,就手足无措,狼狈不堪;稍有安定,便又神气十足,得意忘形,处事待人没有原则,不讲品行,得过且过,逆来顺受。
春风沉醉的晚上 赏析
1.分析本文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而他常常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或在某种人物身上投上自己的影子。
本文也是如此。
这篇小说中的“我”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自画像。
小说中写到“我”的贫穷的窘态、神经衰弱症以及翻译小说等均深深打上郁达夫本人生活的烙印。
主人公“我”的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个人出身、经历、个性、气质、教养……乃至相貌的投影。
女工陈二妹的形象,也是通过“我”的眼光、感触和印象来刻画的,带有“我”的情绪色彩。
因此郁达夫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以自身为原型,浸透着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
透过“自我”心灵的观照,来折射社会万象,这正是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
当然,肯定“自叙传”色彩的小说与作者本人某种程度的叠合,并不意味着把文学创作看成作家履历的复写。
不过比之于他的其他作品,这篇小说已有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较明显地越出了自己的经历和情绪,比较真实地客观地反映了自己以外的现实和人物。
2.分析本文中“我”与陈二妹的交往及其表达的思想。
本文是郁达夫的短篇小说,作者以第一人称抒情的笔调,通过对青年女工陈二妹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这位青年女工的形象,并通过这一形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小说描写了受尽压榨、孤苦无依的女工陈二妹和穷愁潦倒、谋食无门的知识分子“我”交往的四个阶段。
陈二妹对于“我”,开始是疑惧和戒备,继而依赖、同情,主动地邀“我”进她的房间,把香蕉拿来让“我”吃,向“我”诉说她的遭遇。
陈二妹是一个孤苦无依的姑娘,她一人在烟厂做工,无亲无故,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挣得一点微薄的收入度日,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
在工厂里,她不得不忍受着资本家的盘剥和工头的凌辱。
她痛恨那个工厂,痛恨工厂里的资本家和工头。
但当她遇到穷愁潦倒,没有工作,同她处境同样困难的知识分子“我”时,由于住的房间相邻,她对“我”的书生生活感到疑惧和好奇。
但当她逐渐了解到“我”的真实情况和困难处境后,就十分同情和关心,并进而规劝和依赖了。
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艺术个性评析摘要]都达夫小说名作《春风沉醉的晚上》在表达了对下层人的同情之外,实际还表达了现代知识分子爱缺乏合适的对象因而被悬置的悲剧。
小说表达了男性历来对女性的想象。
但也因对自身现代性困境的体悟而放弃了对下层入的启蒙态度和行为。
小说在保持一贯的浪漫伤感色彩外,还增加了理性节制的艺术成分,特别是有意化用古典诗歌《琵琶行》的风致和意境,在开拓现代性意境的同时有了古典的神韵。
[关键词]《春风沉醉的晚上》,爱,女性;古典的神韵《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中国现代著名浪漫抒情小说作家郁达夫在1923年1月写的一篇非常著名的短篇小说,1924年2月发表在《创造季刊》第2卷第2期上。
过去,对于这篇小说的主要表现内容,一般说是通过下层知识分子“我”和一个勤劳、正直、善良的下层女工陈二妹所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来曲折、委婉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控诉和不满,同时,也表达了下层知识分子和下层劳动人民同病相连之感慨。
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然而,如果我们仅仅止步于此,那么,这篇小说最丰富的内涵并没有说尽,对小说艺术魅力的解读也不彻底。
一这篇小说在立意、构思上都远远超出一般社会问题小说的视阔限度。
与其说它是一部社会问题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人情人性小说,只不过它表现的人情人性打上了鲜明的现代都市烙印,堪称一部现代都市浪漫传奇——没有机会发展的现代都市浪漫传奇。
这篇小说实际上是表达了一个在现代都市里被边缘化、“零余”化的现代男性知识者无爱的孤独和对于异性爱的想象。
首先,小说写出了现代都市里被边缘化、“零余”化的现代男性知识者无爱的孤独。
这篇小说除了“生的苦闷”一条线索外,还有一条“爱的苦闷”的线索没有得到发展,但它却不等于不存在。
它始终作为一种潜流存在,作为一种无意识存在,作为一种期待和召唤存在。
但这种期待和召唤终于成了空影,终于被浅搁或说被悬置。
当“我”忍不住突然“想把两只手伸出去拥抱她(陈二妹)一回”时,“我”终于没有拥抱她,“我”什么也没做。
《春风沉醉的晚上》艺术特点
《春风沉醉的晚上》艺术特点
《春风沉醉的晚上》的艺术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形象鲜明: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正直、善良、真诚、乐于助人的烟厂女工陈二妹的形象,她身处厄境而不失坚韧意志和反抗精神,是小说中最为突出的艺术形象。
