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光阴荏苒总是“情”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人文主题分析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选编了两篇精读课文《匆匆》《那个星期天》,包含“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等模块。
“精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感受直接表达情感和间接表达情感的方法。
“交流平台”结合对精读课文的分析,梳理“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两种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
“初试身手”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在一定的情境中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中的方法。
“习作例文”内容源于日常生活,情感表达真实自然,为学生提供习作范例,便于学生借鉴和模仿。
“习作”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结合生活中印象深刻的经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语文要素分析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是指向表达的语文要素,在教材中多次提到真情实感的表达,比如,四年级要求写出对某个地方的感受,写出对动物的感受;五年级要求写出对某一事物的感受,写人、写事都要写出真情实感;六年级进一步强化了写人、写事要表达真情实感。
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两者相互联系,都指向表达真情实感。
表达真情实感,才能唤起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记录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感受。
表达真情实感可以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中,也可以直接表达情感。
学习任务群定位
几大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针对审美这一核心素养,兼顾其他素养。
在文字中感受美。
这个单元选编的课文,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习作例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甚至还是经典文章,如朱自清的《匆匆》。
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赏读文章,体会文字中的情思,引导学生在文字中感受美,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在生活中经历美。
本单元中的文章源于作者的生活体验,通过恰当的表达方法,表达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这无疑与学生的生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那个星期天》还选择了符合儿童视角的事例来表达真情实感,也更好地与学生的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这也给教师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好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而且,习作本身也要求学生有真实生活体验的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经历、感受生活中的情感,通过生活陶冶美的感受,促使学生抒发独特体验和个性化思考,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创意中表达美。
习作单元中既有单元习作又穿插着小练笔、交流平台等方法的提炼,不仅给学生在表达方面提供了方法的指导,更能激发学生在表达中的无限创意,让学生尽情地表达真情实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所以,基于以上分析,本单元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功能和
定位,以及学习内容的要求等,具有一致性。
学习主题
本单元围绕“表达真情实感”编排习作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内容,
写出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亲身经历的、对自己有影响的真人真事,把情感自然、真实地表达出来。
习作的源头是鲜活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而不断有新的发现。
基于以上的单元解析,设计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光阴荏苒总是‘情’”,创设的情境任务是与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多姿多彩的成长故事,创作自己专属的童年时光回忆录。
这样的主题是将教材中真情流露的内容主题与学生对六年学习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进行了有机整合,这样的核心任务更好地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表达情感的方法产生的不同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在真实的校园生活情境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习目标
1.能用楷体正确书写20个字以及30个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主要情感。
3.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不同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的。
4.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能选择一两个情境,运用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情感的方法,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任务框架
评价指标
学习目标
1.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上,回忆最感人、印象最深的瞬间,采撷流年里的光影,选择合适的内容,表达真实感受。
2.能自主识字学词,丰富语言积累;能用楷体书写要求会写的字和词,做到正确美观,熟练运用。
3.能积累表达真情实感的词语、句子等。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记录自己难忘的瞬间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享·成长瞬间
(一)交流导入,聚焦成长瞬间。
创设情境:同学们,春夏秋冬,斗转星移,在点滴的时间流逝中,你们收获了感
动与成长。
一路走来,你们已经由初入校门的稚嫩孩童,成长为意气风发的阳光少
年。
回首间,你们曾收获进步时的喜悦,曾经历困惑时的艰难,曾体会失意时的迷
茫,也曾感受到努力后的坚定。
让我们一起在回忆中采撷流年里的光影,与小伙伴
们一起分享多姿多彩的成长故事,创作自己专属的童年时光回忆录吧!
