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教学具在教学中的运用与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制教学具在教学中的运用与作用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定律、性质的认识,都需要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的目标。
自制教、学具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渠道。
自制教、学具在农村学校课堂教学中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自制教具学具,不仅能节约开支,解决数学仪器不足的问题,还能帮助师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难教难懂的内容,活跃课堂,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一、针对教学实际,通过自制教、学具和表演法使用教、学具,能提高教学有效性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行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初步的逻辑思维,但这种形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感性经验作支撑,这就为发挥自制教具和学具的作用,腾出了需求空间。
为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的升华奠定基础。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简单而巧妙的教具,使本来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解决教学中抽象难懂的问题,弄清一些模糊难辨的问题。
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例如:低年级数学课中制作一些小动物头饰让学生把数学知识生动地表演出来,形成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让同桌的两名学生其中一人用木条做个三角形,另一人用木条做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分别推、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使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易变形。
这时再让学生想办法让平行四边形固定后进行推、拉。
于是,学生们有的把平行四边形相连的两条边加上一根木条,有的把对边加上一根木条……通过操作实验,最后得出,当平行四边形中形成三角形时推、拉不变形,从而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根据教学需求,通过自制教、学具和操作法掌握技能,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学生提供大量操作机会。
让学生在动手制作和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为了让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有个清楚的了解,教者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学生回家后用竹签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框架。
第二天上课时,提出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几条棱?这些棱有什么特征?全班差不多所有的同学都能答出来,因为他们动手做了,要几根竹条,竹条的长短怎样分配才能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这样学生很自然的就了解了长方体有12条棱,其中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正方体也有12条棱,12条棱都相等的结论。
又如:在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教者也是先布置学生回家制作一个圆柱体,上课时再让学生把自己做的圆柱体拆开,这样学生通过做一拆,对圆柱体有2个相同的圆面和一个曲面就一目了然了,在计算中也不会少算一个面了。
记得还有一次在做一个长方体上凹进去一个正方体的题目时,笔者讲了几遍,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于是便让他们回家用农村常见的土豆和萝卜做一个长方体,并用小刀挖个正方体出来观察,再计算。
第二天当再问这个相同的问题时,学生们都争着回答,看着学生那高兴劲儿,我开心地笑了。
也从中看到了学生创新的兴趣和萌点。
三、利于认识论方法,注重总结与实践,及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感性认识出发,逐点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将理性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这就是认识论的观点。
如何将学生自制学具和使用学具的实践兴趣,迅速上升到数学理论知识上来,这既是制作和使用教具、学具的目的,也是教学的难点。
笔者曾经在教完《三角形的稳定性》后,一天,有一位同学兴奋地对我说,他爸爸昨天表扬了他,我问是怎么回事?原来,他家在后院用树木搭建了一个棚,搭好后总有点摇晃,于是他利用在学校学的三角形的稳定性知识,给棚加了几根木方棚就牢固了,他爸爸为此大力称赞了他一番。
通过这件事,使这位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极大地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农村小学,制作和使用教具、学具无疑是个有效的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实际,就地取材或动手制作一些简单、贴切的教具,对教学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同时在设计教学
过程时,要把学生摆在主体的地位,充分考虑为学生提供演示、操作、实验的机会,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