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备考卷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

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

《礼记》记载:“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②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

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敦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立即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

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

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③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敞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

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

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这一民间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

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并帮助官府征收商税。

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

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
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④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朝《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市场的不断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专门设立了行会这一一官方机构,并引入行会管理办法。

D.针对故意出售有毒肺肉而致人死亡的情况,唐、宋两代在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细节上作出了完全相同的规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错。

原文是“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敦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立即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可见,汉朝《二年律令》的处罚对象包括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C.“设立了行会这一官方机构”错。

原文是“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所以,行会是“民间组织”,而非“官方机构”。

D.“在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细节上作出了完全相同的规定”错。

原文是“唐朝《唐律》规定:‘……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

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可见,唐、宋两代在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上都作出了的规定,但是唐代规定的更细致,宋代只是说笼统地说严惩,并没有唐代细致的规定。

故选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时间为序,谈及四个朝代食品安全的监管策略,这对现今我国构建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B.第①段运用引用论证法,以《礼记》中对周代食品交易的相关记载来论证周代统治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C.第②段将汉唐时期为保障食品安全而制定的法令条文进行对比,进一步论述了唐代食品交易活动的频繁。

D.第③段列举不法商人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行为,以此论述宋代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进行对比”错,“进一步论述了唐代食品交易活动的频繁”错。

第②段运用举例论证,举汉唐时为保障食品安全而制定的法令条文内容,阐述汉唐时代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相应的规定,表明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故选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律》将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较为详尽周密。

B.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到宋代形成了完全由政府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C.宋代商人们按照经营类别组成不同的行会组织,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相关费用是行会的职责之一。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形成了完全由政府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错。

原文第③段提及“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0年12月12日,为纪念《巴黎协定》五周年,进一步动员国际社会加强气候行动和推进国际合作,联合国及有关国家倡议举办了2020气候雄心峰会。

2020年9月,中国首次提出了“2060碳中和”目标,与2030年碳排放达峰共同组成“30·60目标”。

与此同时,欧盟、日本、韩国等主要经济体也在2020年相继宣布要在2050年前后实现“碳中和”,其他近110个国家也都做出了同样的零碳承诺,这意味着21世纪第三个十年绿色可持续经济
低碳竞争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基调。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和国家对绿色项目的支持,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被倒逼在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进行绿色升级转型。

相比之下,绿色金融法律与相关政策配套有些滞后。

2020年10月29日,《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通过,作为全国首部绿色金融法规,它为我国绿色金融法律与标准体系的完善迈出了重要一步。

(摘编自刘锦涛《“全球绿色低碳经济之战”打响》)材料二:
绿色贸易壁垒应用广泛,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如欧盟提高了进口茶叶的安全及卫生标准,对其中农药残留检查极其严格,比原标准高出100~200倍。

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科技水平,制定严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而且其标准不仅针对最终产品,还要涉及产品的原材料、生产过程、包装、使用和废弃后对环境的影响等多方面。

绿色贸易壁垒有善意与恶意之分。

恶意绿色壁垒严重违背了WTO的基本原则,极大地破坏和扭曲了公平贸易的理念。

这种壁垒应该受到世界范围的抵制和讨伐。

善意的绿色壁垒,是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的积极响应。

例如,《关于破坏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署,使原使用氟利昂的制冷设备、冰箱、各类化妆品等逐步退出市场。

(摘编自邢飞龙《绿色壁垒拦路虎还是加速器?》)材料三:
截至2019年底,我国碳强度比2015年下降18.2%,提前完成“十三五”约束性目标任务。

但不可否认,实现2030年达峰目标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绝非易事。

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

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发展非化石能源、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

加大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力度,改变公众传统的消费理念和习惯,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等。

而推动这些重大变革,离不开工信、交通、电力、金融、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努力。

比如,在能源结构转换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煤炭采掘等高碳产业链中的传统产业工人的转移问题。