1.学生结合“成长最美瞬间”“动人成长故事”等活动作业,在课前进行学习准备
并在课上小组内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
2.小组代表交流成长中的一些故事,结合时间,抒发真实感受,分享合作学习成果。
3.教师总结,开启活动任务:本次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印象最深的感受,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厘清思路写下来;要求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如果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情感有变化,要把情感的变化写清楚。
(二)开启主题任务,走近真情实感的流露
1.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知道真情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经历;回顾印象深刻的情感体验经历、生活中真实事件触发的情感,更能打动读者。
那么,在你的生活中,在你的记忆深处,有没有哪一件事情给你留下了印象深刻的情感体验。
2.梳理事件,聚焦“真情”。
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交流,触发情感,延伸情感。
开启本次活动任务——“光阴荏苒总是‘情’”,让真情实感在笔尖流露,创作自己专属的童年时光回忆录。
活动二:汇·词语积累
(一)字词学习,归类指导。
1.初读课文,简单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几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用文字传达情感,整体感知单元内容。
2.课件出示本单元要求会写的字,小组内互相交流易错笔画。
3.全班交流容易写错的字,教师点评总结。
4.归类进行书写指导。
如结合形声字特点记忆字形:“徘、徊、裸”等。
重点强调:“藏”的第6笔是竖折,第8笔撇的起笔要在第7笔横的中间;“蒸”不要忘记“丞”下面的一横,这一笔不要写得过短;“吻”注意“勿”不要写成“匆”;“偎”右下部分不要多写一撇。
5.学生自主练习写字,教师随机指导。
(二)主题拓展,丰富积累。
1.课件集中出示本单元要求识记的词语,学生自主认读。
2.引导学生借助字词积累的学习任务单,关注本单元描写情感的词语,并重
点了解不同词语带给读者不同的情感体验。
3.启发学生说说由相关词语触发的真情实感,能够根据作者选用词语的不同,体会情感的差别和变化。
4.拓展语句,读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
任务二:捕捉记忆里的深情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匆匆》,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想。
2.学习《那个星期天》,能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细腻真挚的情感。
3.比较《那个星期天》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了解课文背景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悟·时光的脚步清浅
时光流逝,光阴匆匆——《匆匆》
(一)整体感知,品读情感。
1.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指导不易读好的句子。
在把课文读通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主要是围绕“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
复返呢?”这句话来写的,这句话是课文的灵魂,是作者对时光匆匆的直接提问,以问句开篇,又以此问句结尾,在写作方法上是首尾呼应。
这样,学生就能厘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
第2~4自然段:具体说明。
第5自然段:照应开头。
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一下,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再整体把握。
2.品读感情:在此基础上,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回顾自己已走过的八千多日子,无限感慨,结合难懂词语“头涔涔”“泪潸潸”的意思,引导学生发现文中字里行间都能让我们感受到要珍惜时间的道理,但作者全文并没有出现“珍惜时间”这几个字,这样的表达多么精妙啊!引导学生体会日子的稍纵即逝,引发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慨。
(二)聚焦问句,追问抒胸臆。
1.细读品悟第1自然段:
聚焦第1自然段,边默读边批注,交流作者写下这段文字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第1自然段可以从三个方面交流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一是描写自然万物的循环往复,二是将自然万物的循环往复与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作对比,三是抛出一连串的问句。
作者就是这样用一连串的追问直接抒发情感,流露出自己对时光匆匆的无限感慨。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重点交流一连串问句。
(1)作者在直接的追问中表达对时光匆匆的怅然若失,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这里“问”的两个特点:一是直接问,二是连续问。
这种“直接”和“连续”的写作手法,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慨。
(2)师生问答:学生读一个问句,教师问这句话问的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清楚明了。
(3)学生“连续问”:四个学生分别读四个问句,通过讨论“这样读行吗”,引导学生感悟这四个问句,尤其是后三个,读时要紧凑,停顿间隔短。
通过这样的对话和朗读,帮助学生感悟作者是运用直接问和连续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4)在学习第1自然段的基础上自主研读第4自然段,看看和第1自然段有什么相似之处。
想想作者写下这段文字时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自然段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然后整体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用一连串的问句表达的好处:畅快、直接,能紧紧吸引读者的目光,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三)融情于景,触发感悟。
1.揭示表达情感的不同方法。
时间的流逝本来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作者却能写得如此感人,让我们学习,被世人传颂,成为人们无法逾越的高峰!第1、4自然段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在阅读其他段落的时候你能感受到吗?是从哪里感受到的?从而引导学生抓住第2、3自然段中的“针尖上一滴水”“行走的太阳”等描写,体会融于其中的浓烈情感都源于作者真情的流露和精妙的表达。
2.研读第2、3自然段。
默读第2、3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写得形象可感。
把你认为作者描写得形象可感的词句画下来。
第2自然段中,把溜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的确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写得像流水、像大海一样具体可感了。
而且针尖上的一滴水和大海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形象地写出了日子的渺小以及消逝得如此之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作者用常见的事物把抽象的时光写得具体可感,这样的写法在第3自然段更加明显。
你发现了吗?
