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题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总分:9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20分)
1.图中正在使用的机械,属于费力杠杆的有()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根据如图所示的几个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女孩搬起一个箱子,女孩对箱子做了功
B.司机费了很大的力也未能推动汽车,但司机对汽车做了功
C.吊车吊着货物水平移动一段距离,吊车对货物做了功
D.足球被踢出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过程中,运动员对足球做了功
3.利用四个相同的滑轮,组成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用同样的时间,
把质量相等的重物G提升了相同的高度,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甲、F乙,拉力
做的功分别为W甲、W乙,拉力的功率分别为P甲、P乙,机械效率分别是η甲、
η乙(忽略绳重与摩擦),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F甲<F乙η甲=η乙B.F甲>F乙η甲>η乙
C.W甲>W乙P甲>P乙D.W甲=W乙P甲=P乙
4.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时候,小明在均匀木板中间挖孔,孔中插一金属杆,
固定在铁架台上,木板可以围绕中间自由转动.每个钩码的质量为200g,A、
B、C、D、E、F为挂钩,已知AB=BO=OC=CD,ABOCD的连线与EDF的连
线垂直.现在B处挂两个钩码,D处挂一个钩码,木板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
所示).下列做法能使木板重新平衡的是()
A.在B、D两处各加挂一个钩码
B.在B处加挂2个钩码、F处加挂一个钩码
C.B处挂两个钩码不变,在E处加挂一个钩码
D.B处挂两个钩码不变,在F处加挂一个钩码
5.如图所示,质地均匀的圆柱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由实线位置匀速转到虚线所示位置,整个过程中,拉力F始终作用于A点且与OA保持垂直(OA为圆柱体横截面的直径),圆柱体在转动过程中不打滑.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拉力F逐渐变小
B.由于拉力F的力臂始终保持最长,拉力F始终保持最小值不变
C.拉力F逐渐变大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6.如图所示,用大小相等的拉力F,分别沿光滑的斜面
和粗糙的水平面拉木箱,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距离
S AB=S CD,比较两种情况下拉力F所做的功及其功率
()
A.AB段做功较多B.CD段做功较多
C.AB段与CD段做的功一样多D.AB段的功率比CD段的功率大
7.将一支内有弹簧的圆珠笔向下按压(如图),放手后笔会向上弹起一定高度.下
列关于该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向下按笔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小
B.向下按笔的过程中,笔的重力势能增大
C.笔向上弹起的过程中,笔的重力势能增大
D.笔向上弹起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增大
8.原长为l的橡皮筋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悬挂一个小钢球,将钢球从O点释放,钢球运动到A点后开始向上返回,O、A两点间距离为2l,如图所示.则能
反映钢球从O点运动到A点的过程中,其动能E随运动距离s变化的关系图象可
能是()
A .
B .
C .
D .
9.如图AOB是光滑轨道,A点的高度H大于B点的高度h,
让小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自由滑下,沿轨道AOB到达B点
后离开(不计空气阻力),则小球离开B点后的运动轨迹最
符合实际的是()
A.a B.b C.c D.d
10.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对a、b两液体加热(如
图甲),根据测得数据分别描绘出两液体的温度随
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在相同的时间内两液
体吸收的热量相等,不计液体热量散失,分别用
m a、m b、c a、c b表示a、b两液体的质量和比热容,
则结合图中信息作出的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若m a=m b,则c a>c b B.若m a=m b,则c a<c b
C.若c a=c b,则m a=m b D.若c a=c b,则m a>m 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1.如图是小楠练习书法时的简化图.写字时毛笔杆相当于____(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杠杆;手握笔的位置向上移动,则写字时所需的动力将___(选填“变
大”、“变小”或“不变”).
12.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简单机械.
(1)图1是家用手摇晾衣架,A、B 两滑轮中属于动滑轮的是_ ___;若
衣服和晾衣架的总重为240N,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及摩擦,静止时绳的
拉力F=____N.请你提出一种使用时提高手摇晾衣架机械效率的方法:
____.
(2)如图2所示,已知撬棒AD=1m,CD=BC=0.15m,石头垂直作用在
棒上的力是420N,若要撬动石头,则施加在撬棒A点的力至少是____N.