一方面,要为这些传统产业工人提供培训的机会,帮助其顺利转岗;另一方面,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转岗困难的老职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摘编自李莹《降碳减排需要各行业各部门拧成一股绳》)材料四:
模拟研究显示,2021年~2030年期间,我国投资到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设备制造、新能源发电、绿色建筑、智能电网等绿色低碳产业总投资约8.5万亿元,累计拉动绿色低碳产业产值增加14万亿元,累计创造GDP增长约10.9万亿元,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约120万个。

达峰行动带动的绿色低碳产业投入产出比为1.28(即达峰行动投资1元将带来GDP增加1.28元),高于传统基建产业(约1.20),略低于新基建产业(约1.30),有利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但与此同时在新发展格局下,出口明显减少,为了拉动经济,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必然会转为以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为导向的经济模式。

这就意味着有可能需要增加更多电力,增加更多钢筋、水泥、玻璃、化工等产品消耗,也就意味着碳排放压力增大。

另外,产业在国内转移将带来碳排放转移。

本来要转移出去的高碳产业,有可能逐渐转移到中西部。

(摘编自蒋洪强等《通过碳达峰行动构建新发展格局》)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多数国家相继宣布“碳中和”或做出零碳承诺,意味着全球经济进入了以绿色可持续经济低碳竞争为主基调的新格局。

B.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的不同,在贸易和环境问题上仍存在着矛盾,对绿色贸易壁垒仍有争议。

C.2019年我国碳强度比2015年大幅下降,提前完成“十三五”约束性目标,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D.降低碳排放强度,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靠生态环境部门的努力,还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最终实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意味着全球经济进入了以绿色可持续经济低碳竞争为主基调的新格局”错误。

从原文“其他近110个国家也都做出了同样的零碳承诺,这意味着21世纪第三个十年绿色可持续经济低碳竞争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基调”来看,“进入了”说法有误,根据文本“将成为”可知。

故选A。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3分)()
A.随着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国际社会通过建立订立国际协定及规则、发表宣言等形式形成了多国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机制。

B.《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是我国首部绿色金融法规,是我国为改变绿色金融法律与相关政策配套滞后做出的积极探索。

C.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绝非易事,一方面传统产业工人需要转岗,同时新发展格局下短期内可能增加碳排放压力的风险。

D.随着我国“30·60目标”的提出,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加快,
绿色低碳产业迎来了发展契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一方面传统产业工人需要转岗”错误。

“传统产业工人”说法有误,根据文本“可能会涉及煤炭采掘等高碳产业链中的传统产业工人的转移问题”可知,选项扩大范围。

故选C。

6.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中国实施“碳达峰行动”有哪些方面的重要意义?(6分)
【参考答案】①中国实施“碳达峰行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②中国实施“碳达峰行动”有利于改变公众传统的消费理念和习惯,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

③中国实施“碳达峰行动”有利于中国企业克服绿色贸易壁垒,积极参与国际低碳竞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和国家对绿色项目的支持,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被倒逼在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进行绿色升级转型”分析可知,中国实施“碳达峰行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由“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发展非化石能源、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

加大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力度,改变公众传统的消费理念和习惯,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等”分析可知,中国实施“碳达峰行动”有利于改变公众传统的消费理念和习惯,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

由“达峰行动带动的绿色低碳产业投入产出比为1.28(即达峰行动投资1元将带来GDP增加1.28元),高于传统基建产业(约1.20),略低于新基建产业(约1.30),有利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其他近110个国家也都做出了同样的零碳承诺,这意味着21世纪第三个十年绿色可持续经济低碳竞争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分析可知,中国实施“碳达峰行动”有利于中国企业克服绿色贸易壁垒,积极参与国际低碳竞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草原的样子
赵瑜
①在草原上自驾,大多数时间道路上没有车子。

