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资源环境类毕业生就业观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析——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高校资源环境类毕业生就业观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析——

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

余展

【摘要】农业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突出.通过对农业高校资源环境类毕业生发放问卷进行就业观调查,从就业准备、就业心理、就业去向、就业地点4方面分析了其就

业观,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对策进行了探析.

【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

【年(卷),期】2011(008)002

【总页数】4页(P265-268)

【关键词】农业高校;资源环境类;就业观

【作者】余展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73.8

近年来,随着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及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对很多农业院校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因此,有太多的问题值得有关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人们的思考[1]。笔者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就资源环境类学生就业观进行了

调查分析,对于有针对性及更有效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其顺利实现就

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07级全体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以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实际发放问卷172份,回收有效问卷168份,有效回收率为97.67%。从总体情况看,被调查者具有农业高校资源环境类大学生的代表性。被调查毕业生中男生85人,占50.60%,女生83人,占49.40%。城市来源学生99人,占58.93%;农村来源学生69人,占41.07%。从专业上看,环境工程专业70人,占41.67%;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41人,占24.40%;土地资源管理专业57人,占33.93%。

2.1 就业准备

学生对就业准备是否充分对成功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首先对毕业生准备就业的开始时间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有91.07%的学生都是在大三结束或者更晚的时间才开始着手准备就业,在这其中有18.45%的同学选择了毕业前2个月或更晚。调查中仅有15人选择了在大一大二开始准备就业,仅占总人数的8.90%。

在调查对目前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是否了解、是否有明确的择业目标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目前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不够了解、对自己的择业目标不够明确。调查结果表明,有23.22%的学生了解或非常了解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只有26.79%的学生择业目标明确(表1)。

在问及毕业生是否有比较系统的职业规划以及对自己想从事的职业是否了解时,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即将毕业时才会考虑就业问题,由于平时准备不足,缺乏就业意识和经验,80.36%没有或仅有模糊的规划,表2显示对自己想从事的职业不太了解或不了解的达到51.20%。这种现象一方面由于学生对就业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学校就业指导还需要加强,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就业规划。

在调查在校期间对就业最有帮助的课程或实践经验时,基础、专业课的学习被认为对就业最有帮助。36.9%的被调查者认为基础、专业课的学习对其就业的成功最具

正面效应,得到了最多高校毕业生的承认,值得肯定。通过高校毕业生求职行为的检验,可见目前高校的教学总体还是符合学生就业要求的。与重视组织协调能力对就业成功的影响一致,23.21%接受调查者把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组织科技、学生活动认定为对其就业成功最具影响的因素,在他们看来,担任学生干部,提升了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学会了为人处事的方法,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图1)。可见,新时代的大学生已经不再完全是象牙塔里的书生,在注重专业学习的同时,也非常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寻求提升综合素质的机会。

2.2 就业心理

针对学生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学生本人就业前景的看法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有一定信心的达59.52%,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

20.83%学生对就业持乐观态度,但仍有15.47%的对就业态度悲观或不清楚,反映出这部分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心态,这需要学校及时正确引导,帮其度过茫然时期(表3)。

面对就业压力,被调查者选择倾诉对象更多偏向选择朋友(47.62%),而家人、老师及心理咨询机构分别只有30.95%、4.17%、1.79%。朋友是学生迈入校门、远离家人后的一个心灵归宿。而老师只能提出一些指导,但具体的问题还是要靠一些朋友来解开心结、释放就业的巨大压力。不可忽视的是仍有15.48%的学生选择了“自己承受”的方式,这样的做法势必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图2)。

2.3 就业去向

据调查,69.05%的毕业生选择先考硕士研究生。跨专业考研的仅10.34 %,毕业首选去向为升学且升学的专业还是以本科所学专业为主。在谈及就业与专业之间关系时,超过半数学生(60.12%)有意向从事与专业相挂钩的工作(图3(a))。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读硕士研究生还是参加工作,资源环境类毕业生基本上还是立足于本专业,有较重的专业意识。在打算工作的毕业生当中,初次就业准备有32.14 %

会考公务员,加上去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毕业生共有79.16%,去民营企业的少得可怜仅有16.07 %。从数据可看出,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很高,他们就业去向

还是以稳定为主。与此同时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图3(b))。

2.4 就业地点

调查表明,有47.02 %的毕业生将在外省就业,这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给就业工作

带来很大的难度。在选择就业首选去向时,地域观念相对突出,择业地点过度集中化,选择到中等以上城市就业的学生占大多数,达到76.19%。到县城、乡镇基层和西部工作的学生偏少,特别是选择在乡镇基层工作的只占8.93%(表4),表明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工作的想法比较普遍。

其次,下定决心到基层就业的少得可怜,持观望态度、选“政策好有可能去基层”和“暂没考虑”的占到77.38%,这些选择显示毕业生去基层工作的态度是不确定的、是有前提条件的,关键要看在基层的工作情况,政策好的情况会加以考虑。由此进一步分析,如果在中等以上城市有合适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不会去基层。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市场资源分布不均,在城市与基层的差距仍然过大的情况下,大学生毕业大量流向城市,使城市大学生供给过剩、需求饱和,去往基层工作的人才则少得可怜。人才流动的这种地区差异是造成现在就业难的原因之一。人才的这种不合理配置会加大地区间的差距,与此同时,农业大国的农业高校毕业生不去基层就业更加值得堪忧,无疑这最终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家在基层政策的不断放宽和一些优惠条件的出台有一部分学生会重新考虑到基层工作。但目前吸引人才的有关政策和条件明显不到位,并未引起毕业生的普遍兴趣(表4)[2]。

根据资源环境类毕业生就业观的现状,为了提高就业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就业准备的提前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