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榆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通榆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清楚,并在指定位置贴条形码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

小农经济的形成
B. 赋税制度的变革
C。

土地制度的变化
D。

重农抑商的推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中先秦时期的说法不符,故A项错误;关于赋税制度的改革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指的是井田制下的农民的地位,秦汉时期到宋元的“佃”体现的是小农经济下土地私有制,因此这种变化主要源于土地制度的变化,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2。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主要考查考生对维新思想背景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

A、C两项表述都是无关项,对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主要原因,均排除;D项是梁启超注重易服的原因,
但不是主要的,正是因为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所以他主张易服,根本目的是为维新变法制造氛围,D 项排除,B项正确。

3。

晚清人士的日记写道:“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

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由此可见他剪辫是出于
A。

被迫顺应时局
B. 反清革命的需要
C。

彻底与旧风俗决裂
D. 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可排除B、C、D三项。

根据材料中的“只可降心从众"可知,他是出于无奈被迫剪辫。

故A项正确。

【名师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只可降心从众矣”进行判断。

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是民国初年,政府颁布法令断发易服,体现了反清革命色彩.
4。

早在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

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的数量超过汽车,穿梭于大街小巷。

材料反映出
A。

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B。

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

日本对华经济侵略始于明治维新
D. 近代中国的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在19世纪70年代中国引进黄包车,五六十年之后其数量发展迅速超过汽车,这就表明了中国的近代交通业发展相对缓慢,符合题意的是D项。

AB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题干中没有涉及到日本的侵略,排除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的交通业发展
【名师点睛】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特点
(1)原因
①工业革命的发展,在交通领域出现许多新的科技成就。

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

②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控制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建设。

③为了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各个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发展交通运输业。

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的活动推动了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⑤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交通工具发展的主要动力。

(2)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5. 美国《新闻周刊》撰文指出:“马里兰大学一个研究小组收集的数据显示,我们眼下处于50年代以来全球暴力的最低点。

但我们被告知我们生活在一个黑暗危险的时代:恐怖主义、流氓国家、核扩散、金融恐慌等。

部分问题出在这里:暴力逐渐减少,信息却不断激增。

"作者意在说明
A. “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B. 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C。

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 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得威胁被夸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信息时代的理解。

材料讲的就是当今暴力处于最低点,但人们却感觉到比原来更没有安全感,认为当前社会比以前更乱,这显然威胁被扩大了,而此时被扩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信息传播太快,社会太透明。

材料中关于当今世界的形式的估计有被夸大的意思;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世界发展趋势问题,可以排除A、B项,C与题干不符,排除.故答案选D。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
6。

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55%。

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工资的40%。

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五分之三由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

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美国
A。

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B. 供需矛盾逐步加深
C. “自由放任"导致生产萧条
D. 金融市场投机严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危机的背景。

材料信息“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55%……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五分之三由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反映出此时美国经济供给大于需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即供需矛盾逐渐突出,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结构指的是农轻重的比例,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
国民经济结构,故A项错误;“自由放任"、金融市场投机虽然是经济危机的原因,但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故CD项错误。

点睛:反映类选择题是高考的主流题型,该题型考查的是考生透过现象看问题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是现象—-本质。

该题的现象是工人工资的增长远远不如工厂生产率的增长,这反映出的本质是工人的消费远远赶不上工厂的生产,即供需矛盾突出.
7. 《全国工业复兴法》亦译作“全国产业复兴法",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

因为该法
A. 借鉴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
B。

实行“以工代赈”,扩大就业机会
C. 依靠国家干预,缓和劳资矛盾
D. 稳定金融秩序,重建银行信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国工业复兴法》依靠国家干预,缓和劳资矛盾,有利于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故C正确。

罗斯福新政没有借鉴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故A错误。

实行以工代赈,扩大就业机会,不属于《全国工业复兴法》内容,故B排除。

稳定金融秩序,重建银行信誉,也不属于《全国工业复兴法》内容,故D排除。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内容
【名师点睛】罗斯福新政在保存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的前提下,抛弃自由放任、全凭市场机制那只看不见的手自我调整的政策,大力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改变局部生产关系。

它使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它大胆借鉴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避免了法西斯上台.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8。

