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式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教师教学提问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提问的原则
1.1提问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
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知识,在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进行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不能为“提问”而“提问”,所“问”之处,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地方,要能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切忌离开课堂教学中心,毫无计划地东拉两扯随意乱问。
1.2提问应始终贯穿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的问题要含有启发性和悬念性。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起主导作用,还应掌握问题的方向和范围,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抓住重点、难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努力使提问成为打开学生思路的钥匙。
只有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通过思维活动接受和掌握新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3 提问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做到因人发问。
教师的提问既要有普遍性,又要注意针对性。
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对成绩优良的学生,提问的内容适当增加难度,但不超越大纲要求;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可把复杂的问题加以分解而使之易于回答,增进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时,千万不要急躁,而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认真思考。
同时适当启发,尽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回答出来,避免学生存心理上造成压抑,影响继续听课。
2提问的方式
2.1 导入式提问。
导入式提问,又称引发性提问。
大都用在讲授新课之前,是在学生已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根据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为讲授新知识埋下伏笔。
同时,也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如讲“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时,可先复习提问:地壳的变形、变位由什么引起?(学生答:地壳运动)教师接着问:那么地壳为什么会发生运动?运动的力量从哪里来?导入新课——“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2.2 总分式提问。
总分式提问,又称牵引式提问,是指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这些小问题本身互不牵连;而分别与大问题相结合。
回答了诸多小问题,再综合探索大问题,其特点是“以大领小,从小到大”。
如讲“宝岛台
湾”时,可围绕“宝”字进行提问:森林宝库、海上粮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樟脑产地、东南盐仓……这种提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各部分的作用,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常能取到条理清晰、纲举目张的教学效果。
2.3 递进式提问。
是指将几个连贯性的问题由易到难依次提出,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
就像攀登台阶一样,步步升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新天地。
如讲“大气的运动”时,可精心设计以下几个小问,由易到难、由低到高逐层提出: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②大气为什么会运动?③大气怎样运动?④大气运动有什么特点?⑤大气运动的常见形式有哪些?⑥受之影响常出现什么样的天气?以上问题组成了层次分明的台阶,问题解决完了,思维爬至顶点,预定的教学任务也就圆满的完成了。
2.4 连环式提问。
是教师根据知识的联系,设计以疑引疑、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
有时则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把握学生的回答,再提出另一个问题,首尾相连,一追到底。
如讲授“森林与气候”时,教师可设计如下提问:(教师问)为什么人们破坏森林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学生答)森林被破坏后直接影响气候,降水不稳定,气候恶化。
(教师再问)恶劣的气候对地表有何影响?(学生再答)地表侵蚀加剧,水土流失增大。
(教师又问)水土流失增大会产生什么后果?(学生又答)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容易淤积,常引起洪涝灾害。
这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拓宽思路,对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问题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