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合集下载

登峰的古诗

登峰的古诗

登峰的古诗1、《登飞来峰》宋代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蜀中九日/九日登高》唐代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3、《九日齐山登高》唐代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4、《登太白峰》唐代李白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5、《登庐山五老峰》唐代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8、《登百丈峰二首》唐代高适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9、《登九疑第二峰》唐代元结九疑第二峰,其上有仙坛。

杉松映飞泉,苍苍在云端。

何人居此处,云是鲁女冠。

不知几百岁,燕坐饵金丹。

相传羽化时,云鹤满峰恋。

妇中有高人,相望空长叹。

10、《登香炉峰顶》唐代白居易迢迢香炉峰,心存耳目想。

终年牵物役,今日方一往。

攀萝蹋危石,手足劳俯仰。

同游三四人,两人不敢上。

《蜀中九日》原文翻译以及赏析.doc

《蜀中九日》原文翻译以及赏析.doc

《蜀中九日》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唐代出了许多著名的诗歌,是人才辈出的年代。

其中诗人王勃创作的这首诗—《蜀中九日》,至今让被人们所传颂着。

全诗如下: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释】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

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北地:北方。

【译文一】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译文二】农历九月初九登上望乡台,身处他乡设席送客人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愁苦。

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赏析】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想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蜀中九日》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蜀中九日》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蜀中九日》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唐代出了许多著名的诗歌,是人才辈出的年代。

其中诗人王勃创作的这首诗—《蜀中九日》,至今让被人们所传颂着。

全诗如下: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释】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

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北地:北方。

【译文一】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译文二】农历九月初九登上望乡台,身处他乡设席送客人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愁苦。

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赏析】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想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登高》阅读答案

《登高》阅读答案

《登高》阅读答案《登高》阅读答案「篇一」蜀中九日登高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怀。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九月九日:重阳节。

他乡:异乡。

北地:北归。

1.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答:很妙。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地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译文:农历九月初九登上望乡台,身处他乡设席送客人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赏析:《蜀中九日》是诗人王勃为了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这首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登高》阅读答案「篇二」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1.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

(3分)2.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的三层含义。

王勃《蜀中九日》

王勃《蜀中九日》

王勃《蜀中九日》
《蜀中九日》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蜀中九日》赏析: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想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谢谢!
古诗文系列: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赏析: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 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 ,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 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 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 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 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 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 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 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 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唐代·王勃 课件模板
古诗文系列: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作者简介:
古诗文系列: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作者简介:
王勃(wánɡ bó)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
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 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 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 “初唐四杰”之首。
古诗文系列: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赏析: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 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 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 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 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 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 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语言 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 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 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 广泛的原因之一。
古诗文系列: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赏析: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 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 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 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 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 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 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王勃经典诗歌诗词赏析

王勃经典诗歌诗词赏析

王勃经典诗歌诗词赏析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

唐朝文学家,儒客大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

今日我就与大家共享王勃经典诗歌赏析,仅供大家参考!王勃经典诗歌赏析11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王勃〔唐代〕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改变多端,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缘由之一。

2别薛华王勃〔唐代〕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这首诗通过送别伴侣,抒写了诗人不满现实,感叹人生凄凉悲苦的心情。

诗的首联语意双关,借送人上路指出世路困难,前途悲凉。

颔联和颈联使用工稳的对仗句式,不仅揭示了友人将会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中可能患病的厄运,也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

最终一联绾合题意,抒写双方将承受的离别后的相思之苦。

3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唐代〕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孤独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王勃经典诗歌赏析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唐代〕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伤。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动身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定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谊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谊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连续劝勉、吩咐伴侣,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关于王勃的五首诗

关于王勃的五首诗

关于王勃的五首诗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滕王阁诗》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3、《蜀中九日/九日登高》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4、《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唐·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5、《咏风》唐·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与团圆有关的诗句

与团圆有关的诗句

与团圆有关的诗句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蜀中九日/ 九日登高》
王勃(唐)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代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4、《除夜》
宋代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5、《除夜》
唐代孟浩然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

那堪正漂泊,来日岁华新。

王勃《蜀中九日》翻译以及赏析

王勃《蜀中九日》翻译以及赏析

王勃《蜀中九日》翻译以及赏析诗人王勃一生遭遇坎坷,经常离家,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怀乡送别诗居多。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勃《蜀中九日》翻译以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翻译农历九月初九登上望乡台,身处他乡设席送客人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

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赏析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

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

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创作背景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

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作者介绍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自幼聪慧绝众,被司礼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刘向朝廷表荐,于麟德三年(666年)对策高第而授朝散郎,后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

