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稠油的定义:指在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 ,原油密度大于0.92的原油。
国内外稠油的分类: 中国
稠油分类 主要指标 辅助指标 开采方式 名称
类别 粘度,mPa·s 相对密度 普通稠油
I
50*(或100)~10000 >0.92
亚类
I -1 50*~150* >0.92 可以先注水 I -2
150*~10000 >0.92 热采 特稠油 II 10000~50000 >0.95 热采 超稠油 (天然沥青)
III
>50000
>0.98
热采
国外:根据原油在油藏条件下的粘度进行分类:
l A 类:普通重油,100>μ>10cp ;25>API°>18; 油藏条件下容易流动。
l B 类:超重油,10000>μ>100cp ;20>API°>7; 油藏条件下能够流动。
l C 类:沥青砂或沥青,μ>10000cp ;12>API°>7; 油藏条件下不能流动。
l D 类:油页岩,源岩,无渗透性,只能采矿抽提法开采。
稠油的组成:主要是由烷烃、芳烃、胶质和沥青质组成,并含有硫、氮、氧等杂原子。
稠油的性质:
1)沥青质和胶质含量高,轻质馏分少. 2)石蜡含量一般较低,凝固点低。
3)稠油密度大、粘度高。
相对密度越大,其粘度越高,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
4)稠油粘度对温度敏感,随温度的增加,粘度急剧下降。
是用热采开采的理论依据。
5)稠油分子量高(低挥发性),硫、氮、氧等杂原子及镍和钒等金属含量高,氢碳原子比低。
6)在热力条件下,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明显变化。
7)同一稠油油藏,原油性质在垂向油层的不同井段及平面各井之间常常有很大的差别。
8)稠油是一种非牛顿流体。
可以简化为宾汉流体。
稠油的地质成因:
稠油油藏的形成主要受盆地后期构造抬升活动、细菌生物降解作用、地层水洗和氧化作用, 以及烃类轻质组分散失等诸因素影响,而晚期构造运动是主导因素,其他因素是在这一地质背景下的地化过程。
按上述因素可将稠油油藏分为风化削蚀、边缘氧化、次生运移和底水稠变等四种成因。
稠油的地质特点:
1)中国稠油胶质含量高、粘度高、微量元素低和含硫量低,是一种微生物降解的陆相原油。
微生物降解作用使原油品质变差。
2)储集层以粗碎屑岩为主,砂岩体型多,具有低含油饱和度、高孔隙度和高渗透率特征。
3)稠油油藏形成与液态烃二次运移距离有关,运移距离愈远,原油生物降解程度相对越高,油藏越高孔隙度和越高渗透率,油越稠。
稠油开发的主要技术:
u 热采技术
∙采矿/抽提:埋藏浅油藏
∙注热水:埋藏较浅油藏
∙注蒸汽:循环蒸汽激励(蒸汽吞吐);蒸汽驱;SAGD
∙火烧油层:埋藏较深油藏
∙电磁加热
∙热化学方法
u 非热力开采技术
∙冷采:埋藏浅的油藏
∙化学法:乳化降粘等
∙其它方法:微生物
蒸汽吞吐,蒸汽驱和火烧油层
定义:
SAGD: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
蒸汽吞吐:在较短的时间(2~4 周)内,先将一定量高温高压湿饱和蒸汽注入油层,将油井周围有限区域加热,以降低稠油粘度并通过高温清除粘土及沥青质沉淀物,提高近井地带油层渗透率,焖井散热后开井采油。
蒸汽驱:是向一口井或多口井中持续注入蒸汽,将地下原油加热并驱向邻近多口生产井,从生产井持续开采原油的方法。
火烧油层:使稠油在油藏压缩空气中进行部分燃烧。
流程:
蒸汽吞吐:过程包括注蒸汽、蒸汽浸泡(焖井)和采油三个阶段。
蒸汽驱:注汽初始阶段:产油量低;
注汽见效阶段(高产阶段):大量蒸汽热能逐渐传递到生产井周围,原油产量上升,注汽见效,生产井进入高产阶段;
