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_以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制造业为例

合集下载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王冲;张耀光【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年(卷),期】2009(26)2【摘要】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三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相互间差异,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因素,找到其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并结合三个经济区各自产业结构发展状况,提出第一产业应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高科技、高产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第二产业要发展先进制造业,以高新技术改造原有产业,同时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三产业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比重,促进服务业整体向前发展.在区域内部建立统一协调的经济发展机制,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促进更大范围甚至全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总页数】8页(P71-78)【作者】王冲;张耀光【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相关文献】1.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J], 常彬强;余宝林;张磊2.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我国四大经济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方来3.结构调整、承载力提升能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吗?--以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为例[J], 刘佳;周长晓4.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J], 常彬强;余宝林;张磊5.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就业差异——基于我国四大经济区31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 魏燕;龚新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沿海发达省份服务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我国沿海发达省份服务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子 分 析 方法 得 到环 渤 海 地 区服 务 业 竞 争 力 的 回 归模 型 ,计 算 出这 5省 2市 的综 合得 分 ,并在 此 基 础 上 提 出提 升 该 地 区 服 务 业 竞 争 力 水 平 的政 策建 议 ;尚慧丽 【 过选 取 l 7 ] 通 6个指 标 ,依 据 因子 分析 方法 的原 理 ,得 出全 国 3 1个 省市 的服 务业 竞争 力排 名 。
发展 服 务业 ,提高服 务业 在三 次产 业结 构 中的 比 重 ,尽快 使服 务业 成为 国 民经 济 的主 导产业 ,是 推进 经济 结构 调整 、加 快转变 经济 增长 方式 的必
研 究 ;李廉 水 、孔 善右 I通过 选取 2 5 J O个指标 建立
了服 务 业竞 争 力 的评 价 指标 体 系 ,对 长 三 角 l 6 个 城市 进行 服务 业竞争 力 实证研 究并排 序 ,并将 1 6城市分 为 5个等 级 , 最后 提 出提升服 务 业竞 争 力 的建议 ; 楼武 林等 选取 2 影 响服务 业竞 争 】 0个
增 长 的重要 动力 和支撑 点 ,充满 生机 活力且 具有 强 势 竞 争力 的服 务 业 已经 成 为一 个 区域 乃 至 整
个 国家 经 济 增 长 和 综 合 竞 争 力 水 平 提 升 的根 本
依托 [。 ¨
虽然 国 内对 区 域 服 务 业 竞 争 力 的相 关 理 论
研 究起 步较 晚 ,但 随着 服务 业在 国民经 济 中所 占
采 用 因 子 分 析 法 对 我 国 各 省 区 的 服 务 业 竞 争 力
( )全 面性 。对服 务 业 竞 争力 的评 价 是个 1 全面 复杂 的工 作 ,我们 要从各 个方 面全 面客 观地 反 映一个 区域 服务 业 的整体情 况 。 因此 构成 区域

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以我国沿海旅游城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以我国沿海旅游城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以我国沿海旅游城市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进步,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品不断升级,旅游竞争日益激烈。

城市旅游产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旅游产业的竞争力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沿海旅游城市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的游客数量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

然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许多沿海旅游城市在旅游产业竞争力方面存在不足。

因此,对沿海旅游城市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有助于沿海旅游城市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提高其整体竞争力。

本研究选取了我国沿海旅游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研究城市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并探讨评价结果的影响因素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沿海旅游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构建综合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对沿海旅游城市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

(2)沿海旅游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量化评价: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沿海旅游城市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量化评价。

(3)沿海旅游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应用:分析评价结果的优缺点和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提高沿海旅游城市的旅游产业竞争力。

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从国内外相关学术期刊、学位论文、政府报告等方面查找有关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成果。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有关沿海旅游城市的旅游产业数据。

(3)统计学分析法:采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旅游产业指标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沿海旅游城市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可以为沿海旅游城市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另外,本研究也可为其他同类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有助于提高我国城市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研究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研究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研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心,拥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以及较好的交通和通讯设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沿海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

本文将从产业升级方向、政策支持及障碍、发展路径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

一、产业升级方向产业升级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由低效益产业向高效益产业转变的过程。

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实现产业升级中,应注重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高端制造业方面,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具备丰富的人才和技术资源,这为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制造业升级中,应特别关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积极鼓励高科技企业发展,加强与国外先进技术的交流和合作。

服务业方面,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规模较大,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应积极发展金融、文化、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业,特别是与制造业配套的服务业,为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支持。

二、政策支持及障碍政策支持是实现沿海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

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措施,如“中国制造2025”、“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为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营商环境和政策支撑。

然而,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障碍和困难。

一方面,有些政策还存在着缺乏明确的执行细则、层层转发等问题,导致政策的贯彻执行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地方政府对政策支持措施把握不够精准,或仅仅是口号喊得响,实际工作中难以真正推进政策执行的现象。

因此,政策执行过程需要加强政策落实监督、完善相关配套细则、促进政策协调解密与推进等方面。

三、发展路径产业升级既然是一条漫长的发展路径,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如何实现可持续的产业升级,成为其中最实际的问题。

在发展路径中,应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深入发掘区域内部优势产业。

东部沿海地区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优势产业,如上海的金融业、江苏的制造业、福建的外贸等。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特别是东西部地区和南北方地区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

本文将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我们来看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

东部地区指的是沿海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基础和比较先进的产业。

西部地区指的是内陆地区,经济相对较为落后。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拥有较多的优势企业和先进科技。

