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昌岘舍利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昌岘舍利塔
(2011-12-18 16:59:33)
/s/blog_540c68480100xdf7.html
安昌岘舍利塔位于葫芦岛市南票区暖池塘镇安昌岘村东山顶上。
塔为砖筑,八角形七层密檐。
维修前经实测残存17.11米。
1988年被辽宁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由塔座、塔身、密檐三部分组成。
塔座应为须弥式,但早年下部残损严重,已无法弄清其原始状况,现只残存须弥座上部,有上枭及上枋,砖雕仰莲,在束腰部位,残存一转角力士。
塔身八面,四正面为拱形龛门,龛门内原应有砖雕佛像,维修前已全部缺失。
在券龛门的上方,雕饰莲形宝盖,紧接着宝盖上雕饰二飞天,飞天两足相对,头部朝向两侧,相对翱翔。
四隅面下部为两菩萨,披天衣,系璎珞,足踏莲花墩,手印各不相同。
其头部在维修前全部残损,原始形态不详。
民国十八年(1929)《锦西县志》记载,“第一层每面均刻罗汉像二”,据残存痕迹看,四隅面不应为罗汉砖雕,而应是菩萨砖雕。
二菩萨之上,为一大流苏宝盖,略宽于下面的二菩萨,宝盖造型有别于四正面。
在宝盖上二皮砖位置,砖雕二飞天,与四正面不同的是二飞天头部向内,两头相对。
各面之间转角处饰圆形倚柱。
(安昌岘塔远眺)
塔身之上为阑额和普柏枋,普柏枋上承一层大檐铺作。
每面转角铺作一朵,补间一朵。
铺作为单杪四铺作,补间华拱伸出尺寸短小。
铺作之上为双层木檐椽飞,将一层大檐挑出。
密檐共七层,每层密檐部分用四皮叠涩砖挑檐,用三皮反叠砖收檐,围脊和束腰由七皮砖组成,每成密檐间逐层内收,收分为7.4度。
安昌岘塔共使用青砖六种,分别为390×190×70条砖,420×250×75条砖,420×190×75条砖,390×390×70方砖,420×420×75方砖,520×255×75
条砖。
(塔及重修舍利塔碑铭)
(安昌岘塔南面塔身)
(安昌岘塔东南面塔身)
(安昌岘塔铺作及正面飞天、宝盖)
(四隅面飞天及宝盖)
(四正面飞天及宝盖)
(各层密檐,收分比例为7度)
(仅存的一个须弥座束腰转角力士)
安昌岘塔创建年代一直存在争议。
刘谦和林威两位先生分别在《锦州各寺考》和《锦西文史资料》第三辑中将该塔建造年代推断为金代。
曹汛先生在编辑《辽宁古迹大观》和建立“四有”档案时认为该塔建于辽代,金代重修。
李宇峰先生在《葫芦岛文物》1996年上发表文章《安昌岘舍利塔建筑年代考》则用类型学方法,从《东讲院碑铭》和《创建静安寺碑铭》的形制特征入手,认为“金天德四年”碑为辽代所作,后经金代铲平改刻,进而推断该塔为辽代所建,而所谓“金天德三年”重修一说则则是李三锡为自己投金行为遮丑而掩人耳目。
其实此塔的建筑年代本来是很清楚的。
只要认真读一下立于塔旁的《锦州安昌县永和村东讲院重修舍利塔碑铭》,便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在现存安昌岘塔之
前,“而昔尝立砖塔于艮峰之上,多历年所风摧雨注,周围毁缺,虑其颠仆,众议重修。
”“自天德三年四月十四日癸日兴工,至当年八月十五日工就。
”“特划旧基而增修之,叠起七层,高逾六丈,其陶访工匠成于心,授规于手,当始兴修,奉安舍利”。
