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医考中医诊断学要点

合集下载

天星培训执业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04

天星培训执业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04

第三节 73 辨证•1 掌握 八纲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治法。

•2 熟悉 脏腑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治法和药方举例。

•3 了解 气血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治法和药方举例。

•一、八纲辨证•八纲,即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通过对四诊所取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类证候归纳说明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等情况的辨证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天星医考:•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病证,归纳为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四对纲领性证候,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其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属阳,里、寒、虚证属阴,所以,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一)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

一般而言,病在皮毛、肌腠,部位浅在者属表证;病在脏腑、血脉、骨髓,部位深在者属里证。

天星医考:•(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析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由于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

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

•(三)虚实辨证• 虚实辨证,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四)阴阳辨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用以统括其余的六个方面。

天星医考:1、阳虚证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A. 形体消瘦B. 高热大汗C. 大便稀溏D. 形寒肢冷E. 舌色淡白参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阳虚证的审证要点。

阳虚证在八纲辨证中既属虚证,又属阴证、寒证.阳气虚衰,失于温煦,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形寒肢冷,是阳虚证的审证要点,其他症状虽可见于阳虚证,但不是必见症状。

天星医考:•2、虚证的病机是• A. 邪正俱盛• B. 正气不足• C. 正邪相持• D. 邪正交争• E. 正盛邪却•参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虚证的病机。

•虚证指正气虚弱、不足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的证候,正气虚弱,邪气不盛是其基本病机。

天星培训执业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03

天星培训执业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03

•二、闻诊 61页•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及呃逆、嗳气、喘哮、太息等音响的异常,以分辨病情的寒热虚实。

嗅气味,主要是嗅患者的口气、分泌物与排泄物的异常气味,以鉴别疾病。

•(一)听声音•1.语声: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可反映正气盛衰和邪气性质。

语声高亢洪亮而多言,属实证、热证;语声轻微低哑而少言,属虚证、寒证。

•2.呼吸:呼吸有力,声粗浊,多为热邪内盛,属实热证;呼吸无力,声低微,多为肺肾气虚,属虚寒证。

天星医考:•3.咳嗽:咳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

•4.呃逆、嗳气声音变化的临床意义:呃逆、嗳气都是胃气上逆所致,但临床表现不同,主病亦略有差异。

•(二)嗅气味• 口气臭秽,多属胃热,或消化不良,亦见于龋齿、口腔不洁等;口气酸馊,多是胃有宿食;口气腐臭,多是牙疳或有内痈。

• 各种排泄物与分泌物,包括二便、痰液、脓液、带下等,有恶臭者多属实热证,略带腥味者多属虚寒证。

如大便臭秽为热;有腥味的属寒。

小便臊臭,多为湿热。

矢气奇臭,多为消化不良,宿食停滞。

咳吐浊痰脓血,腥臭异常的,多为热毒炽盛,瘀结成脓的肺痈。

天星医考:阴虚肺燥的咳声特点是A. 咳声重浊B. 咳声清脆C. 咳声紧闷D. 干咳无痰E. 咳声如犬吠样参考答案:D解析:干咳无痰,或咳出少许黏液,是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咳嗽。

咳声重浊,兼见痰清稀白,鼻塞不通属外感风寒咳嗽。

咳声清脆者,多属燥热。

咳声紧闷,多属寒湿。

咳声如犬吠样多见于白喉。

天星医考:•三、问诊•问诊的主要方法,首先要抓住主诉。

主诉,是患者自觉最为痛苦的一个或几个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

•有关疾病的很多情况,如患者的自觉症状、起病过程、治疗经过、生活起居、平素体质以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了解。

所以,问诊是诊察病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

天星医考:•(一)问寒热• 寒热,即恶寒发热,是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症状。

天星培训执业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05

天星培训执业药师之中医诊断基础05

(6)肺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甚至咳血,口燥咽干,声音嘶哑,形体消瘦,腰膝酸软,颧红盗汗,骨蒸潮热,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7)肝脾不调证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窜痛,喜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

舌苔白或腻,脉弦。

(8)肝胃不和证 临床表现:脘胁胀闷疼痛,嗳气呃逆,嘈杂吞酸,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象。

