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1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概念
1.环境: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
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影响评价:
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实施,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2.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重要时间节点(主中国)
1. 第一个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79年试行,1989年12月26日正式
实行,2015年1月1日更新(意思是,实行新的环境保护法)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02年10月28日发布,2003年9月1日实施。

4.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大气啥标准—2016年1月1日全国实施。

5.中国环境标准体系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完善和具体化。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执行。

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
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

∙(地方标准较之于国家标准具体措施)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可以制定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制定严
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并报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备
案。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
准。

6.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分类
I 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II 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III 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IV 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V 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7.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分类
1. 环境空气功能区分为二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二级: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8.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分类
0类声功能区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1类声功能区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
2类声功能区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
3类声功能区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4类声功能区指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分为4a 类和4b 类两种)
4a类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
4b类为铁路干线两侧区域。

9.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 -1996 )分类
1.排入GB3838Ⅲ类水域(划定的保护区和游泳区除外)和排入GB3097中
二类海域的污水,执行一级标准。

2.排入GB 3838中Ⅳ、Ⅴ类水域和排入GB3097中三类海域的污水,执行二
级标准。

3.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执行三级标准。

4.排入未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必须根据排水系统出
水受纳水域的功能要求,分别执行1和2的规定。

5.GB3838中Ⅰ、Ⅱ类水域和Ⅲ类水域中划定的保护区,GB3097中一类海域,
禁止新建排污口,现有排污口应按水体功能要求,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以保证受纳水体水质符合规定用途的水质标准。

6.本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方式分为二类。

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达到本
标准要求(采矿行业的尾矿坝出水口不得视为车间排放口)。

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达到本标准要求。

10.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点
✧前言
✧总则
✧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项目周围地区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施工期+运营期+ 运营期满)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公众意见调查
✧方案比选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NO.2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1.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分类:
1.管理程序——用于指导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与管理。

2.工作程序——用于指导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和进程
2.环境敏感区定义及分类
1.定义: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
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

2.分类:
a)关键性区域: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
用水水源保护区等。

b)生态保护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重要水生生
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富营养化水域等。

c)社会生活相关区域: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
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
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分类
1.准备阶段: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
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及范围,编制环境监测方案、评价工作大纲等。

2.正式工作阶段:工程分析,进行环境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专
题评价等。

3.报告书编制阶段: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得
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4.工程分析
A:分类:
∙以污染影响为主的污染型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以生态破坏为主的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B:工程分析的方法:
一般地讲,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都应依据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方案等技术资料进行。

目前可供选择的方法有类比法、物料衡算法和资料复用法。

1.类比法是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
工程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

2.物料衡算法是用于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的常规和最基本的方法。

即在生产过
程中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必须等于产品数量和物料流失量之和。

其计算通式如下:
∑G 投入= ∑G 产品+ ∑G 流失
式中,∑G 投入---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
∑G 产品---产出产品总量
∑G 流失---物料流失总
3.资料复用法是利用同类工程已有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料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资料进行工程分析的方法。

5.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搜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和遥感法。

6.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
预测范围的大小、形状等取决于评价工作的等级、工程和环境的特性。

一般情况,预测范围等于或略小于现状调查的范围,具体规定参阅各单项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

NO.3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技术
1.环境影响识别方法
核查表法(清单法):将可能受开发方案影响的环境因子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性质,通过核查在一张表上一一列出的识别方法,故亦称“列表清单法”,或“一览表法”。

(1)简单型核查表:
(2)描述型核查表:除了列出环境因子外,还需同时说明对每项因子影响的初步度量以及影响预测和评价的途径
2.工程分析方法
1.工程分析的重点: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治理。

2.五图四表:
✧五图
项目地理位置图、项目总平面布置图、项目外环境关系图、
项目监测布点图、项目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位置图
✧四表
项目组成表、主要原辅材料及能耗情况表、环保设施(措施)及投资估
算一览表、项目污染物产生及排放表
3.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分类:
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专业判断法
NO.4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相关概念
1.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各种河流(包括河口)、湖泊、水库。

2.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影响使水的感官性状、物理化学性
质、水生物组成,以及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发生恶化,破坏水体原有
的功能。

3.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
物作用,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的水质。

2.水污染物分类
1.水污染物分类
a)污染源按产生和进入环境的方式分为:点源和面源。

b)按污染性质可分为:
i.持久性污染物(指在水中难降解、毒性大、易积累的有毒物质)
Eg:重金属、POPs 、氰化物
ii.非持久性污染物
Eg:COD 、BOD 、氨氮等
iii.酸碱污染物(以pH 表征)
iv.热污染(以温度表征)
3.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及范围
1.分级判据
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排污有关
受纳水域的规模、受纳水域对水质要求——与地表水环境有关
污水排放量越大,水质越复杂,评价等级越高;
受纳水域规模越小,水质要求严格。