当时诸王斗鸡之风特盛,王勃因戏作《檄英王鸡》一文而为高宗所恶,逐出府。

后漫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恃才傲物,不为同僚所容。

两年后,匿杀官奴当诛,因遇赦免死而被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蜀中九日》原文及翻译赏析

《蜀中九日》原文及翻译赏析

《蜀中九日》原文及翻译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蜀中九日》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古诗简介《蜀中九日》是诗人王勃为了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翻译/译文农历九月初九登上望乡台,身处他乡设席送客人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注释九月九日:重阳节。

他乡:异乡。

北地:北归。

赏析/鉴赏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拓展:作品简介《蜀中九日》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绝句诗。

这首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

[1]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

创作背景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

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自幼聪慧绝众,被司礼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刘向朝廷表荐,于麟德三年(666年)对策高第而授朝散郎,后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

当时诸王斗鸡之风特盛,王勃因戏作《檄英王鸡》一文而为高宗所恶,逐出府。

《蜀中九日》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蜀中九日》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蜀中九日》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唐代出了许多著名的诗歌,是人才辈出的年代。

其中诗人王勃创作的这首诗—《蜀中九日》,至今让被人们所传颂着。

全诗如下:【注释】
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

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北地:北方。

【译文一】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译文二】
农历九月初九登上望乡台,身处他乡设席送客人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愁苦。

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赏析】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想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
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王勃《蜀中九日》翻译以及赏析

王勃《蜀中九日》翻译以及赏析

王勃《蜀中九日》翻译以及赏析王勃《蜀中九日》翻译以及赏析诗人王勃一生遭遇坎坷,经常离家,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怀乡送别诗居多。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勃《蜀中九日》翻译以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翻译农历九月初九登上望乡台,身处他乡设席送客人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

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赏析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

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

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创作背景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

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作者介绍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自幼聪慧绝众,被司礼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刘向朝廷表荐,于麟德三年(666年)对策高第而授朝散郎,后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

当时诸王斗鸡之风特盛,王勃因戏作《檄英王鸡》一文而为高宗所恶,逐出府。

后漫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恃才傲物,不为同僚所容。

蜀中九日古诗原文及赏析

蜀中九日古诗原文及赏析

蜀中九日古诗原文及赏析蜀中九日原文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蜀中九日注释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旧称为望乡台。

他席他乡:别人的酒席,别人的故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蜀中九日的诗意/蜀中九日的意思农历九月初九登上望乡台,身处他乡设席送客人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愁苦。

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蜀中九日赏析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想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蜀中九日作者——王勃简介王勃(649~676年),唐代诗人。

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

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冠,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

高中最简短的诗词作品

高中最简短的诗词作品

高中最简短的诗词作品简短的诗词也要美好的灵魂,那是诗词的魅力。

关于高中最简短的诗词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最简短的诗词作品,欢迎大家阅读!高中最简短的诗词作品篇1: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朝代:唐代作者:王勃原文: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高中最简短的诗词作品篇2:早梅朝代:唐代作者:张谓原文: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高中最简短的诗词作品篇3:早梅朝代:唐代作者:张谓原文: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村路一作:林村)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高中最简短的诗词作品篇4: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高中最简短的诗词作品篇5: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看过“高中最简短的诗词作品”的人还看:1.高中经典古诗词2.经典唐诗宋词3.高中经典古诗词名句4.唐诗宋词励志名句大全5.励志唐诗宋词精选。

26首经典重阳节古诗词你背过几首

26首经典重阳节古诗词你背过几首

26首经典重阳节古诗词你背过几首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朝代】唐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蜀中九日/九日登高【作者】王勃【朝代】唐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3.重九日宴江阴【作者】杜审言【朝代】唐蟋蟀期归晚,茱萸节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快乐要长寿,卑栖隔近臣。

龙沙即此地,旧俗坐为邻。

4.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朝代】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作者】卢照邻【朝代】唐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6.九日作【作者】王缙【朝代】唐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天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7.九日龙山饮【作者】李白【朝代】唐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8.九日【作者】崔国辅【朝代】唐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

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9.重阳【作者】高适【朝代】唐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10.九日蓝田崔氏庄【作者】杜甫【朝代】唐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天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认真看。

11.奉陪封医生九日登高【作者】岑参【朝代】唐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12.重阳日酬李观【作者】皇甫冉【朝代】唐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

愁看日晚良辰过,步步行寻陶令家。

13.重阳日至峡道【作者】张籍【朝代】唐无穷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

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14.九日登高【作者】刘禹锡【朝代】唐世路河山险,君门烟雾深。

秋天的诗句——《蜀中九日》

秋天的诗句——《蜀中九日》

秋天的诗句——《蜀中九日》
《蜀中九日》原文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蜀中九日》鉴赏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蜀中九日》作者简介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

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

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唐代: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注释
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

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北地:北方。

赏析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

“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

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