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
1.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创办乡镇企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B. 家庭联产承包的推广缩小了城乡差距
C. 农村经济发展深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D.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农民收入多元化
【答案】D
【解析】创办乡镇企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城乡差距,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可知,农民的收入除了家庭经营收入之外,还有工资性收入以及其他收入,这表明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农民收入多元化,故D项正确。
故选D。
2.1912年《申报》载:“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
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
”该材料表明当时中国()
A. 共和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
B. 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有待商榷
C. 人民群众的智识有待提高
D. 实行思想文化启蒙的紧迫性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1912年,民国已经成了,但人民缺乏国民的一些常识,对于人民对国家的权利义务并不熟悉;由此可得出当时的中国对国民实行思想启蒙的紧迫性;ABC三项均与材料内容不符。
3.1911年12月,孙中山提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
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
至1913年春,其又说“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
我的国民,莫不主张政党内阁”。
这一变化根本原因在于()
A. 资产阶级软弱性与妥协性
B. 受国内政局的变化影响
C. 代表了社会主流的民意
D. 顺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答案】B
【解析】1913年孙中山主张内阁制,是由于当时中国处于袁世凯政府统治之下,实行内阁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袁世凯的专制独裁趋势。
因此可以看出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受国内政局变化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
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这一变化与社会主流民意无关,排除C项;
1911年孙中山主张总统制,1913年主张内阁制,这一变化与中国国情无关,排除D 项。
故选B。
4.近代学者在评价某书时说:“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
”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
”表明此书是《海国图志》,故A正确;
B主要介绍进化论,排除;
C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革命纲领,排除;
D是康有为为宣传维新变法而作,排除。
5.辛亥革命后,时人曾感叹道:“无最头颅无最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这说明辛亥革命
A. 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命运
B. 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 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愿望
D.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答案】C
【解析】根据“可怜购得假共和“可知辛亥革命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使中国
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命运,故选C,排除
A;BD是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就,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
6.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不包括()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 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C.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答案】C
【解析】
依据教材知识可知,ABD三项均属于邓小平理论,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为中共十四大的主要内容,不属于邓小平理论,符合题意。
故选C。
7.1989年3月,邓小平说:“不要怕外国人议论,管他们说什么,无非是骂我们不开明。
多少年来,我们挨骂挨得多了,骂倒了吗?总之,中国人的事中国人自己办。
中国不
能乱。
”邓小平意在说明()
A. 外国的社会制度不合乎中国国情
B. 中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
C. 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必须改变
D. 要与市场经济体制划清界限
【答案】B
【解析】“中国人的事中国人自己办。
中国不能乱”表明邓小平意在说明中国要坚持独
立自主的道路,故B正确;
外国的社会制度、崇洋媚外、市场经济体制材料未体现,故ACD错误。
故选B。
8.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规模宏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综合考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应当是()
A. 结束了专制制度
B. 推翻了封建帝制
C. 传播了共和观念
D. 振兴了民族经济
【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规模宏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综合考定辛亥革命的历
史地位应当是传播了共和观念,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9.农户的经营收入除按合同规定上缴一小部分给集体及缴纳国家税金外,剩余全部归
自己。
集体作为发包方除进行必要的协调管理和经营某些工副业外,主要是为农户提
供生产服务。
这种情状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推行()
A. 农业合作化
B. 振兴乡镇企业战略
C. 人民公社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农户的经营收入除按合同规定上缴一小部分给集体及缴纳国家税金外,剩余
全部归自己。
集体作为发包方除进行必要的协调管理和经营某些工副业外,主要是为
农户提供生产服务”表明这种情状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
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0.20世纪80年代,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被废除,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以家庭承包
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取代了集体统一生产和经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取
代了单一公有制,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大为松弛,小城镇化和农民异地流动成为国民
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这些措施()
A. 使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
B. 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必要的资金
C. 解放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
D. 彻底改变了城乡经济的二元体制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涉及到农村改革后生产资料所有制、经营体制、户籍制度等具体的
变化,这些措施解放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C项正确;
农村改革并没有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故A项错误;
工业化的资金积累是从20世纪50年代农业集体化开始,故B项错误;
D项中“彻底”的程度不符合时间信息,排除。
故选C。
11.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提到“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
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这说明当时的邓小平()
A. 正式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 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 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
D. 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舆论准备
【答案】C
【解析】改革开放的决策在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已经提出了,与题干时间不符,A错误;
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的十四大,B错误;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说明邓小平开始酝酿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C正确;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1978年12月召开,在此事之前,时间不符,D排除。
