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合集下载

一年级语文阳光教案范文——培养审美意识,提高作文水平

一年级语文阳光教案范文——培养审美意识,提高作文水平

一年级语文阳光精选教案范文——培养审美意识,提高作文水平作为学生,除了学习知识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需要培养,那就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还能够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

在一年级语文阳光精选教案中,老师们采用了很多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文字与图片的搭配。

图片能够很好地展现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能够引起人的共鸣和兴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而文字则是对图片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延伸,能够更好地展示作品的思想和内涵。

因此,文字与图片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词汇的选择。

词汇是作文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够很好地反映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而一个人的词汇量大小往往也是反映他的文化底蕴和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因此,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词汇的选择,引导学生通过多读优秀的作品和经典的文化著作,充实自己的内涵,积累更多的词汇,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水平和审美意识的目的。

此外,老师们也注重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中包括了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多个方面,都能够有效地影响到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水平。

为此,老师们引导学生多进行口语和笔试实践,在语音课上注重语音的模仿,通过模仿优秀的朗读者来提高语音的表达能力;在语文课上则注重整理语言的逻辑结构,以及运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老师们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

身边的美不仅包括了自然界的美和人文景观的美,也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以及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

通过观察身边的美,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美的内涵,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

在一年级语文阳光精选教案的教学中,老师们不仅注重了词汇的选择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更注重了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也会深刻地领悟到美的内涵和魅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作文水平。

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作文范本

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作文范本

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作文范本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一、引言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一年级时,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提供一个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并提供相应的作文范本供参考。

二、培养兴趣与开发创造力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始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如音乐、绘画、舞蹈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艺术特长。

例如,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邀请专业音乐家到校进行表演,并与学生进行互动。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音乐欣赏、打击乐演奏等活动,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并发展自己的音乐才能。

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海报、绘画和剪纸等形式,展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

三、学习欣赏与表达学生在培养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并进行表达。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如名画、经典音乐等,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与感悟。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并激发自己对艺术的创造力。

在艺术作文的教学中,可以提供一些范本,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例如,可以选择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培养创新思维与审美眼光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眼光。

学生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审视艺术作品,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创新演绎。

例如,可以给学生一首经典的音乐作品,要求学生自行改编演奏方式,发挥个人特长和创造力。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够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欣赏水平。

五、结语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至关重要。

在一年级学生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通过学习欣赏与表达的方式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审美眼光。

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力艺术教育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促进审美情趣的培养,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力。

第一,学校应该重视艺术教育的地位。

艺术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一堂课,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方式。

学校可以通过选拔有艺术潜力的学生,成立艺术特长班,提供更专业的培训,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艺术。

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各类艺术活动,如美术展览、音乐会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博物馆,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的魅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艺术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意识。

第三,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成立艺术社团,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戏剧社团,让学生参演话剧;成立合唱团,让学生参加合唱比赛。

在艺术实践中,学生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还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团队意识。

第四,学校可以引入艺术活动与课程融合。

比如,在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可以加入艺术元素,让学生通过艺术的方式学习知识。

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声乐或舞蹈等形式表达对诗词的理解;在学习几何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线条和颜色来表达几何概念。

通过艺术与学科的融合,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

第五,家庭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力。

家长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参观美术馆、音乐厅等艺术场所,让孩子接触更多的艺术作品和文化。

同时,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类艺术培训班,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发展艺术才能。

此外,家长还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之,艺术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素养是个体在审美方面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包括对美的感知、欣赏、评价和创造等。

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还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七年级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文体,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的重要素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默读等方式,整体感知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例如,在教授《春》这篇散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文中描绘春天景色的段落,感受作者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通过这样的诵读,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五彩斑斓,从而提高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再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皇帝、大臣、骗子等人物形象,让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去感受作者对人性的讽刺和批判,进而增强对社会美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利用多媒体、角色扮演、实地观察等。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音乐和视频,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和画面中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比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播放一段宁静的山水视频,配以悠扬的古典音乐,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营造的清幽之美。

角色扮演则能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作品中,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在学习《木兰诗》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木兰的言行举止,感受她的勇敢和坚毅之美。

在作文教学中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作文教学中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作文教学中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造力摘要:写作教学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写作个性是培养他们审美创造力最直接的体现。

通过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个性,来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即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同时也要激发创造意识和逐步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

关键词:作文培养学生创造力写作教学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写作个性是培养他们审美创造力最直接的体现。