2.结构严谨精巧: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情节自然,层层推进,语言质朴,心理描写细微,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3.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对贫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控诉。
4.抒情气氛浓厚:小说中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物心境的刻画,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5.注重细节描写:小说中注重对人物和场景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情节更加生动。
6.独特的语言表达:小说的语言表达独特,多使用地方方言和口语,这种表达方式使得小说的语言风格更加贴近生活,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总的来说,《春风沉醉的晚上》的艺术特点在于其刻画人物形象的鲜明性、结构设计的精巧性、内容反映现实的深刻性以及语言表达的独特性。
《春风沉醉的晚上》名词解释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23年7月,为郁达夫早期短篇小说代表作。
这篇小说以郁达夫自身的一段亲身经历为创作素材,描写了一个贫困潦倒的日本留学生的忧郁性格和变态情欲,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懑和对人道主义的呼唤,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局限和精神上的苦闷。
在小说中,“我”是一位有思想、有理想、渴望追求美好生活的青年,但却饱受生活的压迫和摧残。
他租住在上海法租界的一间狭小而阴暗的小房子里,生活十分艰难。
然而,在这个春天的晚上,他却感受到了春风的温暖和花香的气息,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美好起来。
这种美好的感觉让他暂时忘却了生活的艰辛和困苦,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
[精品]《春风沉醉的夜晚》影评
社会政治角度【城市影像的互文文本】娄烨用《春风沉醉的晚上》讲述了是一个有些牵强但看似真实的故事。
城市的虚置影像和当代人价值之间的疏离在某种程度上和郁达夫《春风沉醉的夜晚》有着极强的互文性关联。
电影和小说都着力表现了普通人在现代生活影响下的不安与焦虑。
从生存的奔波与惶恐衍生到对自由化生活的向往与渴求。
也许是这部电影在精神层面和郁达夫小说唯一契合的地方。
冷色调下现代的南京不同于那个昏黄陈旧的上海,一切关于时代的回忆在街边黯淡的灯光下早已变得混乱不清。
我们能够更多的从《春》剧中看到现代城市的神奇、惶恐和罪恶。
同性恋酒吧、私人侦探、老板和打工妹之间不正当的两性关系……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春》剧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既往中国城市形象的一种颇为有益的颠覆。
选取南京作为故事的发生地,既消解了过分雕琢的喧闹与繁华,也规避了略显滞后的市井和庸俗。
这样的颠覆和以往既成的固有城市影像之间构成了互文性的关联,在这种差异性的关联之中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背景层面的支持。
人在现代社会的这种孤独与恐惧需要有一个合理而又自然的宣泄口,所以娄烨选择了南京,因为也许这座城市可能带给我们的一些切身的体验和感悟。
电影表达的社会学主题纺织厂老板与女教师林雪的意向林雪,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
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
此时她不再单单是一个狭隘的异性恋者,她是强势群体思想的传播者,代言人。
强势群体的自私,狭隘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影视中,观众可能会对女教师,有一种厌恶的情绪。
诚然,一切的悲剧似乎都是因这个女子开始。
不找私家侦探窥视丈夫的踪迹,海涛就不会变成双性恋者。
不去江城公司闹,就不会使江城彻底落魄颓废到成天在同志酒吧买醉,失去工作。
江城作为故事的主线,导演让观众见证了他被边缘化的每一步:在精神上上失去做人的尊严,失去自己的爱人,失去真正令自己能够得到精神慰藉的人;在经济上失去工作,失去了稳定的收入,只能在一个经营萧条的服装店中守望这街边来来往往麻木的人群。
春风沉醉的晚上心得2
读《春风沉醉的晚上》有感城关小学杨恰玉《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一生所创作的经典作品的精选集,有《过去》、《沉沦》、《春潮》、《迟桂花》等等,是一本不可获缺的经典收藏本!郁达夫是以专情而放任的矛盾形象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他个人的情感经历,充满传奇、怪诞和自我中心的色彩,带有五四时代人的心灵轨迹。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小说中描绘的是五四运动时期知识青年沦落成为的“零余者”形象。
作品中的“我”穷困潦倒,纵有几许才华也不能找到个糊口的工作,为生活所迫住进了贫民窟中一个破旧的阁楼,遇到了同被压迫的烟厂女工,两人互相关怀。