汽窜阶段:蒸汽驱前缘突破油井,油井产油量下降,蒸汽注
入压力急剧下降,油汽比降低,含水率迅速升高。
火烧油层:在不断注入空气时,油藏中的燃烧前缘从注入井向采油井传播。
当火焰前缘通过储集层时,会使油和水高温汽化,同时砂中某些矿物的组成也会变化。
蒸汽被驱动至火焰前缘前面较冷的油层部分冷凝。
这样汽化、驱动和冷凝的过程不断反复向外扩展,最终,油通过采油井采至地面。
燃烧方式:
筛选标准:
蒸汽吞吐:1)油藏条件(或油层温度)下的原油粘度及地面条件下的原油相对密度;2)油层深度(中部);3)油层纯厚度及纯厚/总厚比;4)孔隙度φ;初始油饱和度Soi ,两者的乘积φ× Soi 及储量系数;5)渗透率
蒸汽驱:1)油藏条件(或油层温度)下的原油粘度及地面条件下的原油相对密度;2)油层深度(中部);3)油层纯厚度及纯厚/总厚比;4)孔隙度φ;初始油饱和度Soi ,两者的乘积φ× Soi 及储量系数;5)渗透率6)储层岩性7)油层压力:先经过蒸汽吞吐降压后再进行蒸汽驱。
8)地层倾角要小:否则蒸汽带重力超覆作用加剧,降低了蒸汽驱的采收率。
9)注采井之间的连通性要好10)边底水的干扰
火烧油层:
第三章
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定义:空气渗透率为0.05μm2的砂岩储层。
1.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分类:
(一)根据低渗透砂岩储层渗透率大小分类
I 类:低渗透砂岩储层k为0.01~0.05μm2
Ⅱ类:特低渗透砂岩储层k为0.001~0.01μm2
Ⅲ类:超低(致密)渗透砂岩储层k为<0.001μm2
(二)根据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地质成因分类
(1)原生低渗透储层(沉积型)受沉积作用控制
(2)次生低渗透储层(成岩型)受成岩作用控制
(3)裂缝性低渗透储层(构造型)深成岩作用和构造运动
2.裂缝在储层中所起的作用分类
①裂缝提供了储层基本的孔隙度;
②裂缝提供了储层基本的渗透率;
③裂缝提高了储层的渗透率;
④裂缝仅起到增加储层非均质性的作用。
裂缝的成因分类
①构造缝:由地层构造应力作用形成,裂缝大部分具有明显方向;
②非构造缝(成岩缝和沉积缝):由非构造应力作用形成,裂缝没有明确方向,而且分布较均匀。
3.我国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地质特征?
1)沉积物矿物成熟度低,成岩成熟度高
2)孔喉半径小,毛管压力高
3)原始含油饱和度低
4)粘土矿物含量高,极易造成伤害。
5)大多数低渗透储层测井反映为低电阻率
6)以岩性圈闭及岩性一构造圈闭油藏为主
7)天然裂缝比较发育
8)多数储层均表现为亲水性
7)低渗透油层渗流规律—渗流曲线和相关概念。
4.我国低渗透砂岩储层测井低电阻率的原因:
储层微孔隙发育,束缚水饱和度高,虽然不能流动,但可形成良好的导电网络,其电阻率接近纯水层;
以蒙脱石、伊利石及伊/蒙混层为主的粘土矿物,具有较强的阳离子交换能力,产生的附加导电性大大降低了油层的电阻率。
5. 我国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开采特征:
1、天然能量小、自然产能和一次采收率低
2、注水井吸水能力低,启动压力和注水压力上升快。
3、油井见注水效果差,低压低产现象严重
4、见水后产液指数急剧下降,稳产难度很大
5、裂缝性储层各向异性突出,不同方向水驱状况差异明显
6.影响我国低渗透砂岩储层渗透率的地质因素:
(1)颗粒大小及分选程度
1)分选系数一定时,粒度越小,渗透率越低
2)粒级近似情况下,分选越差,渗透率越低
(2)孔喉大小及排列组合对渗透率的影响
(3)成岩作用对渗透率的影响
1)破坏渗透率与颗粒大小、分选程度的相关关系
引起孔隙几何形状变化