②路两边的草原只属于我们,那草原的样子只能被我们描述。

草原的草,一开始是低矮的,离呼和浩特越远,那草便越旺盛。

草原的阔大像一首长诗,足以容得下一个人写上十年。

③我发现,草原是分段落的。

一段是浓的,一段是淡的。

浓的大多人烟稀少,草和鸟类
繁多,自由生长的草将草甸填满,又爬坡,将丘陵和山坡填满,再然后,草扑向天空,向更远处行走。

④草被风吹远,被鸟儿迁移,被大雨或河流卷走。

草生出更多的草,草与草交谈、战争、联姻。

草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它们受制于马蹄、牛羊和人类的汽车,也受制于大风、雨水和温度。

⑤草原深处,牛羊多了起来。

有时候,一队牛群过马路,它们悠闲地相互蹭着身体,几辆汽车停下来,人们下车,争相给几头淘气的牛拍照,那些牛的眼睛里有更加丰富的内容。

我有时想,这些吃草长大的动物,它们的命运并不好,大多成了人类的食物。

然而,它们在草原上吃草的姿势是那么安静、迷人,仿佛是一个深陷故事的读者,低着头,久久才抬眼看一下天空。

⑥草原上的天空是低的,低到云朵的上面,感觉云是草生出来的,在草原上跑来跑去,而天空是贪婪的,想偷听云彩的谈话,低下来,再低下来。

然后,天空和草地融为一体。

⑦草原上常有大片大片的野花,远看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被草的绿淹没;等到近处,会发现,那些花大多是热烈的深色花朵。

有些花大概有飞翔的理想,像蒲公英,长到一定的大小,风一吹,离开了茎叶,在草原上飞起来。

它们和鸟叫声一起,让草原成为一个有故事的空间。

⑧有些花艳丽到极致,在这样偏僻且庞大的孤独里开放,让人觉得忧伤。

用识花软件来看它们,一一知道了它们的名字——马兰花、柳兰花、芍药花、狼毒花、金莲花、山丹花……这些藏在草原上的花朵,它们的一生是一个隐居的故事。

又或者,尘世中大多数人的一生,也不过像草原上的一朵野花那样,被杂草般的世事包围着,即使有那么一段时间开出了艳丽的花,却也未必能被人看到。

这样想来,便觉得通顺了、安慰了。

世间的事,不过是仿生的。

这些花朵,或者那些平淡的人生过往,只要有草原上的风吹着,有鸟叫声伴随着,便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有意义的。

⑨被草原包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我想到了钢琴,风吹过草原的时候,琴键舒缓地奏响,阔大,又有秩序感。

⑩草原和大海不同。

大海不论白天晚上都是危险的,大海可以吞噬一个人的抒情。

而草原不会,最起码白天不会,白天的草原,是云和风的舞台,是野花和虫子的舞台,是群鸟和鹰的舞台,是牛羊和马匹的舞台。

晚上的时候,草原温度降低,甚至会有野兽出没,或许是危险的。

⑪草原和大海又是相同的,因为,它们都属于交响乐,都属于以钢琴为主奏乐器的交响
乐。

站在草原上时,我脑海里回响的音乐是久石让的钢琴曲,虫鸣声像小提琴,风声是大提琴,野花的花瓣在风中凋落的声音则像一声竹箫,淡远、深情。

⑫然而,草原上,更多的是远方。

没有建筑,没有人类社会的烟火和灯光,没有污染,没有噪声,没有红绿灯,没有垃圾箱和广告牌,有的,只是远方。

⑬海子在一首诗中这样写草原: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⑭没来过草原的人读这首诗,总觉得海子的思维过于跳跃,不及物,有些玄妙。

而在草原上读这首诗,发现每一个字都是草原上长出来的。

⑮在锡林郭勒草原、在阿尔山草原、在呼伦贝尔草原,我都被草原上的风教育,我看到比远方更远的空间,它们仿佛永远无法抵达,那是神居住的地方,又或者,那是词语居住的地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拟人手法描写草原中浓的“段落”,“填满”“爬坡”“扑向”“行走”等词,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草原上的草自由、繁茂的特点。