或巅顶疼痛,遇寒则甚,得温痛减,呕吐涎沫,形寒肢冷,吞淡苔白滑,脉沉弦紧。

•(9)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面色晃白,畏寒肢冷,腰膝或下腹冷痛,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或下利清谷,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10)肝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咽干口燥,腰膝酸软;胁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

舌红少苔,脉细数。

80•三、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就是分析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从而辨认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特点,为治疗选药的基础。

•(一)气病辨证• 气的病变很多,一般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二)血病辨证• 血的病证颇多,概括起来主要有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个方面。

81•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包括•A. 局部肿胀疼痛•B. 面色晦暗•C. 口唇青紫•D. 瘀斑舌•E.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参考答案:A,B,C,D,E•解析:本题考查血瘀证的临床表现。

•血瘀证常见局部肿胀疼痛、痛如针刺、拒按、痛处固定不移、常在夜间加重,伴面色晦暗、口唇青紫、瘀斑舌、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等症状。

•(三)气血同病辨证• 气为阳,血为阴。

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依存的关系,气血变化的互相影响,在临床上是常见的,如气滞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

 •(四)津液辨证• 1.津液不足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津液不足证临床常见口渴咽干,唇燥舌干少津或无津,皮肤干燥,甚或干瘪,或见下肢萎弱,或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脉多细数。

不得不看的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不得不看的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不得不看的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距离医师考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中公医考网小编根据考试大纲,为大家整理了中医诊断学的考试重点,掌握这些知识点,相信大家诊断学的内容就十拿九稳啦!大家一定要跟着小编的步伐一起备战2017年医师笔试考试,快来学习起来吧,错过了岂不是辜负了小编的一番心意。

一、中医诊断学概述主要内容:
四诊:望、闻、问、切诊;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常见疾病诊断及证侯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二中医四诊
望诊
问诊
切脉:并脉与主病
三、中医辨证
八纲辨证
(一)表证、里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

一般地说,病在皮毛、肌腠,部位浅在者属表证,病在脏腑、血脉、骨髓,部位深在者属里证。

(二)寒证、热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三)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四)阴证、阳证的形成、临床表现和辨证鉴别要点
脏腑辩证
气血津液辩证。

天星培训执业医师之中医诊断基础02

天星培训执业医师之中医诊断基础02

第二节四诊 53页1 掌握 问诊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2 熟悉 望诊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3 了解 闻诊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4 了解 脉诊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一、望诊望诊,是对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色质的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了解疾病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

如果脏腑气血阴阳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

因此,通过望诊就可以了解到机体内部的某些病变。

天星医考:(一)望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

察神的存亡,对判断正气盛衰、疾病轻重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得神、失神、假神、神乱的临床表现及意义•1)得神:又称“有神”。

其临床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

提示精气充盛,体健神旺,为健康表现,或虽病而精气未衰,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天星医考:出题:抽出症状问属于哪种失神•2)失神:又称“无神”。

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重病表现,可见于久病虚证和邪实病人。

•(1)精亏神衰而失神:临床表现为两目晦暗,目无光彩,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手撒尿遗,骨枯肉脱,形体羸瘦。

提示精气大伤,机能衰减,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

•(2)邪盛神乱而失神:临床麦现为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

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夹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

皆属机体功能严重障碍,气血津液失调,多见于急性病人,亦属病重。

天星医考:•1、病重“失神”表现为• A. 饮食不入,泄泻不止• B. 精神萎靡,反应迟钝• C. 卒然神昏,手撒遗尿• D. 神识昏迷,循衣摸床• E. 两目晦暗、瞳神呆滞•参考答案:B,C,D,E•解析:失神可见于久病、重病患者。

其一临床表现一般为精神萎靡,面色无华,两目晦暗,呼吸气微,语言错乱,形体赢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甚则神识不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病及病案等内容。

本部分考试内容主要为诊法和辨证。

第一单元问诊“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细目一问诊的内容要点一一般情况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况、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要点二主诉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主诉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一般只有一两个症状,即是主症。