西部地区则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如能源、冶金和矿产等。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收入水平普遍较高,社会福利较为完善。

而西部地区则面临着资源依赖性过强、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接下来,我们来看南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

南方地区包括南部沿海地区和南部内陆地区,北方地区包括北部沿海地区和北部内陆地区。

南方地区气候较为温暖,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农业发展较好。

北方地区气候较为寒冷,土地资源较为贫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南方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特别是南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

北方地区则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如能源、冶金和矿产等。

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收入水平普遍较高,有较大的市场容量,对外贸易较为活跃。

北方地区则面临着资源短缺、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那么,为什么东西部和南北方地区存在如此差距呢?首先,历史原因是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开放政策始于沿海地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沿海地区就成为外商投资和国内外贸易的主要区域,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

其次,地理条件也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原因。

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贸易通畅,而内陆地区交通不便,限制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

此外,政策扶持的差异也是造成区域发展差距的原因之一。

针对东西部地区和南北方地区的差距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整。

例如,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促进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

江苏产业调研报告

江苏产业调研报告

江苏产业调研报告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也是全国经济发展的热点之一。

本报告将对江苏省的产业发展进行调研,并综合分析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农业产业江苏省的农业以粮食、蔬菜、水果和养殖业为主。

近年来,江苏省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种植技术不断升级,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江苏省也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未来,江苏省的农业将继续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制造业产业江苏省的制造业发展非常强大,主要包括机械、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

江苏省的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全国的制造业重镇之一。

江苏省政府也加强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未来,江苏省的制造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并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努力。

三、服务业产业江苏省的服务业发展也非常迅速,服务业成为江苏省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江苏省的金融、文化、旅游和物流等服务业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尤其是金融业的发展,使江苏省成为中国东部地区的金融中心之一。

未来,江苏省的服务业将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服务质量,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四、新兴产业江苏省也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等。

江苏省有着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创新企业。

未来,江苏省的新兴产业将进一步壮大,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五、问题与挑战虽然江苏省的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江苏省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些传统产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发展动能不足。

另一方面,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也限制了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提升。

江苏省政府应加大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六、未来发展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江苏省的产业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到江苏省投资。

不同产业的竞争力比较与分析

不同产业的竞争力比较与分析

不同产业的竞争力比较与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产业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力无疑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而针对不同产业的竞争力比较与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各个产业的优缺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首先,我们来看看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

以中国为例,中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

尽管在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受到了国内外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人工成本的上升、环保问题等等,但是仍然拥有着许多优势。

首先,在技术上,中国制造业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实力,不仅仅是低端制造的代工厂,更多地是在自创研发方面的成就。

其次,在市场上,中国制造业拥有着极强的市场竞争力,成为了很多国际品牌的合作伙伴。

最后,在成本方面,中国制造工人的人工成本处于全球相对较低的水平,具有一定的优势。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其所带来的所谓“新经济”的崛起,一些新兴企业正在崭露头角。

这些企业往往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更灵活的经营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近年来,以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和市场份额。

通过创新技术和不断的营销创意,这些公司不断巩固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地位,具有很强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另外,服务业也是当前比较受关注的一个产业,其竞争力日益强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服务业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目前,金融、医疗、旅游等服务行业正迅速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和个人不断涉足服务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服务产品,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综合以上分析,不同产业的竞争力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在技术、市场和成本方面具有优势;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力则在创新和营销方面具有优势,市场前景和潜力足够强大;服务业前景广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比较分析

我国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比较分析

我国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比较分析摘要:随着海洋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海洋经济已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科学、客观地评估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探明其竞争优势和劣势,对确保海洋核心竞争力的长期稳定以及提升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设计构建了我国沿海11省市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加权法和因子分析法分别对一级指标和综合竞争力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对各省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及比较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海洋产业;竞争;能力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一、海洋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海洋产业竞争力是指某国或某一地区海洋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在人才、资本、国际化水平、制度因素、科技水平以及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体现的是海洋产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关系。

目前,国内外关于海洋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较少,且研究领域有所不同。

国外学者在海洋经济领域主要集中于海洋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上,尤其是对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油气业等特定产业的评价分析。

国内学者对海洋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鲜有定量分析。

其中,殷克东、王晓玲(2010年)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设计构建了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kendall一致性检验方法,设计构建了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四维一体”的联合决策理论测度模型。

王圣、张燕歌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聚集和创新力四个方面构建了8个二级指标的山东省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海洋产业竞争力不仅取决于海洋产业的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还取决于海洋产业的竞争动力和竞争环境。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海洋产业的产业特征,按照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完整性、代表性等指标选取原则,从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入手,对我国沿海11省市海洋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将海洋产业竞争力影响要素概括为海洋产业实力、海洋人力资本、海洋产出能力、海洋运输能力、海洋科技研发能力五个方面,并选取了20个二级指标,组成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产业调研报告青岛

产业调研报告青岛

产业调研报告:青岛1. 引言产业调研报告旨在对青岛市的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估。

青岛市作为中国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其产业结构的发展对于地方经济的增长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从多个角度对青岛市的产业进行调研和分析。

2. 青岛市的概述青岛市位于中国东海岸,是山东省下辖的一个副省级城市。

它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也是全球著名的啤酒产区。

青岛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制造业、服务业和旅游业。

3. 青岛市的主要产业3.1 制造业青岛市的制造业占据了其经济的重要地位。

主要的制造业领域包括船舶制造、机械制造、电子设备制造和食品加工等。

船舶制造业是青岛市的传统支柱产业,青岛造船厂是中国最大的造船企业之一。

此外,青岛市还拥有多家机械制造和电子设备制造企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2 服务业青岛市的服务业也发展迅猛。