评价工作等级分为三级!
a)污水排放量:
按照日排放量Q(m3/d)分成5 个等级:
①Q≥20000
②20000>Q≥10000
③10000>Q≥5000
④5000>Q≥1000
⑤1000>Q ≥200
注意: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他含污染物极少
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

b)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i.复杂:污染物类型数(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酸和碱、
热污染)≥3,或者只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
≥10。

ii.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或者只有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iii.简单: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c)受纳水域的规模
i.河流:按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划分。

大河:≥150m 3 /s ;
中河:15 ~150 m 3 /s ;
小河:<15m 3 /s 。

ii.湖泊和水库:以枯水期湖泊、水库的平均水深和水面积划分水域规模。

当平均水深≥10m时当平均水深<10m时
大湖(库):≥25km2大湖(库):≥50km2中湖( 库):2.5 ~25km2中湖(库):5 ~50km2小湖(库):<2.5km2小湖(库):<5km2
d)受纳水域的水质要求
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 )为依据,划分为五类:
I 、II 、III 、IV 、V 。

水质级别要求越高,相应的评价级别也高。

2.评价等级划分
3.评价范围:评价区域<现状调查范围≥影响预测范围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范围,应能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面水环境
影响较显著的区域。

2.在此区域内进行的评价,应能全面说明与地面水环境相联系的环境基本
状况,并能充分满足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3.水环境影响评价预测范围根据现状调查范围而定。

4.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
河流水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小、河流规模
2.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
a)评价方法:
i.水质参数数值的确定:
在单项水质参数评价中,一般情况,某水质参数的数值可采用多次
监测的平均值,但如该水质参数变化甚大,为了突出高值的影响可
采用内梅罗(Nemerow)平均值,或其他计入高值影响的平均值,内梅
罗平均值表达式为:
式中:C——某参数的评价浓度值;
C 均——某参数监测数据(共k 个)的平均值;
C 极——某参数监测数据集中的极大值。

▲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特殊水质因子:DO 的标准指数
式中:S DO,j——DO 的标准指数
DO f——某水温、气压条件下的饱和溶解氧浓度,mg/L
T——水温,℃
DO j——溶解氧实测值,mg/L
DO s——溶解氧的评价标准限值,mg/L
▲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特殊水质因子: pH 的标准指数
式中:S pH,j——pH 的标准指数
pH j——pH 实测值
pH sd——地面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 值下限
pH su——地面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 值上限
5.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1.拟预测水质参数的筛选
在现状调查的水质参数中筛选;
拟预测参数应既说明问题又不过多(一般少于现状参数);
根据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评价等级和当地环保要求筛选;
不同时期参数不一定相同;
* 对河流,可用水质参数排序指标(ISE)选取预测水质因子:
ISE 是负值或越大,说明建设项目排污对河流
中该项水质参数的影响越大!
C p:建设项目水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L ;
C s:水污染物的评价标准限值,mg/L ;
Cℎ:评价河段的水质浓度,mg/L ;
Q p——建设项目废水排放量,m 3 /s ;Qℎ——评价河段的流量,m 3 /s ;
6.水质数学模式的类型与选用原则
1.水质数学模式选用原则
a)在水质混合区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应选用二维或三维模式;
b)在水质分布均匀的水域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选用零维或一维模式;
c)对上游来水或污水排放的水质、水量随时间变化显著情况下的水质影
响预测,应选用动态或准稳态模式;其他情况选用稳态模式;
d)矩形河流、水深变化不大的湖(库)及海湾,对于连续恒定点源排污
的水质影响预测,二维以下一般采用解析解模式;
e)三维或非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瞬时排放、有限时段排放)的水质影响
预测,一般采用数值解模式;
2.常用河流水质数学模型与适用条件
①河流混合过程段长度*
预测范围内河段可分为:充分混合段、混合过程段和排污口上游河段。

充分混合段: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均匀分布的河段。

当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 %时,可以认为达到均匀分布。

混合过程段:指排放口下游达到充分混合以前的河段。

河流混合过程段长度可由下式计算(理论公式):
河中心排放x=0.1u x B2/E y、岸边排放x=0.4u x B2/E y
u x——x 方向流速,m/s ;
B ——河流宽度,m ;
E y——横向扩散系数,m2/s 。

(a)
(b)
*河流混合过程段长度可由下式估算(经验公式):
式中,B——河流宽度,m ;
a——排放口距岸边的距离,m ;
u——河流断面的平均流速,m/s ;
H——平均水深,m ;
g——重力加速度,9.8m/s 2 ;
I——河流坡度,‰。

②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适用条件:
(1)河流充分混合段;(2)持久性污染物;(3)河流为恒定流动;(4)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c——污染物浓度,mg/L ;
C P——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
Cℎ——河流来水污染物浓度,mg/L ;
Q p——废水排放量,m 3 /s ;
——河流来水流量,m 3 /s ;
③河流一维稳态模式
式中:c ——计算断面的污染物浓度,mg/L ;
C0——计算初始点污染物浓度,mg/L ;
t——断面间水团传播时间,d ;
K——水质综合消减系数,1/d ;
u——河流流速,m/s ;
x——从计算初始点到下游计算断面的距离,m ;
NO.5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概念
1.大气污染源:造成大气污染的空气污染物的发生源。

a)按污染物产生的来源分为: 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b)按几何形状分为: 点源、面源、线源、体源、火炬源
c)按运动特性分为: 固定源和移动源
d)按几何高度分为: 高架源、中架源和低架源
e)按排放时间长短分为: 连续源、间断源和瞬时源
f)按排放形式分为: 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
2.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数量、浓度和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
境所允许的范围,即超过了空气的稀释、扩散能力,使大气质量恶化,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