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个性。

人的艺术视角历来都是多样的,他们具有一定的审美观,而且因人而异。

这种审美观可以把它看成是写作思维,它与数理思维不一样,具有多样性,教师应该注重尊重和引导学生的审美观。

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

当代中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尽管不很成熟,或许还不很正确,但是体现了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这是写作教学万万不能忽视的,也是培养学生写作个性的重要内容。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

正如美国人拉玛的所言:“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最主要的竞争力,没有创造性思维,势必会在竞争中失败。

”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作文题材要符合学生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年龄特点,以充分激发学生创造的需要和动机。

必须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作文训练的形式,达到培养创造力的目的。

一、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如细致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等等) 在课堂下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接触大自然、旅行参观、观察各种事物等多种形式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读写能力与其他必要能力协调发展,才能最终达到作文“自能”的目的!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克服只重视“导读、练笔”的单一性教学倾向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收益颇丰。

1、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创造作文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直觉思维是发明创造的先导,而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作文教学的情境,增进作文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创新教育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改革,创新为本。

江泽民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造教育是时代创新的支点和基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和核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紧扣语文的学科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有人说“语文教学永远是一种充满创新活力的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与自信,以美启真,促进学生思维的科学性,能够密切师生关系,从而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富有生气的教学环境,在构建学生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欲望创造意识是人的创造欲望和动力的来源,缺乏创造意识,一切审美创造都无从谈起。

在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训练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使学生在语文审美活动中认识到美大部分都是人的智慧创造的。

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罗马的神话,莎士比亚的戏剧,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强烈的创造欲望的激发,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比如在一次“抒写情亲”的作文训练中,我先有感情地朗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毯》,学生听后无不动容,在此氛围下顺势启发:文章何以如此感人?一阵讨论后,达成共识:至情文章泪写成,只有写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

接下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平凡而又伟大的父母之爱。

学生的心灵被深深触动,纷纷动笔,写出了不少“令眼眶发湿”的文章。

二、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学习创造美得技法只具备创造美的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使学生的这种审美意识深入一层,研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创造出美来的,进而使之学到创造美的艺术技法。

一些诗人善于用诗歌来表达他内在的激情和思想,凡是他感受到的,马上就能把它变成一首诗;这正如音乐家把他的感情变成乐曲,设计师把他的设计变成蓝图一样。

这种迅速把现实转变成美的能力是离不开技巧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12-11方法交流语文属语言艺术,有很强的感染力,它通过语言文字的生动描述把大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人类创造的艺术美再现出来。

我们必须让学生在语文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的同时,也在审美观上初步形成一种正确的审美判断能力。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立足教材,抓住突破口,深入发掘利用课本中的美育资源语文教材集古、今、中、外文化于一炉,所选入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

通过这些优美的课文的教学,不仅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语言文字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些优秀作品,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丰富学生的生活情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认识、鉴赏美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美、创造美的目的。

具体地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三点:1.发掘利用课文中的自然美资源课文中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具有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启示哲理、奋发精神等审美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中,一是可以采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目视、耳听、口诵、想象,使之产生“如临其境”的美好感觉,在审美的愉悦中潜移默化受到自然美的熏陶;二是启发学生以课文为例子,去观察、发现家乡的自然美,诉诸笔端,创造出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2.发掘和利用课文中的人物美资源人物美主要体现在人物的情操和人格上。

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或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或分析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或写读后感,引发学生对课文中美的人物产生敬慕之情,让闪光的人物形象占领学生的心灵,教会他们做人,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

3.发掘和利用课文中的语言美资源从诱发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入手,引导他们咀嚼词句,摘抄名言佳句,理解语言的内涵美和形式美,不断提高其欣赏语言的能力,指导学生在作文练习中模仿美、表现美,写出富有时代气息、文字通顺的美文来,培养其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要灵活运用多样化、形象化、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创造教学美的重要手段。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审美能力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欣赏和判断能力,它不仅涉及到艺术领域,还包括日常生活中对美的感知和理解。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还能够培养综合素养,培养他们对美的发现和创造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室的摆设和装饰,选用富有艺术感的教具和教材,让学生处在一个充满美的环境中。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引导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拓展他们的审美视野。

二、注重美感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感。

可以通过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欣赏与表演,让学生切身体验美的力量。

同时,教师还可以选用一些文学作品、名著来进行导读,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辞章之美、意境之美,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学审美能力。