之所以说“我”是一个零余者形象,在小说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一个“困”字,“我”被窄小的房间困住,被囊中羞涩困住,被饥饿困住,而最能困住他的是内心深处的迷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一个是备受压榨的工厂女工,一个是贫困窘迫的知识分子,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儿在小说中相遇了,他们由素不相识到后来互相关切同情,而女工的善良和真诚感人至深,她那不被贫困、苦痛所泯灭的人性之光,不仅在当时的黑暗中熠熠生辉,也在如今的社会中十分珍贵。
小说的背景是在民国时的一个小租屋,那时侯,人们的生活是非常艰辛的,“我”因为没有工作只得租一间破房子,女工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却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可能开始读的时候会想这个女工会在某个晚上偷“我”的东西,因为在我们看来,人为了生存,会不择手段地攫取身边的东西。
但出人意料的是,女工并未行窃,而是担心“我”不走正路,发不义之财,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
相对而言,如今我们的生活是非常优越的,我们不必为交不起房租而担心,也不必为填不饱肚子而焦虑,但是我确实感受到一些人的精神生活实在太空虚了,精神品质也实在太低下了。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那天,公共汽车上人太多了,一个怀抱婴儿的母亲在公共汽车上,手扶扶杆艰难地站着,而旁边就坐着一位年轻的姑娘和一位健壮的小伙。
这两个人似乎都被窗外的什么东西吸引住了,却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看,好象丝毫没有觉察到身边有一位需要帮助的母亲。
看似沉醉,实则心酸——评《春风沉醉的晚上》
看似沉醉,实则心酸——评《春风沉醉的晚上》102431 35 吴梦静若说《沉沦》是大胆的自我暴露,那么《春风沉醉的晚上》便是明净之中摄人心魂。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总是透露着深沉的人道主义。
《春风》亦是如此。
他把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的被损害者——陈二妹。
故事中陈二妹的出场便是与“我”在邓脱路房子楼梯口的相遇,而邓脱路便是人们口中的贫民窟。
这一出场便暗示了二妹人生的悲剧。
在这之前,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了“我”住的房子。
“若站在楼板上升一升懒腰,两只手就要把灰黑的屋顶穿通的。
”这一看似夸张的描写也道出了房间的矮小,再加上终日不见阳光,便把小阁楼呈现出来,这样读者便能想象出住在隔壁的陈二妹的房间也好不到哪里去。
虽有阳光从朝南的窗户里反射进来,但却驱赶不走本质上的漆黑。
在二妹看来,我似乎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流浪人,所以她对于“我”在夜深人静出门的行为表示怀疑,而“我”向二妹道清缘由之后她又恢复了对“我”的信任。
这足见她的孤寂,急需一个倾诉的对象。
“我”的出现正好填补了她内心的空白,尽管白天工作劳累,但在晚上回来之后与“我”的闲聊也可以缓减平日里的压力。
从细处看来,首先,作者在前文用一段话描述了房东老人的样子,起初读的时候感觉有些多余。
明明是“我”与二妹的故事为何要出现房东呢?而到后面才发现这便是二妹口中的老好人,为她办好父亲的丧事,这也便成了二妹要继续去工作的理由。
或许她只是要交了房租而被迫去做工。
这也令我想到了现今社会的“车奴”、“房奴”等人,每个人其实都在为生活而忙碌。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无奈。
再者,作者在介绍二妹家境的时候却留了一个口,未对她的母亲花任何笔墨。
这也让读者有广泛的想象空间,但却也逃离不出悲苦的命运。
这又是作者在叙事方面的一个笔法,令我们读者陷入他所设的圈套中。
其三,作者对于“我”这个形象的设置时没有贬而带有褒。
对于二妹的“香蕉之恩”,“我”始终都没有忘记。
于是在我获得了五块大洋的稿费之后也不忘买些糖食与二妹分享。
论《春风沉醉的夜晚》的空间表达
论《春风沉醉的夜晚》的空间表达
"春风沉醉的夜晚",当十二月的夜晚里,温暖的春风从远方呼啸而来,将我们
沉醉。
夜里,一幅被春雨洗礼后的特别美丽的景色映入眼帘:街上灯火闪烁,酒家欢聚,热闹非凡;可谓醉人心魂,无不为之染上深情的思恋。
夜的空间里,在清新的风中,清新的闻。
淡淡的春香,传来芬芳,似乎真的可
以嗅到春天的气息;由于降雨,空气总是如此洁净,微风的轻拂,让人感觉更加清新舒心。
夜里的星空很是浪漫,十分美丽,布满了令人赏心悦目的繁星,宛如一个个闪
烁的星珠。
墨绿色的夜色,探险者般注视着帷幕般的星空,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情思。
虽然夜晚有太多的像,美丽的春风,洁净的星空,优雅的夜景,但是还是把它
当作一种心情吧,留着未知的未来,梦想期待最美好的未来。
夜晚,不管它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未知,我们们一直紧紧地抱住夜晚给我们的心情,它不仅将给我们带来惊喜,更多的,它将让我们温柔而轻快地进行自由的文化活动,直至天亮!。
论《春风沉醉的夜晚》的空间表达
论《春风沉醉的夜晚》的空间表达
《春风沉醉的夜晚》是一首浪漫的诗歌,充满着空灵的抒情,它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春天夜晚的画面,向我们展示了春风带来的美景。
辞藻丰富的诗歌以柔和的笔触展现了春夜深处的灵动,浓浓的芳香、温和的微风以及春夜间的宁静,使人随之仿佛沉醉在这美妙的夜晚中,陶醉于夜色的温馨之恋。
春风温柔的呼唤着我们,让我们感受它所传达的无比温馨。
夜晚中一片清冽,星空如泣,繁星点缀在漆黑的天空之上,朦胧的景象令人沉醉,化为一片宁静的美景,洗涤着人世的烦扰。
