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临床血液学检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 天疱疮、银屑病等
▼某些传染病 :猩红热
▼其他:风湿性疾病等
▼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 系肿瘤如肺癌
▼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 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 瘤、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 其嗜酸粒细胞可达90%,出 现较多的幼稚型,并可见形 态学改变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
➢ 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晚 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增多(>5%) 时, 称为核左移
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白血病、 类白血病反应也可见到
➢ 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分三叶者为主,若出 现5叶或更多分叶(>3%),称为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时 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等 炎症恢复期可见一过性核右移
血小板增多
①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骨髓纤维化早期、CML等
②反应性增多:如急性感染、急性溶血 等
红细胞的其他检验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iculocyte)
【参考值】 百分数 成人 0.5%-1.5%,平均1% 绝对值 24-84 ×109/L
【临床意义】 ●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 ●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
➢ 结构的异常: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 Cabot环、有核红细胞
临床意义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鉴别表
贫血形态学 分类 大细胞性贫 血 正常细胞性 贫血
单纯小细胞 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 素性贫血
MCV (80-100fl)
>100 80-100
<80
<80
MCH
MCHC
(27-34pg) (320-360g/L)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值
参考值
红细胞数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 (4.0-5.5)×1012/L 120-160g / L(12-16g / dl) 成年女性 (3.5-5.0)×1012/L 110-150g /L(11-15g /dl) 新生儿 (6.0-7.0)×1012/L 170-200g / L(17-20g /dl)
细 胞
相对增多 再障、粒细胞缺乏症
增
▼感染性疾病:如麻疹、
多 病理性
传单、肝炎、百日咳、
增多
结核
绝对增多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急、慢性淋巴细胞性 白血病 、淋巴瘤
▼移植排斥反应
★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及接触放射线、 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男 0-15mm/lh 女 0-20mm/lh 【临床意义】
1.生理性:12岁儿童、月经期、妊娠、 老年人、高原地区
病理性: ➢ 炎症性:急性细菌炎症、风湿热、慢性感染 ➢ 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塞、肺梗塞 ➢ 恶性肿瘤 ➢ 高球蛋白血症 ➢ 贫血 ➢ 高胆固醇血症 【参考价值】:1.动态观察病情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 ▼中毒性颗粒 ▼空泡形成 ▼核变性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多见于巨幼贫或应用 抗代谢药物后
★棒状小体 (Auer 小体):提示急性髓系白血病
淋巴细胞(lymphocyte,L)
生理性
淋
增多
巴
出生后一周的婴儿淋巴细胞可 达50%以上,可持续到6-7岁, 其后逐渐接近成人的数值
外周血涂片,经Wright染色后观察其形态, 白细胞可 分为下列5种类型,即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和单核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 巴 细 胞 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中性粒细胞增多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
➢ 难点:常见红细胞形态学改变、中性粒细胞常见形态 异常的意义。溶血性贫血的常用实验室检查、血细胞 发育过程形态演变的细胞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分析
第一章 血液一般检验 血常规检查
内容: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测定(Hb)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DC) 血小板的测定(PLT)
➢ AIHA大多为IgG型抗体,还有IgG+C3型、C3型及IgM型等 ,故应使用广谱抗人球蛋白血清进行试验
➢ 间接Coombs试验主要用于RH或ABO妊娠免疫性新生儿溶 血病母体血清中不完全抗体的监测,很少用于AIHA诊断 。
PNH的有关监测
➢ 酸化溶血试验 ➢ 蔗糖溶血试验 ➢ 蛇毒因子溶血试验
细
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等,
胞
而活动性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肺咆百分 率可明显增高,可达30%以上
▼某些血液病 :急性单核细胞性
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多
发性骨髓瘤、恶组、淋巴瘤、MDS
类白血病反应 (leukemoid reaction)
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 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 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当病因去除后,类白 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
相对增多
▼水份丢失过 多血液浓缩
如大面积烧伤、 呕吐、腹泻、 多汗、多尿
绝对增多
继发性增多
原发性增多
▼机体缺氧、血 中EPO水平升高
▼EPO水平非代 偿性增加,如肾 癌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
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生长发育造血原 料的相对不足 ▼妊娠:血液稀释及造血原 料相对不足
参考值
白细胞 计数
白细胞 分类
成年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个月-2岁 11-12×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0 %-5 % 50 %-70 % 0.5 %-5 % 0 %-1 % 20 %-40 % 3 %-8 %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 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MCHC [参考值] 320-360g/L
红细胞沉降率(ESR)
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受多 种因素影响:如血浆中各种蛋白比例的改变; 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的改变 【参考值】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 血管内溶血的监测指标: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浆高铁血红素清蛋白测定、含 铁血黄素尿试验(Rous Test)
