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石雕:宁夏文化的艺术珍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兰石雕:
宁夏文化的艺术珍品
图1 何立宁
峥嵘险峻的塞上名山贺兰山,曾历经沙场狼烟,饱含沧桑和悲怆,闻名于世的贺兰石便产自其中。

清雅莹润的贺兰石独具地域特色,质地均匀细密,雕刻而成的工艺品,既显塞北粗犷豪放的风格,又具江南细腻灵巧的神韵,集使用、观赏和收藏于一身,是宁夏独有的文化符号与艺术珍品。

工匠何立宁(图1),是一位贺兰石雕刻技艺的传承人,他以精细的刀工、新颖的俏色(雕刻技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作品,蜚声遐迩。

紫底绿彩 宁夏之宝
驶入距银川市30公里的滚钟口,举目西望,笔架山的悬崖峭壁上有一道岩层,仿佛紫云萦绕,贺兰石便出自这里。

亿万年沧海桑田的变迁,锻造了贺兰山巍峨粗犷的外貌,而它的精华,则镶嵌于海拔2 600米左右的悬崖上,是大自然经过
数亿年的磨炼而形成的精灵。

穿越贺兰山,走进银川市,开启探秘贺兰石华丽变身之旅,贺兰石“快刀手”何立宁的雕刻艺术工作室就在西夏区梧桐花园门口的一间门店里。

进入“贺兰石坊”工作室,何立宁停下手中的活计,热情地迎了上来,随着他的指点与讲解,琳琅满目的贺兰石作品瞬间“活”了起来,仿佛在无言地展现着旷世的风采。

各类作品中,有可握于掌中的袖珍篆刻章,有摆于案上的贺兰石砚,有立于门庭的半米多高的大型摆件。

设计题材上,青山绿水、花鸟鱼虫、神话传说无所不包;雕刻手法上,不乏做工精细的平雕、图案奇特的浮雕,乃至构思别致的镂空立体雕,多样广泛。

每一件都色彩斑斓,风格淳朴,造型逼真,形态各异,让人叹为观止。

(图2)
端详着一件件贺兰石作品,何立宁满含深情,
解开“快刀”的秘密。

何立宁拿出一块印章坯石料,提刀就来。

在他的刀下,一笔一画笔力挺进,笔走龙蛇一字见心,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只是两分多钟,毛主席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就跃然石上,46个字字体豪放,笔力遒劲,令人惊奇。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为了把这首词艺术地展现在贺兰石上,他在书法和刀法的结合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在石头上刻字,要会写书法,懂书法运笔。

”在多年的书法练习中,他的功力基础变得深厚。

他认为,刻字讲究“金石之气”,要将书法的“抑扬顿挫”完美地融入刀尖,只有这样在石头上刻字时,才能掌握力度大小,削石
如泥,刀落字成,得心应手刻出漂亮的字。

(图3)
“关于刀法,力度要掌控,刀锋讲切入,布刀要有‘刀断意连’的气势。

”何立宁将《清平乐·六盘山》全词46个字分解为447刀,逐笔细研,苦练功夫,并从传统雕刻中汲取精华,不断提升技艺。

何立宁认为,用刀如用墨,刻字须讲究弹性轻软,形貌要有骨骼血肉,方圆肥瘦兼容、浓淡枯润得当,这样雕刻的作品方显艺术生命力。

在3年多的练习中,刻破多少次手指,磨出多少个水疱,甚至石粒多少次迸进眼睛,何立宁已经记不清了。

回忆起创作的艰辛,他显得轻描淡写:“这行必须要有匠心,困难都是最平常的事。

”何立宁曾将毛主席的词《清平乐·六盘山》雕刻在一块长16厘米、宽3.5厘米、高0.9厘米的贺兰石面上,其中最大的字0.5厘米×0.5厘米、最小的字仅0.3厘米×0.5厘米,雕刻用时仅2分39秒。

图3 雕刻手法
图2 石雕作品
说起贺兰石雕的历史他颇为自豪,贺兰石为宁夏“五宝”(枸杞、甘草、发菜、滩羊皮和贺兰石)之首,称为“蓝宝”。

“紫底绿彩相辉映,晶润滑腻最上乘”,贺兰石褐紫、豆绿两色天然生成,紫中嵌绿,绿中附紫,相互掩映,对比强烈,因而又称“碧紫石”。

原石结构均匀,质地莹润,石上的花纹有玉带、云纹、眉子、石眼等不可多得的天然陪衬形状,雅趣天成,美妙多姿,经能工巧匠精心雕饰,每款作品色样都独一无二。

“色如端石微深紫,纹似金星细入肌。

”1963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来宁夏时曾这样评价贺兰石砚。

这产自宁夏的宝物贺兰石,刚柔相济、苍劲天成,正如宁夏人民朴实刚毅的气质。

雕刻达人 功夫了得
“刀哥”“刀神”这是网友们对何立宁的爱称,短视频里:何立宁不打底稿,快刀如飞,将一块平淡无奇的贺兰石雕刻成一片经络分明的“树叶”印纽。

在一枚贺兰石印纽立面上,飞刀劲舞,几刀下去就变出一条活灵活现的小蛇,堪称一绝。

这令人惊艳的技艺在网上传播后,因刀法奇绝,速度极快,迅速走红,引来众多网友围观。

“雕刻达人,功夫了得!”“心到无尽,手到极致!”网友们对何立宁的绝技极尽赞美之词。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只有亲眼所见,方能
图4 贺兰石篆刻《清平乐·六盘山》水冲环节
图5 《宁夏风情》印纽组雕
数十年研究书法刻字,他创作的雕刻作品已有上万件,在近年的深圳文博会、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现场,何立宁现场雕刻的诗词类作品成为最受欢迎的宁夏手工特色纪念品之一。