13.如图,轻杆OA可绕O点自由转动,用细线将15N的重物挂在A处,
小林在B处用竖直向上的拉力提住轻杆,OB和BA长度之比为3:5,下
列问题中,轻杆始终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
(1)此杠杆类型与____相同(选填“钓鱼竿”或“羊角锤”);
(2)拉力大小为____N;
(3)若仅增加物重,则拉力的变化量与物重的变化量之比为____;
(4)若拉力方向变为图中虚线所示方向,则拉力将变____.
14.如图所示,小刚欲将一袋粮食从地面抬到楼顶,在不计绳重和摩擦的情况下,
小刚用动滑轮把重40N的一袋粮食匀速提髙10m,他所用拉力为25N,则整个过程
中,小刚所做的有用功是____ J,总功是____J,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____;如果用
该动滑轮把重l00N的一袋粮食匀速提升相同高度,则这个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将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如图所示,一块厚度、密度均匀的长方形水泥板放在水平地面上,用一竖直向
上的力分别作用于水泥板的长或宽的一侧,欲使其一端抬离地面,则F甲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F乙.
16.如图所示,将一根弹簧和一只质量为1kg的金属球(球上有
一直小孔)套在铁架台的金属杆AB上面.现将小球提到B端后
松手,小球的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乙所示.
(1)压缩的弹簧可以将小球向上弹起,说明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____.
(2)小球离开弹簧后可以继续向上运动,但是小球每一次反弹的高度逐渐
变小,因为在此过程中小球的____转化为____.
(3)在整个过程中小球在____时动能最大.(选填t1、t2、t3)
17.小明在做“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特点”的实验时,用同一酒精灯分
别给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加热,可以认为单位时间内它们吸收的热量(相等/不相等)。
用实验测得的数据画出它们升高的温度ΔT 随时间t 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它们都是过原点的直线,即ΔT=kt。
温度升高ΔT1 过程中食用油吸收的热量(小于/ 等于/大于)水;用m 表示水的质量,c1 和c2 分别表示水和食用油的比热容,则两条直线k的比值k 水:k 煤油等于。
三、实验探究计算题(每图2分,每空1分,选择2分,共48分)
18.(4分)(1)小明在实验室研究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时,让小球从a点释放运动到d点的过程如图,请标出小球机械能最小的位置并涂黑.
(2)请在图上画出该滑轮组最省力的绕线方式.
19.(3分)图甲是打开的汽车后备箱盖,它被液压杆支撑(不计后备箱盖重).关箱盖时,它可看作一个杠杆,图乙是其简化图:O是支点,F2是液压杆作用在A点的阻力.请在图乙中画出:(1)阻力臂L2;
(2)在B点关上后备箱盖的最小动力F1及其力臂L1.
20.(10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1)实验开始时,杠杆的位置如图甲所示,调节_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在杠杆上直接测量_____.
(2)实验过程中,将钩码悬挂于图乙中A点,保持阻力、阻力臂不变,
在支点O右侧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动力),
使杠杆水平平衡,测出每一组动力臂L1和对应的动力F1,并记录在表
中.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系中绘制出L1与F1的图象,根据图象中
实验数据可知,当L1为0.6m时,F1为____N.
(3)实验中小明发现,保持杠杆处于水平平衡,当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方向偏离竖直方向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会变大,原因是____,实验中
小明使用弹簧测力计代替了钩码对总结实验结论的好处是。
(4)学习完“杠杆平衡条件”后,小明和小红来到公园玩翘翘板.
①当他们刚坐上翘翘板就发生了如图1所示的情形,为了使翘翘板在水平位置静止,他们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小明向___ ___(选填“左”或“右”)适当的移动;另一种方法是移动木板,使___ ___(选填“A”或“B”)成为翘翘板的支点.
次数
动力
F1/N
动力臂
L1/m
1 0.75 0.40
2 1.0 0.30
3 1.5 0.20
4 2.00 0.15
5 3.0 0.10
丙
乙
▲▲
②他们联想到民间的一种测量质量的工具﹣﹣杆秤(如图2).使用时,将待测物体挂在秤钩A上,用手拎住秤钮B(相当于支点),秤砣D在秤杆上移动,当杆秤水平平衡时就可以在秤杆上读出读数.他们想用杆秤测量一种液体的密度,已知小桶的容积是V,秤砣的质量为M0(小桶的质量忽略不计)
a.在小桶中装满这种液体,调节秤砣的位置,当杆秤平衡时,秤砣移动到E点.
b.用刻度尺测量AB的长度记为L1,测量BE的长度记为L2.则液体密度的表达式为___ ___.21.(9分)在“测量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明用如图所示的滑轮提升钩
码,改变钩码的数量,正确操作,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钩码重
G/N
钩码上升高度
h/cm
拉力
F/N
绳端移动的距离
s/cm
① 1.0 20.0 0.7 40.0
② 2.0 20.0 1.2 40.0
③ 3.0 20.0 1.7 40.0
(1)实验时,用手______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动滑轮下的钩码缓缓上
升.如加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测出的机械效率将偏______.