➢ 血管外溶血的监测指标: 胆红素明显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监测
➢ AIHA系体内免疫发生异常,产生自身抗体或(和)补体 ,结合在红细胞膜上,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一组溶 血性贫血。
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急性 中毒、急性溶血或出血、大面积烧伤、过敏及电离 辐射等
血小板计数的检测
参考值 血小板减少
(100 -300)×109/L
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障、急性白血 病、巨幼贫等
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如ITP、SLE、 DIC、TTP、感染、恶性淋巴瘤等
③血小板分布异常:肝硬化致脾肿大等
▼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
病理性减少
▼各种原因寻致的贫血 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 坏过多、红细胞丢失过多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 大小的异常:小红细胞、大红细胞、巨红细胞、 红细胞大小不等(相差一倍以上)
➢ 染色反应的异常: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嗜多 色性
➢ 形态的异常:球形、椭圆、口形、靶形、镰形 、泪滴形、棘形、缗钱状排列等
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 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 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MCV [参考值] 80-100fl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 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平均量 MCH [参考值] 27-31pg
中性粒细胞< 0.5 × 109/L
➢ 感染性疾病(病毒、细菌、结核、脓毒血症) ➢ 血液系统疾病(再障、巨幼贫、恶组、白血病) ➢ 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同位素、化学/药物) ➢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脾亢、门脉性肝硬化、尼曼
-匹克病) ➢ 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等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 熟悉溶血性贫血的常用实验室检查 、血细胞形态学 检查的形态学特征、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细胞化学染 色、血细胞发育过程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细胞免 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分析。
重点和难点
➢ 重点:血液常规检查各项参考值及其增加或降低的临 床意义;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形态学特征,血细胞形 态学检查的细胞化学染色;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超敏反应
等 ▼恶性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
维化、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转移癌 ▼传染病:水痘、流感、天花、结核
单核细胞(monocyte,M)
★单核细胞增多
生理性
见于儿童及两周内婴儿
增多
单
核
▼某些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疟
临床血液学检测
➢ 血液一般检测 ➢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 骨髓细胞学检测
教学目的及要求
➢ 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白细 胞分类计数测定的临床意义和参考值、网织红细胞计 数测定的临床意义和参考值、血小板计数、血沉率测 定的临床意义和参考值、掌握骨髓穿刺的适应症和禁 忌症,几种常见骨髓染色的临床意义
➢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直接Coombs试验 间接Coombs试验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监测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的临床意义 ➢ 阳性见于新生儿溶血病,AIHA,SLE,恶性淋巴瘤及某些药
物性溶血。
➢ AIHA多属于温抗体型(37摄氏度作用最强,主要为IgG) ,但也有小部分属于冷抗体型(主要为IgM),故必要 时在应用于4摄氏度条件进行试验,排除假阴性反应
2.良、恶性肿瘤鉴别 3.高球蛋白血症疾病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 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 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 而发生的一类贫血
➢ 红细胞在血管内破坏者为血管内溶血,在血管外破 坏者为血管外溶血
➢ 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两大类,即红细胞内在缺陷 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和红细胞外因素所致的 溶血性贫 血,前者多为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 症,但也有后天获得性疾病如PNH,细胞外因素所致 的溶血性贫血均为后天获得性疾病
★异型淋巴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偶可见到,但 不超过2%,增多常见于:
病毒感染、药物过敏、输血、血液透析、免疫 疾病、放射治疗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反应性增多
持续性增多
▼过敏性疾患:支哮、血管神经 性水肿、荨麻疹、食物过敏、血 清病等,可>10%。
▼寄生虫病:钩虫、蛔虫、血吸 虫
红细胞比容测定(hematocrit,HCT)
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 的比值。 【参考值】 男性:0.40-0.50L/L(40-50vol%),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vol%),平均0.40L/L 【临床意义】 ➢HCT增高:
相对性增多(血液浓缩) 绝对性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HCT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病因
>34 27-34
320-360 320-360
巨幼细胞性贫血、 恶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急性溶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血病等
<27
320-360 见于慢性感染、
炎症、肝病、尿
毒症、肿瘤等
<27
<320
铁粒幼细胞性贫
血、缺铁性贫血
等
1
三、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增多:WBC>10×109/L 白细胞减少:WBC<4×109/L
病理性增多
▼胎儿、新生儿
▼妊娠后期、分娩 时
▼剧烈运动、严寒、 暴热等刺激
▼急性感染
▼白血病、骨髓增
▼严重组织损伤及大 生性疾病及恶性肿
量血细胞破坏
瘤
▼急性大出血
▼急性中毒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临床意义
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
中性粒细胞<1.5 × 109/L
