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2_《城市化》精点精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城市化
【典例导悟】
【典例1】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甲 B.乙C.丙D.丁
(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
A.城市人口数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思路点拨】本题以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为切入点,考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及与美国城市化的差异。

正确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以下几点:
(1)我国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目前的城市人口比重超过40%
(2)我国城市化速度快,城市人口增长率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也较高
(3)美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但城市人口总数少于中国
【参考答案】(1)D(2)C
【变式训练】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M1
B.M2
C.N1
D.N2
(2)依图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 )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
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
D.两个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解析】第(1)题,可调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低于发达地区这一知识作答,同时依据图中虚线表示城市人口占本区总人口比重,即表示城市化水平,可判断M2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

第(2)题,图中N1和N2表示两类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图中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两条线相交,即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答案:(1)B(2)D
【典例2】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_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2)图乙中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线。

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人口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 ,其原因是存在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

(3)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多选)()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
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D.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思路点拨】本题以图的形式考查了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化的发展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由图可知:(1)从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2)E城公路交通条件促进城市发展;(3)G城在1950年已经是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4)图乙中②曲线在1950年人口不到100万,①曲线在1950年时已经是8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城市以较小的地域空间,集聚了产业企业,吸引人口集聚,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上,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在扩大经济规模上,都起到了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城市还以极强的经济实力向周围农村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实现着城乡一体化;但城市的过快发展也会对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参考答案】(1)公路
(2)①人口数量不断下降环境污染(或交通拥挤)
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
(3)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效应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云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4)A、B、D
【变式训练】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颁布《关于在本市推广应用生态透水砖的通知》,要求各施工单位在城市建设中尽可能采用高质量的透水砖,这给城市带来了诸多方面的环境效益。

据此回答(1)、(2)题。

(1)城市中以往多采用釉面砖、水泥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地面,这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危害有()
①使大气降水直接补给地下水的数量减少
②冬季雨雪天气极易使地面结冰,引起交通和出行困难
③影响了城市植被的生长
④降低了城市地面和空气的干燥程度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2)除了铺设透水砖以外,下列做法对改善北京城市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的是()
A.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B.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C.扩大郊区发展花卉、蔬菜的生产规模
D.在城市郊区大力发展旅游业
【解析】城市采用不透水的材质铺设地面,首先会减少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充,从而影响了城市植被的
生长,同时还由于城市地面没有足够的土壤面积而使城市植被面积减少。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可直接减少大气污染,保护城市环境。

答案:(1)D(2)B
【学业达标训练】
1.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A.绿化面积不断减少
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
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解析】选B。

城市化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只要进程合理,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是可以避免的。

2.(2009·晋中高一检测)有关目前世界城市化进程的阐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慢
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长慢
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解析】选B。

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但发展速度快。

《广州日报》2009年6月16日报道,截至2008年末,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45.7%,拥有6.07亿城镇人口,目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正持续快速扩张,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城市化标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C.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
4.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
A.调整行政区划,合并城市,扩大城市管辖面积
B.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逐步形成城市群
C.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
D.促进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解析】3选C,4选D。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是城市化的结果,不是标志,但是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却能提高城市化水平。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可使城市合理发展,但不能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读世界城市化水平分布图,回答5、6题。

5.图中乙国城市化程度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开发历史悠久
B.经济发展水平高
C.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D.社会福利优越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都属于发达国家
B.甲国属于城市化速度较快的国家
C.乙国是目前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
D.丙国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
【解析】5选B,6选B。

第5题,乙国(美国)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程度高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高。

第6题,据图可知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和西亚的一些产油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目前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是英国,而不是美国;从图中可以看出丙国城市化水平较低。

(2009·衡水高一检测)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首先从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各国,相继出现了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以及人口“钟摆式”的移动,如伦敦老城区白天人数达一百多万,夜间只有十几万。

据此回答7、8题。

7.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B.城市经济发展不稳定,失业人口增多
C.城市犯罪率高,居住不安全
D.乡村有大量闲置土地,需要人经营管理
8.逆城市化的表现有几个方面,下列表述中不属于逆城市化表现的是( )
A.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
B.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C.中小城镇发展速度增快
D.卫星城不断出现,城市群逐渐形成
【解析】7选A,8选D。

由题干分析逆城市化现象是由于大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大量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

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
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

读图回答9、10
题。

9.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
取的道路是()
A.K2线
B.AC曲线
C.AD曲线
D.AB曲线
10.将北京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
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②控制城市化进程
③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⑤集中布置城市用地⑥分散城市职能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⑤
【解析】9选D,10选A。

第9题,生态城市建设的道路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要有经济效益也要有生态效益,AB曲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在不断下降,因此AB曲线是最不可取的道路。

第10题,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可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
质量;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有效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也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分散城市职能就是分散城
市的污染物,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而控制城市化进程
是与城市的发展相背的,集中布置城市用地会加剧城市的污
染。

