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蒙骜①帅师伐魏,取高都、汲②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
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诚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
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③驾还魏。
魏王持④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
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
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
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蒙骜:秦国大将。
②高都、汲:地名。
③趣:催促。
④持:握着……的手。
6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师数.败( )(2)徒.以有魏也( )
(3)语未卒.( )(4)蒙骜遁走.( )
67.下列句中的“之”与“夷先王之宗庙”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求之.于石上流B.其翼若垂天之.云
C.公将鼓之.D.两狼之.并驱如故
6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
(2)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
69.阅读文章,说说信陵君为什么能成功救魏。
【答案】66.(1)屡次(2)只,仅仅(3)完(4)逃跑。
67.B
68.(1)魏王为此而忧虑,便派人到赵请信陵君回国。
(2)各国听说信陵君又担任魏国的大将,都纷纷派兵援救魏国。
69.①信陵君知恩图报,能以国家为重,回国效力:②信陵君得到魏王重用;③信陵君在各诸侯中有较高的威望,得到了各诸侯的支援。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66.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魏师数败”的句意是:魏军屡战屡败。
数:多次,屡次。
(2)“徒以有魏也”的句意是:只是因为强大的魏国还存在。
徒:仅仅,只是。
(3)“语未卒”的句意是:话还未说完。
卒:完。
(4)“蒙骜遁走”的句意是:蒙骜带残部逃走。
走:逃跑。
67.
考查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夷先王之宗庙”中的“之”是助词,的。
A.代词,代石兽;
B.助词,的;
C.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D.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B。
68.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患(担忧,担心)、乃(于是,就)、使(派)于(到)”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闻(听说)、复(又)、遣(派遣)”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69.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信陵君能以国家为重,回国效力:“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得到魏王重用;“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
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得到了各诸侯的支援。
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
秦将蒙骜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占领了高都和汲。
魏军屡战屡败,魏王为此而忧虑,便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魏无忌回国。
信陵君惧怕归国后被判罪,不肯返回,并告诫他的门客们说:“有胆敢向魏国使者通报消息的,处死!”于是,宾客无人敢规劝他。
毛公、薛公拜见信陵君说:“您所以受到各国的敬重,只是因为强大的魏国还存在。
现在魏国的情势危急,而您却毫不顾惜,一旦秦国人攻陷了国都大梁,将先王的宗庙铲为平地,您将以何面目立在天下人的面前啊!”二人的话还未说完,信陵君已脸色大变,就催人驾车赶回魏国。
魏王见到信陵君后握着他的手啜泣不止,随即便任命他为上将军。
信陵君派人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听说信陵君重又担任魏国的大将,都纷纷派兵援救魏国。
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西击败蒙骜的军队,蒙骜带残部逃走。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于令仪诲人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
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子也。
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
”如其欲与之。
既去,复呼之,盗大恐。
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
留之,至明使去。
”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注释】①市井:指做生意。
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
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汝素.寡悔:
②乃.邻舍子也:
③谓.曰:
④恐为人所诘.: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诸子禽.之
A.孰.若孤
B.出门见火.伴
C.尔.安敢轻吾射
D.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
②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4)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实际说说你的感悟。
【答案】(1)①一向;②竟然;③对……说(或告诉);④追问
(2)D
(3)①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晚年时的家道非常富足。
②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善良的人。
(4)性格特点:宽厚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
感悟:教育别人要讲究方法。
要有原谅和向善的心,这样就能赢得他人的尊敬。
或:用宽大的胸怀挽救失足者。
【解析】
(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你一向很少做错事。
素:一向。
②句意:竟然是邻居的小孩。
乃:竟然。
③句意:对他说。
谓:对……说(或告诉)。
④句意:恐怕你会被人追问的。
诘:追问。
(2)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例句:禽,通假字,通“擒”,逮住。
A.形容词用作代词,谁;
B.古时兵制,十人为一火,火伴即同火的人;
C.人称代词,你;
D.邪:通假字,同“耶”,相当于语气词“吗”。
故选D。
(3)
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字词:厚,忠厚;忤,得罪;颇,非常;富,富足。
②重点字词:大,非常;卒,终于;为,成了。
(4)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根据“长厚不忤物”可知,于令仪宽厚大方;
根据“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可知,他处处为别人着想。
根据“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留之,至明使去”的意思“你十分贫穷,晚上带着十贯铜钱回去,恐怕你会被人追问的,留下钱财,到了明天再拿走”可知,于令仪从小偷的角度上考虑他们的处境,给他钱并让小偷有尊严的回家,据此写感悟:要用宽大的胸怀挽救失足者。
【点睛】
参考译文:于令仪,是个商人,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晚年时的家道非常富足。
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竟然是邻居的小孩。
于令仪问他说:“你一向很少做错事,有什么苦衷要做贼呢?”小偷回答说:“为贫困所迫罢了。
”于令仪再问他想要什么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贯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
”于令仪依照他的要求给了他。
小偷已经离开,于令仪又叫住他,小偷大为恐惧。
于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带着十贯铜钱回去,恐怕你会被人追问的,留下钱财,到了明天再拿走。