三、多元化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要注重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绘画、剪纸、陶艺等手工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影视作品的欣赏和评论,培养他们对电影、电视剧的审美理解。

四、培养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观、建筑规划、艺术品等,培养他们对细节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剖析,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培养他们的审美眼光。

五、鼓励自主发现和创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发现和创造。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关美的任务,让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例如提交一张自己拍摄的美景照片、编写一首自己创作的诗歌等。

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学生可以不断提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并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写作教学中学生创造力诱导论文

写作教学中学生创造力诱导论文

浅谈写作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诱导【摘要】写作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动机引发和情感激导的教学,写作过程就是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心灵被点燃的过程。

可以在材料中映射出审美情愫,在审美中发展学生创造力;通过启发诱导,学会观察,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诱导学生的写作创造力等。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写作潜能,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孕育美的情愫,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唤起学生写作的创造力。

【关键词】写作教学创造力审美情愫启发诱导想象力写作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动机引发和情感激导的教学,写作过程就是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心灵被点燃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立足于情感的孕育和创造力的诱导,使学生全身心地去感应,从而写出美的文章。

一、在材料中映射出审美情愫,在审美中发展学生创造力写作是作者创制文章的一种实践活动,写作活动就是为了表情达意。

司马迁说:”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作者心中有郁结之情,不得其解,愈积愈烈,直至借助”往事”,一吐为快,将写作者内心的一腔情思,用文字倾诉到某一特定景物——材料上,于是有了”感时花溅泪,情别鸟惊心”式的”花”和”鸟”,此时,文章特定的”材料”就有了作者特定的主观色彩。

可见,一旦作者带着主观色彩去发掘材料、利用材料,材料就会被主观化而体现作者的情思,这样,即使平时再平淡、再枯燥的材料也会生动、活跃起来。

当我们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无不被作者描绘的荷塘美景所折服。

其实,作者所描绘的荷塘,在现实生活中只是一个日日走过的很小的已显衰败的荷塘,在平时并不能吸引人。

那么,那时它在作者笔下为何又是那么美好呢?这与当时作者心情有关。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为进步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内心苦闷、彷徨,”颇不宁静”,于是以一种新颖别致的通感手法,为自己营造一个”宠辱偕忘”的境界,以求得片刻的宁静来慰藉不宁静的心灵。

老师在选材指导时,应让学生懂得,只有当作者用或悲或喜、或乐或哀、或激越或低沉、或昂扬或缠绵的心情投入写作,并用这样的情思审视周围生活时,他们日常所见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山一水,甚至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才能成为他们写作的材料,并随着他们的心情流入笔端。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

开发和培养儿童创造力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以及儿童本身的主观因素。

培养学生的创造品格,首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创造教育的良好氛围。

不仅语文学科要营造这种氛围,整个学校都要营造这种氛围,要从端正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要大力宣传创新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创新,鼓励质疑,鼓励好奇心,要引导他们做主人,要给他们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语文教学创造力兴趣非智力因素自由空间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而语文学习更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精神,要引导他们做主人,给他们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

开发和培养儿童创造力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以及儿童本身的主观因素。

学科教学也是其中的主要渠道之一。

创造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维和行为具有独创性、独立性;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不随大流,不依赖集体的公认;喜欢探索各种关系,主意多;喜欢搞实验;灵活性强;顽强坚韧;喜欢虚构,对事物的错综复杂性感兴趣,喜欢用多种思维方式探索复杂的事物,喜欢幻想。

概括起来即:创造性与好奇心、想象力、独立性、兴趣、意志力、活动能力密切相关。

培养学生的创造品格,首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创造教育的良好氛围。

不仅语文学科要营造这种氛围,整个学校都要营造这种氛围,要从端正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要大力宣传创新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创新,鼓励质疑,鼓励好奇心,要引导他们做主人,要给他们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一旦有了这种创新品格,就会有创新的积极性,就会有创新的实践,其创造力就会结出硕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去学习,思维才能更丰富、灵活和多变,这就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敞开了大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那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呢?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探讨,力求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教学目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教学目标首先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初步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作文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使其能够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作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作文更加富有个性和创意,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

作文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对优秀作品的欣赏能力,使他们不仅能够写出好的作文,更能够欣赏和鉴赏好的作品。

二、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写作文。

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教学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的作文,怎样写好作文。

