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评课稿(精选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评课稿(精选9篇)
高中语文评课稿篇一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发展源远流长。
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无比珍贵的文化财富。
作为炎黄子孙,责无旁贷,理应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财富。
学校在这一方面担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
教师就是传承文化的使者。
教材里收录的都是经典的千古流传的诗歌,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诗歌,并学会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能够独立欣赏其他诗歌。
今天观看了张海岩老师的教学录像,我感触很深,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在教学时,更多的代替学生分析诗歌,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诗的内容。
自己的教学还是一种传统的灌输式的。
张老师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走进文本之中。
如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从吟诗中体会是诗人的'情感。
还让学生相互讨论,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扫除诗歌字词上的障碍。
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老师没有急于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思考寻找。
这一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正在受益。
反思自己的教学,总是觉得自己事先也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可实际操作起来事与愿违,学生有时启而不发,或者说得离题万里,风马牛不相及。
自己在一旁非常着急,倒不如一股脑的讲出来痛苦。
这种困惑时常伴随我,也想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今天收看张老师的录像,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了。
以后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切不可期望过高,急于求成。
高中语文评课稿篇二
4月一qi号,有幸连听了由我们新教师中一位优秀的同仁郭xx老师执教的《桥》,让我们大开眼界,学有收获。
这里我想着重来谈谈听了郭老师执教的《桥》后的一些个人的学习体会。
郭老师的这整堂课的构思非常的完整、巧妙。
虽然是新教师,课堂上展现出来的却是她成熟、老练的一面,完全不见生涩,令人佩服,基本上课堂处理的无可挑剔,亮点多多,显示出教师对教材、课堂与学生的良好把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郭老师的课堂上,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比如正式导课之前,郭老师就播放了一段关于山洪灾害的录象,这真实可怕的山洪镜头马上把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都拉入了这种氛围中。
同时叶老师让学生在滋生情感之后给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谈谈自己的感受,非常巧妙的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营造了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紧张气氛,奠定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基调。
再如郭老师在后来教学中,两次运用音乐渲染,这音乐选的也十分巧妙,不是普通的背景音乐,一是山洪爆发时的声音,二是温柔凄婉的配乐,适时出示,恰当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音乐中的情境,读有味,说有情。
二对话文本,以情育情
本堂课的又一大亮点,就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郭老师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比如在交流描写洪水的句子这个环节中,郭老师请学生划出句子后指名交流后谈对洪水的感受,学生说是“凶猛的,危急人民生命安全的……”接下来郭老师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
接触这些文字,在练读中体会洪水的凶猛,并通过个别展示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交流读,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一次又一次的接触文本。
这时我想学生对这洪水的认识以不仅是开始时那段录象所带来的,而是他们自己在与文本的次次对话中所带来的体验,文字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滋育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读的入情。
同时教师又利用自己的情感,投入的导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师生配合读中,再次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三抓词品句,读中升情
本堂课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
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
在这里,还要讲的是郭老师提问设计也很有效,利用几个大的问题去统领整堂课的教学。
然后又把解决这些大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词语的品读中去。
比如郭老师抓住“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这一大问题,让学生划出句子,读读说说。
并抓句几个重点的。
句子,以及其中重点的词语,引领学生深入的思考,品味。
如抓住“冲推揪”等词体会老汉的办事果断,到他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学生的感悟在这详尽的品读中,层层递进。
同时郭老师还把品词与“写写练练”相结合,比如抓“揪”字让学生写一写,为揪字做注释,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文字的魅力,感受文字背后藏着的意韵,使他们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
要说这堂课觉得还可商榷的地方,只有几个小细节:
1、“揪”字这里的教学提问有些模糊,学生的回答也就显模糊,“老汉揪出的是什么?”(指好的还是坏的?)