故选C。
12.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如此镇长》,应该用什么思想批判这种现象最准确()
A. 三民主义
B. 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毛泽东思想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图示以及信息可知,反映了少数干部身上存在着乱摊派、吃喝风等严重的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作风,这严重的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应加强党风建设,结合所学可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涉及的是党的建设,符合题意,故C
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故排除。
故选C。
13.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主要是体现劳动成果分配的不同方法。
该文件所体现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所有制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
③生产的收益由集体统一分配
④农户有土地经营使用自主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①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是可以体现出来的,材料反映的是责任制,农
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②所有制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是正确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改变所有制结构。
③生产的收益由集体统一分配是错误的,集体统一分配的形式是人民公社。
④农户有土地经营使用自主权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的影响,符合材料。
故选B。
14.《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这一段史料可以说明()
A. 汉初分封并未撼动郡县制地位
B. 郡国并行制是严重的历史倒退
C. 汉代封建王侯是主体制度
D. 汉高祖认识到了秦朝灭亡的根源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无改于秦”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故A
正确;
题干并未对郡国并行制进行评价,排除B;
从材料来看汉高祖认为秦灭亡是由于没有实行分封制,而只实行郡县制才导致秦朝的
灭亡,故排除D。
15.毛泽东曾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
”得出该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该约法()
A. 成为中华民国的根本大法
B. 对袁世凯专权有一定约束性
C. 体现了民主共和的合法性
D. 效仿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肯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说明该约法具有进步性。
结合所学可知,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否定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故
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临时约法的进步性,而且临时约法不是中华民国的根本大法,故A项错误;
临时约法实质上并没有到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临时约法的进步性,并不是强调其效仿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故D项
错误。
故选C。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16.材料:人的现代化是社会整体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近代人格的
形成),是人的现代化的灵魂。
中外近代发展历史表明,人的现代化一旦被忽视或在这
一问题上有所迟疑、滞后,必然带来巨大的危害与祸患。
人类要是不想自酿自饮片面
发展的苦酒,就必须重视推进人的现代化。
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社会。
1923年,(梁启超)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
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摘编自《光明日报》等(2013年01月28日07版)
运用中外近现代史的史实,从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近代人格的形成)角度,对上
述任何观点进行论证探讨。
(说明:可以就上述材料中提炼出来的任何一个观点或相反的观点进行论证。
要求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严密。
)
【答案】观点: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促进人们思想的转变。
论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
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
了思想准备。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一统天下的沉闷气息,
让思想冲破牢笼,民族精神获得极大振奋。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人的现代化是社会整体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思
想观念的现代化(近代人格的形成),是人的现代化的灵魂”可知,人的思想观念现代
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可围绕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影响展开论述,理由充分合理、阐述明确即可。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教育救国”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思潮,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救国主张之一,是民族危机和忧患意识的共同产物。
它的基
本观点是:近代中国之所以贫弱落后不发达,之所以倍受外国侵略者的欺凌,根本原
因是人才不足,也就是教育不发达、不普及。
因此,要想挽救民族的危亡,实现国家
的独立富强,就必须将改革和发展教育视为救亡图存的要津。
只有将教育作为突破口,才能使中国转贫为富,转弱为强。
“教育救国”论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因此学术界对“教育救国”思潮评价多有争议。
——摘编自郭秀艳《民国时期“教育救国”思潮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教育救国”的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
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
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教育救国”论在中国近代根本行不通。
论述:洋务运动曾创办一批新式学堂,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文化。
虽为中国培
养了一批人才,但却未能改变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和洋务运动破产的结局。
维新变法曾
倡议废除八股,兴办西学,但随着变法失败,这些主张也仅剩开办京师大学堂一项了。
清末新政决定废除科举、兴办新式教育、派遣留学生,但却因新政激化了社会矛盾,
加速了清朝灭亡。
“教育救国”论在本质上属于改良主义思想,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忽
视了教育发展的社会前提,排斥暴力革命。
历史已经证明,改良主义道路在近代中国
是走不通的,“教育救国”思潮的终结也是历史的必然。
示例二:
论题:“教育救国”论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论述: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文化,为近代中国培
养了一批人才,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维新变法中,一批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登上政治历史舞台,推动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清末新政中,大
批知识分子出国留学,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力量。
以北京
大学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不仅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彻底批判,弘扬了民主与科学,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而且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
思想基础。
“教育救国”思想是近代中华民族危机的产物,它主张发展教育事业,培养
人才以挽救民族危机,顺应了历史潮流,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观点论述题。
要求“根据材料”“围绕‘教育救国’的主题,自
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根据材料“‘教育救国’论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因此学术界对‘教育救国’思潮评价多有争议”可知,在拟定论题时,论题必须是明确的,不可以直接以“教育救国”为论题。
关于论述部分,要求“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所拟论题加以论述。
可以选取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和新文化运动等涉及近
代教育的相关史实作为论据,进行逻辑清晰、言之有理的论述。
最后,对论题进行归
纳总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