通过主诉常可初步估计疾病的范畴和类别、病情的轻重缓急,是了解、分析和认识疾病的重要线索。

要点三现病史现病史是指病人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的经过。

1.发病情况主要包括发病的时间,是突然发作,还是缓慢发生;发病的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做何处理等。

一般凡起病急、时间短者,多属实证;凡患病已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多属虚证,或为虚实夹杂证。

2.病变过程按疾病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询问。

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何时病情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情有无变化规律等。

通过询问病变过程,可以了解疾病邪正斗争的情况,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

3.诊治经过询问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怎样;做过何种诊断,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

4.现在症状现在症状是指病人就诊时感到的病痛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

通过问现在症状可了解到唯有病人自我能感觉到的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

要点四既往史既往史又称过去史,主要包括病人的既往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

1.既往健康状况病人平素健康状况,可能与其现患疾病有一定的关系,故对分析判断现发疾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素体健壮,现患疾病多为实证;素体虚弱,现患疾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素体阴虚,易感温燥之邪,多为热证;素体阳虚,易感寒湿之邪,多为寒证,或寒湿病证。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和基础。

它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了解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从而确定病人的病证。

以下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章节总结。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病因分类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它强调从整体上观察病人的病情,辩证分型,并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因病机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病因与病机之间的关系。

病因分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它将疾病按病因不同分为外感病、内伤病、中毒病、杂病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目色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语音、呼吸声、咳嗽声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谈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这些方法相互补充,综合运用可以得到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三、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痛、头痛等。

感冒是由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发热、流鼻涕、咳嗽等。

咳嗽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其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等。

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腹痛是腹部出现疼痛的症状,其病因多种多样,中医诊断学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可以确定病人的病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包括内科疾病辨析、外科疾病辨析、妇科疾病辨析等。

内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外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伤部位、疼痛程度、红肿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妇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月经情况、白带情况、腹痛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症候的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辩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

2.见微知著。

3.以常恒变。

中医诊断基本原则;1.整体审查。

2,诊法合参。

3,病证结合。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病理本质作出的概括。

证实际包括证名,证候,证型等概念。

将疾病当前阶段的病性病位等本质概括为一个诊断名称,这就是证名。

证侯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及体征。

即证候为证的外侯。

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现病史:指病人从起病到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的经过。

现病史应从下面四个方面1.发病情况。

2.病变过程。

3.诊治过程。

4.现在症状。

问现在症;是询问病人就诊时所感受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

《十问哥》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寒热,寒分为恶寒,畏寒,恶风。

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可缓的。

畏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缓者。

恶风:病人遇风觉冷,避之可缓。

寒热症分为;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恶寒发热:恶寒与发热感觉并存称恶寒发热。

它是外感表证的主要症状之一。

但寒不热:在通常的情况下,患者只有怕冷的感觉而无发热者,即为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患者但觉发热而无怕冷的感觉者,称为但热不寒。

可见于里热证,由于热势轻重、时间长短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临床上有壮热、潮热、微热之分。

寒热往来:患者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其寒时自觉寒而不热,其热时自觉热而不寒。

界线分明,一日一发或一日数发,可见于少阳病、温病及疟疾。

壮热: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以上,多见于里热实证,为阳盛热实,邪正剧争的表现,常伴有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俗称为“四大症状”潮热:发热象潮水一样有一的定规律有汗:病理上的发有汗表里证之分。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绪论部分◎重点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诊法,诊病,辨证,病历书写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通过诊察其外部的征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化情况(2)见微知著:机体的某些局部的、微小的变化,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局部的细微变化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

通过这些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3)以常衡变: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辨别、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4)因发知受:根据机体在疾病中所反应的证候特征,确定是寒是热,是风是湿,这种寒、热或风、湿,不是根据气候变化或气温、湿度高低做出判断。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1)注意中医诊断基础理论的学习(2)注意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3)强化临床实践与技能训练1.症,病,证的关系?症,病,证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概念,症,即症状,广义症状的简称,包括症状和体征。

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到的痛苦或不适,体征是指客观能检测出来的异常征象。

而症状和体征又可统称症状,或简称症。

病是对该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与抽象。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病理本质所做的概括。