2、老汉的形象似乎解读的不够丰满,作为一个D员的形象很突出,而他的父亲形象,他与儿子的父子之爱,是也是也应该讲一讲,使老汉显得更有血有肉。
总之,郭老师的这堂课亮点十分突出,课堂有起有伏,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都很投入。
教师教态自然,能及时评价学生,多鼓励性语言,富有激情,良好互动。
在扎实的品读中,结合说话,写话,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又回归朗读,读的有层次,有感悟,有深情。
阅读教学做到了情境交融,难能可贵。
高中语文评课稿篇三
对于高中生,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让他们见所未见的东西,闻所未闻的东西。
应该汁多肉丰,让他们在这堂课中真正汲取到知识的、文学的、情感价值的和人生观方面的东西。
总体上说,张老师所讲苏轼的《定风波》,有三个可说之处:
1、对新课标的研究有深度。
尤其是在体现新课标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表现突出。
2、注重课堂的实效性。
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并做到让每一位学生一节课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3、师生交流充分且教学过程流畅。
对教学过程的详细琢磨和精心设计,表现了教师良好的。
语文素养和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纯熟的驾驭能力。
张老师所讲的内容是苏轼的《定风波》,内容很少,全词仅仅62个字,而对于苏轼,大家又都很熟悉,如果仅仅就这首词来赏析的话,这堂课就会没有厚度,不够充实;而如果我们一堂课交给学生很多的话,对所交的所有内容学生都只会识其皮毛,难求甚解。
张老师的课,抓住苏轼的旷达重点讲透,让学生在学了这首词,真正理解了苏轼的旷达之后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读懂其他同类的苏轼的词。
把课堂赏析部分分成这样几步:先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眼前风雨的从容;再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从容,在讲述这一点时重点介绍苏轼坎坷多磨难的经历,让学生看到苏轼经历的风雨之多;经历这么多的磨难为何还能做到从容应对呢?自然引导学生看到了苏轼无风雨夜无晴的人生境界,即旷
达思想。
至此,主旨毕现,但就此停止的话,学生对于苏轼的旷达依然停留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上,是不深入不透彻的。
于是在此处张老师借用苏轼的其他词句让学生看到苏轼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一个渴望建功立业心系天下的苏轼。
联系苏轼经历的重重磨难和环海沉浮,让学生领会到苏轼的旷达实质上是历经磨难志不得伸的沧桑,是忍下眼泪亮给我们的坚强。
那么到此学生应该能够真正理解苏轼的旷达了。
而且学生又见到了苏轼不少其他的词句,知识面扩宽了,课堂也丰厚了。
如何使课堂流畅自然,循循善诱,逐步加深?在备课中,我做了多种设计,也做了多个否定。
河蚌痛苦的眼泪孕育了闪亮的珍珠,苏轼一路坎坷一路歌,阅读苏轼中思路逐步清晰。
高中语文评课稿篇四
听了王老师的《黄英》这一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
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
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一节课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
2、从学科特点观: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3、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4、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5、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
从这一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
6、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7、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建议。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王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王老师的家常课,很朴实,非常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既体现教学的直看性,又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3、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三、一点思索。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入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
因为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
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
高中老师语文评课稿总结篇五
这次的远程研修,时间虽短,但是收获颇多,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给各位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内容丰富,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也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畅所欲言,专家指导老师也给与及时点评,把其他老师的优秀作品及时展现出来,可以说,这些天的阅读量是从来没有达到过的,收获也是巨大的,无论从知识,还是教学方法,都学到了很多,可以肯定地说,对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次的远程研修也给我很大启发,以后要加强学习。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如何顺利走进新课程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研修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有几点认识,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转变教育理念: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又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
在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指引下,各门学科的目标主要是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需要做准备,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学科知识的“专家”。
这种培养目标并没有使学生的能力发展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强化。
它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正是由于现行教育存在种。
种弊端,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我国没有培养出一个获诺贝尔奖的杰出人才;很显然,这种培养目标已远远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态度的形成、品德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
充分利用实地观察与调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几种学习方式,注重归纳学习与演绎学习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历史问题,形成主动学习历史的态度,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度重视史学的教育功能,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二、转变教学方式:
传统历史课的基本定位是以教师为主,即教师是主讲,而学生是主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它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少关注。
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压抑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逐渐丧失。
课堂教学丧失素质教育的功能,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抛弃落后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①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启发、质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做发现者、探索者。
②努力创设最佳情境,诸如角色模拟、情景创设、模仿制作等,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感受,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让学生做参与者、合作者。
③尊重每一位学生,决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看法、想法,使学生始终处于对知识的渴望、研究、探索问题的喜悦中,在不断探索中有所发现,在进一步
参与中发展自我,让学生做自主者、探究者。
三、转变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价是为了发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传统的评价方式,由于受“应试教育”的误导,教学评价基本上等同于考试,考试几乎成了教师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惟一方法。
其结果是学生的“成绩”提高了,记住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在简单的历史和现实问题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至于情感和价值观,则基本上没有得到培养和发展。
很显然,这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很不适应,所以,要真正搞好新课程的教学,历史教师必须转变评价方式。
①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认真把握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每一个环节。
在评价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特长,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集中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②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评价,不仅要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通过多种方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进行评价。
③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改变将纸笔测验作为惟一或主要的评价手段的现象,运用问卷评价、小论文、成长记录袋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发挥学生特长,使所有学生都应得到合适的机会来展现他们的才华和成就。
总之,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新的课程形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形象,而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照此要求,虽任重道远,却无限光荣,而我们的历史教师,惟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研究,才能担当起时代发展赋予的重任。
高中语文评课稿篇六
有幸聆听了于xx和钱xx两位优秀教师的精彩课堂同课异构《山谷中的谜底》,现就两节课谈一谈自我的收获:
如果让我用几个字来概括一下两位教师的课的话,于教师的课抓的全,钱教师的课掘的深。
于教师的这节课是一节极为扎实的常规课,整堂课紧紧围绕谜面谜底解谜的思路展开教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于燕教师确切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了解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
道理。
当学生对雪松的不屈不挠已有较深的印象后,于燕教师预设了一个小小的辩论有人读了课文的第三段以后说,雪松应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
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用辩论的方式帮忙学生进一步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策略。
钱教师对课文资料的挖掘深,使得学生的思维都紧紧围绕着课文资料拓展、发散,学到了扎实巩固的语文知识,对语言文字有较为深刻的感受。
学生在反复悟读中,读出雪松是在尽可能的去承受大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住的情景下才选择弯曲。
雪松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存活,是因为它学会了弯曲。
钱教师在诠释弯曲这个词时,不是狭隘的定义为一种斗争的行为策略,而是拓宽弯曲的内涵。
弯曲不是懦弱,只是暂时的退让,为的是寻找机会反弹以退为进。
教学时,钱教师思路清晰,引导恰如其分,课堂上精彩生成层出不穷,课上得有条不紊。
这节课的魅力所在不单单是钱教师对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设计,更在于钱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文化修养,以及驾驭课堂的本事都是令我们所折服的。
我们也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实践我校的两段四环,自主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助推自我的专业成长。
高中语文评课稿篇七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
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一三.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
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壹五.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1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一qi.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8.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1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20.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高中语文评课稿篇八
一、如沐春风,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再次听xxxx老师授课,真有如沐春风之感,这种感觉不是学生时代能有的。
在20年前,作为xx老师的学生,听她的课,最享受的是老师悦耳的声音,和蔼的教态,教学内容的生动有趣,对老师充满崇敬。
今天,当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认识,对文本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解读后,再次聆听xx老师的教诲,被深深感动了。
老师的声音依然那么甜美,教态依然那么和蔼,更重要的是教学形式与内容如此巧妙的融合,正是种融合,让人沉醉其中。
教学内容是“从孔子师生关系的角度解读论语,走近孔子”。
孔子的弟子往往比孔子小数十岁:子贡比孔子小31岁;颜渊比孔子小30岁;公西华比孔子小41岁。
但年龄无法造成鸿沟,孔子和学生间的平等、相知、互敬,是极其明显且难能可贵的。
而xx老师的课堂我也能感受到同样的教学氛围。
老师语调温和,面带笑容,眼神中饱含着对学生的信任与期待。
老师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