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视角下探微中国近代歌剧发展历程——以歌剧《白毛女》《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文化视角下探微中国近代歌剧发展历程——以歌剧《白毛女》《原野》为例
作者:陈燕,黄玄达
来源:《艺术评论》 2016年第4期
陈燕黄玄达
歌剧诞生于意大利,至今已经走过了四百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门结合了音乐、戏剧、文学、美术等多元文化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一直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中国近代歌剧的产生,虽然比
较西方迟了近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将西方歌剧的表现形式结合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戏曲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表达形式,并在短时间内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近代民族
音乐传承的重要载体。
中国近代歌剧作为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近代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强势入侵中国的必然结果。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美声歌唱方法流传到了
中国,在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家们借鉴西方歌剧的艺术形式,并与中国
传统民间音乐与传统戏剧相结合,从了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艺术载体,中国近代歌剧也由此逐
渐形成。
20世纪初,中国歌剧发展尚且处于探索阶段,黎锦辉创作了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被人们看待为中国歌剧的开河之作。之后有聂耳与田汉创作的《扬子江暴风雨》,其
“话剧加唱”的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国近代歌剧的主流形式。尽管如此,此时的音乐作品也只是
具备了歌剧创作的雏形,从舞美灯光的设计、戏剧冲突与人物心里发展等角度来衡量,还算不
上真正意义的歌剧。
艺术文化的发展总是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客观背景,歌剧亦是如此。上世纪40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但却是民族艺术作品多产化的时代,除了创作歌曲、合唱歌曲之外,解放区延安的文
艺工作者们在陕北地区秧歌舞的基础上发展改编,创作了出了一种具有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的
秧歌剧。广为传唱的《兄妹开荒》《夫妻识字》都是秧歌剧的经典唱段。秧歌剧的产生对中国
歌剧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为后来的中国近代民族歌剧的铺垫做出了突出性的贡献。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就是在秧歌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945年诞生的歌剧《白毛女》就
是秧歌剧发展成熟的重要果实,《白毛女》的诞生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并掀起了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一次歌剧高潮”。
《白毛女》讲述了1935年除夕之夜,地主黄世仁逼死了贫农杨白劳,并霸占了杨白劳的女儿喜儿,喜儿的未婚夫因痛打了地主家奴后,投奔八路军,喜儿逃离黄家,躲进深山老林三年
之久,苦难的生活使她的头发全白了,在坚强的意念下,终于等来了八路军,将喜儿救出山林,并清算了地主黄世仁,为劳苦百姓报了仇。
1945年,鲁艺戏音系集体创作的《白毛女》(如图一)问世,由著名歌唱家王昆主演,并
一举成名。1948年,著名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将大量传统戏剧元素运用到《白毛女》(如图二)
的演出中,将其更大众化、民族化,从而将其中国近代歌剧提升到新的艺术境界。
继《白毛女》之后,中国歌剧走向了繁荣昌盛的开拓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歌剧的发展
朝着更加中国化的风格迈进,并在短短十年的时间内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歌剧作品,其中《江姐》《洪湖赤卫队》《红珊瑚》等影响最为强烈,其经典唱段在群众中广为传唱,成为了新中
国社会主义时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姐》等优秀歌剧层出不穷,标志着中国“第二次歌剧高潮”的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民
族风格的歌剧已经占领了时代的主流,曲调悠扬的乐曲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当今依旧有着深远
的影响。
197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歌剧创作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消沉期后,进入了强势的复苏阶段,中国进入“第三次歌剧高潮”时期。整个80年代,在全国公演过的歌剧作品多达上百部,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日新月异的繁荣
阶段,艺术造诣更加成熟,歌剧的创作的总体质量水平也明显提高。1991年,随着歌剧《原野》(如图三)在美国肯尼迪中心华盛顿歌剧院演出,被称为“震撼西方舞台的第一部歌剧”,中
国近代歌剧已经正式走向世界舞台。从20世纪初吸收外来文化而产生的中国歌剧,在经过近一百年时间的探索与发展,终于将中国本土的民族文化、戏剧文化等结合到了西方的歌剧体裁中,继而将带有中国标志化的中国近代民族歌剧发扬光大。这对中国近代艺术发展史具有划时代的
意义,多元化的中国近代歌剧也成为了对外推广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标签。
21世纪之后,中国歌剧的发展已近百年,却依旧保持着强劲的创新势头。《野火春风斗古城》《木兰诗篇》等优秀的歌剧作品问世,使得中国歌剧在思想、艺术、历史、文化以及综合
舞美等各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纵观中国近代歌剧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中国歌剧是作为西洋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中西合璧”的艺术载体,是多元文化体系最具代表性的范例,中国在20世纪初通过歌剧学习西洋艺术文化,经过一百年的打磨与锤炼,从最初的探索阶段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独具中国民族特色
的歌剧形式,并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回馈世界,弘扬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中国近代歌剧题材广泛,除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与民间传说以外,还生动反映了中
国近代不同时期的阶级矛盾,从新文化运动时期封建家长与知识青年矛盾冲突的《伤逝》,到
反映地主与劳苦农民现实冲突的《白毛女》和《原野》,从抗日战争时期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江姐》等等。
中国歌剧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民族音乐的表达范畴,它更是一部鲜活的中国近代发展史,一
步步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结合了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文化精髓,立足本土,将中国民
族不屈的意志与坚强的信念通过歌剧形式表达的淋漓尽致。
中国近代歌剧一百年的历史,从起初的默默无闻到如今能够扎根国际舞台,所取得的成就,是无数艺术家以及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凝聚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深刻的景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