金融、物流、信息技术和商业服务等领域的企业在青岛市蓬勃发展。

青岛市的金融业尤为突出,多家银行和证券公司在当地设有分支机构。

此外,青岛市的物流业也具有较高的竞争力,青岛港是中国重要的港口之一,为当地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3 旅游业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青岛市的旅游业发展迅速。

青岛市拥有美丽的海滩和风景如画的名胜古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青岛市的旅游业涵盖了旅游景点、酒店、餐饮和旅游服务等多个方面。

4. 青岛市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4.1 挑战青岛市在产业发展中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青岛市的制造业面临着价格竞争和技术升级的压力。

其次,青岛市的服务业发展相对较晚,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最后,青岛市的旅游业虽然蓬勃发展,但也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差异化发展,以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4.2 机遇青岛市的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机遇。

首先,国家对于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加大,青岛市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升竞争力。

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岛市的服务业和旅游业有望得到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区域产业竞争力论——以泉州、温州、苏州三个地级市为例

区域产业竞争力论——以泉州、温州、苏州三个地级市为例

区域产业竞争力论——以泉州、温州、苏州三个地级市为例区域产业竞争力论——以泉州、温州、苏州三个地级市为例一、引言区域产业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产业集聚效应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优劣。

本文以中国的泉州、温州和苏州三个地级市为例,探讨其产业竞争力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旨在深入了解各地的产业发展特点和优劣势。

二、泉州的产业竞争力1. 产业结构:泉州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传统的纺织、鞋业和陶瓷业依然是泉州的支柱产业,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 产业集聚效应:泉州市场辐射力较强,与周边城市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规模效应和优势互补,促进了泉州产业的发展。

3. 创新能力:近年来,泉州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

三、温州的产业竞争力1. 产业结构:温州是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重镇,以民营经济为主导,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

温州的鞋业、服装业和眼镜业在国内外市场均有一定的知名度。

2. 产业集聚效应:温州市场活跃度高,各行各业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企业之间形成了合作和竞争的良好局面,有利于提高温州产业的竞争力。

3. 创新能力:温州注重培育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创新基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从而提高了温州产业的竞争力。

四、苏州的产业竞争力1. 产业结构:苏州是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达。

苏州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和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 产业集聚效应:苏州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表现出色,形成了以工业园区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企业之间有效利用资源和经验,提升了产业的集聚效应。

3. 创新能力:苏州高校众多,科研实力强,为产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政府也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努力提升苏州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分析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一直以其强大的竞争力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并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实力。

一、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优势1. 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在过去几十年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一直是其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石。

2. 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政府大力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为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环境和条件。

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制造业的物流效率和运输便利性。

3. 创新能力提升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技术领域迈进。

中国的企业日益重视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挑战1. 劳动力成本上升随着中国工资水平稳步提升,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这直接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

许多制造企业被迫面临着转移生产基地的压力。

2. 环境污染问题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以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闻名,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加强环境治理和推动绿色制造已成为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 创新能力不足虽然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很多中国企业仍停留在模仿和跟随阶段,缺乏在技术创新和核心技术研发上的优势。

三、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措施1. 推动技术创新中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养技术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的技术竞争力。

2. 加强环境治理中国政府需加强环境治理,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引导企业转向绿色制造。

同时,加大对绿色技术和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环保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3. 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力队伍,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

地域产业发展趋势

地域产业发展趋势

地域产业发展趋势地域产业发展趋势地域产业发展是指特定区域内行业结构、产业组织规模和产业链条的发展。

不同地域的发展趋势往往有所差异,受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以中国为例,探讨地域产业发展趋势。

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发展趋势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外资。

因此,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发展相对较快。

1. 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

然而,随着全球产业链的重组和技术革新,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正逐渐向东南亚等低成本地区转移。

为了保持竞争力,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需要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

例如,汽车、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此外,高技术制造业、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也将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的重点发展方向。

2. 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教育、旅游、文化等方面的需求逐渐增加,这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尤其是科技创新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等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 金融业继续发展壮大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核心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金融业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未来,东部沿海地区仍将是金融业的重要节点和创新驱动的主力军。

同时,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将为金融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东部沿海地区将积极探索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业的融合发展模式。

二、中部地区产业发展趋势中部地区融合了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的一些特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

但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产业发展依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1.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部地区的制造业在过去主要以传统的重工业为主,如钢铁、煤炭等。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中部地区的重工业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