“经过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一种新的政治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直到1980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真正发挥力量."“新的政治浪潮”不包括
A。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发展“混合经济”
C。

增加政府的公共开支
D。

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首先分析题干所给时间提示,这一政治浪潮开始发挥作用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联系此时西方国家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改变罗斯福新政以来的做法,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私有化,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故选A。

考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经济政策调整·减少国家干预经济
9. 戈尔巴乔夫曾指出:“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

”在戈尔巴乔夫看来,“斯大林模式”
A. 未能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
B。

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
C。

使苏联短期内实现工业化
D. 造成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戈尔巴乔夫的观点是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牺牲了农业来发展,最终导致了农业的破产,故选B;斯大林模式并不是没能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而是农业发展的利润大多给了工业,故排除A;题干没有提到工业化的进程和结果,故排除C;D在题干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与农业的关系
..。

..。

.。

..。

..。

.。

10. 苏联领导人指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这一思想()
A。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B. 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
C. 主张建立推广市场经济体制
D.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

材料信息体现出苏联领导人对商业的重视,这一思想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故D项正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故A项错误;内忧外患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故B项错误;苏联的经济思想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

11. 2014年,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达成广泛共识,取得重要积极成果。

双方支持对世界银行投票权结构进行定期审议,美方承诺尽快完成对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执行董事会改革方案的国内审批.这表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A。

为解决二战后世界贸易争端而设立
B。

是布雷顿森林体系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C. 长期被欧美垄断的局面将有所改观
D。

有助于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
【答案】C
【解析】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的原因在材料中不能体现,A项错误;布雷倾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瓦解,排除B项;由“支持对世界银行投票权结构进行定期审议”“尽快完成对2010年国际货基金组织份额和执行董事会改革方案的国内审批“可知,两大组织被欧美垄断的局面将有所改观,故选C 项;有利于推功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是世贸组织,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关,排除D。

12. 1948年以来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多种。

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

这主要是由于
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
D. 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48年以来的40多年里”、“关税,世界贸易总额”等,本题的核心,即世界贸易问题。

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属于货币(金融)领域,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C;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才组建起来的,无从体现题干“1948年以来的40多年里",排除B.进一步分析,可知,D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13.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统计,1996年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共101个。

其中,1979年以前12个,1980—1989年20个,1990年后69个。

从区域分布来看,欧洲39个,南北美洲40个,亚洲6个,非洲8个,大洋洲1个,跨地区7个。

由此不能看出世界区域性合作和一体化组织
A. 地区分布不平衡
B。

跨地区现象出现
C。

20世纪90年代后增速加快
D. 阻碍经济全球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区域性合作和一体化组织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所以本题选D。

A、B、C不符合题意.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区域化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14。

中国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力。

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体系中。

若从政治史角度来阐释该材料,最为恰当的是
A。

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B。

中国是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C。

政治多极化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D。

新兴国家将极大冲击旧的世界殖民体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区域化趋势。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及“一带一路”反映出区域经济合作程度的加强,材料信息说明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了新兴国家以及东欧、中亚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就是增强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中国远还未达到能够主导世界政治格局的程度,故B项错误;设问要求从政治史的角度分析,故C项错误;旧的世界殖民体系已经解体,故D项错误。

点睛:审题能力试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的基本能力,通常要从设问和时空两个角度来审题,审设问是为了明确答题的方向,审时空是为了明确答题的范围。

该题的设问限定是“政治史角度”,由此排除了迷惑项C项。

15。

某学者在其《全球化、欲望和代表的政治》一文中认为,“全球化,不折不扣的是一个名称它试图一劳永逸地将整个世界当做一件价值连城的奖品,发达国家以全体名义得天独厚地占有这件奖品”。

下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全球化推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大发展
B. 全球化更加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发展
C. 全球化会极大地带动落后国家的发展
D.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

材料信息反映出发达国家将得天独厚的占有全球化这件价值连城的奖品,也就是全球化更有利于发达国家,故B正确;A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政治多极化,故D 项错误。