”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善良的人。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①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②,曰:“凡师之所言,吾悉③能志④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⑤,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⑥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⑦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⑧,何不改之乎?不然迨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⑩。
【注释】①或:有的人。
②说:同“悦”。
③悉:全、都。
④志:记住。
⑤愠:恼怒。
⑥故:特地。
⑦冀:希望。
⑧厌:满足。
⑨迨:等到。
⑩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请让我把你的话当做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1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是不亦.善学乎?亦:
(2)不应而还走.走:
(3)几欲.拒人千里之外欲:
112.下面句子加点的“而”的意思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A.结友而.别B.择善而.从之
C.康肃笑而.遣之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11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标三处。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114.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但志之而不思之。
②岂善学者所应有邪?
11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善学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答案】111.(1)也(2)跑(3)想要
112.D
113.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114.(1)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没有去思考。
(2)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
115.贵在思考,贵在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学而不厌。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1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亦:也。
(2)句意: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跑了。
走:跑。
(3)句意: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
欲:要,想要。
112.
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
例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
A.表示顺承关系;
B.表示顺承关系;
C.表示修饰关系;
D.表示转折关系;
故选D。
113.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句意: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虚度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不然”表假设,应与后面断开,“迨年事蹉跎”作状语,与后面断开,“虽欲改励”中的“虽”,即使。
表示假设的让步。
“恐不及矣”表示结果,应与前面“虽欲改励”断开,由此分析,断句为: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114.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注意重点词的解释:①但,只;志,记;而,表示转折,却。
②岂,难道;善学者,善于学习的人。
115.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阅读文言文,疏通文意,抓住关键语句分析。
根据“孔子
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分析,善学者应该学习并善于思考,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就;由“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可知,善学者还应该不耻下问,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长处;由“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可知,善学者要学而不厌,不知满足。
【点睛】
参考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没有掌握方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因此而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
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就是没有超过自己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虚度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
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谢道韫传(节选)
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
聪识有才辩。
叔父安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安大悦。
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①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
”乃施青绫步鄣②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及遭孙恩之难③,举厝④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⑤所害,方命婢肩舆⑥抽刃出门。
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
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
”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选自《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传》)【注释】①白:告诉。
②步鄣:用以遮蔽风尘或视线的一种屏幕。
③孙恩之难:起义军领袖孙恩起军反叛东晋。
④厝:同“措”。
⑤贼:对国家、人民、社会道德风尚造成严重危害的人,此指孙恩。
⑥肩舆:乘坐轿子。
(1)语言描写能充分凸显人物的形象。
品读下面的语言描写,说说其作用。
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
”
【答案】运用语言描写,生动地体现出谢道韫面对恶贼时勇于担当、舍身护孙的凛然正气。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
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心理)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
这句话是写在孙恩要杀害谢道韫年幼的外孙时,她毅然说出的一番正义之辞。
这里是对谢道韫进行语言描写,从“事在王门,何关他族”我们可以看出谢道韫对于外孙的这份感人的亲情和勇于担当的凛然正气,从“宁先见杀”则可看出谢道韫面对恶贼逼迫时那种毫不畏惧、舍命护孙的悲壮气概。
参考译文:
王凝之的妻子姓谢,字道韫,是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
她聪明,有见识,有才华,能言善辩。
叔父谢安曾经问她:“《毛诗》哪句最好?”谢道韫回答说:“是《大雅烝民》中的‘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谢安说她有高雅的人的深刻见地。
一次,谢安把家人聚在一起,不一会儿,雪下得紧了,谢安问:“这大雪像什么呢?”谢安哥哥的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谢安非常高兴。
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曾经与客人讨论切磋问题,将要理屈词穷了,谢道韫叫婢女告诉王献之说:“想替小弟解围。
”于是放置青绫屏障把自己遮挡起来,申述王献之前面的议论,客人不能使她理屈。
