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研究生压力及与导师沟通现状分析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工科研究生压力及与导师沟通现状分析与对策
关于加强沟通在缓解研究生压力的作用
文献/调研结果
关系好:
关系不好:精神压力
研究生作为学历教育的高层,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经济、家庭、婚恋等诸多方面的精神压力。

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面临繁重的科研任务,协助导师课题,发表学术论文,若这些压力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消解,将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导致其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的负面事件。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直接责任人,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做学问、学会做人,导师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主导作用。

本文将从研究生压力现状,导师与研究生沟通现状,以及提高两者之间的沟通程度来探讨。

一、研究生精神压力现状分析
从整体上看,大多数研究生的思想和心理表现为健康向上的,但由于研究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承受着来学业、就业、经济、婚姻的多重压力,其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压力源主要集中于科研压力和个人前途压力。

(一)科研压力
根据调研结果,课题与论文是研究生主要的压力来源。

工科研究学习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还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对于考试及格、修满学分似乎不难,但要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是件不容易的事。

研究生接受新知识,探索新的学习方式,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将知识内化提炼才能有所创新。

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发表新的文章,不论从学习方法和学习强度上,对于研究生都是新的挑战。

通常研究生的阶段通过与导师课题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课题研究的专业方法、角度和思路,以及项目实践能力的提升。

同时导师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数量、质量严格把关,而
大部分高校也对于研究生学位授予给予数量和质量上的明确规定。

对于研究生本身,其自我要求较高,长时间高强度投身于科研,若项目出现无法进展,通常会感到焦虑,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二)个人前途压力
个人前途压力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不可回避的现实。

压力主要存在于薪资、福利及工作环境等。

尽管一直以来理工科研究生就业前景良好,随着研究生毕业人数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根据近几年的企业招聘情况,不少企业受资源限制偏向于招聘本科生,对研究生就业造成威胁。

研究生就业压力越趋明显。

不少研究生担心研究生课题项目与公司招聘期望不符,在协助导师项目的同时提前在企业进行实习工作。

也有不少研究生在进行本身项目之外,挤时间承担其他知识的学习,无疑增大了学习压力。

二、研究生精神压力与导师沟通存在的关系
研究生导师不同于大学阶段的师生关系,研究生是在导师指导下自学和科研,因此,师生之间的沟通对研究生成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师生沟通一般理解为研究生与其导师在学习、科研、人生规划等方面进行的信息传递、理解和反馈。

广义上来说,包括传道授业,也包括以德育人。

据调研,大多数研究生认为与导师的沟通能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其压力。

从调研结果了解到,造成研究生压力的主要来源于科研压力。

一是学位申请的压力。

确定研究课题、把握研究方向是整个研究生阶段的起始。

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阅读大量文献,进行科学研究,项目论证,发表新的研究成果,以完成学位申请的基本要求,任何一个环节导师给予研究生的引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对于有课题的导师,研究生的课题往往与其项目有关,是项目的某一分支,其研究意义和创新关键点导师已经把握,这对于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已经论证,为研究生指明了研究之路。

而不少同学未明确研究方向,或只了解研究方向的大概,过程中未实际深入地与导师就课题本身进行探讨,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导致研二开题成了巨大的挑战,未能在时间上与其他保持同步,这也是缺乏与导师的沟通而导致的压力所在。

因此与
导师存在良好的沟通,通过导师有效的指导对于研究方向的确定具有积极作用。

二是导师信任缺失,自尊心受挫。

不少研究生的课题是基于导师项目的基础上。

导师申请到项目后,将研究工作分配给各个研究生,将学术指导融于课题研究中,因此项目的进展不仅关系到研究生的理论成果,也关系到导师项目的进展情况。

在科研过程中,不少工科类研究生喜欢闭门造车,主动性过差,往往只是等导师给予任务,等导师过问科研情况,而自身缺乏主动性,将项目的进展全面向导师汇报。

由于导师过于忙碌,当导师忽略对学生针对性关注时,也导致导师误认为研究生的课题进展很顺利,没有问题,在项目即将验收时产生严重后果。

另一方面,长时间与导师缺乏联系,而在导师主动过问时了解该生进度较慢,容易令导师产生该生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坏印象,尽管研究生平时非常用功,而导师未及时了解到。

自此学生的自尊心受挫,影响到科研的主动性。

因此主动全面地向导师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无论正面还是负面,加深导师对于学生的好印象。