夜空中,一轮温柔的月亮挂在半空,洒下柔和而美丽的月光,渗透着夜空,映衬着大地,犹如缠绵悱恻的情曲,让人把灵魂放飞在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情绪之中。
春夜处处有灵动的情调,夜幕低垂的山川绿野渗出一种淡淡的清涟,让人有一种难以言辞的舒畅。
芳草萋萋,绿荫中缕缕凉风拂面,又飘来淡淡花香。
站在山顶上,往远处看去,春夜渐渐融入了自然的深处,那一抹湛蓝的夜色在山脚传来,举目望之,只见满天星光闪烁,浩瀚星空像一友山山脉,那种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又是一个夜晚,春风沉醉地将一片春夜披上梦幻的色彩,寒冷的夜晚让芳草丛中的花朵有了甜蜜的香味,在这春风的洗礼下,春夜变得更加美丽而隽永,给人一种淡淡的温馨,浪漫的气息让人神往。
春风沉醉的夜晚让我们慢慢体会春夜的美妙,以一缕活泼的春风将温暖传递,用令人心醉的抒情让春夜更加灵动,一切都如此宁静,如此明媚,而我们只有在这沉醉的春风中,才能够有着满足的心情,收获属于自己的温馨、梦幻、浪漫。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一部让人沉醉的小说,它讲述了一段关于爱情和成长的故事。
在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我深受触动,有了许多感悟。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都被描绘得非常细腻。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喜悦和迷茫,仿佛他们就在我身边一样。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尤其是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和磨砺,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了人生的坎坷和不易。
最后,小说所传达的主题也让我深思。
爱情和友情在小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作者通过这些情感的交织和碰撞,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如此的复杂而又美好。
通过阅读《春风沉醉的晚上》,我不仅仅是得到了一段美好的阅读时光,更是在情感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这本书让我感受
到了作者的用心和情感,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希望能够通过这篇读后感,与更多喜欢阅读的朋友分享这份感动。
语文教案 春风沉醉的晚上 的诗歌意境
语文教案春风沉醉的晚上的诗歌意境语文教案春风沉醉的晚上的诗歌意境一、引言诗歌是语文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欣赏和理解诗歌,学生可以提升对语言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将以诗歌《春风沉醉的晚上》为例,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诗歌背景《春风沉醉的晚上》这首诗是当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诗人借助春风这一自然元素,描绘了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夜晚。
通过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三、情感导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我将在课前播放一段自然春风的音乐,同时展示一幅春天夜晚的画作。
通过音乐和画作的联想,引导学生进入春风沉醉的氛围,培养他们的感知力和情感。
四、诗歌欣赏1.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其韵律和音韵之美。
2. 分段解读诗歌的意境:段一:诗人描绘了一个春天的夜晚,用“春风”一词为整篇诗歌营造了浪漫的氛围。
段二: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绘,进一步增强了春天夜晚的美丽与神秘感。
段三:诗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内心深处的情感。
3. 针对每个段落进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情感体验1. 学生分小组进行情感交流,分享他们对诗歌意境的感知和感受。
2. 鼓励学生以绘画、写作或其他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六、思考拓展1. 邀请学生围绕诗歌的意境展开讨论,探究诗歌如何通过意象和修辞手法传达情感。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对春天的感受和情感。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感受自然,培养对自然美的敏感和热爱。
七、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对诗歌《春风沉醉的晚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通过感知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达自己的情感,提升语言表达和欣赏能力。
八、作业布置作业一:请学生在家中仔细观察春天的夜晚,写一篇短文描述夜晚的美丽情景,并结合自己的情感进行写作。
《春风沉醉的晚上》名词解释
《春风沉醉的晚上》名词解释
(最新版)
目录