教师可以通过精彩的范文作为示范,带领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使学生对作文有着更加直观的认识。

教师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提问、讨论、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法。

通过丰富多彩的情境创设和体验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写作文的乐趣和意义,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会写作文。

教师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法。

通过小组合作、伙伴互助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相互学习,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写作文,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实施步骤在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选择合适的作文话题。

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选取一些富有生活情趣和思想意义的作文话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江西省瑞金市第三中学谢志生一、认识审美鉴创造力教育的地位和意义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结合”,还认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然而在“应试教育”为主的大背景下,由于认识上的偏颇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知识、轻审美的弊端。

如何把审美鉴赏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达到全面发展这一目的,关注审美主体,力图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在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审美情感教育的探索,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美育目标,是一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丰富语文情感教学,来加强中学生审美创造能力教育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审美活动是由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几个心理要素构成的一种和谐的动态组合,并因此而形成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发展审美创造力等。

在这些心理要素中,审美感知既是整个审美过程的起点,也是其它审美心理要素形成的基础,因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审美对象、强化审美感知过程,便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活动的基础和核心之所在。

而要在审美主体身上产生审美感知,进而形成审美经验或感受,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等等,都只能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一系列感官相互作用来实现,即只能通过主体的视觉、听觉及其它感官系统的直接参与来实现。

也就是说,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或创设大量丰富多彩的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感性直观材料,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为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学生积累足够的审美经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确立科学的审美判断标准,形成独具个性的审美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论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论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第一章引言语文学科是一门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每篇课文都是一个美的载体,教师应充分借助这个美的载体,引导学生熏陶自然美,感受社会美,欣赏艺术美,培养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塑造美的心灵,完善美的人性,创造美的人生。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第二章语文学科审美能力的内容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是两个有着不同内涵、外延的概念,不能相互论同,也不能相互替代。

然而,二者又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语文教学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从施教者的活动到受教者的活动;从课内、校内到课外、校外,也无不“含有美育之元素”。

因此,语文教学中必然渗透和贯穿美育教育。

2.1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

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觉呈现与感观;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三者缺一不可。

如果仅仅把语文学科教育中的自然现象作为自然形态,而不能识得其中的情与理,那么,即使唤起了学生的表象记忆或想象也只是一般性感知,而不是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学生矛盾力量的体现,是生命的体验。

语文学科美育必须培养学生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

2.2培养审美想象力想象,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是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智力结构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学生如果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审美经验,就难以构成由此及彼的联想,难以发生想象活动。

因而,语文学科美育必须根据效应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获得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审美联想与形象记忆、情感记忆分不开,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可能把感知到的表象进行综合、创造,发挥想象在审美判断中的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摘要: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指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设计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这四个要素各有侧重,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语文核心素养一旦形成便会慢慢积淀,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是语文课程肩负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阅读审美鉴赏创造能力一、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含义及意义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培养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能够促进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主要的教学内容,要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进入到审美情感层面,进而产生创造美的欲望,创设课堂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有价值的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探究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高中阅读教学当中,我们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创设与阅读文本相应的课堂环境。

课堂情境的创设,也体现出教师个性化的课堂特色,例如,在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播放《水浒传》的片头曲,让学生在歌曲当中去认识作者笔下的一个个英雄人物,进而过渡到对“林教头”这个英雄人物的解读中,设计问题“林教头是一个怎样的英雄?”,“他的命运如何?”从而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去探究小说当中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的,进入到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审美解读。

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四种素质

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四种素质

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四种素质作者:栾立宏来源:《黑河教育》2013年第04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作文教学占重要的地位。

它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思想素质、语文素质的综合反映。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和做法一、注重审美素质的培养审美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对小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旨在通过教材阅读、作文课外活动,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乃至文学的审美能力。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注重“陶冶爱美的情趣”,作文教学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明辨美丑,多观察描绘美好的事物,如美丽如画的河山、优雅别致的校园、先进人物的美好心灵等等。

在语言文字的锤炼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推敲,把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功能发挥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结构美。

在作文指导和讲评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吸收和应用课内、课外读物中遣词造句的精华,尽量把文章写得优美些、细腻些,还要把作文教学与作品欣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知美,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将促进小学生作文向文质兼美的方向发展;引导学生观赏美、表现美,将有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为美好的理想和未来而勤奋学习。