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penia)
▼某些传染病 :猩红热
▼其他:风湿性疾病等
▼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 系肿瘤如肺癌
▼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 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 瘤、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 其嗜酸粒细胞可达90%,出 现较多的幼稚型,并可见形 态学改变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
➢ 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晚 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增多(>5%) 时, 称为核左移
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白血病、 类白血病反应也可见到
➢ 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分三叶者为主,若出 现5叶或更多分叶(>3%),称为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时 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等 炎症恢复期可见一过性核右移
血小板增多
①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骨髓纤维化早期、CML等
②反应性增多:如急性感染、急性溶血 等
红细胞的其他检验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iculocyte)
【参考值】 百分数 成人 0.5%-1.5%,平均1% 绝对值 24-84 ×109/L
【临床意义】 ●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 ●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
➢ 结构的异常: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 Cabot环、有核红细胞
临床意义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鉴别表
贫血形态学 分类 大细胞性贫 血 正常细胞性 贫血
单纯小细胞 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 素性贫血
MCV (80-100fl)
>100 80-100
<80
<80
MCH
MCHC
(27-34pg) (320-360g/L)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值
参考值
红细胞数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 (4.0-5.5)×1012/L 120-160g / L(12-16g / dl) 成年女性 (3.5-5.0)×1012/L 110-150g /L(11-15g /dl) 新生儿 (6.0-7.0)×1012/L 170-200g / L(17-20g /dl)
细 胞
相对增多 再障、粒细胞缺乏症
增
▼感染性疾病:如麻疹、
多 病理性
传单、肝炎、百日咳、
增多
结核
绝对增多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急、慢性淋巴细胞性 白血病 、淋巴瘤
▼移植排斥反应
★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及接触放射线、 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男 0-15mm/lh 女 0-20mm/lh 【临床意义】
1.生理性:12岁儿童、月经期、妊娠、 老年人、高原地区
病理性: ➢ 炎症性:急性细菌炎症、风湿热、慢性感染 ➢ 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塞、肺梗塞 ➢ 恶性肿瘤 ➢ 高球蛋白血症 ➢ 贫血 ➢ 高胆固醇血症 【参考价值】:1.动态观察病情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 ▼中毒性颗粒 ▼空泡形成 ▼核变性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多见于巨幼贫或应用 抗代谢药物后
★棒状小体 (Auer 小体):提示急性髓系白血病
淋巴细胞(lymphocyte,L)
生理性
淋
增多
巴
出生后一周的婴儿淋巴细胞可 达50%以上,可持续到6-7岁, 其后逐渐接近成人的数值
外周血涂片,经Wright染色后观察其形态, 白细胞可 分为下列5种类型,即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和单核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 巴 细 胞 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中性粒细胞增多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
➢ 难点:常见红细胞形态学改变、中性粒细胞常见形态 异常的意义。溶血性贫血的常用实验室检查、血细胞 发育过程形态演变的细胞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分析
第一章 血液一般检验 血常规检查
内容: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测定(Hb)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DC) 血小板的测定(PLT)
➢ AIHA大多为IgG型抗体,还有IgG+C3型、C3型及IgM型等 ,故应使用广谱抗人球蛋白血清进行试验
➢ 间接Coombs试验主要用于RH或ABO妊娠免疫性新生儿溶 血病母体血清中不完全抗体的监测,很少用于AIHA诊断 。
PNH的有关监测
➢ 酸化溶血试验 ➢ 蔗糖溶血试验 ➢ 蛇毒因子溶血试验
细
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等,
胞
而活动性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肺咆百分 率可明显增高,可达30%以上
▼某些血液病 :急性单核细胞性
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多
发性骨髓瘤、恶组、淋巴瘤、MDS
类白血病反应 (leukemoid reaction)
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 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 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当病因去除后,类白 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
相对增多
▼水份丢失过 多血液浓缩
如大面积烧伤、 呕吐、腹泻、 多汗、多尿
绝对增多
继发性增多
原发性增多
▼机体缺氧、血 中EPO水平升高
▼EPO水平非代 偿性增加,如肾 癌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
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生长发育造血原 料的相对不足 ▼妊娠:血液稀释及造血原 料相对不足
参考值
白细胞 计数
白细胞 分类
成年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个月-2岁 11-12×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0 %-5 % 50 %-70 % 0.5 %-5 % 0 %-1 % 20 %-40 % 3 %-8 %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 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MCHC [参考值] 320-360g/L
红细胞沉降率(ESR)
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受多 种因素影响:如血浆中各种蛋白比例的改变; 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的改变 【参考值】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 血管内溶血的监测指标: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浆高铁血红素清蛋白测定、含 铁血黄素尿试验(Rous Test)