3.大气污染分类
地区性污染:雾霾、光化学烟雾等
广域性污染:酸雨等
全球性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
4.形成大气污染的三个要素:污染源、大气状态、受体
5.环境空气敏感区是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 )规定
的一类功能区中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三三制”):
●工作程序主要分三阶段: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和报告书编制阶段;
●正式工作依次包含调查、预测和评价三大部分;
●调查主要包括污染源、气象条件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三个方面。

3.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1. 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A.计算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 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 i(第i 个污染物),及第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 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式中: P i—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
C 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 3 ;
C0i—第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 3 。

B. 评价等级判据:
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一级P max ≥80%,且D10%≥5 km
二级其他
三级P max <10% ,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注:如污染物数i 大于1 ,P i 取P值中最大者(P max ) ,和其对应的D10%。

①Coi一般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②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3倍值;
③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④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
⑤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2. 评价范围的确定:
∙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 2 ×D10%为边长的矩
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 km时,确定评价范
围为半径25 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 km矩形区域。

∙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 km 。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 m的范围。

3.补充: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点位不少于10 个;
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点位不少于6 个;
三级评价项目,应设置2 ~ 4 个监测点
4.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1. 经验估算法
对于某些特征污染物排放量,可依据一些经验公式或一些经验的单位产品的排污系数来计算。

∙燃煤SO 2 排放量的计算:
G= BS ×80% ×2
式中:G——二氧化硫的产生量,kg/h ;
B——燃煤量,kg/h ;
S——煤的含硫量,%。

∙燃煤烟尘排放量的计算:
Y=B×A×D×(1-η)
式中:Y——烟尘排放量,kg/h ;
B——燃煤量,kg/h ;
A——煤的灰分含量,%;
D——烟气中烟尘占灰分量的百分数,%,其值与燃烧方
式有关;
η——除尘器的总效率,%。

5.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1. 主导风向:
∙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

风向角范围一般在连续45°左右,对于以16 方位角表示的风向,主导风向一般是指连续2~3
个风向角的范围。

∙某区域的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 ,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

∙在没有主导风向的地区,应考虑项目对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

6.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计算点:
计算点可分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以及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7.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参数选择
评价标准:一般选用GB3095 中1 h 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质量浓度限值;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NO.6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1.噪声的特点
∙局限性、分散性、暂时性
2.噪声环境度量
1. 声压级L P:从听阈到痛阈,声压绝对值相差达100 万倍。

通常用一个声压比的对数来表示声音大小,这就是声压级。

式中:L P—声压级,dB ;
P —声压,N/m2;
P0—基准声压(P0=2 ×10 −5N/m2)。

(1)不同噪声级的叠加
(2)某点的噪声平均值
(3)声压级相同的声音迭加
3. 评价等级的划分与评价范围
1. 评价等级的划分
A:划分的依据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建设项目建设前后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
∙受建设项目影响人口的数量
B:划分的具体依据
评价等级环境噪声标准噪声级增量受影响人口一级评价0类或显著增高,>5dB或显著增多二级评价1、2类或明显增高,3~5dB或增加较多三级评价3、4类或<3dB且变化不大
2. 评价范围的确定
A:固定声源项目:
包括:工厂、港口、施工工地、铁路站场等
∙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一般以建设项目边界向外200m 为评价范围;
∙二级、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和相邻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及敏感目标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

如依据建设项目声源
计算得到的贡献值到200m 处,仍不能满足相应功能区标准值时,
应将评价范围扩大到满足标准值的距离。

B:线源、流动源项目
包括:城市道路、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上线路和水运线路等建
设项目
∙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一般以道路中心线外两侧200m 以内为评价范围;
∙二级、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和相邻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及敏感目标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

如依据建设项目声源
计算得到的贡献值到200m 处,仍不能满足相应功能区标准值时,
应将评价范围扩大到满足标准值的距离。

C:机场
①评价范围可根据飞行量计算到L WECPN 为70dB 的区域;
②一般主要航迹下离跑道两端各6~12km,侧向各1~2km内的评
价范围可满足一级评价要求;
③、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功能区和敏感目标等适当缩小
4.环境噪声现状调查内容:
∙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
∙声环境功能区划
∙敏感目标
∙现状声源
5.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噪声的衰减计算公式
A:计算预测点倍频带声压级
L oct(r)=L oct(r
-(A oct div+A oct bar+A oct atm+A oct exc)
0)
式中:L oct(r)——距声源r 处的倍频声压级
L oct(r
——参考位置r 0 处的倍频带声压级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