B.作者自驾来到草原,看到草原景色,悠闲的牛羊、低空中的云、大片大片的野花等,流露出对草原的喜欢与向往以及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C.文章描写草原时从同与不同的角度将其与大海进行对比,从不同视角描写草原,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鲜明呈现了作者对草原的情感。

D.文章写草原上更多的是远方,远方没有建筑,没有人类社会的烟火和灯光,没有污染等等,“远方”寄寓深远,象征美好生活、理想境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对城市生活的厌倦”无中生有。

文章第⑤段描写了悠闲的牛羊和它们安静、迷人的吃草姿势,第⑥段描写了低空中顽皮奔跑的云,第⑦段描写了草原上大片大片的野花,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喜欢与向往;第2段中的“没有建筑,没有人类社会的烟火和灯光,没有污染,没有噪声,没有红绿灯,没有垃圾箱和广告牌”只是为了突出强调草原的阔大,更多的是远方,并非是为了表达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故选B。

8.本文语言优美雅致,请结合第⑪段从句式和修辞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6分)
【参考答案】(1)句式上,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相结合,使文章既有整饬之美,又有摇曳变化之姿,美观雅致。

(2)修辞上,把草原的声音比作交响乐,把其他声者比作各种乐器的声音,同时运用比喻和排比,优美生动,富有气势,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从句式上:“草原和大海又是相同的,因为,它们都属于交响乐”长短句交错,“虫鸣声像小提琴,风声是大提琴,野花的花瓣在风中凋落的声音则像一声竹箫,淡远、深情”整句与散句相结合。

句式灵活多变,使得文章既有整饬之美,又有摇曳变化之姿,美观雅致。

修辞上:“它们都属于交响乐”把草原的声音比作交响乐;“虫鸣声像小提琴,风声是大提琴,野花的花瓣在风中凋落的声音则像一声竹箫,淡远、深情”分别把虫鸣声、风声与花瓣凋落声比作小提琴、大提琴与竹箫的声音,三个比喻句同时又构成排比,极具气势,作者对草原声音的描写流露出对草原的赞美。

根据以上分析,句式方面从长短句交错、整散句结合来回答,修辞方面从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回答,组织答案时需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9.文章是如何逐层描写“草原的样子”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1-8)先写“我”所看到的草原的样子:草原的草、深处的牛羊、低空的云、各种野花,寄寓了对草原的喜爱之情;②(9-11)接着从“我”被草原包围的感受来写草原的样子,突出“我”对草原的赞美之情;③(12-15)最后从想象草原的远方来写草原的样子,流露出“我”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以及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题干要求“文章是如何逐层描写‘草原的样子’并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首先通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然后分析概括每一层的内容,最后按照“首先、接着、最后”的顺序整合答案。

根据文章的题目“草原的样子”可知,文章重点描写的是草原的样子,所以可以此为线索,对文章进行分层。

第一层:根据第②段“那草原的样子只能被我们描述”可知,文章先描述“我”所看到的草原的样子,第③-⑧段具体描述了“我”看到的草原,包括草原的色彩、草、牛羊、天空与云、野花,充满了对草原的喜爱。

第二层:根据第⑨段“被草原包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可知,文章接着写“我”被草原包围的感受,第⑩-⑪段分别从草原与大海的同与不同两方面来写“我”的感受,通过“大海可以吞噬一个人的抒情。

而草原不会”“站在草原上时,我脑海里回响的音乐是久石让的钢琴曲”“淡远、深情”可知,充满了对草原的赞美。

第三层:根据第⑫段“然而,草原上,更多的是远方”可知,文章最后从想象草原远方的样子来写,认为草原的远方仿佛永远无法抵达,流露出“我”对草原远方的向往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步骤3:组织答案,规范作答。

根据以上分析,分别从看到的样子、感受到的样子、想象远方的样子三方面组织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