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控
马铃薯青枯病是浙南山区马铃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此病具有传染性和危害性,一旦发病损失严重。

为了有效控制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生与危害,提高秋马铃薯种植的经济效益,现将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生特点与无公害防控对策简述如下,供各种植户参考。

1病原
马铃薯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单胞菌起。

病原细菌为单细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极生1~3根鞭毛;在肉汁胨蔗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不整形,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稍隆起,平滑具亮光,革兰氏染色阴性。

2发病症状
青枯病主要危害马铃薯的根、茎、叶,最明显的症状是枯萎。

植株染病后田间表现为:病株稍矮缩,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褐变,茎出现褐色条纹;也有时一个主茎或一个分枝萎蔫,其他茎叶生长正常;植株基部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薯块染病后,芽眼呈灰褐色水浸状,并有脓液,切开薯块,挤压时溢出乳白色菌脓。

3发病规律
马铃薯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的维管束病害,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侵人薯块的病菌在窖里越冬,无寄主时可在土中腐生14个月至6年。

病菌主要通过雨水、
灌溉水、肥料、病苗、病土、昆虫、人畜以及生产工具等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透过导管进入相邻的薄壁细胞,导致茎部出现不规则水浸状斑,同时病株和健壮株根系间的接触也可发生侵染。

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正常运输导致萎蔫。

而且病菌当年可重复多次传播和侵染,造成病害流行。

该菌在10~40℃均可发育,最适为30~37℃,最适pH值为6.6。

因此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续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种植带病种薯,或种植在连作地、地势低洼、土壤偏酸的地块,易发病。

4无公害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

这是防治青枯病的最经济有效方法,如选用克新4号、东引1号及大西洋等较抗病品种。

②选用无病种薯,建立高山无病种薯繁育体系。

选留未发生过青枯病的地块进行秋季繁育种薯,并利用脱毒技术繁殖原原种等,都会遏制青枯病的发生。

③整薯播种。

采用小块健康种薯整薯播种,可避免切块造成侵染。

④合理轮作。

青枯病是土传性病害,应大力提倡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等非寄主植物实行2~3年以上的轮作,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

⑤合理施肥。

切勿使用未腐熟可能带菌的土杂肥,尽量施用有机活性肥、生物有机肥,减少化肥尿素用量。

在出苗后15天左右,每667平方米施腐熟的有机肥2000kg或草
木灰(代钾肥)2000kg,具有较好的防病增产效果。

⑥加强栽培控病措施。

如清洁田园、翻晒土壤,适当施石灰降低土壤酸度;田间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病穴施适量石灰以防细菌扩散;大雨后注意及时排水,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

⑦药剂防治。

掌握在未发病或发病初期进行喷雾或灌根,药剂可选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53.8%可杀得悬浮剂1000倍液、25%青枯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灌根的每株灌0.25~0.5kg,每隔7~10天1次,连续灌2~3次,做到上述药剂交替轮换使用。

同时重视防治地下害虫,以减少根系虫伤,降低发病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