(图4)
俏色巧雕 宁夏入画
静坐在工作台前,何立宁在忘我地雕刻着,刀与石的碰触中,一盏灯、一把刀、一方石、一个人,成了这一刻最生动的画面。

他新创作的一组名为《宁夏风情》的印纽组雕(图5),分别刻上了西夏王陵、黄河楼、镇北堡等宁夏标志性景观。

他熟练地用一把刻刀,力度均匀地在石上刻画,随着一定角度的倾斜,细节在石面上呈现出来。

他说,不同的刃口,雕刻出来的效果不同。

他手边有十几把常用的刻刀,刃薄的,可以做细节的雕琢;刃宽的,有利于大面积地凿刻。

石屑飞舞中,即将完成的西夏王陵渐渐浮现,底座的紫色质地斑驳,仿佛遍布砾石和粗砂的地表,浮于其上的豆绿色被巧妙地刻画成远近两个王陵,细微到泥土质地和残破土堆的褶皱,都有着不同的变化。

何立宁欣赏着手中的作品分析道:贺兰石石质主要是紫绿两色,非常适合篆刻,通过俏色巧雕,可使不同颜色的石质分离,从而形成需要的图案。

“这组作品,就充分体现了俏色的奇妙。

”上面绿色刻成了景观,中间紫料刻成土地效果,最下面可篆刻名章、书画印章等。

“作品不光是
要写实,还要灵动。

”西夏王陵、镇北堡这些都是历史遗址,要配合这种沧桑的环境,才会更贴合实际,创作中要把美学、实际因素都考虑进去。

“没有不好的石头,只有不好的匠人。

”雕刻难,但“相石”更难。

所谓“相石”,就是根据石料本身形状、色彩、纹理等特点,设计最契合的作品。

而最考验创作者功底的,是雕刻过程中的相机行事。

在雕刻中,即使有了设计图,还是会“意外”频现,这也是贺兰石雕刻的乐趣所在。

有时候一层层刻下去,石头内部的颜色、材质未必与最初判断一致,所以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而惊喜只有在坚持创作中,才能获得。

“要让贺兰石具有新意美感,富有诗情画意,展现地方文化。

”如何用贺兰石表现贺兰文化,他想到了把文化和印章结合在一起。

贺兰石的传统题材多为龙、鹤、松、鱼等文化元素,面对时代的发展,何立宁感觉到雕刻风格、作品立意、题材选择不能因循守旧。

多年来,他致力于传承雕刻印纽文化,而旅游的兴起正在使西夏王陵、镇北堡等成为解读宁夏的独特符号。

《宁夏风情》正是在紧跟时代、不断创新中完成。

在此基础上,他又开发创作了微型贺兰砚(图6)、微型系列印纽等融合了宁夏的特色文字、自然风光、岩画古迹的作品,对促进贺兰石文化的传播和宁夏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想让我的作品讲述
时代,见证时代。

”何立宁说。

开始用贺兰石作为原材料进行雕刻,开始尝试创作高端精品印纽系列作品。

《十二生肖》《宁夏风情》《贺兰山岩画》(图8)等系列印纽组章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泛好评和欢迎,不仅弥补了贺兰石印章篆刻题材单一的问题,还提升了贺兰石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一把数寸长的刀、一双长满茧的手,将一块块深山顽石变成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贺兰石带着大自然质朴的灵性和漫长岁月的沉淀,从大山里来,因着手艺人的心血倾注,展现着创作者赋予的个性,讲述着光阴的故事,变成了值得品鉴的艺术品。

“如果说雕刻创作是有语言有生命力的,那么它的精妙之处在于雕刻者是否能够赋予雕塑作品动感的艺术画面。

”何立宁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赋予了作品新的形态、新的境界,也赋予了作品永恒的生命。

艺术与文化相得益彰,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题材和灵感,更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感。

“只有提高技艺,才能让家乡的宝石——贺兰石,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在多年的贺兰石雕刻创作中,何立宁不仅找到了自身价值,更找到了作为宁夏本土非遗传承人的历史使命,相信他会在这条艺术之路上越
走越远。

(编辑 高秋菊)
图6 微型贺兰砚
图7 贺兰石篆刻
图8 贺兰石岩画
“何氏刀法” 再写传奇
何立宁出生在一个金石世家。

祖父何全文,20世纪40年代就在宁夏省立民众教育馆任宣传干事,擅长书画及金石篆刻。

启蒙教育对他的影响颇深,何立宁从小跟着祖父学习书法、绘画及雕刻艺术,11岁时就已经能为邻居们刻日常所用的印章了,虽刻得简单质朴,却得到了一致夸赞,这让何立宁信心倍增。

家庭的熏陶和从小的磨炼,让何立宁对祖传的“何氏刀法”刻字技术运用自如。

20世纪90年代末,高中毕业后,他进入镇北堡西部影城,成为一名美工师,主要从事影视道具制作及置景工作,进一步夯实了美术功底,学习和磨炼了古建筑雕刻技艺。

此外,他还自学了书画和剪纸,正是这一时期的不断钻研和博采多学,融汇出了今天他刀下的传奇。

(图7)
随着宁夏旅游市场的升温,2003
年,何立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