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现代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作者:王国年
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9期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从来不是本土的一种文艺思潮,而是外来的思想与中国文化碰撞的产物,它一开始就带有了中国自己的特点,文章主要探索浪漫主义思潮在现代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
关键词: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表现形式
浪漫主义文学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在十九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
浪漫主义文学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拨,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理念的发扬和继承;它和随后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时期文学的两大体系,对后来的现代和后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从来不是本土的一种文艺思潮,而是外来的思想与中国文化碰撞的产物,它一开始就带有了种种不纯正的因素,甚至被那些代表浪漫派的作家本身所误解。
在五四时期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外来的思潮更是带有了救国的功利性。
文章主要探索浪漫主义思潮在现代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郭沫若的诗学人生
纵观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至今,产生了不少浪漫主义的作家,同时也诞生了许许多多的富有浪漫主义特点的文学作品。
这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有郭沫若、郁达夫、沈从文等。
“异军突起”的创造社,被称为浪漫主义的代表阵地。
大诗人郭沫若就是创造社的中坚力量。
纵观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可以说,郭沫若确实是“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
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就是以浪漫主义为基准的。
郭沫若在日本读书时期就接触了歌德的《诗与真》等著作,这位他后来广泛接受浪漫主义的影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五四运动与德国的‘狂飘突起运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种情绪在郭沫若的内心引起了共鸣。
于是,郭沫若开始进一步接触、学习了歌德的长诗《浮士德》第一部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中,郭沫若指出,主情主义第二、泛神思想、对于自然的赞美、对于原始生活的景仰以及对于小儿的尊崇,这些在情感上引起了他的共鸣。
在这里,除了一种泛神论的思想之外,其实质都是浪漫主义精神的另一种表达。
当然,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观除了青年歌德之外还有其他的来源,还有一部分功劳要归到中国的五四
时期。
郭沫若既受到了西方作家如歌德、海涅、雪莱、拜伦等人的浪漫主义作品深刻影响,同时也受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熏陶。
如:屈原、李白等伟大浪漫主义诗人诗作的影响等等。
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历史背景下,郭沫若的的现代审美意识和文艺观在新的时代中,具有独特的主观性和情感性的特点。
“文艺的本质是主观的、表现的,而不是没我的、摹仿的” 。
于是,这就形成了他的浪漫主义文学观念。
二、郁达夫、沈从文的自然人生
对郁达夫影响最大的感伤主义作家,是法国的卢梭。
他主张“返回自然”,崇尚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文学创作多因不能很好地运用理性,而使作品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因对现实感到不满而选择回归大自然。
其实,这也是郁达夫的作品中弥漫的一种淡淡的自然主义的色彩。
郁达夫突出地运用了主观抒情的方式,细致地描绘了大自然的景物,以寄予自己丰富的情感表达。
自然主义在郁达夫作品中的诞生也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风铃》、《沉沦》、《迷羊》、《南迁》等,郁达夫写出了多篇具有自然主义文学特征的作品。
这与他的特质是相符的:崇尚自由、强调自我、注重“真”与“情”的大胆表达。
沈从文本人自称是30年代“最后一个浪漫派”。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带有如下的特点:亲近大自然,亲近乡土,讴歌田园生活,以理想和诗意来对抗世俗。
因而,可以说,沈从文是30年代田园牧歌式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创作给我们建构了一个浪漫、抒情的田园世界。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十分注重对乡土田园生活的描写,而在这些作品中,又以他的“湘西世界”最突出。
他的作品中渗透着的乡村生命的美丽、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人回归自然的人生观等,使得“湘西”一词成了一个独特的代名词,即:代表淳朴的乡土气息、代表人性的回归。
从内容上来看,沈从文对乡土的描写,除了现代社会对于湘西这样的社会的压迫以及乡村固有的生活方式的解体之外,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沈从文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另辟了一块土地,将破碎的灵魂以及对于乡土的种种依恋,付诸笔端,建构出了一个超然于世的“桃花源”。
总之,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相比,我国“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只持续了短短的几年。
究其原因,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是其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带来的,但是在我国,中国广袤的大地更多的却是以农业为主,这样的工业化水平难以长久的支撑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因此,随着革命文学的蓬勃兴起和左联的成立,1937年,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思想在周扬那里开始形成,作为50年代官方意识形态的一部分,“革命浪漫主义”被固化在与“革命现实主义”的“结合”之中,深刻的决定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最终命运。
参考文献:
[1]凌宇. 沈从文传:生命之火长明[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2](美)拉斯顿. 浪漫主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刘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视域与形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刘洪涛,杨瑞仁编. 沈从文研究资料(上、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