第3自然段中抓住“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体会作者将抽象的时光形象化,让人切身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再结合描写洗手、吃饭、默思时,时间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悄声地“溜走”、急速地“闪过”等情形,在品读中感受作者把时间的流逝变成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感悟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在这些景物中表达的方法。
3.仿写第3自然段
在引导学生感受了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描写时间的流逝,可写的事情很多,为什么偏偏写洗手、吃饭、睡觉这么平常的事呢?通过思考这个问题让学生感悟到:这些事如此寻常,人们不会察觉,甚至淡忘,选取这样的事例才更令人恍悟时光流逝的匆匆。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仿写第3自然段。
也可以先提示关键语句,如,( )时,日子( );( )时,日子( )。
引导学生思考:朱自清先生的日子是这样过的,你的日子是怎样过的?充分练说,有了自己的感悟,再进行仿写。
(四)回归整体,感悟表达情感的方法。
1.回归整体,总结写法。
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发现探究,明白了朱自清先生用一连串的问句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直接抒发情感,既吸引读者,又震撼人心。
不仅如此,他还借助具体事物来表达情感,在具体事物的基础上,还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真情,这正符合单元首页里所说的——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1)接连追问抒胸臆。
(2)融于事物发感触。
(3)运用修辞表真情。
2.回顾课文,感悟情感。
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次回顾课文。
朗读形式多样:自己读、合作读、对话读。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再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同时落实背诵课文的要求。
(五)课后练说。
结合课文学习,在课堂上展开交流讨论,结合生活中的点滴动人瞬间,与同学们分享在成长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抒发真情实感。
细腻描写,心理变化——《那个星期天》
(一)整体感知,了解“我”心情变化的大致过程。
1.了解作者,引入新课。
《那个星期天》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的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
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课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交流、讨论课文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课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的事。
3.勾画关键语句,把握大致变化。
(1)课文是按照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写的,再读课文,想一想:跟随时间变化而一起变化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勾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如,“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这段时光不好挨”“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把握“我”心情变化的大致过程。
由开始盼望时的兴奋期待,到后来由于母亲的一拖再拖而产生的焦急无奈,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的失望委屈。
在读中理解、感悟“我”的心情变化。
读书必须读懂内容,抓住中心,否则阅读就是无效的。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读懂故事内容,梳理文章脉络,为下节课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2)引导学生注意心情与时间推移之间的关系。
将“我”心情的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进行体会,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
可以用表格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细读品味,真实自然的情感表达。
在体会“我”心情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学习表达。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提示学生思考: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让你写快乐的心情,不直接出现“高兴”“开心”“快乐”等字眼,你会怎么表达?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我”的心情的呢?基于学生的发现,展开重点交流。
2.具体事例,表达情感。
这段时光不好挨。
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看插图,将课文中的四个事例和插图中的四个场景一一对应,引导学生思考:这段文字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是怎样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的?