等到后来遭受孙恩作乱,她的行动一如既往,不久听说丈夫和几个儿子已经被孙恩杀害,就命令婢女抬着轿子拿着刀出门突围。
乱兵一会儿就追上来了,谢道韫亲手杀了几个乱兵,才被俘虏。
她的外孙刘涛当时才几岁,孙恩又想杀害他,谢道韫说:“这事出在王家,与其他家族的人有什么关系?一定要这么做的话,宁可先杀了我。
”孙恩虽然歹毒残暴,也因谢道韫的大义凛然而折服,改容相待,于是没有杀刘涛。
5.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各题。
【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①丧,率②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③,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④,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⑥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至丹⑦以荆⑧卿为计,始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⑩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⑪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⑫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⑬,当⑭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⑮,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⑯国者无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注释】①互:交替。
②率:一概,都。
③得:指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
④亡:指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
⑤与:亲附、亲近。
⑥义:坚持正义。
⑦丹:指燕国太子丹。
⑧荆:指荆轲。
⑨:速:招致。
⑩洎:及,等到。
⑪革灭殆尽:指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
⑫使:假如。
⑬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
数,天数。
理,命运。
⑭当:如果。
⑮劫:胁迫,挟制。
⑯为:治理。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93.请用“/”给下面的文字划分朗读停顿。
(标一处)
暴秦之欲无厌
194.解释加点的词语。
(1)理固.宜然(2)诚.不得已(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4)而后喻.195.翻译句子。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人恒过,然后能改。
196.请简述【甲】文的论证思路。
197.对于【乙】文横线处的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用【甲】文中的内容作为依据,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93.暴秦之欲/无厌
194.(1)本来
(2)实在,确实
(3)先前,从前
(4)明白
195.(1)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人常常犯错误,这以后才能改正错误。
196.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然后论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导致灭亡;然后再举例论证不贿赂秦国的国家齐国是因为不帮助其他国家,燕国是错误地派荆轲刺秦,最终导致灭亡;最后总结全文,号召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威势所胁迫。
197.示例一:不认同。
【乙】文横线处的观点是忧愁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可以使人死亡。
【甲】文中燕国赵国处于秦国吞并的忧患之中奋力抗争,但是最终还是因派遣刺客和良将不在而失败,可见外部因素和条件也是生存的重要原因。
示例二:认同。
【乙】文横线处的观点是忧愁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可以使人死亡。
【甲】文中很多国家(或者只说齐国)希望通过贿赂秦国,割地退让来得一夕安寝,最终因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导致灭亡。
可见自己主观的居安思危非常重要。
【解析】
193.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句意:强暴的秦国的欲望不会满足。
语法:“无厌”修饰“暴秦之欲”,根据主谓之间停顿,划分为:暴秦之欲/无厌。
194.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1)句意: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固:本来。
(2)句意: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成:实在,确实。
(3)句意:假使先前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
向:先前,从前。
(4)句意:才被人所明白。
喻:明白。
195.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本题重点词:
(1)赂:贿赂。
亏:亏损。
道:原因。
(2)恒:常常。
然后:以后。
改:改正。
196.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根据【甲】文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可知,作者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的灭亡,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根据【甲】文第二段“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可知,作者紧接着就论述了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所以贿赂秦国的国家会灭亡也是必然的。
根据【甲】文第三段“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虽小国而后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可知,此段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齐国不贿赂秦国却不帮助其他国家、燕国派荆轲刺秦等错误指令,论述了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的原因。
根据【甲】文第四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可知,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并发出呼吁: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197.
本题考查文章理解与思维拓展能力。
【乙】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走向灭亡的道理。
结合【甲】文论述的六国与秦国的历史,如果认同,那么可以给出理由:根据【甲】文“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可知,六国贿赂、割地的一昧忍让,躲避灾祸不敢抗争只想延续眼前安乐的软弱做法,是致使他们灭亡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认同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走向灭亡的道理。
如果不认同,那么可以给出理由:根据【甲】文第三段“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可知,燕国认识到了祸患,并想方设法奋力反抗,但这种做法却导致了自己国家的灭亡。
因此,在某种特殊的,敌我力量悬殊过大的情况下,“生于忧患”也并不能拯救自己的国家,而国家的灭亡也并不是因为“安乐”。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
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先前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乙】人常常犯错误,这以后才能改正错误;内心困惑,思虑阻塞,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露在言语中,才被人所明白。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以及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或是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走向灭亡的道理。
6.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