上述记载说明,在金天德三年(1151)时,旧有辽塔已风摧雨注,残损十分严重,随时有倒塌的可能,于是,众人集资,将原来辽塔拆除,“上饰浮图,下藏舍利”,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修筑。
现存安昌岘舍利塔是在原辽塔的旧基础上,重新修建的金代塔。
有人认为,现存塔是建于辽代,金天德三年只不过是加固维修而已。
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说金天德三年仅仅是对辽代塔进行简单的加固维修,那么,在一个周围毁缺,虑其颠仆的危塔下面,如何去奉安“佛牙求得舍利九粒”,在施工技术上恐怕是很难实现的。
此外,该塔的建筑特点也具有明显金代时代特征。
1、该塔塔身之上为一层大檐铺作为金代常见的单杪四铺作,比辽代常用的双杪五铺作简单,补间华拱伸出尺寸短小,缺乏辽代的厚重的立体感,没有辽代铺作仿木构仿得形神俱备。
2、密檐收分比例较大,是金代有别于辽代的另一个特征。
该塔七层密檐,收分比例为7.4度,而辽塔收分比例一般都小于4度。
如朝阳八棱观塔收分度数为1.5度,义县广胜寺塔收分度数为3度,朝阳东平房塔收分度数为3度,朝阳黄花滩塔收分度数为3度,阜新东塔山塔收分度数为4度。
金代塔则收分比例加大,如开原崇寿寺塔收分度数为9度,铁岭圆通寺塔目测其收分度数也应在5度以上。
3、塔身砖雕也具有金代信仰特点。
辽代崇信密宗,在传统辽地的辽塔中,八角形塔每一面中,一般雕饰成一佛二菩萨二飞天的造型,其中南方主尊为密宗主尊大日如来形象,其余七尊或为药师七佛,或为过去七佛等。
也有少部分根据《佛说八吉祥经》在八面上装饰东方八化的;另一类风格则是在塔身四正面雕饰为一佛二菩萨二飞天,四隅面为假门装饰,构成密宗四方佛构图。
象安昌岘塔塔身四正面装饰券龛佛像,而无胁侍菩萨,在四隅面上,每面两菩萨站在一起的装饰特点,在辽塔中从未见过。
此种装饰风格与辽宁喀左大城子塔塔身的装饰风格相似,喀左大城子塔附近曾发现金承安五年(1200)赵秉文所撰《利明精严禅寺盖公和尚形状铭所记》碑,据此可知喀左大城子塔应为金代建筑(尽管有不少专家认为喀左大城子塔应为辽代建筑,但并无具体依据,只是认为其建筑风格是辽代风格,辽代利州有州必有塔)。
4、建塔用砖规格及建筑结构具有金代特点。
该塔建塔用砖有六种规格,其砖厚均为7、7.5厘米,没有厚度达到8厘米的。
而辽代建塔用砖,砖厚多在8厘米左右。
金代建塔用砖与辽代建塔用砖相比,相对要薄一点。
此塔全塔用砖基本为素面,不见沟纹砖,辽代建塔用砖基本都是沟纹砖,金代虽有很多塔仍继续使用沟纹砖,但也有一部分塔不再使用沟纹砖。
此外,该塔维修前结构松散,施工技术粗糙,没有一般的辽塔结构坚实稳定。
(碑)
下面将关于安昌岘塔及安昌县的历史记载罗列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康熙年间编撰的《锦州府志》卷一《山川》中记载“大红螺山,城西六十五里,高五里,周围五十余里,按明一统志,大山二山对峙,东西绵亘百余里,女儿河环流其中,康熙二十二年,以开展马厂奉旨拨补民间约地三百二十余顷,若引河灌溉,可称沃壤。
山上有大松数万,本以险峻,故樵者罕及。
山西有永和村,为安昌县故城,城东有塔,下有金大定年间碑。
”(《辽海丛书》卷二P811,《锦州府志》)(记载金大定年间碑,实为记载有误)
卷二《古迹》中记载,“安昌县,辽置锦州,金因之,元废。
今城西九十五里有永和村为安昌县故城,城东有塔,有金大定间碑”。
“安昌县城,城西九十五里,城毁,地基周围二里一百十九步,门四。