二、注重思想素质的培养文章是为表达思想和感情服务的。

一个人没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没有鲜明的是非立场,就难以对生活中的善恶产生强烈的爱憎之情,也就难以写出感人肺腑的文章。

所以,良好的思想素质是作文的灵魂和根本。

从另一角度看,作文本身就是一种艰辛复杂的脑力劳动,是语言文字的综合加工和创造,没有一定的吃苦耐劳的品质,没有一定的勤学苦练的决心,没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毅力是难以写出高质量的作文的。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应用课文中精美的语言文字和恰当的表现手法,还要启发他们把作者的美好情感移植到自己的作文之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能使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教学大纲提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能力,以及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精神为己任。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人格的完美和心灵的和谐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现代语文教学应该成为我们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教材本身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空间。

语文教学的美育不只是使学生获得愉悦感,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借鉴前人的美的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法,形成合乎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并进行情感陶冶,使学生形成美的心灵、美的人性,体会对人生无尽的感触与挥发,感受自然与人生的美好。

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提高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文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人们总是凭借作者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

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美也是通过人的视听感官进入人的心灵的。

帕克就曾经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

”因此,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美丽心灵去体验课文中的美,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存在和美的风姿。

例如,《春》中的春花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上万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段描写中,“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形象地勾画出春天桃、李、杏争芳吐艳、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美丽图景,使人仿佛置身于春花烂漫之中,而一个“闹”字更把春花图这幅画面写活了,写动了。

小学语文审美鉴赏和创造素养的培养策略

小学语文审美鉴赏和创造素养的培养策略

小学语文审美鉴赏和创造素养的培养策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素养意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向。

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从赏析材料语言、讨论材料主题、续写材料内容三个方面对培养策略进行了论述。

标签:小学语文审美鉴赏创造素养培养方法一、案例背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存在较多的应试化元素,“讲授+习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被动学习,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同时提供的语文学习材料无法发展学生的思维,更无法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和艺术实践中,体验和欣赏活动的价值,最终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案例入手,对赏析材料语言、讨论材料主题和续写材料内容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案例呈现(一)赏析材料语言,初步感知美每一篇入选部编版教材的文章都是具有一定审美鉴赏价值的,其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结构也比较新颖,正是这些生动的语言形式让整篇课文体现出了美的形态,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从美学的方向进行比较和分析。

笔者让学生阅读课文,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去赏析材料语言美在何处,从而让他们在体验文本语言的过程中,提升对美的感知力。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让学生体验文章的修辞和表现方法,体验文章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词语本义和引申义,在多变的语言艺术中探索语言之美,从而产生审美意识。

案例内容: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梅花魂》这篇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课文中的“呜”是一个拟声词,表达了外祖父的伤心之情。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将“呜呜呜”去掉,你们会想到什么画面?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邀请部分学生发言,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有的说:“少了这三个拟声词,会让整个画面变得静止,不能体现出外祖父的忧伤之情。

”有的说:“一个简单的拟声词会让画面由静变动,更能表现出外祖父像一个‘小孩’,语言描写更加生动。

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作者:陈红松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4年第01期美的认识过程主要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按照高尔基的解释,形象思维就是“用形象来思考”,思维的过程始终不脱离个别的、具体的、感性的形式。

离开具体的形象,形象思维就无法进行。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可分三步:第一步,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揭示语言文字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具体的形象,直觉把握形象思维。

第二步,在教学中注意采用譬喻、类比、形象描述等方法,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讲授知识。

第三步,在读写活动中,启发学生充分调动感觉器官,有意培养他们形象思维的习惯。

写作中的续写、改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比如,把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改写为一篇抒情散文的写作训练,就能极强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首先,它要求学生深入地理解诗文,并真正地领略诗中的意境;其次,它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诗文描绘的画面,要展开合理的想象,用散文自由灵活的书写形式,来抒写作者看到久旱逢甘霖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时的喜悦的心情。

拿作文与绘画比较,会发现二者有许多共通的地方。

绘画,从技术层面上分析,每一件作品,都能从画面的布局安排、线条的疏密处理、笔墨的轻重描绘等等方面得出“虚实”判断的品评标准。

清人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

作文,也可以从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方面来作“虚实”的考虑。

相对来说,议论说理、抒情表意更偏重于理性,或曰抽象;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还包括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更偏重于感性,讲求形象、生动。

