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西学东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西学东渐
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刘卫仁
一、概念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等先进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二、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1.原因
(1)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西欧,科技文化逐步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2)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区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3)传教士东来,为传播天主教,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
(4)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科技文化逐步落后。
2.主要内容:传播天主教;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为传教服务)
3.主要方式:传教士传播;翻译著作等。
4.影响:
(1)对中国:给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使中国经济、文化融入世界。
(2)对西方:传教士将中国儒家经典文化带到西方,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3)对世界: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4)结果:西学东渐后因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清初统治者实施闭关锁国而走向衰落。
三、晚清民初的西学东渐——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1.时代背景:
(1)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先进。
①在两次工业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
②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得到确立与完善。
③近代以来西欧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民主科学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④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19世纪末以来自然科学获得了重大突破。
⑤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殖民扩张,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⑥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2)中国社会落后
①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曲折发展。
③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动,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④中国科技文化的远远落后于西方。
2.晚清民初(近代前期)西学东渐的历程
(1)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
(2)农民阶级洪仁玕《资政新篇》
(3)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5)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6)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三民主义
(7)资产阶级实业派——张謇“实业救国”
(8)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民主科学”
(9)无产阶级——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
近代前期西学东渐的历程注意掌握各位时期的时代背景(历史的观点:将其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分析)、基本主张(阶级的观点:阶级属性及其政治立场,包括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基本主张)、实践活动(唯物史观:历史事实及其重大活动)、结果影响(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的看待)
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对待传统文化和西学的态度。
(1)地主阶级:
顽固派:排斥西学,固守中国的传统文化。
抵抗派:承认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不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肯定传统文化,承认在器物上不如西方,主张中体西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把西方的基督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资政新篇》中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义和团运动:全面排斥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
(3)资产阶级
维新派:把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结合起来,利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提倡西学。
革命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结合了西方政治思想和儒家大同学说。
激进派:全面肯定西学,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进行反封建专制斗争;猛烈抨击、彻底批判、全面否定上层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利用下层传统文化进行反对儒家正统思想。
(4)无产阶级:批判、借鉴、学习西方文明中的优秀成分;对待传统文化是批判、继承、创新。
4.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从背景看:向西方学习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2)从学习的态度看: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由排斥到提倡学习。
(3)从学习的层次、轨迹看: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入。
(4)从学习的方式看:形式多样,既有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学书籍,聘请外籍教师,也有派遣出国留学、创办报刊等。
(5)从学习的模式看:由盲目照搬到有选择、有侧重,再到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6)从学习的内容看:内容丰富,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等。
(7)从学习的阶级阶层看:具有广泛性,多元化(多派并存)。
(8)从学习的结果看:影响深远,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观念更新、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例题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明时,中国政治上已明显比西方落后。
(清朝)康乾历称“盛世”,但生产力并无根本性进步,乾隆晚期,国运已现衰象。
几百年欧洲每个世纪都有创造。
中西发展趋势上差异,已十分昭然。
——陈乐民《欧洲与中国》材料二“1862年附设于总理衙门的京师同文馆,三十年间译著近两百种……延聘法国毕利干教授化学,英国德贞教授解剖学。
”“19世纪中期以后传入的西学,举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民主思想……统统展示在中国人面前……资产阶级新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政治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同传统文化进行着多角度、多层面的较量,并以其自身具有的相对高势能,不可逆转地占据了优势。
”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第3版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在政策和增长上经历了以1978年为界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慢于世界总体经济的增长。
1978年后效率提高和生产率显著改善。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试对中西社会从17世纪至19世纪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不同发展趋势加以比较。
(12分)
(2)据材料二,归纳晚清民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史实说明之。
(12分)
(3)结合材料三,说明“第一阶段中国慢于世界总体经济的增长”的政策因素。
(4分)
参考答案:
(1)(12分)①中国明清两朝在政治上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2分),而西方政治上逐渐确立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2分);
②中国在经济上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仍以自然经济为主,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分)西方则进行了工业革命,经济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并继续殖民扩张的道路(2分);
③中国在明末清初产生了批判继承儒家的思想,但影响并不广泛,明清中国社会的思想主流仍以理学为主体(2分);西方17 世纪末以来产生了启蒙思想,并影响广泛(2分)。
(2)(12分)特点:①西学的传播渠道多。
(2分)采用西式学堂;西学书籍;外籍教师;留学生等形式。
(2分)
②(4分)西学的内容更广泛。
(2分)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民主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等领域。
(2分)
③西学传播影响深刻。
(2分)促进了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促进近代化等。
(2分)
(每项特点和说明各2分,每个特点用两例史实说明,史实具体的也可。
)
(3)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缺乏对外经济交流。
(2分);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先后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造成经济建设的巨大破坏与曲折(2分)。
例题2 2014年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卷第21题
例题3 2014年泰州市第二次调研卷第22题
例题3 2014年南京市第二次模拟卷第2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