”(《辽海丛书》卷二P820、821,《锦州府志》)
《锦州安昌县永和村东讲院重修舍利塔碑铭》立于葫芦岛市南票区暖池塘镇安昌岘村东山安昌岘塔西南五米处,该碑刻于金天德四年(1152),石质为黄岗岩,由碑首、碑身、龟趺座三部分组成。
全碑通高259厘米,宽115厘米,厚30厘米。
碑首为为螭首,高60厘米,由四龙交错组成,碑阳,中间内凹开光处雕一坐佛,下为从右至左横书阴刻篆书“舍利塔碑铭”。
碑阴首中间开光处线刻释迦牟尼像。
碑身高159厘米,碑阳从右至左刻碑文964字,楷书,碑阴亦满刻楷书碑文,但字体较小,已漫灭不清,应为重修舍利塔损款题名。
龟趺座龟首残损缺失。
此碑曾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推倒毁成二段,并被砸出数个破洞,断裂和砸毁处共损碑文130余字。
1981年,辽宁省文化局拨专款,对其进行维修。
派人粘合,按原位复立于舍利塔之西南。
此碑在《锦西县志》、乾隆《盛京通志》、《奉天通志》、《东三省古迹遗闻》、《东三省古迹闻续编》、《满洲金石志外编》、《辽宁碑志》等均有著录。
《锦州安昌县永和村东讲院重修舍利塔碑铭》,天德四年
夫扶邪归正背伪向真,出三界之迷途,洗六尘之恶业,唯我如来大慈悲之教乎。
粤自金人梦现天竺,名闻道本于西方,化乃行于东国,为释子者,由是建立塔庙,兴崇相仪。
既有依归,咸知敬礼,岂特一切阎浮提内八方四千城邑,聚落乃至十旅之乡,百家之闾,星罗棋布,以因缘作佛事者,不可胜数。
是伽蓝之典虽崇,饰尊严穷极壮丽,必有窣堵波以耀人之观仰,使一切见闻兴发善心,普生归向,以是因缘故,建者塔,或诸佛生处,或得道处,或转法轮或般涅及十方如来一切,若门若牙若顶上骨,若身中诸舍利,以至袈裟匙钵澡瓶锡杖,如上所说,自然时出光明,以昭异相。
使众生恭敬超登菩提,当知此功德不可思议,其利益莫大于此。
锦州西百里旧有县曰永和,先隶榆州,自本朝抚定后,废县为村,今拨属安昌县所管,原于城东依山有讲院一所,其佛殿僧房斋堂厨舍庄严,排设各有次序,而昔尝立砖塔于艮峰之上,多历年所风摧雨注,周围毁缺,虑其颠仆,众议重修。
有邑人郭兴仁显武者,意欲经营,偶仕宦远方迄无成绩,今陇西李公鸿名伟望,为国硕臣,以龙虎上将军出镇河北,为邢州安国军节度使,及受代来归,以斯院乃乡邦故刹,慨然悯其功之不逮,因兴净行,于邻庄崔金吾宅所奉佛牙求得舍利九粒,如珠瑟瑟,烂然耀目,为此舍利,当极重修塔中,将以永为切众生敬礼祈福之处,及舍助清口,请命平坡净觉寺僧善冲与本院首座僧誓隆等主其事,特划旧基而增修之,叠起七层,高逾六丈,其陶访工匠成于心,授规于手,当始兴修,奉安舍利,是口口口现圆光,众目咸睹,瞻礼敬信,随缘欢喜,于是富者施财,贫者施力,唱言而远近檀越莫不响应,如凉风既至,百实皆成。
自天德三年四月十四日癸日兴工,至当年八月十五日工就,不特佛力法力之资,又有见归依善法之邦人心自化乐于从事而然不尔兴旧起废,何其成功之速耶?盖尝论之,际天所覆,穷地所载,在阎浮提国中,若寺若院,若大若小,如阿育王所固有定数,其外号称舍利塔者,比比皆是,释典言得佛惠者,殁有舍利,以凡夫持修而得欣惠,龙有舍利衔齿附骨,出于佛牙中,是得佛之真体,将见增建之后,放大光明,显化无穷,则瞻莲花妙相永存不朽之因,使法界祥生,同沾胜利,岂小补哉?锦州从事王庭圭闻之,而意乐随喜,又以龙虎公见嘱为记,义不可辞,遂忘其浅陋而姑以应命焉。
于是乎书复系以铭,铭曰:
佛法何宗,止曰无系。
唯止故净,能趣真际。