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当实处则实之,当虚处则虚之,还要注意“虚”“实”结合,过实处则略虚之,过虚处则稍实之,实实虚虚,虚虚实实,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或许会产生“虚实相应”和“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

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学生一般都能够调动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二年级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作文范本

培养二年级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作文范本

培养二年级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作文范本培养二年级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是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

在二年级阶段,学生正处于语言文字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阅读习惯的培养、情感体验的提升以及创造力的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培养二年级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一、培养阅读习惯阅读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基石,而阅读习惯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二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在教育中应注重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提供丰富多样的读物。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绘本、童话故事等具有良好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开展朗读活动。

通过学生朗读、教师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培养对文字的喜爱,进而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审美能力。

3. 与学生共同阅读。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阅读故事书或者文学作品,引导他们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二、提升情感体验文学作品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在二年级阶段,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正在形成中,因此在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体验情感的能力。

1. 鼓励学生进行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参与并发表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2.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们生活经验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喜爱。

3. 组织情感体验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活动,如剧场观摩、音乐欣赏等,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三、发展创造力二年级学生正处于创造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对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作文什么叫美育课程设计

作文什么叫美育课程设计

作文什么叫美育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美育的视角,引导学生理解作文中的美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具体目标如下:•学生能理解美育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学生能识别和分析作文中的美的事物和元素。

•学生将能够运用美育原则创作作文。

•学生将能够通过作文表达个人审美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在作文创作中展现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审美态度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美育在作文中的应用展开,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节:美育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第二节:作文中的美的事物和元素识别。

•第三节:美育原则在作文创作中的应用。

•第四节:通过作文表达个人审美情感。

•第五节:作文中的创意与创新。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创作能力,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讲授法:解释美育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作文中的美的事物和元素。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作文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美育的应用。

•实验法:学生实际操作,创作作文,教师指导。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作文美育教程》。

•参考书:相关美学和作文创作的书籍。

•多媒体资料:美的作文案例视频、音频资料。

•实验设备:作文创作所需的文具和设备。

通过上述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对作文中美的事物和元素的认识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公正地评估学生在美育作文课程中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作业:评估学生作文创作的质量和美育元素的运用。

•考试:设置作文创作考试,评估学生对美育知识的掌握和创作能力。

评估方式将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考核作文的质量,也考核学生在美育方面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紧凑、合理,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安排如下:•教学进度:按照教学大纲,每周完成一定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作文中的审美创造能力是指能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美的创造的心理能力。

要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必须把开展和推进学生主体的语文审美创造活动作为中心,遵循语文审美创造的规律,重视学生的审美创造心理活动,促使学生逐步达到审美创造的自由境界。

一、例文学习,须自读领悟,深入感受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次习作均有例文引路,文后仅作简要的评点并提出本次习作要求,这就为学生的自读领悟创造了广阔的心理空间。

全班几十位学生,由于社会生活背景、个性心理体验的差异,对例文的阅读理解和心理感受自然也会产生很大分别,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因此,笔者总是充分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让学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在例文中走上几个来回,深入感受和全面把握例文的形式美(结构美、语言美)、内容美、意蕴美和情感美,获得由衷的审美愉悦。

再通过让学生把自读所得与组内、班内同学的广泛交流,博采众长,形成对文章美的共识。

这种共识,既作为语文美创造的理想目标吸引着学生,定向地指导他们作为审美主体的语文审美创造活动,又作为语文美创造的内驱力推动着学生,点燃其创造的热情和欲望。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习作实践提升为语文美的创造活动,从而将习作素材尽心尽力地熔铸为美的作品。

教学第七册习作3的例文《给好朋友的一封信》,我让学生自读体会文章的好处。

学生经过反复阅读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

有人发现小作者抓住了自己家乡“三面环山,风景如画”的环境特点,相当典型;有人认为小作者勾勒了一幅牧民生活的优美风情画,温馨和谐;也有人说最值得欣赏的还是赛马比赛的壮观场面,你追我赶,人喊马嘶,尘土飞扬,特别带劲儿;还有人特别喜欢马儿,装扮得漂亮,飞奔得疯狂,赢了还戴华丽的马鞍,非常可爱;更有人爱最后一段的欢迎语:“我和家乡会张开双臂欢迎你”,让人恨不能立刻投入小作者家乡的温暖的怀抱中去。