1.《春风沉醉的晚上》名词解释的背景和意义
2.《春风沉醉的晚上》的内容概括
3.《春风沉醉的晚上》的艺术特点和影响
正文
《春风沉醉的晚上》名词解释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一幅中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创作的油画作品,完成于 1933 年。
这幅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是中国现代油画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作品。
一、《春风沉醉的晚上》名词解释的背景和意义
《春风沉醉的晚上》名词解释的背景主要是为了向广大观众和美术爱好者普及这幅作品的相关知识,以及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通过对这幅作品的详细解释,可以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幅作品,深入挖掘其中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春风沉醉的晚上》的内容概括
《春风沉醉的晚上》以描绘春夜为背景,画面中心是一位穿着华丽的女子,她面容姣好,神情娴雅。
女子周围是盛开的樱花和桃花,寓意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绽放。
画面运用了强烈的明暗对比和柔和的色彩,营造出一种温馨、静谧的氛围。
三、《春风沉醉的晚上》的艺术特点和影响
《春风沉醉的晚上》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品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春夜的景色和人物形象;其次,作品运用了西方油画的技法,但在色彩运用上却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最后,作品在构图上采用了对称和均衡的布局,使画面更加和谐统一。
《春风沉醉的晚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对中国现代油画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后世艺术家的启示和借鉴。
《春风沉醉的晚上》的叙事特点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它的叙事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人称叙事: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通过“我”的视角
来讲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2.倒叙手法:小说开头先描述了“我”和陈二妹的相遇,然后再通过
回忆的方式,讲述了“我”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这种倒叙手法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
3.意识流手法:小说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的表达,通过“我”
的内心独白和情感抒发,展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世界。
4.自然主义描写:小说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非常细致入微,通过对
春天夜晚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宁静、温馨的氛围,也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5.情节简单:小说的情节相对简单,主要围绕着“我”和陈二妹的相
遇和相处展开,但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使故事充满了感染力。
总的来说,《春风沉醉的晚上》的叙事特点是真实、细腻、感人,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和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郁达夫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赏析2500字
郁达夫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赏析2500字(蕲春一中)《春风沉醉的晚上》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革命烈士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小说中,郁达夫创造了一个穷苦但善良的烟厂女工“陈二妹”,也创造了一个穷困潦倒、却对广大底层群众充满同情的知识分子角色。
通过对两人生活细节的描写,揭示了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和广大工人是可以通过接触,进而建立深厚、真挚的革命情谊的。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写作风格《春风沉醉的晚上》是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中篇小说之一,小说中穷困潦倒的“我”是五四运动时期知识青年沦落而成的“多余者”。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我”迷失了自己,也磨灭了要斗争、要争取的念头,无知地消耗着自己仅有的生命,是个彻底的受伤者。
