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过众多文化先驱们的努力,文学革命取得了重大实绩:
1、白话文得以全面推广。据统计,仅1919年就出版白话报刊400多种,到1920年,连那些最持 重保守的大杂志都采用白话文了,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到1920年1月,民国教育 部颁令,凡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必须统一运用语体文课本(白话文)。到1924年出版的 中学语文课本,已经有了新文学作家的作品。白话文学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胡适提倡的“八事”是: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 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相比起胡适的温文尔雅,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措辞强烈,表明了更加坚定的文学革命 的立场。在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 进行了批判与否定,并从思想启蒙的角度,抨击了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 的互为因果的关系,主张以“革命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的途径。
在批判旧文学方面,钱玄同的态度最为激烈,他指斥文选派文人和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 孽”、“桐城谬种”,从语言进化的角度指出白话取代文言是历史的必然。胡适则认为文言是 死掉了的语言文字。周作人从人道主义出发,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属于“非人的文学”。 另外,他们还对当时盛行的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文学及旧戏曲,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周作人写 了《论黑幕》,鲁迅写了《关于〈小说世界〉》,专门批判黑幕小说同封建复辟思想同气相求 的本质,蝴蝶鸳鸯派小说的游戏消遣的文学观,为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扫清障碍。 钱玄同 和刘半农为了能使文学革命思想能够在社会上迅速产生广泛影响,还在1918年春的《新青年》 上发表了著名的“双簧信”。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仿照旧文人的口吻,汇集了反对新文学和白 话文的种种观点和言论,写成一封致《新青年》的信,由刘半农复信逐一批驳,此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
2、外国文学思潮广泛涌入,新文学社团蜂拥迭现,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 的局面。
3、文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文学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最主要的)。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随后,又连续创作了《孔乙己》、《药》等,显示了深切的思想和完整的现代 小说的特色。另外,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杨振声的《渔家》、冰心的《斯人独憔悴》、 许地山的《命命鸟》、王统照的《春雨之夜》、郁达夫的《沉沦》等,也是初期重要作品。诗 歌有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汪敬之的《蕙的风》等。这些作品,无一不充溢 着个性解放、民族解放的精神,从内容到形式都追求现代性品格,给文坛带来了青春气息。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散文、新戏剧,文学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关于新诗 的理论文章有胡适的《谈新诗》,俞平伯的《白话诗的三大条件》,康白情的《新诗的我见》, 周无的《诗的将来》;关于小说,有胡适的《论短篇小说》,周作人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 发达》,刘半农的《诗与小说精神上的革新》;关于散文,有周作人的《美文》;关于戏剧, 有傅斯年的《戏剧改良各面观》等。这些文章注重借鉴外国文学的创作经验,结合新文学理论 和创作的实际经验,对各种文体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促进了新文学创作的发展。
3)通过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介绍文艺思潮,向闭塞的中国文坛吹进新鲜的现代气息。 而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实际上构成了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青年》 先后刊译了屠格涅夫、王尔德、契诃夫、易卜生等外国作家的作品,在文坛上挂起 了一股扭转沉闷空气的清新之风。1918年,《新青年》还破天荒地出了一期《易卜 生专号》,发表了挪威现实主义戏剧家易卜生的《娜拉》、《国民公敌》等剧作,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学校和戏剧团体纷纷上演。五四时期,有许多作家都是从 仿效易卜生写的“问题小说”和“问题剧”入手,从关注自己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人 生,进而进行“问题文学”的创作的。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雁冰、瞿 秋白、郑振铎、田汉等几乎所有的文学革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外国文学译介 工作。
意。(《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复王敬轩书》)
在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方面,胡适在1918年4月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要以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字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把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结合起来, 其意义超出了文学范畴。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了改革韵文、散文和使用标点 符号等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周作人的意见比较引人注目。从1918年底到1919年初,他连续发表 两篇重要文章:《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将“白话文学”推进到了“人的文学”。在 《人的文学》中,周作人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去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要从“灵 肉一致”的统一中去表现“人”,“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
2)在文学革命需要的理论建设方面,从西方文学中直接借鉴过来。如周作人的“人 的文学” ,完全以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基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日本文坛兴起 的“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理论。李大钊在《什么是新文学》中对新文学所做的历 史唯物论的初步阐释,显然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影 响之后提出的。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标志着文学革命 正式发难。同年2月,陈独秀又在《新青年》2卷6号上发表《文学革命论》,进一步 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标志着文学革命从此全面开始。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 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废弃文言文而倡导白话文。 为此,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学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 并粗浅地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重要问题,初 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文的立场。胡适宣称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文学革命的方向,因此《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被认为新文学 向旧文学 “一个‘发难’的信号”。