16。

某国际经济组织称,已向莫桑比克批出5000万美元贷款,以增加该国的食物供应及改善人民的营养。

该笔贷款将由国际发展协会批出,目的是促进以市场为基础的农业和私营部门投资。

材料中该组织的宗旨还有
A。

提供技术援助
B。

减少贸易壁垒
C。

稳定国际汇率
D。

调解贸易纠纷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二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的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世界银行的主要任务是资助国家克服穷困,各机构在减轻贫困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使命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故材料中是指世界银行,A项符合题意;BD两项是世贸组织的职能;C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故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17。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

”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A. 由神权政治转向君权政治
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

由城邦国家转向领土国家
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理解.根据题干中“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可知是分封制下世袭的贵族垄断政权,体现贵族政治的特点,而秦朝以后“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无世禄之臣",可知是郡县制下皇帝任命的官员不世袭、无领地,完全听命于皇帝,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点,综合材料
可知体现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项正确。

题干没与体现神权政治、血缘政治,排除AB;中国古代不是城邦国家,排除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18。

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王沈所处时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可能是
A. 禅让制
B. 九品中正制度
C。

世官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出身豪门,升官无望,所以世家大族把持着政治特权。

所以本题选B.A、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9。

明万历朝,内阁首辅赵志高曾说:“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谋进。

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

”材料所述现象
A. 表明内阁大臣有职无权
B. 是皇权专制加强的结果
C。

说明内阁内部矛盾尖锐
D。

表明内阁大臣相互制约
【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制
【名师点睛】万历(157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万历这个年号一共48年,是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明神宗在位前十年,由于年幼,由母亲李太后代为听政,太后则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实行了一条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社会经济很大的发展,是为”万历中兴”.
20. 荀况说:“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韩非说:“利商市关梁之行,能以所有致所无。

"可见,二人在经济上均
A. 主张重农抑商
B. 强调农商并重
C. 重视发展商业
D. 主张弃农从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经济政策.荀子认为农工商各司其业,不可或缺;韩非子认为商业有积极作用,由此可知两人强调农商并重,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

21. 19世纪以来,棉花集中在江苏、山东、河北等省;烟草集中于山东、河南等省;花生广种于山东、广东等省。

此外,东北盛产大豆,西北、内蒙古出产皮毛,等等,均已闻名中外。

材料表明当时中国
A。

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农业生产区域化特征明显
C. 农业逐步卷入世界市场
D。

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明显增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

由材料信息可知,棉花、烟草、花生、大豆以及皮毛分别主产于不同的区域,这说明农业生产区域化特征比较明显,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解题的标志是耕织分离,材料无法体现,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中国农产品依赖于世界市场,故C项错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指的是农产品和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材料也体现不出,故D项错误。

22. 南京国民政府将1929年以前半个多世纪实行的值百抽五关税税率改为差等税率,由值百抽7。

5起,最高抽27。

5%,1931年最高则可抽50%,1933年最高可抽80%。

这一变化
A。

有利于民族工商业发展
B. 抵御了外国的经济入侵
C。

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D. 表明列强无力控制中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关税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材料中“由值百抽7。

5起,最高抽27.5%,1931年最高则可抽50%,1933年最高可抽80%”的信息,说明政府越来越重视民族工业的发展,通过关税来保护民族工业,故A正确;中国尚未独立,仍然受列强控制,外国经济侵略不可能有效抵制,故
BD项错误;C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错误。

23. 1978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近14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三位;工业化快速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这主要得益于
A。

大规模推行承包责任制
B. 经济体制改革不到深入
C。

国企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D。

对外开放政策符合国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的经济建设.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的深化,这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国企改革的突破以及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故ACD错误。

点睛:历史选择题经常在选项关系上设置陷阱,因此做题时一定要把选项看完,排除后,如果举棋不定,需要比较选项的关系。

一般来说,选项关系的设置有现象和本质、整体与局部、原因和结果等。

该题选项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种情况下要选整体不选局部.
24。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A. 都主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B. 都注重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C。

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

都注重从实际出发调整生产关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要说明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两者作为创举的根本相同点,两者本质上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所以D 符合题意;美国不是公有制,A错误;二者没有注重经济结构平衡,B错误;苏俄不是国家干预经济,C错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比较。

25。

劳斯莱斯公司
C.EO约翰罗斯于90年代曾说:“10年前公司98%的技术研究工作是在英国完成的,而现在这个比例不足40%,很多工作是在德国、印度、新加坡等完成的。

”这一现象说明了
A.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