一、郁达夫及写作风格简介郁达夫生于1896年,原名郁文,字达夫,小名阿凤。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一名光荣的革命烈士,他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地参加了当时各种反帝反封建的组织,先后在上海、福州、武汉等地从事抗日活动。
郁达夫在文学上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怀鲁迅》、《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沉沦》等。
1896年,郁达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幼年时,郁达夫曾经有过一段富裕的童年时光,但在他三岁的时候,其父去世,导致家庭一度陷入窘迫的境地。
1903年,郁达夫进入私塾念书,1908年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
1910年,郁达夫考入杭州府中学堂,在此期间,郁达夫与徐志摩、厉麟似等人一同读书。
1911年,在进入蕙兰中学之后,郁达夫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这时期,郁达夫的创作主要集中在旧体诗方面,并多次向报刊投稿。
次年,郁达夫考入了浙江大学念预科,不久,却因为参加学潮运动被学校开除。
1913年,郁达夫去日本留学,并于次年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
在日本生活的时间,郁达夫非常的寂寞、苦闷,此时他开始尝试着进行小说创作,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国外小说,以德国和俄国的小说为主。
春风沉醉的晚上 名句
春风沉醉的晚上名句
(原创版)
目录
1.引言:介绍《春风沉醉的晚上》这首诗及其作者
2.主题一:诗中的春风描绘
3.主题二:诗中的夜晚描绘
4.主题三:诗中的情感表达
5.结论:总结诗的特点及其价值
正文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一首描绘春天夜晚的诗歌,作者是我国著名现代诗人辛弃疾。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春天夜晚的美丽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首先描绘了春风的景象。
诗人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如“春风沉醉”、“绿意盎然”等,形象地描绘了春风的温柔与生机。
春风作为春天的使者,带来了万物复苏的希望,也为诗人的心灵带来了慰藉。
紧接着,诗人描绘了夜晚的美景。
诗中写到“灯火阑珊处”,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神秘。
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诗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心灵得到了宁静。
夜晚的宁静与春风的温柔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诗中的美好意境。
在这美好的春夜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情感。
诗中通过“我”与“你”的对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在表达个人的情感,更是在抒发对整个世界的热爱,对生活的无比珍惜。
总之,《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一首描绘春天夜晚美景的佳作。
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宁静、
充满生机的春天夜晚。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文档《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现代作家郁达夫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
该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在上海滩的生活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文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春风沉醉的晚上这个特殊时段里,人们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2.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认识当时社会的现实矛盾。
3.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难点:深刻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材《春风沉醉的晚上》。
2. 学具:笔记本、文具、阅读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春天为背景,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美好,进而引出《春风沉醉的晚上》这个特殊时段。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填写阅读记录表,概括小说基本情节,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社会背景。