症是诊病和辨证的主要依据。

证和病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证主要揭示病变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病主要体现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特别要注意阶段与全过程的区别。

病的本质一般规定了症的表现和证的动态变化规律,在病的全过程中可有不同的证,而同一种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病之中,所以病与证之间存在着同病异症,异病同证的相互关系。

临床上既要辨证,又要辨病,才能使诊断更全面、更正确、治疗更有针对性。

2.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上重要的医家及专著(1)《黄帝内经》——注意四点: 一是提及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诊法;二是诊病结合内、外;三是奠定了辨证学基础;四是提出病证结合。

(2) 《难经》将望闻问切比喻为神圣工巧;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辨别八纲、辨别病因、辨别病机三个方面。

辨别八纲是指通过辨别病人的寒热、表里、虚实、动静四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性质。

辨别病因是通过辨别病人的外感、内伤、情志、饮食、劳倦五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原因。

辨别病机是指通过辨别病人的气血津液、脏腑组织器官、经络气血、阴阳五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医诊断学还包括四诊合参的基本理论。

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合参是指根据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中医病的诊断方法:-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咳嗽声等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病人的交谈来了解患者的病情、症状、病史等信息,从而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3.中医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外感病的诊断:外感病主要表现为寒热、恶寒、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特点、舌质、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内伤病的诊断:内伤病主要表现为身体的虚弱、疲乏、食欲不振、腹痛、便秘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体检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

-情志病的诊断:情志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烦躁、睡眠不宁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心理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饮食病的诊断:饮食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口干、口苦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进食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4.中医诊断学的误区:-忽视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病史:中医诊断学重视患者的主观症状和病史,忽视这些信息可能导致误诊。

-盲目追求望闻问切:中医诊断学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诊断方法,不能过分依赖其中一种诊断方法。

-缺乏科学依据:中医诊断学需要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总结,不能凭空臆测。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复习要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精选《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doc

精选《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doc

精选《中医诊断学》重点笔记.doc文档介绍:二、诊断学原则1。

审察内外,整体察病2。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3。

四诊合参,从病辨证四诊:也叫诊法,是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

望诊,是对患者全身或局部进行有目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辨别患者内在的病情,问诊,是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的询问以了解病情及有关情况。

切诊,是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体外一切变化的情况。

根据以上四诊合参的原则,不能以一诊代四诊,同时症状、体征与病史的收集,一定要审察准确,不能草率从事。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张景岳称为“阴阳”、“六变”。

四诊所得的一切资料,须用八纲加以归纳分析:寒热是分别疾病的属性;表里是分辨疾病病位与病势的浅深;虚实是分别邪正的盛衰;而阴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

它从总的方面,亦即最根本的方面分别疾病属阴属阳,为治疗指明总的方向。

辨证:包括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各种辨证既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范围,又有相互联系,并且都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诊断与病案:诊断分常见疾病诊断和征候诊断两个方面。

疾病诊断简称诊病。

就是对患者所患疾病以高度概括,并给以恰当的病名。

征候诊断即辨证,是对所患疾病某一阶段中证候的判断。

病案,古称“诊籍,又叫医案,是临床的写实。

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治疗经过与结果等,都如实地记录下来,是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病案分析统计,经验总结,医院管理等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因此,临床各科都应有完整病历、病案记录。

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一、整体望诊整体望诊是通过观察全身的神、色、形、态变化来了解疾病情况。

(-)望神1.得神2.失神3.假神4.神气不足5.神志异常(二)望色1.常色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

(1)主色所谓主色,是指人终生不改变的基本。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1.中医四诊法: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也被称为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观特征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呼吸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2.脉诊: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脉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

根据脉搏的弦、滑、涩、散、数、微等特点,可以判定病症的轻重、病因的归属等信息。

3.舌诊:中医诊断中,舌诊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人体内脏的功能状况可以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质地等来判断。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消化不良,舌苔少津可能表示阴虚等。

4.望诊: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等外观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例如,面赤可能表示热病,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虚等。