中国沿海城市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中国沿海城市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是竞 争 主体 ( 国家 、地 区和企业 等 )在市 场竞 争 中争夺 资源 或市 场 的能力 ,按 照不 同 的标 准通 常可 分为 国家竞 争力 、区域 竞 争力 、产业 竞 争 力 、企 业 竞争 力 和 产 品竞 争 力等 。 _ 1 ] 制造 业 竞 争力 属于 产业 竞争 力 的范畴 。现 代产 业竞 争 力研 究 的 理论 主 要 源 自波 特 的 “ 钻 石模 型 ”,认 为产业 竞 争力 主要 是 由生产要 素 、需求 条 件 、相 关 和支持 性产 业 和企业 战略 、结 构 和 同业 竞 争 四 个 要 素决 定 。 _ 2 而后 的许 多研究 在 波特理 论 的基础 上 ,根据 研究 对象 的现 实情况 ,纷 纷 加入 新 的
石油、农业等单独产业进行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 _ 9 J [ 】 0 l ] [ 】 ] 总体而 言 .现有 研究 成果 大 多基 于不 同 区域产 业不 同发 展 阶段 的特 征 ,根据 影 响产 业 竞争 力
的关 键 要素 和关 键特 征 ,构建 评 价理论 和评 价 指标 体系 。其研 究 的基 本思 想 和方 法 .以及许 多 研
第2 9卷 第 2期
2 0 1 7年 4月
广东行 政 学 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G u a n g d o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u b l i c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Vo 1 . 2 9 No . 2 Ap r . 2 01 7
前 我 国 主要 沿 海发 达城 市 制 造 业 发展 策 略 关 键 词 :制 造 业 ;竞 争 力评 价 ;沿 海 城 市
中图分 类号 :F 4 2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 - - - - 4 5 3 3( 2 0 1 7 )0 2 —0 0 8 6 —0 7

沿海开发创新调研报告

沿海开发创新调研报告

沿海开发创新调研报告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沿海地区的开发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对沿海地区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为此,我参加了一次沿海开发创新调研,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沿海地区的情况,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一、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区域内人均收入水平普遍较高。

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贸、制造业等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沿海地区的开放程度也很高,外来投资、技术和劳动力流动较为频繁,对区域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分析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制造业为主,以出口为主要发展方向,这种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隐患。

另外,沿海地区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也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因此,沿海地区应该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将发展的重心转向服务业领域,努力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智慧型城市群,打造区域性服务中心,提升区域的竞争力。

三、沿海地区的科技创新情况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区域经济竞争和发展的核心。

沿海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高,部分企业在产业链上位列国际领先地位,取得一定的技术竞争优势。

但须注意的是,沿海地区在科技对外合作以及创新领域的投入相对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应该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管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四、沿海地区的环保情况沿海地区的环保问题也是较为严重的,特别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问题。

环保问题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沿海地区必须进行环保改善,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企业应当履行环保责任,加强排污治理,减少碳排放量,同时还应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密切合作,实现生态环保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五、沿海地区的人才培养情况人才是区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沿海主要省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比较

沿海主要省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比较

0 9 00 00 . . 0 6 . 6
表 1 19 5—2 0 9 0 5东部沿海省市高技术产业结构
行业
医药制造业
航空航天制造业
19 20 2 0 95 0 1 05
00 00 0 2 . 9 . 2 . 0 00 00 0 0 . 0 . 0 . 0 00 00 0 2 . 2 . 2 . 0 01 01 01 . 5 .1 . 6 00 00 00 . 2 .1 . 0
角洲 、 珠江三角洲三大主要 经济圈, 是国内经济 总量所 占比重最
大、 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 区 , 也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最
1 沿海地区高技术行 业的结 构。 1 出的是 19 、0 1 . 表 列 9 5 20 、
好 的地 区。 在总量规模上 ,06年东部沿海地 区高技术产业共完 20 成总产值 36 35 亿元 , 7 6 .1 占全 国的 8 9%, 同期 中部地 区和西 而 部地 区高技术产业分别完 成总产值 2 5 .6亿元和 17 .7亿 43 6 9 21
电子及通信设备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
医疗设备及仪器
制造业
年份 19 20 2 0 95 0 1 05
北 京 01 0 6 00 . 0 . . 0 6 天 津 01 01 00 .1 .0 . 8 河 北 06 0 2 07 . 9 . . 7 2 辽 宁 0 6 01 02 . . 2 6 . 2 上 海 0 1 01 00 . .1 . 2 6
构 、 出效益 、 产 对外关联性 、 产业集聚等方 面对沿 海主要省市高 技术发展情况做一比较分析 , 以说明存在 的问题。 二、 沿海主要省市高技术产 业发展的比较
我 国的东部沿海地 区包括辽 宁 、 河北 、 北京 、 天津 、 山东 、 江 苏、 上海 、 浙江 、 福建 、 广东等 1 0省市 , 覆盖 了环渤海湾 、 长江三

16582 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问题

16582 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问题

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问题介绍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猛,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加剧,我国的制造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笔者将介绍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问题,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与经验。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规模优势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规模,这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扩张空间。

低成本优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制造业,中国的制造业成本更加优势。

可持续供应链优势中国制造业发达,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这为企业提供了可持续的生产和制造保障。

制造能力优势中国的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制造经验和技术,具有较强的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问题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相比,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制造创新能力不足虽然中国制造业的制造能力很强,但是在创新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

很多企业在创新方面缺乏投入和支持,导致企业难以跨越技术壁垒。

缺乏品牌影响力中国制造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品牌影响力都需要加强,尤其是在高端制造领域,产业转型和升级也需要品牌的支持。

环境污染问题制造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形象,也阻碍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道路。

个人分享作为一名机械工程师,我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经验。

在我看来,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必须解决创新和环境问题。

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产品设计和研发,同时注重环保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如果企业能够在这两个方面做到,必将赢得更多的市场和合作伙伴。

此外,行业的转型和升级不仅需要复杂的专业技能,也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努力。

我们需要深入沟通和合作,才能在制造业全球化的浪潮中把握先机。

结论总的来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其他国家的制造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需要清晰认识并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并努力克服制造业竞争力面临的挑战。

大连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分析

大连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分析

大连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分析大连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大连制造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在国内外市场赢得了竞争优势。

