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世界现代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现代史
宏观概要
从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阶段。
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世界朝着整体化大步迈进的历史时期。
从宏观上来看,世界现代史是以纵向和横向发展为经纬主线,构成了世界现代化体系。
纵向是指现代化的发展,横向发展是整体世界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成果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成果之二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经历重大改革后获得了新的发展。
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世界现代化向纵深拓展。
20世纪以来的整体世界的发展,经济文明上,表现在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增多。
政治文明上,表现在到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的走向。
精神文明上,表现在多元化、理性化、民族化并存的多元一体的世界出现。
第一节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1945年) 阶段特征
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这一时期政治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局面,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由盛转衰。
经济上,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在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知识整合
一、一战后的世界(1917~1929年)
1.政治
(1)俄国十月革命:①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②1917年4月,列宁提出“四月提纲”,规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
③1917年7月,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④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苏联建立:1922年。
2.经济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动员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有积极意义。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固定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1928~1933年,苏联“一五”计划。
3.文化
(1)一战后,美国爵士乐受欢迎。
(2)①20世纪初(1925年),苏联拍摄电影《波将金号战舰》(“默片”)。
②1927年,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
③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机出现。
④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3)20世纪早期(1929年),英国现实主义作家萧伯纳创作《苹果车》。
二、从经济大危机到二战(1929~1945年)
1.政治
(1)1936年,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二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战后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确立了雅尔塔体系。
(3)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
2.经济
(1)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
①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②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③影响: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国际关系日趋恶化;造成政治危机。
(2)“斯大林模式”
①形成:是在实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②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③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但片面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3)罗斯福新政
①内容:整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②性质: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③评价:罗斯福新政开创了美国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世界经济体系: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署。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3.文化
(1)①1935年,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家》拍摄成功,标志彩色电影问世。
②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广播。
③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④二战后,宽银幕、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
(2)①20世纪上半期(1933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②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代表作是《格尔尼卡》(1937年)。
(3)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导学要旨
1.关于十月革命的特点
(1)理论创新: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得以实现。
(2)革命道路:从城市到农村。
(3)革命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2.关于苏俄(联)的经济政策
(1)注意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认识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经济,进而直接进入
社会主义)。
(3)要特别注意新经济政策的创新之处,联系罗斯福新政借鉴计划经济的做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综合分析这种突破意识形态的经济政策运用的现实意义。
(4)注意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工业、农业和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其影响。
3.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是学习的重点
几套教材对此内容都作了系统的论述,属于相关性较高的内容。
对30年代大危机发生原因的分析要注意联系现实来思考,如贫富差距,社会分配不公;股票投机对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等。
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应着重掌握其中心措施(《国家工业复兴法》),解决就业、拉动内需的措施,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关注罗斯福新政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对当下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启示。
对罗斯福新政的作用与影响的理解和认识应抓住的关键词是:国家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二节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20世纪90年代初) 阶段特征
本阶段从1945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是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
政治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冷战共处,社会主义经历了迅速发展和重大挫折,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经济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双重趋势。
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
思想文化上现代主义色彩浓厚。
知识整合
一、战后初期的世界(1945~1955年)
1.政治
①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
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
③1949年,美国牵头成立北约。
④1949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
⑤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⑥1955年,苏联牵头成立“华约”。
2.经济
(1)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日内瓦签署。
其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1949年,苏联牵头成立经互会。
(4)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5)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3.文化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2)二战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代表作品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3)50年代,摇滚乐《围着时钟摇吧》对美国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
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55~1991年)
1.政治
(1)1961~1973年,越南战争。
(2)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3)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4)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5)1988年,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改革。
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
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6)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7)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
(8)1991年底,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2.经济
(1)1957年,《罗马条约》签定,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2)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3)1965~1982年,勃列日涅夫执政,试图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但是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框架,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4)1967年,欧共体成立。
(5)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也日渐完备。
(6)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7)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8)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9)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10)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执政,进行经济改革。
(11)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12)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
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3.文化
①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摇滚乐《时代在改变》。
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在西方也有很大影响。
②1969年,国际互联网(因特网)问世。
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④20世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
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尼日利亚的索卡因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导学要旨
1.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与影响
(1)欧洲一体化的过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这一过程的代表性事件主要有: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成立欧洲共同体。
此后,欧共体的发展沿着两条途径展开:“一是组织规模逐渐扩大,二是一体化的程度日益提高。
这两条线索是相辅相成,交织着向前发展的”如从1973~1994年,欧共体经历了四次扩大;欧共体也由最初的关税同盟发展到今天的政治一体化等。
(2)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深刻影响欧洲各国及欧洲政治、外交政策。
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遭到重创,美国实力空前膨胀(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②如何重建战后世界特别是如何解决世界经济领域里的货币、贸易等问题,成为战后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关键。
(2)特点:①美国为主导,美元处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为美国进行对外经济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③世界经济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3)影响: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为美国的对外扩张和确立霸主地位提供了条件,但在客观上,也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
第三节走向多极化的世界(20世纪90年代至今) 阶段特征
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多极化和全球化、区域化。
政治上,世界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地区冲突时有发生,国际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目前主要是“一超多强”的局面;经济上,“新经济”(或“知识经济”)兴起,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深入发展。
知识整合
一、政治
①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②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③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
④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
二、经济
①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②1992年,签署《欧洲联盟条约》。
③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④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⑤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世界贸易组织致力
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⑥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问世。
⑦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⑧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导学要旨
1.世贸组织建立的影响
(1)宗旨和基本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相同,旨在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的实施,达到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2)标志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表明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标志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已经开始)。
(3)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对所有成员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各成员必须进行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调整,以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管理全球贸易的要求。
这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相互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基础上进行。
(4)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问题
(1)原因:①随着生产国际化程度的大大加强,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②跨国公司正在跨越国界、洲界,日益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体。
③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2)主导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它们不仅垄断了世界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科技市场,而且通过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压低初级产品价格等手段,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
(因为它们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3)实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热点链接
1.两极格局的特点、影响与瓦解
(1)特点: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对抗;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全面冷战和局部战争);两种类型经济并行发展、交往很少;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2)影响:在雅尔塔体系基础上形成的两极格局,一方面由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另一方面,由于两
极格局是以美苏两强为核心的,是大国主宰世界的表现,两大集团日益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工具,两强相争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3)瓦解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1991年12月苏联的解体。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利”与“弊”
(1)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
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余粮收集制在实施中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走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还包括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口粮,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3.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1925年,苏俄各项经济指标基本上都达到了战前的水平。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
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利: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2)弊: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
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斯大林时期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
5.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1)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经济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2)保存了美国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3)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的政策,成为资本主义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4)新政仅仅是在解决引起经济危机的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上初见成效,并没有消除导致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因此,新政
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6.“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利弊
“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人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工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但是,“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7.“新经济”成为一种趋势
(1)含义:所谓“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2)新经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①经济持续增长;②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③物价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政府过去长期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得以消除;④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⑤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
中西类比
一、对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
相同点:都面临经济困难的背景;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改革内容都比较全面;都在历史上起了巨大的作用。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
三、中外历史上三种不同发展
命题观点
(必须知道的知识点)
1.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1)大危机加剧世界动荡,使世界走向大战。
(2)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小农经济占据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运用。
2.二战后的世界
(1)二战后国际格局经历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到多极化趋势出现再到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过程。
(2)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未能很好地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导致苏联最终解体。
(3)二战后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是两大发展趋势,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新一轮的资本扩张。
(4)影视艺术的发展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并反映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