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
作者:刘爱国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15期
【摘要】体验、理解、应用是学习数学最重要的过程。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快乐体验,熟练应用,充分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知识的力量,从而达到学会学好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目的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1
1.教学联系生活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夜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数学联系到一切场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在生活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联系生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的了解;应用数学知识,可以对数学的功能更能感受,学习的信心会增强;教学中,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如果被教师激发出来,学生就会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考虑,去行动,很多生活中相关的问题会通过他们的思考解决。
这样,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学生领悟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哲理,就会激情不断,对学习兴味盎然,乐于参与,热爱生活,喜欢所学的知识。
教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出了一道题,让学生思考:我们要搬进新教室了,教室长50米,宽35米,这间教室要铺地转,总共有三种地转,甲种:边长为7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12元。
乙种:边长为9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15元。
丙种:边长为65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10元。
你能为做参谋,买到适合教室的地砖吗?结果,学生做题踊跃,很多学生都做对了,下课铃声响起,学生意犹未尽。
再如,教学《小数四则运算》后,我给学生留了以下作业:1、调查几个商店的练习本和铅笔的价格,看看有多少差距;如果购买多一些能够便宜多少。
是不是质量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调查,自主搜集数据资料,这样的开放型探究活动使学生化消极等待为主动获取,激活了思维,让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放飞到生活实践中,提高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2.学生主体性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认为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
《标准》明确指出:“有效
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此处提出了“学生主体性”教学,对此,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首先,教学思想的转变。
传统教学重视教师的作用,其重心在“教”。
教师是主导也是主体。
教师采用的多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着力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
于此,学生也能习得一些知识,但是思维训练和智力开发多有欠缺。
《标准》强调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而,其由重“教”而转向重“学”,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有所学”,而且让学生“想学”、“会学”,智力也得以“学”。
这种转变是一大进步,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
其次,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体现在老师教授和学生自学探究两种教学模式当中。
一方面,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心里始终要有学生的存在,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要给学生参与的机会。
老师在教课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思考,要采用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介入。
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获得知识。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讲课”。
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学好需要学习的知识。
当然,要因材施教,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授课任务”。
再次,教师作用的再强调。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是教师依然很重要。
教师不能像“满堂灌”课堂一样灌输知识,但也不能作为一个消极的“旁观则”,其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教授型课堂姑且不论,在学生自主探索型课堂中,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好引导和指导。
要探索,但不能让学生盲目的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高效的探索;学生在行径中会遇到困难与困惑,需要有教师的指导。
教师不但要做学生的良师,而且要做学生的益友,要成为他们探索知识道路上的伙伴和助手。
3.多元化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既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因为,只有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才能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体现出数学的价值。
为此,我注重多方面的结合,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3.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做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汇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的过程。
3.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练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
”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
3.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
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
例如:教学“观察物体”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学校大门的内外两面进行拍照,体验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