本文将对大连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

首先,大连制造业的优势之一是城市的地理位置。

大连位于中国东北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其地理位置使得大连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和便利的物流网络,方便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进出口。

此外,大连距离东北地区的主要消费市场比较近,为企业的销售提供了便利。

其次,大连有着优良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人才。

多年以来,大连发展了一批以海洋工程、化工、机械制造等为主导的产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

在技术人才方面,大连拥有多所高等学府,如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为制造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这些优势使得大连的制造业在技术上保持了一定的竞争力。

此外,大连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政府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

政府还加强了对制造业企业的培育和支持,通过提供土地、资金等资源,促进企业发展。

这些举措有效地提升了大连制造业的竞争力。

然而,大连制造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大连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虽然大连有一定的技术人才和研发机构,但与国内一些技术创新领域相比,还存在差距。

尤其是在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大连的企业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其次,大连制造业还需要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些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和产品质量问题。

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提高竞争力。

再次,大连制造业在供应链方面还有一定的短板。

虽然大连拥有便捷的物流网络,但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大连的企业需要加强与供应商和客户的紧密合作,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性,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综上所述,大连制造业具有地理位置优势、产业基础和技术人才等优势,政府也积极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浅谈各省科技竞争力研究及

浅谈各省科技竞争力研究及

对于科技竞争力的研究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

在当代社会,科技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不同省份在科技竞争力上的差距也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将以浅谈的形式,探讨各省科技竞争力的研究及影响因素。

一、背景介绍科技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科技创新、科研产出、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相对其他区域或国家的能力和水平。

科技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间在科技发展方面存在的差距,并为政府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二、各省科技竞争力研究及影响因素1.东部沿海省份东部沿海省份的科技竞争力相对较强,主要原因是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科研机构和高校数量多。

而且,这些省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中部省份中部省份的科技竞争力相对较弱,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科研机构和高校数量不足。

此外,中部省份在人才流失方面也存在问题,很多人才会选择到东部沿海省份去发展。

3.西部省份西部省份的科技竞争力也相对较弱,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科研投入不足。

此外,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人才外流的问题比较严重。

4.影响因素科技竞争力的提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策支持:政府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政策支持对科技竞争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不同省份在政策支持方面存在差距,这也造成了科技竞争力的差异。

–科研投入:科研投入是提升科技竞争力的关键。

各省份在科研投入上存在差距,一些省份投入较少,而一些省份则更加注重科研投入。

–人才培养:科技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

各省份在人才培养上的差异也是造成科技竞争力差距的重要原因。

一些省份为了吸引人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推出人才引进计划、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等。

–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环境是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省份在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方面做得较好,例如建设高科技园区,提供创新创业支持等。

–对外合作:与外部的科技合作是提升科技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制造业产业集聚问题研究——以珠三角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制造业产业集聚问题研究——以珠三角为例