4. 分析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深入剖析小说的社会意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5. 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春风沉醉的晚上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2. 主人公:X3. 情节概括:A. B. C.4. 社会背景:D. E.5. 主题:F.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在春风沉醉的晚上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2. 答案:主人公在春风沉醉的晚上,面临着生活困境和心理压力,对前途充满迷茫。
在这种背景下,他(她)渴望找到心灵的寄托,却又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春风沉醉的晚上》,让学生了解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一部充满诗意和温情的小说,作者通过
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一幅美丽而动人的春日画卷。
读
完这部小说,我深深被其所打动,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暖。
故事中的主人公们都是如此真实和可爱,他们的情感跌宕起伏,让人忍不住为他们的命运揪心。
尤其是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那种
深沉而绵长的情感让人感动不已。
作者用文字将他们的内心世界展
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除了爱情,作者还通过描写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顽强,让人
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在春风拂面的时刻,我仿佛也能感受
到那股清新的空气和温暖的阳光,让人心情愉悦,充满希望。
通过阅读《春风沉醉的晚上》,我明白了生活中的美好并不在
于物质的富足,而是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热爱。
正如书中所
描述的那样,春风虽轻柔,却能吹醒人心中的温暖和希望,让人感
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生活的美好,
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热爱。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能发现其中的美好和温情。
希望每个人都能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时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空间表达
作者:李瑞琪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1年第02期
内容摘要:本文在比较文学视野下,通过还原历史场景,在历史地图中精準空间定位,解读文本中监房、栈房、贫民窟的租屋等私人空间与街道、估衣铺等公共空间的意义表达,以体会城市的气质和人的境遇。
关键词:空间表达历史地图空间场所比较分析
1944年,毛姆在《刀锋》一书中提出:“人不论男女,都不仅仅是他们自身,同时还是他们自己出身的地域、他们学步的城市公寓或乡间农场、他们上的学校……是所有这一切将他们塑造成了现在的模样,你只有成为他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无独有偶,昭和36年即1961年,日本京都市发行了一部大型城市写真集《京都》,大佛次郎在为其作序时也提出了“人是土地的风景”:“京都人和京都的自然一样温柔。
人们的脸庞就是那方土地的风景。
”城市影响着人的面貌,对城市有足够细致的了解后,对人的认识想必也会更深刻。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中出现的上海的静安寺路、五马路、黄浦江边、贫民窟、栈房和监房,等等空间场所无言勾勒着城市的气质面貌,默默见证着人物的成长转变。
人在城市里发生行为,城市又见证着人的流徙,见证着人的挣扎、痛苦、徘徊,二者无法被割裂。
只有拨开迷雾看清城市的面貌,才能对人物的行为动作、思想语言有更透彻的观察和理解。
一.私人空间
首先是主人公的三个住所。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可怜的高老头在初入住伏盖公寓的时候,住的是每年膳宿费一千二百法郎的套间,其后改住每年膳宿费九百法郎的房间,最后则是搬到了每年膳宿费只要四十五法郎的房间了,直观的表现出了高老头经济的每况愈下。
与此类似,《春风沉醉的晚上》中住所的变迁同样有深意。
《春风沉醉的晚上》一文,首刊于1924年2月28日《创造季刊》第2卷第2期,那么文中的背景设定,姑且假定在1924年以前的民国上海。
主人公第一个住所据商务印书馆1913年2月刊印的《新测上海地图》,位于公共租界的腹地为如今上海的静安区。
第二个居所跑马厅是如今人民广场附近。
第三个居所在外白渡桥北岸,按图索骥,据商务印书馆1913年6月刊印的《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图》,从外白渡桥往北,一直到虹河,过了虹河再往西北,直到新(左言右巳)浜河岸,才终于找到了日新里,属美租界。