11.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1)图甲中虚线代表_______国家,实线代表_______国家。

目前,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和增长的情况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说明了世界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数量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中说明了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是____________,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表中的资料,在图丙中画出两类国家城市人口比例变化的曲线图(自己设计图例)。

【解析】本题考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的有关情况。

由图甲、乙信息判断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较低,但目前发展速度较快;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超过了发达国家,未来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多数集中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答案:(1)发展中发达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超过了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也较发达国家快
(2)数量不断增多,速度加快;发展中国家数量增长速度更快,未来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多数集中分布在发
展中国家
(3)起步早,目前城市化进程速度较慢,水平较高起步晚,目前城市化进程速度较快,水平较低
(4)略
12.下图为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之一。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问题被称为城市__________效应,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只考虑这一效应,说出该城市的近地面风向。

为什么城市上空云量多于郊区?
(3)既可行又能减轻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A.扩大绿地面积
B.破墙透绿
C.完善排水系统
D.多建高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城市热岛效应问题。

所谓热岛效应是指由于城市人为热量的排放,致使城区温度高于郊区的现象。

由于城区上空凝结核增多且受热岛效应现象的影响,城区气流上升,多云天气增多;减轻这种现象影响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答案:(1)热岛城市地面硬化和人为热量的排放
(2)由郊区吹向城市。

由于城市气温高形成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加之城市空气中尘埃较多,所以上空云量多于郊区。

(3)A
【素能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
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1~3题。

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
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A.印度
B.中国
C.日本
D.德国
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发展水平较高
B.应加快发展
C.发展速度最快
D.应限制发展
【解析】1选A,2选C,3选B。

由图可知,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有很大的不同。

总的趋势是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发达国家人均GDP水平很高,城市化水平高而速度较慢。

20世纪50~80年代,很明显日本在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方面增速都最快。

从图中可看出,德国、日本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上都比中国高,中国当前城市化水平很低,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故应加快发展。

(2009·广东文基)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4、5题。

4.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
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
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
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5.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10年约为50%
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
C.2030年超过80%
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
【解析】4选B,5选A。

第4题,2040年郊区人口比例开始超过了乡村人口比例,在同一个区域内此时期人口具体数量也是郊区人口数超过了乡村人口数。

第5题,根据图中乡村人口比例及变化,即可判断出相应城市化水平及变化。

2010年城市化水平约为50%,之后一直呈上升趋势,2030年达到60%左右。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6.读图甲和图乙,完成下列各题。

(14
分)
(1)图甲中,ABCDE反映的是
________过程,该过程的主要标志是
_____________。

(4分)
(2)图甲中E—F所反映的现象为_______,简述其成因。

(4分)
(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两种类型。

指出图乙中a属于______国家,b属于______国家。

分别说明其劳动力就业结构特点。

(6分)
【解析】(1)图中显示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说明反映的
是城市化过程;(2)E-F反映的是城市人口比重逐渐变低,说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3)a国就业人口中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达60%以上,应该是发达国家;b国就业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大,工业和服务业比重较小,说明是发展中国家。

答案:(1)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逆城市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或郊区环境质量较好),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3)发达发展中发达国家在农业中就业比例低,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高;发展中国家在农业中就业比例高,在
服务业中就业比例低。

[探究性学习](共16分)
案例探究·北京的城市化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将北京
未来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
名城和宜居城市”,并提出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
的新城市空间格局。

具体如下图:
(1)近年来北京市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特点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6分)
(2)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如果上述城市化现象发展过度,将会引起___________现象。

北京中心“两轴”的城市职能是指_________。

(4分)
(3)北京西依太行山,北靠燕山,地处永定河的冲积扇上,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将西部定为北京生态环境带的主要原因及意义。

(6分)
【提示】第(1)题,读图可得出市中心区人口下降,而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口上升的结论,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市中心区地价过高,城郊一带交通、通信条件逐步改善,以及中心区危旧房改造与郊区新住宅区的建设有很大关系,同时因承办国际重大赛事和树立首都形象的需要,北京城郊一带城市建设加快。

第(2)
题,城市中心的人口外流过度必会导致市区人口和产业空心化。

“两轴”是北京城传统的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构成的十字轴,是北京的精髓,政治、文化、科技发达的地区。

第(3)题,西部是北京的水之源,风沙之源,建设西部生态带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有利于改善北京整体生态环境。

答案:(1)新特点:市中心区人口数量下降,而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口数量上升,尤其是近郊区人口数量大幅度上升,标志着北京市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阶段。

主要原因:①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或市中心区地租高);②近年来中心区危旧房改造与郊区新住宅建设的加快;③城郊一带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④因承办国际重大赛事和树立首都形象的需要等。

(2)市区人口和产业空心化政治、文化部门
(3)原因:西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较高;是北京主要
河流的上游地区。

意义:西部建设生态带具有防风固
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有利于改善北京整体生态环境。

11/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