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ESG实践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ESG实践观察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监管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等领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法规指引,这些文件的宗旨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国际共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践行ESG理念提供了具体明确的中国式的价值导向。
我国金融业发展也在深度融合 ESG 理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6 年人民银行出台《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初步确立了绿色金融的“三大功能”“五大支柱”。2020 年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健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将ESG要求纳入授信全流程。2021 年人民银行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将绿色信贷和债券正式纳入业务评价体系。2022 年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银行业保险业将绿色金融纳入战略规划,并将 ESG 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1、商业银行发展ESG面临的挑战
ESG理念的践行,能为企业带来良好口碑和社会认知,能够有效改善企业相关利益者评价,促进企业与自然、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的互赢共生,从而显著提升企业长远价值。因此商业银行也积极投身发展 ESG 的相关行动中。但当前囿于法律规范、市场协同、产业认知、财务考核、内部管理、风控水平以及数据模型等方面的局限,在推行发展 ESG 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1)ESG综合收益和财务回报有待重估,商业可持续闭环尚未形成
当前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盈利性和可持续性并不显著。首先是绿色金融业务的成本收益配比不够完善,绿色贷款承载了一定的环境认证检测等隐性成本,但其环境效益尚未得到核算,正外部性无法体现在账面利润上。其次是商业可持续性较弱,大部分绿色贷款项目具有公益性质和民生改善类性质,难以作为银行或企业的盈利主体。第三是绿色金融业务对资本和流动性占用较大。绿色贷款前期投入大、项目周期长,期限错配风险偏高,资本占用偏高。随着绿色溢价相关制度安排的加持,将会带来一定改善。
(2)ESG产品创新和渠道协同有待激活,融资多样性需求尚未满足
商业银行的ESG金融工具单一,无法满足融资主体多样性需求。首先,商业银行ESG金融工具以绿色信贷为主。据中金测算,目前我国绿色信贷在绿色金融融资总额中占比达到 90%,而绿色债券和绿色股权分别只占7% 和3%。其次,绿色信贷仍以抵押贷款产品为主,信用贷款较少,信贷产品的创新相对不足。第三,商业银行的转型金融产品也较为匮乏。商业银行开展转型金融的时间较晚,相关贷款和债券产品的种类和规模较少,行业投向也主要集中于高碳行业,在产品设计上缺乏针对企业的转型绩效指标和奖惩机制,尚未体现出与绿色金融产品的明显差异。第四,围绕 ESG,银行内部条线管理和渠道整合仍存诸多困难。
(3)ESG客户识别和评价体系有待细化,市场广泛性参与仍需扩容
商业银行的 ESG 客群仍以大型国企客户为主,对民营企业和下沉市场的服务力度不足。比如绿色贷款,其客群七成以上是国企,民营企业占比相对偏低。比如绿色债券,2021 年非国有企业的发行项
目数量和发行金额仅占总体的2.6% 和 1.3%,大量民营企业的ESG 融资需求还不能得到完全满足。
(4)ESG风险评估和风控体系有待丰富,管理差异化安排未成体系
当前商业银行的风控体系针对 ESG 的相关设计还比较匮乏。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ESG 尚未成为单独的风控对象或要素被全面评估或准确计量;在客户评级体系中,商业银行针对客户的 ESG 评级框架和方法论尚未明确,也并未设置差异化因子;在授信审批流程上,商业银行处理ESG 相关业务与传统业务并无本质性差异;在风险缓释方面,过度依赖不动产抵质押和政府增信的情况也和普通贷款相差不多;在相关风险研究方面,与 ESG 强相关的风险类型是环境与气候风险,该风险作为新型风险,与其他传统风险类别不同,方法论相对不成熟,管理工具较为缺乏,尚无各方达成共识的量化指标,存在较大的管理难度。
(5)ESG信息数据和分析模型相对有限,科技全方位赋能任重道远
由于监管多元,标准不一,口径不同,关于ESG完备的统计数据和完善的分析模型难于获取。虽然有超过一千家上市公司有了相关信息披露,但总体披露信息内容较少,范围及口径不一,可用性不高;加之商业银行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手段技术也比较初步,还尚未涉及到ESG领域,因此其对 ESG 数据进行充分挖掘、采集加工、分析监测、模型决策等领域的相关考量近乎盲区。
2、商业银行发展ESG的实践探索
商业银行在积极推行ESG 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ESG 标准对自身在环境、社会、治理等相关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资金融通等纽带链条深刻影响其他企业的环境、社会、治理发展水平。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也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 ESG 实践路径,结合当前及未来国家规划、产业发展、环境自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商业银行仍需要不断总结摸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重点关注以下方面的长期探索。
一是,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大力支持减碳转型
绿色金融是实现 ESG 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商业银行作为绿色金融的参与主体,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投放,绿色贷款增速显著高于贷款总规模增速。商业银行应持续优化内部绿色金融业务架构,健全组织管理,优化风险管控,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绿色金融业务能力。据人民银行数据,2022 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达22.03 万亿元,同比增长 38.5%。
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和发展减碳转型金融。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金融业为绿色低碳行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也同样需要考虑传统高碳行业的安全降碳、脱碳的业务转型需求。国际市场上典型的转型金融产品包括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产品并不针对资金用途做具体限制,但会在贷后管理环节强制要求融资方披露减碳目标的实现情况,据此调整借款成本。2021年全球SLB 累计发行规模达1350亿美元,占全部可持续债券市场的4.8%。当前国内的转型金融刚刚起步,2022年银行间市场首批SLB成功发行,合计募资22.9亿元。建行、邮储等大行均发放了SLL,针对绿色建筑、电力企业减碳项目等转型项目提供了支持。
二是,激励ESG产品创新,融合ESG渠道对接
商业银行可通过产品创新降低ESG项目融资成本、促进ESG业务发展。ESG业务大多针对绿色项目、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等,存在建设周期长、回款速度慢、盈利预期不稳定、可能存在期限错配等问题。银行可通过以项目预期收入为抵质押发放贷款、发行可持续债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