(1)“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表现的是“我”的急切。
(2)“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表现的是“我”的焦急与兴奋。
(3)“拨弄蚁穴”“翻看电影画报”表现的是“我”等待时的落寞、孤寂。
(4)“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表现的是“我”的急切。
(5)“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表现的是“我”的焦急与执着。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跳房子、看云彩走、拨弄蚁穴、翻看“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四个事例来表现“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将焦急的心情融在这些具体事例的叙述中。
整体来看,“我”的焦急心情一直延续且程度不断地加深。
3.语言交织,表达情感。
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
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1)对话语言和心理独白交织。
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特点:有些话是“我”和母亲口头说出来的,有些话是“我”在心里默默说的,对话语言和心理独白交织,平实质朴,直接而又鲜明地表现出“我”焦急的心情。
(2)聚焦对话,感知心情。
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语言反映了当时“我”和母亲怎样的心理。
“走吗”“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等,这些反映“我”等待时的心理轨迹图。
“我”由兴奋到焦急、无聊、无助,再到失望,这些情绪变化紧紧抓住了我们的心。
“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下午,睡醒午觉再去”“洗完衣服”“噢,对不起,噢,对不起”等,从母亲的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而惊惶地、连声地对“我”说“对不起”。
4.融情于景,表达情感。
引导学生感受到,当作者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融情于景的环境描写。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衬托出“我”的兴奋。
“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表现出眼看希望就要破灭时“我”的伤心。
5.综合运用,表达情感。
(1)在体会以上三种表达情感的方法的基础上,以第6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表达“我”的情感的。
(2)在充分交流第6自然段的基础上,再次朗读文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梳理作者表达心情的基本方法: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自然地表达情感。
(三)对比阅读,感知情感表达方式的异同。
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想想它们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试着完成下面的学习单。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自主完成表格,全班交流。
(四)课后小练笔。
结合以上学习的两篇情感真挚流露的课文,在课堂上展开交流讨论,回想生活中的点滴动人瞬间,进行小练笔,抒发真情实感。
活动二:寻·课外文本拓展阅读
(一)课前汇报,交流收获。
学生结合自主学习单,汇报交流前期的学习成果,展开交流,并结合案例分享自己喜欢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方法。
(二)链接课外文本,拓展阅读范围。
1.走近作家人生,赏读经典佳作。
《那个星期天》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文章细腻而生动的情感变化表达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走近作家史铁生的一生,我们会对生命沉淀有更深刻的感悟与思考。
生活是无法逃避的生老病死,是无法剥离的酸甜苦辣,是交织在一起的幸与不幸,是一地鸡毛的柴米油盐,甚至是我们极度讨厌却又不得不忍受的一切。
这样的生活,双腿瘫痪、一身疾病的史铁生怎么从中去感受到美好,怎么去热爱?他对这生活投来长久的凝视,从苦难里也看到了恩典,《我与地坛》就是他凝视与思索的一个结晶。
2.组内研讨探究,连接情感体验。
文中共出现3次景物描写,找出并分析“我”的精神成长与地坛有怎样的联系?
3.梳理收获,教师总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
精读《我与地坛》中的景物描写,走近作者为“主观情感”而创设的心灵世界,从景物变化中感受作者由绝望至豁达的心路历程。
(三)整本书阅读导读,引发情感共鸣。
1.介绍书籍,引起兴趣。
(1)学生自主汇报,交流预习成果。
(2)补充背景资料,了解故事内容。
(3)结合读书思考,交流分享感受。
(4)引入电影片段,整体感知名著。
2.借助表格,推动阅读任务。
在阅读的过程中,梳理书中主要人物情感表达的相关内容。
3.最打动我的故事分享会。
(1)组内相互交流最动人的故事,并阐述原因。
(2)表达的角度:交流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感情的。
(3)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通过课本剧表演、讲故事、续写故事等方式分享感悟。
活动三:忆·生活中的难忘瞬间
(一)播放公益广告,呈现生活中的动人瞬间。
(二)结合视频内容,分享难忘瞬间。
结合课前的调查问卷,搜集回忆成长的道路上最动人的故事,如果有视频、照片等资料,可以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将时间定格在这一瞬间,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三)初试身手,交流感悟。
1.对话交流,借景抒情。
结合本单元学习的两篇动人的文章,浏览“初试身手”的内容,体会一下课文所给的例子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集体交流,总结点拨。
心情好:花儿微笑,鸟儿欢唱。
心情不好:天灰蒙蒙,花儿耷拉着脑袋,鸟儿喳喳讥笑。
教师总结:这就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四)完成练笔,结合经历,抒发情感。
任务三:渲染岁月里的真情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内容,交流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2.选择合适的内容,把内容写具体。
3.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习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