5.问诊:中医的问诊过程中,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从而了解疾病的起因和发展。

问诊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方面。

6.切诊:中医的切诊是指通过对脉搏的触摸来判断人体各脏腑功能的状况。

例如,肝脉代表肝的健康状况,脾脉代表脾的功能状况等。

7.病因学:中医诊断学中,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包括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凉伤阳、病毒感染等。

8.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它包括了病机关系、病机转变、病机对证候等方面的内容。

9.辨证施治:中医诊断学中,辨证施治是根据疾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是以辨证施治为特点的医学,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

辨证的方法包含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等。

总之,中医诊断学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脉诊、舌诊、望诊、问诊、切诊等手段,通过观察、听诊、嗅闻、问询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四诊、辨证、辨病和病案书写四大部分组成。

2.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症结合、动静结合。

3.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因发知受。

4.西晋王叔和撰写【内经】以来扁鹊、仲景、华佗等诸家关于脉学的论述,撰成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

5.神的表现形式: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又称为有神。

失神:是精气严重衰败的表现。

又称为无神。

临床有虚、实之分。

少神:是指精气不足、神气不旺的表现,又称为神气不足,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

假神:是指重危病人突然出现精神“好转”的假象,为临终前的预兆。

神乱:又称神志异常,为狭义之神异常的表现。

精神抑郁:具有精神过度抑制的临床特点。

精神狂躁:具有精神过度兴奋而至狂乱的临床特点。

意识障碍:以意识障碍(昏迷、昏睡)为其特征。

6.五色主病青色:瘀血、寒证、痛证、惊风及肝病。

赤色:热证、戴阳证。

黑色: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黄色:脾虚、湿证。

白色:虚寒、气血不足、失血。

7.囟门:囟门是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

有前囟、后囟之分。

8.囟填:即囟门突起,多属实证。

囟陷:即囟门凹陷,多属虚证。

解颅:即囟门迟闭,多属虚证。

9.五轮学说,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目眦及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10.瘿瘤:颈前喉结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11.瘰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推之可移,累累如串珠状。

12.颈瘘:颈部痈肿、瘰疬溃破后,永不收口,形成管道,又称鼠瘘。

13.痈:患部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灼热疼痛。

其特点是:未脓易消,已脓易溃,脓液稠黏,疮口易敛。

属阳证,多为湿热火毒蕴结,气血瘀滞而发。

14.患者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或晦暗,局部麻木,疼痛不已。

特点,未脓难消,已脓难溃,浓汁稀薄,疮口难敛。

属阴证,多为气血亏虚,阴寒凝滞而发。

15.舌尖反映上焦心肺病变;舌中部多反映中焦脾胃病变;舌根部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内容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诊法、辨证、诊断综合应用、病历书写。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的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一)、思外揣内;(二)、见微知著;(三)、以常衡变;(四)、因发知受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一)、整体审察;(二)、四诊合参;(三)、病证结合;(四)、动静统一四、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第一章望诊一、神的概念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即“神气”,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神志”,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

二、望神的主要内容望神的重点:(一)、两目;(二)、面色;(三)、神情;(四)、体态神气的判断:一般将神的表现概括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五类。

(1)、得神:又称“有神”,其表现为神志清楚,语清目明,面色红润,体态灵活。

说明精气充盛,身体健康;若病而有神,则表明脏腑功能未衰,正气未伤,预后良好。

(2)、少神:又称“神气不足”,其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面色淡白,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少气懒言。

多因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退,多见于轻病或疾病恢复期。

(3)、失神:又称“无神”,表现为精神萎靡,意识模糊,面色晦暗,表情淡漠,肌肉瘦削,动作失灵,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呼吸异常,气息微弱。

提示人精气大伤,脏腑功能严重受损,机能衰竭,预收不良。

可见于久病虚衰或邪实神乱的重病患者。

4)、假神:是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

古人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表现:(1)、本已神识不清,却突然精神好转,语言不休,想见亲人;(2)、本已目光晦暗,却突然目似有光而浮露;(3)、本已面色晦暗枯槁,却突然颧红如妆;(4)、本已久病卧床不起,却忽思下床活动;(5)、本已毫无食欲或久不能食,却突然食欲大增或主动索食。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知识点1.四诊法:四诊法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