孰悟兹理,立塔艮位,易旧增新,善善相继,作大因缘,兴大利益,上饰浮图,下藏舍利,建得仰瞻,夜灯勤礼,刻石纪成,以昭千世。
大金国天德四年岁次壬申丙寅朔己卯日丁卯时,朝散大夫充临海军节度判官骑尉太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王庭圭撰。
《全辽志》徒河城,锦州城西境内虞舜时已有此城,汉置徒河县,辽为安昌县,无废。
《清一统志》锦州府古迹安昌废县在锦县西,辽置,属锦州,金因之,元省。
今城西九十里有古安昌县之永和村城基,东有一塔,塔下有金大定间碑,即其故址。
按此碑锦州西百里旧有县曰永和,先隶榆州,自本朝抚定后废县为村,今拨属安昌所管,原于城东依山有讲院一所,尝立砖塔于艮峰之上,又曰自天德三年四月兴工至八月十五日工就,《锦西县志》金塔在城北十里安昌岘村东山上,系金天德四年重修,塔坐圆形,共七层,层各八面,第一层每面均刻罗汉像二,相对而立,周围四十尺,高约六十尺,塔南端有碑一座,塔中有讲院一所,号静觉寺久已毁圮,云按即此碑,一统志及通志言金大定间有碑,今此碑系天德四年岁次壬申,与县志年分合。
《辽史.地理志》中京道大定府统州十,榆州永和县,统和二十二年置。
又锦州临海军,中,节度,统县二。
安昌县,《金史.地理志》锦州,下,临海军节度使,县三。
安昌,按辽志有永和安昌,金志有安昌无永和,是永和废于金代,非此碑则无由知永和并入安昌。
辽五京诸道置县均多,即如辽中京道有四十四县,金北京路虽有四十二县,而临潢庆泰州之七县实辽上京道,则金省并已多,惜志不备列。
碑言陇西李公为国硕臣,以龙虎卫上将军出镇河北为邢州安国军节度使,受代来归,《金史.李三锡传》锦州安昌人,辽主走,天德三锡将兵保白云山,金兵次莱州,三锡以其众将摄临海军节度副使,废齐为庆州刺史,三迁武胜军节度使察廉,第一迁三阶,改安国军节度使除河北西路转运使,致仕,世宗旧闻其名,大定初起为北京路都转运制下,而三锡已卒。
史无三锡为邢州节度之年,据此碑知在天德三年以前。
天德为海陵炀王亮年号,三锡至大定初始卒,是海陵时任官之日极少,此一节颇可称。
《百官志》武散官正三品,上曰龙虎卫上将军诸节镇节度使,从三品掌总判本镇兵马之事兼本州管内观察使事节度判官一员,七品文散官,从五中,中曰朝散大夫,封爵从五品曰县男,勋级从五品曰骑都尉。
碑末王庭圭题衔为中散大夫充临海军节度判官骑都尉太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王
庭圭撰。
庭圭以从五品文散官为正七品职事,官爵勋皆五品,与散官同唐制三品服紫。
金制五品即服紫,赐紫例佩金鱼袋,仍沿唐制也。
邢州,上安国军节度亦见地理志。
(《奉天通志》卷二百五十五,金石三,石刻二,金,第六卷P5623)
最后,需要特殊一提的是,近代东北史大家金毓黻先生早在上个世纪中叶,就对东北史进行过深入地研究,编撰了许多恢弘巨著,最为著名的有《奉天通志》、《辽海丛书》、《东北通史》等,我们当代的个别学者或者专家,并没有很好地学习、研究、利用金毓黻先生的研究成果。
甚至还有一些人,看了金毓黻先生的书后,照搬照抄下来,变换一下格式、角度,就变成了所谓他的个人研究成果。
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有很多方面,由于当今社会职称评定等存在着相当大的弊病,一些人便丧失了起码的学术道德操守,沦为抄货。
这些人尽管能应付一时,但终将被认清其本来面目,为后世所不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