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10期7㊀作者简介:李成章(1993-),男,汉族,湖南郴州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集聚㊁国际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制造业产业集聚问题研究以珠三角为例李成章(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㊀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产业结构也日渐完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区域之间产业发展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特征,即在我国的制造业产业空间分布中,大部分产业在东部沿海城市呈集聚态势.反观与东部沿海城市相对应的中西部城市,产业在这些空间的分布比较分散,同时也没有形成相关的产业链条.关键词:产业集聚;珠三角制造业;集聚原因中图分类号:F 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20.10.0031㊀产业集聚的文献梳理产业集聚是新经济地理学与产业经济学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常意义上的产业集聚多指在特定空间上产业的规律性分布情况.已有的文献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点:(1)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2)产业集聚与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3)对区域内的产业集聚程度的计量研究分析.在对集聚现象的分析中,马歇尔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聚现象,他认为由于存在规模经济,产业集聚能够有效生产成本进而获取更大的利益,在分析过程中马歇尔划分了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韦伯以要素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为切入点,认为区域之间要素禀赋的不同产生了产业的集聚;而克鲁格曼则通过 中心 外围 理论来解释产业集聚,他认为地区对产业的向心吸引力与离心力之间的作用是的产业在部分地区呈集聚态势而在另一些地区却是趋于分散.上述理论刻画了产业集聚的一般动力,为解释地区之间产生产业集聚现象提供了理论模型.同时,在分析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产业集聚时,我们会发现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及现今背景下,影响产业集聚的驱动力是有所不同的.简单的来看,改革开放初期东部产业集聚受国际分工以及东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所影响,改革开放中期受我国的出口导向政策所影响,而到现今背景下,产业集聚更多受企业自主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影响.2㊀产业在珠三角集聚所具有的特点珠三角长期以来就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在该地区具有完善的产业体系以及巨大的产业规模.在当下,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以加工制造㊁电子信息以及航运金融等为主的产业,同时产业的空间分布在该地区形成了明显的集聚现象.当讨论珠三角地区产业集聚所具有的特点时,应该考虑时间轴的因素,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与现今,产业集聚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改革开放初期,作为我国对外的重要窗口,珠三角地区承接了大量的国际产业转移.在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步实施对外开放进而实施外向型经济政策.在这一过程中,珠三角集聚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体表现为以纺织工业为主的企业大量产生,企业承接了来自国外的大量纺织品出口订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随着电子机电行业的发展,全球对电子机电产品的需求大幅上升,而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以及优厚的招商引资政策下,珠三角地区表现出纺织制造与电子机电行业共同繁荣的景象.而当时间来到2008年,全球经济结构大变动背景下,珠三角地区对传统制造业进行了快速的洗牌,先进制造以及金融创新型企业不断发展.在地方政府主导下,珠三角各城市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了:珠江西岸以先进装备为主的产业带,粤东西北配套产业集聚区,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珠江口先进轻纺制造及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等地理分布形态.3㊀制造业在珠三角集聚的原因分析3.1㊀政策影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整体实力薄弱,经济体系不完善,为推动经济发展,国家制定了对外开放划立经济特区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之下,具有对外贸易历史沿袭的珠三角便被选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及税收政策及珠三角处大量劳动力辐射范围这一基础之下,大量的外商在珠三角投资兴办制造业企业,促成产业聚拢.3.2㊀区位因素珠三角地区处在珠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处,拥有发达的水路系统以及完善的内陆交通系统.同时,珠三角内陆城市与香港和澳门相接壤,商贸活动频繁.而在国际分工的演化与推进中,香港与澳门承接了大量的国际产业转移,由于港澳两地发展空间有限,因而部分产业继续向珠三角内陆地区渗透.而进行渗透的大多是附加值较低且需要大量劳动力供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当时发展较为落后且与港澳联系密切的内陆地区自然而然的接受了制造业的产业转移.3.3㊀劳动力供给因素在国际分散化经营的趋势下,跨国公司将生产附加值低且劳动密集的生产部门不断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中国具有充足的劳动力,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所创造的价值远低于工业生产的附加值,因此,中国大批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充当起了产业工人的角色.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制造业集聚创造产业经济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10期8㊀㊀了客观条件.3.4㊀贸易成本降低的影响由于资本的逐利性,任何企业在生产经营的时候都会考虑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在集聚经济的前提之下,企业空间范围内的聚拢可以有效降低诸如运输㊁采购等贸易成本.正向规模经济情况中,单位投入可以产生溢出性生产所得.同时,由于产业集聚,在特定范围内会通过市场的力量自发形成产业链的上下游,而这将很好的削减上下游产业之间的生产沟通成本,形成更加专业化㊁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条.3.5㊀知识以及技术的外溢珠三角具有大量的外资企业以及上市公司,此类企业在不断的对外交流中容易产生知识以及技术的溢出,处在产业链下游或者比较优势不足的企业可以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享受到上游企业的知识以及技术溢出.另外,集聚内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到生存和发展,那么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只有不断的进行生产技术进步以及生产理念革新才能很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4㊀珠三角城市产业集聚对周边省市的影响对于珠三角内的城市而言,产业集聚能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而对于该集聚圈外的其他地区或许会产生虹吸效应,即大量的人力以及财力资源从欠发达的地区集中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在这种效应之下,区域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不可逆转的情况.除了对人力以及财力的虹吸外,由于东部地区对加入国际分工体系成为 世界工厂 的低端中,其他地区沦为了纯粹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地,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其他地区的发展空间,使得中西部地区被直接锁定在了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位置.随着产业在特定空间的集聚程度不断扩大,之间存有的正向规模逐渐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空间内部生产环境渐渐不适宜于再生产,因而在政府以及企业微观层面上将会出现产业空间的向外扩散现象,而在扩散的过程中又会在更大的空间中形成集聚,即会形成 集聚-扩散-新的集聚 的发展模式.在现实情况中,大部分制造业以及部分创新型企业都遵循着 集聚-扩散-新的集聚发展路线,具体的例子有:大量在珠三角沿海集聚的产业不断向珠三角内陆城市转移,如粤东制造业从 香港 深圳 东莞㊁惠州 集聚㊁扩散㊁新的集聚发展,从粤西从 港澳 珠海 中山 集聚㊁扩散㊁新的集聚发展.从中期来看,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聚对泛珠九省的经济促进效应不够明显,珠三角地区更多的是利用泛珠九省的劳动力来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从长期来看,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聚对泛珠九省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珠三角作为经济增长极的过程中,由于内在发展诉求以及外部政策驱动,使得珠三角经济对外有较大扩散辐射潜力,从而最终带动临近区域经济发展.5㊀产业集聚所催生的一些问题从城市角度来看,初期的产业集聚是具有正向的规模经济的,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对于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聚拢聚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带动了与制造业相配套的低端服务业,从短期来看这种集聚是具有正向积极效应的.然而,随着分工的细化㊁产业链条的扩展与延伸以及特定空间内不断新涌入的企业,使得集聚由正向规模经济变为了负向规模经济,即空间整体范围内的企业单位投入所获得的报酬是边际递减的.在负向规模经济条件下,城市交通以及其他营商环境恶化,交通拥堵㊁产业结构同质化㊁生产成本飞速上涨等问题显著出现在珠三角城市中,产业集聚城市之前所具有的生产成本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趋弱,整体经济运行效率出现过低情况.在集聚的过程中虽然产生了许多的城市问题,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产业集聚对我国城市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6㊀结论与启示珠三角城市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适时的加入到了国际分工体系以国家政策上的支持.根据生活实际以及上文描述,产业集聚促成的繁荣,但城市的容量终究是有限的,随着产业的不断聚集,社会福利在整体上呈现随要素聚集 边际递增 到 边际递减 规律,最后导致整体环境趋于恶化,各种城市病显现.现实中,基于集聚而产生的城市病的例子有:在大量企业以及大量劳动者涌入的东部沿海城市中,出现了诸如土地要素价格大幅上升,特定行业劳动力供给要素价格上升等生产性成本上升的现象.在 产品 销售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整体生产性成本提高,进而导致利润下降,企业以及社会总体福利下降,而这也是大城市生产环境恶化的原因,同时也是产业转移或者扩散的内生动力.在东部城市产业高度聚集导致要素投入边际效应递减的同时,中西部城市在整体上却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化,专业分工水平高但专业分工程度低的问题.进一步来说就是相较于东部,西部的整体生产效率,要素的利用率是不如东部的.而个人认为,缓解东部产业高度聚集与中西部产业结构趋于单一化问题的可行思路有:结合劳动分工理论,产业高度集聚的区域向外寻求扩散能够减少自身生产成本的同时也能提高向外区域的福利.而扩散的过程既是提升各要素利用率的过程也是扩大再生产进而减小生产成本的方式,在区域分工的模式下有利于解决各自问题.综上,应对上述问题的整体思路为:产业由 集聚 到向新空间的 扩散 再到形成更大范围的 集聚.在上述思路的基础之上,根据 中心-外围 理论,产业的扩散应向着具有共同 向心力 的方向.点带状的产业分布整合成条状以及片状的产业分布,而企业层面扩散的最终目的就是细化分工,整合不同区域的要素资源,达到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参考文献[1]杜宇玮.新经济地理格局下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J ].国家治理,2019,(1).[2]徐康宁.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2003.[3]周柯,陈役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对策探讨[R ].中国科协年会,2007.[4]钱学峰.国际贸易与产业集聚的互动机制研究[M ].北京:格致出版社,2010.[5]王燕,王志强,汪涛武.中国制造业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趋势与成因[J ].统计与决策,2019,(2).[6]徐骏.影响珠三角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J ].城市问题,2013,(10):27G32.[7]何光军.关于珠三角产业集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 ].广东经济,2009,(07):16G19.[8]徐康宁.产业集聚形成的两种主要模式[J ].领导决策信息,2003,(4).[9]安虎森.经济地理学 区域和国家一体化[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产业调研报告青岛