至于作者所说的“邓脱路”,查阅地图均无果,不过日新里东南方向,有条东北—西南方向的大路,名为“麦可脱路”,皆有一“脱”字,此处存疑。
比照今日的上海地图,这第三个居所住址,大约是在今天的虹口区凯虹家园附近。
接着,定位结束后对三个住所进行空间分析。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里面也常有出现出租屋。
在《罪与罚》中,小说进展的几个关键地点都是出租屋,比如拉斯科尔尼科夫尼科夫的出租屋彼得·彼得罗维奇为未婚妻租住的房子等。
在历史地图中找到具体定位后,再对《春风沉醉的晚上》中三个出租屋进行详细考察和意义解读。
(一)静安寺路南的监房。
总体特征即“自由的监房”,监房何来自由呢,此处恰好体现了新批评所提倡的词语之间的张力,知识分子看似自由,实际又踽踽难行。
除了像鸟笼一样、终日没有阳光的空间形态,这片房子的住民,又都是些“同强盗小偷一样的凶恶裁缝”,亦或者是同主人公一般的“可怜的无名文士”。
同时这个地方还被讥讽为“Yellow Grub Street(黄色俱乐部街)”,即本身“grub”一词就带有贬义、歧视的含义,意为“黄种人的寒士街”。
即便如此主人公还是因为房租过高而搬家了,贫穷、困窘之况可见一斑。
(二)跑马厅的栈房。
是某位熟人的仓库。
既然栈房是熟人联系的,为何又会受种种逼迫呢,为何人所逼,为何种形势所迫,我们均不得而知。
联系后面别人问起主人公有无朋友时的回答“朋友是有的,但是到了这样的时候,他们都不和我来往了”,处境总归是不好过。
(三)日新里的贫民窟。
拥挤和黑暗是其特点。
房子的高度不超过2.5米的房子,说是两层楼,却没有楼梯,只是在一楼的角落处竖了一架梯子,梯子中间还“跌落了几根横档”,每次上下楼,总要顺着梯子爬上爬下。
居住面积也是拥挤,主人公在穿过一楼上二楼时,总得“侧着身子”从破布洋铁罐玻璃瓶旧铁器堆中穿过,而且二层本就不大,房东还将其隔成两个。
屋里并没有床,主人公搞了两摞书,上面覆盖一个二尺长的画架,白天当写字台,晚上当床,二尺大概也就0.7米。
除了拥挤异常,黑暗是另一大特征。
主人公称自己的房间是“暗室”,即便是白天在家,也总要点上蜡烛,“每日每夜只是在那暗室的灯光下呆坐”。
长久的黑暗不仅使人没了时间观念,同时由于主人公出门总在晚上,对季节的变迁也是浑然不觉。
二.公共空间
《春风沉醉的晚上》的故事背景在1924年以前,除了像监房、绽栈房、贫民窟等住所这样的私人空间,以上海这个繁华都市为背景必然是少不了诸多公共空间的架构的。
本部分将以出行路线和街道为切入点,对空间进行架构还原和意义解读。
文学作品中对主人公出行路线的描摹有许多,例如《魔山》中汉斯·卡斯托普两兄弟早餐后的山上散步路线:疗养院的大门--山坡—达沃斯高地—山腰上的长椅处—疗养院,和塞塔布里尼的相识以及诸多争辩和思索皆发生在这条散步路线上。
另外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又比如《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渡边和直子在东京街头和疗养院的散步路线等,对出行路线的关注和考察十分有趣。
回到《春风沉醉的晚上》,主人公总是在夜间出门闲逛,白天睡觉,浑然不觉四季。
有次作者因取信需要不得不上街,到了街上才发觉“春光已老透”,自己的棉袍子实在是厚重了些,又适逢领了翻译得来的薪酬,因此打算去估衣铺里置办些衣物。
由此,主人公从所在的邓脱路的日新里附近的邮局出发,一直辗转到五马路才买到价格合适的单衫,随后走回到
邓脱路。
大致可知,主人公从美租界沿黄浦江一直向西南,来到了英租界的外滩附近。
受制于当时地图比例尺等因素,我们同样将这些地点标注到当今的上海地图中,接着是五马路,把《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图》和如今的上海市地图两相比对之后,不难发现,五马路即是如今的广东路,为便于测算距离,我们假定主人公最后置办衣物的估衣铺为如今的广东路的外滩五号附近。
随后主人公又回到了虹口区的凯虹花园(日新里)。
据高德地图提供的数据,从凯虹花园到外滩五号步行距离2.6公里,预估耗时36分钟,来回也即是5.2公里,理论上耗时1小时12分。
由此,有两个基本问题得到了自然的显现。
其一是主人公体力的衰弱。
昼伏夜出,饥一顿饱一顿,又有神经衰弱的重症,从日新里到五马路这一来一回的行程,起码要花费两到三个小时。
因此主人公后文回到家里,在等人回来的空当里,不知不觉疲累到睡着一事是十分合理。
其二是主人公经济方面的困窘,据1928年上海市政府社会局出版的《上海特别市工厂分布图》,当时上海的主小工厂基本都分布在当时的美租界和英租界。
主人公所在的美租界商事繁华,交易活跃,可是其在置办衣物时因穷困,拖着残躯跑到了英租界的五马路附近。
偌大的美租界都买不到价格合适的衣物,在五马路也只是买了个单袍,夹衫也买不起。
一些作品对城市图景的描摹,采用的是照相机式的非虚构描摹,选取某一特定的因素进行特写,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彼得堡的“臭味”和狄更斯《荒凉山庄》中的浓雾,鲜明的勾勒城市的图景。
除去前面提到的出行路线上,作者还细腻地描摹了街道这一场景。
城市的气质与人的境遇,宛如电影中的幕布背景和肖像特写,二者互相成就。
男主人公习惯昼伏夜出,突然白天上街,街上的繁华富丽与鼎沸人声,不由得使其心驰神往,忘乎所以,以为到了“大罗天上”,但主人公因挡道被人斥责辱骂。
接着到了估衣铺,生活捉襟见肘,买衣服也是紧手紧脚,店员看到其寒酸样,一个个的都是“摆下了脸面嘲弄”。
在这些空间场所中,主人公是被剥离的存在,是不被接纳的存在,娱乐和幸福不会光临他昏暗的出租屋,他所能做的也只是“一个人在马路上从狭隘的深蓝天空里看看群星,漫漫地向前行走,一边做些漫无涯汜的空想”,这是主人公夜晚出行的真实写照,也是人生路上踽踽独行之姿的映射。
以上,还原主人公的住所及出行路线,细读其住所区位及城市街道图景,明确空间形象,才能更好的去分析空间所要表达的意义,也即是为我们去体会《春风沉醉的晚上》主人公诸如经济拮据、身体衰弱、内心挣扎、思想苦闷,以致昼伏夜出、茕茕孑立、踽踽独行之境遇,提供了更形象直观、立足现实的一种途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