石英次生加大及其它成岩作用
产生胶结物
2)成岩过程中自生粘土对渗透率的影响
粘土类型 1.高岭石影响相对较小。
2.伊利石、蒙脱石、伊—蒙混合型粘土影响较大
粘土含量
粘土分布形态
7.储层中粘土的主要分布形态:球式、膜式、斑式(影响最大)
8.简述低渗透油田的注水原则:小井距高注采比
(一)采用小井距、高注采井数比,对低渗透油藏进行强化开采
(二)早注水保持油层压力
(1)压力下降后渗透率降低,不宜晚注水
(2)地层压力一旦下降后再恢复的速度很慢,因此不宜晚注水
(3)产液能力有限,需保持较高的地层压力来保证具有足够的生产压差
(三)初期采用高注采比注水
(四)保证高水质注水
(五)沿裂缝注水,向两侧驱油
第四章
1.简述:凝析气藏得相态特征,相图,RT相态描述
1.从低温到高温,由不同温度下的泡点组成的连线称为泡点线,对应的压力称为泡点压力;
2.由不同温度下的露点连成的线称为露点线,对应的压力称为露点压力。
3.由泡点线和露点线一起构成了P—T相图中的相包络线,在包络线上的点统称饱和点。
4.泡点线和露点线的连接点称为临界点,用C表示,该点的压力、温度称为临界压力(Pc)和临界温度(Tc)。
5.相包络线上最高的饱和压力点称为最大饱和压力(用Pmax表示)。
如果Pmax位于临界点的左方,称为最大脱气(泡点)压力;如果Pmax位于临界点的右方,称为最大凝析(露头)压力。
6.相包络线上的最高温度点称为最大饱和温度,用Tmax表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Tmax 点处于露点线上,又称最大凝析温度。
2.凝析气藏开发方式:保持压力开发,衰竭式开发
3.衰竭和保持压力式两种开发方式各自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衰竭式开发:
优点:简单、低耗,对开发工程设计及储层条件要求低,容易实施。
缺点:凝析油采出程度低,尤其是原始条件下高含凝析油的饱和凝析气藏,衰竭开采导致地层压力下降,低于露点压力后,地层中很快就发生反凝析。
反凝析液的出现会堵塞储层的孔隙空间,尤其是井底附近,降低凝析气的相渗透率,增加凝析气向井渗流阻力,影响天然气和凝析油的产能,降低凝析油的采收率。
使用条件:
1.原始地层压力大大高于凝析气藏初始露点压力,可以充分利用天然能量,采用先衰竭开采一段时间,直到地层中压力接近露点压力。
2.气藏面积小、储量小、开采规模有限,保持压力开采无经济效益。
3.凝析油含量低
4.地质条件差
5.边水比较活跃
6.对一些具有特高压力的凝析气藏,当前注气工艺尚不能满足特高压注气要求而又急需开发的,只能采用衰竭式方法开发,待气藏压力降到一定水平才有可能保持压力开采。
保持压力开发:
优点:提高凝析油采收率。
∙通过注气,一方面弥补了因采气造成的地下体积亏空,保持了地层压力,使地层中的烃类系统几乎始终保持在单相气态下渗流,采气井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的油气产量稳定生产;
∙另一方面,由于注入剂的驱替作用,使更多的高含凝析油的凝析气得以采出。
缺点:
①需要补充大量的投资,购置高压压缩机;
②需要增加注气井;
③在凝析气藏循环注气阶段,所采出的天然气要回注地下,无法销售,影响凝析气藏整体开发的销售收入;
④有的凝析气田自产气量少,不能满足回注气量,需要从附近气田购买天然气,增加开发成本。
适应条件:
(1)储层较均质,较大范围内连通性好,有较大的油气储量。
(2)市场对天然气需求有限,或天然气价格低。
(3)循环注气能够大幅度提高凝析油采收率。
(4)系统评价有效益。
4.凝析气——油藏四种开发程序
∙只开采凝析气顶不开采油环
∙先开采凝析气顶后开采油环
∙先采油环后采凝析气顶
∙同时开采油环和凝析气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