“人的文学”的观念地提出,标志着文学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平民文学》中,周 作人又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原则,进一步发展了 “人的文学”的主张。这两篇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现代作家已 经从“非人的”古代文学中走出来,进入到“重新发现人”、建设人、弘扬人的个性的新时代。 1920年1月4日,李大钊发表《什么是新文学》,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 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指出文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 艺,博爱的精神”为“土壤根基”,发展了文学的现实主义思想。现实主义文学以此奠基。
二、外来思潮对文学革命的影响
“五四”文学革命能够在1917年爆发,虽然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孕育的结果,与中国社会变 革和文化转型密切相关,但同时也是外国(文艺)思潮深刻影响的结果。如果说,中国社会变 革和文学自身发展是文学革命发生的内因;那么,外来思潮的影响就是外因。它们相辅相成, 共同促成了文学革命。外来思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外来影响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虽然孕育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萌芽,却没有真正促成中国现代 文学的诞生。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真正发端,是发生于1917年的“五四”文学革命。 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中国文学开始进入全面的现代化时期。“五四”文学 革命不是孤立的历史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从文学和文化 的意义上来说,“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 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第二卷起,更名《新青年》),开 启了新文化运动的先河。现在人们总结这段历史时,总是形象地说:一份杂志开启 了一个时代。
1)在文学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初期,发难者直接从外国文学运动中受到启发。1916年, 正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受到欧美诗坛上的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影响,写出了《文学改 良刍议》,提出文章“八事”。后来,他还引用“意象派”诗人庞德关于诗歌要靠 具体意象的主张,倡导白话新诗运动。陈独秀写《文学革命论》,号召要以欧洲文 艺复兴以来的文学变革运动为楷模,发动中国的文学革命,提出建设“国民文学”、 “写实文学”、“社会文学”这“三大主义” ,也是直接受到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运动影响。另外,胡适、陈独秀等最初提倡文学革命的一个基本 理论,即文学历史进化论,是从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主要学说进化论脱胎而来的,是 西方进化论思潮的直接产物。(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自然法则。1897年,严复翻译赫胥黎《天演论》,将进化论 引入中国)
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和创作流派的形成
为了迅速扩大新文学的影响,新文学发展到20年代初期,掀起了一个文学社团的建设高潮。一 些志趣相投、文艺观点相近的作家,自觉地走到了一起,组建起了文学社团。文学社团的纷纷 建立,标示着新文学运动已从初期少数先驱者侧重破坏旧文学,转向大批文学生力军致力建设 新文学。新文学社团组建后,往往会创办一种或数种文艺报刊作为标帜与阵地,使得文学发表 的园地空前增多。这是新文学获得重大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据统计,从1921年到1923年,全 国出现的大小文学社团有40余个,出版文艺刊物50多种。而到1925年,文学社团和相应刊物急 增到100多个。在众多的新文学社团中,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也最大, 最有代表性。其次,新月社和语丝社也很有影响。它们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四大文学社团。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涵是: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要对封建传统文化进行总的清算,就必须同时去 除那些作为封建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和文言文,提倡适宜宣传新思想、新道德的新文 学、白话文。于是,他们在极力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同时,发动了一场旨在反对文言, 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同时成了文 学革命的倡导者,文学革命构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4)形成了一个外来学说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在“五四”文学革命发生以后短短的 几年时间里,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艺思潮和哲学基础,都先后涌入中国,对 中国固有的文化思想传统产生了猛烈撞击,形成了一个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学现代化 转变的宽松环境。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 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等文学思潮,人道主义、进化论、杜威实证哲学、尼采 超人哲学、叔本华意志论、弗洛伊的精神分析学说、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空想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等哲学思潮,都有介绍。当然,并非所有的外来思潮都 能在中国落地生根,产生影响。就哲学思潮来说,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影响较大, 马克思主义甚至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就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而言,现实 主义特别是俄国的现实主义影响最大,发展成了中国新文学的主流;浪漫主义虽然 有较大影响,但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属于现代主义范围的各种思潮虽然曾引起过 许多作家进行试验,但终因种种现实原因,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陈独秀提出的“三大主义”是:“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发表后,得到了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等人 的积极响应,新文学的统一战线开始初步形成,文学革命运动逐步开展起来。文学革命运动开 始后,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批判旧文学,二是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在探索如何建 设新文学的同时,新文学初期重要的文学理论“人的文学”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得到了确立。