通过读后交流他们达成了共识:在信中叙述见闻要分主次详略,特别有意思的作为重点,重点叙述的内容要写具体,而要写具体关键在于细致观察,要动用各种感官去全方位观察发现事物的美,这样才能真实反映生活的美,从而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二、观察生活,求更多发现,深刻体验美一般的作文教学只讲究“外观察”,而美育则既讲究“外观察”又讲究“内观察”。

“外观察”即通过主体的感官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是以感觉、知觉活动为主的能动的反映形式。

它获取的生活材料是逼真的,但又是现象的,难以凝聚为美。

“内观察”则是在“外观察”基础上的心灵体验,是以想象、感情活动为主的具有创造性质的思维形式,它获取的素材是主客观融合的,是初步审美化的。

“内观察”是非强制性的、自然而然的内心体验,因此,它能带来深刻而独特的生活感受。

笔者不但鼓励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视、听、触、嗅、味觉)多角度地观察客观事物,还引导学生从外部观察进入内心体验,学会内外观察并用,为语文审美创造积累丰富的材料,奠定深厚的基础。

在笔者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努力下,他们的观察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请看一位学生在给她姐姐的信中描绘昆山亭林园“西山风景区”的那片沙滩: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沙滩。

金灿灿的细沙在阳光照耀下微微发热,可一点儿也不烫手,我把小手伸进沙中感觉就像被母亲温热的手轻轻握着。

它又太细了,好不容易捧起一把沙子,还没等我看清楚,它们就从我的指缝里溜了出去,像一阵烟雾,转眼散尽了。

请看另一位同学笔下初春的小公园:公园里到处都是绿茵茵的草地,小草已经萌发这一年的新芽。

啊!春天的力量真是无穷无尽啊!瞧,那朵朵彩霞般的桃花,配上点点翠绿的叶芽,再加上绕着桃花嘤嘤嗡嗡、上下翻飞的金色的小蜜蜂,一幅多美的图画呀!以上两例,显示出学生观察得细,感受得深,能两种观察法交替运用,因而其习作产生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叙事抒情,讲真情实感,尽情表现美学生习作的美,不能等同于客观现实生活的美,它来自学生体现主观意图的言语行为以及灌注着内在生命的文学表现。

如果学生没有主观表现的愿望,就不会有语文审美创造的热情,就不可能进行语文审美创造的活动。

唯有使表现生活的语言文字同时传递着作者的主观感受的信息,才会有文章中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那怎样激发学生主观表现的欲望呢?1、建立面对读者表达的情境。

在每次习作中让学生建立起仿佛正面对读者并与之交流的情境,这样可有效推动他们的主观表现。

因为一旦建立了这种与读者交流沟通的联系,就有了交谈的对象和说话的情境,就有了思想感情的有效表达和习作技巧上的主观努力。

一句话,学生的主观表现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施展的天地。

在这一点上,苏教版教材在贴近学生的习作心理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尝试。

第五册的习作5《动物名片》,让孩子们为自己喜爱的动物设计名片,并建议在你班级内举行一次“动物名片设计大赛”,第八册的习作1写《我的建议》,让学生描绘一处喜爱的景点,然后向老师和同学们建议去那儿春游。

笔者充分运用教材设计上的潜在优势,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结果这两次作文,涌现了不少佳作,不但景写的迷人,名片也设计得巧妙,读完令人心驰神往、令人忍俊不禁。

2、倡导抒写自己内心的真情。

学生的审美创造是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有其独有的丰富性、多样性、差异性。

学生对不同事物有着不同的感受姑且不说,即使对于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尽相同、千差万别的体验。

因此,笔者总是要求学生戒循规蹈矩,戒谨小慎微,戒曲意迎合。

真正做到“由感而发”、做到“我手写我心”。

让学生习作从他们自身感受出发,而不为别人所限制,畅快淋漓地把自己的审美理想、思想意念、情感情绪、趣味爱好等融于表达之中,提倡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有独特发现、独特感受,展示独特个性,发挥创造才能。

让读者觉得新鲜、新奇、有意思、有韵味,读完有所收获。

苏教版第七册习作7,让孩子们看五幅简简单单的图画,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小燕子的悲剧》。

故事一半在画中,另一半在善于想象的孩子们的心中。

我们的课堂就是要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捡拾起思想的残片,让静止在课本上的故事荡漾起动人的涟漪……第一步,让学生完整地观察画面,感知故事,掖直线索。