三是科研遇到障碍。

科研是个探索的过程,过程中随时遇到困难和障碍。

比如研究行将结束时发现结果不如预期,算法应用效果不理想,找不到适当的技术对现状做改进等等。

往往不少研究生一头栽进去,最后发现是条死路,从而毫无头绪、灰心丧气。

沟通、交流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与导师的沟通。

导师的作用在于导,及时让导师了解遇到的困难,请求导师帮助寻找出路,通过沟通交流的过程得到导师的指点,帮助研究生克服学术的困难。

导师给予的人文关怀,通过沟通导师了解研究生科研专心的程度和研究生的焦虑状态,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导师给予一定的安慰,用于缓解研究生的心理压力。

对于就业压力,据调研,就业压力对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目的、时间、深度、广度及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使得研究生学习目的逐渐功利化,也让他们减少了学习和科研的时间,缩小了学习的广度,降低了研究的深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质量。

这可能导致一是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分散令导师觉得研究生偷懒、学习态度不端,而学生信息的确实容易令导师对研究生失去信任、信心。

如果这种关系持续恶化,对研究生的毕业和学位申请也非常不利。

二是就业
的压力导致个别研究生在未征得导师同意的情况下偷偷实习,而导师找不到该研究生,认为研究生的学习目的不够,导致导师对研究生失去信心。

相反,如果将情况及自己的计划安排清楚地告知导师,并且保证在不影响科研的前提下,或者提前完成导师的任务,外出实习,导师可以根据进度合理地制定和安排课题研究计划,这对于完成研究计划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方面心安理得,另一方面比其他同学多积累工作经验。

三、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现状
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双方交流的主动性不够。

情感心理以及日常生活方面,是导师关注程度较弱的方面。

当心情不痛快时,研究生最愿意与朋友交流、其次是实验室同学和父母,最后是导师。

沟通频率
近几年来,我国研究生扩招势头不减,而导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一个导师指导十几个研究生的现象也较多。

同时导师也担任行政职务,这些繁杂事物消耗了导师的部分时间精力,导师师生交流越来越少,导师只能基础部分时间将研究生的教导当做普通教学任务完成。

据调研,多数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周期是一周一次,导师平时在实验室较少。

沟通内容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异,不少导师申请到项目后分配给研究生完成,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关系通常是领导与下属的方式。

沟通的内容通常是
“进度完成得怎么样”“上次出现的问题又没解决”“项目要结题了,大家在再辛苦”,这些交流通常较表面,不具有实际性的指导意义。

同时导师对研究生的沟通,大多停留在学习方面的交流,缺乏生活情感上的人文关怀。

在我们的了解中,大多数学生希望与导师能成为良师益友,在学业上体现良师的关系,给予更多有异性的知道、引导,使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素质得到提升;在生活上体现益友关系,与导师谈天阔论,聊理想,聊未来。

当然这是理想的与导师存在的关系,需要导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维系,也需要研究生主动敞开心扉与导师交流。

沟通方式由于导师的工作性质,经常出差,因此多数导师制定例会制度,每周一次或两周一次,在例会上以读书报告
或者阶段性汇报的形式与研究生交流。

而现实是往往由于导师所带学生较多,或者例会以导师组的形式召开,往往参加例会的研究生数量达到几十人,无法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在例会上汇报,或者每个人汇报问题,会议上及时探讨的时间有限,导师往往采取轮流的方式汇报情况,这也降低了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时间。

同时,短信、电子邮件也是多数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

尽管有些导师并非出差,但研究生不敢与导师面对面沟通,选择运用相对保守的电子邮件,体现与导师相处过程中时时小心谨慎的态度。

通常导师每天查看电子邮件,但有时也会过几天才能收到回复,显然邮件沟通定不如当面沟通有效。

研究生应克服心理障碍,与导师展开有效沟通,将心理压力转移。

四、增强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有效性对策
一、保持与导师的联系。

让你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导师的脑子里、嘴上、联系记录本上。

这样,你不仅可以得到更多科研上的指导,而且也给导师留下深刻印象,导师在与同行交流时,也乐于推荐你。

这对于你今后的求职、科研都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研究生最好一周与导师联系一次,告诉导师自己科研工作的进展。

三、赢得导师的尊重。

懒惰和不自信会失去导师对研究生的尊重。

研究生如果懒惰或者对自己没有信心,很有可能影响到导师对学生也失去信心。

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付诸实际行动才是最好的证明。

四、敢于向导师提问题,适当展现个性。

可以试着和导师谈谈自己关于研究课题的个人看法,甚至是商量研究工作中的安排,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导师展开恰当的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