(2)第①次实验测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______.
(3)第③次实验时,钩码上升的速度为5cm/s,则拉力的功率为______W.小明又让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出拉力F的大小,其示数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7N.他这样做可以用来验证机械效率与有关。
(4)由表中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同一动滑轮,所提升物重增大,机械效
率将(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小明做完实验,通过和其他小组交流,了解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与动滑轮重G动有关系,接着她改变动滑轮重,提升同一物体进行多次实
验,获得数据并绘制出图象.由图象可知: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相同时,
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若不计绳重和摩擦,分析图象
中的A点可知,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为N.
22.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将小球A、B分别拉到与竖直方向成一定角度θ的位置,然后都由静止释放,当小球摆动到竖直位置时,将与静止在水平面上的木块C发生碰撞,木块都会在水平面上滑行一定距离后停止.图中的摆长L都相同,θ1<θ2,球A、B的质量分别为m A、m B(m A<m B).(7分)
(1)如图甲、乙所示,同时释放A、B,观察到它们并排摆动且始终相对静止,同时到达竖直位置.这表明两小球在摆动过程中的任一时刻的速度大小与小球的______无关.
(2)如图甲、乙所示,观察到B球能将木块C撞得更远,由此可得出结论:_______.
(3)图乙中小球B到达竖直位置时的速度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图丙中小球B到达竖直位置时的速度.图乙、丙所示,图丙中木块C滑行得更远些,由此可得出结论:______.(4)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小球不能每次都与木块撞正,导致木块转动,测量距离不准确,为了提高实验成功率,你的改进措施是______.(说出一种即可)(5)有同学在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将实验装置改进成如图丁所示,利用质量不同的铁球将弹簧压缩相同程度静止释放,撞击同一木块.该实验方案是否可行?答:_______,若他按此方案操作,他会看到的现象是:______.
23.(6分)小明想把重1000N的木箱A搬到高h=5m,长L=10m
的斜面上,如图所示.他站在斜面上,沿斜面向上用F=600N的
拉力使木箱A以v=0.2m/s的速度匀速从斜面底端拉到斜面顶
端.求:
(1)小明同学拉木箱的功率是多大?
(2)该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3)木箱A在斜面上匀速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大?
24.(9分)科技人员设计了一种可移动式太阳能水上漂浮房,它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不仅为人们到海滨旅游提供了方便,而且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某可移动式太阳能水上漂浮房的屋顶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接收太阳能的功率为9.0×103W,能为该房供应热水和在水上移动等提供能量.
(1)漂浮房冬暖夏凉,微风拂面,利用了水的______比较大的特性,晚上风是从______吹来(选填“海洋”或“陆地”)
(2)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这是通过______增大地面内能.
(3)若现有5位中学生从岸上进入漂浮房参观,则漂浮房受到的浮力将()
A.变大B.不变C.变小D.无法确定
(4)如图甲和乙是小明在离漂浮房远近不同的地方先后拍摄到的两张照片,从照片可以看出,小明是在______漂浮房(选填“靠近”或“远离”).
(5)若电池板吸收的太阳能只用来提供推动漂浮房前进所需的能量,漂浮房在平静的水面上以恒定功率沿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不变.从某一时刻开始,漂浮房受到水平方向的牵引力F随运动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t=50s后,漂浮房以2.5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在整个运动过程中:
①漂浮房受到的阻力大小为多少?
②太阳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为多少?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答题纸
(总分:9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1.、.
12.(1)、、;
(2).
13.(1);(2);(3);(4). 14.、、、.
15..
16.(1). (2)、;(3). 17.、、.
三、实验探究计算题(每图2分,每空1分,共48分)
18.19.
20.(1)、;
(2);
(3)、
;
(4)①、;②;
21.(1)、;
(2);
(3)、、;
(4);
(5)、.
22.(1);
(2);
(3)、;
(4);
(5)、.
23.
24. (1)、;
(2);
(3)();(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