第二步,逐幅细致观察,尽可能详细地想象燕子的动作、话语、神态和心理活动。

想一幅,说一幅,写一幅。

课上,师生的心灵在震颤,思想在闪烁,文字在跳跃,我们一起入情入境。

仅以第三幅图(燕姐姐拍打燕妹妹想唤醒她)的描述来展示学生习作的精彩:姐姐拍了、哭了、喊了很久,妹妹却没有一点动静。

这时姐姐多么想变成一只苍鹰,有强健有力的翅膀,可以抱妹妹回家,让爸爸妈妈见妹妹今生最后一面,可姐姐的翅膀实在太柔弱,根本抱不动妹妹;姐姐又尝试用自己的小尖嘴去叼妹妹,可是尖嘴实在太短小了,根本叼不起妹妹;姐姐又试着用尖爪抓住妹妹,可是她的爪子实在太纤细了,根本承受不起妹妹的体重……她只能心如刀绞地看着妹妹躺在冰冷的地面上,用翅膀轻轻抚着妹妹杂乱的羽毛,默默流泪。

四、习作评价,重激励引导,热情欣赏美评价学生的语文审美创造成果,必须以培养学生语文审美创造的自信心、积极性、自觉性为宗旨。

具体做法如下:1、让评语成为快乐的源泉。

教师的评价是学生习作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来讲意义重大。

正因为这样,教师的评语必须尊重和保护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创造个性,肯定和激励他们的主观表现和创造热情。

要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地发现学生苦心经营的语文美;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认同他们的特殊情感;要情不自禁、欢天喜地赞赏那一个个精彩的片段。

要让教师的评语成为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要让作文本发下去的那一刻,成为同学们的幸福时光。

即使要批评,对学生指出并使他们认识习作中的局部失误,也是心平气和,用探讨、商量的口吻,争取心悦诚服的认可。

以下略举一二:“老师觉得你完全有儿童文学作家的天赋,你设计的故事情节奇幻美妙,你的场面描写令人叫绝,你的人物刻划个性鲜明,将你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寓于叙事抒情之中,极为吸引人。

”“你用活泼幽默的语言,兴致盎然地给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外貌、性格、爱好和才艺,给大家留下了小巧、顽皮、粗心又好学的印象,谁都会不由得喜欢上你呀!”“你按照由外而内的观察顺序,逐一介绍了慧泉旁的植物、假山石和慧泉池内清澈的泉水、美丽的莲花、活泼的游鱼和好奇的乌龟,给读者带来一份宁静和快乐!”“先表现妈妈对我的爱,再例举我对妈妈的体贴,母子之情温馨感人。

”“小狗撒娇的样子非常动人,让我忆起陪伴我童年的那条小黄狗。

”“乡村的人很纯,乡村的景很美,思念的情更真,可为什么不顺便写一写陶艺制作的独特乐趣呢?”五、让评价成为交流的过程在上一节中,笔者谈到建立面对读者表达的情境是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有效途径。

如果说习作时的情境是假想的、虚幻的,那么习作后的评价就可以让虚拟的情境成为美好的现实。

分组交流,在喜爱的作文本上打星;组内推荐,在全班展示,享受同学们“啧啧”的赞叹声;由班级推选,习作上《实小教育》(学生版)发表,再经几千双眼睛的欣赏;最后由学校推荐投向各级报刊杂志,在更大的范围内交流。

通过建立交流的机制,搭建广阔的舞台,可以让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六、扩展美读,课内外结合,多方采撷美首先,语文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在阅读欣赏中间接地了解大千世界,感受社会人生,同时也陶冶了情感,锤炼了思想,获得了多方面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感受,为他们的语文审美创造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其次,课内外阅读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语感经验。

语感作为内化了的言语模式,凝聚着特定的语词、生活经验和表达方式,并相互联结而构成“言语网络”。

课内外阅读中的“美读”,有利于不断丰富和深化学生大脑中的“言语网络”,帮助学生扫清语言外化的障碍,获得语文审美创造的自由。

还因为语感是带着鲜活的生活经验和整体性的思想、意念、情感、情绪等复杂心理的言语模式,这就使学生的言语表达体现了主观表现的性质,从而带来习作中语文美的丰富内涵和无穷意味。

鉴于以上两点认识,笔者平时非常重视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达到自能读书的理想境界。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如此三者有机联系紧密结合,必将达到作文教学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昆山实验小学江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