➢ 血管外溶血的监测指标: 胆红素明显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监测
➢ AIHA系体内免疫发生异常,产生自身抗体或(和)补体 ,结合在红细胞膜上,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一组溶 血性贫血。
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急性 中毒、急性溶血或出血、大面积烧伤、过敏及电离 辐射等
血小板计数的检测
参考值 血小板减少
(100 -300)×109/L
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障、急性白血 病、巨幼贫等
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如ITP、SLE、 DIC、TTP、感染、恶性淋巴瘤等
③血小板分布异常:肝硬化致脾肿大等
▼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
病理性减少
▼各种原因寻致的贫血 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 坏过多、红细胞丢失过多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 大小的异常:小红细胞、大红细胞、巨红细胞、 红细胞大小不等(相差一倍以上)
➢ 染色反应的异常: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嗜多 色性
➢ 形态的异常:球形、椭圆、口形、靶形、镰形 、泪滴形、棘形、缗钱状排列等
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 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 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MCV [参考值] 80-100fl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 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平均量 MCH [参考值] 27-31pg
中性粒细胞< 0.5 × 109/L
➢ 感染性疾病(病毒、细菌、结核、脓毒血症) ➢ 血液系统疾病(再障、巨幼贫、恶组、白血病) ➢ 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同位素、化学/药物) ➢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脾亢、门脉性肝硬化、尼曼
-匹克病) ➢ 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等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 熟悉溶血性贫血的常用实验室检查 、血细胞形态学 检查的形态学特征、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细胞化学染 色、血细胞发育过程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细胞免 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分析。
重点和难点
➢ 重点:血液常规检查各项参考值及其增加或降低的临 床意义;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形态学特征,血细胞形 态学检查的细胞化学染色;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超敏反应
等 ▼恶性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
维化、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转移癌 ▼传染病:水痘、流感、天花、结核
单核细胞(monocyte,M)
★单核细胞增多
生理性
见于儿童及两周内婴儿
增多
单
核
▼某些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疟
临床血液学检测
➢ 血液一般检测 ➢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 骨髓细胞学检测
教学目的及要求
➢ 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白细 胞分类计数测定的临床意义和参考值、网织红细胞计 数测定的临床意义和参考值、血小板计数、血沉率测 定的临床意义和参考值、掌握骨髓穿刺的适应症和禁 忌症,几种常见骨髓染色的临床意义
➢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直接Coombs试验 间接Coombs试验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监测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的临床意义 ➢ 阳性见于新生儿溶血病,AIHA,SLE,恶性淋巴瘤及某些药
物性溶血。
➢ AIHA多属于温抗体型(37摄氏度作用最强,主要为IgG) ,但也有小部分属于冷抗体型(主要为IgM),故必要 时在应用于4摄氏度条件进行试验,排除假阴性反应
2.良、恶性肿瘤鉴别 3.高球蛋白血症疾病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 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 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 而发生的一类贫血
➢ 红细胞在血管内破坏者为血管内溶血,在血管外破 坏者为血管外溶血
➢ 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两大类,即红细胞内在缺陷 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和红细胞外因素所致的 溶血性贫 血,前者多为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 症,但也有后天获得性疾病如PNH,细胞外因素所致 的溶血性贫血均为后天获得性疾病
★异型淋巴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偶可见到,但 不超过2%,增多常见于:
病毒感染、药物过敏、输血、血液透析、免疫 疾病、放射治疗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反应性增多
持续性增多
▼过敏性疾患:支哮、血管神经 性水肿、荨麻疹、食物过敏、血 清病等,可>10%。
▼寄生虫病:钩虫、蛔虫、血吸 虫
红细胞比容测定(hematocrit,HCT)
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 的比值。 【参考值】 男性:0.40-0.50L/L(40-50vol%),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vol%),平均0.40L/L 【临床意义】 ➢HCT增高:
相对性增多(血液浓缩) 绝对性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HCT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病因
>34 27-34
320-360 320-360
巨幼细胞性贫血、 恶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急性溶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血病等
<27
320-360 见于慢性感染、
炎症、肝病、尿
毒症、肿瘤等
<27
<320
铁粒幼细胞性贫
血、缺铁性贫血
等
1
三、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增多:WBC>10×109/L 白细胞减少:WBC<4×109/L
病理性增多
▼胎儿、新生儿
▼妊娠后期、分娩 时
▼剧烈运动、严寒、 暴热等刺激
▼急性感染
▼白血病、骨髓增
▼严重组织损伤及大 生性疾病及恶性肿
量血细胞破坏
瘤
▼急性大出血
▼急性中毒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临床意义
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
中性粒细胞<1.5 × 109/L
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pe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