1、白话文得以全面推广。据统计,仅1919年就出版白话报刊400多种,到1920年,连那些最持 重保守的大杂志都采用白话文了,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到1920年1月,民国教育 部颁令,凡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必须统一运用语体文课本(白话文)。到1924年出版的 中学语文课本,已经有了新文学作家的作品。白话文学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胡适提倡的“八事”是: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 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相比起胡适的温文尔雅,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措辞强烈,表明了更加坚定的文学革命 的立场。在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 进行了批判与否定,并从思想启蒙的角度,抨击了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 的互为因果的关系,主张以“革命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的途径。
在批判旧文学方面,钱玄同的态度最为激烈,他指斥文选派文人和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 孽”、“桐城谬种”,从语言进化的角度指出白话取代文言是历史的必然。胡适则认为文言是 死掉了的语言文字。周作人从人道主义出发,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属于“非人的文学”。 另外,他们还对当时盛行的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文学及旧戏曲,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周作人写 了《论黑幕》,鲁迅写了《关于〈小说世界〉》,专门批判黑幕小说同封建复辟思想同气相求 的本质,蝴蝶鸳鸯派小说的游戏消遣的文学观,为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扫清障碍。 钱玄同 和刘半农为了能使文学革命思想能够在社会上迅速产生广泛影响,还在1918年春的《新青年》 上发表了著名的“双簧信”。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仿照旧文人的口吻,汇集了反对新文学和白 话文的种种观点和言论,写成一封致《新青年》的信,由刘半农复信逐一批驳,此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
2、外国文学思潮广泛涌入,新文学社团蜂拥迭现,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 的局面。
3、文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文学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最主要的)。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随后,又连续创作了《孔乙己》、《药》等,显示了深切的思想和完整的现代 小说的特色。另外,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杨振声的《渔家》、冰心的《斯人独憔悴》、 许地山的《命命鸟》、王统照的《春雨之夜》、郁达夫的《沉沦》等,也是初期重要作品。诗 歌有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汪敬之的《蕙的风》等。这些作品,无一不充溢 着个性解放、民族解放的精神,从内容到形式都追求现代性品格,给文坛带来了青春气息。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散文、新戏剧,文学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关于新诗 的理论文章有胡适的《谈新诗》,俞平伯的《白话诗的三大条件》,康白情的《新诗的我见》, 周无的《诗的将来》;关于小说,有胡适的《论短篇小说》,周作人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 发达》,刘半农的《诗与小说精神上的革新》;关于散文,有周作人的《美文》;关于戏剧, 有傅斯年的《戏剧改良各面观》等。这些文章注重借鉴外国文学的创作经验,结合新文学理论 和创作的实际经验,对各种文体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促进了新文学创作的发展。
3)通过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介绍文艺思潮,向闭塞的中国文坛吹进新鲜的现代气息。 而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实际上构成了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青年》 先后刊译了屠格涅夫、王尔德、契诃夫、易卜生等外国作家的作品,在文坛上挂起 了一股扭转沉闷空气的清新之风。1918年,《新青年》还破天荒地出了一期《易卜 生专号》,发表了挪威现实主义戏剧家易卜生的《娜拉》、《国民公敌》等剧作,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学校和戏剧团体纷纷上演。五四时期,有许多作家都是从 仿效易卜生写的“问题小说”和“问题剧”入手,从关注自己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人 生,进而进行“问题文学”的创作的。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雁冰、瞿 秋白、郑振铎、田汉等几乎所有的文学革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外国文学译介 工作。
意。(《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复王敬轩书》)
在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方面,胡适在1918年4月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要以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字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把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结合起来, 其意义超出了文学范畴。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了改革韵文、散文和使用标点 符号等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周作人的意见比较引人注目。从1918年底到1919年初,他连续发表 两篇重要文章:《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将“白话文学”推进到了“人的文学”。在 《人的文学》中,周作人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去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要从“灵 肉一致”的统一中去表现“人”,“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
2)在文学革命需要的理论建设方面,从西方文学中直接借鉴过来。如周作人的“人 的文学” ,完全以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基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日本文坛兴起 的“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理论。李大钊在《什么是新文学》中对新文学所做的历 史唯物论的初步阐释,显然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影 响之后提出的。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标志着文学革命 正式发难。同年2月,陈独秀又在《新青年》2卷6号上发表《文学革命论》,进一步 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标志着文学革命从此全面开始。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 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废弃文言文而倡导白话文。 为此,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学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 并粗浅地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重要问题,初 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文的立场。胡适宣称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文学革命的方向,因此《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被认为新文学 向旧文学 “一个‘发难’的信号”。