产业调研报告青岛

产业调研报告青岛引言产业调研是指对某一特定产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期了解该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潜在机遇。

本文将以青岛市为例,对其产业进行调研分析,以帮助投资者和企业了解青岛产业的发展情况,为投资和商业活动提供参考。

青岛市概况青岛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是山东省的重要城市,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城市经济中心之一。

青岛市辖区面积222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990万。

作为中国的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市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也日益多样化。

青岛市主要产业青岛市的主要产业包括制造业、海洋产业、信息技术、商贸物流和旅游业等。

下面将对这些产业进行详细介绍。

制造业青岛市的制造业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主要涵盖了汽车制造、船舶制造、机械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等领域。

青岛市拥有一批大型制造企业,如青岛海尔、青岛啤酒集团等。

制造业在青岛市贡献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海洋产业青岛市作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海洋产业在青岛市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青岛市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能源、海洋生态保护等领域。

近年来,青岛市积极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加大了对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

信息技术青岛市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也十分活跃。

青岛市拥有一批知名的信息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涵盖了软件开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领域。

信息技术产业在青岛市的经济增长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青岛市的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商贸物流作为中国的重要港口城市,青岛市的商贸物流业发展迅速。

青岛港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货物吞吐量位居全国前列。

青岛市拥有完善的物流网络和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吸引了大量商贸和物流企业入驻。

商贸物流业在青岛市的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旅游业青岛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城市风貌,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青岛市的旅游业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青岛市的旅游产业主要包括海滨旅游、文化旅游和温泉旅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2206;修订日期:2003202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 Z CX 223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7102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071026) 作者简介:贾若祥(19752),男,山东梁山人,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发展。

E 2mail :Jiarx @igsnrr 1ac 1cn 文章编号:100726301(2003)022*******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以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制造业为例贾若祥1,2,刘 毅1(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 要:目前,我国产业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进入竞争阶段,研究产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分析了产业竞争力的内涵,认为产业竞争力是在一定贸易条件下,产业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利润的能力,产业竞争力是衔接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纽带。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竞争优势可以加强比较优势。

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科学技术、产业组织和政策环境,并对它们进行了简要分析。

最后,构建了用区位商综合评价产业竞争力的方法,并用其对东部沿海省市的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关 键 词:产业竞争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评价方法中图分类号:F12919目前,我国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产业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进入了激烈竞争阶段。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产业在激烈竞争中不断优化升级。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产业发展已由数量扩张阶段进入到素质提高阶段,面对加入WT O 后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提高产业竞争力尤为重要[1]。

如何从地理学角度对我国产业竞争力加以研究,已成为值得重视的问题。

1 产业竞争力内涵111 产业竞争力研究范畴产业是居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2]。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产业的界定有很大差别,大至部门,小至行业,都可以称之为产业。

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将产业界定为生产直接相互竞争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这样就可以把企业、产业、部门和国民经济结合起来分析(图1)。

第22卷第2期2003年3月地 理 科 学 进 展PROG RESS IN GE OG RAPHY V ol 122,N o 12Mar 1,2003112 产业竞争力竞争力研究一般局限在国家或企业层次。

世界经济论坛指出,国家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能够达到持续高速经济增长的能力,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目前和未来以比它们竞争对手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及提供服务的能力[3]。

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也认为,国家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所能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与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4]。

但是,无论是世界经济论坛还是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都是在企业或国家层次上研究竞争力,而没有将其落实到产业层次上。