望是指辨别病人面色、舌脉、气色等;闻是指辩别病人呼吸声、咳嗽声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疾病的病因、起病等症状;切是指按摩病人经络是否通畅、按摩经脉等。

2.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脉、气色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3.闻诊:闻诊是指通过听病人呼吸声、咳嗽声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4.问诊: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疾病的病因、起病等症状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5.切诊:切诊是指通过按摩病人经络是否通畅、按摩经脉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6.望闻问切的综合诊断: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学中的综合诊断方法,通过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等。

7.疾病分类:中医诊断分类主要分为六经疾病、外感病证、内伤病证、杂病证、虚实证、表里证等。

8.六经疾病:六经疾病是指根据中医六经学说,将疾病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方面。

9.外感病证:外感病证是指外界邪气入侵体内所致的疾病,主要是风、寒、暑、湿等病证。

10.内伤病证:内伤病证是指由于内在因素如情志、饮食等所致的疾病,主要是气滞、气逆、气陷、气短、气郁等病证。

11.杂病证:杂病证是指由内外因素所致的杂病,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12.虚实证:虚实证是指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等,根据病证的虚实程度划分为虚证和实证。

13.表里证:表里证是指疾病的病位,根据表证和里证的不同划分为表证和里证。

14.病位、病性、病因:中医诊断学中的三大诊断要素,是判断疾病的关键。

病位是指患病的部位;病性是指患者的病情;病因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

15.病位、病性、病因的判断: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主要依靠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要点1.望诊要点:望诊要点主要包括面色、舌脉、气色等。

面色主要是观察病人的面色是否苍白、发绀等;舌脉主要是观察病人舌头的舌质、舌苔、舌体等;气色主要是观察病人的气息是否和缓等。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
1.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特征,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脉络等,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2. 闻诊: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3.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病史、症状、体验等,来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情。

4. 切诊:通过触诊病人的身体部位,包括脉搏、经络、腹部等,来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

5. 四诊合参:将望、闻、问、切四诊的结果综合分析,相互参照,得出诊断结果。

6. 体质辨析:根据病人的体质特征,包括先天禀赋、后天养生、体态、精神等,来判断疾病易发倾向和治疗方案。

7. 拟诊与辨证:根据病人的病史、症状、体验等,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疾病的辨析和拟定诊断。

8. 望闻问切诊疗法:根据望、闻、问、切四诊结果,针对病人的病理变化和体质特征,制定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治疗
方案。

9. 鉴别诊断: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疾病的症状、体征等特点,对相似的疾病进行区分和诊断。

10. 诊断思维:中医诊断学不仅关注具体的症状表现,还注重对疾病的病机、辨证、疗法的整体思考和把握。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诊断学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得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得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得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得含义及应用、4、中医诊断学得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得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得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得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得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与证候得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与三大原则得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就是哪儿部?作者就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得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得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得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得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得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得机理、5、寒热往来得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岀(自汗、盗汗、绝汗、战汗)得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得辨别、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得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得性质及临床意义、2、头痛、胸痛、胁痛、胃皖痛、腹痛、腰痛得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得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U眩、口昏、雀口得概念及临床意义、六、问睡眠失眠、嗜睡得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得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得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得概念及临床意义、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得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得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得临床临床意义、2、带下异常(白带、黄带)得临床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要点5分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的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

•四诊,也叫诊法,是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

•辨证,主要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方法。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寒热是分别疾病的属性,表里是分辨疾病病位与病势的浅深,虚实是分别邪正的盛衰,疾病的基础是阴阳失调,因此阴阳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

天星医考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52页
• 1)审内察外,整体统一
•2)四诊合参
•3)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医生看病的过程:以四诊合参为方法,对病人内外整体审察,辩证求得原因后,论治疗。

天星医考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
•A. 四诊合参
•B. 辨证论治
•C. 整体观念
•D. 辨病论治
•E. 援物比类
参考答案:A
解析:审内察外,四诊合参;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天星医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