“人的文学”的观念地提出,标志着文学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平民文学》中,周 作人又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原则,进一步发展了 “人的文学”的主张。这两篇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现代作家已 经从“非人的”古代文学中走出来,进入到“重新发现人”、建设人、弘扬人的个性的新时代。 1920年1月4日,李大钊发表《什么是新文学》,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 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指出文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 艺,博爱的精神”为“土壤根基”,发展了文学的现实主义思想。现实主义文学以此奠基。
二、外来思潮对文学革命的影响
“五四”文学革命能够在1917年爆发,虽然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孕育的结果,与中国社会变 革和文化转型密切相关,但同时也是外国(文艺)思潮深刻影响的结果。如果说,中国社会变 革和文学自身发展是文学革命发生的内因;那么,外来思潮的影响就是外因。它们相辅相成, 共同促成了文学革命。外来思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外来影响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虽然孕育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萌芽,却没有真正促成中国现代 文学的诞生。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真正发端,是发生于1917年的“五四”文学革命。 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中国文学开始进入全面的现代化时期。“五四”文学 革命不是孤立的历史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从文学和文化 的意义上来说,“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 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第二卷起,更名《新青年》),开 启了新文化运动的先河。现在人们总结这段历史时,总是形象地说:一份杂志开启 了一个时代。
1)在文学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初期,发难者直接从外国文学运动中受到启发。1916年, 正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受到欧美诗坛上的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影响,写出了《文学改 良刍议》,提出文章“八事”。后来,他还引用“意象派”诗人庞德关于诗歌要靠 具体意象的主张,倡导白话新诗运动。陈独秀写《文学革命论》,号召要以欧洲文 艺复兴以来的文学变革运动为楷模,发动中国的文学革命,提出建设“国民文学”、 “写实文学”、“社会文学”这“三大主义” ,也是直接受到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运动影响。另外,胡适、陈独秀等最初提倡文学革命的一个基本 理论,即文学历史进化论,是从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主要学说进化论脱胎而来的,是 西方进化论思潮的直接产物。(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自然法则。1897年,严复翻译赫胥黎《天演论》,将进化论 引入中国)
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和创作流派的形成
为了迅速扩大新文学的影响,新文学发展到20年代初期,掀起了一个文学社团的建设高潮。一 些志趣相投、文艺观点相近的作家,自觉地走到了一起,组建起了文学社团。文学社团的纷纷 建立,标示着新文学运动已从初期少数先驱者侧重破坏旧文学,转向大批文学生力军致力建设 新文学。新文学社团组建后,往往会创办一种或数种文艺报刊作为标帜与阵地,使得文学发表 的园地空前增多。这是新文学获得重大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据统计,从1921年到1923年,全 国出现的大小文学社团有40余个,出版文艺刊物50多种。而到1925年,文学社团和相应刊物急 增到100多个。在众多的新文学社团中,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也最大, 最有代表性。其次,新月社和语丝社也很有影响。它们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四大文学社团。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涵是: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要对封建传统文化进行总的清算,就必须同时去 除那些作为封建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和文言文,提倡适宜宣传新思想、新道德的新文 学、白话文。于是,他们在极力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同时,发动了一场旨在反对文言, 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同时成了文 学革命的倡导者,文学革命构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4)形成了一个外来学说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在“五四”文学革命发生以后短短的 几年时间里,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艺思潮和哲学基础,都先后涌入中国,对 中国固有的文化思想传统产生了猛烈撞击,形成了一个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学现代化 转变的宽松环境。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 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等文学思潮,人道主义、进化论、杜威实证哲学、尼采 超人哲学、叔本华意志论、弗洛伊的精神分析学说、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空想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等哲学思潮,都有介绍。当然,并非所有的外来思潮都 能在中国落地生根,产生影响。就哲学思潮来说,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影响较大, 马克思主义甚至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就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而言,现实 主义特别是俄国的现实主义影响最大,发展成了中国新文学的主流;浪漫主义虽然 有较大影响,但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属于现代主义范围的各种思潮虽然曾引起过 许多作家进行试验,但终因种种现实原因,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陈独秀提出的“三大主义”是:“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发表后,得到了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等人 的积极响应,新文学的统一战线开始初步形成,文学革命运动逐步开展起来。文学革命运动开 始后,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批判旧文学,二是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在探索如何建 设新文学的同时,新文学初期重要的文学理论“人的文学”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得到了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