波特(P orter M 1E 1)是较早从产业层次分析竞争力的学者。

他认为产业竞争力是在一定贸易条件下,产业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利润的能力[5]。

图1 产业竞争力研究范畴[2]Fig 11 The research scope of industrial com petitiveness产业竞争力既和企业竞争力紧密相连,又和国家竞争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联系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纽带。

产业竞争力增强的基础是地区内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众多产业竞争力增强则可提升国家竞争力。

通过对产业竞争力研究可以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2 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211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李嘉图(David Ricardo )在亚当・斯密(Adam Smith )“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6]。

李嘉图认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6]。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奥林(Bertil Ohlin )与赫克谢尔(E 1Hechscher )提出了赫克谢尔-奥林理论,指出资源禀赋的差异是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6]。

此后,“比较优势”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美国当代经济学家雷蒙得・弗农(Raymand vernon )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动态角度拓展了比较优势理论的范畴,认为生产要素及其动态变化的地区差异是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本原因[6]。

总之,比较优势是指某一地区产业在生产要素占有及管理方面与其他地区产业相比较所具有的优势。

从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到现在,其包涵的生产要素在不断变化,从自然资源到生产技术,从静态比较到动态差异。

竞争优势是指产业在市场竞争中比其它产业所具有的开拓市场的能力。

产业竞争优势往往体现在其开拓市场的能力上,市场开拓往往能给产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市场开拓能力成为评价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得到广泛应用。

另外,产业的工业总产值691地 理 科 学 进 展 22卷和工业增加值也能反映产业的竞争优势。

目前,评价市场开拓能力的指标有贸易专业化指数(T rade S pecialization C oefficient )、相对出口绩效(Relative Export Performance )指数和劳埃德—格鲁贝尔(P 1J 1Lloyd &Herbert G rubel )指数等[7]。

上述指数都是按区位商原理进行计算,侧重于产业的国际贸易。

212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关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关系密切,两者既有明显差别,又有紧密联系。

首先,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存在明显差别:比较优势强调的是产业在生产要素占有上的差别,而竞争优势强调的是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前者从要素投入的角度进行比较,而后者从产出的角度进行比较。

其次,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联系密切,往往可以相互转化:一是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易于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即比较优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图2);二是产业的竞争优势可以强化比较优势,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可以对外部的生产要素,特别是高级生产要素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从而使本地区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两者相辅相成。

从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中间的产业组织和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组织管理产业,可以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促使其转变为竞争优势。

图2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关系Fig 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 parative advantage and com petitive advantage3 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311 资源禀赋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

资源禀赋是指某一地区拥有资源的相对份额。

不同地区其资源禀赋也不一样,这种差异是产生比较优势的基础[8]。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品种多样,空间分布很不均匀。

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各地经济实力相差很大,即使在东部沿海地区内部,这种差距也非常明显,其中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在经济实力上具有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

和经济实力相对应,我国劳动力资源的空间分布也很不均匀。

一般来说,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区,劳动力资源素质高,但劳动力价格高;经济实力差的地区,劳动力资源素质低,但劳动力价格便宜。

资源禀赋的空间差异对地区产业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312 区位条件区位因素包括产业所在地的位置、交通、通讯等状况。

随着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生产要素空间流动范围也不断加大,区位因素主要通过影响生产要素的流7912期 贾若祥等: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以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制造业为例动成本而作用于产业竞争力[9]。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有着优越的地理区位,生产要素流动成本低,长期以来就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沿海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区位,成为吸引外资和技术的集中地区,促进了当地制造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高。

313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新突破,都会对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并可以引起产业的变革。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是产业不断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源泉(图3)。

目前,落后的科学技术成为影响我国传统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使其发展面临很大困难,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提高和保持这些产业竞争力的根本。

图3 产业竞争力周期Fig 13 The life cycle of industrial com petitiveness314 产业组织产业组织是解释产业如何在市场条件下以现有的形式组织起来,以及这种组织又是如何影响市场运行方式的。

产业组织的核心问题是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竞争力,而竞争就必须有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可以淘汰劣势企业,保留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这也是解决我国产业重复建设的根本出路。

所以,产业组织就是打破垄断,鼓励竞争,形成有利于企业间有效竞争而有可能获得最优市场绩效的市场结构,这是培育和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方向。

315 政策环境经济政策是一种政府行为,在强调政府调控的国家,经济政策会对产业发展的基本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并为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竞争环境。

不同政策环境会对产业生产要素中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并由此影响产业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提高产业竞争力,就要为产业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4 评价产业竞争力方法411 区位商评价方法区位商反映了某一产业在某地区的专业化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P i =(M i /∑iM i)/(M ’i/∑iM ’i)891地 理 科 学 进 展 22卷P i 代表i 产业在M 方面的区位商,M i 代表某省(市)i 产业在某一方面的表现业绩,如市场销售额、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等;M i ’代表全国i 产业的表现业绩。

下面以市场销售额的区位商来说明其表示意义:如果其区位商大于1,则说明该产业不仅占领了本地的平均市场,而且还开拓了外部市场;如果其区位商小于1,则说明该产业不仅没有占领本地的平均市场,而且外来产业还抢占了本地市场;如果其区位商等于1,则说明该产业市场占有处于平均状态。

412 综合评价产业竞争力一般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并得到广泛应用[10,11]。

本文按如下方法进行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IC =∑j(wj×P j )式中,IC 代表产业竞争力,P j 表示产业在j 方面的区位商,w j 代表产业在j 方面区位商的权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